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摘抄及翻译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25.39 KB
- 文档页数:3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行进,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他遇到了一片桃花林,两岸相隔数百步,中间没有其他树木,花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奇。
他继续前行,想要探索这片桃花林的尽头。
林子尽头是水源,那里有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口似乎透着光亮。
渔人便放下船只,从小洞口进入。
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纳一个人通过。
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
那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和竹子等。
田间小路交错,鸡鸣狗吠声此起彼伏。
人们在其中往来耕作,男女的衣着打扮与外界无异。
老人和小孩都安详快乐。
【赏析】《桃花源记》是东晋时期陶渊明创作的一篇寓言故事,通过对一个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历,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
这篇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哲学意义。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桃花源记》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很高的成就。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使文章生动形象。
同时,文章结构严谨,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其次,从哲学角度来看,《桃花源记》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在作品中,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和谐共处的美好世界。
这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此外,文章还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在桃花源中,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这种思想观念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先进性。
总之,《桃花源记》是一篇具有极高文学价值和哲学意义的佳作。
经典短篇文言文翻译及赏析经典短篇文言文翻译及赏析在现实学习生活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经典短篇文言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经典短篇文言文翻译及赏析1鱼我所欲也孟子及其弟子〔先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与通欤;乡通向;辟通避)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简单易背文言文翻译及赏析(篇一)简单易背文言文翻译及赏析:陋室铭唐代: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翻译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赏析总之,这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佳作,所以能传诵不衰,脍炙人口。
(篇二)简单易背文言文翻译及赏析:答谢中书书南北朝: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赏析统观全文,语言精练。
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
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
“夕日欲颓”,势在必然。
“沉鳞竞跃”,变化突然。
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篇三)简单易背文言文翻译及赏析:爱莲说宋代: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一、文言文好词解析1. 谦辞类(1)愚:谦称自己,愚钝、愚昧。
例句:愚以为此事非同小可。
(意为:我认为这件事情非同小可。
)(2)鄙:谦称自己,鄙陋、鄙薄。
例句:鄙人虽不才,愿为公效力。
(意为:我虽然不才,愿意为您效力。
)(3)孤:谦称自己,孤独、无助。
例句:孤闻此事,心中不禁感慨万分。
(意为:我听说这件事情,心中不禁感慨万分。
)2. 褒义词(1)仁:仁爱、仁慈。
例句: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
(意为:仁爱的人看到就会思考,智者看到就会行动。
)(2)义:正义、道义。
例句: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意为:为了正义,毫不犹豫,勇往直前。
)(3)贤:贤能、贤德。
例句:贤者多助,不贤者寡助。
(意为:贤能的人多得到帮助,不贤能的人少得到帮助。
)3. 贬义词(1)愚昧:愚笨无知、不明事理。
例句:愚昧之人,不知天高地厚。
(意为:愚笨无知的人,不知道天高地厚。
)(2)贪婪:贪得无厌、贪心不足。
例句:贪婪之心,犹如狼子野心。
(意为:贪心不足的心态,犹如狼子野心。
)(3)奸诈:狡猾、诡计多端。
例句:奸诈之人,善于伪装,难以捉摸。
(意为:狡猾的人,善于伪装,难以捉摸。
)二、文言文好词翻译及注释1. 好词:仁爱翻译:Kindness注释:仁爱指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2. 好词:忠诚翻译:Loyalty注释:忠诚指对朋友、国家、事业等的坚定信念和忠实态度。
3. 好词:谦虚翻译:Modesty注释:谦虚指不自满,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具有谦逊的品质。
4. 好词:廉洁翻译:Integrity注释:廉洁指不贪污受贿,清正廉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5. 好词:勇敢翻译:Bravery注释:勇敢指面对困难和危险,毫不畏惧,敢于担当的品质。
6. 好词:勤奋翻译:Diligence注释:勤奋指勤奋工作,刻苦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
7. 好词:正直翻译:Uprightness注释:正直指为人正直,言行一致,不偏不倚的品质。
8. 好词:宽容翻译:Tolerance注释:宽容指对待他人宽容大度,不计较个人得失,具有宽广胸怀的品质。
经典初中文言文及翻译注释1.经典初中文言文及翻译注释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先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文言文原文及译文赏析文言文原文及译文赏析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
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儒家经典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翻译:范仲淹两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
他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
离开去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曾经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浇脸。
吃饭上顿不接下顿,每天只吃两顿饭。
于是他精通了六经的主旨要义,他慷慨激昂地立下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大志。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版本二【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困了,就用水冲头洗脸。
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坚持苦读。
做官以后,常常情绪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谗言而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仅自给自足罢了。
他经常吟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注释:1、孤: 幼年失去父亲2、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
适,嫁。
3、知其世家: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4、之:到,往,去。
7、既:已经。
8、去:离开。
9、尝:曾经。
10、给:供应 11、日昃(zè):太阳偏西。
短文言文及翻译和赏析1、鹬蚌相争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暴,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孰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赏析】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文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如果你不放了我)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
”河蚌也对鹬说:“(我怎么能放了你)今天你的嘴不取出来,明天你的嘴不取出来,那就会有死鹬了。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
我担心强大的秦国要成为渔夫了。
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
”赵文惠王说:“好。
”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赏析】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
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
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2、骂鸭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
至夜,觉肤痒。
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
大惧,无术可医。
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
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
”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
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
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
”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摘抄】1.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2.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3.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翻译赏析】【摘抄一】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翻译:列子能够乘风而行,飘然自得,十五天后才返回。
)赏析:此句描绘了列子超凡脱俗的能力,他能够御风而行,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旬有五日,即十五天,表明他在这段时间里已经超越了常人的时间观念,达到了一种逍遥自在的境地。
【摘抄二】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翻译:至于顺应天地之自然规律,驾驭六气的变化,自由自在地游历无穷的人,他们又怎么会去等待什么呢?)赏析:此句表达了庄子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与运用,而以游无穷,则是对生命无限可能的追求。
这句话反映了庄子追求自由、逍遥的哲学思想。
【摘抄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翻译:因此说:至高无上的人忘却自我,超凡脱俗的人不求功名,道德高尚的人不求名声。
)赏析:此句是庄子对于“至人”、“神人”、“圣人”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的描述。
无己、无功、无名,是庄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意味着超越了世俗的束缚,达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
这句话体现了庄子对于人性、道德的深刻思考。
总体而言,《庄子·逍遥游》中的这些句子,通过对列子、至人、神人、圣人的描绘,表达了庄子对于自由、逍遥、超脱的向往,以及对人性、道德的深刻思考。
这些句子不仅具有哲学意义,也具有文学价值,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注释: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注释:学习知识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注释: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注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5. 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注释: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如去实践它的人,去实践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注释: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要加以改正。
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翻译注释:宇宙不停运转,君子应该不断地自我加强修养。
8.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翻译注释:言行谨慎,诚实可信,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注释: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0.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注释: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有害。
1. 谁谓秦无人?翻译注释:谁说秦国没有人?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注释: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翻译注释:不合礼的事情不要看,不合礼的事情不要听,不合礼的事情不要说,不合礼的事情不要做。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注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5.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注释: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6.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翻译注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7.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注释:学习知识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8.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文言文名句翻译及赏析1. 文言文名句赏析(10句)(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圆田居》陶渊明赏析: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但他并不抱怨。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陆游赏析:这是动中即景,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
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涵着生活的哲理。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杜甫赏析: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晴川历历汉阳数,芳草萋萋鹦鹉洲。
——《黄鹤楼》崔颢赏析: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崔颢赏析:“乡愁” 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渺然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
尾联点题,由上联的转写实景而引出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愁绪。
(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赏析:诗人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
诗句借用自然风光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
(8).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相见欢》李煜赏析:“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
连月也不是圆月,而是残缺之月。
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使人愁上添愁的景。
(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相见欢”李煜赏析:以丝喻相思,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1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王维赏析:气象极好,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
文言文经典原文与解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字表达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思想和价值观。
本文将选取几个经典的文言文原文,并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一、《孟子·离娄上》离娄上,朱雀之山。
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上下而神明通焉。
适我殷勤,足以报志。
我欲使南土之人,无隐乎天所与。
故告之以书,将以追事。
解析:这段文言文是《孟子·离娄上》的开篇,描述了离娄山上一位神秘的仙人的形象和特点。
通过使用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等形容词来描绘仙人的容貌,以及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等动词短语来揭示仙人的非凡能耐,展示了仙人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的形象。
接下来的一句“适我殷勤,足以报志”表明作者想通过离娄仙人将自己的心意传达给南土之人,以期望能够使更多的人受益于此。
二、《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解析:这是《诗经·周南·关雎》的开篇,是一首古代民谣的片段。
通过使用重复的“关关”、“窈窕”等词语和韵律的运用,使得整个篇章音韵优美,给人以清新婉转之感。
从字面上理解,“窈窕淑女”指的是美丽、贞淑的女子,“君子好逑”则表示君子们都追求这样的女子。
这种表达方式古朴而抒情,通过简单、朴素的文字,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赞美。
三、《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虞卿者,沛国高阳人也。
高阳既战国焉。
解析:这段文言文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的开篇,用简练的文字概括了平原君虞卿的出身和所在国家。
通过“虞卿者,沛国高阳人也。
”来介绍虞卿的姓名、籍贯,接着通过“高阳既战国焉。
”来描述高阳所处的历史背景。
整段文字简练明了,条理清晰,给读者一个较为清晰的背景信息。
通过对以上文言文经典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发现文言文在表达方式上注重形容词的使用,通过形容词和动词短语来描绘形象、烘托氛围等。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孔子说:“君子在饮食上不求过饱,在居住上不求安逸,对事情勤勉,言语谨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此端正自己的行为,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注释: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孔子在这里强调君子不追求物质上的满足。
在饮食上,君子不追求过饱,不浪费食物;在居住上,不追求奢华,不追求安逸。
2. 敏于事而慎于言:这里的“敏于事”指的是君子对事情勤勉,不拖延,不偷懒。
而“慎于言”则表示君子在言语上谨慎,不轻易发言,不随意评论他人。
3. 就有道而正焉:这里的“有道”指的是有道德的人,君子通过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此来端正自己的行为。
4. 可以为好学也已:这句话是对前文的总结,表示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以上几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摘抄: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孔子在这里告诫我们,做人要有节制,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注重精神层面的修养。
2. 敏于事而慎于言:这句话提醒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勤勉努力,同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言行一致。
3. 就有道而正焉: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会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他们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4. 可以为好学也已: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成为真正的好学之人。
总结:这段话阐述了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强调了节俭、勤勉、谨慎和向有道德的人学习的重要性。
这段话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深刻的启示,提醒我们要注重精神修养,追求道德品质的提升。
一、翻译(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划一,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和竹林等。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鸡鸣狗吠声此起彼伏。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年老的人和年幼的孩子都快乐而满足。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4)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翻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两岸相隔数百步,中间没有其他树木,芳草鲜美,落花纷飞。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划一,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和竹林等。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鸡鸣狗吠声此起彼伏。
二、赏析《桃花源记》是东晋时期陶渊明创作的一篇寓言故事,通过描绘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1. 语句翻译赏析(1)语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通过简洁的描述,展现了桃花源的自然风光和宁静祥和的氛围。
这里的“平旷”和“俨然”表现了桃花源的自然美,而“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则描绘了桃花源丰富的物产。
同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反映了桃花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
(2)语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通过“黄发垂髫”这一形象,展现了桃花源人不论年龄大小,都能享受生活、快乐无忧。
这里的“怡然自乐”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3)语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通过桃花源人对外界的无知,揭示了现实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这里的“乃不知”和“无论”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界的隔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4)语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通过描绘桃花林的美丽景色,展现了桃花源的仙境般的美。
这里的“忽逢”和“芳草鲜美”等词语,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桃花源之中,感受到了那份宁静与美好。
文言文经典名篇原文与解析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其中,一些经典名篇代表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文学水平,对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带来一些文言文经典名篇的原文及其解析,希望通过对这些名篇的学习,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
1.《论语·子路篇》原文及解析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
”请益。
”曰:“赐也夫!”曰:“赐也夫!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解析:这是《论语》中的一段对话。
这段对话揭示了孔子的政治理念,强调先德后功的观点。
子路问政,孔子回答说:“先立自己的榜样”,表明一个领导者应该首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子路还请教如何更进一步提升才能,孔子答道:“任命你”的原意是要子路以自己的天赋才能和成就来取得地位和荣誉。
最后,孔子再次强调了天对德行的期望,表达了他对符合天意的人格品质的重视。
2.《庄子·逍遥游》原文及解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解析:这是《庄子》中的一段名篇。
庄子逍遥游,他认为人生虽然有限,但知识无限。
他认为人应该将自己的有限与无限相结合,通过超越自我和再创造,达到心灵的逍遥境地。
这里的“已”是指追求无涯的知识,而后面的“殆而已矣”则表示即使达到了此境地,也不能停止对无涯知识的探索。
3.《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诗》原文及解析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王熙凤解析:这是《红楼梦》中王熙凤所写的一首诗。
她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表达了对感情和命运的无奈和苦闷。
她认为人生中的悲欢离合是无法控制的,对于感情的纠结和悔恨也与外在的风月无关,反映了她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奈。
4.《史记·陈涉世家》原文及解析兴,百姓苦於周厕,厌於力役。
及陈涉!起豪杰攘夷,壮士暴亡,天下由此大槪定矣。
大槪定矣!解析:这是《史记》中记载陈涉起义的一段原文。
原文中陈涉以百姓的苦难和厌倦为出发点,呼唤人们起来抗击压迫,解放自己。
一、好词1. 悠然见南山——形容心境宁静,悠然自得。
翻译:心情宁静地望见南山。
2. 风和日丽——形容天气晴朗,风光宜人。
翻译:风和,阳光明媚。
3. 悠哉悠哉——形容心情舒畅,无忧无虑。
翻译:心情舒畅,无拘无束。
4. 雅俗共赏——形容文艺作品既高雅又通俗,适合各种层次的人欣赏。
翻译:既高雅又通俗,适合不同层次的人欣赏。
5. 风华绝代——形容人美貌非凡,才情出众。
翻译:美貌非凡,才情出众。
二、好句1.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翻译:人生得意时应当尽情欢乐,不要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月亮。
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翻译:只要心中有知己,即使相隔天涯海角,也感觉如同邻居一样近。
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翻译: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怀疑没有道路时,忽然出现一片花明柳暗的村庄。
4.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翻译:春风吹拂,马蹄奔跑得飞快,一天之内看尽了长安城中的繁华美景。
5. 红尘中,谁主沉浮?翻译:在这纷繁复杂的人世间,谁才是真正的掌舵者呢?6.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翻译:不要虚度年华,等到头发白了,徒增悲伤。
7.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翻译:凋零的花瓣并非无情之物,它们化作春泥,更能滋养新生的花朵。
8.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翻译:自古以来,人终有一死,但只要留下坚定的信念,就能在历史中留下光辉的一笔。
9.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翻译:感慨时光流逝,泪水洒在花朵上;恨别亲人,心被鸟鸣惊动。
10.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翻译:人生若能始终如初次相见那般美好,又何必在秋风萧瑟时感到悲伤呢?以上文言文中的好词好句,既有意境深远,又有情感丰富,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短文言文及翻译和赏析短文言文及翻译和赏析中学教材中文言文篇幅较多,明珠璀璨,字字瑰丽。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短文言文及翻译和赏析,欢迎阅读。
1、鹬蚌相争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暴,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孰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赏析】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文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如果你不放了我)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
”河蚌也对鹬说:“(我怎么能放了你)今天你的嘴不取出来,明天你的嘴不取出来,那就会有死鹬了。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
我担心强大的秦国要成为渔夫了。
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
”赵文惠王说:“好。
”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赏析】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
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
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2、骂鸭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
至夜,觉肤痒。
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
大惧,无术可医。
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
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
原文: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注释:1. 忽逢:忽然遇到。
2. 桃花林:一片桃花盛开的树林。
3. 夹岸:两岸。
4. 数百步:大约几百步的距离。
5. 中无杂树:中间没有其他树木。
6. 芳草鲜美:草地香气扑鼻,景色美丽。
7. 落英缤纷:花瓣纷纷扬扬地飘落。
8. 异之:对此感到惊异。
9. 复前行:继续向前走。
10. 穷其林:走到树林的尽头。
翻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盛开的树林,两岸相隔大约几百步的距离,中间没有其他树木,草地香气扑鼻,景色美丽,花瓣纷纷扬扬地飘落,渔人对此感到惊异。
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树林的尽头。
原文: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1. 遂迷:于是迷失了方向。
2. 复得路:再次找到路。
3. 南阳刘子骥:南阳人刘子骥。
4. 高尚士:高尚的人。
5. 欣然规往:高兴地计划前往。
6. 未果:没有实现。
7. 寻病终:不久后因病去世。
8. 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再也没有人去探访。
翻译:于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路。
南阳人刘子骥,是一位高尚的人,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
但最终没有实现,不久后因病去世,此后再也没有人去探访。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注释:1. 晋太元中:晋朝太元年间。
2. 武陵人:武陵地区的人。
3. 捕鱼为业:以捕鱼为职业。
4. 缘溪行:沿着溪流行走。
5. 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6. 忽逢桃花林:忽然遇到一片桃花盛开的树林。
7. 夹岸数百步:两岸相隔大约几百步的距离。
8. 中无杂树:中间没有其他树木。
9. 芳草鲜美:草地香气扑鼻,景色美丽。
10. 落英缤纷:花瓣纷纷扬扬地飘落。
11. 渔人甚异之:渔人对这个景象感到非常惊异。
翻译:在晋朝太元年间,武陵地区的人以捕鱼为职业。
文言文摘抄及翻译赏析
导读: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暴,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孰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蚌方出暴()②燕赵久相支().
③以弊大众()④故愿王孰计之也()..
⑤渔者得而并禽之().
(2)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1)①同“曝”,晒②支持③疲弊④同“熟”,仔细⑤同“擒”,捉拿
(2)要相互团结互助,不要勾心斗角,以对付共同的敌人。
二:
1.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2. 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吗?(2分)
3.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3分)
参考答案
1. 双方都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把他们——起捉走了。
(2分)
2.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分)
3. 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
(3分)
翻译:
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文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如果你不放了我)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
”河蚌也对鹬说:“(我怎么能放了你)今天你的嘴不取出来,明天你的嘴不取出来,那就会有死鹬了。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
我担心强大的秦国要成为渔夫了。
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
”赵文惠王说:“好。
”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道理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
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
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
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文言文摘抄及翻译赏析】
1.画竹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2.学弈文言文翻译赏析
3.关雎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4.《月赋》文言文翻译与赏析
5.大同文言文翻译赏析
6.于园翻译文言文翻译
7.答谢中书书的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8.以墨论德的文言文《墨翁传》原文翻译赏析
上文是关于文言文摘抄及翻译赏析,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