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文综历史热点专题复习
- 格式:pdf
- 大小:570.13 KB
- 文档页数:10
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复习策略蕲春一中李海军近几年的全国文综卷在命题上不回避社会热点。
这样在高考备考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较重视历史热点知识。
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今年高考历史热点复习问题。
一、高考热点确定的原则:1.教学大纲与高考考试说明是理论依据。
2.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如今年的两会涉及的民生问题、能源问题、环保问题及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等。
3.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带有战略性的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人类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的问题,如反恐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等。
4.与我们今天科教兴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及改革开放等重大问题有密切联系。
5.以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实前沿新理论为依据,来确立热点问题。
二、高考热点的确立:1.民生问题2.哥本哈根气候大会3.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经济发展4.两岸和平与国家统一问题5.中国构建和谐社会6.大国崛起历史思考7.从武广高铁通车联想到交通问题8.从海地地震联想到抗灾和救援9.金融危机10.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11.能源问题三、历史热点复习的方法:1.展示相关的背景材料2.梳理与热点问题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3.重点解读4.适当练习附: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分析之一:关注民生一.背景材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于2009年8月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我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正不断扩大覆盖面,到年底将有超过12亿公民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会在“十一”之前启动,使我国农民在60岁以后能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
此外,2009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已落实到位,调整后的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200元,月人均增加110元。
2009年8月,湖北省物价局出台了《关于暂缓出台涉及群众利益的价格调整措施的通知》,根据该文件规定,除了执行国家统一出台的调价政策之外,其他调价政策都将暂缓出台。
叫停涉及民生的涨价行为,可避免增加群众的支出。
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从达沃斯年会引入世界经济史模块:时事热点材料+历史考点分析+高考真题选编+原创试题演练热点资料类型:长期热点(特约稿件)热点资料作者:四川省南充市嘉陵一中胡佳伟一、时事热点材料达沃斯年会,就是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Davos 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达沃斯论坛,也叫“达沃斯会议”。
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WEF),前身是现任论坛主席、日内瓦商学院教授克劳斯·施瓦布1971年创建的“欧洲管理论坛”。
1987年,“欧洲管理论坛”更名为“世界经济论坛”。
论坛因每年年会都在瑞士的达沃斯召开,故也被称为“达沃斯论坛”。
作为非官方的国际经济最高级论坛,世界经济论坛致力于召集各界领袖开展合作,以研讨世界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为宗旨。
论坛成员由全球前1000强跨国公司的企业领袖、各国政府现任的领导人以及主要国际组织的领袖人物、全球传媒领域内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士、各领域知名专家等组成,与会者将研讨全球敏感问题、热点问题和趋势性问题。
冬季达沃斯论坛在瑞士举行;夏季达沃斯论坛在中国举行。
2010年冬季达沃斯论坛1月27日至31日在瑞士小镇达沃斯召开,此次年会的主题是“重思、重设、重建:改善世界的状况”,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此次年会。
全球经济复苏和国际金融监管成为两大热门话题。
二、历史考点分析(世界经济史主要考点)(一)大纲版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1)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初步形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对外强占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被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最终形成:二十世纪初。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世界被瓜分殆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17套)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17套)中央政治局要求保持宏观政策稳定[背景材料]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3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9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会议还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
会议认为,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自身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取得巨大成就。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认真总结党执政以来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经验,深入分析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会议指出,下半年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
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和充实完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课标链接]1.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2.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2010年最可能考的文科综合热点、典型题大集合(1)【西藏问题】1.(60分)200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从此改变了西藏不通火车的历史。
(1)图中P是山脉,该山脉是水系和水系的分水岭。
Q是(河),流入洋。
(10分)(2)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与其他地方不同,在通车运行后该线火车车厢将全部采用全封闭方式,原因是什么?(6分)(3)西藏的墨脱是我国唯一没有通公路的县,试分析其原因。
(4分)材料二: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下诏册立第六世达赖……到雍正初,开始设立驻藏大臣;乾隆中叶,驻藏大臣之设立,已成定制,但乌斯藏的西南有廓尔喀,似乎尝以英、印为后援,进攻西藏。
因此之故,清政府乃太举进击廓尔喀。
廓尔喀遂请降,清廷允之,留番兵三千,汉、蒙古兵一千戍藏,是为官兵驻藏之始。
——摘自周谷坡《中国通史》材料三:在西藏实行民主改革50周年之际,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09年3月2日发表了《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发书。
50年沧桑巨变,西藏经历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
当前,西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生改善、民族团结、政通人和,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朔。
白皮书说,实行民主改革,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西藏的经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
据统计,1959年至2008年,中央财政向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达到2019多亿元,年均增长近12%。
材料四:据法新社报道,2008年12月6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在波兰北部城市格但斯克会见了窜访波兰的达赖。
此前法国总统府就发表声明排除了取消与达赖会面的可能性,并称“这并不是一次特殊的会面”,对中国的愤怒“感觉泰然”。
萨科齐同时还表示,在见达赖的问题上,他“从来没有犹豫过”。
(4)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在西藏采取了哪些措施?可以得出什么结论?(6分)(5)(5)50多年来西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其原因。
2010年历史学科高考备考重点热点问题资料来源:中国京翰教育一.重点热点问题中国古代史1.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政治经济等措施。
2.中国古代土地经营方式的转变、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变化等内容及相互关系。
3.关注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4.继续关注中国古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史1.国共关系的发展过程、意义、教训、启示等问题2.19世纪下半期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问题(通过材料,在经济、教育、军事、政治等方面设置问题)。
3.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发生发展的相关问题。
中国现代史1.建国初期的制度创新(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改造、外交政策等方面)2.改革开放与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崛起以及现代外交调整的关系等。
世界古代史关注罗马法的现实意义和古希腊哲学的人文精神。
世界近代史1.英、美、德等国依据本国国情进行的制度创新(注意概念的准确把握)。
2.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分析两次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3.近代西方思想启蒙运动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革命和思想文化运动的巨大影响。
世界现代史1.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相互借鉴与影响(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探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之间的相互借鉴等)。
2.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或秩序)的形成、演变。
以及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经济秩序问题(如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的大国博弈)。
3.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背景、演变过程、影响等(选取新情景、新材料进行说明)。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关注梭伦改革、商鞅变法、阿里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二.学生临考指导1.第三轮复习应抓大放小,查漏补缺,回归课本。
2.考前的训练重点在选择题,大题多浏览。
3.教会学生答题的基本规律和公式。
如原因和影响的分析一般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着手。
4.教会学生主观题的得分技巧:答题时注意规范化(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答题时点要多而全、语句要简短、突出关键词;尽量使用专业词句,戒口语。
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解析第Ⅰ卷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
曹魏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A.金德B.木德C.水德D.火德【答案】A【解析】全国卷自07年以来,第一题都将文史知识有效结合。
让很多人感觉不是在考历史。
此题信息较多,按其顺序,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五行”、什么是“相生相克”,这是解题难点之一。
所谓“五行相生”是指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所谓“五行相克”是指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如图所示)。
接下来的一个难点就是朝代更替怎样用“相生相克”关系进行“定位”。
考试中不妨“望文生义”,“克”应该是斗争对抗,如朱元璋通过起义推翻元朝建立明朝;而“生”则是一种和平过渡或在原有基础上的重建(一般是形式上的改名),如清朝是在原后金基础上建立的,由皇太极改为“大清”。
题干中“禅让”一词,很容易将西晋代曹魏理解为“相生”。
那么逆向推导,便可知西晋是由曹魏(土德)“生”的金德。
13.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术开始普及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的关系紧张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答案】D【解析】材料中一直说的是“雕印”,并非活字印刷,可排除A项;材料中有“传之虏(对敌人的蔑称)中,大于朝廷不便”,但是由此并不能反映北宋与契丹的关系紧张,况且这句话也不是这段材料的主旨句。
此题的难度体现在B 项的干扰迷惑。
但是如果能注意到B项的表述是“完成式”,就可以排除。
欧阳修的上疏正是指出书籍出版业所存在的问题,还未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D项比较好的反映了材料之意,材料中的现象引起欧阳修的重视进而上疏强调雕印文集需经“官司详令”,足以看出“雕印文集已经影响到政府管理。
2010届高考时政热点与历史结合专题复习: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背景材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1月3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
温家宝指出,中国的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科学技术是推动这场变革的重要动力。
只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中国这艘巨轮就能产生无尽的力量,任何人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中国科技一定能够支撑和引领我们伟大的祖国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
温家宝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把科技摆在重要战略地位,我们独立自主地建立起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许多重要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历史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决定民族兴衰和国家命运。
我们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依靠科学技术加快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
温家宝说,世界正在经历一场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
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
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
在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
我们必须在这场竞争中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温家宝指出,要推动中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就必须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目标,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逐步使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课标链接】1.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010年政治、历史、地理精品热点大全热点一:长江流域世纪日全食一、背景材料:2009年7月22日,我国出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
全食带在早上8点左右自西向东经过中国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上海等地区,全食带以外的中国其他地区,看到了不同程度的日偏食。
最精彩的日全食基本出现在上午9点多钟。
11时03分53秒,日全食带从浙江的舟山群岛入海东去。
这次日全食发生在我国人口十分密集的长江流域。
康定、雅安、乐山、成都、自贡、内江、遂宁、南充、重庆、达州、黔江、宜昌、荆门、荆州、江陵、沙市、考感、咸宁、武汉、黄冈、鄂州、黄石、六安、合肥、安庆、池州、巢湖、芜湖、铜陵、黄山、宣州、马鞍山、湖州、常州、无锡、苏州、杭州、嘉兴、绍兴、上海、宁波、舟山等几乎整个长江流域的约四亿人都观赏到了这次日全食奇观。
对长江流域来说,上一次日全食还是发生在1575年,经过了434年才有了今年的日全食,下一次要到2309年才能看到,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可以形容成千载难逢。
二、创新练习:1.日全食时,不能看到的太阳大气层及其太阳活动是A、色球、耀斑B、日冕、耀斑C、光球、黑子D、日冕、太阳风2.当日全食发生时,能反映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位置关系的是:月球1.日食:地球--月球--太阳,如果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则出现日食,如月球离地球近为日全食,远为日环食,如果三者完全在一条直线上,则出现日偏食。
2.月食:太阳--地球--月球,如果三者完全在一条直线上则出现月全食,不完全在一条直线上出现月偏食。
3.全食食甚期间,天空最黑。
下面是某一天文爱好者拍摄的日全食食甚期间最壮的景象图。
此时,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可能是A.有线电话突然中断 B.气温异常升高C.长江航行过程中指南针突然失灵D.影响长江流域地区的无线电短波通信4.郑州正好位于全食带以北,食甚时可以看到太阳的北部边缘,也就是说能观测到A、日偏食B、日环食C、日全食D、月全食5.2009年7月22日,发生日食时,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人可能同时观察的现象有①日全食②日偏食③日环食④光球A.①②④ B.①④C.①②③D.②④6.2009年7月22日,来自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法国等国的日食观测组在海拔1000米的浙江安吉天荒坪天文观察站观测日食,追随他们而来的游客多达3000多人。
新课标《文化史》近三年高考分析及2010年备考建议2009年高考已经结束,共有11个省市进行了新课改后的高考,这些地区虽然采用的教材版本不同,但都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因此,分析新课改地区高考命题的特点,有助于把握这些地区的高考命题规律,有针对性地搞好以后的复习。
在新课改地区的高考命题中,文化史均占据了很大比重。
综合各版本教材,可将文化史部分分为七大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发展、古代中国的科技和文学艺术、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和文学艺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以来的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
下面我们将近三年新课标地区高考中对文化史各专题的考查作一分析,以期对同学们以后的复习提供帮助和指导。
二、命题趋势“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近三年高考侧重于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考生要学会分析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掌握各派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理清春秋战国、西汉、宋代、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预计2010年高考仍会关注本专题,并且仍会呈现以选择题为主,材料解析题、开放探究题等多种题型并存的局面。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发展”:近三年高考侧重人文主义的内涵、启蒙思想家主张的运用、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比较。
考生要注意知识间的纵向、横向的联系与比较,要了解人文主义的起源、复兴、发展的演变过程,。
预计此部分仍是明年新课标高考的重点,题型仍会以选择题为主,但材料题出现的可能性很大。
“古代中国的科技和文学艺术”:近三年高考,既有直接考查科技成果和文学艺术成就的命题,也有中西横向联系对比的命题。
预计2010年高考仍以选择题为主,材料解析题也很可能出现,直接考查科技成果和文学艺术成就的题目仍会占一定比重。
应结合历史背景分析科技成果,注意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原理搞好本专题复习。
“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和文学艺术”:从考查内容看,三次科技革命仍是今后高考命题的热点,从题型看,文学艺术出现材料题的可能性不大,但科技发展史题型易多变,可以从多角度考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或以中外历史的相互比较、相互影响立意,或进一步突破历史学科范围,由具体材料引入,然后综合运用史、地、政知识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