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复习资料(TOP2)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经济学期末复习纲要

题型:

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论述题材料题

第六章:

1、为什么要进行纵向一体化。

(1)纵向一体化可能来源于技术上的经济性。

(2)纵向一体化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3)规避政府的干预

(4)解决双重垄断问题

2、与依靠市场相比,一体化有什么利弊。

(1)纵向一体化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2)过分强调竞争,忽视企业合作

(3)增大了企业对市场和行业的依赖性

3、制造商为什么要对零售商进行限制。

(1) 纵向约束:指的是制造商对零售商在销售其产品时施加的种种约束,或者零售商对顾客购买产品时施加种种约束。

(2)纵向约束的原因

A、零售商的搭便车问题

B、制造商的搭便车问题

C、双重加价

D、价格竞争,服务不足

4、特许经营

是指授权人向代理人出售商业模式或品牌经营权。它是一种常见的纵向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代理人以授权人的品牌生产、销售某种产品或服务,并且能得到授权人的营销支持。代理人的义务就是向授权人支付一定的费用,一般是一个固定的特许经营费,再加上一定比例的提成。

第七章:

1、阿罗模型,反需求函数。

第八章:

1、什么是市场绩效。

市场绩效是指在特定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成本、产量、利润、产品质量、品种及技术进步等方面达到的最终经济成果。

2、怎么评价市场绩效。(ppt)

3、市场绩效的测量指标。(ppt)

4、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关于市场指标的相关观点。

在传统的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中,市场结构是基本决定因素,不同的市场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市场绩效。哈佛学派的“集中度—利润率”假说是芝加哥学派批判的焦点。

芝加哥学派主张:

(1)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是市场需求和技术水平进步的结果,大企业的高利润率是生产效率提高的结果,而不是资源分配无效率的结果。

(2)政府反垄断政策应以促进经济效率为目的,反托拉斯法应该是保护竞争,而不是单纯保护竞争者。

(3)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是高集中寡占的,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管制就没有必要。

(4)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的相互关系中,市场绩效起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企业效率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

第十章:

1、产业结构: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次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2、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1)知识与技术创新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产业结构变迁的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

A. 技术革命催生新产业

B. 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2)自然资源禀赋

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过程所依赖的外界自然条件。一国自然资源的禀赋状况(包括地理位置、土地状况、矿藏总量及分布、水资源、气候等)对一国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但自然资源禀赋决不是决定性因素,自然资源条件好的国家经济落后,自然资源条件差的国家经济发达,自然资源条件相同的国家经济发展差别很大,说明了这一点。因而,自然资源的拥有状况往往并不被一些经济学家视作一国工业化进程的必要条件。

(3)需求结构

由于需要具有引导生产的作用,因而需求结构的变动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个人消费结构、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资结构、净出口等因素的变动均对产业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4)人口规模与结构

能否向新的或发展扩大中的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所需的劳动力,是产业结构不断演进的重要条件,劳动力中缺乏这种可移性将阻碍产业结构向更高的阶段发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自然资源与资本存量既定的条件下,人口规模的大小或劳动力数量的多少决定或改变着资源禀赋的相对丰裕程度,即人均资源的占有量。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特别是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其工业化的起步或产业结构转换中遇到的不是劳动力的供给不足,而是就业压力。

(5)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是在开放条件下来自外部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它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国际比较利益机制实现的。一般来说,各国间产品生产的相对优势的变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引起进出口结构的变动,进而带动国内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变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促进了产业的国际转移,进而从生产方面对一国的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3、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

(1)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配第—克拉克定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为:第一次产业将减少,第二、第三次产业将增加。劳动力转移的原因是由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间出现收入(附加价值)的相对差异造成的。人们总是由低收入的产业向高收入的产业移动。

(2) 库兹涅茨提出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第一,农业劳动力相对比重的减少,农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的减少,是任何国家在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普遍现象。

第二,第二次产业的情况是,国民收入相对比重的上升是普遍现象。但劳动力相对比重的变化,由于不同的国家工业化的水平不同且存在差异,综合起来看是微增或没有大的变化。

第三,第三次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一般表现为下降趋势,但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

(3) 工业化过程中的重工业化——霍夫曼定理

工业化过程中消费资料(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和资本资料(资本品)工业的净产值之比(后人称其为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霍夫曼把工业化的过程分解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霍夫曼比例为5(±1),为工业化的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霍夫曼比例为2.5(±1),工业化有了相当发展的阶段;

第三阶段,霍夫曼比例为1,表明资本资料工业开始处于主体地位,是实现重工化的重要标志;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霍夫曼比例小于1。

(4)主导产业转换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