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 格式:pptx
- 大小:1021.25 KB
- 文档页数:46
第二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第二节比较优势的新古典解释第三节相互需求论第四节要素禀赋论及其拓展质疑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比较成本论、相互需求论与资源禀赋论的主要内容2、理解各种传统贸易理论并能联系实际说明问题二、教学重点1、比较成本论2、相互需求论3、资源禀赋论及其拓展定理的主要内容4、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及评价三、教学难点1、比较优势的新古典解释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及评价四、教学时数:4自由贸易理论(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能给参加国带来利益,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因而主张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反对派)国际贸易只对经济发达国有利,对经济落后国不利,甚至会阻碍发展;主张保护贸易政策国际贸易理论研究贸易的成因、利益分配、影响因素等。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传统与现代贸易理论。
第一阶段是从重商主义或绝对成本论开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称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它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假设前提,主要分析产业间贸易,属于静态或比较静态的国际贸易模型;第二阶段从二战以后至今,称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它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假设前提,开始分析产业内贸易,模型力求动态化。
第一节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一、绝对成本理论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处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时期。
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又称《国富论》或《原富》)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绝对成本理论(The Theory of Absolute Cost),是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源头和基础。
1.内容认为分工导致专业化,分工导致生产率的提高引起社会财富不断增长。
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即生产成本绝对低),各国应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这样做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
2023-10-29contents •引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新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趋势与展望•结论与建议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背景国际贸易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间经济交往和资源配置有着重要的影响。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在解释贸易现象和指导政策制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新兴贸易实践的出现,新国际贸易理论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意义研究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新国际贸易理论对于深化对贸易理论的认识、指导实践以及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模型与实证结果,探讨两种理论在解释现实贸易问题中的优势与局限,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与对比分析的方法,系统梳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模型及实证研究,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两种理论在现实贸易问题中的解释力。
目的研究目的与方法VS02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总结词绝对优势理论是亚当·斯密提出的,认为一国应该专注于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
详细描述绝对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一国在生产某种产品时,所使用的资源相对较少,那么该国就具有绝对优势。
这种优势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方式获得。
比较优势理论是李嘉图提出的,认为一国应该专注于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一国在生产某种产品时,相对其他国家来说成本较低,那么该国就具有比较优势。
这种优势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提高技术水平等方式获得。
总结词详细描述要素禀赋理论总结词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国应该专注于生产具有要素禀赋的产品,即本国拥有较多要素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
详细描述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一国拥有较多的某种生产要素,那么该国在生产需要这种要素的产品时就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