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政策系统 (1)
- 格式:ppt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46
政策分析概论第一章公共政策概述第一节公共政策一、公共政策概念1、【美】伍德罗·威尔逊(行政学鼻祖)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并由行政人员(国家公务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2、【美】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创立政策科学)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
3、美籍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分配。
4、【美】托马斯·戴伊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决定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5、小结: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1政策目标是政策的灵魂。
○2行动方案是指政策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行动准则是指政策的指导性和原则性。
二、公共政策的具体表现形式(一)西方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1、国会:国会立法是公共政策最基本的形式。
2、总统:总统是最强有力的直接决策者。
(立法倡议、立法否决、委托立法、外交决策、防务政策)3、政府机构:国会授予政府机构以正是权利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抉择。
4、最高法院:最高法院也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
(司法决策的主要形式:司法审查、推翻先前的判决、司法命令)(二)中国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政策过程两大特征:1、(从宪法规范的权力关系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行使国家的立法权,在国家机关体系中居首要的、全权的地位。
2、(从政府系统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上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府系统的领导核心,左右着政府过程的运行,主导着公共政策的制定。
在西方国家,公共政策多以法的形式出现。
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从其实质特征看,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从其形式特征看,则由三部分构成,即党的政策、人大立法和行政决策。
第一章绪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重点:1、政策科学运动2、政策科学的概念和政策科学的研究范围3、政策科学的研究途径考点:1、拉斯韦尔和德洛尔的主要思想第二章政策与政策系统重点:1、政策的概念和政策的本质2、政策的基本功能和分类3、政策系统的构成(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4、政策主体、客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5、政策子系统的划分第三章政策活动者重点:1、官方的政策活动者(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司法机关)2、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利益团体、公民选民、大众传播媒介)3、现代政策研究组织考点: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地位与功能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重点:1、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和决策权力的含义2、公共决策体制的分类(议会制、独裁制、人民代表大会制)3、现代公共决策方式和决策方式的改进考点:1、阿罗悖论第五章政策工具重点:1、政策工具的内涵与分类2、政策工具研究的途径3、基本的政策工具(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社会化手段)第六章政策制定1、政策议程的涵义2、政策议程的种类3、建立政策议程的途径、策略和模型4、方案规划的含义和程序5、政策合法化的含义和程序考点:1、政策议程的涵义、途径、策略和模型第七章政策执行重点:1、政策执行的含义2、政策执行的过程与手段3、政策变通的含义4、“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剖析5、政策执行的若干理论模式6、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诸因素考点:1、政策变通的含义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剖析3、政策执行的若干理论模式第八章政策评估重点:1、政策评估的概念和标准2、政策评估的意义3、政策评估过程的三个阶段4、政策评估的八种模式5、政策失败的一般原因考点:1、政策评估的概念2、政策评估的八种模式3、政策失败的一般原因第九章政策监控重点:1、政策监控的含义2、政策监控的分类与作用3、政策监控的功能活动(政策监督、政策控制、政策调整)考点:1、政策监控的含义与作用第十章政策终结与周期重点:1、政策终结的含义2、政策终结的原因、类型与方式3、政策终结的障碍与政策终结的策略4、政策周期的内涵5、政策变化的两种基本模式6、政策发展中的“范式”变化考点:1、政策终结的含义2、政策终结的障碍与政策终结的策略3、政策发展中的“范式”变化第十一章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重点:1、政策分析的过程框架及步骤2、政策问题界定的方法3、目标确立的方法(澄清政策目标在政策分析中的地位和作用,澄清和确定政策目标的困难,澄清和确定目标的途径与方法)第十二章系统分析方法重点:1、系统分析的内容(整体分析、结构分析、逻辑分析、环境分析)2、系统分析中的定量技术和定性方法第十三章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重点:1、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的内容,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和概念和几种主要的经济学分析框架)2、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界定、公共选择理论的兴起、公共选择理论的主题和方法、对公共选择理论的评价)3、政策分析中的经济学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成本—效能分析方法、公共定价法)考点:1、公共选择理论。
《政策科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政策科学的两种基本范式1.拉斯韦尔-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传统把政策研究看作一门全新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领域。
它强调以理论为方向,强调政策的历史脉络,强调对变化、创新和革命的研究。
它主要关注全社会的指导系统,研究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宏观层次,并不直接关注具体政策问题。
2. 林德布洛姆、邓恩和奎德的政策分析传统把政策研究看作一门注重分析方法和技术研究及其实际应用的科学。
(即政策分析主要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根据掌握的事实或数据,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二)政策科学的研究途径1.政策科学定义一个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科学,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决策质量。
2.政治学研究途径(1)系统途径它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研究公共政策问题,将公共政策看作对周围环境所提出要求的反映,即将公共政策看作政治系统的输出。
系统途径提醒人们注意公共政策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政策系统如何影响政策内容。
(2)过程途径它把政策看作是一种政治行为或政治行动,这是行为主义政治学观点在公共政策研究上的反映。
政策过程被视为由一系列政治活动构成,根据每一步骤的特点,对政策加以分析,从而发现政策如何形成及决策如何作出。
(3)团体途径将公共政策看作是利益团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及彼此协商、订约和妥协的产物。
团体理论是美国政治学的主导理论。
团体理论的主旨是将所有重大的政治活动都描述为利益集团及政治组织之间的相互争斗。
政策制定被视为一种处理来自各利益团体的压力的活动,政策则是这些利益团体之间的斗争、妥协的结果。
团体途径认为,如何时候公共政策都是占主导支配地位的团体的利益的反映。
团体途径还注意到政策形成中的重要能动因素,注意到政策反映着不同政治团体的利益,使人们清楚看到西方公共决策为利益团体操纵的事实。
(4)精英途径认为公共政策使那些居统治地位的领袖人物的偏好和价值观的反映。
上篇政策系统第二章政策与政策系统一、概念题1.政策链(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研)答: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同一系列的决策相互衔接、相互补充,但其中一、二项政策在形态上更具有完整性,在内容和功能上更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起着统摄全系列的政策的作用,从而使得同一系列的政策环环相扣,如同一个链条。
2.公共政策(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研;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研)答:(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这个定义所揭示的公共政策的内涵有如下几点:①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般特征。
②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权力意志的表现。
③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
3.元政策(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研;中国传媒2011年研)答:(1)元政策,或者叫作总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的指针。
(2)元政策的基本功用在于保障其他各项政策遵循同一套政策理念、谋求实现统一的政策目标。
因此,它是关于政策的政策。
认识到元政策或总政策的这一功用,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是至关重要的。
①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②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③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二、简答题1.什么是公共政策?它有哪些特征?答:(1)公共政策的含义公共政策是国家(政府)、执政党和其他公共权威组织为实施政治统治和社会公共管理而制定的一系列行为规范或行动准则。
名词解释30(第一章和第四章是重点)第一章绪论1 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具有主体数量的不确定性和实体上的共享性等特征。
它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要正确界定公共利益,通常要遵守以下四项基本标准:公共、合理、正当、公平。
公共利益是一种公众利益,受益主体是社会公众,利益的实现依赖于公共权力机构的公共选择机制;界定公共利益要遵循合理性原则;界定公共利益要基于广泛的民意;实现公共利益的同时要给予私人利益受损的少数人公平、合理的补偿.2 公共权力(2014):一般是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得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公共权力的产生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公共权力的运行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权力运行机制应用到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之中,进而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
公共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对公共权力实施有效制约,才能保证私人的合法权力和社会的良好运行.3 公共秩序:也成为社会秩序,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主要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道德和法律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维护公共秩序,既要依靠道德规范,也需要法律规范的制约,两者互相补充、互为条件。
4 :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具有以下特征: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出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因此,公共物品一般不能有效的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其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纯粹的公共物品是少数,如国防和灯塔,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