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教师)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4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2教学目标:练习中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学生归纳实词推断方法:1、语境推断法(上下文)2、字形推断法3、结构推断法(相反、相近)4、语法分析法(位置、词性)5、通假推断法6、联想推断法(成语、课文)二、练习巩固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朱然,字义封。
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
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
后擢山阴令,董五县。
权奇其能,分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
会山贼盛起,然平讨,旬月而定。
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昭武将军。
虎威将军吕蒙病笃。
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
”蒙卒,权假然节,镇江陵。
魏遣张郃等攻江陵,郃围江陵,然中外断绝。
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
郃等起土山,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
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攻破两屯。
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
垂发,事觉,然治戮泰。
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
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擢山阴令,董五县董:监管B.权奇其能奇:认为……奇特C.权假然节假:代理D.方厉吏士厉:通“励”,激励解析:选C“假”根据语境孙权曾问吕蒙死后谁可代替他,吕蒙说朱然胆识过人,可以接任,吕蒙去世,孙权授予朱然节杖,镇守江陵;且从分析结构看“假”为动词,“节”为宾语,故解释为“代理”不正确,应解释为“授予”。
(2)指出下列各句中所含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通“”,②堪战者裁五千人“”通“”,③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通“”,①禽擒捉拿,捕获②裁才仅仅③彻撤撤退(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正确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含义。
3.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独立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方法准确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学会推断。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文言文阅读材料。
2. 课件:教学PPT。
3. 练习题:设计一些含有未知实词含义的文言文句子,供学生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复习已学的文言实词知识1.2 提问:在学习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2. 讲解文言实词推断方法2.1 方法一:语境分析法2.1.1 解释:根据句子中的其他词语和语境来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2.1.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2.2 方法二:词性分析法2.2.1 解释:根据实词的词性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来推断其含义。
2.2.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2.3 方法三:语法分析法2.3.1 解释:根据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来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2.3.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2.4 方法四:成语印证法2.4.1 解释:利用成语中的实词含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含义。
2.4.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2.5 方法五:课文迁移法2.5.1 解释:利用已学过的课文中的实词含义来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2.5.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3. 课堂练习3.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2 提醒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善于运用这些方法来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4.3 鼓励学生课后多阅读文言文,提高阅读能力。
六、教学拓展1. 介绍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推断技巧,如:对称推断法、联想推断法、对比推断法等。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考一轮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教学设计学生需求分析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他们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实词,这为他们读懂古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古汉语的内容广泛且丰富,实词积累又无法穷尽。
因此,学生们还需要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一般方法,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为读懂文言文扫除障碍,同时,学生自主梳理探究的意识不强,也往往忽略古文背后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
教学目标制定1、总结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通过不同题型的真题演练,培养学生迁移运用能力;2、链接教材,巩固实词推断的方法,同时强化回归教材的意识;3、引导学生梳理探究,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总结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的七种方法,并在回归教材中加以巩固。
难点:通过不同题型的真题演练,培养学生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环境与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室、希沃白板交互式课件教学步骤与过程(一)课堂导入《咬文嚼字》编辑部近日在沪发布了2023年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特种兵式旅游等词语榜上有名。
这些流行语的背后,不仅体现了语言本身的创造力,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
文言文是我们与古代先贤沟通的桥梁,是了解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然而,文言文中有很多实词的词义难以理解,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障碍。
因此,今天我们将学习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的方法,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读懂文言文,为你们与古人对话、走进古代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学习活动一:方法提炼请推测下列划线词语的词义,并说说你是如何推断的。
方法小结:字形推断法、邻字推断法、结构推断法、语法推断法、联想推断法、通假推断法、语境推断法(三)学习活动二:链接教材回顾选必下册第三单元,找找哪些字词可以运用实词推断法加以推断。
推断方法示例字形推断法邻字推断法结构推断法语法推断法联想推断法通假推断法语境推断法(四)学习活动三:真题演练请运用所学方法完成下面的试题。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及练习(教师版)方法一:字形推断法(利用汉字字形)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
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1、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2、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3、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4、“冫”和冰冷有关。
如:冰、冷、冻、凛、冽、凉、凌、寒5、“贝”和钱有关。
如:财、贷、货、贿、赂、贪、贫、赃6、“隹”是鸟,从隹的字与鸟有关。
如:雀、隼、雌、雄、雏、睢、雉、集7、“王”是玉,从王的字多和玉有关。
如:珠、玑、班(分割玉)、理、环、瑕、玩、弄8、“阝”①左边是阜,多与山有关。
如:陡、陵、隆、降、隅(山水弯曲边角处)、陟(会意。
字从阜,从步。
"阜"指土丘。
"步"指行走。
"阜"与"步"联合起来表示"往土丘高处走"。
)②右是邑,多与城郭有关。
如:邦、郑、郡、都、邻、郭9、“罒”(网):罟、罩、罹、羁(马笼头)、置(从网直,有亦声。
网直宜赦。
本义:赦罪,释放)10、“灬”是火,多和火有关。
如:热、烹、煎、熬、照、焦11、“宀”mián与房舍有关。
如:宅、宇、室、宫、家、宿12、“月”①左边或下边是肉,多与人的肢体、器官、骨骼或肉食有关。
如:肌、腹、肢、胃、肾、股、肯[小篆字形从肉本意骨头上附着的肉,如"肯綮(qīng )"(筋骨结合的地方,喻重要的关键),"中肯"(喻言论正中要害)。
]②在右边是月,多与月亮、光亮、时间有关。
如:期、朗、朔、朦胧13、与手有关的:又(象形。
三指者,手也)、爫(爪)、手、寸、攵(同"攴",从"攴"的字多与打、敲、击等手的动作有关。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1)2)3)4)5)(1)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玩:玩味翻译:王生仔细地看了看,发现狐狸的涂抹,好像有章法。
链接:《郭生》郭生,邑之东山人。
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
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
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
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
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
恨甚。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见污本,问之。
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
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
讶曰:“狐似有意。
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
”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
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
比晓,又涂之。
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王。
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
”是岁,果入邑库。
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
时叶、缪诸公稿,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
郭有抄本,爱惜臻至。
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
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
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
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
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
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
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
自是狐竟寂然。
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
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缪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
满之为害如是夫!”5翻译郭生是淄博东山人,他从小特别喜欢读书,但山村没有地方可以请教。
二十多岁时,他的字画还有很多错误。
以前,他家中狐狸作难,衣服、食品、器物,总是丢失,他深深地为狐狸的祸害而苦恼。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教学目标: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能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推断实词词义。
教学重点: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教学构想:1、实词重在积累,督促学生每周复习两篇课内文言文,120个实词分为12组,每天落实一组。
2、设计导学案,了解学情。
3、精选课内和高考真题作为实例,在练习中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讲练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业检查2、明确复习目标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因而掌握实词至关重要。
应考对策:首先,必须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增强语感;其次,要掌握一批常用实词的常用义项和用法;再次,就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与技巧。
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基本方法。
二、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1、提前印发学案,学生完成练习。
2、讨论六组练习,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第一组:1、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
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
”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
”怒而责之。
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请推断词义: 弄璋弄瓦可以联系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我夫人有娠”(娠:怀孕)“果双生一男一女”“璋也弄,瓦也弄”——弄璋:生男,弄瓦:生女“弄璋、弄瓦”典出《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璋是好的玉石;瓦是纺车上的零件纺锤。
男孩弄璋、女孩弄瓦,实为重男轻女的说法。
(“璋”是好的玉石,顶端作斜锐角形,是古代贵族在举行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礼器。
给儿子“璋”玩,一方面是希望他有玉一般的品德,一方面又希望他成为贵族,可以“光宗耀祖”。
后来就把生下男孩子称为“弄璋之喜”;“瓦”是纺车上的零件。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教学设计江苏省盱眙中学封士亮【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准确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考点导读—方法总结(考题导析—规律总结—方法点拨)—训练拓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文言实词的学习进一步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二、请你猜测一下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划横线的词的含义。
1、“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你能准确解释“绳”这个词吗?2、“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
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jí)之。
’”你能推断出“殛”的意思吗?答案:绳,制裁。
通过成语“绳之于法”可以得知。
殛,诛杀。
通过语境可以得知。
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一、通假分析法【因例说法】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倍”通“背”,违背3、畔主背亲“畔”通“叛” 背叛4、被鹤氅衣。
“被”通“披”,穿着【方法阐释】通假分析法: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运用相当普遍。
对于一个词,当我们用本义及其引申义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时,我们就应该想一下它是否借用为与其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个词。
【小试牛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
绩甚著。
(2023年高考全国卷)答:分析:振通“赈” ,救济2、熊鼎,字伯颍,临川人。
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文言实词推断教学对象:高中语文教学时长:1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和技巧。
2. 能够运用所学的推断方法,正确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含义。
3. 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文言文材料,包含有一定难度的实词。
2. 学生准备课本和学习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学生:“你们在学习文言文时,遇到过哪些难以理解的实词?又是如何解决的呢?”二、讲解文言实词推断方法(10分钟)1. 教师讲解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和技巧,包括:a. 根据上下文线索推断b. 运用常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推断c. 利用词缀和词尾变化推断d. 比较和对照常用词义推断2. 举例讲解每种方法的运用和效果。
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推断方法,解决文言实词的含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四、练习与反馈(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进行文言实词的推断。
2.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进行反馈和解答疑问。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所学的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和技巧。
2.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在今后的学习中,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3. 教师给出建议和指导。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对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和技巧的理解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估他们对所学生词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六、实践与应用(10分钟)1. 教师提供一段含有较多未知实词的文言文段落,要求学生独立进行阅读和推断。
2. 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实词推断任务。
3. 各小组汇报解题过程和结果,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补充。
七、拓展与深化(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应用于其他文言文材料?2.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讨论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言文复习专题一:推断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一、学习目标:1.把握推断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方法2.把分析推断出的实词含义用于实际答题中考点阐述: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
高考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的意义,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2、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
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
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二、轻松起步:钟响磬鸣一僧房中有磬,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
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曹绍夔素与僧善。
夔来问疾,僧具以告。
俄击斋钟,磬复作声。
绍笑曰:“明日设盛馔,余当为除之。
〞僧虽不信绍夔言,冀或有效,乃力置馔以待。
绍夔食讫,出怀中错,鑢〔lǜ〕磬数处而去。
其响遂绝。
僧问所以,绍夔曰:“此磬与钟律合,故击彼此应。
〞僧大喜,其疾便愈。
〔错:同“锉〞。
〕把以下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曹绍夔素与僧善。
知识迁移: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X良。
《鸿门宴》译文:曹绍夔平素和这个和尚交好。
〔2〕绍夔食讫,出怀中错,鑢磬数处而去。
语境推断:讫:完结。
〔收讫、付讫〕鑢:用锉锉东西。
译文:曹绍夔吃完饭,拿出怀里的锉子,把磬锉了几处就离开了。
掌握两种技巧:知识迁移语境推断三、分门别类归纳整理:A、注意文言通假现象: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君子生非异也3.因击沛公于坐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小结:文言文通假的原那么是“音同〞或“音近〞,非音同音近不能通假。
那么,在一个句子中假设遇上讲不通的“障碍字〞,不妨以同音或近音字替换,联系上下文能够讲通,那么有可能就有词的假借。
教案: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教案: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教学目标培养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水平,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教案)。
教学内容与步骤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关键是读懂原文,准确地把握文意,而能读懂原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能正确理解文中实词的意义。
鉴于此,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
一、例题: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祉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
解答:籴--买进粮食联想:粜--卖出粮食启示:汉字的形旁与字义有关再如:(1)用"贝"字作偏旁的字:购例:穷饿无聊,追购又急﹙购:悬赏捉拿﹚结论:用"贝"作偏旁的字大都与"钱财"有关⑵用"糸"作偏旁的字:缢绡缒例句:①自缢于庭树《孔雀东南飞》②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③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结论:用"糸"作偏旁的字大都与"绳索、丝织品"有关。
⑶.用"王"作偏旁的字:瑾瑜璐例句:①.何故怀瑾握瑜《屈原列传》﹙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②.被明月兮佩宝璐《涉江》﹙璐:美玉﹚结论:用"王"作偏旁的字大都与美玉有关。
补充: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钅(金)、木、氵(水)、(火)、土"--与五行有关;"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兵器有关;"马、牛、羊、豕、犭、鸟、虫"--与动物有关;"辶(走)、彳(行)、(心)、(言)"--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它:禾--五谷、皿--器具、宀--房舍、冖--笼罩、求--毛皮、歹--死亡、月--肉、页--首、目---眼、尸--身体、隹(zhuī)--鸟雀.二、例题:①金就砺则利②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③生而眇者不识日解析:从字形入手①"砺","石"旁。
文言实词推断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常见的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2. 学生能够通过上下文、语法结构、词义推测等手段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含义。
3. 学生能够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
2. 实践阅读推断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文言文阅读材料。
2. 相关文言实词推断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章:文言实词推断概述1.1 导入:介绍文言实词推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 讲解:解释文言实词推断的概念和方法。
1.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例句,示范推断过程。
1.4 练习:学生练习推断给定的文言实词含义。
第二章:上下文推断法2.1 导入:介绍上下文推断法的原理和应用。
2.2 讲解:解释如何通过上下文线索推断实词含义。
2.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例句,示范推断过程。
2.4 练习:学生练习推断给定的文言实词含义。
第三章:语法结构推断法3.1 导入:介绍语法结构推断法的原理和应用。
3.2 讲解:解释如何通过语法结构推断实词含义。
3.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例句,示范推断过程。
3.4 练习:学生练习推断给定的文言实词含义。
第四章:词义推测法4.1 导入:介绍词义推测法的原理和应用。
4.2 讲解:解释如何通过词义推测实词含义。
4.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例句,示范推断过程。
4.4 练习:学生练习推断给定的文言实词含义。
第五章:综合推断法5.1 导入:介绍综合推断法的原理和应用。
5.2 讲解:解释如何综合运用多种推断方法推断实词含义。
5.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例句,示范推断过程。
5.4 练习:学生练习推断给定的文言实词含义。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练习推断的正确率。
3. 学生对文言实词推断方法的理解程度。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六章:词类活用推断法6.1 导入:介绍词类活用推断法的原理和应用。
把握规律巧解实词——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学目标】1、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我们都知道,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了19分,分值之多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
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教给个大家一些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讨论交流】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用5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的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的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特别说明:以下“想一想”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1、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2、掌握正确的推断方法。
【因例说法】一、字形推断法1、想一想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见幻灯片第一组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财物)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田地)③金就砺则利。
(磨刀石)④振长策而御宇内。
(马鞭子)你能推断出加点字的意思吗?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2、方法阐释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贝”与钱财有关;“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 ”与竹子有关;“忄”与内心活动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饣”与食物或吃有关;“辶”与行走、行动有关;“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王”与玉有关3、课堂练习①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到,去)分析:“造”的义符为“辶”,与行走、行动有关,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可推断其意为“到,去”。
译文:谭君本人直接到袁世凯居住的法华寺去。
②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砍)分析:刖,的义符为“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联系所带宾语“左足”,可推断其意为“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脚砍掉”。
译文: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就砍掉了他的左脚。
(诳:欺骗,迷惑)③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雕琢,加工玉石)分析:“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推断为“雕琢,加工玉石”。
译文:楚文王于是派玉匠雕琢那块璞玉而得到了一块宝玉。
(玉人:加工玉石的工匠;璞:没有雕琢加工的玉石)二、通假推断法1、想一想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见幻灯片第二组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通“早”)②赢粮而景从。
(通“影”,像影子一样)③秦王方还柱走。
(通“环”,环绕)④卒起不意。
(通“猝”,突然)2、方法阐释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往往是相同或是相近的,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我们可以运用声旁找到通假关系,去推断词义。
3、课堂练习①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通“背”,违背)译文:违背自然规律而胡作非为,那么天也不能使人吉利。
②众皆伏泰之义。
(通“服”,佩服)译文: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
③或至涂而反。
(通“途”,道路)分析:“涂”与“途”读音相同,“涂”是“途”的通假字,“途”的意思是“路途”“道路”,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涂”的意思是“道路”。
译文:有的人走到半路就返回。
三、结构推断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1、想一想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见幻灯片第三组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被任用)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攻破)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尽,竭尽)2、方法阐释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在对称的句式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利用这一点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3、课堂练习①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余——赢,剩余,多余)译文:不能让家里有多余的钱,不能让外边有剩余的财物。
②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弃——捐,丢弃)译文: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
③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戴——腰,腰佩,腰戴)译文: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
四、语法推断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1、想一想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见幻灯片第四组①将军身披坚执锐。
(作宾语,形容词作名词,坚,坚硬的盔甲;锐,锐利的兵器)②范增数目项王。
(作谓语,名词作动词,使眼色,用眼睛示意)③左右欲刃相如。
(作谓语,名词作动词,用刀杀)2、方法阐释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
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以及词语的搭配,可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3、课堂练习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分析:“明”作主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眼力、视力”。
译文:眼力足够用来看到秋天动物毫毛的末端,却看不到一车子的柴草。
②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穈,粥)分析:“寝”是不及物动词,带有宾语,为使动用法,意为“使……就寝”。
译文:他的妻子马氏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下常母的湿衣,拿稀饭给她吃,拿被褥安排她就寝。
③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分析:“多”带上了宾语,活用为动词,意为“赞美,赞赏”。
译文:到他离开东阳回到家乡,数年说话时不谈荣誉耻辱,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
五、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借助熟知的成语、词语推断词义)1、想一想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见幻灯片第五组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欲盖弥彰——明显)②相如因持璧却立。
(望而却步——后退)③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毫厘不爽、屡试不爽——差错)2、方法阐释高考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者我们熟悉的成语、词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已有知识举一反三,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3、课堂练习①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
联想: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秋毫,比喻细小的东西)译文:于是他杜绝交游,对各种馈赠,一点也不收受。
②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联想: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善,交好,友善)译文:他(王生)向来与郭生交好,登门拜访郭生。
③城之不拔者二耳。
联想: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廉颇蔺相如列传》(拔,攻取)译文:城邑没有被攻下的的只有两座了。
④孙膑期曰:“暮见火举而齐发。
”联想:不期而遇(期,约定)译文:孙膑(和那些弩手)约定说:“晚上见到燃起火把就一齐射箭。
”六、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方法阐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内部语境: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综合演练】薛潭学讴①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唱歌练习:1、穷:学尽;尽:学完2、“反”通“返”3、谢:道歉,谢罪——“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4、形声字,从行,瞿声。
《说文解字》:“行,道也。
”行,本义是道路。
衢,四通八达的大路。
5、声:歌声;响:声响6、遏,阻止,阻遏——“浪遏飞舟。
”7、翻译: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参考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就自己说已经学完了,于是告辞回去。
秦青没有阻止他,在郊外的大路上设宴送行;(秦青)击打着乐器,悲壮地歌唱起来,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
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
【注释】学讴:学唱。
于:向。
穷:尽,完。
遂辞归:于是就告辞回家。
弗止:弗,不,没有。
没有劝阻。
饯行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
饯:用酒食送行。
抚节:打着拍节。
遏:阻止。
谢:道歉。
反:通假字,通“返”,返回.衢:大道。
谓:以为悲歌:雄壮的歌声【课堂小结】1、方法归纳:①字形推断法;②通假推断法③结构推断法④语法推断法⑤联想推断法⑥语境推断法2、结束语当然,以上几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可综合运用,对同一道题目而言,也可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多掌握几种方法技巧,在解答文言实词题时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若能就此平时有意识地结合课本进行操练,做到熟能生巧,在未来的高考竞技场上就不会“茫无头绪,手足无措”了。
希望你们在考场上都能用你们所学知识去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