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走进东北黑土地》参考教案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2024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1《东北地区-辽阔富饶的黑土地》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东北地区-辽阔富饶的黑土地》是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土壤类型以及农业发展等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掌握黑土地的特点和农业发展情况,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东北地区的了解较少,对黑土地的特点和农业发展情况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问题,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土壤类型以及农业发展等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土壤类型以及农业发展等情况。
2.难点:黑土地的特点和农业发展情况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东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黑土地农业发展案例,让学生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4.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设计好问题,准备好案例分析材料。
3.安排好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东北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土壤类型等情况,让学生对东北地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环境。
2、了解东北地区有哪些农作物、为什么会有肥沃的黑土地;3、了解东北的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和名贵的中药材,初步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热爱祖国东北的感情。
教学重点:东北的地理位置、东北的农业生产、东北的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以及有哪些名贵的中药材。
教学难点:东北为什么会有肥沃的黑土地?为什么东北原始森林的树种多是针叶林和小阔叶林,与我国其他地方的森林有什么不同?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894,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后通过《马关条约》侵占辽东半岛;1904,通过日俄战争击败俄国,将东北置于其势力范围内;1931年9月18日,悍然发动侵华战争,这次战争叫“九一八事变”,通过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东北的老百姓流离失所,四处漂泊;为什么日本从古至今都想侵略中国?为什么日本一直想霸占东北?今天咱们学了这一课,同学们就会明白。
二、出示自学目标(四人一组。
讨论要求:每组组长要负责好本组的讨论,一定要让每个组员都发言。
要关注到本组的每一个学生。
负责记录的同学要记录完整。
)1、学生自学课文46页,自学目标(一):(1)东北在哪里?包括哪些省、自治区?(2)东北有哪些农作物?东北为什么会有肥沃的黑土地?2、学生自学课文47,48页,自学目标(二)(1)为什么把东北的森林叫做“林海”?(2)为什么东北原始森林中的树种多是针叶林和小阔叶林,与我国其他地方的森林有什么不同?3、学生自学课文49页,自学目标(三):(1)东北有哪些珍贵的野生动物?(2)东北有哪些珍贵的药材?小组讨论这些思考题,完成自学任务后派代表依次汇报。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小结。
三、当堂训练,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1、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
2、()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3、东北盛产()、()、()()等农作物,是我国重要的()。
4、东北原始森林中的树种多是()和()。
走进黑土地【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视频《红高粱模特队》片段问:这段视频里面体现了哪个地区的风土人情?(东北地区)新课:欣赏《乌苏里船歌》分析歌曲1、情感表达2、分段介绍人物:郭颂介绍民族:赫哲族聆听《新货郎》感受东北民歌特点:东北民歌是指流传于东北三省汉族小调的统称。
有些曲调是受地方戏二人转唱腔的影响,因此显得非常富有地方色彩,生动活泼,反映了劳动人民开朗的性格和丰富的生活情趣。
《小看戏》、《摇篮曲》、《乌苏里船歌》等作品已成为具有东北代表性的民歌。
特点:音调比较高亢嘹亮、旋律宽广、气韵悠长,声音运用上也比较刚直。
艺术特色:1、内容上:“感于哀乐,缘事而发”2、调式上:东北民歌以小调为主,以宫徵调式为多,也有少部分为商羽调式。
如:徵调式的《摇篮曲》羽调式的《正对花》3、在表现手法上:衬字衬词的使用是东北民歌的特点,舌尖颤音贯穿全曲,加上模仿锣鼓声所使用的衬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东北民歌“活”、“俏”、“浪”、“逗”的特点以及高超的演唱技巧。
如《正对花》4、旋律上:东北民歌的旋律性较强,清新明朗、节奏规整。
接近自然语言形态,多采用2/4拍,形象准确生动,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如:《小看戏》表现出东北人特有的诙谐、风趣。
(搭配《摇篮曲》、《正对花》、《小看戏》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东北民歌)南北民歌对比:1、江苏《茉莉花》2、东北《茉莉花》介绍北方的风土人情……东北民歌的艺术价值:1、经典器乐曲源于东北民歌2、东北民歌的精髓滋润着艺术家的创作3、东北民歌促进了“二人转”及“东北秧歌”的发展了解秧歌和二人转的经典道具:手绢(老师做现场示范)互动:找同学学习手绢(一男一女比赛)总结:东北民歌。
第1篇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黑土地的分布、特征及保护措施。
2. 培养学生关注我国土地资源,增强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 黑土地的分布、特征及保护措施。
2.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土地景观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国土地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有黑土地、黄土地等不同类型的土地。
二、新课讲授1. 黑土地的分布- 展示我国黑土地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黑土地的分布特点。
-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国黑土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等地。
2. 黑土地的特征- 介绍黑土地的形成过程、土壤结构、肥力等特点。
- 引导学生思考:黑土地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黑土地具有肥沃、透气性好、保水保肥能力强等特点,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3. 黑土地的保护措施- 介绍我国在黑土地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如推广保护性耕作、发展有机农业等。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黑土地资源?-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保护黑土地资源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如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推广先进技术等。
三、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如何保护我国黑土地资源?2.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其他类型土地的特点及保护措施。
- 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我国土地资源保护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图片、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了黑土地的分布、特征及保护措施,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了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黑土地保护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启发。
五上《走进东北黑土地》的教学设计走进东北的黑土地教材分析本课是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和“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要求编写的。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概况、物产及主要城市、知道“九一八”事变和东北军民英勇抗争的事例,懂得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概况、物产、风土人情和主要城市。
2.知道“九一八”事变和东北军民英勇抗争的事例。
3.探究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等因素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走进黑土地——黑土地在东北——黑土地的硕果——黑土地的“痛”——祝福黑土地”等一系列活动的训练,懂得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概况、物产、风土人情和主要城市。
教学难点:懂得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师准备:相关的资料、课件等。
学生准备:了解东北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走进东北黑土地同学们,在我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有皑皑的雪山、辽阔的草原、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小桥流水的细雨江南,还有发布在东北地区的肥沃的黑土地。
(板书:走进东北黑土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黑土地,一起去探究吧!二、黑土地在东北1. 哪位同学去过东北?东北有什么特别之处?和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描述对东北的印象。
)2. 你能看着这幅图描述一下东北的范围吗?(指导学生: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
东北地区三面环山,西部是大兴安岭,北部是小兴安岭,东部是长白山。
在大山的环抱中,有一块广阔的平原,叫东北平原,它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9.走进东北黑土地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特点及资源状况。
2、了解东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3、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了解东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教学准备:1、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图片。
2、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物产。
教学过程:一、我国最北的地方1、出示:《中国政区图》教学挂图。
找一找:中国的东北部是指哪里?东北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2、观察教材插图《东北地区》图。
找一找:东北平原、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
小结: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
东北地区三面环山,西部是大兴安岭,北部是小兴安岭,东部是长白山。
在大山的环抱中,有一块广阔的平原,叫东北平原,它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3、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最北的地方是什么样?和我国其他的地方有什么不同?有谁去过东北?东北有什么特别之处?和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描述东北。
(根据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地描述一下对东北的印象。
)二、这里的土地真肥沃1、播放:东北黑土地风光。
2、阅读教材第47页图文。
(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说明黑土地的肥沃。
)3、提出问题:这里为什么有如此肥沃的黑土地呢?小组交流讨论。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阅读教材,教师讲解:黑土地形成的原因。
小结:东北平原在开发以前,到处都生长着茂密的野草。
千百年来,野草不断地生长、枯死、腐烂,变成天然肥料,使这里的泥土变成了非常肥沃的黑土。
三、这里的森林真茂密引言:大小安岭和长白山到处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古松参天,幼林茁壮。
有些地方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人们把这里的森林叫做“东北林海”。
“黑土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读图找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地,某某,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东北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描述本区山水环绕的地表形态。
2.通过分析图,归纳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在图上,找出主要的农业产区和林业基地,分析其形成的自然条件。
4.渎图说出煤炭、石油、铁矿、交通运输和主要重工业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 通过观看东北地区的各种图片或录像资料,了解东北地区的地形特点。
德育目标学习东北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山川河流的情感。
教学重点归纳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找出主要的农业产区和林业基地,分析其形成的自然条件。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提问法导人。
播放东北地区录像或风光片:一望无际的沼泽地,成群结对的丹顶鹤,成片的大豆、高梁,某某的冰雕展,美丽的松花江,迷人的太阳岛,天池,林海,拥有海滨浴场和海上石林的城市——某某……学生边看边回答教师的提问:请大家说一说,这些景观位于我国哪些省区呢?为什么这里会形成这些独特的景观?那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个地区。
[讲授新课]一、山水环绕的地表形态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在屏幕上展示图6.1,教师提出思考题:1.读图描述本区的地理位置、X围。
(东北地区包括某某、某某、某某三省和某某自治区的东部)2.它的东、北、西三面分别与哪些国家接壤?(东面与朝鲜接壤;东北面与俄罗斯接壤;西面与蒙古接壤)3.本区西南部与我国哪些省区相邻?(某某、某某)其次,指导学生渎图6.2,提出读图要求:1.从图中分析东北地区的地形以什么为主? (平原、山地)2.让学生在图中先找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的分布地区和山脉走向,再找出某某、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松花江等河流的分布和流向,然后指出东北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的分布以及地势特点,通过读图一一查找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在东北地区,平原被山地所环抱,山地外侧又被河流所环绕,从而让学生明确掌握形成东北地区“山水环绕的地表形态”的地形特征概念。
《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特点;2. 了解东北三省的农业发展历史及“黑土地”;3. 掌握东北三省的主要农作物和畜牧业发展情况;4. 了解东北三省的工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1. 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2. 东北三省的农业发展历史;3. 东北三省的“黑土地”及其特点;4. 东北三省的主要农作物和畜牧业发展情况;5. 东北三省的工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东北三省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2. 授课:讲解东北三省的农业发展历史,介绍“黑土地”的形成原因和特点;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东北三省的主要农作物和畜牧业发展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东北三省农业的发展优势和挑战;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东北三省的工业发展现状,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思考东北三省的发展潜力和挑战。
四、教学评估:1. 教室表现:通过教室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评估学生的表现;2. 作业考核:安置相关作业,考察学生对东北三省的地理、农业和工业发展情况的理解和掌握水平;3.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题目,考察学生对东北三省的整体把握和理解深度。
五、教学资源:1. 电子地图、图片等多媒体资源;2. 东北三省相关的书籍、资料等教学参考资料;3. 实地考察的场地和交通等必要资源。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实践:通过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东北三省的农业和工业发展情况;2.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东北三省的发展,激发学生对地理、农业和工业的兴趣;3. 多角度思考: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东北三省的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七、教学效果评估:1. 通过实地考察和教室表现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东北三省的理解和掌握水平;2. 通过作业考核和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东北三省地理、农业和工业发展情况的掌握水平。
《东北地区》参考教案教学目标:1、读图6.4,找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地,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东北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描述本地区山水环绕的地表形态。
2、通过分析图6.5,归纳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在图6.10和图6.17上,找出主要的农业产区和林业基地,分析其形成的自然原因。
4、读图6.19,说出煤炭、石油、铁矿、交通运输和主要重工业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东北地区气候分析是本节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导入:播放东北地区录像或风光片……..提问:请大家说说,这些景观位于我国哪些省区呢?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独特的景观?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地方。
一、读图6.1,描述本区的地理位置、范围1、它的东、北,西三面分别是哪些国家接壤?2、本区西南部与我国哪些省区相邻?读图6.41、从图中分析东北地区的地形以什么为主?并在图中找到相关的山脉和其他的地理事物教师总结:东北地区山水环绕的地表形态,板书课题二、冷湿的气候读图6.5分析本地区气候特征,找到四个城市的纬度位置,分析一年中气温总结:长冬严寒三、出示图片,读图6.10提问:1、有哪些主要的粮食作物?分布在什么地区?2、东部地区农业发展与分布的特征是什么观看图片:提问1、本地区茫茫林海中有哪些主要树种?2、本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的原因湿什么?3、分析讨论东北地区林区面积不断减少,森林覆盖率逐年下降的原因?四、读图6.191、找到重要的工业中心(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鞍山)2、主要的铁矿、煤矿和石油等重要的能源基地3绘出主要的铁路干线思考:1、东北地区发展我国重工业基地的条件是什么/2、东北地区有哪些主要的工业部门及工业中心?3、东北的交通特点是什么?总结本节内容练习设计(略)。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1《东北地区辽阔富饶的“黑土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东北地区辽阔富饶的“黑土地”》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认识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地理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思维活跃,好奇心强。
但同时,他们对东北地区的了解可能局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了解和认识东北地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等特点,掌握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2.难点:东北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读图析图法:利用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案例分析的问题及答案。
3.准备教案和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关注东北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东北地区有什么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等地理特征,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简要讲解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东北地区。
《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导学案一、导入你知道东北三省的黑土地吗?它们被称为中国的粮仓,拥有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
在这片土地上,农作物丰收,人民生活富裕。
本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东北三省的黑土地,探究其奇特的地理特点和丰富的资源。
二、目标1. 了解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和黑土地的分布情况。
2. 掌握黑土地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 了解黑土地对东北三省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导学1. 地理位置和黑土地的分布情况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份,位于中国东北部。
这里的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是农业发展的理想之地。
其中,黑土地是东北三省最重要的土壤类型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
2. 黑土地的形成原因和特点黑土地是在冰川时期形成的,其颜色深黑,质地肥沃,富含有机质和养分。
这种土壤透气性好,保水性强,适合农作物的发展。
由于其奇特的特点,黑土地被称为“粮仓之土”。
3. 黑土地对东北三省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东北三省的农业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而黑土地的存在为农作物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
在黑土地上,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种植面积辽阔,产量丰富。
因此,黑土地被视为东北三省农业发展的基石,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粮食资源。
四、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东北三省的黑土地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其对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黑土地的存在为东北三省的人民带来了丰富的粮食资源,助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未来的进修和生活中,我们应该珍惜和珍爱这片宝贵的土地资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1. 请用自己的话总结黑土地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你认为黑土地对东北三省的农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9.走进东北黑土地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特点及资源状况。
2、了解东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3、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东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教学准备:
1、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图片。
2、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物产。
教学过程:
一、我国最北的地方
1、出示:《中国政区图》教学挂图。
找一找:中国的东北部是指哪里?东北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
2、观察教材插图《东北地区》图。
找一找:东北平原、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
小结: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
东北地区三面环山,西部是大兴安岭,北部是小兴安岭,东部是长白山。
在大山的环抱中,有一块广阔的平原,叫东北平原,它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3、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最北的地方是什么样?和我国其他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有谁去过东北?东北有什么特别之处?和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描述东北。
(根据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地描述一下对东北的印象。
)
二、这里的土地真肥沃
1、播放:东北黑土地风光。
2、阅读教材第47页图文。
(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说明黑土地的肥沃。
)
3、提出问题:这里为什么有如此肥沃的黑土地呢?
小组交流讨论。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阅读教材,教师讲解:黑土地形成的原因。
小结:东北平原在开发以前,到处都生长着茂密的野草。
千百年来,野草不断地生长、枯死、腐烂,变成天然肥料,使这里的泥土变成了非常肥沃的黑土。
三、这里的森林真茂密
引言:大小安岭和长白山到处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古松参天,幼林茁壮。
有些地方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人们把这里的森林叫做“东北林海”。
1、阅读教材第48页图文。
2、播放:东北林海风光。
3、提出问题:为什么东北原始森林中的树种多是针叶和小阔叶林,与我国其他地方的森林树种有什么不同?
联系生活经验或自然常识,比较认识东北林海的树种和热带地区或其他地区的差别。
大兴安岭以兴安岭落叶、阔叶树较多。
说明:树种与气候的关系。
这里冬季漫长而寒冷,9月中、下旬就有霜,第二年4、5月霜期才结束,冬季长达七八个月,7、8月份平原地区才进入夏天。
所以林区生长耐寒的树木,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都广为分布。
这里树木生长慢,木材坚固耐用。
4、森林宝库。
引言:东北林海是一座大宝库,看看宝库里还有什么宝贝?
学生阅读教材第49页插图。
介绍自己了解的东北物产。
四、这里的冬天真寒冷。
1、提出问题:你去过东北吗?那里有多冷?在寒冷的冬天,人们是怎样适应这种气候生活的?
2、阅读教材第50页至51页内容,教师讲解。
(通过衣、食、住、行和娱乐等文化活动方面说明东北人是如何适应环境的,)衣:厚厚的棉衣、羽绒服、雪地靴、棉帽、棉手套,“全副武装”,捂得严严实实。
食:吃易于储存的萝卜、大白菜、马铃薯等蔬菜,还可以腌渍酸菜;现在通过建温室,生产反季节蔬菜;还可以通过火车从南方运送新鲜的时令蔬菜;吃冰糖葫芦。
住:住火炕;城市有暖气。
行:除了乘车,还有狗(马)拉雪橇。
玩:冰雕、雪雕、滑雪、滑冰、打冰猴、堆雪人等游戏。
3、如果你不是东北人,冬季要去东北,应该做哪些准备?(多穿衣,注意保暖。
)
4、如果你是东北人,你有朋友要在冬季来你家做客,向他介绍一下你的家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