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上学期周练试题(12_30,高补班)
- 格式:doc
- 大小:712.00 KB
- 文档页数:10
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周练地理试题含答案下图中大圆圈为经线圈,两个小圆圈为等太阳高度线。
读图回答1-3题1、图中a、b两条等太阳高度线上的太阳高度分别是A、30°、60°B、60°、30°C、23°26′、66°34′D、66°34′、23°26′2、如果此时北京时间为6月22日14点,关于图中A、B两点说法正确的是A、A所在国著名的人文景观有大金塔B、A所在地吹西南风,附近盛产黄麻C、B处附近洋流为寒流,并由东向西流动D、B处附近洋流为暖流,并由西向东流动3、如果此时北京时间为6月22日14点,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下图为某日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图中AB所在纬线为赤道,CD为经线圈,C经度为西经90度。
回答下列问题:4、此时北京时间是A、6月22日4时B、6月23日2时C、12月22日2时D、6月21日13时5、关于图中AB两点的正确说法是A、A点地方时为6点B、A点的地方时为18点C、B点在晨线上D、B点地方时不到18点6、关于D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D点就是北极点B、D点所在国面积最大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D点所在国人口主要集中在国土的东南部D、D点所在国能源丰富,是世界重要石油出口国之一下图为某时刻的等日照时间图,经线OA、OB为日期界线,P点纬度为67°。
读图完成7~8题。
7.此时,全球太阳高度最大的地点是()A.23°26′N,150°W B.23°N,150°WC.23°26′S,30°E D.23°S,30°E8.结合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酒泉此季节秋高气爽 B.呼伦贝尔草原此季节风吹草低见牛羊C.乌鲁木齐此时烈日当空 D.济南此时星斗满天图6-4中①②③为地球上某时刻太阳高度等值线(①>②>③)。
2021年高三上学期补习班地理周练试卷(零班1.4)含答案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某学校组织学生去浙江省某山区进行夏令营活动,需要借助等高线地形图完成相应的活动安排与设计。
读图,回答1-2题。
1.对于该区域的地形判读,认识正确的是:A.该地是由两座山峰组成的丘陵地区B.河道弯曲,河流湍急C.陡崖的相对高度不超过120米D.山体险峻,坡陡谷深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当地环境特点的是:A.穿行在漫山遍野的茶树间B.狂风暴雨席卷当地C.河岸不时崩塌,河水中夹杂大量泥沙D.大片的竹林中隐藏着农家图3表示2015年3月9日-22日气旋“帕姆”的移动路径。
读图回答3、4题。
3.“帕姆”()A、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B、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C、移动路径受控于西北漂流D、自东向西穿过日界线4.该气旋()A、标志当地进入台风多发季节B、引发滑坡、赤潮等次生灾害C、造成的灾情可以用GPS滥测D、对瓦努阿图的危害最大。
图5是“同一半球亚热带大陆东、西两岸沿海某地年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
读图回答5~6题。
5.若曲线②位于南半球,则曲线①所示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南风D.西北风6.若曲线①表示上海,则关于曲线②所示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雨热同期B.河流以夏汛为主C.典型植被是亚热带落叶硬叶林D.代表作物是油橄榄、柑桔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的河西走廊,气候干旱,许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科考人员在此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7~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下图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
读图回答下列7-8题。
7.形成“蜂巢”的地质作用是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8.此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A.沉积岩形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B.沉积岩形成-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C.岩浆喷出-沉积岩形成-外力侵蚀-地壳抬升D.岩浆侵入-沉积岩形成-地壳抬升-外力侵蚀下图为某观测站某年8月1日至3日雨量及河流水文过程线图。
河北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四地理周练试题(13)一、单项选择题下图中①一⑤为0°-66°34′N之间不同日期的昼长分布曲线。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曲线①→②→③变化的时段内,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是A.从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B.从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C.从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D.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2.曲线⑤→④→③变化的时段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逐渐缩短B.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逐渐增长C.南半球昼长夜短,且夜逐渐缩短D.南半球昼短夜长,且夜逐渐增长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各题。
3.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的判断,正确的是A.甲位于山脉北坡 B.乙地可能有河流流经C.丙地坡度最大 D.丁地位于高原4.对于图示地区自然环境的描述,准确的是A.该区域气候冬夏风向明显更替B.侵蚀作用对地形形成影响最大C.该区域内盐碱、台风灾害多发D.该区域主要分布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上海是世界著名的六大“都市经济圈”之一,具有“东方明珠”的美誉。
在这片肥沃的三角洲上,环境人口容量很大。
读下图,5.陕西有“黄帝陵”,河南有“炎帝陵”;但具有“东方明珠”的上海周围却没有留下任何“炎黄足迹”,其原因是:()A.适逢冰期,冻害严重 B.间冰时期,洪灾频繁C.秦、淮以南,缺少食物 D.长江三角洲尚未形成6.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的增长速度已大大放慢,甚至停止……,其原因不正确的叙述是:()A.南水北调,导致水流量减少,携带泥沙量也随之减少B.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海浪侵蚀,海岸线退缩C.长江三峡水库截留了大部分来自上游的泥沙D.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工作成绩显著“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是吉林雾凇的真实写照。
读吉林市雾淞景点分布图和甲、乙、丙、丁四处表层水温统计表,回答下列各题。
7.该季节图示河段的水文特征是A.流量大,结冰期长 B.含沙量大,流速快C.处于丰水期,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D.流量稳定,无结冰8.该地区为著名雾凇观赏区的主要自然原因是①地形平坦②交通便利③水温与气温的温差大④夜间晴朗,气温低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下图表示某地气温与降水量逐月分配情况。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2019第二次周考训练地理试题第I卷(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目前,中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28万平方千米,印度的耕地面积约为170万平方千米。
在农业技术发展方向上,与美国、澳大刺亚等国重视机械化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不同,中、印两国均选择了精耕细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印度耕地面积大于我国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 B.地形 C.水源 D.土壤2.印度的热量条件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三熟,但多数地区农作物种植实际为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其原因主要是A.降水季节变化大 B.机械化水平低C.水土流失严重 D.市场需求量小3.中、印两国农业技术发展方向一致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水平低,农业投入少 B.自然灾害频发C.耕地主要分布在山区,地块小 D.人均耕地少图l为我国30°N纬线经过的六省(区)的公路网密度和公路货运占该省(区)总货运量比重图。
据此完成4~5题。
4.与①省(区)比较,②省(区)公路网密度小的主要原因是A.山区面积大,地表崎岖 B.人口稀少C.河流密布,多洪涝灾害 D.资源贫乏5.③省(区)公路货运量占总货运量比重小的原因可能是A.地质灾害频发 B.公路里程短 C.运输方式多样 D.经济水平低图2为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据此完成6~8题。
6.该地区南部山地坡度较陡,其原因可能是A.风力侵蚀 B.断层相对上升 C.岩层褶皱隆起 D.流水侵蚀7.与①河比较,②河A.冰期更短 B.落差更大 C.含沙量更大 D.有凌汛8.图中M地与海口(20°N,110°E)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相差最小的日期是A.3月21日 B.6月22日 C.9月23日 D. 12月22日图3为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某山地西坡各月降水量(单位:mm)随高度分布图。
高三地理上学期周练试卷注意:本卷分为ⅠⅡ两卷,总分 150 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请将第Ⅰ卷的答案填到答题卡上,第 II 卷的答案填到答题纸上第Ⅰ卷(共 90 分)一、选择题(共9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来,并将正确的答案涂到答题卡上)右图中阴影表示黑夜,读图回答1~4题。
1.下列大洲全部在夜半球的是 ( )A.非洲 B.南美洲C.大洋洲 D.亚洲2.图示时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开普敦正值干季B.新加坡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B.塔里木河正处于丰水期D.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3.图示时刻,北京时间是 ( )A.3时30分. B.8时40分C.15时20分 D.20时40分4.从地方时考虑,全球分属两个日期的经度比例是 ( )A.1:7 B.1:1 C.7:29 D.13:23右图表示局部地区的晨昏线位置,AB为晨线,读图回答5~6题。
5.此时北京时间为 ( )A.2时40分 B.21时20分C.9时20分 D.16时20分6.此时下列地理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 )A.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B.密西西比河正值枯水期C.是纽约市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D.尼罗河流域正值丰水期人们常用“月夜苦寒”来形容晚秋或寒冷,此时庄稼易遭受霜冻,据此回答7~8题。
7.“月夜苦寒”是因为大气的 ( )A.反射作用弱 B.吸收作用弱 C.散射作用弱 D.逆辐射作用弱8.为了防止庄稼受到冻害,最合理的措施是 ( )A.地膜覆盖 B.人造烟雾 C.人工降雨 D.增施化肥下图为“北半球某地区的热力环流示意图”(箭头表示气流,“东”“西”表示方向),据此回答9~12题。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教育】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周练试题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一、选择题(25*2=50分)读“我国40°N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2题。
1. 若M地开发攀岩运动项目,运动员安全绳的长度至少为A.255米B.205米C.155米D.105米2. 若某日6时甲村村民看到太阳刚好位于山峰峰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村该日昼夜平分B.北印度洋洋流顺时针流动C.北京香山红叶正值最佳观赏季节D.直布罗陀海峡风高浪急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是未来太阳能利用的方向之一。
下图为北京新型居住小区楼房正南向壁挂太阳能集热器照片和太阳能集热器装置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北京时间15时,太阳照射该壁挂太阳能集热器所产生的影子偏向于照片中A.①处的左下方B.②处的左上方C.③处的右下方D.④的处右上方4.关于使用壁挂太阳能集热器的叙述,可信的是A.该装置的“可调节支架”的长度随楼层不同发生变化B.安装的墙壁朝向在南、北半球相同C.将该装置移至上海地区使用,集热器冬季集热时间会缩短D.将该装置移至上海地区使用,“可调节支架”的长度应该拉长冻裂(林木)是指林木向阳面受冬季昼夜温度剧变致使树干纵向冻裂。
在高寒地区的疏林地受害更重。
冻裂一般不会直接引起树木的死亡,但可降低产量和品质。
图2示意我国东北某地等高线地形(单位:米)。
据此完成5-6题。
5.图示M、N、T、S四地中,林木冻裂灾害最重处与图中海拔最高处的高差最接近A.400米B.600米C.800米D.1000米6.推测疏林地受害更重的原因是A.树干的庇荫状态差 B.受冬季风影响大C.易受病虫害侵袭D.生长快,木质差伊塞克湖水面海拔高度1600余米,冬季表层水温为2℃-3℃,,终年不冻,有“热湖”之称。
由于地理位置特珠,成为候鸟迁徒、过冬、繁殖之地。
1948年建立了伊塞克湖野生动物保护区。
高三地理班上册周考试卷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
考试用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0分)一、单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四条曲线分别示意四地3月21日到6月30日的日出时间。
读图1,回答1~3题。
1.与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港日出时间对应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④地位于A.南半球中纬度B.北半球低纬度C.副热带高压带D.副极地低压带3.8月30日,②的昼长约为A.24小时B.22小时C.20小时D.18小时下图为某山地的局部等高线图,等高距为20米,AB为空中索道,回答4~6题。
4.乘索道上行的方向是()A.东北B.西南C.正北D.正南5.关于图中湖泊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内流湖B.火山湖C.构造湖D.外流湖6.图中有一瀑布,瀑布及其最佳观赏的位置分别是()A.甲.乙B.丙.丁C.丙.甲D.乙.丁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国,随着需求的增加,石油进口量还将继续增长。
近年,世界石油价格持续走高。
回答7-9题。
7.图1为某地地层示意。
从P点向下钻井,当钻头位于①、②、③“层”时,可能分别探测到A.天然气水石油B.水石油天然气C.石油天然气水D.天然气石油水8.一艘油轮从波斯湾驶往我国沿海。
6月下旬经马尔代夫附近海域、马六甲海峡到新加坡,该油轮A.先顺水航行,后逆水航行B.桅杆的日影始终出现在南侧C.可以不经过吉隆坡西南海域D.航行期间,雨少晴多9.世界最大的石油产区的石油输出方向最主要的是A.欧洲西部 B.美国 C.日本 D.中国10.在我国南方地形复杂的丘陵山区,村落的特点有A.规模一般较大 B.规模一般较小C.多呈团聚型的格局 D.多呈棋盘式的格局11.关于气候变暖造成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A.干旱、洪涝等灾害增加B.高纬度地区将适宜温带作物的生长C.扩大某些疾病的流行,影响人类健康D.中纬度带地区将会成为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12.下列与水资源危机的产生无关的是A.跨流域调水 B.需水量增长的速度超过可供水量增长的速度C.水题污染 D.水资源利用中浪费现象严重13.南美洲的水资源比非洲的水资源丰富是因为A.陆地面积比非洲的大 B.降水量比非洲的多C.人均径流总量比非洲的多 D.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比非洲的多下图是北半球易形成台风海区分布示意图。
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周练 地理试题 含答案下图中虚线是我国夏季高考期间的晨昏线,①点以西是西半球,①点与②③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3330千米,据此回答1—2题.1.此时“世界标准时”是A.16时40分B.19时40分 C.19时20分 D.16时20分2.此时,与北京在同一日的经度范围为A.70°E 向东到180°B. 70°E 向西到180°C. 110°W 向东到180°D.110°W 向西到180°读图,回答3--4题3.如图中等压线为一闭合等压线的部分,则图示地区A.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 B.大部分地区天气晴朗C.可能有台风 D.应该是亚洲高压中心4.若此图所示为我国某地区,则关于图中河流叙述正确的是A.此时正处于汛期 B.径流季节变化大C.结冰期可能长达半年D.为两岸的甜菜提供灌溉水源5.下图为某国区域图,甲、乙两地河流共同的水文特征有A.年径流量大B.径流季节变化不明显C.无结冰期D.含沙量高读世界区域地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6—7题。
6.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A.土壤水源 B.光热降水 C.风向地势 D.地形河流7.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 B.沙尘暴 C.土地盐碱化 D.洪涝我国某市xx年以来出生率在6‰以下,死亡率在8‰以下。
下图是xx~xx年来该市人口总数与自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8~9题。
甲乙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02 03(年)自然增长率人口总数(万人)人口总数自然增长率(‰)-1-2-3-4135013301310129012708.该市人口增长模式属于()A.“高高低”模式B.“三低”模式C.高增长模式D.增长下降模式9.导致该市人口总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文化因素B.政治因素 C.生态环境因素D.经济因素下图为南美洲三座山脉植被分布的差异。
2021年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次周练试题一、单选题图1示意xx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
读图1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1.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A.中国B.美国C.印度D.日本图3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
读图3,完成2、3题。
2.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①纬度②河流③降水④地形A.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②④3.甲.乙两地都行成了特大城市,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A.地形平坦B.水源充足C.陆路交通方便D.水陆交通枢纽4.老少比=×100.表1是xx年四个国家人口统计数据,其中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表1国家0—14岁人口比重(%)老少比波兰15 87西班牙15 113白俄罗斯15 93匈牙利15 107国家0—14岁人口比重(%)老少比波兰15 87西班牙15 113白俄罗斯15 93匈牙利15 107国家0—14岁人口比重(%)老少比波兰15 87西班牙15 113白俄罗斯15 93匈牙利15 107A.波兰 B.西班牙 C.白俄罗斯 D.匈牙利xx年,上海市近郊区与远郊区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千米4684人和1388人,比xx年分别增长80.2%和61.4%。
郊区人口密度增幅远高于城区。
5. 1978年到xx年,上海市郊区和城区制造业产值比重的变化以及近十年人口空间集聚的变化可以显示①城区工业用地大多转变为商业用地②城区居住用地大多转变为商业用地③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工业用地④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居住用地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6. 近十年来,上海市郊区和城区人口密度的变化反映A. 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急剧下降B. 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比郊区弱C. 远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近郊强D. 近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远郊强图4为1982年和xx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读图回答7—8题7.图中信息反映出A.1982—xx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xx年的低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xx年的高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xx年的多8.与1982年相比,xx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二、双选题图12是xxvxx年我国人口变动情况分布示意图(不含港澳台数据)。
吕梁高级中学高三、补班周练地理题(三)时间90分钟 总分125分第Ⅰ卷(选择题 共57分)(本卷共27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所选答案前的代表字母填写在后面表格内。
每小题 2 分,多选、错选、漏选,该小题均不得分。
)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27小题,共54分)。
读图A 和图B ,回答下列1-3题。
1.关于图A 与图B 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A 表示的实际范围比图B 的实际范围更大B.图A 的比例尺比图B 的比例尺大C.图B 反映的实际内容比图A 反映的实际内容更详细D.无法判断两个图的比例尺大小和表示的范围的大小2.若一架飞机由A 地向正西方向飞行经1.5小时到达B 地,则飞机飞行的时速(km/h)为( ) A.1110 B.850 C.1500 D.2100 3.若飞机从A 地到B 地,按最近的路线飞行,应该( ) A.先向西北,再向西南 B.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C.先向西南,再向西北 D.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4. 下图是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三者的关系(图中圆的大小代表天体系统层次的高低),其中正确的是:5.北京时间2012年10月25日23时33分,我国第16颗北斗导航星发射升空。
该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时,能正确表示位于美国旧金山(37°48′N,122°25′W )的旗杆竿影(图中MM ′所示)朝向的是 ( )亚洲首座MW (兆瓦)级太阳能塔式热发电站即将在北京延庆县竣工。
届时将建成一座100米高的太阳能吸热塔,并在208亩地面上摆放100面自动追踪太阳光的大型反光镜,(即“定日镜”,参见左图),反射聚集阳光到吸热塔内,再转化成电力。
据图文材料完成6-7题。
北北北北MM M M MM M M AB C D6.北京太阳能发电站的定日镜,正午时镜身最接近于直立的月份是()A.6月B.9月C.12月D.3月7.据右图,选择在北京延庆县建立大型太阳能电站的自然因素有()①属于干旱半干旱区,太阳辐射强②西北山区,空气质量好,大气透明度高③位于山间盆地,地形较平坦开阔④清洁能源的市场需求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③④8.读某地景观图,判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假如该河流在在北半球,则a处易受侵蚀B.假若该河流在南半球,则b处易受侵蚀C.假若该河流在北半球,河流中有砂金,淘金处应在b处D.假若该河流在南半球,河流中有砂金,淘金处应在b处读“地球自转等线速度分布示意图”,R、T在同一纬线上。
河北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四地理周练试题(13)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中①一⑤为0°-66°34′N之间不同日期的昼长分布曲线。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曲线①→②→③变化的时段内,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是
A.从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
B.从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
C.从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
D.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
2.曲线⑤→④→③变化的时段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逐渐缩短
B.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逐渐增长
C.南半球昼长夜短,且夜逐渐缩短
D.南半球昼短夜长,且夜逐渐增长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各题。
3.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位于山脉北坡 B.乙地可能有河流流经
C.丙地坡度最大 D.丁地位于高原
4.对于图示地区自然环境的描述,准确的是
A.该区域气候冬夏风向明显更替
B.侵蚀作用对地形形成影响最大
C.该区域内盐碱、台风灾害多发
D.该区域主要分布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上海是世界著名的六大“都市经济圈”之一,具有“东方明珠”的美誉。
在这片肥沃的三角洲上,环境人口容量很大。
读下图,
5.陕西有“黄帝陵”,河南有“炎帝陵”;但具有“东方明珠”的上海周围却没有留下任何“炎黄足迹”,其原因是:()
A.适逢冰期,冻害严重 B.间冰时期,洪灾频繁
C.秦、淮以南,缺少食物 D.长江三角洲尚未形成
6.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的增长速度已大大放慢,甚至停止……,其原因不正确的叙述是:()A.南水北调,导致水流量减少,携带泥沙量也随之减少
B.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海浪侵蚀,海岸线退缩
C.长江三峡水库截留了大部分来自上游的泥沙
D.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工作成绩显著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是吉林雾凇的真实写照。
读吉林市雾淞景点分布图和甲、乙、丙、丁四处表层水温统计表,回答下列各题。
7.该季节图示河段的水文特征是
A.流量大,结冰期长 B.含沙量大,流速快
C.处于丰水期,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D.流量稳定,无结冰
8.该地区为著名雾凇观赏区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①地形平坦②交通便利③水温与气温的温差大④夜间晴朗,气温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下图表示某地气温与降水量逐月分配情况。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虚线表示气温;实线表示降水。
9.导致该地7、8月份降水多的主要原因是
A.夏季风从海洋上来,带来丰沛水汽
B.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上升气流
C.冬季西北风从海洋上来,带来水汽
D.东南信风从海洋上来,降水多
10.该气候区与对应农业地域类型正确的是
A.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B.中国——水稻种植业
C.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
D.意大利——乳畜业
下图中图a示意我国某地区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图b示意图a地区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1.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高
B.③地气压低于④地
C.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高
D.②地气压高于①地
12.下列说法可能的是
A.a地风向为东南风 B.c地风向为西南风 C.b为晴朗天气 D.d为下沉气流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m),表格为某地理兴趣小组在该地野外考察中依次记录的5个观测点信息(岩层代号:P-Q-S由老到新)。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3.图中与该小组考察的路线基本一致的是()
A.L1线 B.L2线 C.L3线 D.L4线14.下列关于该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M处地貌形成以内力作用为主 B.M处断层发育地质灾害频发
C.N处岩层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 D.N处为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一架飞机从甲地(60°N,100°W)起飞,沿最近航线匀速飞行8小时抵达乙地(60°N,80°E)。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5.飞机飞行航线( )
A.一直不变 B.先向东北后向东南
C.先向西北后向西南 D.先向北后向南
16.这架飞机若以同样的速度,沿60°N纬线飞行,抵达乙地大约需要( )
A.8小时 B.12小时 C.16小时 D.20小时
下图为京津地区汽车制造业发展过程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7.该汽车制造业在京津地区布局的主要原因有()
①劳动力丰富②市场广阔
③科技发达④地价低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a→b、b→c阶段,都有利于()
①低生产成本②减少污染区域
③共享基础设施④获得最优区位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读板块分布及边界图,回答下列问题。
19.下列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四地中,④地岩层的年龄最新
B.海洋地壳中,生长多与消亡
C.大陆地壳普遍比海洋地壳厚
D.虚线方框内的地形、地貌可能出现在亚洲东部
20.下图中①~④段板块界线中,与其他三段板块界线类型不同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二、综合题
21.阅读我国局部地区山脉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对图中山脉两侧地形区景观的描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①山南侧的高寒草原上,常见成群的骆驼在觅食
B.②山南侧戈壁、沙漠广布
C.③山北侧水乡泽国、河网密布、沃野千里
D.④山东侧秋季稻谷飘香
(2)甲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大规模发展优质番茄种植和加工业。
试分析该地区能生产优质番茄的主要自然原因和大规模发展种植业带来的生态问题。
(3)对甲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应如何进行综合治理?
(4)试评价甲盆地太阳能资源的开发条件。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瓜达尔基维尔河(R河)是西班牙南部主要河流,为西班牙的第三长河,全长657千米,是西班牙境内唯一可以通航的大河(现在的通航段只到塞维利亚)。
下图为伊比利亚半岛示意图。
材料二: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自治区是享誉世界的“雪莉酒”出产地。
其首府塞维利亚(S地),人口约200万,是南部第一大城市和商业中心,也是西班牙唯一拥有内河港口的城市。
附近谷地农牧业较发达,盛产谷物、葡萄、油橄榄、棉花、烟草和羊。
塞维利亚的主要工业有造船、飞机和机械制造,以及电器、石化和棉毛纺织、卷烟与食品加工等。
地理大发现时期,西班牙的船队从新大陆运
来大批黄金、白银,经过塞维利亚(古称巴罗斯港)转运往欧洲各地。
(1)简述安达卢西亚自治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2)分析塞维利亚作为商业中心的有利条件。
(3)西班牙是全球清洁能源使用的典范。
列举其广泛使用的两种清洁能源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C
2.A
3.B
4.A
5.D
6.B
7.D
8.C
9.C
10.A
11.A
12.C
13.B 14.C
15.D
16.B
17.B
18.A
19.C
20.D
21.(1)B
(2)自然原因:夏季光照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
生态问题: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
(3)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调节农林牧之间的关系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控制人口增长
(4)有利:甲地为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海洋水汽不易到达,阴雨天气少,太阳能充足;
不利:甲地人口较稀少,用电需求量较小;
甲地经济力量较薄弱,太阳能开发技术较低
22.
(1)欧洲最南部,非洲和欧洲的桥梁,大西洋和地中海的交汇点。
(2)工农业发达,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及销售区;位于河运起止点,是西班牙南部的交通枢纽,便于商品集散;人口稠密,消费市场广阔;历史上就是重要的转运港口。
(3)风能:沿海,且受西风带影响,风力大
核能:经济发达,技术先进
水能:河流多源于山地,落差大;气候较湿润,河流流量大
太阳能:(地中海气候)夏季光照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