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2.35 MB
- 文档页数:52
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判读方法及应用中学地理的等高线地形图,它可以充分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空间想像以及分析计算能力,历年高考都非常重视对等高线地形图的考查,也是学生高考备考的难点所在,所以了解等高线的基本特点,把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非常必要。
一、等高线图的基本特点1、同一条等高线上高度相等。
2、等高距全图一致。
3、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只是有的不能在一幅图上完全呈现出来。
4、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但在悬崖峭壁处,等高线可以重合。
5、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而等高线之间间距愈大,等高线愈稀疏,则坡度愈缓。
6、等高线与山脊、山谷线重直相交,等高线穿过河谷时,向上游弯曲,成为“V”字形。
7、示坡线表示坡降方向,它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
二、判读方法(一)判读等高线的数值。
1、计算两点的相对高度和温度差。
读出任何两点的海拔高度,计算出这两点的相对高度,还可以进一步求出它的气温差(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2、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等高线重叠或相交的地方,表示为陡崖。
陡崖的相对高度为:(n-1)d≤h<(n+1)d其中n为两地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3、判别局部小范围闭合等高线的高度。
如不在正常范围内,则判别规律为“低于低值,高于高值”,即如果闭合等高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较低的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这条等高线的海拔,此地可能为小盆地;如果闭合等值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较高的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海拔高于这条等高线的海拔,此地可能为小山峰。
4、计算两点相对高度的范围。
(1)确定两点的海拔高度的范围。
(2)确定最大可能值和最小可能值。
(二)判读等高线的形状特征。
1、根据等高线疏密,判断坡度陡缓。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间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均匀坡,等高线上疏下密表示凸形坡,等高线上密下疏表示凹形坡。
2、等高线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降低,表示为山地或丘陵。
3、等高线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升高,表示为盆地。
等高线的五个特点等高线是地图上常见的一种表示地形高度的方法,它通过连接相同海拔高度的点来形成一条曲线。
等高线的特点有以下五个方面:1. 形状曲线:等高线一般呈现出曲线的形状,这是因为地球表面的地形起伏通常是不规则的。
等高线的曲线形状可以反映出地形的变化情况,比如山脉、河流、山谷等地貌特征。
曲线的陡峭程度也可以通过等高线的间距来表示,间距越窄,曲线越陡峭。
2. 等高距离:等高线上的每个点都具有相同的海拔高度,而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被称为等高距离。
等高距离可以根据地图的比例尺来确定,一般用米或者英尺来表示。
等高距离的大小反映了地形的陡峭程度,等高距离越小,表示地形的起伏变化越大,陡峭程度越高。
3. 密度变化:等高线的密度变化可以反映出地形的复杂程度。
在平坦的地区,等高线之间的间距相对较大,密度较低;而在复杂的地形区域,等高线之间的间距相对较小,密度较高。
通过等高线的密度变化,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地形的复杂性,有助于分析地形的特点。
4. 闭环性:等高线一般是由一系列闭合的曲线组成的。
这是因为等高线表示的是相同高度的点,所以一条等高线必然是闭合的,不会出现开口的情况。
在山脉、山谷等地形特殊的区域,等高线之间会形成多个闭环,每个闭环代表不同的高度。
5. 等高线交汇:当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交汇在一起时,可以反映出地形的特殊情况。
等高线的交汇形式可以有几种情况,比如封闭的环形交汇、Y字型交汇、V字型交汇等。
这些交汇形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地形信息,比如山顶、山谷、山脊等地形特征。
在中心扩展下,等高线的特点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1. 等高线的应用:等高线是地图制图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用来表示地形高度、地势起伏等地理信息。
它广泛应用于地理学、地质学、地形测量等领域,对于军事、工程建设、旅游规划等方面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等高线的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地形,选择合适的行进路线,进行地质勘测等。
2. 等高线的绘制方法:等高线的绘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根据实地测量或者遥感数据进行高程数据的获取,然后通过插值方法将高程数据转换为等高线。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等高线地形图是一种重要的地图类型,也是历年高考的高频考点,因为它可以充分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空间想象以及分析计算能力。
要突破等高线地形图这一难点,需要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掌握判读技巧,达到灵活应用。
一、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并以海平面作为零米(要诀:同线等高)2.等高距(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全图一致(要诀:同图等距)3.两条等高线绝不能相交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
但在垂直壁立的峭壁悬崖,等高线可以重合。
(要诀:重叠为崖)4.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
(要诀:密陡疏缓)5.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等高线穿过山脊线时,山脊线两侧的等高线略呈平行状。
等高线穿过山谷线(或集水线)时,向上游弯曲,成反V字形。
即等高线凸向低处则为山脊;等高线凸向高处则为山谷。
(要诀:凸低为脊、凸高为谷)6.相邻等高线间的地点海拔取值介于两等高线数值之间(要诀:大于小数、小于大数)7.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曲线,内部数值大小遵循“大于大数或小于小数”的法则(要诀:大于大数或小于小数)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 判读海拔高度和气温(1)某地在某条等高线上,即可读出该地的海拔高度。
(2)若不在等高线上,则此处海拔是一个范围。
(3)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2. 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利用“大于大数或小于小数”原则如果闭合等高线的高度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高度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高度低于其等高线的高度值;如果闭合等高线的高度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高度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高度高于其等高线的高度值。
如右图为等高线地形图,A区域高度小于700米,则为洼地;B区域高度大于900米,则为山丘。
3. 判别地势可根据海拔判别。
有的等高线地形图上没有数据,而是用示坡线表示。
示坡线也叫降坡线,表示降坡方向即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
高中地理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一、等高线图的基本特点1、同一条等高线上高度相等。
2、等高距全图一致。
3、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只是有的不能在一幅图上完全呈现出来。
4、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但在悬崖峭壁处,等高线可以重合。
5、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而等高线之间间距愈大,等高线愈稀疏,则坡度愈缓。
6、等高线与山脊、山谷线重直相交,等高线穿过河谷时,向上游弯曲,成为“V”字形。
7、示坡线表示坡降方向,它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
二、判读方法(一)判读等高线的数值1、计算两点的相对高度和温度差。
读出任何两点的海拔高度,计算出这两点的相对高度,还可以进一步求出它的气温差(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2、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等高线重叠或相交的地方,表示为陡崖。
陡崖的相对高度为:(n-1)d≤h<(n+1)d其中n为两地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3、判别局部小范围闭合等高线的高度。
如不在正常范围内,则判别规律为“低于低值,高于高值”,即如果闭合等高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较低的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这条等高线的海拔,此地可能为小盆地;如果闭合等值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较高的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海拔高于这条等高线的海拔,此地可能为小山峰。
4、计算两点相对高度的范围。
(1)确定两点的海拔高度的范围。
(2)确定最大可能值和最小可能值。
(二)判读等高线的形状特征1、根据等高线疏密,判断坡度陡缓。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间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均匀坡,等高线上疏下密表示凸形坡,等高线上密下疏表示凹形坡。
2、等高线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降低,表示为山地或丘陵。
3、等高线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升高,表示为盆地。
4、等高线的凸出部分指向低处表示山脊,其最大弯曲处的点的连线,表示为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5、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为山谷,其最大弯曲处点的连线,表示为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6、相邻两个小山顶之间呈马鞍型的低地部位为鞍部,也叫垭口。
高中地理知识点专题练习一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及应用【点拨高考】等高线地形图是地面上海拔相等的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图,是反映区域特征的主要形式。
主要考查等高线的数值变化规律、疏密分布特点及其对应的地形类型和地势变化等知识。
试题中多以虚拟区域或具体区域为背景材料,考查不同区域的地形差异及其对人类生产(工农业生产、交通等)、生活的影响。
【知识梳理】一、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部位及特点二、等高线地形图的五个基本特征(1)同线等高。
(2)等高距一般全图一致。
(3)等高线一般不能相交(D处等高线重合处形成陡崖)。
(4)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坡度陡缓,密陡疏缓。
(5)示坡线指示地势降低的方向,如图中C处附近的短线。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计算1.两地间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H相=H高-H低或(n-1)d<H<(n+1)d,其中n为两点之间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2.陡崖高度的计算(1)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H大+d。
图示崖顶为400 m≤H顶<500 m。
(2)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H小-d<H底≤H小。
图示崖底为0<H底≤100 m。
(3)陡崖的相对高度:(n-1)d≤ΔH<(n+1)d。
图示陡崖的相对高度为300 m ≤ΔH<500 m。
(说明:n为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H大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高的,H小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低的。
)3.闭合等高线的计算闭合等高线计算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
4.计算两地的温差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根据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0.6 ℃/100 m)可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异:T=(0.6 ℃×H相)/100 m。
5.地形坡度的计算与判断坡度由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确定。
两点相对高度可根据两点等高线计算,水平距离可根据图中比例尺与两点图上距离计算。
(1)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较缓,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较陡。
原因:同一幅图中,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单位距离的高差大(相同距离内高度差大),坡度陡。
第二讲地图——等高线地形图一、高度的表示1.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的垂直距离2.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的垂直距离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1.等高线:在地图上,把高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称作等高线。
海平面作为米,低于用负值表示。
等深线:在地图上把相同点的连线,称作等深线。
2.等高线图的基本特征①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相同。
②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海拔高度之差。
全图的一致。
③等高线是的曲线,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
④等高线不能,陡崖处等高线。
⑤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稀疏的地方表示坡,密集的地方表示坡。
⑥示坡线表示的方向。
3、等高线图上常见的地貌部位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判读依据:等高线的、、等方面综合分析。
1.地形类型:根据数值大小判断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地形;海拔5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弯曲部分较和缓为地形;海拔500米以上,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为地形;海拔1000米以上,等高线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地形。
2.地貌部位:根据数值变化及等高线形状特点判断①等高线闭合,数值由中心向四周降低,表示②等高线闭合,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升高,表示③等高线向低处弯曲表示,其最大弯曲处点的连线为线,也叫分水线④等高线向高处弯曲表示,其最大弯曲处点的连线为线,也叫集水线⑤相邻两个山岭之间的低地部位为,呈形,两对等高线相对⑦等高线重叠处为。
3.地势:根据数值变化或示坡线判断4.坡度:⑴同一幅图: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判断①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的地方表示缓坡;的地方表示陡坡;的地方表示均匀坡。
②坡面的凸凹:等高线高处稀疏低处密集为 ;高处密集低处稀疏为 。
⑵不同等高线图:根据等高线的疏密、比例尺和等高距在等高线地形图上H 为相对高度,L 为水平距离, 为坡度。
● 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在相同水平距离上的等高线越密集,坡度 ● 等高线疏密和比例尺相同,在相同水平距离内等高距越大,坡度 ● 等高线疏密和等高距相同,在相同水平距离内比例尺越大,坡度4.等高线地形图上的相关计算 ①确定等高线数值知道任意一条登高线的数值和 ,可推算出该图上其他登高线的数值。
专题02等高线地形图一、课程标准深解读【课程标准】1.学会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与判断方法。
2.掌握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利用等高线地形图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
区域认知:结合等高线地形图,认识不同部位的名称及特征。
综合思维:联系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学会相关线路、宿营地、大坝坝址等人类活动的选址。
地理实践力:联系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地图的判读方法和等高线的相关计算。
二、必备知识当堂清考点1. 等高线地形图1、海拔: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如图中甲点海拔为1500米,乙点海拔为500米。
2、相对高度: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如图中甲与乙的相对高度是1000米。
3、等高线:地图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线。
4、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
5、基本地形部位:考点2. 地形剖面图1、含义: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图,可以反映出沿地形剖面线各点的地势高低变化和坡度大小状况。
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第1步:确定剖面线。
在等高线图上画出一条剖面线(可能为已知,如下图中的A—B)。
第2步:建坐标。
纵坐标表示高度,横坐标表示水平距离,横坐标与剖面线平行。
第3步:确立比例尺。
垂直比例尺一般远大于水平比例尺,倍数越大,起伏越明显。
第4步:描点。
将剖面线与等高线的所有交点(或仅描关键点,如起点、终点、最高点、最低点等)按其水平距离和高程转绘到坐标图中。
第5步:连线。
用光滑曲线将各点顺次连接,注意相邻两点间的升降趋势(如图中8、9两点高度相同,两者之间为河谷,地势较低)。
AB间的剖面图如下:三、关键能力看拓展拓展1. 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1)“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海拔相等。
(2)“同图等距”——同一幅地图上等高距一致。
(3)“密陡疏缓”——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反之越缓。
(4)“凸低为脊”——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低值凸出为山脊。
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等高线是地图上用来表示高程的一种方法。
它是一条连接相同高程点的线,也称为“等高线线条”或“等高线”。
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包括以下几点:
1. 单调性:等高线通常是单调的,即在同一条等高线上所表示
的高程是相同的。
等高线的高程通常是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单调变化。
2. 闭合性:等高线通常是闭合的,即一条等高线必须形成一个
封闭的曲线。
这也意味着一条等高线不能与其他等高线相交或重叠。
3. 密度:等高线的密度通常根据地形的复杂程度和高程变化的
程度来决定。
在平坦的地形上,等高线的密度通常比较稀疏,而在复杂的地形上,等高线的密度会比较高。
4. 等高距:等高线之间的高程差称为等高距。
等高线的等高距
通常根据地形的高程变化来决定,一般情况下,等高距越小,地形变化越大。
5. 缓曲性:等高线通常是缓曲的,即等高线上的曲线通常是光
滑的弧线。
等高线的曲率半径通常根据地形的复杂程度和等高距来决定。
以上是等高线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地图上的等高线都非常重要。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