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作品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2
杨文学简介摘要顾名思义,杨文学指的就是中国教育家杨绛(1920 - 2016)的文学。
她是一位杰出的文学作家,也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艺理论家,被定位为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推动者。
杨绛的作品激发了新一代读者的兴趣,对中国文学有着重大贡献。
一、杨绛的文学创作1.杨绛的文学作品:杨绛的作品涵盖了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多个领域。
其代表作有《性格的花朵》,《看见山》,《十六光年》,《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她在小说作品中,笔触生动、叙事体验性特强,写出了这一年代时代文章中极富现实感的人物写照和日常生活细节。
2.杨绛的文艺理论:杨绛作为一位文艺理论家,也提出了许多关于文艺创作理念的思想。
她倡导文艺作品创作者要探戈“真正看待生命和力量的深奥本质”,追求“存在的本质”,而不是局限于“仅仅描述客观事实”;她也倡导以“一种以宏阔视角讽刺日常事件”为主要特征来表达人们的经验分析,并反思文学创作中的过程和意图;此外,她还为“超越流行文化话语”设定了一系列“审美涵养及文艺学习内涵思考”的标准,以便作品能够更准确的反映客观实际。
二、杨绛的影响1.杨绛对现代中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当代文学有所改变,从单纯的艺术形式抽象主义到回归生活实践,他们站在哲学的高度提出了更为宏观的文学认知。
2.杨绛将自己长久以来积累的经验和心得与新一代学者共享,她提供了新一代文学研究者一系列新的诠释标准,能够指导文学领域新研究的正确方向。
杨绛的学术思考也推动中国文化传播,社会文化改革,特别是对新技术变革的认知,使中国变得更加开放,乐于接受各种新鲜思想,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可以站在文化和艺术的角度进行思考。
结论总的来说,杨绛的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对中国文学史上的繁荣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其文学作品,文艺理论及新一代文学研究者的教育角度来看,杨绛的影响深远而绵延,为新中国文学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杨绛《我们仨》经典语录大全_《我们仨》简介这两天很多人都在找杨绛《我们仨》的经典语录,那么杨绛《我们仨》中到底有哪些经典语录呢?下面店铺就为大家带来杨绛《我们仨》的经典语录大全及对《我们仨》的一个作品简介与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杨绛《我们仨》经典语录1. 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杨绛《我们仨》2. 我们三人又相聚了。
不消说话,都觉得心上舒坦。
_杨绛《我们仨》3.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杨绛《我们仨》4. 我们三人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
5. 我要问!我爱的好好的突然被判了死刑我为什么不克不及问6. 老舍的《离婚》用另一角度来看婚姻。
此幸福,彼幸福,杨锋的《我们仨》。
7. 我们年轻不谙世故,然则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
钟书和我就以此自解。
8.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9. 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10. 人间不会有纯真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懊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11. 人间没有纯真的快乐。
快乐总夹带着懊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
——杨绛《我们仨》12. 我们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一个安定的居所,然则老病相催,我们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
13. 钟书与世无争,还难免遭人忌恨,我很忧虑。
钟书抚慰我说:"不要愁,他也未必能随心。
--《我们仨》14. 这是一个"万里长梦"。
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
但梦究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15.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
往者弗成留,逝者弗成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
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16. 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然则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17. 我爱读诗,中文诗,西文诗都喜欢,也喜欢和他一起谈诗论诗。
我们经常一同背诗。
我们发明,我们如果把某一字忘了,左凑右凑凑不上,那个字准是全诗最欠妥贴的字,妥贴的字有黏性,忘不了。
浅谈杨绛作品《我们仨》关键词:杨绛;长篇散文;《我们仨》;家庭生活内容摘要:《我们仨》是2004年7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绛。
该书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
本文主要从创作背景、创作手法、创作内容的角度分析作品、并分享本人看完之后的感受。
一、文章的概述(一)作者简介: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二)《我们仨》的创作过程:1998年,钱钟书逝世。
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绛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
一生的伴侣、女儿相继离去,杨绛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我们仨》封面《我们仨》封面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最初设想,这本书一家三口各写一部分,钱瑗写父母,杨女士写父女俩,钱先生写他眼中的母女俩。
到1996 年10 月,钱瑗已经非常衰弱,预感自己的日子不多了。
她请求妈妈,把《我们仨》的题目让给她写,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写下来。
躺在病床上,钱瑗在护士的帮助下断续写了 5 篇,最后都不能进食了,还在写。
杨女士见重病的女儿写得实在艰难,劝她停一停。
这一停,就再没有能够重新拿起笔。
钱瑗最后一篇文章落的日期是1997年2月26日,她去世的前6天。
(三)《我们仨》的人物背景:1、杨绛作为一个妻子,一位母亲,为丈夫和孩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付出了所有的爱。
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精选12篇)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 1这个暑假,我读了杨绛的《我们仨》、《洗澡》等一些著作。
有一些感触,写在这里,是一种总结,也算是一种回顾。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
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
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
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
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杨绛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同,前一段时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
他追求的是“大”,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己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
而杨绛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
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
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
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
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
所以这本书的内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别喜欢。
杨绛的《干校六记》一、作家作品杨绛,本名杨季康,当代作家。
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
“文革”后主要的散文创作成果是《干校六记》,记述作者1969年底到1972年春在河南“五七干校”中的生活经历。
另一个随笔集《将饮茶》,部分也写到了“文革”期间的遭遇,但更有价值的,是回忆亲人往事的部分。
作品没有正面描写干校里摧残人性的大事件,而只是通过衣食住行、同志之谊、夫妻之情等小事、琐事,以个性化的审视角度反映那个特殊的年代与知识分子的命运。
作品以轻盈空灵的笔调,刚柔相济、热中见冷的情思,漫不经意却浑成一体的结构,平淡朴素而又耐人寻味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一位老作家的赤子之心和善良美好的情怀,从而也为散文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样式。
二、《干校六记》内容简介《干校六记》是1981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散文集,作者是杨绛,收录《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
从衣食住行、同志之谊、夫妻之情等琐事中反映知识分子于“文化大革命”中在干校的劳动生活。
“六记”的首记是“下放记别”,写下放干校的别离之情,带出政治运动对人性和生命的残害。
1969 年11 月,杨绛本来打算和钱钟书吃一顿寿面,庆祝钱钟书的虚岁六十岁生日,但等不到生日,钱钟书就得下放了。
次年七月,杨绛也下放干校。
送别钱钟书,有杨绛和女儿、女婿;杨绛下放时,就只有女儿一人送她,女婿得一因为不能捏造名单害人,已在一个月前含恨自杀。
火车开行后,车窗外已不见女儿的背影。
杨绛这样写:“我又合上眼,让眼泪流进鼻子,流入肚里。
”第二记是“凿井记劳”。
杨绛被分配在菜园班,每天早出晚归,集体劳动,又参与掘井的工作,产生了“合群感”,从而有“我们”和“他们”的分别。
“不要脸的马屁精”、“雨水不淋,太阳不晒的”、“摆足了首长架子的领导”,是“他们”;“我们”则包括各派别、受“我们”看管的人。
杨绛作品洗澡简介《洗澡》是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绛。
主要描写的是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的思想改造,即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事件。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杨绛作品洗澡简介,一起来看看吧。
杨绛作品洗澡简介《洗澡》是杨绛的作品。
她的才华被掩盖在丈夫的万丈光芒下,文章中的讽刺也不为人察觉。
钱钟书有如锋棱毕现的钻石精金,其珍贵自不待言;杨绛则是柔糯温润的田黄美玉,谦卑得容易被人忽视。
《洗澡》是女性的反击,是多年以后,对《围城》的回应。
当年钱在《围城》里对女性挖苦备至,独独对唐小姐留情。
可是唐小姐作为一个人物,非常苍白,单摆浮搁地就放在了那里,看着教人别扭。
钱钟书声辩说自己是想借围城写出对人生的失望,可是却把希望寄托在性格没有一点合理性的唐小姐身上,眼见得是心虚。
杨绛的评论说,要是再写出唐小姐的失望,才算把失望写到底。
她没说的是,女人对男人同样失望,女性并非仅仅是“被看”之物,她同样会对人生失望。
杨绛的个人简介杨绛,原籍江苏无锡,1911 年7 月17 日生于北京,原名杨季康。
父亲杨荫杭为江苏省最早从事反清革命活动的人物之一,民国时曾出任江苏省高等审判厅长、浙江省高等审判厅长及京师高等检察厅长等职。
杨绛年幼时随父母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上学,1932 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政治系,1933 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为外语系研究生,1935 年夏与钱钟书结婚并随之赴英、法留学,曾在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旁听和学习。
1938 年回国后任苏州振华女中沪分校校长,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学校停办,曾当过代课教师和家庭补习教员,也即从此而开始了较多的文学创作,写有小说、散文、戏剧多种,尤以戏剧着称文坛。
剧本《称心如意》、《游戏人间》、《弄假成真》、《风絮》等曾在京沪等地出版和上演,其语言幽默诙谐,鞭笞了人间的冷酷狡诈和虚伪自私,显示了高超的讽刺艺术才能。
1946 年秋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英文系教授,1949 年秋任北京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2 年调入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组(即现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任研究员至今。
散文
《干校六记》、《将饮茶》(含《回忆我的父亲》、《记钱钟书与
〈围城〉》、《回忆我的姑母》等)、《杂写与杂忆》(含《怀念陈衡
哲》等)、《丙午丁未年纪事》、《我们仨》、《我在启明上学》、《向日葵》、《走到人生边上》、《老王》(收入中学语文课本)、《阴》、《流浪
儿》、《风》、《窗帘》、《收脚印》、《喝茶》、《听话的艺术》《我们的钱媛》
小说
长篇小说
《洗澡》《倒影集》
短篇小说
《璐璐,不用愁!》、《老王》、《小阳春》、《大笑话》、《玉人》、
《ROMANESQUE》、《鬼》、《事业》、《我们仨》
剧本
《弄真成假》、《称心如意》、《风絮》
论集
《春泥集》、《关于小说》
译作
《堂吉诃德》(史上第一个从西班牙语原文译出的汉语全译本)
《吉尔·布拉斯》(法国文学名著,译稿经钱钟书校订)《小癞子》、《斐多》
《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