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407.81 KB
- 文档页数:6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
这节课给我反思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教师要熟悉教材,教学的各个部分应作好安排,怎样导入,怎样结尾,哪些是重点,各部分时间安排好。
如果把上课比作打仗的话,教材就犹如敌人,要摸透敌人,才能有取胜的机会,因此,切忌打无准备之仗。
战前要根据敌我双方情况采取正确战略战术,安排各部分兵力,才能取得胜利。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以,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这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师不主体,学生才是主体,教师是一个引导者。
在教
学中,教师要明确自身作用是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这篇课文题材新颖,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点来进行启发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在快速阅读中获取课文信息能力。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精选月亮上的足迹真实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科林斯登月的全过程,人类登月的梦想从此变成了现实。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一1.教学经验①本节课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方面,设计了如上几个环节:默读、构画、讨论、演示等,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便能把握好课文内容,起到了强化作用,并为后文的研读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实物演示这一环节,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事半功倍,收效很好。
②有关月球的图片资料及宇航员登月后所做工作的图片资料,形象直观,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2.存在问题由于教学时间把握不太好,在实物演示这个环节,尽管学生热情很高,却因教学时间有限,只选了两个同学,使一些同学留下了遗憾。
第二课时一、联想和想象训练课件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1.想像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2.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4.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
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知识:《月球探测小史》、《开发月球的三个理由》三、拓展延伸:1.“‘神舟五号’知多少”知识竞答。
2.课件展示①“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过程的动画演示;②“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过程的图片资料演示。
3.探究:我国探月有可能实现吗?①学生介绍有关资料;②教师补充介绍:《我国探月工程有望三年实现》、《“嫦娥一号”绕月工程将实现四个科学目标》4.延伸练习: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篇短文:《我驾飞船登月》四、总结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太空探索的基本知识;2.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中描述的航天员在太空中工作的生活和工作情况;3.能描述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的行为举止;4.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相关练习。
2. 教学重点阅读并理解课文,能够描述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的行为举止。
3.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理解和感受到月球和地球的不同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如何描述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的行为举止。
4.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投影幻灯片展示一些航天员在太空中工作的照片或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太空探索的基本知识。
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例如:“你知道人类有没有到过月球吗?人类是什么时候到达月球的?到达月球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和装备?”(2)阅读理解•第一遍阅读:学生自己默读,做好标记;•第二遍阅读:学生小组内相互交流讨论,互相帮助理解文章内容,提取关键信息;•第三遍阅读:全班共同阅读,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文章中航天员在月球上的一天工作时间和活动情况。
(3)学生活动1.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讨论月球上的生活环境、气候、地形等与地球有何不同,这些不同困扰了航天员们怎样的问题,航天员在环境中的行为举止又有哪些不同。
2.独立写作: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每个学生都有了较充分的思维准备,引导学生根据思考完成一篇航天员在月球上的一天的日记。
(4)合作分享组织学生合作分享写作成果,引导学生互相欣赏和尊重,互相学习和进步。
5. 教学反思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这一篇课文,其所涉及的是太空探索和人类在这个过程中的行为举止,这个主题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有些高大上。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导入的设计和阅读策略的引导,尤其是在第二遍阅读和小组讨论环节中,我把注意力放在了让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目的是要让学生在思想上、语言上,都能够逐步适应和理解这个主题。
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关于月球环境的描述并不是十分准确,例如月球上的气温极其变化剧烈,地形起伏产生的表面温差可以达到几百度之多,但并未在文中详细描述。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精选前言《月亮上的足迹》是一部关于航天领域的科技纪录片,讲述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历史。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通过这部影片对学生进行思维启蒙和科学教育,并进行了反思、总结和优化。
本文就是我对这一过程的反思和精选出的教学内容分享。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观赏和思考,引导他们了解和发掘科技创新、探索未知领域的想象和勇气;启蒙其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其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技进步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观看该科技影片,了解科技发展的历史和开展团队的沟通、协调和团结、探究科学发展和创新过程,深入探究人类文明发展和未来探索的重要性,并启蒙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的方法和思路。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介绍“1969年美国宇航局(Apollo11)”的历史背景, 并带领学生观看有关该事件的宣传海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了解孟加拉乡村青年乘车到首都为美国进行登月捐款的感人事迹,让学生了解每个人都可以贡献力量,了解科技所需资金的重要性。
观影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观看《月亮上的足迹》纪录片。
教师手持麦克风,时常引导,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深入思考学生完成有关观影的问答活动,分步骤分析讨论片中的内容以及技术特点,例如,飞船的发射和工作原理等,让学生深入思考科技领域需要的团队合作,技术投入等。
思维启蒙以视频中环保问题为例,启发学生思考未来环保问题,同时让学生思考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实现环保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助力环保。
总结优化总结课堂讨论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实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并深入理解科学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如何改进科技,推动科技进步,并提高科技应用的效率和优化其发展。
反思与总结本次教学中,我针对中学生特点,设计了互动性、启发性和探究性等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科技和创新的过程,提高其探究精神和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发现深度科学的教学过程需要侧重于“启发性”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4《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相对简单的说明文,严格来说的话,其文学价值并不明显,也没有过多的说明文知识,我想,不如跳出课本,让他们了解一些有趣的事情,拓展文学视野。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定位于“永恒的月亮”,让同学们去领略月在古诗词及现代诗歌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以此为蓝本,我精心设计了一节课外阅读拓展课。
这以节课包含了三个环节:明月知多少、古诗中的月亮、现代诗中的月亮,这三个环节中,“古诗中的月亮”是重点,“月亮在古诗中都象征着什么”是我们探究的主题。
“明月知多少”环节主要是了解月亮的别称,拓展语文知识,给同学们补充了以“婵娟”为代表的三十几个别称。
“古诗中的月亮”设计时,主要是挑选了众多含月的.古诗,以月的内涵为界限进行分类,出示古诗,让大家讨论出示的一组诗中,月亮的内涵。
最终归纳出了9类,分别是:1、借月亮寄托思乡之情;2、借月表达亡国之痛,忧国之情;3、离愁别绪;4、怀才不遇和遭遇被贬;5、真挚的爱情;6、对大自然的赞美;7、岁月更迭,时光易逝;8、高洁品质;9、边塞的孤独。
这九类中,亡国之情和怀才不遇是最难分析的,要结合具体的诗人和时代背景,其它的几类同学们都能够判断出来。
为了缓解课堂气氛,播放了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同学们很开心。
最后,展示了一组诗,让大家自己去区分作者寄托在“月”上的感情并重点赏析了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不过这首诗中有“相思”“梦佳期”等字眼,大家很容易理解为情人之间表达爱意的,这也说明,我们划分出的九类月的内涵只是一个大致的范围,需要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定位。
第三环节只补充了《断章》,让大家自己品读,去体悟诗中朦胧的美。
整个内容进行完花了大概两个课时,最后,出现在课件上的古诗词都成为了大家的积累内容,出现在了积累本上。
两个课时进行得还算是比较顺利,即使没有完全掌握,也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了一定的影响。
我想,本次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但是,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问题的。
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反思课文分析《月亮上的脚印》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展科学探究的内容,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学问,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力量和搜集筛选信息的力量,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
这篇课文表达的是20世界最宏大的科学探险登月。
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文章所记叙的预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局部清楚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宏大意义。
这一题材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而这节课的内容与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探究月球神秘严密相连,关于月亮的资料特别丰富,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现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两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月亮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
因此,学习这课,不仅要了解登月的学问,还要细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1.理解、积存“观测、畅谈、里程碑、仰头直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学问,理解人类登月胜利的宏大意义。
3.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精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4.培育学生喜爱科学、探究科学的精神。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教师简要讲解图片内容)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宝贵的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
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胜利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朱长超的《月亮上的脚印》。
(板书课题、)二、快速阅读,概括要点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要求集中留意力默读,不回视。
阅读中,勾画出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把握其读音和意义。
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初中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及反思《月亮上的足迹》课文原文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
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然而,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这一年的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火箭发射架上,“土星5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
它将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太空。
地面服务人员已经为它的三级燃料罐加满了燃料,第一级火箭加进了煤油,第二级和第三级加进了液氧液氢。
飞船指令长阿姆斯特朗、指令舱驾驶员科林斯和登月舱驾驶员奥尔德林在宇航中心的食堂里吃了早饭,穿上了宇航服。
一个伟大的时刻就要来到了,他们就要踏上探索月球的征程。
他们同前来送行的人们一一道别。
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
他们健步来到发射架下,乘上电梯,来到指令舱前,进入狭小的指令舱。
地勤人员对火箭作了极为仔细的检查,情况一切正常。
指挥中心发出点火指令,计算机开始自动工作。
自动点火装置点燃了点火器,“土星5号”发出隆隆的声音,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火箭缓缓上升,不断加速。
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
此时,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
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二三两级火箭继续上升。
达到182公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自动脱落,速度达到每秒68公里。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
此刻,“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
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后,先绕着地球飞行,以便检测飞船是否正常,能否向月球飞行。
根据飞行状况的测定,休斯敦地面指挥中心发出了向月球进军的指令。
于是,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使速度达到每秒105公里,进入登月轨道,向着月球奔去。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月亮上的足迹》是一部具有无限想象力和寓教于乐的科幻小说,适合中小学生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思考其中的道德问题。
然而,在反思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认为我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的先导知识的激活。
由于《月亮上的足迹》是一部科幻小说,其中涉及到一些科学概念和现象。
在教学之前,我应该先了解学生对这些概念的了解程度,并引导他们回顾或了解相关的知识。
这样可以为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并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一些科学设定。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图表。
《月亮上的足迹》中有很多插图和图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科学概念。
我应该将这些插图和图表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观察和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发展和科学原理。
另外,我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部有一定难度的科幻小说,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会有挑战。
我应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阅读、讨论和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思考。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更好地理解故事和探讨其中的道德问题。
最后,我在评价学生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时,过于注重表面的答案和内容。
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考方式,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问题的角度。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反思教学过程,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注重激活学生的先导知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图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及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考方式。
这些改进措施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相对简单的说明文,严格来说的话,其文学价值并不明显,也没有过多的说明文知识,我想,不如跳出课本,让他们了解一些有趣的事情,拓展文学视野。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定位于“永恒的月亮”,让同学们去领略月在古诗词及现代诗歌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以此为蓝本,我精心设计了一节课外阅读拓展课。
这以节课包含了三个环节:明月知多少、古诗中的月亮、现代诗中的月亮,这三个环节中,“古诗中的月亮”是重点,“月亮在古诗中都象征着什么”是我们探究的主题。
“明月知多少”环节主要是了解月亮的别称,拓展语文知识,给同学们补充了以“婵娟”为代表的三十几个别称。
“古诗中的月亮”设计时,主要是挑选了众多含月的古诗,以月的内涵为界限进行分类,出示古诗,让大家讨论出示的一组诗中,月亮的内涵。
最终归纳出了9类,分别是:1、借月亮寄托思乡之情;2、借月表达亡国之痛,忧国之情;3、离愁别绪;4、怀才不遇和遭遇被贬;5、真挚的爱情;6、对大自然的赞美;7、岁月更迭,时光易逝;8、高洁品质;9、边塞的孤独。
这九类中,亡国之情和怀才不遇是最难分析的,要结合具体的诗人和时代背景,其它的几类同学们都能够判断出来。
为了缓解课堂气氛,播放了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同学们很开心。
最后,展示了一组诗,让大家自己去区分作者寄托在“月”上的感情并重点赏析了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不过这首诗中有“相思”“梦佳期”等字眼,大家很容易理解为情人之间表达爱意的,这也说明,我们划分出的九类月的内涵只是一个大致的范围,需要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定位。
第三环节只补充了《断章》,让大家自己品读,去体悟诗中朦胧的美。
整个内容进行完花了大概两个课时,最后,出现在课件上的古诗词都成为了大家的积累内容,出现在了积累本上。
两个课时进行得还算是比较顺利,即使没有完全掌握,也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了一定的影响。
我想,本次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但是,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问题的。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
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footprints on the moon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本教案根据教学反思设计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月亮上的足迹真实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科林斯登月的全过程,人类登月的梦想从此变成了现实。
下面是由小泰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一
1.教学经验
①本节课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方面,设计了如上几个环节:默读、构画、讨论、演示等,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便能把握好课文内容,起到了强化作用,并为后文的研读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实物演示这一环节,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事半功倍,收效很好。
②有关月球的图片资料及宇航员登月后所做工作的图片资料,形象直观,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2.存在问题
由于教学时间把握不太好,在实物演示这个环节,尽管学生热情很高,却因教学时间有限,只选了两个同学,使一些同学留下了遗憾。
第二课时
一、联想和想象训练
课件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1.想像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4.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
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
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知识:《月球探测小史》、《开发月球的
三个理由》
三、拓展延伸:
1.“‘神舟五号’知多少”知识竞答。
2.课件展示
①“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过程的动画演示;
②“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过程的图片资料演示。
3.探究:我国探月有可能实现吗?
①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②教师补充介绍:《我国探月工程有望三年实现》、《“嫦
娥一号”绕月工程将实现四个科学目标》
4.延伸练习: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
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篇短文:《我驾飞船登月》
四、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
这次
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的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
但随着我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
子已为期不远了,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月球探测计划,预
计将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
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
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二
今天上午上了《月亮上的足迹》一课,开始在准备时,我本
不是采用今天的教学方法的。
当我拿到这篇课文,一看课文是一
篇通讯报道式的说明文时,我脑海里就想起中央电视台的直播节目,我想要是用央视连线前方记者的形式来讲述登月的四个过程,效果肯定很好的,但是我一想,我们农村初中学生这方面素质还
达不到这个要求,而一时要达到这个要求有点困难,这启发在经
后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口语和概括信息能力训练。
于是,今
天我采用学生自主阅读,主要训练学生概括信息能力,让学生在
自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思考习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
真正主人。
这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非常的好。
同学原来是非常聪明的,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解决课文中问题。
当然老师的主导地
位也是很重要的。
这节课给我反思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教师要熟悉教材,教学的各个部分应作好安排,怎样导入,怎样结尾,哪些是重点,各部分时间安排好。
如果把上课比
作打仗的话,教材就犹如敌人,要摸透敌人,才能有取胜的机会,
因此,切忌打无准备之仗。
战前要根据敌我双方情况采取正确战
略战术,安排各部分兵力,才能取得胜利。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以,多给学
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这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师不主体,学生才是主体,教师是一个引导者。
在教学中,教
师要明确自身作用是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这篇课文题材新颖,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
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点来进行启发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在
快速阅读中获取课文信息能力。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