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心肺复苏术论文:加强对高职生心肺复苏术的培训和普及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9
新时期关于普及大学生心肺复苏术的必要性和教学探讨大学生心肺复苏术是一项关乎生命的重要技能,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普及心肺复苏术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在紧急情况下,掌握心肺复苏术能够及时救助患者,减少生命的损失,大学生必须学习心肺复苏术。
普及大学生心肺复苏术的必要性体现在保护生命方面。
现代社会中,各种突发状况时有发生,如心脏骤停、溺水、交通事故等。
这些情况中,如果周围的人能够熟练地施行心肺复苏术,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急救。
心肺复苏术的及时应用,可以保护患者的心脑供氧,降低器官功能损伤,提高生存率。
普及大学生心肺复苏术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培养社会责任感方面。
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施行心肺复苏术,既能展示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也能表达对社会的责任心。
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普及大学生心肺复苏术可以在校园中形成救助、互助的氛围,使社会更加和谐、有爱。
普及大学生心肺复苏术的必要性还体现在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方面。
掌握心肺复苏术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学习心肺复苏术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组织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心肺复苏术也是一种医学常识和健康知识的普及,学习心肺复苏术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提高自身的健康素养。
针对如何进行大学生心肺复苏术的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大学生心肺复苏术教学应该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要加强实践操作环节。
大学生心肺复苏术的学习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反复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心肺复苏术并能在实际情况下灵活运用。
要建立评估体系。
心肺复苏术是一项需要技巧和判断力的急救技能,对于大学生来说,评估培训效果的体系非常重要。
通过及时的反馈和评估,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进行纠正。
第1篇一、引言心肺复苏(CPR)是一种紧急救护技能,对于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在现代社会,心脏骤停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因此,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心肺复苏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和医务人员的急救技能,降低心脏骤停患者的死亡率。
二、心肺复苏实践教学的目的1. 提高学生对心肺复苏的认识,了解心肺复苏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和医务人员的基本急救技能,为应对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提供有力支持。
3. 增强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4.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为抢救患者争取宝贵时间。
三、心肺复苏实践教学的内容1. 心肺复苏理论知识(1)心脏骤停的定义及病因(2)心肺复苏的原理及步骤(3)心肺复苏的操作要点(4)心肺复苏的禁忌症及注意事项2. 心肺复苏实践操作(1)模拟人操作利用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步骤和技巧。
(2)真人操作在指导下,对真人进行心肺复苏实践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团队协作演练模拟真实抢救场景,进行团队协作演练,提高团队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3. 心肺复苏设备的使用(1)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2)心脏起搏器、呼吸机等设备的使用四、心肺复苏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法1. 组织安排(1)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
(2)邀请专业师资进行授课。
(3)安排实践操作环节,确保学生充分练习。
2. 理论教学(1)讲解心肺复苏理论知识,重点讲解操作步骤和技巧。
(2)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心肺复苏的重要性。
3. 实践操作(1)模拟人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模拟人操作,教师现场指导。
(2)真人操作:在教师指导下,对真人进行心肺复苏实践操作。
(3)团队协作演练:模拟真实抢救场景,进行团队协作演练。
4. 评估与反馈(1)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评估,指出不足之处。
(2)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针对性指导。
(3)总结实践经验,完善教学方案。
五、心肺复苏实践教学的成果与展望1. 成果通过心肺复苏实践教学,学生和医务人员掌握了心肺复苏的基本技能,提高了应对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的能力。
新时期关于普及大学生心肺复苏术的必要性和教学探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在紧急情况下救助他人的能力依然是一个大多数人所欠缺的技能,尤其是在心肺复苏术方面。
而心肺复苏术是一项极为重要且基本的急救技能,掌握了心肺复苏术,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在关键时刻挽救他人的生命。
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心肺复苏术更是必不可少的技能,本文将探讨新时期普及大学生心肺复苏术的必要性和教学探讨。
一、心肺复苏术的必要性1.救人于危急之中心肺复苏术是一种应用于突发性心脏骤停和呼吸骤停的紧急救助技术,它可以在关键时刻挽救遇到意外事件的受害者的生命。
特别是在意外伤害、心脏病猝死等突发情况下,若周围有人能够及时实施心肺复苏术,就可以大大提高被救助者的生存率。
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掌握心肺复苏术就意味着在关键时刻能够帮助别人,这种能力在大学校园里是非常必要的。
2.提高急救意识通过学习心肺复苏术,不仅可以掌握救护技能,还可以增强学生们面对紧急情况时的应变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可以了解到一些常见的突发情况,明白如何正确地处理危急事件,尽己所能的去救助他人。
这种急救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对自己健康和安全的责任,也是对社会的贡献和担当。
3.促进救护文化的发展一直以来,我国普及心肺复苏术的要求并不高,大多数人对于心肺复苏术是一无所知的。
对于一个发达国家来说,心肺复苏术是一种基本的急救技能。
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救护文化的倡导,心肺复苏术的普及变得越来越重要。
只有让更多的人掌握了心肺复苏术,才能够形成一种救护文化,让整个社会都充满爱心和温暖。
二、大学生心肺复苏术的教学探讨1.纳入校园教学2.开设社会实践课程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心肺复苏术的社会实践课程。
可以通过参观急救中心、医院急救科室等方式,让学生们实地了解心肺复苏术的应用场景和操作流程。
学校还可以开展心肺复苏术的模拟演练活动,让学生们在实际情况下实施心肺复苏术,提高他们的急救技能。
关于中职护生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职护生课程中,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因为在急救过程中,合理掌握这项技能可以快速有效地防止心肺衰竭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为患者的救治争取更多的时间。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还存在一些问题,接下来将结合实际情况,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对策的提出。
问题一:心肺复苏技巧不规范在进行心肺复苏时,护士们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规范”的技巧。
比如,手位置过高、施力过大等情况。
这些不规范的操作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胸骨受到损伤,甚至引起其他器官的压迫,从而增加患者的痛苦。
对策:规范技术操作步骤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在中职护生课程中,加强对技术操作步骤的讲解和演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确的操作方法。
同时,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对操作步骤的反复演示和练习,并及时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指导。
问题二:操作过程中的护理措施不足在进行心肺复苏时,许多护士可能会将全部精力集中在复苏操作上,而忽略了对患者的其他护理措施。
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道堵塞、体位不当、血糖过低等问题,从而影响患者的病情。
对策:综合运用护理措施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需要在中职护生课程中加强对其他护理措施的教学。
例如,在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眼色变化、揭开患者的嘴巴、清理呼吸道、保持静卧位等,都是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问题三:操作时态度不够认真由于心肺复苏操作需要护士对患者进行强行操作,可能会导致护士们在操作时失去耐心和冷静。
这种情况下,护士很容易出现操作过度或者不足的情况,从而扰乱了整个救治流程。
对策:加强救治意识的培养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发生,我们需要在中职护生课程中加强护士的救治意识培养。
通过不断的举例分析和教学讲解,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救治流程的规范,从而使护士们能够在操作过程中保持冷静和认真的态度,为救治患者赢得更多的时间。
总体来说,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是一项需要非常专业细致的技能,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增加患者的伤痛,还可能导致救治过程的失败。
新时期关于普及大学生心肺复苏术的必要性和教学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心肺复苏术已成为一项普遍被应用于抢救生命的技能。
在应急情况下,及时采取正确的心肺复苏措施,已经可以为遇险人员挽救生命。
因此,在新时期,普及大学生心肺复苏术已经成为非常必要的一项任务。
本文将从必要性和教学探讨两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一、必要性1.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懂得心肺复苏技术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应急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2. 心跳骤停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而普及心肺复苏技能可以减少生命的损失,尤其是在校园里,也可以为同学提供急救支持,降低悲剧发生的概率。
3. 大学是一个具有强调人文关怀的时期,在这里,大学生们可以通过普及心肺复苏技术,为社会服务,践行公益精神,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感。
4. 对于部分医学、公共卫生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更是一个必要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探讨1. 授课方式:心肺复苏是一项高风险的技能,尤其是在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大学生群体中更需要注意其安全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实践操作,建议以理论课堂讲解为主,辅以应急演练实践。
学生可以通过模拟器练习,以掌握正确的心肺复苏技巧。
2. 区域分配:大学人数众多,教学任务庞大,出于安全考虑,可以将校园分为几个区域,针对不同区域的学生群体进行专门的教学安排,避免出现人多拥挤的情况。
3. 教师指导:心肺复苏术需要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指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仔细讲解心肺复苏技巧,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反馈。
4. 教学评估:针对此类实用性教学,可以采用测试或考试的形式进行评估,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检验和提高。
综上所述,普及大学生心肺复苏术的必要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为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需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操作、区域分配、教师指导等关键因素。
只有通过正确的教学方式,才能成就大学生们懂得心肺复苏技能的目标,为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学习心肺复苏400字作文范文一:近些年来,心肺复苏技术的普及已成为医学界的热点话题。
我也在学校的健康教育课上了解到了这个来自美国的急救技术,虽然听起来比较抽象,但其实学习起来并不难。
心肺复苏技术主要是为了解决人在突发状况下窒息或心跳骤停的问题。
学习心肺复苏非常重要,因为任何一个人在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都有可能需要得到救援。
如果你具备心肺复苏的技能,就能够在危急时刻,及时抢救伤者的生命。
在学习心肺复苏技术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正确的动作和按压力度。
要在保证按压的频率为100次每分钟的条件下,力度适中,避免引起伤患的二次伤害。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体型的人的心肺按摩要求进行了解,以确保能够在实际的救援中做到心肺复苏的最佳效果。
此外,在选择要进行心肺复苏的伤患的时候,我们同样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以确保自己的安全。
除了以上的操作要点,语言和心态等方面也是我们需要重视的。
考虑到在救援过程中可能需要和伤患家属或其他围观人员进行交流,我们需要具备基本的英语口语,以便更好的和他们沟通。
只要我们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认真对待自己的心肺复苏技能,我们就能成为一名更完善、更有责任的人。
重点:学习动作,按压力度,选择伤患,英语口语。
用词分析:心肺复苏技术、急救技术、危急时刻、不同年龄段、合理选择、围观人员、科学的学习方法。
范文二:在我们生活中,心肺复苏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急救技术。
作为普通学生,我们在校园里也应该学会这个技能。
学生能够掌握心肺复苏技巧不仅能够保护自己,还能够在突发意外时派上用场。
在学习心肺复苏技巧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心肺复苏的定义和原因。
我们知道,突发状况下人体可能会停止呼吸或心跳。
这个时候,如果救援人员会简单的心肺复苏技巧,就可以及时救治伤患。
学生需要通过相关的教育资源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正确的操作步骤,并且注意保护自己。
恰当的心肺按压、排放气体等实际操作时需要注意。
普及心肺复苏调研报告论文普及心肺复苏调研报告论文摘要:心肺复苏(CPR)是一种紧急救治措施,旨在恢复心脏和肺部功能,以挽救生命。
本研究旨在调查普及心肺复苏的现状,了解人们对心肺复苏的知识和态度,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通过在线问卷调查,收集了1000名受访者的数据。
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者对心肺复苏的重要性有基本的认识,但在实际操作上存在许多误区。
其中,对正确的施救步骤和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知识较为薄弱。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心肺复苏的普及教育,推广心肺复苏培训,并在公共场所配备AED设备。
关键词:心肺复苏;普及;调研;教育;AED一、引言心肺复苏是一种在心脏骤停时采取的急救措施,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在突发猝死的情况下,心肺复苏能够延长供氧时间,维持脑部功能,为进一步医疗救治争取时间。
然而,全球范围内对心肺复苏的普及率仍然不高,造成许多本可以挽救的生命的损失。
因此,本研究旨在调查普及心肺复苏的现状,以了解人们对心肺复苏的知识和态度,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
共有1000名受访者参与了调查,涵盖了不同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和职业背景的人群。
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包括施救步骤、按压位置和频率等。
第二部分涉及对心肺复苏的态度和行为,如是否进行过心肺复苏培训、是否愿意进行心肺复苏等。
三、结果根据研究结果,大多数受访者对心肺复苏的重要性有基本的认识。
其中,78%的受访者表示知道心肺复苏可以挽救生命,但只有45%的受访者表示愿意进行心肺复苏。
此外,在心肺复苏的实际操作上,受访者存在一定的误区。
只有35%的受访者能正确指出心肺复苏的施救步骤,而只有20%的受访者表示会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四、讨论心肺复苏的普及程度与人们的知识和意愿密切相关。
本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大多数受访者认识到心肺复苏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困惑。
新时期关于普及大学生心肺复苏术的必要性和教学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加强大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普及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应急响应能力和急救技能水平变得尤为重要。
只有大家都具备心肺复苏术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应对意外事件,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期关于普及大学生心肺复苏术的必要性和教学方法,以期提高大学生的急救技能水平,减少悲剧发生。
1.2 问题提出随着我国心脏病和意外伤害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心肺复苏术在抢救危重病人、挽救生命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尤其是在大学校园中,学生群体面临着各种健康风险,需要及时的急救措施来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
目前我国大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普及程度较低,很多人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不知道该如何正确施救,导致了很多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发生。
急需加强大学生心肺复苏术的普及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急救意识和应对能力,以应对突发情况,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本文将探讨新时期大学生心肺复苏术的普及必要性,分析当前普及现状中存在的障碍,并提出推动因素和教学探讨,旨在为大学生心肺复苏术的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1.3 研究意义现代社会对心肺复苏术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中坚力量,具有普及心肺复苏术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
对于大学生普及心肺复苏术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他们具有较高的社会活动频率和接触人群广泛的特点。
如果大学生具备心肺复苏术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能够迅速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提高生存率和减少伤亡。
大学生是青年人群中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的一群人,他们具备良好的接受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通过普及心肺复苏术的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应急救护能力,培养他们做出正确的急救决策,并在第一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救助意外受伤者。
大学生普及心肺复苏术教育的研究意义不仅在于提高整个社会对急救能力的意识和水平,更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让他们成为更有力的社会急救力量,共同为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和和谐的社会作出贡献。
心肺复苏术是护生要掌握的一项急救核心技术。
我国每年发生心搏骤停的人数超过54万,心肺复苏术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1]。
在发生心搏骤停时实施最有效的心肺复苏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2]。
研究显示,实习护生心肺复苏术合格率较低[3]。
各医学院校都非常重视医学生心肺复苏术的学习。
我院近几年每年都举办全院心肺复苏术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
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护生在这项技能操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取笔者辅导的报名参加我院心肺复苏术比赛的2017级护生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由笔者对参赛护生进行赛前辅导(护生之前已经学习过这项技术)。
辅导教师介绍比赛流程和评分标准,护生练习两周后参加初赛;晋级护生由辅导教师再次培训,练习两周后参加复赛,评出三等奖和优秀奖;晋级复赛的护生由辅导教师继续培训,练习两周后参加决赛。
按照河南省高职院校心肺复苏术比赛评分标准无记名评分,教研室教师都是评委。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一般描述性统计。
2结果(1)护生初赛成绩整体较差,平均为78.6分。
按照成绩选21人参加复赛。
初赛选手操作基本顺畅,但在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瞳孔检查、人文关怀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严重,细节问题也较多。
其中,在心脏按压方面出现问题的护生最多,占76.2%(见表1)。
(2)护生复赛成绩提高明显,平均分为92.6分。
在晋级复赛的21人中选出优秀奖5人、三等奖7人,晋级决赛9人。
复赛中存在的问题明显减少,具体见表2。
(3)参加决赛的9名选手的平均成绩为96.5分,主要在心脏按压、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方面存在问题(见表3)。
3讨论(1)护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心肺复苏术,但由于实训课时有限,练习较少,并未熟练掌握该项技术,未达到比赛要求。
初赛前两周,辅导教师介绍比赛流程,解读评分标准,按照比赛要求示教,并把往年省级比赛一等奖选手的操作视频发送给护生,要求护生反复观看,分组练习。
新时期关于普及大学生心肺复苏术的必要性和教学探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学科技也在不断进步,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突发疾病和意外事故依然时有发生,因此学习心肺复苏术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更应该具备心肺复苏术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挽救他人的生命。
本文将从新时期关于普及大学生心肺复苏术的必要性和教学探讨展开讨论。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术(CPR)是一种通过人工方法为心脏和呼吸系统进行恢复的急救技术。
在突发心脏骤停或呼吸系统停止工作时,如果能够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术,就有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心肺复苏术并不是一项必备的技能。
尤其是大学生,他们通常对此了解甚少,更不用说掌握这项技能了。
普及大学生心肺复苏术的必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处于青春年华,通常身体健康,心肺功能较强。
学习心肺复苏术可以让他们能在关键时刻挽救他人的生命,起到一种积极的社会效益。
在校园、社会和家庭中,突发疾病和意外事故时有发生,如果大学生都能够掌握心肺复苏术,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伤亡事件的发生。
这也是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一种体现。
学习心肺复苏术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在进行心肺复苏术时,通常需要多人合作,配合紧密。
学习心肺复苏术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他们在紧急情况下的协作能力。
学习心肺复苏术也需要临场处理能力和冷静应对能力,这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一个挑战和提高。
大学生处于一个学习阶段,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较强。
将心肺复苏术的知识和技能普及到大学生中,不仅有利于挽救他人的生命,还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急救意识和技能水平。
可以预见,今后这些大学生毕业后,他们将成为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一部分,具备心肺复苏术的知识和技能,可以为社会各个方面带来更多的安全和保障。
我们可以看出,普及大学生心肺复苏术的必要性是非常重要的。
高职生心肺复苏术论文:加强对高职生心肺复苏术的培训和普及【摘要】在各业各业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享受科技带给我们的愉悦和便利,同样也在接纳着它带给我们的疾病。
生存压力日趋增大,在我们进行超负荷工作时,心脏骤停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准确地对患者实施高质量的心肺脑复苏术,国际代称cpr,是抢救生命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
它是专业的急救学,是现代救护的核心内容,是最重要的急救知识技能。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肺复苏术;培训; 普及30-02近年来,在一些科技发达的国家,急诊医学发展迅速,现场心肺复苏的抢救已经标准化、规范化,并已从医务人员的专业领域发展为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
在我国,由于心肺复苏术的普及率很低,在有意外伤害和急性病症发生时,往往因事故现场缺少懂得急救的人员,致使伤病员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现场救护,因而延误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增加了伤病员的痛苦,甚至造成可以避免的伤残或死亡。
鉴于上述状况,亟需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心肺复苏训练,在群众中普及现场急救知识与技术,组织医疗专业人员与群众救护相结合的急救网络。
本文试图分析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阐述掌握心肺复苏术的意义,就如何加强对心肺复苏术知识的培训及普及,浅谈个人的看法。
1可能引发心脏骤停的原因1.1特殊工种使意外发生的风险增大。
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动力和能源的需求日趋增加,有高空作业的电工,矿产业的生产,井下作业等,高危产业使触电、中毒等事故发生而引发心脏骤停的可能性增大。
1.2生活水平提高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增多。
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愈来愈多的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病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给家庭带来不幸。
据国家卫生部门统计,我国目前的心脑血管病的总数至少有2.3亿,其中心肌梗死的患者至少有200万!发病死亡率高达45%。
1.3外出观光旅游使发生意外的机率增加。
政府的决策,使工作之外的休息娱乐时间更为充裕,从国内至国外,国内各城市之外,城镇之间的观光旅游及走亲访友是家常便饭,这是消除工作压力,放松身心的最佳选择。
但是涌动的人群,污染的空气,作息时间的不规律,旅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如意…..都可能会引发我们语言上的过激和行为上的冲动,从而导致潜在疾病的发生,甚至于危及生命的安全。
1.4生存环境受到人为地破坏。
由于规划的不够完善,相关职能部门权力的监督力度欠缺,导致对资源的过度开采,本应淘汰的工艺却因短期或局部的利益而重复生产,造成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造成环境污染。
从石油到杀虫剂再到污水,中国的沿海水域遭到各种污染,而且来越来越严重,让中国的水污染排名前列!生存环境的恶化,生物添加剂的盲目泛滥使用,食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学生专用的牛奶也不能幸免,食物中毒事件屡有发生!这也同样会导致引发心脏骤停状况。
1.5缺少日常的活动及必要的体育锻炼。
城市的发展让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加遥远,让我们望而却步,不得不收起脚步,换之以轮胎和轨道而现代人的身份,不再是行人而是乘客。
除去朝九晚五的上班时间,还有无休止的出差和加班,再挤不出更多的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了。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身体,随时随地随处可能发生意外。
结伴而来的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心脑血管等疾病,使心脏骤停突然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
以上种种,虽然令人猝不及防,无法预料,但只要在现场对病患者及时实施正确的心肺复苏术,我们仍然会赢得50%以上的生机。
2实施心肺复苏术的意义2.1赢得宝贵时间。
引起心搏骤停的原因甚多,以冠心病猝死为例,其中70%死于医院外。
冠心病猝死的40%死于发病15分钟内,30%死于发病后15分钟至2小时。
归结医院外死亡率高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1)病人本身耽误了时间(如不了解医学急救常识)。
2)周围的人(包括家属)不懂急救方法。
3)在呼叫救护车、等待救护人员到达过程中耽搁了时间。
4)病人或周围的人作了错误的急救处理。
可见,如果能冷静面对,在第一时间内对病人实施正确的心肺复苏术,就能为我们挽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2.2占得抢救先机。
心肺复苏术——国际代称cpr,既是专业的急救医学,也是现代救护的核心内容,是最重要的急救知识技能,它是在生命垂危时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急救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健康人由于心脏骤停(如触电、溺水、中毒、高空作业、交通事故、旅游意外、心脏疾病、心肌梗塞、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所造成的心脏骤停)而发生意外时,我们第一要做的是:使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正确的救护。
心肺复苏,就针对骤停的心跳和呼吸采取的“救命技术”,学习并掌握了心肺复苏术,即是掌握了基础生命支持技术,使病患者能有机会获得有序而不是盲目的救护,提高了救护的效率!如果每一位公民(成人)都掌握了心肺复苏技术,那么每一位公民在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都可能得到旁观者有效的救护。
这对于个人、家庭、社会来说,它的意义和效益都是不可低估的!2.3为后续的冶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一旦出现意外,当有旁观者急救并启动110呼救时,我们可以确保医务人员及时赶到急救现场。
但在许多社区中,110收到报告和到达的时间大概需要7-8分钟或更久,这就意味着患者发病后初期的生存机会决定于旁观者的行为。
如果我们刚好是受过培训的旁观者,迅速及时地给予救助,就为后续的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急救的意义无容置疑。
如何充分应用挖掘学院的实训资源,使更多的在校学生和社区群众了解并掌握心肺脑复苏术,当意外情况出现时,能挺身而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心脏骤停的病患者实施正确的心肺脑复苏术,让我们的教育更具有社会价值。
3如何加强对心肺复苏术培训和普及的措施笔者有以下设想:3.1提高认识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意义。
进入21世纪后,我们更是需要加强急救培训。
急救指能够让旁观者(或者是受害者自己)在最少的或没有医疗装备条件下采取的评估和干预的方法。
每个人都应该并且都能够学会急救措施。
在心搏、呼吸突然停止后,循环中止,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
为使病人得救、避免脑细胞死亡,以便心搏、呼吸恢复后,意识也能恢复,故必须在心跳停止后立即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复苏越早,存活率越高,大量的的实践表明,在4分钟内复苏者可能有50%的人被救活; 10分钟以上开始复苏者,存活可能性更为减少。
在这种状况下时间就是生命,刻不容缓!当出现心脏骤停生命受到威胁时,心肺复苏术是唯一实用的有效方法!它主要是徒手操作,不会因为寻找器械而浪费许多宝贵时间。
因此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一救命的技术,就可以迅速抢救生命,这也应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受过心肺脑复苏术培训的我们,不仅拥有关爱之心,还具有救护之力!全力抢救患者的生命,尽量挽救家庭的幸福,充分体现知识的力量,技能的价值。
通过校园广播、版报、宣传小册、知识讲座、课堂教学等方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掌握心肺复苏术的意义,并能自觉地学习和掌握心肺复苏技术!3.2增加课内培训。
目前,电类专业都设有《电工技术基础》课程以及相关的电工技能综合实训,或者是电工基本操作实训,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训的时候,我们都注重对学生进行心肺脑复苏术的训练,并对每一个同学进行单独的考核,确保每一个同学都能正确地掌握这一救命的技术,它占实训成绩的20%。
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如果学生不选择参加课外的电工上岗证的培训学习,那就没有机会接触到心肺复苏术这一课程内容的学习。
对于非电专业的班级,一般不设《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没有机会接触这部份内容的。
建议扩展更多相关专业班级,公从学习心肺复苏术,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掌握“救命技术”,以抢救生命于万一。
3.3拟定为选修课中的必修课程。
但无论如何,也无法在课内的教学安排中,覆盖每一个专业和班级。
但是我们可以将此课程的重要内容,设为相关专业选修课程中的必选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来学习心肺复苏术的知识,并通过学习和考核获得相应的学分。
我们曾到美国半岛学院考察学习,他们开设的选修课程《first aid》(《第一救援》),就有心肺复苏术内容的培训和实操训练。
建议由学院的教师和社会专业人员共同承担这门课程的讲授。
骋请相关从事公安消防工作、医务工作等专业人员,就火灾逃生、意外呼救、医学常识等作讲座式教学,他们的工作经验丰富,并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使所讲授的内容更鲜活更生动更实际!充分地开拓和利用社会资源。
努力打造学院和社会资源就此内容共同实施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模式)。
实现学院和社会双赢。
3.4与学院的相关部门联合开发实训资源。
校园的保卫职能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冶保协会等,都有不少的学生干部参与管理和服务工作,他们分别承担着冶保委员、义务消防员、护院员等具体的实际工作,这就意味着一旦发生意外,在紧急情况出现时,他们就会首当其冲,挺身而出,作出积极的应对。
“磨刀不误砍柴时”,这就要要求在平常时期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有条件的情况下模拟现场,让学生练习在火灾、交通意外、溺水、触电等情况下,心脏骤停时如何进行心脏复苏术,积极抢救生命。
了解地震来临,如何逃生?海啸情况下的自救与互救等常识。
同时要求有志于为同学服务的学生,都必须要学习并掌握心肺复苏技术,这无疑也扩大了学生的受训范围。
与相关部门联合,扩充教学人员和增加实训设备,筹建专门“逃生急救实验室”,通过音像资料、图片宣传、投影录相、模拟教具等,让学生干部定期、分批地接受学习和培训,使受训的范围扩大。
如能与教学部门达成共识,给受训的学生干部相应的学分进行鼓励,就更利于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5为社区服务。
充分利用我们的教学资源,服务于社会和社区,回报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与支持。
让学院相关教师和受过培训的学生定期到社区,对社区群众进行义务宣传和培训,使更多的群众了解和学习心肺复苏术的意义和作用,并掌握这一救命技术。
美国半岛学院是华盛顿洲天使港的社区学院,是一个向社区群众提供教育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据了解,他们社区相关的消防义务工作者,每两年都必须参加《first aid》(《第一救援》)的培训与学习,以此防止因长期不用致使技术的下滑。
意外的发生使我们无法预知,但是我们可以预先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加强心肺复苏术的学习和培训有着非常重要社会意义。
我们希望、呼吁更多的人们学会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术,形成医疗专业人员与群众救护相结合的急救网络,让更多的突发病患者及时得到周围群众高质量的施救,体现掌握心肺复苏术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1]张仁醒电工技能实训基础[m]2010.8[2]曲世惠《电工作业》[m]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