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脂大小蠹传入中国危害特性的变化
- 格式:pdf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6
奈曼旗红脂大小蠹危害初探在中国大陆,奈曼旗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旗。
它因盛产红脂木而名扬天下。
而红脂木是一种珍贵的材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因此,它吸引了大量的木材经营者、木材加工商和投资者。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奈曼旗红脂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这造成了大量的大小蠹害虫滋生。
同时,人们的恶意砍伐和非法采伐林木也加速了红脂木的灭绝。
本文主要探讨奈曼旗红脂大小蠹危害的问题。
一、红脂大小蠹的简介1. 大小蠹生长习性大小蠹是一种蠢虫,它们在较高的湿度、较高的气温下生存和繁殖。
它们以木材为食物,喜欢吃内含水分较高的树木。
男蠹雄性是物种特征上的区别,其形状、色彩、大小、生物学活动及对树材的破坏性在一般情况下有很大差异。
大小蠹是红脂木最大的天敌。
如果没有很好的控制措施,它们会侵害整块红脂木,导致红脂木的质量和经济价值下降。
它们在木材内寄生滋生,会产生穴洞和蛀眼。
同时,它们分泌的化学物质也会对木材产生破坏。
二、奈曼旗红脂生态环境的破坏1. 不良开发行为奈曼旗的红脂木是一个独特的物种。
然而,在当地,一些不良的开发行为已经对这个特殊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一些小规模的农民在红脂树林中非法采伐,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
同时,不合理的种植、采伐和清洗等行为也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环境。
2. 工业化和城市化奈曼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已经严重破坏了当地自然环境。
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和工业区,导致粗略的开垦、采矿和大量的采伐行为。
这些行为已经导致奈曼旗红脂树林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1. 降低湿度为了有效防止大小蠹滋生,必须减少木材内的湿度。
这可以通过保持木材适当的通风以及在木材表面涂抹一些杀菌剂等方式实现。
2. 检查和隔离在经营、储藏和运输木材时,必须进行细致的检查和隔离工作。
如果发现大小蠹虫卵之类,必须立即清除。
3. 消除虫卵如果发现大小蠹虫卵,可以采用轻轻敲打木材或把木材暴露在阳光下一段时间,以减少虫卵数量。
浅谈红脂大小蠹的危害及防治技术摘要:油松红脂大小蠹属国家检疫害虫,主要危害松属树种杆基部和根部,也可在树杆基段原木的树皮下进行危害,危害严重,防治效果不理想,加之该虫生活史不整齐,隐蔽性强,很难根除。
针对危害油松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了一套防治技术。
关键词:红脂大小蠹;危害;防治技术1生物学特征1.1来源红脂大小蠹,又叫强大小蠹,属鞘翅目小蠹科,是一种严重危害油松的大小蠹属森林害虫。
该虫原产北美,目前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等国。
该虫寄主树木很多,包括松属、云杉属、黄杉属、冷杉属和落叶松属的植物,但主要危害松属树种。
1.2生理习性该虫通常1年发生1代。
成虫体长5.70~10mm,成虫、幼虫和少数的蛹在树干基部或根部的皮层内越冬。
越冬后成虫于4月下旬开始扬飞,5月中下旬为扬飞盛期,6月中下旬扬飞结束。
5月下旬也是成虫产卵盛期,6月末7月初老熟幼虫开始化蛹,8月中旬为化蛹盛期。
8月上旬成虫羽化,8月下旬为羽化始盛期,9月上旬为盛期,成虫羽化后栖息于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补充营养后进入越冬阶段。
雌雄成虫在坑道内交尾和产卵。
成虫产卵于母坑道的一侧,呈多层次排列,无单个产卵室;每头雌虫在母坑道内产卵数量在35~157粒之间,平均100粒左右,雌雄性比为1:1。
1.3传播途径该虫主要传播途径有扬飞和人为两种。
1.4危害特征该虫蛀食的坑道内充满红褐色粒状虫粪和木屑混合物,这些混合物随松脂从侵入孔溢出,形成中心有孔的红褐色漏斗状或不规则凝脂块,凝脂块大小不等,颜色随着时间推移由深变浅,直至变为灰白色。
当虫口密度较大、受害部位相连形成环剥时,可造成整株树木死亡。
该虫传播速度快,危害油松林严重,可在短时间内使绿悠悠的油松林变成铜褐色。
2防治时间红脂大小蠹成虫在4-6月期间飞扬,把每年的防治时间安排在春季5月1日至7月15日,秋季9月1日至10月1日,最佳防治时间为4月中旬至4月底。
3防治部位红脂大小蠹主要为害胸径在10 cm以上油松的主干和主侧根,以及新鲜油松的伐桩、伐木,侵入部位多在树干基部至1 m左右处。
油松红脂大小蠹危害探析李奕萍(太原市国有林场,山西太原030003)摘要:为了实现对油松红脂大小蠹危害的有效控制,提高油松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本文通过文献法和案例法对油松红脂大小蠹产生的原因和危害进行分析,并提出油松红脂大小蠹防治的方法,从多方面对此虫害实施控制。
关键词:林木业;油松;红脂大小蠹;虫害中图分类号:S7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0)22-0268-020前言近年来,我国林木业得到迅速发展,但在林木生长期间往往会面临诸多的病虫害类型,这对林木业稳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其中油松红脂大小蠹就是一种典型的林木虫害类型,它在山西和河南等地频繁出现,此虫害是以美国进口的木材方式而传入国内的,主要对油松生长产生威胁。
因此,这就需要明确油松红脂大小蠹的危害,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此病害的防治,这也是我国林木业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1油松红脂大小蠹概述对红脂大小蠢来说,它又被人们叫作强大小蠢,它属于鞘翅目小蠢科大小蠢属的生物类型,也是我国记录的一种外来入侵虫害种类。
在国外,它主要于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分布,对各种松树造成危害,有时也会对云杉、冷杉等生长影响。
此虫在1998年时期,于我国的山西阳城和沁水首次得到发现;在1999年的年底,于山西、河南和河北等一些油松集中性分布的区域呈现大面积的发生趋势;在2001年时期,在陕西省也发现了该虫害,并对当地林业发展造成巨大损失。
在我国,此虫主要对油松产生危害,其次是白皮松、华山松等品种[1]。
此成虫普遍呈现圆柱形的外观,体长约在5~10mm范围内,颜色一般处在淡色和暗红色的状态,在成虫的额头部位,存在不规则性凸起状,它前胸背板往往比较宽,还存在较粗状态的刻点,并朝头部的两侧延伸。
这种类型的虫一般比较喜欢侵害衰弱长势状态的成材大径木材,往往在一些刚砍伐的树木中尤为常见。
此虫在1年的时间能够达到1~2代的发育效果,且虫期并没有严格的时间界线,主要不是越冬期的范围,在林子内都会存在此类害虫活动的迹象,而此类虫害高峰期一般发生于5月的中下旬阶段。
奈曼旗红脂大小蠹危害初探奈曼旗红脂大小蠹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害虫,它主要侵害松树和云杉等针叶树,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危害。
红脂大小蠹成虫体长约5-9毫米,呈椭圆形,背部呈深褐色,具有绒毛状鳞片。
它的幼虫主要以针叶树皮和木质部为食,会对树木造成直接损害,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树木死亡。
红脂大小蠹主要危害松树的树干,幼虫在树皮和木质部活动,以深褐色的粘液覆盖身体表面,形成红脂状,因此得名。
它们以钻入树皮下为生,其食宿范围包括树干、树枝和根部等。
它们的活动会导致树干发生纵向裂缝,造成树干质量下降,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倒伏和折断。
红脂大小蠹在幼虫期会将深褐色的粘液覆盖在树干上,形成红脂状,导致松树表面红褐色斑点,影响美观,对经济林的价值也造成损失。
红脂大小蠹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直接损害树干:红脂大小蠹在树皮下活动,钻孔后会将深褐色的粘液覆盖在孔口上,导致树干质量下降,容易发生纵向裂缝,造成树干的破损和倒伏。
2. 造成木材资源的损失:红脂大小蠹以松树为主要食宿对象,对松木的木质部造成直接破坏,导致木材质量下降,影响木材的使用价值。
3. 传播病菌:红脂大小蠹在进食过程中,可能会吸食寄生病菌,然后再传播到其他健康树木上,引发病害的传播。
对于红脂大小蠹的防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早期发现和监测:及时发现红脂大小蠹的侵染,做好监测工作,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害虫的扩散。
2. 积极防治:通过合理管理森林,采用合理的治理措施,监测和控制害虫的数量和分布范围,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法。
3. 强化害虫防治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对红脂大小蠹等害虫的认识,提高宣传教育水平,加强社会参与,提高害虫防治的整体效果。
红脂大小蠹对奈曼旗的针叶树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我们需要加强对红脂大小蠹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措施,减少其对森林的危害。
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参与,共同参与森林害虫防治工作,保护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
2018 年第 9 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 Nong Min Zhi Fu Zhi You104科研◎林业科学红脂大小蠹主要是通过美国进口木材而传入我国的,主要威胁的树种类型是松树,并且主要危害的是油松,2001年在陕西省也发现了油松红脂大小蠹虫害,这对于我省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探究油松红脂大小蠹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详细内容如下。
1 油松红脂大小蠹的危害油松红脂大小蠹具有繁殖量大,既能够钻蛀较为衰弱的树木,也能钻蛀健康的树木。
随着树木逐渐的衰弱,每株树木上的虫口数量也会逐渐的增加,但是否会在这课树木上定居和发展和树木的衰弱会产生较为直接的关系。
油松红脂大小蠹主要危害的树木一般都是胸径在10cm 以上的油松,雌性红脂大小蠹成虫会先侵入树干1cm 以下,再通过引诱其他的红脂大小蠹来进行钻蛀。
虫体钻入树体以后首先向上蛀蚀韧皮部在向下取食,最严重时会危害根部1cm 以上的位置。
红脂大小蠹成虫会在蛀道内进行生活和繁衍,雌性红脂大小蠹产卵的数量可以达到100多粒。
待幼虫孵化以后会继续蛀食韧皮层,并且慢慢的进行持续繁衍和蛀食,最后虫道会发展为环绕树干一周直至将形成层切断,就会造成树木的死亡。
2 油松红脂大小蠹的防治措施在油松红脂大小蠹的防治措施上,通常都是首先以预防为主要手段,并加入综合治理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油松红脂大小蠹的监测,并加强对红脂大小蠹的防治程度,并且要严格的进行相关的树木检疫措施,发现病情时迅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从而有效的延缓病情扩散和蔓延,主要的防治方法就是从内向外,先轻后重对病情进行控制和防治,并且逐渐的将患病区域缩小,然后再对重点进行突破,具体的防治方法有以下几种:2.1 干基部分密闭进行熏杀对于油松树木根部和基部遭受红脂大小蠹虫害的梳理,可以在其基部1m 至0.5m 以下的部分用塑料布将树体进行封闭操作,全面封闭以后将磷化铅片剂在每个虫道施入0.2mg 进行封闭式熏杀;对于受到红脂大小蠹虫害的树干基部0.4m 以下的部分或者包含少量虫孔的部分可以在这部分的区域附近打孔并将毒栓或者圆柱形的毒丸塞入其中,并且立即将虫道口封死,这样也能够完成熏杀的目的;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将氧化乐果和敌敌畏通过使用已经废弃的注射器将药物原液打入新侵入的虫道,将红脂大小蠹杀死。
奈曼旗红脂大小蠹危害初探摘要:旅游业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支柱产业之一,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兴盛,奈曼旗红脂大小蠹危害也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通过对奈曼旗红脂大小蠹的基本介绍、危害分析、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旨在引起人们对该问题的重视。
红脂大小蠹(Lepidoglyphus destructor Schrank)是一种常见于卵粉、菜籽粉等食品中的害虫,属于蜱形目、怪螨科。
该害虫为约0.3mm长的白色小虫,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和适应性,在灰尘积聚的环境中也能存活长时间。
在我国北方地区,该害虫主要分布在粮食储存仓库、饲料颗粒中,也常出现在旅馆、客栈等人员密集、环境潮湿的地方。
奈曼旗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旅游胜地,其境内山清水秀、风光优美,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但是,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红脂大小蠹对旅游业的危害也逐渐显现出来。
1.危害粮食储存红脂大小蠹能够蛀食粮食,导致粮食变质并产生不良臭味,威胁着储存粮食的质量和安全。
红脂大小蠹通过不断繁殖和死亡,会使储存粮食内的细菌、霉菌数量大量增多,引发发热、变质等问题。
因此,红脂大小蠹的存在严重危害着奈曼旗的粮食储存和旅游业发展。
2.危害人体健康红脂大小蠹还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红脂大小蠹的排泄物和体毛是引发过敏反应的重要因素,进入人体后容易引发皮肤瘙痒、呼吸道过敏等症状。
3.影响环境卫生红脂大小蠹喜欢在潮湿、阴暗、生活环境较差的地方繁殖和生存。
它们的存在会导致室内环境积聚大量灰尘和细菌,影响环境卫生,给游客的健康安全带来风险。
要加强粮食储存仓库的管理工作,确保环境整洁、通风良好。
储存的粮食应该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红脂大小蠹的存在情况并进行灭杀。
储存的粮食也应该增加密闭性能,防止虫害的入侵。
2. 室内环境清洁卫生上的防治要经常对室内环境进行彻底清洗,特别是对那些常存放红脂大小蠹较为常见的区域,应该进行特别加强清洁。
另外要注意增强环境的通风,能够及时排出室内的潮湿空气。
喀喇沁旗红脂大小蠹发生动态及危害研究摘要:红脂大小蠹是我国林业重大入侵害虫,最先在我国山西暴发成灾,随后扩散蔓延至邻近省市。
近年来,红脂大小蠹已扩散到内蒙赤峰林区,大量致死油松,给我自治区林业造成重大威胁。
本研究红脂大小蠹聚集信素诱芯系统的监测了王爷府林场红脂大小蠹的发生动态及调查了危害程度。
发现红脂大小蠹扬飞期在5月到8月,主要高峰在5月底到6月初,7月有一个小高峰;油松受害率1.78%,侵入孔约4.6个/株,属聚集分布。
本研究将为内蒙新疫区红脂大小蠹的诱捕防治提供指导。
关键词:红脂大小蠹;油松;诱捕;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又名强大小蠹,属鞘翅目(C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小蠹亚科(Scolytinae),大小蠹属(Dendroctonus),在我国为一新记录的外来入侵种(杨星科,2005)。
红脂大小蠹原产北美,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西海岸经未处理的原木传入我国山西(Yanet al.,2005),于1998年在我国山西林区大规模暴发成灾。
目前为止,红脂大小蠹在我国已经扩散到邻近的陕西、河北、河南、北京、内蒙和辽宁区(Sun et al.,2004;潘杰等,2010;魏建荣等,2010;任海鹏等,2018;蔺丹丹,2018)。
该虫于2016年王爷府林场等地发现危害(任海鹏等, 2018),严重威胁我林区生态安全。
对红脂大小蠹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红脂大小蠹本身及其与寄主植物的关系(苗振旺等,2001;杨忠岐,2004;魏建荣等,2010)。
在防治方面,研究了红脂大小蠹的化学通讯系统,发展了以信息素诱捕防治的新技术(Sun et al. 2004; Zhang et al., 2009; Liu et al. 2013)。
红脂大小蠹的生物学特性和野外危害规律在老疫区山西报道较多(苗振旺,2002;苗振旺等2002; Liu et al., 2008;高浩洁,2012;王霞和郝映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