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某消防站工程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 格式:pdf
- 大小:2.12 MB
- 文档页数:2
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印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公布日期】2006.01.16•【字号】渝国土房管发[2006]21号•【施行日期】2006.01.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印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渝国土房管发〔2006〕21号)各区县(自治县、市)国土房管局、国土资源局,各分局,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单位:为规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行为,强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监督管理,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重庆市政府令第115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 29 号)有关规定,我局制定了《重庆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
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联系人:詹治礼联系电话:63651409(传真)二○○六年一月十六日重庆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第一条为规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活动,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监督管理,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重庆市政府令第115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29号)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市区域内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其相关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进行工程建设、采矿活动和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对建设工程、采矿活动和规划区遭受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工程建设中、建设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估,并提出具体预防治理措施建议的活动。
第四条市和各区县(自治县、市)国土资源主管部(以下简称区县国土部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监督管理,指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地质灾害调查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12.09•【字号】渝府办发〔2022〕127号•【施行日期】2022.12.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地质灾害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地质灾害调查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渝府办发〔2022〕127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地质灾害调查评估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年12月9日重庆市地质灾害调查评估暂行办法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调查评估程序第三章调查评估组织第四章调查评估实施第五章调查评估保障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全市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工作,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重庆市突发事件应对条例》《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重庆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重庆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所规定的调查评估,是指造成人员死亡或未造成人员死亡但影响较大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工作。
第四条调查评估工作应遵循依法依规、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原则。
第五条调查评估实行分级负责制。
市级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统筹、指导、监督全市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工作,具体组织实施因地质灾害死亡3人—30人(不含30人)的调查评估工作。
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应急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估工作,具体组织实施因地质灾害死亡3人以下(不含3人)的调查评估工作。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全力配合应急管理部门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工作。
第六条特殊情况下,市级可以提级调查区县负责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工作,也可授权区县组织实施市级负责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工作。
2024年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讲稿模板尊敬的评估专家、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我是某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小组的成员,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们小组对于2024年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结果。
一、评估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通过对灾害发生概率、发生可能性、损失后果等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分析,为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评估旨在为2024年的地质灾害防控工作提供指导,及时发现和预警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评估方法在本次评估中,我们采用了综合判断法、数学模型法和GIS技术等多种评估方法,对灾害发生概率、发生可能性、损失后果等进行了系统评估。
1. 综合判断法:通过专家评审、统计数据分析和历史灾害案例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估各地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
2. 数学模型法: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考虑各种因素的权重和相互关系,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量化评估。
3. GIS技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各种地质灾害因素进行空间分析和综合比较,生成地质灾害危险性图。
三、评估结果根据我们的评估结果,2024年地质灾害危险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震灾害:根据历史地震数据、地震断层分布和地震活动性评估,我们认为某些地区可能面临较大地震风险。
建议当地政府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做好应急准备。
2. 山体滑坡:部分地区地质条件较差,存在山体滑坡的潜在风险。
建议政府加强对山区的监测和预警,加强治理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3. 泥石流:河谷地区和陡坡地区存在较高的泥石流风险。
建议政府加强对泥石流危险区的巡查和监测,提前制定应急预案。
4. 地面塌陷:由于人类活动和地下水开采等因素,一些地方存在地面塌陷的风险。
建议政府对地面塌陷风险区进行详细调查和监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综合以上评估结果,我们建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2024年的地质灾害防控工作中,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和预警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前言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和《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制定本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规定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各项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从1999年12月1日起实施。
本技术要求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提出。
本技术要求由国土资源部归口。
本技术要求委托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负责解释。
1 范围1.1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1.2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城市建设、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1.3 本技术要求规定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替代建设工程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的评价工作。
2 定义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2.1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或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
2.2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3 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4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2.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和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的估量。
3 总则3.1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及地面沉降等。
3.2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区范围,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面积之内,应依据建设项目特点及地质环境条件确定。
若危险性仅局限于用地面积内,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若危险性的来源或影响超出用地范围,则应依据地质灾害种类特征,适度扩展评估范围。
3.3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内容包括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危险性;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公布日期】2008.04.17•【字号】渝国土房管发[2008]24号•【施行日期】2008.04.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枪支弹药、危险物品管理正文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通知(渝国土房管发〔2008〕24号)各区县(自治县)国土房管局、国土资源局,各分局,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预防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提高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质量,根据《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经请示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通知如下:一、将地质灾害防治贯彻到项目建设全过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按照国家和重庆市的规定,由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对拟实施项目遭受地质灾害威胁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进行分析预测,确定拟实施项目的用地适宜性。
其目的是查明评估区域不良地质情况,对适宜建设的项目,为建设项目的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指导意见,是工程建设活动的前期工作内容之一,也是预防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区县国土资源部门应高度重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积极向本级政府汇报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争取本级政府的支持,加强监督管理,按照《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贯彻到建设项目的规划、立项、设计、施工许可、验收等建设全过程中。
一是规划编制时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预防工作。
政府所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集镇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据在规划阶段所作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已将地质灾害极易发区、直接威胁区和危险区规划为防护绿地等禁建区;将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规划为慎建区,禁止规划人群集中及可能导致高切坡、高填方、深开挖的建设项目;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内一般不规划可能导致高切坡、高填方、深开挖的建设项目。
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试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公布日期】2008.12.29•【字号】渝国土房管发[2008]829号•【施行日期】2009.0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试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的通知(渝国土房管发〔2008〕829号)各区县(自治县)国土房管局、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分局,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为了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按照国土资源部统一部署,我市作为试行省市之一,在全市范围内试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自2009年元月1日起,凡是市内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下简称试行规范),原《重庆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与试行规范不一致的内容,以试行规范为准。
试行期间,各单位如发现试行规范中有错、漏及不完善需要修改的地方,请于2009年6月1日前以书面形式提出修改建议送市局地环处。
二、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要严格执行《关于严格控制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体周边进行其他工程建设的通知》(渝办[2007]28号)和《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通知》(渝国土房管发〔2008〕24号)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内部质量管理,全面收集资料、现场调查踏勘,做好分析计算、成果论证、内部审查等各项工作。
一要全面收集评估区现有地质资料。
包括评估区及周边曾开展的区域地质调查、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价)、工程勘察、地质勘查等所有资料,收集的资料应当满足国家和我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程要求,不能满足要求的应补充实物工作。
处于已治理地质灾害区内的评估还应收集灾害治理原设计单位对建设项目影响地质灾害稳定性的验算意见(包括灾害体治理后所有新增荷载)。
依照国家及我市有关政策法规,针对近年来我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评估技术要求如下:1 执行的技术标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ZXXX-2008);——《重庆市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规定》(试行);——其它相关技术标准或规范。
2 编制主要依据——业主单位签章的拟建工程平面布置图(图上应注明拟建工程概况)或规划功能分区图;——项目来源(相关批复文件、政府会议纪要等);——其它相关依据。
3 地质灾害类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不稳定斜(边)坡、塌岸、含水层破坏等。
4 地质环境容量4.1地质环境容量概念地质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岩土体所能承受地表建筑荷载的最大限度。
4.2区域分类——地质环境特别复杂的区域:巫山、奉节县城建成区、巫山县江东新区。
——地质环境复杂的区域:武隆、彭水、云阳、万州、丰都、忠县、涪陵县城规划区内涉及高陡斜(边)坡及顺向坡区域。
——其它区域:除地质环境特别复杂和复杂之外的区域。
4.3容量限制指标——地质环境特别复杂的区域:巫山、奉节县城建成区原则上只拆不建,确需建设,须经专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同意,且新建建筑传至地面上建筑投影面积的总荷载不得超过80KN/m2;巫山县江东新区新建建筑传至地面上建筑投影面积的总荷载不得超过60KN/m2。
——地质环境复杂的区域:新建建筑传至地面上建筑投影面积的总荷载不得超过180KN/m2。
——其它区域:地质环境容量基本不受限制。
——已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周边区域:禁止建设,经工程治理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后,在通过安全影响论证的前提下方可进行拟建工程建设。
5 地下工程建设评估5.1根据地下工程的规模、覆岩性质、厚度以及岩层产状与地下洞室的关系,结合地质环境特征,分析评估地下工程引发塌陷的可能性、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和危险性。
5.2根据地下工程与含水层的关系,评估地下工程造成含水层破坏的可能性、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和危险性。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一、工作任务本评估工作目的是:针对本工程的特点和地质环境特征,分析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对评估区现状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程度及危害性进行全面评估,并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引发、加剧的地质灾害以及建设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在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二、评估范围及评估级别评估范围确定的原则是:根据建设工程的特点及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结合场地地质环境条件,考虑地质灾害危险性的来源及可能影响范围。
本建设项目属面状工程,评估范围一般为由用地红线外扩30~50m。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进行,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和建设项目的重要性进行划分。
三、工作部署、工作量(一)、资料收集收集建设场地及临近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和建设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设计的有关资料,以及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最新成果资料。
(二)、技术要求1、开展工作前,组织项目有关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国土资源部[2004]69号文及广西地方标准《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统一认识,熟悉了工作程序,明确了本次工作的重点。
2、在调查前,熟悉收集到的资料,了解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和工程建设规模、特点。
在分析和研究收集到的资料基础上,经野外踏勘后,划分评估级别、确定评估范围,制订详细的评估工作大纲。
3、野外调查采用1:10000、1:1000地形图为工作底图,手持GPS定点。
4、室内资料整理按《评估规程》工作程序,在综合分析研究既有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工程措施和建议,编制“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
(三)、工作方法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本次评估工作以采用收集现有资料、野外实地调查访问为主,野外以1:10000、1:1000地形图作工作底图,采用GPS定点定位,皮尺,罗盘量测,记录本或卡片描述记录,室内对所获取的数据采用定量、半定量分析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公布日期】2004.07.08•【字号】渝国土房管发[2004]326号•【施行日期】2004.07.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矿产资源正文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渝国土房管发〔2004〕326号)市地勘局,各有关单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预防建设工程项目诱发地质灾害或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重要手段之一,评估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新建工程项目的地质安全程度。
为规范评估工作,确保评估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的相关规定,以及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有关程序通知如下。
一、评估工作技术标准我市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重庆市地方标准DB50/139-2003)。
二、评估工作资质单位在国土资源部专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颁布之前,评估工作暂由获得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甲级资质证书并通过市国土房管局2004年度年检的21个单位进行。
三、评估报告审查形式市国土房管局建立了重庆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审专家库并将上网发布(网址)。
从即日起评估报告可由评估单位自行委托专家库专家进行技术审查,通过的报告形成专家组书面审查意见,经打印后审查专家全体签名,报告中附建设单位按评估结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承诺书后一并报市国土房管局办件大厅报件。
我局将根据国土资源部规定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
一级评估报告要聘请审查专家5-7名、二级报告3-5名、三级报告2-3名。
专家组长应由具教授级高工以上职称的专家担任。
其他事宜暂按原程序办理,待国土资源部相关规定出台后在行规定。
-56-科学技术创新2019.10重庆市某消防站工程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李成维(重庆能科工程勘察有限公司,重庆400060)要:本文以具体工程为例,对评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了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及综合评估,对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提出了建摘议,对建设场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消防站工程;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识码:A根据原国土资源部文件[国土资发(2004)69号]及原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有关文件精神,为减少或避免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本文以重庆市某消防站工程为例,分析了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特征,在此基础上对评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了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及综合评估,对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提出了建议,对建设场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1工程概况与评估级别工程位于重庆市巴南区,主要由执勤楼(4F)、训练塔(7F)及附属构筑物组成,项目建成后,将形成1段挖方岩质边坡,最高7.1m。
评估范围面积约17006m2o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139-2016)表B.1的规定,项目为一般建设项目,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为较复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三级。
2地质环境概况2.1气象水文据有关气象资料,评估区为亚热带气候,湿度大,气温高,雨水多,风向一般为NNW,风力2~3级。
据现场调查,评估区无较大的地表水体,东北侧分布有一条季节性冲沟,调查期间呈干涸状态,南侧、东侧地形低洼处零星分布有水田,目前呈干涸状态,大气降雨形成的地表水以散流形式汇集并向低洼处排泄,不存在滞流形成洪水位,其水量受大气降雨直接控制。
2.2地形地貌评估区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地形呈中间高四周低。
最高点位于中部山丘,高程为258.01m;最低点位于北侧坡脚,高程236.50m,地形高差21.51m。
评估区平缓地带地形坡角约为0。
~ 12。
,斜(边)坡地带地形坡角为20。
~28。
评估区地形条件较复杂。
2.3地层岩性评估区上覆土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F)、残坡积层(Q严1),土层厚度0.5~4.0m。
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上统遂宁组(J#)砂岩、泥岩,中厚层状构造,基岩呈单斜产出。
评估区岩土性质较复杂。
2.4地质构造与地震评估区位于川东陷褶束华釜山穹褶束金鳖寺向斜东翼,区内无断层及破碎带通过,地质构造简单。
岩层呈单斜产出,倾向283。
,倾角6。
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LX1:34O°Z75°,裂面平直,延伸长度5~8m,呈闭合~微张状,张开宽度l~3mm,裂隙间距1.5~3.0m,泥质充填,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
②LX2:65°<70。
,裂面平直,延伸长度3~6m,呈闭合~微张状,张开宽度1~ 2mm,裂隙间距1.2~3.5m。
泥质充填,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XGB18306-2015),评估区地文章编号:2096-4390(2019)10-0056-02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XGB50011-2010),评估区地震基本烈度VI度。
评估区地质构造为较复杂。
2.5水文地质条件评估区按地下水赋存形式主要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风化带裂隙水。
2.5.1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土层中,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并向地形低洼处排泄。
评估区地形及地质条件不利于地下水的储存,含水性差,水量微弱,久晴即干。
2.5.2基岩风化裂隙水:砂岩、泥岩通过风化裂隙等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地下水则多沿风化裂隙带运移,排泄于低凹处,但随着深度增加富水性减弱。
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土层上层滞水补给,其流量受季节影响大。
评估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对项目建设影响小。
2.6不良地质现象据现场调查,评估区未见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致灾地质体。
评估区不良地质现象为简单。
2.7破坏地质环境的工程活动据野外地质调查及走访,破坏地质环境的工程活动主要为修建道路时形成的填方边坡,其最大高度约为3m(BPl),已进行放坡处理,其影响面积小于用地面积的10%,现状稳定。
除此之外,评估区无地下采空区、人工洞室等其他破坏地质环境的工程活动。
评估区破坏地质环境的工程活动不强烈,为简单。
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3.1现状评估经现场调查,评估区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3.2预测评估按设计标高进行平整后,在用地范围内将形成1段挖方岩质边坡,坡向299°,坡角90。
,坡长61m,最大高度为7.1m,岩性为砂岩、泥岩互层。
对其进行赤平投影分析如下:2019.10科学技术创新-57-水文模型WATLAC在扎龙湿地模拟中的应用李云志(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5)摘要:扎龙湿地地处松嫩平原西部半湿润与半干旱区交界处,乌裕尔河流域的下游,是国际重要湿地,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以其他大型快要灭绝鸟类的保护以及丹顶鹤等鹤类自然沼泽为主的自然保护区;确保其优良的水质和稳定的流量至关重要。
根据湿地的水文特征,用水文模型WATLAC来模拟扎龙湿地水文过程,以2009年扎龙湿地4个站点的径流量来率定模型,其中湿地各个水文站点的日径流量模拟形成的纳希效率系数为Eg0.72~0.84,确定性系数IV在0.72~0.88之间,取得令人满意的率定结果。
研究的结果表明,分布式水文模型WATLAC模型能很好地模拟扎龙湿地水文特征和水文情况的变化,模拟的结果具有很高的可信任度。
关键词:水文模型;扎龙湿地;模拟中图分类号:P33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390(2019)10-0057-02湿地、森林与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淡水湿地被当作濒危野生生物的最后集结地。
湿地并被誉为“地球之肾”和“生物基因库”,在环境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叫湿地水文情况的形式是制衡这湿地的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基本特征,从而对湿地的类型差异,湿地的功能与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叫目前,国内的湿地水文模型大都为集总式模型,在整体上可以模拟湿地的水文循环,但是,在空间上是不能体现其不均匀性的。
对此,本文根据扎龙湿地水文气象特征,用水文模型WATLAC来模拟扎龙湿地的水文情势变化过程和湿地水位要素的变化过程.并通过扎龙湿地的水位与径流量的模拟结果建立湿地湖泊水文关系,实现了湿地水文情势状况与湖泊流域的联系,方便与分析湿地水文情势状况的形式对湖泊水文流域过程的响应,从而为湿地水文情势水资源提供了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区概况扎龙湿地位于嫩江支流乌裕尔河、双阳河尾闾九道沟,地理坐标为北纬46°48'~47。
31.5',东经123。
51.5'~124°37.5\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东南,处于齐齐哈尔市铁峰区、昂昂溪区、富裕县、泰来县,大庆市的林甸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等六县区交界处。
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温35七。
扎龙湿地内湖泊泡沼星罗棋布总共约200多(转下页)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边坡为顺向坡.LXLLX2交线位于边坡外侧,岩层倾角6。
,无不利结构面。
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3.3对地质遗迹、自然和人文景观、土地资源及建构筑物影响程度评估评估区内无区县级以上地质遗迹、无采空区、无地下洞室、无人文景观等,故项目建设对地质遗迹、人文景观、土地资源及建构筑物影响程度一般。
3.4对含水层破坏的可能性评估评估区内基岩为侏罗系上统遂宁组(J3S)砂岩、泥岩,未来的开发建设,主要在评估区地表进行,不会产生大的开挖破坏,因此对含水层破坏的可能性小。
综上,工程兴建加载后诱发拟建环境边坡失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3.5综合评估评估区内未发现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拟建工程目前遭受场地内斜(边)坡的失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地质遗迹、人文景观、土地资源及建构筑物的影响一般,对含水层破坏的可能性小。
工程建设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综合评估,拟建工程形成的环境边坡及其余地段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4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拟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代号为A区。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如下:4.1加强地表疏排水工作,同时在用地范围内进行绿化,防止水土流失。
4.2对现有斜(边)坡加强巡视,加强变形监测.发现危险及隐患应及时处理。
4.3对挖方岩质边坡采用锚喷支护。
4.4在施工过程中作好排水措施,防止地表水对边坡及拟建物基础造成影响。
场地地质环境问题主要为斜(边)坡失稳诱发地质灾害,按建议防治方案实施后环境边坡地质灾害防治难度小。
5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拟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地质灾害防治难度小,适宜项目建设。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定》(DB50/T139-2016)表15,该场地适宜性分区代号为I区。
6结论项目为一般建设项目,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为较复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三级。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为A区,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地质灾害防治难度小,适宜项目建设,适宜性分区代号为I区。
在拟建物施工过程中应作好地表排水工作。
对边坡进行有效处理后再进行主体施工,拟建物基础持力层应到下部稳定基岩中。
回填部门质量须满足有关规范要求,防止产生不均匀沉降。
施工过程中和工程完工后应加强对斜(边)坡的稳定性监测。
作者简介:李成维(1987-),汉族,男,四川内江人,本科,地质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灾害评价与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