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地方警政管理体制
- 格式:pdf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2
中国警察历史沿革一、中国古代的司法部门警察及其职务最早可追朔到距今2500年前的西周时期。
当时就曾出现过具有类似现代警察性质的职业。
朝廷分别设置了司民(主管人口户籍)、司稽(主管防盗)和司寇(主管监狱、刑罚及监察事务)等职,行使治安管理职能。
但严格说来,中国古代并没有专门的警察制度,地方行政、司法不分,由府、县行政长官兼管社会治安和司法审判等事宜,只是在府、县衙门内设有巡守、捕快等类似现代警察职能的人员,负责社会一线维持治安、抓捕人犯等工作。
二、近代中国警察的前身中国,最早的现代警察制度的引进,首推清末的改良派湖南巡抚XXX、XXX等人参照西方及日本的警察机关,在湖南建立的“XXX”,这是中国现代警察的雏形,并第一个提出了警政理论——“警视之职,以备不虞,以检非为。
总局以外,分区置署。
大凡户数二万以上。
设一分署。
六十户巡以一人。
司者持棒巡行,计科受代。
皆有手札,录报于局长。
余考其职,盖兼XXX救、司市、司暴……修闾氏数官之职。
后世惟北魏时设候官,名曰白鹭,略类此官。
西法之至善者也。
”三、民国时期的警察辛亥反动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当局,在这段时间,中国近代警察制度获得了发展,不仅进一步完备了从中心到地方的警察网,使之更加趋于周密,而且逐步美满了警察的内部管理体制,还不断健全警察的社会管理职能。
但百姓党统治时期,警察制度的建设是畸形的。
XXX是一个庞大的警察机构,但没有文化宣传机构,仅设了对内的教育部门,而且片面地发展和强化警察执行社会镇压的职能。
四、抗战时期解放区的警察1937年初,XXX率中共中央机关从保安进驻延安。
当时,敌特活动十分猖獗,土匪地痞也经常出没。
为保证中央和地方党政军机关的安全,维护当地社会治安秩序,1937年,我党在延安正式成立公安局,称为XXX。
1938年5月,党中央决定成立延安市警察队,隶属市公安局。
从1938年至1947年,XXX与正规部队密切协作,共建钢铁长城,赢来了边区人民长达10年的幸福安宁,保证了边区军民整风研究及大生产运动的正常进行,并维护了工、农、商、贸各业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中华民国时期甘肃警察制度沿革摘要近代清廷以“新政”为名开始实行变法改革,公元1905年9月,清政府在中央设置专门的警察机关即巡警部(后将中央巡警部改名为民政厅)统领办理全国的警察事务①。
虽然甘肃地处西北内陆、经济落后、封闭、民族复杂。
但是甘肃还是拟建了省城巡警总局,至此拉开了甘肃近代意义上的警察制度建设。
关键词民国时期甘肃警察警佐一、清末民初甘肃警察制度的开创公元1905年年11月,陕甘总督升允将甘肃省原有的保甲总、分局改为巡警总、分局。
1906年升允制定《甘肃省城巡警章程》并令各府厅州县办理巡警,至1908年甘肃全省共有67个县州厅建立了巡警②。
巡警机构的设置从省城到各地方初具规模,是年年底建立巡警道,全省巡警总局有巡警道掌管。
1911年巡警总局更名为警务公所,其为巡警道的办事机构。
甘肃省城的10个分局及各地的巡警机构统统更名为巡警署和巡警所。
巡警总局和巡警分局的设置目的是“保卫地方安定,查清奸宄”③。
省城的12个城门都设有佐班委员,巡查可疑之人。
1910年省城巡警总局内设置总务、行政、司法、卫生四科,下辖有各分局、教练所、高等巡警学堂、消防队等机构,并将省城划区,按区设岗配警,维护社会治安。
各地方亦仿效省城建制建立巡警机构。
二、甘肃省级警察机构设置民国初期制定和颁布了大量的甘肃地方性警察法规,使甘肃警察制度的发展更趋法治化、正规化。
1928年省会警察厅改为省会公安局(后改名为警察局)甘肃各县警察警察所前后改为公安局(1928年)、政务警察队(1934年)、警佐和巡官(1937年)、警察队、警佐和警察局(1941年后)④。
1928年甘肃全省警务由民政厅接管,省城设公安局,规模较前期更具完备。
1937年,甘肃省政府开始裁局改科,原有的省会、天水、平凉、武威县公安局保留(1938年改为警察局),其余各县公安局一律裁撤。
1948年甘肃全省警务由省保安司令部领导,至1949年全省警务改由省政府直接领导,各县一律设置警察局,警政活动日益强化。
浅论清末直隶办警方式--官督绅办
谢明刚
【期刊名称】《武警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19)0z1
【摘要】巡警(警察)制度的建立是清末新政中一项非常重要而又收有一定成效的内容,而直隶省的办警方式在清末有着广泛影响,受到大多数省份的仿效.官督绅办是清末直隶省开办巡警所采取的主要方式之一,当时直隶省大部分州县特别是乡镇开办巡警都采取这一方式.因此,对官督绅办这一办警方式的探讨,无论是对清末直隶警政的研究,还是对清末全国警政的研究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但是,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比较薄弱.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开拓,通过对当时官方文献、报刊资料以及相关地方史志等大量史料的爬梳,对清末直隶办警方式试作论述.【总页数】2页(P61-62)
【作者】谢明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277
【相关文献】
1.清末“官助绅成”的公共藏书楼开办模式
2.清末癸卯学制后急办宽办外语教育的内因探究
3.绅商与清末的办警方式及其经费问题
4.清末民初边疆地区兴学过程中
的官与绅——以广西龙州为个案5.“官立模范,借绅力以期普及”——略论清末新式学堂的官绅合办模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末新政地方管理政策
清末新政的地方管理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 地方官制改革:清政府在地方官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将学政改为提学使,设置提学使司,负责各省的教育改革与新式学校的行政管理;将按察使司改为提法使司,作为一省的司法行政机关;增设巡警、劝业两道,前者负责办理地方警务,后者负责促进地方的工商业发展。
2. 选官及学校制度的改革:自庚子之后,原来融选官和教育制度为一体的科举制度面临改革。
首先是考试内容废八股改策论,开经济特科。
1905年清政府又进一步废除科举制,以从中央到地方的三级新式学堂的教育体系取而代之。
3. 垂直管理:清政府在中央率先设立相应领域的最高部门,如陆军部、度支部等,再在各省设立相应部门,将地方的部门归于中央相关部门的直接管辖下,实现垂直管理。
这些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收缩地方权力并集中到中央层面,以应对太平天国运动以来地方督抚通过军队与厘金获得地方的财政与军事大权的问题。
如果想要获取更全面、具体、条理的回答,建议查阅清末新政相关文献或资料。
清代,县衙内由主簿分管户籍巡捕,典史分管监察、狱囚,巡检官分管捕缉盗贼等。
刑房管理狱讼,兵房管理缉捕、马政、邮传、递解等。
还有快班专管缉盗、维护治安;壮班专司值堂站班兼缉捕。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巨野县设巡警局。
1906年,设警察署,住白衣堂(七狮桥街路南戏院之后);署长一人,下设巡管2人,警兵20余人。
1909年(宣统元年),巨野县巡警局移住天后宫,增设土房6间,警兵30名,马队2人,各有快枪。
警备队驻吕家牌坊西,土房11间,瓦房6间。
警备队的任务就是维护地方治安,白天分赴乡村搜捕,夜间在城内巡更站岗。
同时负责防盗、查禁赌博、毒品等。
民国初年,由县知事领导下的内务科管理治安,另有县佐分管指挥警务。
后县府下设一、二、三、四科。
一科分管公安、教育、地方自治、保卫、禁烟、风俗宗教、典礼、救济、文物、收文、收发等。
外设政务警察。
1913年,巨野县警察署改为警察所(驻吕家牌坊路西),所长1人,下设警佐1人,巡官2人。
1918年,县知事王文彪,其僚属有刑名师爷、钱粮师爷各1名。
县公署下设的“三班”中,壮班管保卫,快班管抓捕,警务所管警务。
1928年,巨野县公署改称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废除“三班”、“六房”,增设政务警察,警察所改为公安局。
[ 转自铁血社区/ ]1938年日本军侵犯巨野后,原警察人员逃散,机构解体。
1938年,日本军侵犯巨野。
1939年4月,成立警察所,下设警务系,司法系、保安系、特务系等,并设立了城关、独山、大义、营里、固堆寺、龙固集、新兴集等7个区公所。
警察系管理枪支弹药和人事升迁调补;保安系管理户籍、发放“良民证”和查店;司法系管理档案、取证材料、处理人犯;特务系负责侦查情报、抓捕等。
1941年又增设经济系,分管查货、封锁抗日军需民用物资、搜刮民财等。
1942年春,日伪县政府专门成立剿共委员会,特务系增设内勤、外勤,专门对中共党、政、军和抗日力量进行镇压。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从1945年10月至1946年12月,巨野县由国民党统治。
第27卷第5期江苏警官学院学报Vol.27No.5 2012年9月JOURNAL OF JIANGSU POLICE OFFICER COLLEGE Sept.2012·法史研究·近代中国的警察法及其历史命运翟小功摘要:清末改革,依法建立了作为中国近代警察法开端的警察及其警察制度。
后历经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等历史时期的持续发展,警察法已经日益走上完善与专业化。
这些建立在“法律工具主义”的制度背景与逻辑前提下的近代警察法制,最终导向各自“或者转向或者悬置或者毁灭”的历史命运。
关键词:警察法警察史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中图分类号:D92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1020(2012)05-0094-061995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通过且同时施行,这是1949年共和国成立以来,新中国正式颁布的第一部警察法,以后陆续颁布了诸多相关配套警察制度,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现代警察法制体系。
而回顾历史,此前的近五十年,在“砸烂公检法”的历史背景中,在“一切问题靠运动”的政治大潮中,社会的治安维护、秩序管理与社区稳定,这些本属警察职务范围内的工作使命基本是靠人民运动、人民军队、行政指令、政党政策等非正式、非常规、非制度化的机构及其手段来执行与完成的。
由于“警察行政权在国家权力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警察法的法治化程度能够体现一个国家法治文明的基本水平”①,所以,可以说这段历史时期警察法的真空是与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要求格格不入。
追溯至1949年大陆废黜国民政府旧法统到改革开放初期,警察法,无论是关于警察的立法还是警政建设都长时间处于停滞状态的,以致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的历史悲剧频频发生。
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以来中国内地警察法的历史性缺位境况相比,若淡化其实际效果,晚清以降至新中国成立之间历史的警察法构建,其成就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是成果非常丰硕的。
我们不禁要发问:新中国成立以前之近代中国警察法都取得了何种成就?这些诸多警察法制构建的尝试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清末改革及至民国警察法又都分别遭遇了怎样的历史命运呢?文章尝试对这些问题作出探索性的回答,即通过对近代中国警察法发生与发展的一般历程进行制度梳理,在当时的历收稿日期:2012-05-04作者简介:翟小功(1988-),男,河南驻马店人,汉族,海南大学法学院2011级中国法律史硕士研究生,海口,570228。
清末民初北京警察机构的嬗递清末,警察机构未建之前,北京城的治安由步军统领衙门维持,具体职能包括:守卫、断狱、门禁、编查保甲、缉捕、巡夜、执行禁令、救火、发信号炮等。
从1900年至1937年北平沦陷前,北京的警察机构经历了“安民公所——善后协巡局——工巡局——巡警厅——警察厅——公安局——警察局”的嬗递过程,本文对此加以概述,旨在追述老北京警察文化演进的历史记忆。
一、安民公所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分治内城东北一隅,就顺天府署设立军事警察衙门。
为了保障管界内的治安及行政事务的正常运行,于东、西两城各设一处“安民公所”,雇佣华人为巡捕,给予巡弋、缉捕之责。
除了维持治安外,巡捕还负有修理道路、清洁卫生、清查户口之责,基本上具备了近代警察的特征。
中国警察之兴办,“安民公所”既启其机。
[1]安民公所设立后,在维持社会治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庆亲王奕劻在给光绪帝的奏折中称:“京师自上年七月以来,地方扰乱,土匪蜂起,后经洋兵入城,彼此语言不通,各国性情不一,官商居民均难安堵。
旋经各段绅商先后设立公所,遍觅巡捕,协缉盗贼,数月以来地方藉以稍安。
”[2]二、善后协巡局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联军议和,联军撤兵,仅靠“安民公所”维持北京城的社会秩序。
是年6月30日(农历五月十五日),奕劻上书清廷,建议模仿西式的城市警察制度设立“京城善后协巡总局”,加强对城市治安、建设和公共事务的管理。
7月13日(农历五月二十八日),该奏折经朱批允准,清廷因循“安民公所”的体制创立了“善后协巡总局”,设专职大臣1人,兼职大臣4人,下设提调、总办、会办、巡捕等职。
总局办事机构分为3处即文案处(掌拟稿文移事)、营务处(掌巡防捕盗等事)、发审处(掌审理人犯、案件等事)。
总局下设分局10处,各分局设总办、帮办、警巡等职。
各分局分段巡查,设若干个巡捕处,镶黄旗、正白旗善后协巡局分别设立30个巡捕处,镶白旗设10个巡捕处,正蓝旗善后协巡局设6个巡捕处,皇城内左翼善后协巡局设8个巡捕处,皇城内右翼善后协巡局设8个巡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