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皇天概论,第二讲
- 格式:ppt
- 大小:2.54 MB
- 文档页数:61
航空航天概论课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航空航天概论课程是一门介绍航空航天领域基础知识和发展历史的课程,其中涵盖了航空航天工程、航空航天科技、航空航天制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了解航空航天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沿技术,培养对航空航天领域的兴趣和理解。
下面将对航空航天概论课程的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在航空航天概论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航空航天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航空是指任何飞行器在大气中飞行的领域,包括民用航空和军用航空;而航天则指太空科学和技术,包括航天器设计、航天器制造和航天器发射等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飞行器的分类、结构和原理,以及太空探索的历史和发展。
在航空航天概论课程中,学生还将研究航空航天科技的最新进展和应用。
航空航天科技是指航空航天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包括航空航天电子、航空航天通信、航空航天导航和航空航天控制等领域。
学生将了解到航空航天科技的关键技术和发展方向,以及他们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航空航天概论课程还将介绍航空航天领域的制度和管理问题。
航空航天制度是指有关航空航天活动的法律、政策、规章和管理机构。
学生将学习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航空航天制度和管理体系,以及航空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和竞争。
第二篇示例:航空航天概论课程是以介绍和引导学生认识航空航天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最新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一门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将了解航空航天领域的历史渊源、基本概念、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为深入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和参与相关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航空航天概论的发展历程航空航天概论这门课程起源于20世纪初的航空发展时期。
随着人类对飞行的向往和探索,航空航天技术迅速发展,飞机和火箭等飞行器不断涌现,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航空航天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历程,航空航天概论课程应运而生。
航空航天概论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航空航天领域的基本概念:介绍航空航天领域的基本概念,如航空原理、航空发动机、空气动力学和空间力学等。
1.3 航空航天发展概况1783年6月5日,法国的蒙哥尔费兄弟用麻布制成的热气球完成了成功的升空表演。
1852年,法国人H.吉法尔在气球上安装了一台功率约为2237W的蒸汽机,用来带动一个三叶螺旋桨,使其成为第一个可以操纵的气球,这就是最早的飞艇。
1903年12月17日,弟弟奥维尔·莱特,驾驶“飞行者”1号进行了试飞,当天共飞行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苏联的领土上成功发射。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把两名航天员N.阿姆斯特朗和A.奥尔德林送上了月球表面。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发射升空不久即爆炸,7名航天员全部罹难。
2003年美国当地时间2月1日,载有7名航天员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结束任务返回地球,在着陆前16分钟发生意外,航天飞机解体坠毁,机上航天员全部罹难。
1.4 我国的航空航天工业新中国自行设计并研制成功的第一架飞机是歼教1。
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并投入成批生产和大量装备部队的第一种飞机是初教6。
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是歼5型飞机,是一种高亚声速歼击机。
歼6飞机是我国第一代超声速战斗机,可达1.4倍声速。
我国第二代超声速战斗机包括歼7和歼8系列。
歼8系列飞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的军用航空工业进入了一个自行研究、自行设计和自行制造的新阶段。
歼10战斗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实现了我国战斗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历史性跨越。
“北京”1号是新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架轻型旅客机。
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前身北京航空学院的师生设计、生产。
2007年2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我国大飞机国家重大专项立项实施,标志着我国大型民用客机和大型运输机进入工程研制阶段。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1号携带着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我国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10分钟后,卫星顺利进入轨道。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航空航天导论》课程讲义第二篇(汪海)第二讲军民用飞机分代与先进技术1、军用飞机分代与标志性先进技术2、民用飞机分级与标志性先进技术1、军用飞机分代与标志性先进技术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飞机以后,世界航空工业最初的发展均来自历次战争的刺激。
可以说,军事需求是推动军用机更新换代的动力,空气动力学,喷气推进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材料技术等是军用飞机得以迅速发展并推动其更新换代的技术基础。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战斗机已从第一代发展到第四代。
各代战斗机的基本特点:第一代:中等展弦比后掠翼,高亚音速机动,光学瞄准,尾随攻击,中空突防。
发动机推重比4。
第二代:小展弦比大后掠三角薄翼,高空高速可超音速作战,安装单脉冲雷达、机炮和红外导弹,近距格斗,高空突防。
发动机推重比5 6。
第三代:采用边条翼或近耦合鸭翼,中低空高机动性,安装脉冲多扑勒雷达和综合航电系统。
安装机炮近距全向导弹、中距导弹。
近距格斗,全向攻击,超视距作战,中低空突防。
发动机推重比8。
第四代:采用气动布局与隐身技术综合设计,实现超音速巡航和高机动性,安装相控阵雷达和高度综合航电系统,安装发射后不管导弹、近距全向攻击导弹,以超视距作战为主兼顾近距格斗,高空突防。
发动机推重比10。
1.1第一代战斗机主要是指二战后发展起来的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该机可以通过中空突防以避开地面炮火,在朝鲜战场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完全淘汰了螺旋桨飞机。
如美国的F-85、F-86、前苏联的Миг-15、Миг-17等。
这一代战斗机吸取了两次世界大战空战的经验,飞行速度和高度都有明显提高。
后掠翼设计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使第一代战斗机的最大M数达到0.9左右。
后掠角的作用主要是增大飞行临界马赫数,推迟波阻出现的M数及减少波阻。
主要特点:1)气动布局与主要性能:采用常规气动布局,中等展弦比后掠机翼,后掠角35°~40°,展弦比4~6,相对厚度8%,高亚音速大机动,M max=0.9,H max=15km,M巡航=0.8,机动性较好,盘旋过载4.5g,最大法向过载5.0g。
第 2 章飞行原理2.1 空气的基本性质2.1.1 大气飞行环境飞行器在大气层内飞行时所处的环境条件,称为大气飞行环境。
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即大气)是航空器的唯一飞行活动环境,也是导弹和航天器的重要飞行环境。
大气层无明显的上限,它的各种特性在铅垂方向上的差异非常明显。
以大气中温度随高度的分布为主要依据,可将大气层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外大气层)等5个层次。
航空器的大气飞行环境是对流层和平流层。
1. 对流层对流层是地球大气中最低的一层。
其厚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一般低纬度地区平均为16~18公里;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高纬度地区平均为8~9公里。
(1)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平均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0.65K。
(2) 对流层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也是对飞行影响最重要的层次。
飞行中所遇到的各种重要天气现象几乎都出现在这一层中,如雷暴、浓雾、低云幕、雨、雪、大气湍流、风切变等。
(3) 由于受地面情况和地形的影响,对流层中有水平风和垂直风,而垂直风对飞机的飞行不利。
(4) 对流层集中了全部大气约四分之三的质量2. 平流层平流层位于对流层顶之上,顶界伸展到约50~55公里。
(1)在平流层内,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到25~30公里以上气温升高较快,到了平流层顶气温约升至270~290K。
平流层的这种气温分布特征同它受地面影响小和存在大量臭氧有关。
(2)在平流层中,空气的垂直运动远比对流层弱,基本上只有水平风而无垂直风,飞机飞行平稳。
(3)平流层水汽含量也较少,天气变化小,对飞行有利。
(4)平流层大气质量约占整个大气的四分之一。
3. 中间层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大约50~55公里伸展到80公里高度。
这一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空气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
在这一层的顶部气温可低至160~190K。
4. 热层热层的范围是从中间层顶伸展到约800公里高度。
《航空航天概论》复习资料绪论1.航空:在地球周围稠密大气层内的航行活动。
航天:在大气层以外的近地空间,行星际空间,行星际附近以及恒星及空间的航行活动。
联系:地面发射的航天器或当航天器返回地面时,都要穿过大气层特别是水平起降的航天飞机,其起飞和降落过程均与飞机极为相似,就与航空航天的特点,因此航空与航天不仅是紧密联系的而且有时是难以区分的。
2.飞行器的概念:在地球大气层内或大气层外的空间飞行的器械统称。
分类:航空器、航天器、火箭、导弹。
3.航空器:在大气层内飞行的飞行器。
分为轻于空气的航天器(气球、飞艇)和重于空气的航天器(飞机滑翔机、直升机、旋翼机)。
航天器:在大气层外飞行的飞行器。
分为无人航天器(人造地球卫星、空间探测器)和载人航天器(载人飞船、航天站、航天飞机)。
导弹:依靠制导系统控制器飞行轨迹的飞行武器(弹道式导弹、巡航导弹、可高机动飞行的导弹、地空导弹、空空导弹)。
火箭:靠火箭发动机(化学、核、电)提供推动力的飞行器。
(无控火箭弹、探空火箭、远载火箭)。
4.⑴轻于空气的航天器:10世纪初中国“孔明灯”。
18世纪末法国蒙哥尔费兄弟热气球。
1783年10月15日E.P.罗奇埃和达尔郎特,热气球1000m高度12min飞行12km。
⑵重于空气的航天器: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飞行者”1号飞行4次。
⑶火箭导弹:1942年纳粹德国V-2火箭,发射第一个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的弹道导弹。
⑷航天: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个人造卫星。
1969年7月16日,美国航天员第一次登上月球。
5.大气层①对流层:高度上升气温下降,空气对流运动明显。
②平流层:高度上升气温开始不变→略升高→20km-30km以上急升,气流平稳,能见度好③中间层:高度上升气温下降,空气有相当剧烈的垂直方向运动。
④热层:高度上升气温上升,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⑤散逸层:空气稀薄,空气分子不断向星际空间逃逸。
6.飞行环境:⑴自然环境--真空、电磁辐射、高能粒子辐射、等离子体、微流行体。
大二航空概论知识点总结[大二航空概论知识点总结]大二航空概论知识点总结航空工程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设计、制造和运营飞行器以及管理空中航行的学科。
作为航空工程专业的大二学生,对于航空概论知识的学习成为了我们学习生涯中的重要一环。
在本文中,将对大二航空概论知识进行总结,帮助读者回顾和加深对该学科的理解。
一、航空发展历史航空发展历史是航空概论中的基础内容。
从莱特兄弟的飞行到现代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航空业经历了漫长而又精彩的发展过程。
在航空发展历史中,可以了解到飞行器的起源、重要里程碑以及对航空技术发展的影响。
二、航空器的分类航空器的分类是航空概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根据飞行原理、用途和机载设备等因素,航空器可以分为飞机、直升机、飞艇等多种类型。
每种航空器都有其特定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了解航空器的分类对于学习航空工程非常重要。
三、航空气动力学航空气动力学是航空工程的核心知识之一。
通过对气体流动和机翼的研究,可以了解到飞机在空气中飞行时产生的升力和阻力。
在航空气动力学中,我们将学习到气动力学方程、气流分析以及机翼设计等内容。
四、航空结构与材料航空结构与材料是航空工程中重要的一门学科。
在航空概论中,我们将学习到航空结构的设计原理、结构件的受力分析以及航空材料的选用等内容。
了解航空结构与材料的知识,可以为我们今后进行航空器设计和制造提供基础。
五、航空发动机航空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心脏,是航空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航空概论中,我们将学习到不同类型的航空发动机及其工作原理。
了解航空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可以为我们后续学习航空动力学提供基础。
六、航空自动控制航空自动控制是航空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通过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施,飞机可以实现自动驾驶、自动导航等功能。
在航空概论中,我们将学习到航空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控制器的设计以及飞行管理系统的应用等内容。
七、航空安全与管理航空安全与管理是航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航空安全与管理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飞行安全管理体系、航空事故调查与分析以及航空法规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