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概括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辩证法是“把事物看作是发展变化的过程”。
这是一个内在联系的观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基本概念是,实践是认识的源头,实践的发展是认识的基础;同时,认识会发挥作用,影响、改变实践,从而促进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即实践发展会促进认识的发展,而认识的发展又会改变实践。
具体地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发展过程会促进认识的发展,使人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认识,这就是认识的源头。
实践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从而影响着实践。
此外,认识也会随着实践和客观现实的发展而发生改变。
认识的发展可以指导实践,促进实践的发展,从而促进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相互联系的。
辩证法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与认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动态的,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互动的、复杂的、渗透的,而不是单向的。
实践的发展不仅是为了达到现实的目的,而且还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认识,提高认识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持续性。
认识的发展不仅可以改变实践,而且可以让实践发展更加顺利,让实践发展变得更加有效。
辩证法认为实践与认识之间存在着长期紧密的辩证关系,它们是密切相关的、内在联系的,是动态发展的。
实践是认识的源头,认识可以影响实践,从而使实践得以发展。
实践与认识之间还相互牵制、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辩证关系。
在实际的实践中,要想有效的实现实践的发展和改善,必须正确认识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把此关系转化为我们实践的一种客观把握和科学分析,以实现实践的有效发展。
首先,要深入认识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建立正确的理论框架,明确实践的发展规律与法则,做到目的明确,提出恰当的认识和实践对策,让实践发展得到有效的引导和推动。
其次,应当坚持以实践为依据,运用理论研究的成果来反思实践,秉持认识实践的辩证关系,培养从实践中反省认识,从认识中反思实践,以提高实践发展的质量与效率。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原则,创立了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地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于以下几点: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
”没有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
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
这就是说,一切知识就其最初来源而言,仍然是实践。
我国东汉时期(公元25-120年)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对雷电现象做过解释。
他说:“雷者,太阳之激气也。
”1752年7月,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里,将一条金属丝拴在风筝上,并让其与一根麻绳相连。
麻绳被雨淋湿。
当他牵绳子的手靠近腰间的钥匙时,钥匙上突然射出一串电火花。
这说明雷电是大自然中放电现象。
通过千百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人类才逐渐对雷电现象有了清晰的认识。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一切的认识都是实践的结果,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这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直接相关。
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因而随着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的认识和知识必然也要跟着发展。
具体情形是这样的:第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推动着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人们在总结实践提供的新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理论,解决了新课题,认识也就向前发展了。
近几十年,工业农业和军事发展的需要,产生并推动了高能物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遗传工程学、现代材料学等学科的发展。
论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概念,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实践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而认识则是人们对实践的反思和理解。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指导,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接触到客观世界,获取到各种信息和数据。
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感知和认知的途径,是认识的来源。
例如,一个人只有亲身去种田才能真正了解农业的艰辛和农民的辛苦,才能真正理解农民的需求和农业发展的问题。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基础的事实依据和实证数据,使认识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
认识是实践的指导。
认识是人们对实践的反思和总结,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体系。
通过认识,人们能够对实践进行分析、判断和规划,指导实践的发展和改进。
例如,科学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理论推演,总结出一系列科学规律和理论,指导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
认识通过对实践的抽象和概括,使实践具有目标性和指导性,使实践能够更加高效和有效地进行。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体现在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指导,二者相辅相成。
实践不断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而认识又指导实践的改进和提高。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验证,认识是实践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形成认识;而只有通过认识,人们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实现实践的目标和意义。
实践与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指导,二者相辅相成。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取到客观事物的真实信息和数据;而只有通过认识,人们才能对实践进行分析和指导,实现实践的目标和意义。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实践和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二者的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动力。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和抽象总结而产生的。
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知识,通过实践探索世界的规律,不断积累经验,从而发展出了具有高度抽象概括能力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没有认识,就没有实践。
2. 认识是实践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是推动认识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认识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具有积极的、主动的意义。
认识通过对实践的总结和抽象,得出了更为科学、准确的结论,并能够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
因此,认识是实践的动力,是促进实践发展的重要手段。
3. 实践和认识相互促进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相互促进的关系表现为: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和能量,而认识又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案。
例如,在工业生产中,实践需要设计合理的生产流程和工艺方法,而正确的理论知识可以指导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在科学研究中,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验和实验结果的推断,为科学研究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和理论支持。
4.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发展趋势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也在不断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和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进行更为丰富的实践体验,从而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也为实践提供了更为精准、高效的支持,同时也为认识提供了更为丰富、深入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二者的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动力。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也在不断发展,未来二者将继续努力促进彼此的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规律一、概述1. 实践与认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基本条件。
2. 实践与认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这种辩证关系决定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规律。
二、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1.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从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2.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认识,推动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
三、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导向1. 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认识改造和利用客观世界。
2. 认识是实践的导向。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认识的提升来指导和调整自己的实践活动。
四、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 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又影响和指导着实践的具体内容和方向。
2. 实践和认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没有认识就没有实践。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五、实践与认识的发展规律1. 实践与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
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是认识不断提升和丰富的基础。
2. 实践与认识发展的特殊规律。
不同社会形态下的实践活动和认识形态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和特点。
六、结论1. 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基础。
2. 正确认识和把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规律,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七、参考文献1. 孔飞.《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2. 李惠娟.《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科学出版社,2010年。
七、实践与认识的发展规律实践与认识的发展规律是指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实践和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所体现出来的规律性。
这些规律性既包括一般规律,也包括特殊规律。
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对于深化对世界的认识,推动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实践与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实践与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循环推进的过程。
通过实践活动,人们不断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从中获得新的认识;而这些新的认识又指导和促进着新的实践活动,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一、基本表述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且这个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说主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也反过来指导实践。
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的,而认识正确与否,也要靠实践来检验。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其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由于实践的性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就有了两种情况:一是在正确认识指导下实践顺利进行;二是错误的认识指导,对实践产生消极作用。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列宁把它概括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过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它们二者在性质、内容、形式和特点等方面都不同,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
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但理性认识并不是认识过程的完结,它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和指导实践。
二、地位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作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原理,揭示了人的活动的存在和发展方式。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唯物又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
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现实中的应用引言:在探讨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时,我们经常会遇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联。
这种关联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辩证过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强调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发展并最终用于指导实践的。
本文旨在分析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并探讨其在现实中的应用。
正文:一、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基本内涵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同时也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标准。
认识则是对实践活动的反映,是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在这一过程中,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不断循环和深化的过程。
二、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还是个人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作用。
例如,在科学研究中,实验就是科学家获取认识的重要手段,而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又指导着新的实验设计。
三、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应用领域1. 教育领域:教育实践中,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同时,学生的实践活动也能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2. 企业管理:企业管理者通过对市场的研究获得认识,然后制定相应的经营策略。
这些策略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调整,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 社会治理:政府或社会组织通过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形成政策和法规。
这些政策和法规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以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
4. 个人成长: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个人的认识水平和实践经验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四、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实证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应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案例进行分析:1. 技术创新:以智能手机的发展为例,工程师们通过实验和研究不断改进手机的性能和功能。
消费者的需求和使用反馈又促使工程师不断探索新技术,形成新产品。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使人类认识的发展。
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
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下:
一、实践决定认识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就一个人的知识来说,一部分是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即来源于直接经验;另一部分是从书本和他人那儿学到的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通过实践得到的,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2.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3.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人们通过实践,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然后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
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甚至导致实践的失败。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引言实践与认识是人类思维的两个重要方面,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实践是人们对外界物质世界进行直接操作和改造的活动,而认识则是人们对外界事物及其本质进行理性思考和分析的过程。
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并分析其互动和相互影响的机制。
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检验和升华。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与客观世界进行接触和交互,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知识。
实践经验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通过实践,人们能够对现实进行直接观察和体验,拓宽自己的感知和认知范围。
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为认识提供直接的材料和条件,还能够激发人们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法的探索。
人们在实践中遇到问题,通过思考和分析,不断尝试与实验,最终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个过程中,人们对实践的反思和总结,促使认识的进一步提高。
认识指导实践的发展认识对于实践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认识是人们对实践经验的理性分析和抽象反思,能够揭示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为人们指明正确的实践方向和方法。
通过认识,人们能够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认识能够引领实践的方向,避免走弯路,提高实践效果。
同时,认识也为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为实践活动提供基础和指导。
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作用与辩证统一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实践是认识的前提,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的内容。
而认识又深化和推进了实践,使其不断发展。
实践和认识形成了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操作,通过实践,人们从物质世界中获取数据和信息,形成了最初的认识。
同时,认识也指导着实践的目标和方法,使得实践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还在认识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体现。
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同时,又促使人们对实践活动进行改进和提升。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摘要: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者叫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由于它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所以,又可以叫做实践论。
关键词:实践;认识;辩证关系;
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1.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正是依靠这种中介系统,实践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
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
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所谓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1.2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找个中心来确定的。
其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
实际那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在现代,人类的科学认识已经深入到宇宙的深处和基本粒子的内部,现代科学研究具有高难度和高精度的特点。
如果没有现代化工业所提供的各种强大的物质手段和物质工具,如电子计算机、高能加速器、太空探测仪等,要从事现代化科学研究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其三,实践使认识得以发展。
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而直接的经验则是人们亲身时间的产物。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经验,并加以总结提高,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其四,实践是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在主观领域是不能解决的,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一致。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二、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重要原理,就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2.1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发展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事实就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我们所讲的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陈旧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不断地把改革开放和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2.2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的情况、解决新的问题。
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统一起来,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3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阐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即是阐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只是把认识与实践关系的理论实践化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在于改造世界。
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的认识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及时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三、结语
总之,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
当然“从根本上说,在认识和实践这对矛盾中,实践一般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对认识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
但是认识对实践的能动指导作用也是应该受到重视的。
也只有全面地把握了两者的辩证关系,才更有利于实践和认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一九页
[2]刘德福:《马克思主义坚持与发展)一三页
[3]李秀林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二六六页
[4](哲学动态》一九九五年第十期第六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