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后体育场馆利用的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205.87 KB
- 文档页数:2
奥运会的场馆建设如何实现可持续利用奥运会作为全球瞩目的体育盛会,其场馆建设不仅是赛事成功举办的重要保障,更是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契机。
然而,奥运会结束后,场馆的后续利用往往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如何实现奥运会场馆建设的可持续利用,使其在赛事结束后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首先,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场馆的多功能性。
场馆的设计不应仅仅满足赛事期间的需求,更要着眼于未来的长期使用。
例如,场馆可以设计成既能举办体育比赛,又能举办演唱会、展览会、文化活动等多种类型的活动。
通过灵活的布局和设施配置,使场馆能够适应不同活动的需求,提高其使用频率和经济效益。
以北京奥运会的场馆为例,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在赛后成功转型为“冰立方”,既可以举办水上运动比赛,又能够承办冰上运动赛事。
这种多功能的设计理念,使得场馆在不同季节和不同需求下都能得到充分利用。
其次,在场馆建设过程中,应注重采用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和技术。
这不仅有助于降低场馆建设和运营成本,还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比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场馆供电,采用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系统来满足场馆的用水需求,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来减少建筑废弃物的产生。
伦敦奥运会在这方面就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其场馆建设大量使用了可再生和可回收材料,奥运村的建筑设计也充分考虑了自然采光和通风,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
再者,加强场馆的商业化运营也是实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场馆的商业价值,如广告赞助、场地租赁、门票销售等。
同时,可以引入专业的运营团队,提高场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活动和观众。
悉尼奥运会的主体育场在赛后通过与体育俱乐部、商业演出公司等合作,举办了各类体育赛事和文艺演出,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此外,推动场馆向公众开放,促进全民健身也是重要的一环。
场馆可以设置专门的开放时间,为民众提供健身、休闲的场所。
这不仅能够提高场馆的使用率,还能增强民众的体育意识,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大型体育事件场馆后续利用问题探究【摘要】分析我国场馆后续利用现状,并以北京奥林匹克水上公园为例探索大型体育事件结束后的场馆利用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大型体育事件后续利用奥林匹克水上公园一、大型体育事件的概念分析“事件”一词最早来自英文的“event”,有“事件、活动、节庆”等多方面的含义。
“事件”广义上是节庆活动和特殊事件活动的统称,节庆活动注重公共庆典的欢乐本意,例如狂欢节、山歌节、泼水节等,而特殊事件具有更为广泛的内容,包括各种交易会、博览会、文化体育活动等。
笔者认为,大型体育事件属于会展概念中“节事”的分支,体育赛事的相关部门共同组成的体育产业(sportsindustry)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日益重要的经济部门。
随着参加体育活动和观看大型体育比赛人数的增加、体育国际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国际比赛数量的增长,体育的经济作用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体育对社会的发展作用也体现出了自身的特点。
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F1方程式赛车、世界网球巡回赛等都属于大型体育事件。
大型体育事件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孕育的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经济、文化活动,它具有群众化、政府性、娱乐性、文化性、经济性等特点,对城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同时它有利于传播城市信息、推介城市形象、促进城市文明、发展城市经济,因此世界各国都争相举办大型体育事件来提高本国的世界影响力。
二、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后续利用现状庞大唯美的场馆是证明大型体育活动举办过的独有标志,但在体育盛宴过后,这些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却值得深入思考。
根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收入主要来自三方面分别是:旅游门票、场地租赁(如承办演艺活动等)和特许产品经营。
以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场馆鸟巢为例,鸟巢的旅游门票收入占其总收入的70%左右。
但是值得提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大型场馆都具备旅游功能,收入依托旅游门票的鸟巢只是个案。
目前,大型体育事件后场馆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采用国家投资建设与商业运作运营想结合的模式大型场馆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其也属于城市基础建设之一,政府对其建设完善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北京奥运会影响下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状况研究1. 引言在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也被认为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里程碑。
这项盛事不仅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也对中国体育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研究北京奥运会对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并探讨其对中国体育产业未来发展的启示。
2. 北京奥运会对中国体育产业的促进作用2.1 提升了体育设施水平北京奥运会前后,中国投入巨额资金建设了一批先进的体育设施。
这些设施不仅为奥运会提供了良好的场地和设备,也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这些设施的运营和维护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2.2 增强了人们对体育的兴趣作为奥运会的主办国,中国人民深刻体验了奥运会的魅力。
这项盛事不仅激发了大众对体育的热情,也提高了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这种体育热潮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人才基础。
2.3 推动了体育产业多元化发展北京奥运会推动了中国体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竞技体育。
体育旅游、体育娱乐、体育培训等新兴领域逐渐崭露头角。
这种多元化的发展为中国体育产业增加了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提高了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3. 北京奥运会对中国体育产业存在的挑战3.1 体育场馆利用率低尽管北京奥运会建设的体育场馆数量庞大,但是一些场馆在奥运会结束后的利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这些场馆的利用率低,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因此,在以后的体育场馆规划中,需要考虑场馆的多功能利用,以提高利用效率。
3.2 体育产业链不完善中国体育产业的产业链还不够完善,例如体育用品、体育赛事运营、体育培训等环节的发展还不够成熟。
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链,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和附加值。
3.3 专业人才短缺尽管中国拥有庞大的体育人口,但是专业人才的短缺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
北京奥运会后,一些奥运会相关职位的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因此,需要加强对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力,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赛后利用项目案例赛后利用项目案例:奥运会场馆的再利用奥运会作为全球最大的体育盛事,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然而,当奥运会结束后,如何有效地再利用这些庞大的场馆设施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以下是一个关于奥运会场馆再利用的案例。
案例背景2022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为了满足冬奥会的需要,北京新建和改造了多个场馆,包括国家速滑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国家体育馆等。
这些场馆在冬奥会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冬奥会结束后,如何再利用这些场馆成为一个挑战。
案例分析为了确保场馆的可持续利用,政府和企业进行了深入的合作和规划。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策略和措施:1. 多用途开发:许多场馆被设计为可以适应多种不同的活动。
例如,国家速滑馆不仅用于大型冰上赛事,还可以用作体育训练中心、公众滑冰场等。
2. 企业合作与赞助:通过与企业和组织合作,这些场馆得以维持和运营。
例如,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与一家著名旅游公司合作,将其转变为一个冰雪主题公园,吸引了大量游客。
3. 文化与教育活动:一些场馆被用作举办文化活动、展览和教育的场所。
例如,国家体育馆成为了一个公共图书馆和社区活动中心。
4. 环境可持续性:所有场馆都采用了环保材料和技术,以确保可持续运营。
同时,对场馆的能源使用进行了优化,以减少碳排放。
5. 公共参与:政府鼓励公众参与场馆的运营和管理,以增加透明度和社区参与度。
总结与建议奥运会场馆的再利用是一个复杂的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区的共同努力。
以下是一些建议:1. 长期规划:在规划阶段就考虑场馆的长期使用,避免过度建设和不切实际的设施。
2. 创新合作模式:鼓励企业、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参与场馆的运营和管理,以增加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3. 灵活使用:设计多功能的场馆,使其不仅适用于大型赛事,也能满足日常活动和社区需求。
4. 注重环境可持续性:确保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符合环保标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5. 持续投资和教育:政府应持续投资于场馆的维护和升级,同时教育公众如何合理使用和管理这些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