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7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1章第3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第一篇: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1章第3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和主要特征。
二、重点难点重点: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难点: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准备河蚌的浸制标本、各种软体动物的图片、自制课件四、引入新课教师猜谜:“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
”请同学们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对,是蜗牛。
那同学们知不知道蜗牛属于哪种动物啊?对,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软体动物。
学生回答:蜗牛、软体动物。
趣味情景引入,设疑诱思,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探究新知一、认识常见的软体动物利用多媒体展示蜗牛、河蚌、石鳖、乌贼等几种常见软体动物的图片,并让学生进行识别,让学生想一想,这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是否一样?教师进一步指出:这些动物尽管在形态、结构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
下面我们通过软体动物的代表——河蚌来了解软体动物的特点。
二、观察河蚌的内部结构取出河蚌的浸制标本,组织学生观察。
教师提出问题: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2.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构运动的?3.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构呼吸的?4.它是如何获取食物的?教师总结:(1)河蚌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
壳内柔软的身体表面包裹着外套膜,贝壳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的。
(2)靠足缓慢运动。
(3)用鳃呼吸。
(4)在吸入和排出水的过程中摄取食物。
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图片和实物标本,引导学生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观看图片,注意观察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
学生分组观察河蚌标本,边观察边记录。
小组派代表总结观察结果。
学生讨论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提高学生的观察、总结能力。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篇一: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1课时教学目的:1.科学知识方面(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方面通过对当地常用的软体动物的观测,并使学生学会观测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方式和观测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1)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写作,并使学生晓得我国就是世界上最早展开人工育珠的国家,进一步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唤起其努力学习科学的自信心和努力学习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重点难点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
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
2.确认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就是本课难点。
因为本章没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回去本节课又必须使学生晓得哪些动物属软体动物,它们属软体动物的依据就是什么。
教具准备工作河蚌的外形和结构挂图,蜗牛和乌贼的挂图;河蚌的浸制标本,饲养在水族箱中的河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创建情境→提出问题→导出课题→观察实物,识别某种软体动物的结构→讨论,归纳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比较几种软体动物,分析。
归纳共同特征2.教学过程说明:1213板书设计第二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常用的软体动物河蚌: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两片贝壳蜗牛: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外壳乌贼: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内壳二、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坚硬的身体表面存有外套膜,大多具备贝壳;运动器官就是肢。
三、与人类的关系有益:食用、药用、工艺品堂堂清1、下列软体动物中,贝壳为螺旋形的是(b)a河蚌b蜗牛c乌贼d扇贝2、河蚌适于水中生活,其运动器官是(c)a鳃b贝壳c斧足d腹足3、软体动物用肢缓慢运动,在排出和排泄水的过程中摄食,并确定未消化的残渣,同时利用鳃展开体温4、完成课后练习题课后反思14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2课时教学目的:1.科学知识方面(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和世代的概念)。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软体动物的特征和分类2. 节肢动物的特征和分类3.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实例介绍4. 学生实践操作:观察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5. 课堂讨论:保护生态环境,关爱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及其分类。
2. 难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在实际生物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及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4. 安排实践操作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视频资料。
2. 准备相关标本或模型,方便学生观察。
3. 准备实践操作材料,如显微镜、解剖工具等。
4. 准备课堂讨论话题及相关问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动物的特征。
2. 探究软体动物特征:提问学生关于软体动物的了解,引导学生分析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如身体柔软、外套膜等。
3. 学习软体动物分类:介绍软体动物的分类,如头足类、腹足类、腕足类等,并展示相关标本或图片。
4. 探究节肢动物特征:提问学生关于节肢动物的了解,引导学生分析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如外骨骼、分节等。
5. 学习节肢动物分类:介绍节肢动物的分类,如昆虫、甲壳类、多足类等,并展示相关标本或图片。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意义。
八、拓展活动1. 让学生收集有关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光盘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1.2 教学内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定义和分类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区别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通过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讲解定义: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定义和分类展示特征: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区别第二章:软体动物的特征和例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软体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常见例子2.2 教学内容软体动物的特征:身体柔软,无骨骼,有外套膜等软体动物的例子:蜗牛、蛞蝓、章鱼等2.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回顾软体动物的定义和分类讲解软体动物的特征:身体柔软,无骨骼,有外套膜等展示软体动物的例子:蜗牛、蛞蝓、章鱼等第三章:节肢动物的特征和例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常见例子3.2 教学内容节肢动物的特征:身体分节,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等节肢动物的例子:昆虫、蜘蛛、甲壳类动物等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3.4 教学步骤回顾节肢动物的定义和分类讲解节肢动物的特征:身体分节,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等展示节肢动物的例子:昆虫、蜘蛛、甲壳类动物等第四章: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态和保护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保护的重要性4.2 教学内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态作用: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维持生态平衡等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保护:保护措施和意义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4.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通过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讲解生态作用: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维持生态平衡等作用展示保护措施: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保护措施和意义第五章:实践活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理解和认识5.2 教学内容实践活动:观察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制作标本或观察日记等5.3 教学方法采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5.4 教学步骤布置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制作标本或观察日记等实践活动:学生进行观察和制作标本或观察日记等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践活动的心得和发现第六章: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进化和适应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进化历程和适应策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进化历程:通过化石记录了解其进化过程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适应策略: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和生存策略6.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6.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通过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化石记录,引起学生的兴趣讲解进化历程: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进化历程和化石记录展示适应策略: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和生存策略第七章: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7.2 教学内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食物来源、药物研发、生态服务等7.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7.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通过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引起学生的兴趣讲解食物来源: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人类食物来源中的应用展示药物研发: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展示生态服务: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第八章: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研究方法让学生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研究方法和手段8.2 教学内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比较等方法8.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8.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通过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研究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讲解研究方法: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观察、实验、比较等研究方法展示研究案例:通过具体的研究案例,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第九章: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多样性保护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9.2 教学内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多样性:种类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保护:保护措施和意义9.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9.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通过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讲解多样性: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种类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展示保护措施: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保护措施和意义第十章:综合实践活动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10.2 教学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观察、保护或研究的相关活动10.3 教学方法采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0.4 教学步骤布置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设计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观察、保护或研究的相关活动实践活动:学生进行观察、保护或研究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践活动的心得和发现重点和难点解析1.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和例子重点环节: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和例子补充和说明: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直观地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如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外套膜等,节肢动物的身体分节、外骨骼等。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分类及形态特征。
2.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物学意义。
3.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态环境和分布规律。
4.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方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分类及形态特征。
2.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态环境和分布规律。
三、教学内容1. 软体动物1.1 定义软体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门,其表皮不含外骨骼和硬板,因而身体柔软或薄如膜,又可收缩伸展,在陆地和水中都有分布,目前已知约有10万种以上。
1.2 分类软体动物门包括头足类和双壳类两个亚门:•头足类:–指足类:章鱼、乌贼、墨鱼等。
–腕足类:鸳鸯螺、海螺、海兔等。
–枪乌贼类:鱿鱼等。
•双壳类:–原始双壳类:扁蜷、实螺、沟青贝等。
–真双壳类:蛤蜊、海蛎子、珠母贝、扇贝等。
1.3 形态特征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没有外骨骼,通常为海水或淡水动物。
其主要形态特征包括:•走动方式:有少数能在陆地行走,大多数在水或泥中爬行。
•器官:具有简单的消化、循环、排泄、神经、感觉等器官。
•呼吸和循环:体壁薄而柔软,可自由收缩,呼吸方式多样,血液无定形体。
•交配和繁殖:性别分离,卵生或胎生,具有特征性的群体繁殖和克隆繁殖。
2. 节肢动物2.1 定义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门,可分为昆虫类、蜘蛛类、甲壳类和多足类四个亚门,种类繁多,数量很大。
节肢动物栖息于陆地和水中,包括一些对人类有危害的昆虫和蜘蛛。
2.2 分类节肢动物门包括以下四个亚门:•昆虫类:包括蚊子、蝴蝶、蜜蜂、蚂蚁等。
•蜘蛛类:包括蜘蛛、蝎子、螳螂等。
•甲壳类:包括蟹、龙虾、虾等。
•多足类:包括蜈蚣、蚂蟥、百足虫等。
2.3 形态特征节肢动物的身体由相互重叠的体节组成,每个体节上有一对附肢,可分为口肢、步肢、翅肢、退化肢等几种。
其主要形态特征包括:•骨骼:具有外骨骼,具有保护身体、支持体形等作用。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设计复备人:复备时间:学科生物设计者单位年级八年级来源鲁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课时1【课程标准】2022版13页1.说明生物的不同分类等级及其相互关系,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2.对于给定的一组生物,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3.分析不同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关注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安全的影响,认同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通过观察学习,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步确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德育融合点】关注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生存的意义【评价任务设计】1、通过多媒体、课本的观察,来了解软体、节肢动物的结构、功能。
2通过分析结构功能的对应关系,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生物学观点。
【主问题设计】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软体动物一、情景导入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用贝壳组成的装饰品,长有这些贝壳的动物长什么样子?它们属于什么动物?二、个体自学软体动物视频播放蛏的内部结构示意图,让学生分别说出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并回答教材第14页“观察与思考”讨论题。
三、同伴助学组织学生小组自行解决问题。
1.贝壳作用?2.观察到的动物是靠什么运动的?又是靠什么结构呼吸的?【主问题处理过程】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求知欲。
【成果与评价】3.试着想一想,它是如何让获取食物的?4.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软体动物?(举例说明)引导学生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二)节肢动物一、个体自学师出示一组节肢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属于哪一类动物?从而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第二部分内容-——节肢动物。
图片出示蝗虫的结构图,组织学生观察思考以下问题:1蝗虫的躯体分为哪几部分?2蝗虫的足,翅,触角各有何特点?这对蝗虫的生活有何意义?3推测蝗虫气门的作用?4体表坚硬对于蝗虫有什么意义?二、教师导学引导学生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思考除昆虫外,节肢动物还有哪些?思考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及其分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提升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其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软体动物的特征及其分类2. 节肢动物的特征及其分类3.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4.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举例及其生活习性5. 保护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及其分类,保护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及其分类的具体区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图片、视频等Multimedia 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进行实地观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1. PPT 课件2.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视频等Multimedia 资源3. 实地观察所需工具4. 小组讨论所需材料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动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软体动物的特征及其分类:引导学生观察软体动物的特征,如身体柔软、外套膜等,讲解软体动物的分类,如头足类、腹足类等。
3. 节肢动物的特征及其分类:引导学生观察节肢动物的特征,如外骨骼、分节的身体等,讲解节肢动物的分类,如昆虫、甲壳类等。
4.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讲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如分解者、消费者等。
5.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举例及其生活习性:举例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如蜗牛、蝴蝶等,并讲解其生活习性。
6. 保护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重要性:强调保护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判断给出的动物图片属于哪种类型。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四篇】软体动物是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动物,是除节肢动物外最大的类群,约10万种。
体制的差异很大,但有共同的特征∶体柔软而不分节,一般分头、足(有的头退化或消失,足肌肉质)和内脏、外套膜(由背侧的内脏团、外套膜及外套腔组成)两部分。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四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篇: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材分析《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节内容主要包括“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两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等一系列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分组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什么是软体动物,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3)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我们周围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知道动物是丰富多彩的,培养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时间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动画视频,并提出问题: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么故事中的蚌是什么动物?它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怎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我们先一起学习软体动物。
推进新课学习目标一:软体动物1、常见软体动物的观察按照学生的分组给学生分发河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观察河蚌贝壳的形状、花纹和年轮,柔软的身体,运动器官——足,内脏团和呼吸器官——鳃,还有外套一般的肉质膜。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识别和描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够比较和contrast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不同之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学生能够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技能来收集和分析有关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信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尊重和保护动物。
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环境和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软体动物的特征和例子介绍软体动物的基本特征,如身体柔软、无骨骼、有外套膜等。
展示和讨论软体动物的例子,如蜗牛、蛞蝓、章鱼等。
2. 第二节:节肢动物的特征和例子介绍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如身体分节、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等。
展示和讨论节肢动物的例子,如昆虫、蜘蛛、甲壳类动物等。
三、教学资源:1. 图片和实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和实物标本。
2. 视频或动画:关于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的视频或动画。
3. 实验材料:如显微镜、放大镜、解剖工具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课堂讲解: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和例子,进行比较和对比。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不同之处,并展示他们的发现。
4. 实验观察:学生使用显微镜或放大镜观察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实物标本,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5. 总结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和不同之处,并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实验观察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和不同之处。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挑战,如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技能的培养,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的培养。
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全面而深入的学习体验。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教案: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教学目标:1.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掌握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类和归纳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软体动物(1)软体动物的特征;(2)软体动物的分类。
2.软体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1)软体动物的生活方式;(2)软体动物的适应环境。
3.什么是节肢动物(1)节肢动物的特征;(2)节肢动物的分类。
4.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1)节肢动物的生活方式;(2)节肢动物的适应环境。
三、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动物,询问学生是否注意到了一些“软的”和“长腿的”动物。
2.软体动物的特征和分类(1)介绍软体动物的基本特征,如没有骨骼、柔软的身体等;(2)介绍软体动物的常见分类,如腹足类、头足类等。
3.软体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1)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软体动物的生活方式,如腹足类通过足以爬行、头足类通过喷射水柱逃避捕食;(2)让学生分析软体动物的适应环境,如水中的腹足类适应水生生活。
4.节肢动物的特征和分类(1)介绍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如外骨骼、分段的身体等;(2)介绍节肢动物的常见分类,如昆虫、甲壳类动物等。
5.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1)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节肢动物的生活方式,如昆虫的飞行、甲壳类动物的摄食;(2)让学生分析节肢动物的适应环境,如昆虫适应陆地生活。
6.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分类、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来评价他们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理解程度。
五、教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分类和归纳,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课堂时间有限,需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并适当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目的:1、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2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3、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教学重点:1. 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教学难点:1、确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难点。因为本章没有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完本节课又必须让学生知道哪些动物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属于软体动物的依据是什么。教法:观察阅读课时安排:1 课时教具:蜗牛模型蝗虫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请同学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二、探究新知软体动物缢蛏1、观察与思考: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教师: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思考:贝壳的作用是什么?靠什么结构运动?靠什么结构呼吸?缢蛏如何获取食物?(1)缢蛏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壳内柔软身体表面包裹着外套膜,贝壳是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的。(2)靠足缓慢运动。(3)用鳃呼吸。(4)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摄取食物。2、常见的其他软体动物石鳖、蜗牛、乌贼3、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4、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水产养殖:贝类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低脂肪(2)药用:鲍的壳( 石决明 ) 、乌贼的壳(海螵鞘)、珍珠粉(3)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4)有些软体动物也对人类有一定危害:钉螺5、观察与思考观察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虾的图片或标本,比较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完成表格6、昆虫蝗虫、七星瓢虫等动物的形态结构相似,他们都属于昆虫。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1)蝗虫的形态结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2)蝗虫的呼吸体表有气门,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气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3)外骨骼蝗虫身体外表面包围着坚韧的外骨骼。外骨骼对昆虫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还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7 、昆虫的基本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两对翅膀,等等8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9 、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虾、蟹提供了动物蛋白。(2)蜜蜂等昆虫为地球上几十万种开花植物传播花粉(3)蝎、蜈蚣、蝉蜕等可以入药,治疗疾病。板书:1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 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作业:1 软体动物的贝壳和昆虫的外骨骼对动物的生存意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2 节肢动物有什么特征?教学反思: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 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定义。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实物展示和观察等直观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1.4 教学活动引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概念。
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和实物。
学生分组观察并讨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
第二章:软体动物的特征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2 教学内容软体动物的身体结构。
软体动物的呼吸和排泄系统。
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实物展示和观察等直观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2.4 教学活动展示软体动物的图片和实物。
学生分组观察并讨论软体动物的身体结构和呼吸排泄系统。
第三章:常见的软体动物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常见的软体动物。
3.2 教学内容常见的软体动物种类。
3.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实物展示和观察等直观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3.4 教学活动展示常见的软体动物的图片和实物。
学生分组观察并讨论常见的软体动物。
第四章:节肢动物的特征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4.2 教学内容节肢动物的身体结构。
节肢动物的呼吸和排泄系统。
4.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实物展示和观察等直观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4.4 教学活动展示节肢动物的图片和实物。
学生分组观察并讨论节肢动物的身体结构和呼吸排泄系统。
第五章:常见的节肢动物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常见的节肢动物。
5.2 教学内容常见的节肢动物种类。
5.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实物展示和观察等直观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5.4 教学活动展示常见的节肢动物的图片和实物。
学生分组观察并讨论常见的节肢动物。
第六章:软体动物的生态系统角色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软体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将能够: 1. 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定义及其特征;2. 了解软体动物的分类及其特点;3. 掌握节肢动物的分类和特征;4. 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软体动物的定义和特征:–定义:软体动物是一类无脊椎动物,其身体柔软,无骨骼结构。
–特征:身体分节,有足或伪足,体表一般有贝壳或腹足。
2.软体动物的分类和特点:–腹足类软体动物:主要特点是有一块贝壳覆盖前部体表,如蜗牛和蛞蝓。
–鳃足类软体动物:主要特点是体表有鳃,如蛤蜊和蛏子。
–柔软类软体动物:主要特点是体表无骨骼结构,如海葵和水母。
3.节肢动物的定义和特征:–定义:节肢动物是一类有节肢和外骨骼的无脊椎动物。
–特征:身体分节,每个节肢上都有一个对应的附肢。
4.节肢动物的分类和特征:–昆虫:属于节肢动物的一大类,有头、胸、腹三个部分,一对触角,一对复眼,六条腿。
–蜘蛛:属于节肢动物的一类,具有两个体节,头胸部和腹部,没有触角和复眼。
–螃蟹:属于节肢动物的一类,有五对步足,头胸部和腹部明显分离。
5.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软体动物:作为食物链的一部分,软体动物可以为其他动物提供食物,同时也起到分解和清理底泥的作用。
–节肢动物:节肢动物在食物链中扮演各种角色,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的方式,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定义、特征、分类等知识点。
2.图片展示法:使用图片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外貌特征,加深学生对于这些动物的印象。
3.实地观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并记录周围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彼此观察和发现的结果,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资源1.幻灯片:包含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和相关的知识点;2.生物实验室:提供实地考察的机会,观察和记录周围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软体动物的特征:身体柔软,具有外套膜,一般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2. 节肢动物的特征:身体分节,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
2. 难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区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
2. 利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吗?”2. 新课讲解: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讲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
3. 实例分析: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它们的特征。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总结它们的异同。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
6. 课后作业:布置关于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活动1. 课堂讨论: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已知知识。
2. 观察实践:学生观察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或实物,并记录它们的特征。
3. 实验操作:安排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中观察活体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并完成简单的实验。
4. 创意展示: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种软体动物或节肢动物,制作展示板,介绍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七、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提问,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2. 作业批改:教师批改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教材分析
软体动物起源于扁形动物,跟环节动物有密切的关系,软体动物门种类很多。
它们的身体柔软而不分节,具有皮肤延伸而成的外套膜,体表有由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的石灰质贝壳,具有保护作用。
这是软体动物长期适应不太活动的生活方式的结果。
节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或类似于环节动物的祖先。
本节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各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
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身体都有许多体节构成,但节肢动物的分节是异律分节并且有外骨骼,对环境适应能力更强。
是无脊椎动物中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类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常见的无脊柱动物。
(2)概括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3)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过程中,继续培养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归纳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的观点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和难点:河蚌和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以及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课前准备
课件、蝗虫模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观察引入:课前,教师准备一些蚯蚓、水蛭、沙蚕、河蚌、田螺(或蜗牛)以及乌贼的图片。
课上先将环节动物的三张图片依次展现给学生,同时提问:“它们是什么动物?”“有什么特征?”然后,出示河蚌等软体动物的图片,同时提问:“这些是什么动物?”“它
们有什么特点?”由于学生对学过的环节动物有了一定的了解。
所以,对蚯蚓等能够很快地答出它们的名称和特征,但对于河蚌等未曾学过的动物,学生的回答就会多种多样。
此时,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发言,不要急于解释,学生的回答越不一样,其兴趣性就越强。
在掌握时间的前提下,教师给出正确的答案,并借此引出本课的主题。
二、新授课
(一)软体动物
1.初步认识软体动物
刚才说到的这些动物,贝壳内的身体非常柔软,因而称之为软体动物。
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世界的第二大类群。
河蚌、扇贝、文蛤等都是我们熟悉的软体动物。
下面我们就以河蚌为例来认识软体动物
2.河蚌的形态结构
首先让学生观察河蚌的形状,再用手触摸贝壳的硬度,边思考贝壳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很容易想到贝壳能够保护河蚌内部柔软的身体。
接着问“贝壳是怎样形成的呢?”留下悬念让学生思考。
再观察贝壳内部结构并了解其作用并完成课本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
3.其他软体动物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再向学生介绍1~2种其他软体动物形态结构如:蜗牛、乌贼。
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其他软体动物时,要有意识地点出他们相似的特点。
为最后总结归纳出软体动物主要特征奠定基础。
4.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5.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除了介绍一些经济价值外,应强调软体动物也是自然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类群。
它的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人类对软体动物不仅仅是利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维持它的稳定性,从而达到维持地球环境稳定的目的。
(二)节肢动物
1.从实物引入:首先将蝗虫标本展示给学生,然后直接提出问题,如:“大家拿
到的动物是什么?”“谁能描述一下蝗虫的形态?”“节肢动物的最大特点是足分节,大家看看手中的蝗虫标本,它具有这个特征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将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的分类地位向学生讲明,从而引出节肢动物。
2.观察认识几种节肢动物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完成课本观察与思考。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发现这些动物的
形态结构相
似,它们都属于昆虫。
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3.蝗虫的形态结构
教师根据课上所讲的内容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最
后归纳出昆虫的基本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两对翅,等等。
例如,在观察外部形态时,可以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蝗虫身体可以分成几部分?”“头部有些什么结构?”“胸部有什么?”“腹部什么特点?”“雌雄个体的腹部末端相同吗?”……等等,以此来引导学生观察。
当观察头部时,教师可以提问:“蝗虫头上的这对触角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在学生积极的讨论之后,教师讲出答案:它是蝗虫的嗅觉器官,不信吗?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
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蚂蚁做的剪去触角的小实验,留作课外来完成,要求下节课汇报你的实验结果,学生对此会非常感兴趣。
下面一个证明胸腹部的气门是蝗虫呼吸器官的小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课后去做,然后在课上进行讨论。
还可以将两个小实验设计成小论文的题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记录,最后写出论文在课上宣读。
4.其他节肢动物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再向学生介绍1~2种其他节肢动物形态结构如:蜘蛛、虾等。
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其他节肢动物时,要有意识地点出他们相似的特点。
为最后总结归纳出节肢动物主要特征奠定基础。
5.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6.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除了介绍一些经济价值外,应强调节肢动物也是自然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类群。
它的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人类对软体动物不仅仅是利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维持它的稳定性,从而达到维持地球环境稳定的目的。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他们与人类的关系。
板书设计
一、软体动物
1.河蚌
(1)生活环境:淡水
(2)呼吸:肺
(3)运动器官:斧足
(4)外套膜的功能
(5)珍珠的形成
2.蜗牛:用腹足运动,两对触角,贝壳呈螺旋形
3.乌贼:用鳃呼吸,足特化为碗,贝克在外套膜内
4.其他软体动物
5.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节肢动物
1.蝗虫
(1)身体分部:头、胸、腹三部分
(2)口器:咀嚼式口器
(3)运动器官:三对足,两对翅
(4)外骨骼:支持和保护作用以及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
(5)对人类的危害
2.其他节肢动物
3.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4.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课后反思
学生对蝗虫很“熟悉”,有着极大的兴趣;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能用实物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