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临其境——《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7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绘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双龙洞的神奇魅力。
本文语言优美,描绘细腻,富有想象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部分学生对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这些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想象能力有待提高,可以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能够默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对课文描绘的双龙洞景观的想象和理解。
3.课文优美句子的翻译和默写。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观察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4.课堂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金华双龙洞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解释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如:“课文中的双龙洞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喜欢双龙洞?”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巩固(10分钟)教师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特级教师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及评析第一篇:特级教师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及评析特级教师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及评析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请坐。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生:喜欢。
师:你们都去哪儿旅游过呀?你说说。
生:去杭州的千岛湖。
师:你呢?生:我去北京的。
师:去北京的哪儿呀?生:哪儿都去的。
师:有什么收获呀?生:人很多。
师:哦,人很多。
你呢,孩子?生:我去过青岛。
师:好,同学们,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多出去走走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绮丽、壮观。
今天,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的笔触一起去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同学们,齐读课题。
【点评】从谈已有的生活导入新课,侃侃道出自己的旅游经历,激荡起心中的情思,易引起对新课文阅读的期待。
师:同学们,你们刚刚才拿到教材,现在老师给你们五分钟时间,请你们抓紧时间,反复的朗读课文。
要求:把音读准,把句子读通。
读不好的语段,反复读几遍,好不好?生:好。
师:好,开始!(生自由读课文,教师行间巡视,并相机指导)师:哦,胸有成竹啦,都读好了吗,同学们?师:谁能读懂这些词。
(屏幕打出一组词语: 浙江仰卧臀部稍微额角蜿蜒即使)好,你来。
生:浙江、仰卧、臀部、稍微、额角、蜿蜒、即使师:字正腔圆,没错,谁再读读。
师:好,词语读好了,谭老师出些句子,你们想不想尝试一下?谁读这个句子。
(屏幕显示: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生再读。
师:哦,在这个句子当中有一个词叫“明艳”,你能结合这句子,说说什么是“明艳”吗?你来。
生:我觉得应该就是明亮、鲜艳。
我把这两个字分开,明就是明亮,艳就是鲜艳。
师:嗯,这是一种理解的好办法,还有吗?生:我也觉得是明亮又鲜艳。
因为映山红有粉红色的,也有红色的,红色特别鲜艳,也特别亮,所以我认为,明艳是明亮……师:还有或浓或淡的……生:还有或浓或淡的新绿。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描绘了作者叶圣陶先生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双龙洞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描绘细腻,充满了诗情画意,既能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描绘性的语言有一定的感悟。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祖国的美好河山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通过课文深入感受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课文的描绘之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祖国的美好河山,培养学生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课文中有一些生僻的字词,需要教师重点讲解,帮助学生掌握。
2.课文的描绘之美:课文的描绘细腻,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读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描绘之美。
六. 教学准备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教学录音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金华双龙洞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描绘之美。
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然后,教师选取一些生僻的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叶圣陶《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及反思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叶圣陶《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及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
全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内洞、出洞。
从外洞进入内洞的情形,采用了借其他事物、人物的感受及心理活动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1.会写13个生字,重点把“簇、额、蜒、乳”等字写规范、漂亮;理解“明艳、突兀森郁、孔隙、蜿蜒、变化多端”等词语的意思。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按照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线路图,简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4.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教学板块设计】第一课时一、板题导入(3分)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到浙江金华去游玩,课题是——(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
本文是一篇游记。
)2.简要回忆学过的游记,知道游记一般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驯顺写的(移步换景),如:颐和园。
3.交流收集的有关双龙洞的资料。
二、交流自主学习情况,扫清字词障碍(9分)1.学生交流自主学习反映出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1)难读:突兀森郁、孔隙、臀部等(2)难写:簇等(3)易错:额、蜿蜒2.课件出示读记浙江油桐一簇臀部稍微额头擦破蜿蜒石钟乳依据源头浓淡突兀森郁变化多端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意图】此环节是为了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学而教。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顺序。
(15分)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根据自读印象从课文内容、表达情感方面随意说。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篇1教案示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板书课题)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
(记载)3.本文是一篇游记。
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出示电脑软件,点击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l)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4)教师: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l)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 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及解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
表达了作者叶圣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同"物"字读音)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记金华的双龙洞》。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本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路上的见闻、外洞的景色、孔隙的特点以及内洞的奇观,条理清晰,语言朴实。
其中孔隙的狭小和内洞的奇特是本文的重点描写部分,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但他们对于游记类文章的写作顺序和表达方式还不够熟悉,对于孔隙的狭小和内洞的奇特等抽象描写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 6 个生字,会写13 个生字。
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3、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内洞的奇特写清楚的。
4、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内洞的奇特写清楚的。
2、感受孔隙的狭小和内洞的奇特,体会作者的感受。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五、说教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朗读感悟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会用“稍微”、“时而”造句。
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6、学习“孔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情感,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2、了解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孔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谈话引入1、齐读课题,从课题中知道些什麽?你还想知道些什麽?2、老师引入:既然同学们想知道那麽多有关浙*金华双龙洞的情况,今天咱们也和叶老先生一起去游览双龙洞,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你们想去吗?二、指名分读课文,找出表示游览顺序变化的语句,讨论分段: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一段:(1自然段)第二段:(2~3自然段)第三段:(4自然段)第四段:(5自然段)第五段:(6~7自然段)第六段:(8自然段)三、再读课文,扫清生字新词障碍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听写生字新词二、指名说说本课叙述顺序三、学习第三段1、当叶老来到双龙洞口,他都看到了什麽?有什麽感觉?指名读课文。
2、集体讨论:山:相当高、突兀森郁,感觉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很宽。
外洞:高、大、像大会堂,可容800~1000人,不觉拥挤。
3、自由读文,作者采用什麽句式来写的?(比喻)4、归纳段意。
四、学习第四、五段1、合作小组自学,提纲:读课文,标出孔隙、内洞的特点。
想:是怎样写具体的?用了什麽方法?2、集体讨论:孔隙:窄,只能容两人并排仰卧的小船。
矮:小船进出靠人工拉,人仰卧在船内。
险: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头稍微抬起一点儿,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及反思1、《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理念】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观念,凭借教材这把“钥匙”,以顺应学生的“身心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凭借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识能力。
”(叶圣陶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⑴ 能够揣摩语言文字,体会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
并能为表达交流的需要写一写身边的景物。
⑴ 感悟双龙洞景观的奇异,能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2、过程方法:比较分析品位语言;学习写法强化练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 学习叶老感情真实,语言洁净的文风,不说空话、假话。
⑴ 受到双龙洞奇异景观的熏陶感染,体会我国山河的瑰丽多彩。
【教学重点】体会孔隙一段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感悟语言文字的精确与朴实。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当堂练笔热情,使学有成效。
【教学用具】内洞景观录象、孔隙一段文字及孔隙的纵切面、友情卡。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1、自我介绍。
2、介绍我的学生。
3、交代友情卡,提示要求。
4、询问学生旅游情况,拉近与课文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课文,明晰路线图,激发生活体验1、直接导入新课:去过金华的双龙洞吗?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番。
(板书课题)2、怎么走?都经过哪?快速浏览课文,看谁能最先看到游览路线图。
3、看到了吗?谁来说说!(板画)4、按着游览路线图出发吧,心情怎样?推荐一位同学,咱们读出路上的'好心情!注:读不到位,引导学生想象词语的意思导读。
三、分部分感悟景点特点,品味“具体”写法1、自读自悟:到双龙洞口了,咱们进洞游览,看哪一个景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标注下来,一会儿就这一景点谈你的感受。
2、汇报交流,提升认识:哪儿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随学生导入相应景点,但应提示全体学生注意在游览路线图中的位置。
第五自然段──孔隙:⑴ 学生认识。
(随机板书:小……)⑴ 从哪体会到的?一种情况“孔隙”一词的理解:一种情况:① 可能说船小。
《记金华的双龙洞》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经查阅《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我国闻名作家叶圣陶老先生的散文《记金华的两个溶洞》的部份节选。
一、走进读者,领会文章主旨把自己作为普一般通的一名读者来欣赏叶老的这篇游记散文,初读文本,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路风光的优美,外洞的大,连接外洞和内洞间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再读文本,清楚的游览顺序伴随着画面不断浮此刻头脑中;最后,通过反复的阅读,跟从叶老一路来到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4月14日,“我”欣赏着沿途漂亮的风光,来到双龙洞洞口,感受着外洞的宽敞,窄小惊险的间隙和充满神奇色彩的内洞。
表达出“我”对大自然的酷爱和赞美之情。
二、走进作者,把握教学用意作者写这篇文章目的是抒发自己内心对祖国大自然的酷爱和赞美之情,那么编者将它选入课文又有什么用意呢?通读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都表现出人与大自然的那种纯真的情感。
最后积存运用的小练笔一样又是写一篇游记。
自我以为,学生在学习那个单元课文的时候不但要学习基础知识,还要学习一些表达方式。
本课叶老的《记金龙的双龙洞》可谓典范,不论是语言的标准仍是游览的顺序都值得学生去效仿。
下面咱们就跟从文字一路走入叶老的内心世界,究竟是如何建构了这篇美文。
第一自然段要紧交代了作者游览的时刻和地址第2——3自然段要紧写了去双龙洞沿途看到的漂亮风光。
读完这两个自然段,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词语有:精神、这儿、那儿、一丛、一簇、明艳、时而……时而……时而………、作者运用对照的手法,通过“精神”那个词语表达出山上的映山红比盆栽的杜鹃还要充满朝气、还要好看,加倍突出沿途风光之漂亮。
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什么缘故比只是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洗澡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
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杜鹃别名:映山红、山石榴、山踯躅、红踯躅、金达莱、山鹃、红杜鹃、艳山红、艳山花、清明花、格桑花(藏语)、金达莱(朝鲜语)、山石榴等。
身临其境——《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解读
身临其境
——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解读
叶圣陶先生的散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人选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这是一篇典
型的游记类散文.文章按照游览的顺序展开叙
述,条理清晰,文笔简约而准确,给予读者身临
其境的感觉.作为小学语文教材,这篇文章又是
十分难得的习作范文.
下面,我们将文本中值得提出的核心元素
分析如下:
清晰,简洁的叙述线索.文章先简要介绍了
去双龙洞的时间和双龙洞所处的地点.接着从
去双龙洞的路上开始写起,盘曲而上的公路.漫
山遍野的映山红,顺着山势不断变换调子的溪
流,是作者眼中的风景.这明艳的景物,描写时
笔触轻松明快,恰如作者此时的心情.带着这种
愉快的心情一路欣赏风景,很快便来到了双龙
洞.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老老实实写起,先写了
首先到达的外洞,接着写自己怎样仰卧在小船上从外洞进入内洞,再写在内洞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参观完毕,作者还不忘交代一句自己以同样的方式乘船出了洞.由于游览的顺序就是写作的顺序,因此文本叙述线索十分清晰.学生阅读这样的文章可以从中懂得,写作游记散文时.如果以游览的顺序作为写作的顺序.可使文章结构非常清晰,写作的难度也会有所降低.
有详有略的场景描写.相比而言,关于外洞
的描写比较简单,而从外洞乘小船去内洞的过程和内洞的景象写得比较详细.这是由于外洞的特点主要是宽大.只要突出其宽大的特点即可以了,其他值得费笔墨的地方并不多,因此作者选择略写.而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却选择了详写,这是因为从外洞到达内洞是一个相对复杂,比较有特点的过程.由外洞到内洞只有通过小学语文教师2012.02
石壁下方的一个孔隙进出,这个孔隙很小,只容一
只小船进出.每次进出最多允许两个人仰卧在小船里.正是由于这种极其特殊的构造特点,就
给每一个进出双龙洞的游客极深的印象,叶圣陶先生也不例外.因此,将这个过程进行详细描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同样详写的还有作者在内洞的所见所闻.这是由于内洞不仅是”双龙”所在地.还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石钟乳和石笋,而这些也正是没有去过双龙洞的读者最想了解的地方.结尾部分描写从内洞返回外洞,没有重复前面的描写.只简略交代了一句话而已.
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写作游记,如何把
话说清楚,说准确是很重要的.能把话说得准确,清楚又很洗练需要语言功底.叶圣陶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正是表现了这种功底.
作者描写去双龙洞的路上迎着溪流而去:
一
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
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四个”时而”,强调了溪流随山势而变的主
要特征.同时与”宽”“窄”“缓”“急”相组合,构成
了四个并列短句:作者描写溪声是”时时变换调子”.这里的”时时”一词不仅表现了溪声的多变,而且区分于前面表现溪流的”时而”一词,使得语言富有变化,整句话读来语调明快,富有节
奏.琅琅上口.
作者描写内洞中石钟乳与石笋的样子: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
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蜿蜒在洞顶的双龙自然最引人注目,那些
能够根据各自的形状和颜色引发联想的石钟乳和石笋也让人惊叹.但作者却认为”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即使……也……”的表
达方式突出了石钟乳和石笋特别值得观赏的特匝”招招
可爱的小生灵
一
北师大版三下第三单元预习单
口刘飞
【单元描述】’’可爱的小生灵”这一主题单元
包括《小虾》《松鼠》两篇课文,本单元训练重点有二:一,学习文章构段特点,从几个不同方面
表现主题,重点学习总分结构,能仿照例文形式
写动物的外形或者活动特点;二,用上表示先后
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话.
【课文直通车】
在奇妙的自然界,有许多可爱的小生灵,也
许,我们不曾观察过它们,但它们依然快乐地生活.哈,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些可爱的小家伙吧! 点,强调了石钟乳和石笋由于”形状变化多端”与”颜色各异”给观者带来的美好感受.
令人如临其境的表达效果.衡量游记写作
的水平.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看它能否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应该说,本文达到了这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在表现自己仰卧在小船上从外洞进入
内洞时.这样写道: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
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读这样的句子,读者也仿佛在一片昏暗中
感受到山石的逼迫和挤压,甚至听到了自己略带紧张的呼吸:那”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的担心,也似乎不是多余的, “稍微抬起一点儿”强调的是空间的狭小逼仄之甚,是不容你掉以轻心的.读着这样的句子,那
仰卧在小船上的人仿佛变成了自己,心里不由得嘱咐自己.绝不可以将头”抬起一点儿”,哪怕只是”稍微抬起一点儿”都不行.
再看作者描写外洞的宽敞: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
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如何表现一个地方的宽大?如果用具体的
数字来描绘长度,宽度与高度,对许多人来说, 空间的大小可能依然是比较模糊的.但一个能容纳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会的大会堂有多大,这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是一个可以想象的空间概念.这样的描述,就使读者如同身在洞中,感受
到外洞之大.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这篇游记之所以营造
了身临其境的表达效果.与本文清晰,简洁的叙述线索,有详有略的场景描写和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或者说,正是这些元素最终成就了这篇游记给读者带来的身临其境之感.
根据以上解读.我建议将本文作为一篇习
作例文来教,即引导学生通过本文的阅读,学习写作游记的基本方法.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清作者的游览过程,学习写作游记的表现手法.
,J,学语文教师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