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解题“歪打正着”成因探析与应对
- 格式:pdf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3
四年级学生常见数学计算错误成因及解决对策探析数学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对问题,而且还是很多职业领域的基础。
但是作为四年级学生,他们的数学能力还未得到完全发展,很容易犯一些常见的计算错误。
在此,我们将探讨这些错误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一、原因分析1. 没有理解题意在做数学题时,首先要理解题意。
如果没有理解题意,就无法得出正确答案。
有些学生只是简单地看了看题目,就开始做题。
结果发现自己完全没有理解题目要求,导致答案错误。
2. 计算不够精细有些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计算上,导致漏算、错算等问题。
这些小错误可能在个别问题中问题不大,但在涉及复杂计算时,就变得十分严重。
3. 没有掌握基础知识数学是一门渐进式的学科,每个知识点都是建立在前面的知识点基础之上的。
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基础知识,就会在后面的学习中遇到困难。
例如,四年级学生没有掌握好加减法,就很难理解乘除法。
4. 没有注意单位在数学中,单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影响最终的答案。
有些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单位的转换,导致最终答案错误。
二、解决对策在做数学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理解题目要求,弄清题目中的关键词汇、计算方法等重点内容。
在解题过程中,可以思考一下题目与自己平时的经验、生活实际中的联系。
在开始计算前,可以先列出计算式,逐一核对计算过程。
在计算过程中,可以使用草稿纸,仔细计算,防止相似的数字、符号等出现误解,提高计算的精度。
在学习数学时,一定要把握好每个知识点的基础内容。
如果在基础知识上出了问题,就会导致后续进阶的内容更加难以理解。
知识点学习后也要进行反复练习,逐渐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形成扎实的基础。
在进行数学计算时,一定要注意单位。
要检查题目是否需要进行单位换算,如有需要,要把换算结果与实际题目相同。
在计算过程中,可以编写单位与公式,并将计算结果与题目要求的单位进行核对。
三、结论四年级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奠定扎实的数学基础,养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初中数学解题错误成因与矫正策略
初中数学是一个非常基础的学科,但是也是学生普遍比较困难的科目。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让他们感到不知所措。
以下是初中数学解题中常见的错
误成因及矫正策略。
一、思维定势
一些学生在解题时,容易出现固定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不愿意接受新的思路和方法,
容易出现“一招鲜,吃遍天”的状况。
这种错误成因可以采用以下矫正策略:
1.多使用不同的解题方法,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
2.多做一些新领域的题目,尝试使用不同的思路探究新的方法。
二、理解与记忆混淆
许多学生没有理解问题的实质,只停留在题目的表面,或是把问题记住,同时还没有
真正理解问题的意义和思想。
这种错误成因可以采用以下矫正策略:
1.充分理解题目的意思,明确解题思路。
2.多思考问题的实质,探究问题的解决方式。
三、漏算和误算
漏算和误算是指一些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疏忽和计算错误,这种错误往往导致解
题的错误。
这种错误成因可以采用以下矫正策略:
1.重视计算过程,认真理解算法。
2.规范计算,避免疏忽和计算错误。
四、知识点掌握不牢
初中数学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上的科目,哪怕是最基本的知识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
种错误成因可以采用以下矫正策略:
1.针对自己掌握不牢的知识点加强练习。
2.多复习巩固基础知识,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
总之,初中数学解题中,错误成因是多种多样的,需要针对不同成因采取不同的矫正
策略。
只有认真的分析和解决错误问题,才能够更好、更快的提高数学水平。
课堂提问学生错答的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课堂提问,一方面可以增进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启迪学生思维,获得信息反馈,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标。
但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提问中,学生的回答常常不尽如人意。
这些错误的回答固然会使教师产生失望与懊恼,但是课堂因差错而精彩,不少教学灵感就是从差错中来。
教师如果能够认真分析错误的成因,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并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多角度思维,师生就能在分析和启发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相互得到提高和发展.。
一、学生“错误的”回答的成因分析学生的回答出乎教师的预想,甚至是错误的。
这种情况下,应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找原因。
(一)学生固有知识的影响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或过去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习惯与方法对认识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有一定程度的干扰,成为学生答错的诱因。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1918―2008)的认知同化理论认为:1.学生在学习中会表现出一种在新学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
2.学生容易将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习新知识不仅有正向迁移作用,常常也有很大的负向干扰作用。
我们常听学生说的“想不通,想不明白”,实际就是这个意思,所谓“想”,就是“他想去同化”,结果没法同化成功。
例如,在学习《难报三春晖》中“孝敬父母”的内容时,学生容易将孝敬理解为孝顺。
因为生活中,父母长辈对孩子进行的孝文化教育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听父母的话”,社会对一个子女是否“孝”的评价用语就是“这孩子听不听父母的话”。
这孝即顺,从而干扰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正确的孝是在当代道德和法律基础上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
(二)教师高估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的问题难度较大教学设计必须契合于学生的认知结构,课堂提问所设计的问题既不能让学生轻而易举解决,也不能超越多数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
浅谈初一学生数学解题错误成因及对策初一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错误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对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错误来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其次,错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最后,错误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的结果。
本人就初一学生数学解题误区作一粗浅分析。
一、初一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学生顺利正确地完成解题,表明其在分析问题,提取、运用相应知识的环节上没有受到干扰或者说克服了干扰。
在上述环节上不能排除干扰,就会出现解题错误。
就初中学生解题错误而言,造成错误的干扰来自以下两方面:(一)小学数学的干扰在初中一开始,学生学习小学数学形成的某些认识会妨碍他们学习代数初步知识,使其产生解题错误。
例如,在小学数学中,解题结果常常是一个确定的数。
受此影响,学生在解答下述问题时出现混乱与错误。
题目是这样的:礼堂第一排有a个座位,后面每排都比前1排多1个座位,第2排有几个座位?第3排呢?设m为第n排的座位数,那么m是多少?求a=20,n=19时,m的值。
学生在解答上述问题时,受结果是确定的数的影响。
把用n表示m与求m的值混为一谈,暴露出其思考过程受到上述干扰的痕迹。
初中开始阶段,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常可追溯到小学数学知识对其新学知识的影响。
讲清新学知识的意义(如用字母表示数)、范围(正数、0、负数)、方法(代数和、代数方法)与旧有知识(具体数字、非负数、加减运算、算术方法)的不同,有助于克服干扰,减少初始阶段的错误。
(二)初中数学前后知识的干扰随着初中知识的展开,初中数学知识本身也会前后相互干扰。
例如,在学有理数的减法时,教师反复强调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因而3—7中7前面的符号“—”是减号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紧接着学习代数和,又要强调把3—7看成正3与负7之和,“—”又成了负号。
学生不禁产生到底要把“—”看成减号还是负号的困惑。
初中数学解题错误成因与矫正策略初中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但很多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时会出现一些解题错误。
那些解题错误是怎么造成的呢?有哪些矫正策略可以帮助学生们纠正这些错误呢?一、错误成因:1. 没有掌握基本概念和定理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掌握其基本概念和定理至关重要。
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基本概念和定理,就很难理解复杂的数学题目。
此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进行试图解答题目,从而导致错误。
2. 理解不清题意题目中的信息通常都十分重要,如果学生没有理解清楚题目的意思,就很难准确地解决问题。
或者开局还可以,但在数学推导和计算过程中,原因不明的求解方法通常会引发大量的错误。
3. 多项式运算错误多项式是初中数学考试的重点,但很多学生在做多项式运算的时候容易出现错误。
这是因为多项式运算需要一定的技巧,并需要良好的计算习惯。
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严谨的计算方法,很容易造成错误。
4. 计算错误在初中数学中,很多题目都需要进行计算。
但是,学生在计算时经常会出现小错误,例如加减乘除运算错误,符号不规范等。
这些小错误常常导致答案错误。
二、矫正策略:在做题前,一定要认真理解题目的意思。
可以反复看题,确定题目所给出的条件和要求,通读一遍就会明白题目的整体方向,就能根据所掌握的相关知识点选择题解方向。
学生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定理,并掌握它们的应用方法。
如果没有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定理,做题时很难有正确解答。
3. 计算习惯良好计算习惯是做数学题的基础。
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准确性,符号规范,用笔工整等问题。
通过多做题来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可以减少出现小错误的概率。
4. 做题时需要有耐心做题有时需要耐心。
如果有错误,学生不要着急,应该找到错误的原因,反思和修正。
多练习,对自己的之前的错误心态要放平和,看到相同的题目少走弯路。
5. 寻求帮助学生如果在做题时发现难以解决某个问题,不要心存顽固,应该向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错误原因分析与对策学习当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能认识到错误并能及时进行分析改正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为:第一,教师可以通过错误来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了解不足的方面,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补救;第二错误从某个角度来说暗示了学生某个知识点掌握的过程;第三,错误对学生成长来说是存在也是不可缺少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学习的结果。
本文就初中学生数学在解题时出现的错误作一简单分析研究。
一、学生出现解题错误的原因1、小学知识的干预。
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的过程当中某些小学时候形成的习惯会影响到他们学习初中代数的知识,如解题模式、解题思维等,会使其产生解题错误。
例如,小学数学解题的最后答案往往会是一个确定的数值,受这个惯性思维的影响,在解答初中数学时,会出现思维混乱,进而使结果错误。
有这样一题:电影院里第一排有a个座位,后面每排都比前1排多1个座位,第2排有几个座位?第3排呢?设m为第n 排的座位数,那么m是多少?求a=20,n=19时,m的值。
学生在解答的时候,受结果唯一的影响,把用n表示m与求m的值混为一锅,显露出学生思考过程受到特定模式的干扰。
另外,小学数学中得出的一些结论一般是在正数的情况下正确,小学数学中,两数之和是不可能小于其中任何一个加数的,即a+b≥a,学生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进入初中以后,学习了负数的相关知识,a+b<a是成立。
学生习惯在正数范围以内进行讨论学习,而忽视了当字母为负数的情况,以致出现错误。
同时,由于多年的习惯,学生把“+”、“-”当作加号、减号来使用,比如9+6-3+7,学生的一般理解就是9加6减3加7,而初中则需要把这个式子看为:正9正6负3正7来解答。
习惯越深,新的观念就越难形成。
再有,学生习惯了用算术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这对进入初中以后学习代数列方程解题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例如:在计算两车相遇问题时(甲、乙两城之间相差360km,一辆汽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km,另一辆汽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72km,两辆汽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多少小时可以相遇?)。
初中数学解题错误成因与矫正策略初中数学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
很多初中生在学习数学时经常会出现各种解题错误,这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那么,初中数学解题错误的成因是什么呢?又该如何矫正这些错误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初中数学解题错误的成因以及矫正策略。
初中数学解题错误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知识点理解不到位。
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一些基础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入,不清楚概念和定理的含义,导致在解题时无法正确运用相关知识。
2. 考虑问题不全面。
有些学生解题时只着眼于一部分条件,没有将所有条件都考虑进去,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3. 计算粗心。
在解题过程中,有些学生由于粗心大意,经常会出现计算错误,使得答案出现偏差。
4. 缺乏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有些学生缺乏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在解题时经常会出现思维混乱,得出错误的结论。
以上就是初中数学解题错误的一些主要成因。
那么,该如何矫正这些错误呢?接下来我们将针对这些成因给出一些矫正策略。
2. 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解题时,学生要养成考虑问题全面的习惯,不仅要考虑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还要考虑未知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避免忽略某些重要条件而导致错误结论的出现。
3. 注重细节,认真计算。
在解题时,学生要保持专注,认真地进行计算,避免粗心大意导致错误的发生。
也要养成检查答案的习惯,避免因为计算错误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4.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要通过练习和思考,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自己的思维方式,使之更加清晰和敏捷,从而能够在解题时正确地运用逻辑推理,避免因为思维混乱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以上就是初中数学解题错误成因与矫正策略的一些分析。
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学习数学时认真思考这些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矫正策略,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解题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成绩,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学生常见解题错误原因浅析及应对策略日常的作业和测试中经常会看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特别是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问题,还是有不少同学做错。
所以经常有老师抱怨学生上课时不认真听讲。
其实学生在作业中暴露出问题,并不完全是坏事,作为教师应该善于总结学生出现的错误,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多思考怎样的教学适合自己的学生,使自己的学生少犯错甚至不犯错,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
本文试从学生作业常见中的错误入手,分析犯错的原因,以及提出相对应的策略。
一、数学概念理解不透彻数学概念是运算、推理、证明的依据,正确、透彻理解概念的目的在于应用数学概念,如果把正确理解概念作为“第一个台阶”,那么应用数学概念解题可以说是“第二个台阶”,从反馈情况来看,概念理解不准确往往是解题错误的直接原因。
例.用平移三角板画平行线的依据是A.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准确答案是B,但事实上,考试中有不少同学会选A,其中还有几位平时数学成绩比较好的同学。
究其原因,就是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没有完全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仔细辨别两个定理的区别和联系,要让学生分辨清楚性质定理是在已知平行的前提下,平行线具有的性质;而判定定理是未知平行的情况下,如何来判断两直线平行。
数学概念的教学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概念的获得不能直接呈现概念,而是要采用概念的形式和同化相结合的方式,以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获得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对概念的表达,“新课标”认为不要追求严格的定义,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运用中理解概念,学生的解题错误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对概念教学的忽视所致,虽然平时一再强调概念教学、原理的重要性,但落实到具体教学中,仍然有差距,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教学理念的相对滞后,另一方面可能是没有精心安排合理的教学设计。
二、欠缺运用符号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字母表示数是人类认识的一个重大进展,它导致了大量的数学发现,而且对人类的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