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象征艺术中的东方文化
- 格式:pdf
- 大小:196.99 KB
- 文档页数:2
东方主义视角下《喜福会》中的中国形象解析作者:张珍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7年第10期【摘要】谭恩美是美籍华裔作家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她的第一部作品《喜福会》引起了美国读者及文学界的极大关注和认可。
小说中关于四位母亲对中国的回忆和情景的描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基于爱德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我们不难看出谭恩美对中国形象的刻画深受东方主义影响。
【关键词】《喜福会》谭恩美东方主义中国形象前言谭恩美作为美国文学界中最重要的美籍华裔作家之一,其第一部小说《喜福会》于1989年出版,并很快在美国文学界获得巨大成功,引起了美国读者对华裔文学的兴趣和关注。
小说《喜福会》共四部分,描写了四位性格、命运各异的中国女性抛却国难家仇,移居美国,以及她们各自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女儿的生活经历。
其中对中国形象的刻画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爱德华·赛义德东方主义理论的发表标志着东方主义作为后殖民研究的重要理论的形成。
赛义德认为它是一种西方人藐视东方文化,并任意虚构“东方文化”的一种偏见性的思维方式或认识体系。
它涉及诸多学科,如人类学、社会学、历史以及政治学等。
“或者也可以简单理解为西方对东方进行控制、重构,对东方的支配权。
”所谓的东方是西方视角下的东方。
赛义德认为,东方主义属于西方建构产物,旨在为东西方建立一个明显的分界线,从而突出西方文化的优越性。
本文将从东方主义的视角对这部小说进行分析,旨在找出影响谭恩美创作《喜福会》的东方主义情结,分析中国形象的建构及其成因。
《喜福会》中的中国人物形象1.中国女性——顺从、结局悲惨小说讲述了四位母亲在中国的悲惨经历,随着故事的深入,读者不难发现这四位只是众多中国女性的代表,中国女性在小说中表现出了共性——顺从且结局悲惨。
吴素云——喜福会的创办者,在日军侵华时期,由桂林逃往重庆。
吴素云手推一辆载着双胞胎女儿的独轮车,前途未卜,看到周围逃亡的人要么饿死,要么病死。
试析谭恩美的《喜福会》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因素论文关键词:《喜福会》母女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论文摘要:本文以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小说《喜福会》为分析文本,探讨了作品中母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作者作为少数族裔女作家面临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
小说中提到中国的宿命论、风水理论、星相占卜、阴阳五行、集体主义、中国式谦虚、饮食习惯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可以很好地体现华裔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华裔们重建自我,寻找心灵归宿的有效手段。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由十六个小故事组成,表现了四位移民美国的中国母亲和她们出生成长在美国的女儿之间的冲突和融解。
作者在小说中以个人的经历为素材,写出了自己幼年的生活,以及中国文化、女性劣势等问题。
谭恩美的父母于20世纪40年代各自从中国移民到美国,他们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为后来谭恩美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谭恩美于1952年出生在美国加州,是移民第二代的典型表,基于自己独特的华裔经验,将中国母亲与美国女JL的生活经历,以及心路历程描写得淋漓尽致,不仅在母女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颠覆父权制的女性世界,而且把母女关系提升到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层面上来。
这也为现今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交往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谭恩美在书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描写也十分引人人胜,如儒家思想、五行说、宿命论、JxV水理论、星相占卜、阴阳五行、集体主义、中国式谦虚、饮食习惯等。
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可以很好地体现华裔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华裔们重建自我,寻找心灵归宿的有效手段。
一、母女关系体现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中美两国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与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母女冲突实质是以母亲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女儿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
这也是《喜福会》所展示的东西文化冲突的重点所在。
谭恩美在母女关系的主题中表现了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的冲突,积极寻求自身的文化身份。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1. 引言1.1 介绍《喜福会》《喜福会》是一部由陈可辛执导,周迅、赵薇、秦岚等主演的中国电影。
该电影讲述了三代女性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生活遭遇和情感纠葛。
通过展现三位女性的家庭故事,描绘了中国家庭中母女关系的复杂性和母爱的伟大力量。
电影中呈现了不同时代的母亲与女儿之间的爱恨情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尊老爱幼的价值观念。
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家庭关系和个人选择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喜福会》通过母女关系的叙事,探讨了家庭中的权力结构、亲情纽带和文化传承,让观众在跨越不同时空的情感碰撞中,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坚韧。
这部电影深刻展现了中国式母爱的悲壮和无限力量,是一部值得深入探讨和理解的作品。
1.2 中国式母爱的特点中国式母爱的特点包括对子女的无条件关爱和牺牲精神、强烈的责任感和教育期望、以及对家庭和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坚守。
在中国文化中,母爱被看作是无私的、永恒的、坚定的,是母亲对子女的无限付出和奉献。
中国式母爱还体现在母亲们对子女的严厉要求和督促,希望他们成为有品德、有才华、有责任感的人。
中国母亲们通常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和言传身教来影响和引导子女,尽最大的努力培养他们的品格和才能。
母爱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至高无上的,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支柱和保障。
通过这种特有的母爱模式,中国的母亲们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家庭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展现出与其他文化不同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
2. 正文2.1 中国式母爱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中国式母爱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探讨。
中国式母爱强调家庭和睦、亲情深厚,这种价值观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给人一种温暖和亲切感。
中国母亲通常会表现出对子女的无私关爱和关心,这种关怀和支持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往往会被看作是一种积极的力量。
中国式母爱追求子女的成功和幸福,母亲们往往会无私奉献,为了子女的未来付出一切。
在跨文化交际中,这种母爱的表现往往会被看作是一种珍贵的品质,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家庭和子女的重视。
论《喜福会》的中国文化意象作者:蒙丽芳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8期摘要:《喜福会》以母女冲突为主题,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意象,呈现了强烈的中西文化碰撞与冲击。
在文化夹缝视域下,小说勾勒的中西文化夹缝背景及中国文化意象既是作者“夹缝人”身份的反映,也是其“多元文化人”在文化夹缝中的探索。
关键词:《喜福会》;中国文化意象;文化夹缝《喜福会》以母女冲突为主题,充斥着丰富的中国元素,向读者传递了东方色彩的中国文化意象。
一些学者认为《喜福会》迎合了美国主流文化,再生了东方主义的、被曲解了的中国文化;另一些学者认为它是华裔作家对抗和消解美国民族主义和文化霸权的文字书写。
本文认为多元文化的美国社会易构成文化夹缝,结合作者的华裔身份,从文化夹缝视角,分析中国文化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传递和异域再生尤为必要。
一、华裔夹缝人朱其训认为:“文化夹缝是指两个以上的人的意识或利用文化事务对第三方形成具有文化内容的挤压态势。
”[1]他认为文化夹缝多在人们的互动中自然形成,人既是构成夹缝的主体,也是夹缝中的被夹者。
文化夹缝不等同于文化冲突,不能用矛盾来简单的解释文化夹缝现象。
文化夹缝必须用文化来解释,了解夹缝人在文化夹缝中的受压状态则是关键。
“民族是因文化而进行区分,也因文化而构成夹缝。
”[2]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民族文化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同时也迅速构成了各种文化夹缝。
作为多元文化社会的美国,其文化易对他国文化构成文化夹缝,身处美国主流社会中的美国华裔易成为中西文化夹缝中的夹缝人。
从文化夹缝学来看,《喜福会》中的华裔女儿都是夹缝人:“他者”边缘人。
她们摆脱不了夹缝人的困境:“移民的第二代既不被祖先文化也不为主流文化所接受,他们的黑头发黄皮肤注定他们无法在美国社会中轻易混入大众人流。
因此,尽管他们生在美国,受美式教育,想做美国人,但却由于他们的‘他者’身份和昭示与主流迥异的外表而被排斥在边缘。
”[3]美国主流文化和中国文化构成的文化夹缝对她们形成了挤压态势,文化夹缝人谭恩美利用“二手”资料书写了一个神秘的“双重想象的故国”。
《喜福会》折射出的中西文化观念差异电影《喜福会》根据华裔美国女作家谭恩美(AmyTan)的成名作《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改编而成,和其小说畅销一样,改编的电影也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喜福会》通过描写四对母女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展示了中西文化差异。
电影讲述了四位母亲在中国内地悲惨的过去以及痛苦的回忆,她们带着自己美好的梦想远渡重洋来到了美国。
她们虽然身处美国,但是她们骨子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这就决定了她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观念等与她们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不一样。
他们的女儿从小接受美国文化教育,说地道的美式英语,吃着美国食物长大。
因此,本文从友谊观、价值观、面子观、信仰观四个方面阐述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习得以及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美国文化。
一、友谊观差异中国人向来好交朋友,珍惜友情。
交上一个朋友需要较长时间,人们一旦成为朋友,这种友谊将持续很久,乃至一生。
美国人口中的朋友定义比较广泛,而且有区隔性;譬如说工作上的朋友、打球的朋友、学校的朋友、喝酒的朋友,等等。
同美国人交朋友容易,深交却最难;同美国人一见如故,热情有加,但有“人走茶凉”的感觉。
另外美国地域广大,人口流动性也高,而且朋友之间绝少吐露私人的事情,所以友情是比较“温水”性。
在中国,朋友之间肝胆相照,为了朋友不惜两肋插刀,“士为知己者死”。
中国历史上,君子之交,贫贱之交,患难之交,生死之交,不乏其例。
这些在电影《喜福会》中得到了体现。
影片开头部分君美的母亲去世后,在她们传统的麻将游戏中,她的三个好友依旧把她的位置留着,并且试图把对已故友人的思念和感情转移到君美的身上,安美简单的一句“你的牌艺有你妈妈的好吗?”流露出已故朋友在心中的地位。
事实上,她们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在影片的后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君美母亲的三位朋友对待君美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
从《喜福会》中的母爱主题看东西方文化差异所属栏目:休闲阅读 > 母亲的 > 中国文化 > 美国文化关键词:《喜福会》母爱冲突理解摘要:《喜福会》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
小说呈现给读者的是四位中国移民与她们女儿之间的故事。
四对母女都有着自己的世界观,母亲们想努力通过母爱的表达在她们与女儿的文化差异和冲突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喜福会》中的母爱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更重要的是母女理解与沟通的桥梁,也是中美文化交流的桥梁。
谭恩美的《喜福会》是反映中美文化的代表作。
自从这部书出版后,《喜福会》中母亲与女儿们的关系就成了人们研究的焦点。
有些学者认为母女关系是研究的重点,有些学者开始研究它的写作风格,认为写作风格才使《喜福会》获得了成功。
而这部书中又充满了各种矛盾,因此又有人把母女之间的矛盾作为研究的主题。
本文将从文化的角度把母爱作为主题来进行阐释。
《喜福会》叙述的是四个华裔母亲和她们的女儿们的故事。
女儿们对母亲们的批评不以为然,她们认为母亲们的劝告都是对自己的私生活的干涉。
她们不了解母亲们的经历。
母亲们在来到美国之前都是历经磨难,都曾有过难以想象的恐惧经历。
在母亲们看来,女儿们都沉迷在了美国的文化当中,没有能继承她们骨子里那种为了生存而奋斗的精神,同时,她们为女儿们的失败的婚姻而感到痛心。
矛盾成为阻碍母女之间沟通理解的绊脚石。
事实上,所有这些矛盾都是由于双方文化背景的不同所导致。
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交往带来了问题,甚至有时候会产生隔阂和冲突(关晶,67页)。
但是,由于爱的牵引,加之母亲的执着和女儿的努力,母女之间终于能够相互理解,最终越过鸿沟,从不理解走向理解,从对抗走向接受(刘昀,15页)。
更重要的是,它为中美文化之间的融合架起了一座相互理解、交流、沟通的桥梁。
1.《喜福会》中母女之间的冲突由于母女两代人出生和生长在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喜福会》中,冲突是贯穿始终的。
《喜福会》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探微作者:陈文清王宏昌来源:《新丝路杂志(下旬)》2018年第02期摘要:《喜福会》是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享誉全球之作。
《喜福会》中不仅反映的是母女关系与家庭遭遇,而且还反映了中国文化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文针对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从面子、鬼神、饮食、婚姻、孝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简析,笔者并进一步提出区别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与糟粕因子与意义。
关键词:《喜福会》;母女;中国传统文化一、作品与蕴含的中国文化概览《喜福会》[1]以四对具有流散特征的华裔母女的故事为主线,讲诉了几个家庭三代人近百年的各异又趋同的遭遇。
每个部分都有涉及到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中国文化“可以很好地体现华裔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华裔们重建自我,寻找心灵归宿的有效手段。
[2]”而这些传统文化无论是优是劣,它们都间接映射出中国当时社会的习俗和状态。
至于作品中涉及到的一些糟粕部分,现在可能已经被时代淘汰,而优秀传统文化至今仍然沿用。
这是时代选择的结果,也是中国优秀文化越来越走向世界的原因。
二、中国的“面子”攀比金美从小就被母亲苏媛寄予了中国式的母亲情结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苏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美国社会找到立足之地,讲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并且被周围的人所认同。
母亲苏媛靠为别人打扫房间的钱给女儿金美聘请钢琴老师辅导,不过母亲苏媛的良苦用心并没有被金美所认同,因为金美认为自己练好钢琴只不过是母亲拿来和林多阿姨互相鼓吹自己女儿的谈资。
林多阿姨则是拿自己女儿薇利赢得国际象棋冠军的荣誉与同为母亲身份的苏媛互相攀比。
作品中出现了这么一个情节的描写,就是金美在进行社区表演时林多和苏媛开始攀比。
林多巧言“每次回来都是带一大堆的奖杯和奖品,害得我整天在家里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就专门给她擦奖杯了,你就很好了,没有这种麻烦了!” [1]苏媛也不甘落后地回答:“我的麻烦更是别提了,我叫金美去刷碗,可是金美的脑子里只有钢琴” [1]。
Total.331November 2015(A)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总第331期2015年11月(上)《喜福会》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顾向阳(云南大理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大理671003)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5)31-0137-03作者简介:顾向阳(1974—),女,云南大理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文化。
摘要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中贯穿了作者对麻将、阴阳五行、生肖风水等众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描述和独到理解,表现了华裔后代对母辈文化复杂而深厚的感情。
作者将中国文化的魅力融入到华裔“自我身份探寻”的写作中,使小说主题得到升华,并赋予了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喜福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主题升华审美价值文化内涵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lements in "The Joy Luck Club"//Gu XiangyangAbstract "The Joy Luck Club"by Amy Tan,the Chinese Ameri-can female writer,is rich in traditional Chinese elements,such as Mahjong,Yinyang,the Five Elements,the 12Symbolic Animals and Fengshui.The description and comments about these ele-ments show the author's complicated and deep feeling to her mother.By putting them into the "identity searching"writing,the theme has been sublimated and the novel has been endowed with unique aesthetic value and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Key words "The Joy Luck Club";traditional Chinese elements;sublimation;beauty;cultural connotation《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出版以来高居美国畅销小说榜首,并被选入美国大中学校文学教材,它讲述的是四位华人移民母亲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从冲突走向融合的故事。
从解构主义角度对谭恩美《喜福会》中东方主义的解读发布时间:2021-05-13T11:34:46.52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期(下)作者:原蓉1,2,田兴斌2*[导读] 《喜福会》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旋即改编为同名电影,原蓉1,2,田兴斌2*1.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省贵阳市 550025;2. 铜仁学院国际学院,贵州省铜仁市 554300摘要:《喜福会》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旋即改编为同名电影,影响深远。
从解构主义角度对小说中东方主义的解读可以挖掘更多的文学内涵。
从表面上看,这部小说似乎完全属于东方主义,但是细读文本,便会发现其中不仅蕴含着对东方主义的建构还包含着对东方主义的解构。
关键词:《喜福会》;东方主义;解构主义《喜福会》一书曾连续八个月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被译成2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随后又被改变成为同名电影,且广受好评。
谭恩美也因此声名鹊起,赢得了多个奖项,受到美国主流文学界的关注,在美国华裔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谭恩美与任璧莲、李键孙、雷祖威被称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四人帮”。
目前学界对《喜福会》一书的研究多集中于母女关系的描写以及对小说中的东方主义的建构。
从解构主义角度解构《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有助于发掘更多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内涵。
一、东方主义思想概述东方主义或译为东方学,最早可以追溯到 1312 年。
原是研究东方各国的历史、文学、文化等学科的总称。
文学理论家、批评家萨义德于 1978 年完成的《东方主义》一书中将西方的东方主义叙事追溯到了古希腊时期,并回顾了自 14 世纪以来西方东方学的发展,认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东方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严格的社会科学。
萨义德在书中指出,东方是相对于西方而言的,西方对于东方的叙述完全是出于想象。
从西方为世界中心的观点出发,西方认为自身是发达的、文明的、高级的,而东方是不发达的、野蛮的、低级的、沉默的。
论《喜福会》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王宇【摘要】: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以其为数不多的几部作品享誉美国文坛。
她的处女作《喜福会》讲述了中国母亲和美国化的女儿之间的冲突,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自身经历,移民母亲和子女的矛盾冲突呈现给读者。
小说主题表现丰富,除了母女冲突,还侧重于两代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
她创作的最终目的也是借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来阐明东西方两种文化也必将从冲突走向融合。
谭恩美在《喜福会》中,就是通过寻求黄种人与白种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来表现中国文化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体现她自己对中国文化难以割舍的情结。
作为主流文化的“他者”,她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利用母亲的故事,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母女冲突、婚姻作为出发点,着眼于全球视野下的文化碰撞与融合,探讨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与沟通。
本文从多角度讨论谭恩美在作品中反映的“冲突”及“融合”的主题,深入分析产生“冲突”及“融合”的原因,并探讨了在东西方文化中“家”的概念。
母女两代共同的“家”,代表了他们共属的母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谭恩美的生平以及她的作品《喜福会》,并分析了她独特的写作技巧。
第二部分从华裔美国文学出发,论述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现状,并着重提出了女性作家在其中的卓越贡献。
第三部分分别从母女两代人及文化的角度具体分析了小说中所反映的“冲突”这主题。
并且结合跨文化交际理论阐述了产生冲突的原因。
第四部分从两个角度分析了小说的另一主题“融合”——两代母女最终实现互相理解,走向融合;他们所代表的不同语言及文化也终于彼此融合。
母女间的最终融合,也反映了在男性社会中,女性地位日益增强。
第五部分探讨了在不同文化下,“家”的概念。
并结合小说中“家”对于母女两代人的意义,女儿从“逃家”,到“归家”,指出“家”在小说中所代表的文化意义。
第六部分通过上述的论述得出结论:在小说中,母女两代人从误解、冲突到沟通和理解,不仅折射着东西方文化互相碰撞、沟通和交融的历史,也预示着在全球化时期,不同的国家、民族和文化相互共存应采取的态度——理解、沟通与信任。
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文化内涵作者:董宁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7期摘要: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座《喜福会》中充斥着各种中国意象和文化内涵,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本文通过对《喜福会》中中国意象的剖析,说明《喜福会》的创作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中美文化在有意无意中相互选择相互渗透。
关键词:喜福会;传统;文化内涵作者简介:董宁杰,女,1983年出生,山西大同人,西安财经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7-0020-01喜福会,是四位中国移民母亲在美国麻将聚会的美称,源于小说中四位母亲之一的吴夙愿为躲避日本人入侵在桂林逃难时发起的麻将聚会,以借此来消除对战争的恐惧,忘却痛苦。
在美国,吴夙愿、龚琳达、顾映映、苏安梅四位移民母亲为了创造一块具有中国文化气息的欢聚之地再次组成“喜福会”。
她们每周一次欢聚于此,身着旗袍,共享中国菜肴,用中文聊天,讲故事,打麻将,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
小说以“喜福会”为线索,讲述四位移民母亲和她们的女儿的故事。
故事本身充满了中国的传统与文化以及各种象征,本文将对麻将,食物,五行学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小说中反映的中国传统思想的深刻内涵。
一、麻将麻将是中国历史上最能吸引人的一种博戏方式。
在中国,打麻将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达到交际目的的手段。
《喜福会》的叙事结构就是按照四家人打麻将时的座次和出牌的顺序确定的。
四户人家就是四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都是从一个家庭转到另一个家庭,四位母亲和她们的女儿轮流坐庄,分别讲述各自的故事。
精美的母亲在麻将桌上的位置是东方,她认为“东方是一切开始的地方”一种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跃然纸上。
当精美取代她刚刚去世的母亲上了麻将桌时,她同样坐在了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风向的起源”,这是女儿了解母亲、了解母亲们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开始。
解读《喜福会》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喜福会里面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喜福会》取材于谭恩美自己的家族经历,在文中,四位母亲分别叙述自己在旧中国的遭遇以及在移民后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迷惘;四位女儿则各自讲述了自己处于东西方两种文化夹缝中的感受,与母亲的分歧以及在事业家庭中所遭受的挫折等。
母亲们努力地为出生在美国的女儿们灌输着中国文化,而接受了西方文化熏陶的女儿们却表现出对母亲的不理解。
作者叙述了四对母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对方文化的不同态度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经过双方的努力,最终达成和解。
作品中母女针锋相对的冲突暗示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母女关系的和解暗含着东西方文化的发展趋势。
一、东西方文化的隔阂与碰撞―冲突迭起的母女关系四对母女间的冲突,反映了母女两代在不同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所形成的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小说通过描写四对母女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反映出了她们之间的代沟和隔阂。
这四位母亲生长于中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固守着中国式的行为准则,她们潜移默化地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强加在女儿身上;而她们的女儿们生于长于美国,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她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对于来自母亲传统思想的灌输嗤之以鼻,对中国式的充满牺牲精神的母爱拒之千里。
母亲不理解自己的女儿,面对和自己对抗的女儿们,母亲们感叹道“女儿与我隔着一条河,我永远只能站在对岸看她”。
女儿们也无法理解母亲,她们看不惯母亲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对于母亲带有很多歧视和偏见,于是,东西方文化的隔阂与冲突在四对母女关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价值观不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个人的能力不仅体现个人的价值,同时也代表整个群体的集体价值。
因此,对于一个家庭而言,父母非常希望自己的儿女能有所成就,以便光耀门楣。
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人的能力,强调个人的成功需要靠个人的独立奋斗。
因此,小说中的女儿们信仰“自力更生”、“个人价值”,她们认为自己的成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和别人没有关系,也没有义务为家族光宗耀祖。
刍议《喜福会》中东方主义视域下的中国家庭观【摘要】《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是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于1989年发表的处女作,一经发表,获奖无数。
小说主要描写了四位中国母亲与她们美国出生女儿之间的误解与冲突。
《喜福会》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很大一方面是由于小说大量描写了四位母亲在中国的苦难经历,充满了异域情调,迎合了美国读者渴望了解神秘古老的中国文化的心理。
然而,小说中所描写的中国和中国文化,并非理性的、全面的、客观的,而是带有明显的东方主义色彩。
通过分析不仅能够揭示东方主义的本质,也能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与精髓的传承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东方主义;中国家庭;父子;夫妻一、父子之道1.父慈。
儒家认为,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职,养而不教,就没有尽到父母的职责。
而父母爱护子女,不仅在于生养,更重要的在于教育子女成才,因此父母会尽其所能的为子女成才提供条件,甚至做出某种牺牲。
当然,不得不承认,在传统的家庭中,家长对子女拥有较强的话语权和决定权,而子女承载着父母的希望,遵从父母的意愿。
在《喜福会》中,深受中国传统家庭观的影响,吴素云像其他的中国母亲一样,她希望女儿精美能成为人才,并为女儿的成功竭尽所能。
刚开始,她认为晶美可以成为像秀兰·邓波尔一样的童星,但是这个希望很快就破灭了。
接下来,她从报纸上剪下许多智力测试题,想把精美培养成另一种人才,一个博学的人,但是精美又一次让她失望。
后来素云逼着精美练钢琴,希望她成为钢琴家。
起初精美愿意听从母亲的安排,但是经过多次失败之后,她产生了憎恶之情。
她呜咽着对母亲说:“我成不了你希望的那样的女儿。
”小说中的中国母亲试图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塑造女儿,一方面希望女儿在家中顺从,做“孝顺的女儿”;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中国母亲,她履行着教育女儿成才的义务。
然而美国文化宣扬个性与自由,鼓励子女独立,父母对子女没有绝对的权威,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选择事物的自由,父母不应该改变子女的性格或干涉他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