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向设计案例分析(课堂PPT)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9
obe成果导向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课程核心概念,如XXX(学科关键词),理解其定义、性质及运用。
2. 学生能描述XXX(学科知识点)的基本原理,并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3. 学生能总结课程涉及的关键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XXX(学科相关技能)的基本操作能力。
2.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运用XXX(学科工具或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学科知识产生兴趣,培养主动学习的态度。
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认识到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成果导向为核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学科基础,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知识,但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课程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品格。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知识点讲解:涵盖教材中第X章至第X章,重点讲解XXX(学科关键词)的定义、性质、分类及应用。
通过对知识点的系统讲解,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
2. 实践操作:结合教材第X章内容,安排XXX(学科相关技能)的操作训练,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3. 案例分析:选取教材中典型实例,分析XXX(学科知识点)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讨教材中第X节至第X节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实小“三适四性”小班额课堂教学导向解读
三个“适”:
适性——
(1)适性的课堂教学目标
(2)适性的课堂组织形式
(3)适性的课堂教学策略
适时——
小班化教学首先应组织学生充分的个体学习、充分的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合作或互动对话中促进共同体学习,因此,教师要适时的介入,不过早或不急于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
适量——
小班额背景下,课堂练习的设计、选择应体现个性化,可以视内容分层要求,重在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考虑部分学困生可以选做一些练习。
四个“性”:
差异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均衡性——提供每一个学习的机会
主体性——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参与
过程性——发展每一个学生的能力
实验小学“三适、四性”小班化课堂教学新范式导向表
1.这样的评价表不是为了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为了引导教师学习小班化教学理念,真正走进小班化教学把小班化教育的理念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
2.提供一个参照,有利于带有方向性的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出对策,解决问题,促进教师不断成长。
3.小班化说到底就是关注每一个孩子,发展、培养每一个孩子,基于目前的现状,我们应该努力尽可能的关注、培养、发展每一个孩子。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美术教学评价有效性研究——以《纸版画人像》教学为例大禹路小学付靖伊[摘要]高效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环节,我们要聚焦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评价、尊重个体差异、开展多元化等方式,让评价更有针对性和激励性,让课堂更有效。
美术课堂上对每个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而且对于塑造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关键词 ]有效;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改革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现在美术教学评价存一些问题,教学过程中,经常是老师讲,学生听,没有关注到学生的感受和体会;或是只以像不像作为评价的标准,忽视了艺术中的多元化表现;或是评价的标准不是很明确,评价标准和教学目标不是很契合,评价要根据教学目标去评价。
正是基于评价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我在《纸版画人像》这一课中,重点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情感的表达。
一、优化评价,聚焦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的评价环节,很多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会漫无目的,对学生的绘画作品的评价关注“点”多而散,特别是一些老师也是附和着学生,未能把握评价的重点和关键。
因此将评价的重点放在教学目标上,也就是放在美术学科中“知识和技能”目标上,是至关重要的。
【案例描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问:“制作纸版画人像的感受?”学生回答:“我觉得版画的人像的制作非常的有趣,通过拼贴出凹凸的纸版,然后印刷,就可以制作出自己的自画像,简直太有趣了。
”教师问:“版画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魅力?”学生答:“版画印制出来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肌理美,斑驳的感觉,具有独特的美感。
”通过学生的反馈,让本节课在教学上得到了一定的升华。
(图1)【反思分析】根据本节课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即了解纸版画的图1 有关知识,感受纸版画的艺术特点。
让学生说出自己印制版画的感受,重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小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表达能力的重要平台,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环节。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育部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结合核心素养导向进行教学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案例某小学一年级上学期开展了一堂以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课。
教学内容为《小鹿过河》,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1. 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理解并复述故事情节;(2)通过观察图片和文字,感受故事情境;(3)通过故事,培养爱护动物、勇敢乐观的品质。
2.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了一段小鹿跳跃、奔跑的视频,引发学生们对鹿的好奇和兴趣,并提出:“小鹿为什么要过河呢?大家猜猜看。
”(2)复述故事:老师让学生们看图,描述小鹿怎么过河的,并引导学生们说出小鹿的好品质。
(3)学习课文:老师让学生们一起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受故事情境,培养感知力和表达力。
(4)展示作品: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自由发挥,取材生活,设计作品,把小鹿的勇敢故事展现出来。
(5)讨论分享:学生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
3. 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图片、故事书籍等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使教学环节更加活跃。
4.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表现和作品展示,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并且通过作品展示和讨论分享,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们也积极参与,带着好奇和兴趣,向老师提出问题,增强了课程的交互性和趣味性。
三、分析与反思1.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本堂课采用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以体验、思考和表达为主要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符合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的目标。
产出导向法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本章节的核心概念,如×××(具体概念),并能够准确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学生能够理解×××(相关理论)的基本原理,并能够解释与之相关的实际现象。
3. 学生能够总结出×××(知识点)的发展历程,了解其在学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性思考,提出独特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对×××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精神。
本课程设计以产出导向法为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针对学生的年级特点和认知水平,课程目标既注重知识传授,又强调技能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全面的提升。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紧密结合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概念的学习:讲解×××(具体概念)的定义、性质、分类等,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 ×××理论的应用:学习×××(相关理论)的基本原理,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知识点的拓展:介绍×××(知识点)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案例设计ANLISHEJI查看教参,《弹簧测力计》这一课分为两部分:认识弹簧测力计和测量力的大小。
在课前,我和科学组其他教师有过多次的交流,如果要把这一节课当作一个项目来进行活动,总感觉缺少点什么。
在经过科学教研组研讨后,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增减,以项目拓展课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增加了弹簧测力计的制作部分。
我们都知道,让学生去制作一个弹簧测力计,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在时间、知识点的落实上会出现各种困难。
但从教研课磨课课堂上来看,已经是展示了一节较好的项目课堂教学示范,非常不容易。
本文围绕“注重问题导向,完善项目式学习”这一议题,说说自己对这一节课的理解。
践行问题导向在项目式学习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在项目开始时,要确保学生对于将要解决的问题有清晰的理解。
问题应该是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并且需要学生通过研究和实践来解决。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度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弹簧测力计》这一课教学设计中明确的导向性问题,就是要制作一个弹簧测力计为农户测量土豆重量,我们利用课前时间让学生完成了课前学习单,对部分简单的知识点以自学的形式完成了。
课前活动学习单如图1。
图1课前活动学习单【看一看,挂一挂】弹簧钩码想一想:1.挂1个钩码、2个钩码,弹簧伸长的长度一样吗?2.弹簧伸长部分表示什么?3.弹簧伸长的长度与物体重量之间有什么关系?设计这些问题的指向,其一是为确保学生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其二是为后续制作一个弹簧测力计的动手实践做铺垫。
教学实践表明,这是一个巧妙的设计,既解决了知识点的落实,又让学生提前收心进入课堂,还为后续的项目式学习——制作弹簧测力计节省了时间。
二、合作与交流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我们要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这样他们可以共享知识、互相学习,可以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通过合作和交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三、好教具助力项目式学习教具在项目式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可视化、互动和实用的学习工具。
核心素养导向课堂教学设计第1篇: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如何用新教材教孝义市教研室马瑞珍从目前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我发现老师们还是停留在教教材上,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区别:首先,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
前者是“书本”思想的体现,后者是“人本”思想的反映。
教教材,信奉的是“教材中心论”和“知识本位论”,典型表征是:教材有什么,我们教什么;教材怎么说,我们怎么教;教材有多难,我们教多难……用教材教,却是对“人的本位”的回归,教的内容不囿于教材,而是基于人的发展的需要。
其次,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材观。
前者把教材当成“孤本”,是唯一的,后者把教材看作“范本”,是可选择的;不仅如此,前者还把教材当成“死本”,是封闭的、权威的、固化了的东西,后者则把教材看作“活本”,是开放的、和鲜活生活的相联系的、可以再开发的一种课程资源。
再次,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行为。
前者典型的行为特征是:把教材当成“东西”,把学生当成“容器”,教师则是“搬运工”,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把教材这个“东西”搬进学生的“容器”里的过程,因而,“灌输”是教学的主打方式。
后者则不然,是把教材当成教学的资源,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参与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因而,“自主建构”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再者,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理论依据。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是前者的主要依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是后者的重要“靠山”。
因此,在新课改实践中,教师要真正把“用教材教”落到实处,一项必须要做好的基础性工作,就是要深入学习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牢固树立起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育观、课程观、教材观、知识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教学行为才能回归正确的教育轨道,如何帮助老师们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一、看教材——教材既是“范本”也是“学本”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展开课堂对话的桥梁,是教师走进学生生活及其内心世界的桥梁,因而教材是一个“范本”。
问题导向教学法-教学方法有哪些问题导向教学法——教学方法有哪些目录一、问题导向教学法的概念2二、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功能2三、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实施步骤3四、问题导向教学法实施的注意事项3五、问题导向教学法实施案例5问题导向教学法在问题导向教学法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
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
一、问题导向教学法的概念问题导向教学法,指的是将问题辨识的结构以及问题解决的结构作为学生研究基本要素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里的问题,指的是学生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未知情境。
当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全新且无法观察得到的情境,或应对这一情境的手段与途径未知,或者无法将已知的相关手段或途径迁移到这一情境中,这时应用问题导向教学法会得到良好的效果,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究,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
二、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功能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功用的载体与中心是问题,研究举动是围绕问题睁开的。
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讨的出发点。
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按照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应包罗两个方面的功用:1.问题本身就是要处理的工具。
2.问题本身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建构性思维的触发器。
因此,问题教学法的主要目标除知识与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
三、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实施步骤问题导向教学法的步调问题导向教学法,其教学过程包括以下七个步骤:一是分析教学内容;二是归纳形成问题;三是发布问题;四是分析问题;五是开发解决方案;六是评价解决方案。
前两部分有教师主导,结合学生情况,分析教学内容,归纳形成导向性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并非所有步骤都必须实施。
因为问题导向的研究需要时间,要尽可能减少或减轻风险、时间和成绩的压力,若一旦需要省略其中某个或某些步骤,则必须向学生说明未能实施的原因。
【小学数学教研案例】发挥新课标导向优化教学设计---以《表内除法(一)》为例一、课标要求《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一学段目标中提出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在具体情境中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在数量关系上,要求学生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二、单元教材分析《表内除法(一)》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学生认识除法的起始阶段,是今后学习其他除法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教材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部分内容,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平均分(每份分的同样多)、除法的含义(把物体物品平均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所学的除法运算解决问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为两个层次(1)以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和活动情景,让学生通过对比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并认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等分和包含。
(2)在建立平均分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会学生读除法算式,注意读算式的时候要从左往右去读。
如:8÷2=4读作8除以2等于4。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有两种:(1)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求商。
(2)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求商。
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用除法解答两种情况的问题。
(1)知道总数和每份数求份数,(2)知道总数和份数要求每份数,这两种问题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都要用除法算式表示。
为了区分对比乘除法意义和用途的不同,将上学期所学的每份数×份数=总数与之对比,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除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三、学情分析在接触“表内除法”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过“表内乘法”,掌握了乘法的意义,也有过连减、连加的经验,并会用表内乘法解決简单的实际问题,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
此外,同时学生在学习平均分之前,在生活中大致都有分物品的经历和意识,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等直观形象方式知道如何把物品平均分,为学习表内除法 ( 一) 的相关内容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