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 格式:docx
- 大小:22.30 KB
- 文档页数:14
中医药文化发展历程
中医药文化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并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以下是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主要历程:
1. 古代医药文化:中国古代的医学著作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为中医药的奠基性文献,其中包含了古代中医对于疾病诊断、治疗方法、草药应用等方面的理论和经验总结。
2. 医家学派兴起: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医家学派,如张仲景的“伤寒论”、孙思邈的“千金方”等医学典籍成为中医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中医药传入海外:中医药文化也在古代传入东亚等邻近国家,对于日本、朝鲜等国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近现代改革与发展:20世纪以来,中医药文化经历了现代化的改革和发展,中医学科在中国的大学中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同时现代医学和药物学也对中医药进行了继承和创新。
5. 国际认可与传播:近年来,中医药文化逐渐受到国际关注和认可,逐渐传播到全球各地,成为世界各国重视的传统医学文化。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疗法,还融合了哲学、道德伦理等多层面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药发展时间轴
中药发展时间轴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以下是中药发展的主要阶段和里程碑事件的时间轴:
- 约10000年前: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开始观察和利用植物、
动物等自然资源治疗疾病。
- 公元前476年:《黄帝内经》问世,被认为是中医学的奠基
之作,其中记载了草药的使用。
- 公元前200-公元前100年:《神农本草经》发布,是中国现
存最早的草药本草书,系统总结了300多种中草药。
-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东汉时期,张仲景创作了《伤寒杂
病论》,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著作,对中药的应用有很大影响。
- 公元1269年:元朝时期,《本草纲目》由李时中编撰完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本草学著作之一,收录了1892种中药。
- 公元1578年:明朝时期,李时中的《本草纲目》被修订复
刻成《本草拾遗》,增加了新的植物和虫草。
- 公元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正式发布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药典》,成为对中药品质的法定规范。
- 20世纪50年代:中医药经过现代科学的临床实验和研究,
开始引入现代医学技术和理论,中药研究进入了新阶段。
-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认可和需求增加,中药开始走向国际化,出口到世界各地。
- 21世纪至今: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受到
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应用,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医学体系之一。
这只是中药发展的一部分关键节点,中药的历史和发展非常丰富复杂,还有许多重要事件和进展未在此列举。
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中国中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中医药的发展史,从古代到现代,逐步展示其变迁和不断发展的道路。
古代中医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当时的人们对疾病的认识相对较为简单,将其视为神灵附体或邪气入侵。
为了摆脱疾病的困扰,古代医生开始探索治疗方法,并逐渐形成了中医药的基本理论框架。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药开始进一步发展。
此时,中医药理论开始倡导“阴阳五行”思想,强调人体内外的平衡和相互影响。
同时,草药治疗也逐渐成为主流,通过采集、研磨草药,制作成药膏或药丸来治疗疾病。
到了汉代,中医药得到了更大的推广和普及。
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编写的《伤寒杂病论》,成为后世中医药的重要经典之一,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汉代还建立了一系列医药机构和医学教育机构,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宋时期是中医药发展的黄金时期。
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总结了许多中药的配方和治疗方法,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此外,还出现了针灸和推拿等疗法,丰富了中医药治疗手段。
明清时期,中医药得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明代李时中发明了一种著名的四诊法,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准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清代严复整理了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使其成为中医药学习的基本教材。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西医药在中国开始流行,并对中医药的地位提出质疑。
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疗效逐渐被认识到,逐渐占据一定的医疗市场份额。
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近年来,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中医药的推广和发展力度。
中医药在国家医疗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中医药专业学科的设置也得到了加强和扩展。
同时,继承中医药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总结起来,中国中医药发展史展示了它的丰富内涵和深厚文化底蕴。
从古代的起源,到现代的创新,中医药经历了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历程。
中医药文化发展史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远古时期(约公元前2000年以前)1.原始社会的医药活动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依靠自然界的资源来维持生存。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动物和矿物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这些初步的认识为中医药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它成书于战国时期,记载了黄帝与岐伯等人的对话,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药文化的正式形成.二、古代时期(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1840年)1.春秋战国时期的医药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霸,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困苦.在这种背景下,医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诸子百家中的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都对医学产生了影响。
同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他们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对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两汉时期的医药发展两汉时期,中医药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医院,专门负责医学教育和医疗工作。
同时,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医学著作,如《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这些著作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魏晋南W娥时期的医药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医药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
他们的著作和临床经验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医药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隋唐时期的医药发展隋唐时期,中医药文化进入了鼎盛时期。
隋朝设立了太医署,唐朝设立了太医院,专门负责医学教育和医疗工作。
同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王叔和、孙思邈、陈藏器等。
他们的著作和临床经验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医药的历史与文化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的医疗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观察实践,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与演进,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起源、发展和文化特点三个方面来讨论中医药的历史与文化。
一、中医药的起源中医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商代和周代。
根据史书记录,《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的奠基之作,成书于战国时期,被视为中医药理论的典范。
在《黄帝内经》中,首次提出了“阴阳”、“五行”、“经络”等观念,形成了中医药独特的理论框架。
二、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
在秦汉时期,张仲景创作了《伤寒杂病论》,对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重要总结和系统梳理。
随后,唐宋两代是中医药的黄金时期,许多名医如孙思邈、李时中等纷纷涌现,医学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明清时期,中医药达到了鼎盛的阶段,形成了中医学派别的兴盛与发展。
现代以来,中医药在西方国家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研究,推动了中医药的国际化。
三、中医药的文化特点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特点。
首先,中医药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的身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其次,中医药强调预防为主,注重调整人体的内外平衡,以保持健康。
再次,中医药尊重个体差异,主张因人而异的治疗手段和药物选择。
此外,中医药还注重养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实现身心健康的目标。
总结起来,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和文化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的起源与发展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智慧和经验,其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独具特色。
同时,中医药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传承价值。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医药的历史与文化,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医药的智慧与财富,促进其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应用。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1.远古时期:中医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那
时,人们开始通过食疗和简单的草药来治疗疾病。
《山海经》等古籍中有关于草药的记载,反映了那
个时代的医药知识。
2.春秋战国至汉代:这一时期,中医药学开始形成系
统。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标志
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涵盖了经络、脏
腑、阴阳五行等基本理论。
3.汉朝至隋唐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医药学的发展黄金
时期。
《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重要医学
文献的编纂,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
同时,医学教育和官方医疗体系开始形成。
4.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中医药学得到了进一步发
展和完善。
特别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药
物的分类和应用作了系统总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影响。
5.近现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西医的引
入,中医药文化经历了挑战。
但在20世纪中叶,中
医药得到了新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开始现代化的
转型,与西医并存。
6.现代发展:当代中医药在保持传统理论和实践的基
础上,积极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不断创
新发展。
中医药现已成为中国特色的医疗体系,其
理念和方法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
究。
整体来看,中医药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医学宝库的重要财富。
中医药发展历史中医药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以下是中医药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1.古代医学起源: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商代,人们就开始记录医疗知识,形成了最早的医学文献,如《黄帝内经》。
这一时期,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和诊疗方法逐渐形成。
2.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素问》和《阴符经》是古代医学的重要著作,进一步系统化了中医药理论。
草木矿物等自然物质的药用开始得到系统整理。
3.汉代:在汉代,《黄帝内经》逐渐成为中医药的经典之一。
汉代医学家张仲景编写了《伤寒杂病论》,为后来的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4.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中医药经验逐渐积累,并开始传播到周边国家。
这一时期,《本草纲目》等草药学经典陆续问世,系统整理了大量中草药的信息。
5.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中医药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药物学、方剂学、针灸学等专业领域逐渐形成。
《外科正宗》、《千金方》等医学著作相继问世。
6.现代医学时期:20世纪初,随着西医学在中国的传入,中西医学开始融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医学体系。
同时,中药学逐渐与现代药理学、化学相结合,中药研究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7.中医药现代化: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受到认可,中医药的现代研究、标准化、国际化发展迅猛。
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动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应用。
今天,中医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医学体系,包括中医诊疗、中草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治疗手段,对维护人体健康、治疗疾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传统医学体系,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
中医药的历史与发展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发展。
它融合了中华文化的智慧和经验,不仅在中国久经沙场,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探讨中医药的历史沿革和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
第一部分: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中医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早在约5000年前,我国的祖先就开始运用自然界的植物、动物以及矿物来治疗疾病。
由此,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逐渐形成。
周朝时期,我国著名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问世,它被视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经典详细论述了中医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对后来的医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秦汉时期,中医药进一步发展壮大。
当时的张仲景创作了《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此外,许多其他医学著作和名医的贡献也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部分:中医药的国际传播与影响随着世界贸易的扩大,中国的中医药逐渐传播到国外,并影响了其他文化。
早在公元7世纪,中国的唐代使者就将中医药的知识传递给了朝鲜半岛和日本等邻近国家。
随后,中医药的影响力扩展到东南亚和中亚地区。
现代,中医药逐渐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和尊重。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中医诊疗方法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进一步验证了中医药的文化和医学价值。
第三部分:中医药的现代发展与创新在现代社会,中医药不断发展和创新,以适应人们的健康需求和时代的要求。
科技的进步为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带来了新的机遇。
中医药的现代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医药研究的推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人员对中草药的成分和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融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
这种综合治疗方法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3. 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加强。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合作项目,并与其他国家共同开展科研合作和临床实践。
简述中药学发展史一、起源和发展初期1.1 起源1.2 早期使用情况1.3 《神农本草经》的出现二、中药学的发展与演变2.1 《神农本草经》的影响2.2 隋唐时期的药学发展2.3 宋元明时期的集大成者2.4 清代的药学发展三、现代中药学的形成与发展3.1 西方药学的引入3.2 中国现代药学的兴起3.3 中药学的时代特点四、中药学在现代医药中的地位与前景4.1 中药学的研究与应用4.2 中药学在世界范围的影响4.3 中药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五、结语一、起源和发展初期1.1 起源中药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
中国古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草木、矿石和动物等资源的利用经验,逐渐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中草药治疗体系。
中药学因此成为中国医学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 早期使用情况古代的中药学主要是通过试验和实践整理出来的,这样的研究方法逐渐形成了传统的中医药学理论。
通过不断试验和总结,古代医药学家发现了许多植物和动物的药用价值,并逐渐形成了中草药的分类和使用方法。
1.3 《神农本草经》的出现《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一本而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本草学巨著。
该书由古代传说帝神农氏所著,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大量草药以及它们的特性、功效和使用方法,对后世的中草药研究和应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药学的发展与演变2.1 《神农本草经》的影响《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该书系统地总结、归纳、分类了大量中草药,对于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神农本草经》也成为后来中药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2.2 隋唐时期的药学发展隋唐时期,中药学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众多药物的研究成果被整理编写成各种本草书,这些书籍对中药学的研究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时期的中药学家注重实验和观察,对中草药的性能特点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中医药发展史1.传统医学初期(上古时期-秦汉时期)据文献记载,中医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4800年的上古时期。
当时的医学实践主要依赖于观察天文、自然规律和生活实践经验,组成了古代的医术体系。
《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典籍产生并推动了中医的发展。
2.脏腑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脏腑经络学说逐渐形成。
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人物有张仲景,他撰写了中国最早的著名医学典籍《伤寒杂病论》。
此外,经络学说以《奇恒经》为代表,也逐渐形成。
3.中医药学派的兴起(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中医药学派逐渐兴起,形成了多个医学派别。
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人物有孙思邈、李时中、朱震亨等。
他们的医学著作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经方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经方体系逐渐形成并发展。
这个体系以中药方剂为基础,通过研究和总结经验方剂的配伍和应用规律,形成了治疗各种疾病的医学体系。
《本草纲目》、《备急千金要方》等医学著作为后世的医生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5.现代中医药发展(20世纪以后)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中医药逐渐得到国际重视。
为了保护和推广中医药,中国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大学。
同时,中医药的研究也开始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如药理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以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总的来说,中医药发展的历程是漫长而辉煌的。
它不仅在中国扎根深厚,还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医药将传统的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相结合,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中医药在未来会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
中国古代中医药的发展历程一、原始社会时期:中医药的起源在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日常饮食劳作和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就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
人们发现食用了某些动、植物后具有减轻或消除病痛的功效,这就是认识中药的起源。
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
人们在烘火取暖时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逐渐形成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劳作时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其他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初步形成了原始医学。
神农就是炎帝,相传炎帝为了解决子民常误食毒草,不治而亡的问题,决心亲尝百草,鉴别药毒,确定药性。
这期间也多次中毒,幸亏有茶解毒。
经过不断尝试,他发明了药草疗疾,这就是中药的重要起源。
黄帝时代,中医理论逐渐形成。
二、先秦时期:中医理论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在诸子百家争鸣的影响下,医药卫生逐渐摆脱巫术的制约而趋于独立发展,由于人们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药物知识不断丰富,所以中医药学理论由此产生而发展形成。
医界也是人才辈出,秦有名医医缓和医和,齐有长桑和徒弟扁鹊。
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中医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人誉为“医祖”。
相传《难经》为他所著,这是一部古典医籍,其内容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
三、秦汉时期:中医药学获得重大发展秦汉时期中医药学取得了重大发展。
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
它是秦汉以前数千年用药经验的朴素总结,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
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深研古典医籍,广泛采集众人的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
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四、隋唐时期:医药学空前鼎盛隋唐时期政治、经济的稳定繁荣和内外交通的发达,为医药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公元610年,隋代巢元方等人集体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
中医药的发展史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不断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中医药的发展史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原始社会时期:追求神秘力量,以巫术为主,治疗方法简单。
2. 商周时期:出现了一些经方和药物,主要以草药汤剂形式治疗疾病。
3. 战国时期:出现了《黄帝内经》和《难经》,开始形成中医药的理论体系。
4. 汉代:中医药开始成为正式的治疗方法,并出现了一些名医和经典著作,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5. 唐宋时期:中医药开始繁荣发展,出现了许多名医和名著,如孙思邈的《千金方》和《备急千金要方》。
6. 明清时期:中医药逐渐成为主流治疗方法,药物和治疗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许多名医和著作,如李时中的《金匮要略》和王孙绰的《格致余论》。
7. 近现代:中西医结合的概念逐渐被提出,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总体来说,中医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庞大
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方法。
它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民的重要医疗资源,对推动人类医学的进步和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文读懂中国中医药发展史西医药开始对中国医学产生影响是在19世纪初,至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而此前的数千年间,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华数千年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早在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日常饮食劳作和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就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
人们发现食用了某些动、植物后具有减轻或消除病痛的功效,这就是认识中药的起源。
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和“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人们在烘火取暖时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逐渐形成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劳作时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其他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初步形成了原始医学。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中医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人誉为“医祖”。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问世。
全面系统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治疗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观念,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标志着中医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秦汉后期,随着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
《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对于合理处方、安全用药、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东汉时期,张仲景所着《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瘟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被中医界称为“医圣”。
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实收剂269首,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
东汉末年,“外科鼻祖”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较西医的麻醉药提早了1600多年。
唐代医家孙思邈集毕生之精力,着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分为30卷,合方论5300首;《千金翼方》亦30卷,载方2571首,两册典籍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可谓集唐以前方书之大成。
孙思邈还提出“大医精诚”,体现了中医对医道精微、心怀至诚、言行诚谨的追求,是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宋代是中医药发展的鼎盛时期。
政府对中医教育比较重视,专设“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
教学方法也有很大改进,如针灸医官王惟一曾设计铸造铜人两具,精细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作为最早的教学模型具有直观具体、形象逼真的展示效果,是中国医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
宋朝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时十余年。
目前所能读到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中医典籍都是当时校订和刊行后流传下来的。
明清时期,中医药也得到了较快发展,突出代表是医家李时珍历时27年之久写成的《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个,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部史作自1593年起先后被翻译成日、法、英、德、俄等多国文字,在世界广泛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时珍也被誉为“东方达尔文”。
公元十一世纪中医即开始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
在细菌学尚未出现的十七世纪中叶,这无疑是一伟大创举。
到了清代中医在治疗温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方面成就的代表着作有叶桂的《温热论》、《湿热条辨》、《温病条辨》及《温热经纬》等。
清代医家王清任根据尸体解剖和临床经验写成《医林改错》,改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的一些错误,强调了解剖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与治疗方法。
明清时期中医药的发展也带动了中药堂、中药铺的兴起。
广誉远创始于明嘉靖年间1541年,是中医药史上现存最悠久的中华老字号企业;陈李济创建于1600年,是现存最古老的中药堂,取名陈李济,寓意“陈李结缘,同心济世”。
之后又陆续出现了同仁堂、雷允上、九芝堂等中药堂,这些距今三、五百年的老字号,虽历经朝代更迭、战乱洗礼,至今依然生机勃勃,坚守着以传统制药的制作技艺为基础,造福百姓的信念,也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在中医药漫长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代中医药在西医和战火的夹缝中求生存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抗争史。
这一时期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随着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西方学术包括西医也不断传入中国。
当时的民主思想完全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在对待西医学的态度方面也非常“偏激”,有许多人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药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
1929年,国民政府以“愚昧落后”、“阻碍科学”、“医事卫生障碍”等理由,通过了“废止中医案”,此政令一出震动了整个医学界。
通过中医界人士和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最终还是保留住中医,但国民政府对中医的态度却日渐苛刻,中医几乎无法得到任何来自官方的支持。
战争不仅仅让生灵涂炭,也摧残了千年的中医药文明。
抗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告终,但痴迷于中医的日本人洗劫了大量古代医籍,包括珍贵的元印《圣济总录》残卷、明代赵开美版《仲景全书》,使大量中医典籍流失海外。
进入残酷的抗战年代,在西药得不到有效供给的情况下,中医药在挽救战士生命和治疗百姓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将柴胡水蒸馏提取制成针剂,良好的退热消炎作用大幅减少了伤患战士的死亡率,同时还在治疗感冒、回归热、产褥热、肺结核退热、抗疟疾等方面也有良效。
柴胡注射液的诞生突破了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是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的产物,促进了传统中医技术、中药验方发展。
现代中医药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团结中西医”作为三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确立了中医药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卫生部设立了中医司,各省、市、县相应设置了中医处、中医科和中医股等机构。
卫生部发布了《中医师暂行条例》和《中医诊所管理暂行条例》,组建了中医学会,通过举办中医进修学校及进修班、开展中医带徒等一系列工作,保障了中医药事业的健康、科学、稳步发展。
1949-1955年,全国共创办20所中医进修学校和143个中医进修班,1958成立四所中医学院后在各省成立中医学院。
1955年底卫生部中国中医研究院宣布成立后,一些省、市、区也相继成立了中医研究所。
到1960年,中医医院已从建国初期的寥寥数所发展到330所,中医病床增至14199张。
在“中西医结合”指导方针的引导下,很快在医疗界兴起了中西医互学运动。
1960年全国范围内西医在职学习中医的约有3.6万多人,一些西医专家也开始钻进中医药学的宝库中,着手进行了一些理论探索,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伊始就组织专家整理中医典籍,各地也组织大批中医工作者对古典医籍和老中医的经验进行了整理、总结、研究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到大量的秘方、验方、单方,仅河北省1958年在保全国中医中药工作会议上就展出实物1388件,祖传秘方、验方163754个,着作73部。
改革开放后,大型国际跨国药企陆续进住中国,先进的化学药物和治疗理念改变了医生的处方行为和用药习惯,中医药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而随着西医诊断技术和诊疗仪器设备突飞猛进的发展,西医在临床治疗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曾几何时在百姓医疗保健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中医凸显被弱化、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
2015年5月,首个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发布;2016年2月《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出台,明确了未来十五年我国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7年7月1日首部《中医药法》正式实施,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确立了法律依据。
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2015年诺贝尔奖,为中药发展提供某些有益启示,也振奋了广中医药从业者的自信心。
党和政府历来对中医药事业给予关注和支持,主席曾在多个场合提到中医药的重要性,2010年主席在澳大利亚孔子学院的讲话中提到:“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发展和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中医药诊治疾病自成体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中医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重视自然和社会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认为精神与形体密不可分,强调生理和心理的协同关系,重视生理与心理在健康与疾病中的相互影响,因此形成了中医“生理-心理-社会-自然”的传统医学模式。
中医诊疗着眼于“病的人”而不仅是“人的病”,也就不难理解中药的说明书中为什么功能主治较多,有些脏器疾病为什么针灸肢体和手足的穴位就可以治病了。
注重“平”与“和”中医强调和谐对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健康在于各脏腑功能和谐协调,情志表达适度中和,并能顺应不同环境的变化,其根本是人体在正常状态下阴平阳秘,即阴阳的动态平衡。
《皇帝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是以中医理论阐明疾病的发生,其根本是在内、外因素作用下,人的整体功能失去动态平衡,给了致病因素可乘之机。
中医“以药之偏,调人之偏”来纠正人生命之偏,这就是治病之道。
重点解决致病因子引发的整体功能失调状态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中医诊疗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为“辨证论治”。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采集的症状、体征等个体信息,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结合患者体质、地域环境及四时气候等,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对病证具体施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