生态住宅设计中的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11
生态住宅小区设计及其特点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生态住宅小区逐渐成为了房地产开发的热门趋势。
生态住宅小区不仅能够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还能有效地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生态住宅小区的设计及其特点。
一、生态住宅小区的设计理念1、可持续性可持续性是生态住宅小区设计的核心原则。
这意味着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再生,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例如,采用节能型建筑材料和设备,优化建筑的朝向和布局,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降低能源消耗。
2、生态平衡生态住宅小区的设计旨在建立一个微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
通过合理规划绿化空间,种植多样化的植物,为鸟类、昆虫等生物提供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同时,建立雨水收集和污水处理系统,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
3、以人为本生态住宅小区的设计始终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注重居住者的健康和舒适。
提供宽敞的户外活动空间、优质的空气质量、安静的居住环境,以及便捷的交通和配套设施,让居住者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
二、生态住宅小区的设计要点1、建筑设计(1)节能设计采用高效的保温隔热材料,减少建筑的热量散失;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光伏板等可再生能源设备,为居民提供热水和电力。
(2)通风与采光设计合理设计建筑的窗户位置和大小,保证室内有充足的自然采光和良好的通风条件,减少人工照明和空调的使用。
(3)绿色屋顶与垂直绿化在屋顶和建筑外立面种植绿色植物,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降低建筑的温度,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2、景观设计(1)绿化布局根据小区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合理规划绿化区域,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多层次的绿化景观。
同时,设置休闲步道和绿地广场,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2)水景设计引入自然水景或人工水景,如池塘、溪流等,增加小区的景观效果和湿度,改善微气候。
生态住宅基本特征及其启示生态住宅指的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理念,融入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科学设计和建筑技术手段来创造符合人类居住需求的住宅。
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和启示:1. 环境友好:生态住宅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例如,选择环保材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施节能措施等。
这提醒我们在建造和改造住宅时要注重环保,推动可持续发展。
2. 节能减排:生态住宅注重节能减排,通过科学的能源利用和高效的建筑设计来降低能耗。
例如,利用太阳能发电、采用绿色建筑材料、优化建筑结构等。
这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积极参与低碳生活方式。
3. 健康与舒适:生态住宅强调人居环境的健康和舒适性,通过合理的室内布局、通风采光、室内空气净化等措施来提高居住者的生活质量。
这提醒我们在选择和设计住宅时要关注室内环境质量,注重居住者的健康和舒适感。
4. 生态景观:生态住宅注重在建筑周围打造生态景观,包括绿化、水体、生物多样性等。
这不仅美化了环境,也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和娱乐空间。
这启示我们在规划和设计社区时要注重生态景观的打造,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休闲和健身环境。
5. 社区共享:生态住宅鼓励居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社区共享和互助。
例如,共享公共设施、共同管理和维护等。
这提醒我们在社区建设中要注重居民的参与和互动,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
6. 教育意义:生态住宅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传递。
它通过展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教育居民关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重要问题。
这启示我们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7. 创新技术:生态住宅借助创新的技术手段来提高建筑的生态性能。
例如,智能化控制系统、建筑节能技术等。
这提醒我们要关注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与建筑的融合,实现绿色、智能的住宅发展。
生态住宅的基本特征和启示为我们提供了在建筑和居住方面的指导和借鉴。
通过注重环境友好、节能减排、健康舒适、生态景观、社区共享、教育意义和创新技术等方面,我们可以打造更加可持续发展和宜居的住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住宅建筑设计中的生态住宅设计分析生态住宅设计是一种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住宅建筑设计理念。
在设计中融入生态环境因素,可以提高房屋的舒适度、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看,生态住宅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选址和规划,生态住宅设计应该尽量选择生态环境好的地域,并结合当地地理、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进行规划。
充分利用自然绿化、地形起伏和堤坡等特点,合理分布建筑和景观绿地,打造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其次是建筑的外立面设计,生态住宅的外立面应该注重层次感和美观度的也要考虑到建筑的能耗和环境适应性。
建筑立面的选择应该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可以使用低热传导和高隔热材料,增加建筑的保温性能,降低能耗。
再次是室内环境的设计,生态住宅的室内设计应该注重人体的舒适度和健康性。
采用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家具和装饰材料,保持室内的通风和采光,减少甲醛等有害物质的释放,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生态住宅的能源设计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通过绿色建筑技术,如太阳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优化供热、供冷、通风等系统,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最后是建筑材料的选择,生态住宅应该尽量选择环保、可回收和可再生的建筑材料。
避免使用含有有害物质的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要注重建筑材料的寿命和可维护性,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减少资源浪费。
生态住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在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都考虑生态环境的因素。
只有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实施,才能实现生态住宅设计的目标,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健康和可持续的居住环境。
立体生态住宅方案解读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住宅的需求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住宿功能,而是追求更加健康、舒适和环保的生活方式。
因此,我们提出了立体生态住宅方案,旨在通过立体绿化、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生态设计,打造一个绿色、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
一、立体绿化设计立体绿化是将植物绿化与建筑相结合的一种设计方式,通过在建筑物的墙面、屋顶、阳台等部位种植植物,打造一个立体的绿色生态空间。
这种设计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同时为居民提供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
在立体绿化设计中,我们选择了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并根据不同部位的特点进行合理配置。
例如,在建筑物的墙面,我们选择了攀爬植物如爬山虎、常春藤等,这些植物可以沿着墙面攀爬,形成一道美丽的绿色屏障;在屋顶,我们选择了耐旱、耐寒、抗风能力强的植物如佛甲草、垂盆草等,这些植物可以有效地覆盖屋顶表面,防止热胀冷缩和渗漏;在阳台,我们选择了适合家庭种植的盆栽植物如多肉植物、小型草坪等,这些植物可以增加居住空间的绿化效果,同时为居民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居住环境。
二、自然通风设计自然通风是一种利用自然力量进行室内空气流通的设计方式,它可以通过建筑设计、机械装置等手段来实现。
在立体生态住宅方案中,我们采用了自然通风设计,旨在利用自然力量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提高居住的舒适度。
在自然通风设计中,我们考虑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特点,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机械装置的配合,实现了室内空气的自然流通。
例如,在夏季,我们利用建筑设计将室内空气引导到室外,同时通过机械装置将室外的新鲜空气引入室内,实现室内外空气的流通和交换;在冬季,我们则通过建筑设计将室内空气引导到向阳的房间,利用阳光的照射来提高室内温度,同时通过机械装置将室内空气排出室外,实现室内外空气的流通和交换。
三、自然采光设计自然采光是一种利用自然光线进行室内照明的设计方式,它可以减少对电力的依赖,同时提高居住的舒适度和健康度。
“生态”技术在住宅小区的应用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仅仅满足于有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而是更加注重居住环境的品质和生态性。
“生态”技术在住宅小区中的应用,正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舒适、健康、可持续生活的追求。
所谓“生态”技术,是指一系列旨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平衡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这些技术涵盖了能源利用、水资源管理、废弃物处理、绿化景观等多个方面,旨在打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环境。
在能源利用方面,太阳能技术在住宅小区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等已经成为不少小区的常见设施。
通过安装太阳能电池板,还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小区的公共区域提供照明、电梯运行等所需的电力。
此外,地热能也是一种具有潜力的能源形式。
利用地下的热能,可以为住宅小区提供供暖和制冷服务,大大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了碳排放。
水资源管理在生态住宅小区中至关重要。
雨水收集系统是常见的应用之一。
通过在小区内设置雨水收集装置,将雨水储存起来,经过处理后可以用于小区的绿化灌溉、景观用水等,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减轻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同时,采用节水器具,如节水马桶、水龙头等,也能够有效地减少居民的用水量。
在污水处理方面,一些先进的小区会采用生态污水处理技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污水净化,达到可回用的标准。
废弃物处理也是体现小区生态性的重要环节。
垃圾分类和回收设施的设置,可以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对于有机废弃物,可以通过堆肥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小区的绿化养护。
而对于无法回收的垃圾,则采用高效的垃圾处理设备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绿化景观是住宅小区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规划小区的绿化布局,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品种,可以提高小区的绿化率和生态效益。
绿色植物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降低噪音、调节小区的微气候。
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也是近年来兴起的绿化方式,充分利用了建筑物的立面和屋顶空间,增加了绿化面积,同时还具有隔热保温的作用。
立体生态住宅方案解读立体生态住宅方案是一种新兴的住宅设计理念,旨在通过创新的建筑设计和科技应用,提供一种更加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该方案通过有效利用空间、融入自然元素、提供绿色能源等方式,为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本文将对立体生态住宅方案进行解读,探讨其设计原理和应用效果。
一、设计原理立体生态住宅方案的设计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核心概念:1. 空间利用:立体生态住宅方案以垂直空间为核心,通过多层楼块的叠加,有效利用空中潜力,将建筑空间最大化。
同时,结合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实现灵活的空间布局,满足不同功能和需求的居住空间。
2. 自然元素融入:该方案注重将自然元素融入建筑设计中,包括但不限于绿植、阳光、水景等。
通过室内外景观设计、立体绿化等方式,营造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居住氛围,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3. 绿色能源应用:立体生态住宅方案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
同时,通过智能化能源系统的应用,优化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二、应用效果立体生态住宅方案的应用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空间创新:传统的平面住宅设计往往受到地域、土地面积等限制,难以实现多样化的空间布局。
而立体生态住宅方案以垂直空间为基础,打破了传统的平面限制,实现了空间的创新和多样性。
例如,可以通过设置室内楼梯、垂直花园等,使得居住者在空间利用上更加灵活,享受不同的生活场景。
2. 自然环境融合:立体生态住宅方案将自然元素融入建筑设计中,创造了一个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居住空间。
例如,在建筑外立面采用垂直绿化,不仅美化了城市景观,还提供了更多的氧气和负离子,改善了空气质量。
同时,在室内设置大面积的落地窗,使得阳光可以充分照射到居住空间,为居民提供更多的自然光线。
3. 节能环保:立体生态住宅方案倡导绿色能源的应用,实现了住宅的节能环保。
例如,利用太阳能发电系统为住户供应电力,减少对传统能源的需求;利用雨水回收系统收集和利用雨水,减少自来水的使用。
生态住宅设计中的技术【对此发表评论】【关闭窗口】目前,世界各国新型的生态住宅可谓方兴未艾,从可持续发展住区的市场观出发,发展生态建筑在我国也必然是大势所趋。
作为国家的重要产业,城镇住宅建设在“十五”期间必将快速发展。
所以,如果不抓住时机,及时把“生态理念”引入到住宅设计中,解决住宅节能和住区环境保护问题,则会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生态住宅设计,指的就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人工环境学、生态学及其它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居住环境的一种设计实践活动。
这里所说的“生态”绝非一般意义的绿化,而是一种对环境无害而又有利于人们工作生活的标志。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生态住宅涉及的技术体系极其庞大,包括能源系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游憩系统和绿色建材系统等。
简单说来,其技术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住区物理环境(声、光、热环境)与能源系统设计,包括建筑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等,同时又与绿化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息息相关,是当前生态住宅设计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2、智能化住区,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3、水资源的节省以及废弃物处理。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住宅设计的特殊性和具体性,这里并没有一套一成不变的技术手段。
因此本文着重在阐述整体技术策略,并尽可能地从实用角度出发,介绍一些可直接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的技术手段,以期能给予房地产开发商或设计人员更多的启发。
一、住区物理环境与能源系统设计中的技术策略“生态住宅”中的住宅物理环境设计,指的是按人体舒适要求及当地气候条件,进行可持续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
其实质就是合理调节与处理各种影响住区物理因素(即声光热环境因素,包括空气温湿度、日照、风速,及噪声、采光等),使局部环境朝有利于人体热舒适方向转化,从而提高居室内外物理环境的热舒适质量,以满足适居性要求。
而住区能源系统作为人类向自然环境“索取”和“回报”的重要渠道,其设计质量的好坏是评价住区是否是生态住宅的主要标准之一。
只有在合理、高效地利用现有能源的基础上,才能再谈其他自然能源的开发利用。
从这个思路出发,要实现住宅设计生态化,需综合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住宅住区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包括建筑造型、朝向、定位以及细节处理如维护结构材料选择、保温方式、门窗形式等);建筑物内的环境控制系统设计。
本文将从建筑设计、建筑技术细节以及建筑设备与系统三个方面,分别阐述可应用到生态住宅设计中的相关技术。
(一)建筑设计1、住区风环境设计建筑物布局不合理,会导致住区局部气候恶化。
高层建筑由于单体设计和群体布局不当而导致强风卷刮物体撞碎玻璃的报道屡见不鲜。
最为极端的莫过于1982年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岛世界贸易中心附近一栋高层建筑前的广场上,一位女士在行走时被强风刮倒而受伤。
一怒之下向纽约最高法院控告建筑设计和施工的缺点并要求赔偿650万美元。
这些事例提醒规划师和建筑师,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
然而,可能是对室外风环境的预测不够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当建筑师们在对建筑住区进行规划时,更为常见的做法是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观设计及空间利用上,而很少(或仅仅凭经验)考虑高层、高密度建筑群中气流流动情况对人的影响。
事实上,良好的室外风环境,不仅意味着在冬季风速太大时不会在住区内出现人们举步维艰的情况,还应该在炎热夏季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即避免在过多的地方形成旋涡和死角)。
从这一点上来说,在规划设计中仅仅考虑对盛行风简单设置屏障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
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要获得良好的住区风环境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风洞模型进行实验;二是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
风洞模型实验的方法周期长,价格昂贵,尽管结果比较可靠,却难以直接应用于设计阶段的方案预测和分析;数值计算相当于在计算机上做实验,相比于模型实验的方法周期较短,价格低廉,同时还可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示结果,便于非专人士通过形象的流场图和动画了解小区内气流流动情况,是在设计初期推荐使用的工具。
2、自然通风在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中,自然通风是最经济和有效的环境调节手段,而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立面设计与三维空间布置等,都对自然通风的可应用性和效果有重要的影响。
充分考虑这一影响而进行建筑设计,有效的利用自然通风解决住宅中热舒适性和空气质量问题,在不增加住户的投资的情况下,就能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室环境。
自然通风的设计目前在国际上是处于比较前沿的课题,虽然还没有归纳总结出系统的设计方法,但已在各类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
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如MIT、清华大学等在这方面都进行了多年的深入研究,很多结果可直接应用于此项目。
3、绿化、水景设计和防止住区热岛现象住区周围建筑的热环境不仅和气流流动有关系,同时还和住区建筑周围的辐射系统有关。
受住宅设计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和水景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住区室外气温有可能出现“热岛”现象。
“热岛”现象在夏季的出现,不仅会使人们高温中暑的机率变大,同时还促使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加重污染,并增加建筑的空调能耗。
合理地建筑设计和布局,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
由于缺乏对室外环境设计的正确理解,当前住区绿化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住区绿化模式单调;二是住区绿化功能单一;三是传统文化情趣遗失。
此类绿化不仅没有很好起到降温增湿、改善住区热环境的作用,往往还不能完全实现创造空间、美化环境、为人们缔造宜人的生活氛围的功能。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生态住宅不等于简单地提高绿化率,如果住区绿化仅仅使用大规模绿地而不考虑与林地、水景设施以及自然通风等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不能充分发挥林地在改善室外热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还会把大量的金钱浪费在绿地浇灌上,可谓得不偿失。
在绿化系统设计中如何改善住区室外环境,除了避免以上误区外,还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合理选择和搭配绿化植物和水景设置,要与整个小区的热环境设计协调起来,除了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外,还应充分发挥植物、水在降低热岛作用、改善住区微气候方面的作用。
二是设计中要以人为本,如果绿化设计的最后结果是把人和绿色隔绝开来,仅仅“可以远观而谢绝入内”是不可取的。
4、日照、遮阳与采光太阳辐射是影响居室热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住户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
遮阳问题是指由于建筑物的外形设计、特别是凸凹变化的外型而引起的建筑围护结构(墙和窗等)实际按受的太阳辐射热量减少的问题。
相应的,互遮阳则是指由于建筑群布局而影响到建筑物实际接受的太阳辐射热量减少的问题。
自然采光有利于人体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
我国北方冬季对自然采光就有严格要求。
在住区规划与单体设计中需仔细考虑遮挡和自遮挡对自然采光乃至建筑物的热环境的影响。
尽管目前的规范对建筑的日照时间有所规定,但在实际设计中做的还不够。
比较好的方法是根据当地地理与气象条件,通过计算机模拟地球公转,根据太阳高度、建筑布局以及单体构造的相对关系来进行建筑群日照、遮阳以及自然采光分析,考察全年不同时刻互遮档与自遮挡的状况,检验是否满足日照和遮阳的要求(如检验是否有不符合国家标准――冬至日1小时日照――的情况发生)。
目前许多大学或研究机构都可提供日照、遮阳模拟分析软件及评价工作。
5、外围护结构布置这里主要是指外墙和外窗等围护结构的布置,体型系数这一概念并不能充分反映外围护结构对建筑物热环境的复杂影响。
实际上,对于不同朝向角和倾角的外墙和外窗,由于当地主导风向的不同而造成的渗透情况的不同,外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也相差很大,接受的太阳辐射随着时间变化而千差万别,夜间背景辐射状况也不相同。
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是利用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建筑物能耗模拟软件(如美国的DOE-2,国内的DeST,等等)进行模拟分析,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案。
6、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住区规划应有效地设计防噪系统,如将住区和主要交通干线相隔绝,防止主要交通干线的噪音传过来。
污染控制问题也需重视,建筑物内部空气质量不好,一定是与室外空气污染有关,而通过有效的绿化、有效的组织建筑周围气流流动,可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
在设计初期,技术人员就应该深入现场进行调研和测试,检验当地的噪声或污染是否符合标准;如果不能满足要求,一定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如果居室噪声超标,可考虑采用错开设计的双层玻璃窗,既能有效降低噪声,又不影响自然通风的利用。
(二)建筑技术细节1、维护结构(窗、外墙、屋顶)的热式性能除了要满足节能建筑新标准(JGJ26-95)的基本要求外,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在计算外墙的传热系数时应充分考虑周边热桥(建筑物由于抗震需要而在外墙周边设置混凝土圈梁和抗震性,从而形成热流密集的通道)的不利影响,尤其是非平屋顶住宅建筑,一定要严格按照面积加权系数法算出外墙的平均传热系数,对照是否满足节能新标准的要求。
二外墙面积应尽量减少,单层窗的窗墙比不宜超过0.3;双层窗或单框双玻璃则不宜超过0.4。
外窗的气密性等级不可低于《建筑外窗渗透性能及其检测方法》(GB7107-86)规定的III等级。
2、不同供暖空调方式下的外墙的热式性能选择在考虑外墙的保温中,墙体热工参数的选择以及不定常的非线性墙体材料的应用,可在不同的情况下改善建筑物的传热和蓄热特性。
另一方面,在现有的节能住宅设计中,一般只对墙体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进行研究,而从建筑热物理的角度讲,墙体围护结构同时起着保温和蓄热两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不同的供暖方式或者空调方式,它们对墙体围护结构的热式特性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从保温和蓄热两方面对墙体围护结构加以系统的分析。
以供暖系统为例,传统的连续供热系统只要求墙体有较好的保温性能,即较大的热阻即可,而以削峰填谷为目的的夜间电热膜供暖方式还要求墙体具有较好的蓄热特性,即有较大的热容;相反,对于间歇供暖方式,例如煤气炉供暖方式或水系统分户调节形式,则要求较小的热容以达到“即开即热”的目的。
在传统的设计中,对住宅在冬季供暖方式下的热环境只进行静态的分析,因而只强调墙体保温的重要性。
随着供暖方式的多样化,围护结构的热式动态特性对供暖系统节能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
在夏季,由于室内外环境平均温度的差别不如冬季明显,因此对墙体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的要求相对降低。
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影响建筑热环境的扰量的动态变化、空调系统的间歇运行、利用昼夜电价差削峰填谷的蓄冷空调方式,或者是采用夜间通风降温方式等,都对墙体围护结构的蓄热性能提出更多的要求,因此需要从能源、环境、经济等多方面与季节统筹考虑,具体分析,以期达到最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