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吊选型需考虑的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塔吊选型需考虑的问题

1、塔吊选型首选取决于工程规模,如小型多层建筑工程,可选择小型的经济型塔吊,因小型工程所需要的吊次并不多,为了考虑增加塔吊的覆盖面,经常采用行走式。中大型工程,尤其是高层建筑的塔吊选择,宜选大不选小,因垂直运输能力直接决定结构施工速度的快慢,要考虑选择不同塔吊的差价与加快进度的综合经济效果进行比较,要合理选择。

2、塔吊应满足吊次的需求

塔吊吊次计算:一般中型塔吊的理论吊次为80~120次/台班,塔吊的吊次应根据所选用塔吊的技术说明中提供的理论吊次进行计算。计算时可按所选塔吊所负责的区域,每月计划完成的楼层数,统计需要塔吊完成的垂直运输的实物量,合理计算出每月实际需用吊次,再计算每月塔吊的理论吊次(根据每天按排的台班数),当理论吊次大于实际需用吊次即满足要求,当不满足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如混凝土全部采用泵送施工,增加每日的施工班次,增加吊装配合人员,提高塔吊的利用率等。

实际施工中,塔吊的每台班的吊次往往达不到理论吊次数,主要原因为,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塔吊有忙、有闲的情况,塔吊不能均衡连续作业;施工过程中,随着结构楼层的增高,每吊次的需用时间相对增长,另外,在模板安装和拆除过程中,每吊次所需要的时间相对长一些,因此实际统计的每台班平均吊次可能达不到理论吊次数。

我们仍对东方广场东区工程施工过程中塔吊进行吊次实测(仅作参考),当时正在四~五层

结构施工,为了了解塔吊实际吊次对施工的影响,派了三名实习学生,对二台H3-36B塔吊和一台FO/23B进行了5个白班不断统计记录,结果为:二台H3-36B塔吊白班平均吊次分别为61次、67次,FO/23B塔吊白班的平均吊次为60次。

3、塔吊覆盖面的要求

塔吊型号决定了塔吊的臂长幅度,布置塔吊一般要求避免出现覆盖盲区,但不是绝对的,对一个工程一般有主楼、有裙房,高层主体结构部分,塔臂应全面覆盖,裙楼争求塔臂全部覆盖,当出现难于解决的边、角覆盖时,可考虑采用临时租用汽车吊解决裙房边、角垂直运输问题,不能盲目加大塔型,应认真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分析后确定方案。

4、最大起重能力的要求

关于满足吊重的要求:主要考虑本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重物对塔吊能力的要求,如建筑构件、最大重量的大模板、筒模等,应根据其存放的位置、吊运的部位,距塔中心的距离,确定该塔吊是否具备相应起重能力,确定塔吊方案时应留有余地,塔吊不满足吊重要求,必须调整塔型使其满足。

二、塔吊定位(应认真考虑如下问题)

1、所确定的塔吊位置是否可行,首先能否保证塔吊安全稳定,避免塔吊设在回填土上,要考虑塔吊距基坑底角的水平距离是否满足安全要求,即塔吊基础面(前支腿位置)与基坑

底角点连线,此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应≤450安全剪切角的要求,按此要求,塔吊距建筑物较远,尤其是深基坑,给塔吊附着带来困难,如要减小此距离,应提前与边坡支护设计单位联系,在边坡支护方案中,进行局部加载设计,或将塔基改为桩基。

2、塔吊布置要充分考虑塔吊的需利用率,根据主要材料的存放场地,要便于起吊,尽量减小吊运过程中塔臂转角,以提高塔吊利用率。在群塔平面布置时,既要任务区域明确,又要方便互相应急支援。在群塔平面设计时,各相邻塔吊之间,必须满足低塔吊的塔臂不危及高塔吊塔身的安全。

3、塔吊的定位应根据现场实际条件和综合技术及经济效果确定,如现场确无立塔条件或考虑覆盖面问题或考虑塔吊附着问题等,可考虑将塔吊设计在建筑结构内,如设在仅有地下室的结构部分,特殊情况设在电梯井筒内或穿越裙房楼层,如采取塔吊立于建筑结构内,必须提前认真考虑如下问题:①所立塔吊位置拆塔是否方便,②塔吊位置是否会影响结构施工,是否影响上部悬挑构件施工,③塔身穿越地下室时,避免遇柱、遇梁,应尽量避免穿越人防顶板,④提前做好塔身穿越基础底板的防水及止水节点设计。

4、高层建筑施工的塔吊平面位置,应考虑满足塔吊的附着条件,塔吊应附着于柱或墙上,尽量选择大截面构件进行附着,塔吊应位于左右附着结构的中间位置,附着点的要提前征得设计单位的认可(塔吊的水平推力结构能否承受)。塔吊不能距主体结构太近、太远,否则均会造成附着困难。

5、所选塔吊的位置,应满足立塔、拆塔时的起重设备就位条件。应选择好起重臂的方向,

在升塔或降塔时,塔臂方向是一致的,不能调头,如选择不好,有时会造成拆塔困难。

三、塔吊基础形式

1、轨道行走式:一般用于多层建筑且作业区较大的情况。

2、先行走后固定:由于受前期现场施工条件的限制,立塔时不能一次到,待基础或非标层施工完成后,再将塔吊行走到预定位置后固定,使其提高利用率,且便于附着。先行走后固定塔吊应立于轨道上,如后固定位置处于回填土上时,其基础作特殊处理,必须满足承载要求。

3、固定式塔吊基础:固定式塔吊基础目前广泛使用,其分为两种:

(1)塔吊基础考虑承载安全要求,采用在塔吊底部附加压重满足塔吊稳定平衡要求。

(2)独立式塔吊基础,塔吊基础既要满足承载要求,又要满足塔吊的稳定平衡要求(不设压重)。独立式塔吊基础相对投入费用高,其优点占地小、选择立塔位置灵活、安全稳定性好。

4、需用基础底板作塔吊基础,在基础底板施工时将塔吊的基础节埋设好,直接在基础节上立塔。能节约塔吊基础费用,安全稳定,但立塔比较困难,且只能待基础底板完成后才能立塔,立塔时会影响结构施工进度。

四、塔吊附着

塔吊附着就是保证塔吊在允许的自由高度条件下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如果附着工作跟不上,将会直接导致结构施工暂停。因此附着点的设计要提,附着杆的安装工作要合理安排。

现以塔吊自由高度55m为例,计算第一道附着锚固点的高度位置:在无附着的情况下,该塔吊升至55m高(塔吊吊础面至塔臂高度)后不能再顶升,在塔吊顶升前塔吊应满足使用要求,从塔臂开始从上往下计算至附着点距离,使用情况下有钢丝绳及吊钩的最小高度1.5m、有吊物的高度3m(满足最大高度的吊物要求)、有作业层钢筋绑扎高度4.5m,其下为已浇筑完成的结构,考虑附着杆安装时,附着部位的混凝土柱或墙应达到足够强度(确定此高度时,与施工速度、层高和构件截面大小有关),如按作业面往下三个楼层考虑,作层面往下约8m,具体附着点的位置应位于塔身节的上下连接处,将以上各数字相加为17m (塔臂至第一道附着点的间距),第一道附着点距塔吊基础面不应大于(55-17)38m。

塔吊附着以后,其自由高度将会减小,具体减小的数值由塔吊租赁公司提供,第二道及以上各道附着点的计算方法同上。

五、塔吊施工的安全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塔吊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提前做好详细的安全、技术交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