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同步导学案: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 格式:doc
- 大小:228.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
迁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了解不同时期报刊业的发展状况及分析报刊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使学生理解不同时期报刊业的发展,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电影和电视发展历程的学习以及电视业发展迅速的原因分析,增强学生整理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报刊、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功能的比较,提高学生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报刊业近代发展对社会影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分析及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2)通过对电影和电视发展历程及电视业发展迅速的原因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历史事实的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3)通过对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高效学习指导案】【分层学习目标】A级识记《申报》《中国丛报》《新青年》《新华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的创办。
B级掌握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明确报刊在社会舆论方面的导向作用,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明确影视业发展的原因。
掌握互联网它是一把双刃剑。
C级能制作表格归纳总结本课的知识结构体系,理解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变化及对社会的影响。
【重点学习内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业的发展历程。
【难点问题预设】(1)了解报刊在各个不同时期所产生的影响,明确其在社会舆论方面的导向性作用。
(2)理解影视业在社会教化功能的体现及普及的原因。
(3)明确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利弊。
树立关注网络文明,建设网络道德的观点。
(4)归纳总结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效预习探究案】【预习思考选择题】1•阅读教材P72第一目分析中国报刊业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代表性的报刊?他们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2•《人民日报》现在为什么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3•阅读教材P73第二目我国影视业发展的历程有哪些? 步的影片?20世纪20年代我国诞生了哪些进《风云儿女》为何影响至今?4. 结合具体的影视作品说说它们的社会教化功能?5•阅读教材P75第三目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原因?互联网对你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重难点合作探究】1. 中国报刊业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及人民生活的影响?中国报刊业形成比西方晚,但报纸的故乡却在中国。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报刊对社会影响深远,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步报与国民党控制的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人们现实生活所起的作用:(1)报刊作为重要的新闻媒介,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渠道。
(2)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明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习目标】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学习重难点】1.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的标志。
2.中国电视业诞生的标志。
【学习过程】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出现(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目的是将其作为侵华工具)。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2.发展(1)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3)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等。
(4)20世纪前期:①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②国民党:《中央日报》。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
3.繁荣改革以后,报刊业发展迅速。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1)诞生: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发展:①1931年,诞生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②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渔光曲》(1935年)。
③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搬上银幕。
④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2.电视(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以后,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互联网的兴起1.兴起: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功能:互联网具有迅速转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
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集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特点: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人们还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4.影响: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和方便。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2)通过对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3)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出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2)大众传媒的百年变迁,其实就是近现代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发展史,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各种媒介在产生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样,通过辨证地认识、分析这些媒介,就能使它们为我所用,为社会造福,从而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用于创新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难点:如何认识大众媒介的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学法指导】由于本课的内容更加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发展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本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
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什么是大众传媒呢?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
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
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2、出现: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讨论商情(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报刊业起步阶段有两份报刊:其一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其二是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申报纸”,成为新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合作探究】1: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昭文新报》是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的报刊。
3、发展(1)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国闻报》等(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3)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每周评论》(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是由周恩来等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
1938年1月,《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后迁重庆。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还出现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报刊,如《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习目标】近现代大众传媒变迁的具体表现。
【学习重难点】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学习过程】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出现(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中国丛刊》《万国公报》;(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2.发展(1)在近代,报刊成为维新派、革命派和新知识分子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
(2)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还出现《光明日报》《文汇报》等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报刊;3.繁荣改革开放后,除党报党刊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我国报刊业走向繁荣。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1)诞生①19世纪末,西方出现了电影;②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③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走向成熟;④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进步影片:A.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1年)B.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1934年)C.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2)发展①建国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2.电视(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2)普及: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
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互联网的兴起1.兴起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程标准学法指导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识记不同时期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基本史实。
2.联系近代中国的时代背景,理解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发展变化的原因。
3.对比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的变化,联系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和当今交通通讯的日益变化,体会中国近现代交通和通讯发展变化的作用。
知识点一铁路与公路1.传统交通工具(1)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
(2)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
2.近现代交通工具(1)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了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上半叶铁路建设进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九五”期末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1997年以来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2)公路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
②民国时期,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③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山区也通了汽车。
知识点二水运与航空1.水运(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2)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3)各大口岸相继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4)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
(5)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2.航空(1)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3)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4)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放宽并最终取消限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知识点三通讯工具的变迁1.新中国成立前发展概况电报有线电报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②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此后,逐渐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二、本课目标1.课标要求: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2.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知识点1 报刊业走向繁荣1. 下列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的是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④ 2.最能表明孙中山先生政治主张的报刊是 A .《国闻报》 B .《新青年》 C .《民报》 D .《新华日报》3.在新民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下列哪份报刊没有为中国共产党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A .《解放日报》 B .《红色中华》 C .《中央日报》 D .《新华日报》 ★4.(2007海南卷,14)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 .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 .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 .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 .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知识点2 影视事业的发展5. 1905年中国人首次自己摄制电影并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这部电影是 A .《歌女红牡丹》 B .《渔光曲》 C .《风云儿女》 D .《定军山》6.康有为等人宣传维新思想时不可能使用的传媒形式是A .创办报刊B .上书皇帝C .放映电影D .演讲集会 7.1980年平均每百户中国家庭电视机的拥有量还不到一台,到2000年,国产彩色电视机 超过了4000万台。
出现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科技的进步B .社会经济的发展C .中外交流发展D .市场体制建立 知识点3互联网的兴起8.目前在传统的三大媒介外,20世纪90年代,出现第四媒介,那么第四媒介是指 A .多媒体 B .三维动画 C .互联网 D .FLASH★9. 报刊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报刊业的发展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2)掌握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时间,分析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2)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社会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用于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利用知识结构图教学,分段讲述,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讲述中插入提问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整合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
【教学内容】1.中国报刊业的兴起:(1)中国报刊业的形成阶段。
世界上第一家中文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在马六甲创刊,由英国伦敦布道会出版。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
这些报刊有外文的,也有中文的。
外文的报刊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中国丛报》、《北华捷报》和《万国公报》。
《中国丛报》是美籍基督教士裨治文在1832年独立创办的,专门向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介绍”当时中国各方面的情况,特别着重鼓吹侵略思想,以“中国通”的资格提供侵华具体方策。
《北华捷报》是由英国人奚安门等人在1850年8月创办的,是上海出版最早的英文报纸。
该报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停刊,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外文报纸。
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
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至1883年7月休刊。
又逾六年改为月刊恢复出版。
复刊后内容不局限于传教,还广泛涉及中西关系、时事政治、通商、中外条约以及教育、科学、文化习俗等。
中文报刊主要就是引言中提到的《东西洋每月统记传》和《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