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盗墓贼的行规和盗掘手法
- 格式:docx
- 大小:7.20 KB
- 文档页数:4
第1篇一、古代偷坟掘墓的法律规定1. 《周礼》中的规定《周礼》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法典,其中对偷坟掘墓的行为有明确规定。
《周礼·秋官·司寇》中提到:“凡宗庙、祖庙、宗室、宫室,有毁坏者,罪其主;有盗窃者,罪其家。
”这表明,在周代,对于破坏或盗窃宗庙、祖庙、宗室、宫室等行为,都要追究其主人的责任。
2. 《汉律》中的规定《汉律》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法典,其中对偷坟掘墓的行为有详细规定。
《汉律》中规定:“盗发坟墓,其罪至死。
”这意味着,在汉代,对于偷坟掘墓的行为,最高可处以死刑。
3. 《唐律》中的规定《唐律》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法典,其中对偷坟掘墓的行为有明确规定。
《唐律》中规定:“盗掘坟墓,杖一百,徒三年;若盗发坟墓,有伤尸骨者,流二千里。
”这表明,在唐代,对于偷坟掘墓的行为,除了杖责外,还要处以徒刑或流放。
4. 《明律》中的规定《明律》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法典,其中对偷坟掘墓的行为有明确规定。
《明律》中规定:“盗掘坟墓,杖一百,徒三年;若盗发坟墓,有伤尸骨者,绞。
”这表明,在明代,对于偷坟掘墓的行为,除了杖责外,还要处以绞刑。
二、古代偷坟掘墓的严重性1. 亵渎祖先尊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祖先崇拜占有重要地位。
偷坟掘墓的行为,不仅是对祖先尊严的亵渎,更是对家族荣誉的侵犯。
因此,古代法律对这种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2. 破坏家族荣誉家族在我国古代社会具有极高的地位,家族荣誉对个人而言至关重要。
偷坟掘墓的行为,不仅破坏了家族荣誉,还可能导致家族成员遭受牵连,甚至家破人亡。
3. 影响社会风气偷坟掘墓的行为,容易引发社会恐慌,破坏社会风气。
古代法律对此类行为予以严厉打击,旨在维护社会稳定,树立良好风气。
4. 损害社会秩序偷坟掘墓的行为,往往伴随着盗窃、暴力等违法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社会秩序,还可能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三、古代偷坟掘墓的法律执行1. 严格执法古代法律对偷坟掘墓的行为有明确规定,执法机关对此类案件必须严格依法办理。
古代四大探险分支:摸金门、搬山门、卸岭门、发丘门,简介及行规闻道国学风欲起易学起落几多秋中华沉浮五千年世人皆醒事自休四大探险分支:摸金门、搬山门、卸岭门、发丘门。
又被称为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岭力士、发丘将军。
有称“发丘有印,摸金有符,搬山有术,卸岭有甲”。
摸金校尉:摸金的雏形始于战国时期,精通“寻龙诀”和“分金定穴”,注重技术环节。
曹操设立摸金校尉一职,专门掘丘,所以摸金门弟子又被称为摸金校尉。
时至宋元之时,发丘、搬山、卸岭三门都少有弟子出现,因此往往被认为门派传承就此断绝,只剩下摸金一门。
摸金一门中并非是需要有师傅传授便算弟子,他特有一整套专门的标识,切口,技术,只要懂得行规术语,皆是同门。
不过在摸金门传承中,只有获得正统摸金符的人,才能被称为摸金校尉。
号称掘丘一行的民间正统,与发丘天官的手段差不多,最善于以风水星象计算出古墓宝藏的方位。
行事讲究留有后路,做事不做绝。
摸金校尉不喜欢与人合作,但独干有困难而对方又是很信任的人,也会组成五人下的小团体。
积极吸纳现代社会的工具与武器,并能将它们与风水术法结合起来使用,但对传统行规最为重视,极少有人违反。
不是很擅长武功秘法体术与发丘将军互相看不顺眼,摸金认为发丘与官府合作,挖掘古墓时坏人尸骸,损人风水,对行内传统规矩多有违背;而发丘以为摸金因循守旧,空有精悍手艺只为衣食谋,不去能将行业发扬光大。
摸金校尉行规:摸金校尉们干活,最擅长的是找墓,他们往往将搜集来的各种资料,结合对当地风水的观察,总是能以很快的速度找到陵墓的具体地点。
凡是掘开大墓,在墓室地宫里都要点上一支蜡烛,放在东南角方位,然后开棺摸金。
动手之时,不能损坏死者的遗骸,轻手轻脚地从头顶摸至脚底,最后必给死者留下一两样宝物。
在此之间,如果东南角的蜡烛熄灭了,就必须把拿到手的财物原样放回,恭恭敬敬地磕三个头,按原路退回去。
进墓前需戴口罩,入内千万别把口罩取下来,第一里面的空气质量不好;第二活人的气息不能留在墓里,不吉利;第三,不能对着古尸呼气,怕诈尸。
古代街头抓小偷的绝招【历史故事】逛街、旅游,已成了现代人的一大生活行为,特别是现代女性,往往乐此不疲。
但外出多了,遭盗窃,甚至被明抢的机会也大。
小偷可恨极了,在古代中国的街头不法分子也不少,治安同样是个问题。
那么,古代街头是如何抓小偷的?从史料上来看,小偷自古就是街头的祸害。
战国初期著名法学家李悝在其《法经》便称,“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治盗”竟是当时国家领导人首先要考虑的事情,可见那时盗贼不少。
当然,古代执政者考虑更多的可能是窃国大盗。
因为街头乱,小偷多,早在周代,街上的管理人员要持鞭上岗,此举并不仅仅针对占道经营的流动摊贩,也是为了对付流氓、窃贼一类人。
据《周礼·地官》记载,当时的“公务员编制”中设有“司稽”一职,分工是“掌巡市。
而察其犯禁者,与其不物者而搏之。
掌执市之盗贼以徇,且刑之。
”大概意思是,司稽负责在街市上治安巡逻,检查是否有违反禁令、行为反常的不端之人,如果觉得可疑,可以随时将其抓起来。
此外,司稽的另一重要职责,则是负责抓窃贼,并对他们进行惩罚。
早年,出于街市买卖交易安全的考虑,一般把市场规划在城中,并建高高的围墙,四周设门,由“城管”拿着执法刑具把守。
还专人敲着梆子,高喊类似“防火防盗”的话,小偷、抢劫犯这类不法分子一旦在街头露面,很容易被逮着。
《周易·系辞下》所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说的就这意思。
从这些规定中可以看出,周代也并非太平天下。
江湖传说中小偷的祖师爷盗跖,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人物。
《庄子·杂篇·盗跖第二十九》称,盗跖是坐怀不乱的柳下惠的弟弟,与孔子还是好朋友。
有学者认为《庄子》所记不实,但不论是真是假,当时街上有小偷应该是肯定的,不然官方也不需要设司稽来“抓小偷”。
到了汉代,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买卖交易活跃,逛街的人也多了起来,相应地,小偷也活跃。
西汉的长安街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据《汉书》注引《汉旧仪,“长安城方六十里”,总面积约现代36平方公里。
古代盗墓贼有一规定:此物都不准拿,否则遭天谴
本文导读:盗墓这个行业也被分为了两大类,也就是所谓的官盗和私盗。
东汉末年,曹操创业初期,极却军饷,在无计可施之下,只好暗中成立一支摸金部队,摸金部队的头就授予摸金校尉之职,挂带摸金印。
其实他们所谓的摸金,就是挖坟掘墓,弄古董,值钱宝贝,然后变卖以充军饷,这也是早期的官盗由来。
与只挖掘皇陵的官盗相比,私盗就显得轻松得多。
只要是墓中有东西的,他们都挖。
并且一到乱世,他们就会出来,挖掘他人坟墓。
比如在五代时期,洛阳一位富户家的墓地被挖了九次,逼得家主人在自家墓地门口立了个牌,上面写着,“已被盗九次”。
当然,各行各业都有“行规”,人人喊打的盗墓自然也有。
第一条便是,“不能跨区行动”,我们都知道,古代盗墓分成南北两派,北方盗墓贼擅长使用洛阳铲,来判断在哪个位置挖取盗洞。
南方盗墓贼则是善用罗盘堪舆,以此来选择是否挖取这座墓地。
第二条规矩,也是所有盗墓贼都要遵循的规矩,“不能拿玉器!”因为盗墓行业有句俗话,那就是玉通灵,聚阴,容易
粘上死气,如果盗墓贼不要命拿了出去,会遭到天谴。
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江苏徐州发现的楚王刘戊墓地,里面所有的金银珠宝都被挖掘一空,只有玉器通通留了下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民间盗墓技术大揭秘民间盗墓高手怎么盗墓?导语:中国民间盗墓内幕揭秘绝招“决不外传” 真正的民间盗墓活动非常隐秘(乱世军阀搞破坏不算),可以说是自成体系的,还有些绝招是“决不外传”中国民间盗墓内幕揭秘绝招“决不外传”真正的民间盗墓活动非常隐秘(乱世军阀搞破坏不算),可以说是自成体系的,还有些绝招是“决不外传”的。
中国现代意义上、由国家发起的、有组织、有针对性的“考古发掘”活动还不到一百年,记得十多年前看过几篇几十年前的发掘报告,那与其说是“发掘”……倒不如说是“盗墓实录”。
因为其方法、手段等等……完完全全是盗墓者的那一套,没有“自己的”东西。
到现在,在有些手段上可能先进了……加入了一些高科技成分,比如探地雷达、金属探测仪、气体分析仪等等,但原理还是一样的。
真正的民间盗墓者受各种限制,他不可能带着雷达去盗墓,连个洛阳铲还得想办法拆开“藏起来”……,所以他有他自己的绝招。
他要想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就要想各种办法,有些是很精妙的。
比如:一个十几米的洞子挖下去……能够做到地面上没有土!我这样的门外汉连想都不敢想。
怎么可能呢?!……不相信嘛!但后来相信了,因为实地一看就相信了。
现场让我找口子……我走来走去找不到!回头人家说“就在你现在站的这地方……就在你脚下,你正好站在口子上!”吓我一跳。
赶紧躲开……,然后人家找把铁锨在我站得那里挖下去,一分钟过后就看到一个口子,……原来我是站在一个“篦子”上了,盗墓贼干完活以后会把洞口封起来。
现在打开……只有一个污水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盗墓贼有技巧!可凭气味地表回声分辨目标
导语:有考古专家指出,盗墓这种违法活动已形成一个“产业”,盗墓者不仅分工明确、工具完备,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掌握比较专业的考古知识。
在
有考古专家指出,盗墓这种违法活动已形成一个“产业”,盗墓者不仅分工明确、工具完备,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掌握比较专业的考古知识。
在“6·4”秦公6号陵园盗扰案中,嫌犯通过对相关书籍资料的熟读和对已发掘墓葬的实地测算,精准地找到了目标墓葬并实施盗掘,犯案手法令见多识广的警察与考古界人士吃惊。
在盗墓贼这里,书籍史料成为他们获取墓葬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
有媒体报道称,在盗墓界还流传着一本盗墓指南——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这本地图集分为北京、山东、陕西、山西、广东、四川等分册,详尽地提供了大量的文物信息,全面记录了“文物大省已知现存的不可移动文物的状况”。
古墓葬的信息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盗墓贼还在实践中总结出了“望、闻、问、切”盗墓诀窍。
“望”即看风水,看地貌、地表特征;“闻”即闻气味、听声音,高超的盗墓贼可根据各个年代墓葬因处理工艺不同而散发出的不同气味和打雷时地表回声差异来分辨某处是否有墓葬;“问”就是踩点,盗墓贼会伪装成风水先生,通过对当地老人的拜访,来打探此地是否有古墓;“切”,是查找古墓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包括精准打洞、窃取文物、判断文物价值等。
和社会上的其他行业一样,盗墓在不断发展演变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分工。
在盗墓圈中,参与一次盗掘活动的全部人员被称为“一锅儿”,
生活常识分享。
盗墓者的守则揭示中国古代盗墓者的行为准则盗墓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非常盛行,盗墓者们为了得到古墓中的文物财宝而冒着被发现、被抓捕和被惩罚的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盗墓者们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为准则,这就是“盗墓者的守则”。
一、概述“盗墓者的守则”是盗墓者们为自己制定的一套行为准则。
这套准则包括了对盗墓者心理、行动和道德等方面的规范,旨在保证盗墓者在盗墓过程中不被发现,并且能够获得更多的物品。
二、盗墓者的心理准则1. 心理素质要稳定盗墓是一项非常危险的活动,需要盗墓者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
盗墓者在盗墓过程中需要时刻保持冷静、沉着和果断,以便应对突发情况。
2. 必须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只有自信的盗墓者才能在盗墓中取得成功。
盗墓者需要坚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在没有抽屉锁之类的设备和工具的情况下寻找和打开古墓中的宝藏。
三、盗墓者的行动准则1. 盗墓者应尽量避免在白天进行盗墓由于古墓是在夜间被挖掘的,因此白天进行盗墓很容易引人注目。
盗墓者需要尽量避免在白天进行盗墓,以减少被发现的风险。
2. 盗墓者在盗墓时应当小心翼翼盗墓者在盗墓时需要小心翼翼,避免扰乱古墓。
盗墓者需要借助灯光和其他设备来辅助寻找宝藏,同时要保持清醒头脑,防止自己过度兴奋而不小心将宝物摔坏。
3. 盗墓者必须小心翼翼处理好古墓中的陷阱古墓中通常会设置各种陷阱,包括机关和毒箭等。
盗墓者必须非常小心翼翼,以保证不被陷阱所害。
4. 盗墓者应当尽量保持低调盗墓者在盗墓时必须保持低调,不要暴露自己的行踪和身份。
盗墓者应避免与他人交流,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四、盗墓者的道德准则1. 盗墓不伤害任何人盗墓者在盗墓时必须确保不会伤及无辜的古墓主人和旁人。
盗墓者不可以使用暴力手段,以免误伤无辜人士。
2. 盗墓者不可以恶意破坏古墓古墓是文物和文化遗产,盗墓者不可以恶意破坏古墓。
盗墓者应该尽量保持古墓的原貌,防止宝藏和文物被损坏。
3. 盗墓者应当保护古墓中的文物和宝藏古墓中的文物和宝藏是历史的见证和珍贵的文化传承。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详解古代的盗墓贼是如何盗墓的?导语:在史书中,被记载的盗墓者多是声名显赫的人物。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代,大凡盗墓者,都可以分为官盗和民盗。
像项羽、董卓、曹操,还有那个臭在史书中,被记载的盗墓者多是声名显赫的人物。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代,大凡盗墓者,都可以分为官盗和民盗。
像项羽、董卓、曹操,还有那个臭名昭着的东陵大盗孙殿英,都是动用大批士兵明刀明枪地大肆挖掘古墓。
他们除了取走里面的宝物,还要毁坏掉墓葬建筑,这种人通常被称为官盗,带有典型的军阀流氓特征。
除了这些明抢的,就是“暗偷”的民盗。
民盗大多是来自民间的一些人,以各种方式偷偷挖开古墓,盗取财务,大发横财。
这些人有时候会结伴而行,大多会在行动前从史书、地方文献或者民间传说中寻觅出古墓的踪迹。
然后就会去查看地面的封土形状来判断墓葬的级别和年代,再之后就是靠经验和工具进行盗墓了。
古代中国人相信死亡并非是生命的终点,死去的人只是进入另一个世界。
因此古人,不管贫穷还是赋予,总希望死后能带走一些随身物品或者是财宝器具,方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乐。
越是地位崇高、家庭富裕的人,他们的墓葬随葬品就会越多。
厚葬,已经成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文化风俗。
恰恰是这些财富,吸引着那些企图发死人财的人。
达官贵人在修建自己的墓葬时,也是处心积虑防止盗墓者。
盗墓与防盗几乎如影随形,寸步不离。
盗墓最早在什么朝代出现,至今已无法考证,从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周朝时期就已经非常普遍了。
一边是盗墓,一边是防盗。
一边是为了利益和生命安全,盗墓技术不断精益求精;另一边是为了防盗,费尽心思把墓葬建造的真假难辨、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原来古代真正的盗墓贼是这么盗墓的!身怀绝技
导语:在盗墓早期,人们只是出于偶然的原因进行陵墓的盗掘。
但是,随着厚葬的风行,盗墓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了具有专业首发的队伍。
那么,古代的盗墓
在盗墓早期,人们只是出于偶然的原因进行陵墓的盗掘。
但是,随着厚葬的风行,盗墓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了具有专业首发的队伍。
那么,古代的盗墓贼是怎样盗墓的呢?
鼻子能闻出墓葬年代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盗墓贼焦四,就善于通过声音来查找陵墓。
他曾带领着同伙、徒弟等数十人来到山上,把他们分散到山体的不同位置。
待雷鸣电闪、大雨滂沱时让这些各司其职的人分别听声、望气、试土,来观察山体是否有特殊的回音,是否有不寻常的震动。
雷雨过后,果然有一名徒弟报告说,他所在的位置在电闪雷鸣时明显地感觉到山体的震动,还有回声。
焦四通过对这些情况的详细分析,很快就确定那里的地下有古墓。
然后,他就带领徒弟们去挖掘,果然挖出了古墓,得到了许多财宝。
据说,有些盗墓贼有着常人不能及的嗅觉功能,只要用鼻子一闻,就可以根据泥土中的气味判断墓葬的年代和是否被盗掘过,甚至可以准确地区分出汉唐墓葬与明清墓葬。
因为汉代的墓葬一般是没有什么气味的,而明清的墓葬则气味较重,因为时间较晚而且大都是砖石结构。
据说,长沙在解放前就有这样一个有着超强嗅觉功能的老盗墓贼,专门偷盗汉唐的大墓。
那些出土的文物只要经他一闻,就能准确地判断出年代。
有个年轻的盗墓贼不相信,就拿了一件七个月前在尿坑中泡过的漆器上门试探。
那个老盗墓贼一边悠闲地吸着大烟,一边将那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历史上盗墓贼的行规和盗掘手法
导语:干盗墓勾当的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官盗,像汉末的董卓、曹操,五代的温韬,到民国时的孙殿英等,都很有名,他们往往动用大批士兵,明火执杖
干盗墓勾当的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官盗,像汉末的董卓、曹操,五代的温韬,到民国时的孙殿英等,都很有名,他们往往动用大批士兵,明火执杖地大干;还有一种是民盗,分布各地,人数众多,都是偷偷摸摸地进行,挖开墓室、棺材,从中取出随葬的财物珍宝,大发横财。
他们多集中在古墓葬较多的地方,如河南洛阳地区、陕西关中、湖南长沙周边一带等地。
这些专职盗墓者在解放前一般是两个人合伙,多人结成团伙的是少数,一个人单独干的更少,原因很简单,一个人顾不过来,而两个人可以分工合作:开始时一个人挖洞,另一个人清土,同时望风;以后一个挖进墓室,另一个人在上面接取坑土和随葬品。
这两人多为有血缘亲戚关系(要好的朋友也很多),但奇怪的是父子关系的较少,这也许是干盗墓这营生毕竟见不得人,老子即便干上这个不光彩的勾当,也要维持做父亲的形象,不好意思拉上儿子一块干,做儿子的后来发现了也装着不知道。
两人合伙为什么要找有血缘的亲戚呢?这是为了防止在洞口接活的人图财害命。
就是说,洞下的人把活干完将财物都传递上去了,他就会拍拍巴掌或拉拉绳子,示意洞口的人把他拉上去。
如果洞口的人见财起意,当洞下人快上来时猛一松绳子,洞下的人冷不防从四五米以上的距离跌下去,骨折、受伤动弹不得,洞口的人又赶紧把提上来的坑土向洞下灌埋,下面的人必死无疑。
这些人长期以盗墓为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善于伪装掩人耳目,并有对付墓内防盗机关的一套办法。
他们在确定盗掘目标后,如果小墓不须费多大功夫,用几个晚上挖开,速战速决,取出随葬品走人。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