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五彩妙笔,绘春日美景——白居易《杭州春望》赏读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杭州春望白居易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此诗为长庆三年(823)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作。
诗对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写,前六句都是一句一景,最后两句为一景。
七处景色都靠“望”字把它们联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首句写登楼远望海天瑰丽的景色,有笼住全篇之势。
作者原注云:“城东楼名望海楼。
”《太平寰宇记》中望海楼作望潮楼,高十丈。
次句护江堤指杭州东南钱塘江岸筑以防备海潮的长堤。
清晨登望海楼,极目远眺,旭日东升,霞光万道,钱塘江水,奔流入海,护江长堤,闪着银光。
此联把城外东南的景色,写得极其雄伟壮丽。
次联诗人把目光转到城内。
杭州城内吴山(又称胥山)上有“伍员庙”。
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
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辗转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先后打败了楚国、越国,后因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而见疏,终被杀害。
所民间传说:他因怨恨吴王,死后驱水为涛,故钱塘江潮又称“子胥涛”。
此诗通首所写均为白日眺望情景,“夜入”是想象之词,是说看见眼前的钱塘江和伍员庙,想到夜里万籁俱寂之时,涛声传入庙中,特别清晰。
“苏小”,即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
“苏小家”代指歌妓舞女所居的秦楼楚馆。
这句正写题面的“春”字,点明季节,并以歌楼舞榭,写出杭州的繁华景象。
应当注意的是,句中之柳非门前屋后之柳,而是极目远望到的院中之柳。
《唐宋诗醇》评这两句说:“‘入’字、‘藏’字极写望中之景。
”两句均引用典故写景,不但展现了眼前景物,而且使人联想到伍员的壮烈,昔日杭州的繁华,上句气象雄浑,下句旖旎动人,富有诗情画意。
上两联主要是写自然景色,下一联则把重点移在风物人情上。
“红袖”指织绫女子。
“柿蒂”指绫的花纹。
作者原注云:“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
”“酒旗”即酒招,代指酒店。
“梨花”语意双关。
作者原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
春望翻译和赏析原文: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应征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上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横。
译文:杭州城外望海楼披著艳丽的朝霞,跑在护江堤上挥着坚硬的白沙。
滚滚的钱塘涛声春夜传应征入伍员庙,柔软的绿柳春色包蕴在苏小小家。
红袖少女炫耀杭纱柿蒂织工不好,青旗门前争买美酒饮“梨花”。
就是谁开拓了通向湖心孤山的道路?布满青草的小道像是少女的绿色裙腰小姑娘斜斜。
注释:望海楼:作者晋初云:“城东楼名望海楼。
”堤:即为白沙堤。
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
其父兄皆被楚平王枪杀。
伍员逃往吴国,佐吴王阖庐击败楚国,又佐吴王夫高击败越国,后因受到谗毁坏,为夫差杀。
民间传说伍员死后封为涛神,钱塘江潮为其李景遂所兴,因表示“子胥涛”。
历代立祠纪念,叫做伍公庙。
连立庙的胥山也称作“伍公山”。
苏小:即为苏小小,为南朝钱塘名妓。
西湖热桥畔旧有苏小小墓。
红袖:指织绫女。
柿蒂:“杭州出来柿蒂,花者尤佳也。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卷一八说道:“杭土产绫曰柿蒂、狗脚,……皆花纹特起至,色样官窑不一。
”青旗:指酒铺门前的酒旗。
长鞘:买酒。
梨花:酒名。
作者晋初云:“其谓之,酿酒趁着梨花时甜,号为‘梨花春’。
”案此二句写下杭州的风俗特产:炫耀杭州产土纱“柿蒂”花色不好,市民赶着在梨花候饮梨花春酒。
赏析:首联及,先面世“望海光公“护江堤公,是因为光低、堤长足进步可贯领通篇,它们在辉彩早霞、方秆晴沙照映衬下,一“明公一“白公,渲衬变成一派秾丽益朗照曝光气氛,渐兴以下佳境。
在这里,“照公光曙色和霞光属于客观现象,“挥公堤浩瀚则就是游人照兴趣,一静一动,皆从诗人眼中见到出来,紧贴题目照“盼公字。
诗中原备注:“城东光声望海光公,又杭城之南钱塘江,故堤防。
次联及抬起一层,始带出明显照季节特征:春潮滚滚,夜涛摩荡,声响直奋吴山顶照伍公庙;柳枝绿树,苏小家抗拒新绿深处,春光似乎就凝汇在她例如花照年华和火通常照热情里……这两句声色交织、利害相配,分别从音像认知里生收到“夜入公“春藏公照奇妙M18x,一并带出涵纳着深邃苍凉照历史尤容照“伍员庙公“苏小家公里,并使古老照胜迹打破时空,带了现实感,并给读者以审美照惬意。
【诗词阅读及答案】杭州春望白居易阅读附答案【诗词阅读及答案】杭州春望白居易阅读附答案
杭州春旺
白居易
望海塔闪耀着黎明,保护着河堤,踩着细沙。
陶生当晚应征入寺,刘思春躲藏了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① 婺源寺:杭州巫山(又名须山、城隍山)上有一座“婺源寺”。
吴人,名子胥,春秋时生于楚国。
他先后帮助吴打败楚国和越国。
② 苏潇:苏潇,南齐钱塘有名的
妓女。
(1)《唐宋诗醇》评此文“‘入’字、‘藏’字极写望中之景”,请结合颔联对此
作简要分析。
(4分)
答:(2)结尾对联描述了从远处俯瞰西湖的情景,并简要分析了对联的表达方式和
表达效果。
(4分)
答:
9.(1)“进门”从我们面前的钱塘江和婺源寺开始,想到夜晚万籁俱寂、风和日丽
时寺内波涛翻滚;(2分)“西藏”描绘了远处的景色,描绘了熙熙攘攘的秦楼楚堂迷人
动人的景色,掩盖不了杨柳色的活力。
(2分)
(2)比喻,把“湖寺西南路”比作“裙腰”,(2分)不仅写出了春日白堤烟柳葱茏的迷人景色,而且使人联想少女飘逸的彩裙,形象生动地勾画出西湖的妩媚秀丽。
(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杭州春望小白居易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①,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①伍员:伍子胥。
②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即白沙堤,简称白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清晨登望海楼,极目远眺,旭日东升,霞光万道,钱塘江水,奔流入海,护江长堤,闪着银光。
此联把城外东南的景色,写得极其雄伟壮丽。
B.“红袖”指织绫女子,“柿蒂”指绫的花纹,“趁梨花”是说正好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
此联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也暗含对统治者追求奢侈浮华生活的批判。
C.末联写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裙腰”这个比喻,不仅写出了春日白堤烟柳葱茜,露草芊绵的迷人景色,而且把从远处俯瞰西湖的景象写得非常逼真生动。
D.本诗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又将写景同咏古,摄自然之景同记风物人情结合起来,使景物更加丰富多彩,洋溢着诗人抑止不住的赞美之情。
16.《唐诗笺注》说:“涛声夜入,何等悲壮!柳色春藏,何等妩媚!有此妩媚,不可无此悲壮:有此悲壮,不可无此妩媚。
若一味悲壮,或味妩媚,吾不欲观之矣。
”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结合诗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 《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写字品茶消磨时光。
诗人毕竟放不下未酬之志,故以此自嘲,表明自己不能建功立业的焦虑郁闷。
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而且赋予了山峰以人的形态,描写形象生动。
15. B 没有“对统治者追求奢侈浮华生活的批判”16.①诗人看到眼前的钱塘江和伍员庙,想到夜里万籁俱寂,涛声传人庙中,声音响亮,伍员本身的遭际,更为震天的涛声增添了几分悲壮色彩。
用此典与涛声之刚健有力相结合,写出春色的壮丽。
【古诗文阅读】白居易《杭州春望》阅读答案杭州春望白居易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①白氏时任杭州刺史。
②伍员:伍子胥。
杭州城内吴山上有伍员庙。
③苏小:苏小小,南朝人,西湖冷桥畔旧有其墓。
④“柿蒂”:绫的花纹。
8.本诗所写景物反映了杭州的哪些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9.“涛声夜入伍员庙”一句与诗歌整体协调和谐吗?请简述你的意见。
(6分)参考答案8.【反映了杭州春意盎然的自然美景、深厚丰富的历史底蕴、闲适优雅的市井生活。
表现了作者对此地景色风物的欣赏、赞美之情,以及在此任职的自得之情。
每处1分。
】9.【从浅层看,有不和谐之处:涛声不是“望”得见的;(1分)“夜入”是想象,而其他各句是实写;(1分)“伍员”容易引发激昂悲愤之情,与全诗的闲情逸致不同。
(2分)从深处看,还是和题目、整体内容协调的:想象的夜入庙中的震耳“涛声”,间接反映、烘托了眼前所见钱塘江的壮阔气势;(3分)“伍员庙”也是望中所见,引发对杭州人文历史的追寻,使景物更有风韵。
(3分)可以只从不和谐(或和谐)的角度答,也可以辩证作答,按点给分。
本题最多得6分。
】简析此诗对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写,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就像用五色彩笔,画出一幅工丽雅致的画图,流溢着浓郁活泼的生活情趣。
全诗八句,前六句一句一景,最后两句为一景。
七处景色都靠“望”字把它们联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这首诗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就像用五色彩笔,画出一幅《杭州春望图》。
画面以春柳、春草、春树及江水、湖水的翠绿为主色,又以梨花、红裙、彩绫、酒旗加以点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间,把杭州的春光装点得美丽无比,散发着浓郁的春意。
诗在写法上,由城外之东南,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远近结合,错落有致,而又次序井然。
同时,又将写景同咏古,摄自然之景同记风物人情结合起来,使景物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诗味,洋溢着诗人抑止不住的赞美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杭州春望白居易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①,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①柿蒂: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卷一八说:“杭土产绫曰柿蒂、狗脚,……皆花纹特起,色样织造不一。
”②梨花:酒名。
作者原注云:“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两联聚焦望海楼、护江堤、伍元庙、苏小家等杭州典型景点,点面结合,描写独到。
B.颔联“入”“藏”二字用语极巧妙,联想奇特,声色交织,超越时空,给人以审美愉悦。
C.颈联描写杭州风俗特产,运用比喻和双关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杭州的风物之美。
D.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与白居易另一名篇《钱塘湖春行》比较接近。
超然客公众号16.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与本诗尾联的构思有一致的地方,但也有差异。
请结合本诗分析。
(6分)参考答案:15.C。
颈联“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都是在写人物的活动。
“红袖”使用了借代修辞,实指纺织杭绫的女子;“梨花”使用了双关修辞。
16.①两首诗的比喻的本体都是西湖,喻体都与婀娜多姿、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有关,这个构思与思路是相同的;②本诗尾联“裙腰”这个比喻更为绝妙,不仅写出了春日白堤烟柳葱蒨,露草芊绵的迷人景色,而且把从远处俯瞰西湖的景象写得非常逼真生动;③本诗尾联写裙腰,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由裙腰,让人宛若看到西湖如彩裙飘逸的水光波影;由裙腰,又自然使人联想到如少女般妩媚秀丽的西湖春色,让人浮想联翩。
(每点2分,共6分)。
古诗杭州春望翻译赏析《杭州春望》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
其古诗全文如下: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前言】《杭州春望》是白居易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就象用五色彩笔,画出一幅《杭州春望图》。
前六句一句一景,最后两句为一景。
七处景色都靠“望”字把它们联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画面。
【注释】⑴望海楼:作者原注云:“城东楼名望海楼。
”⑵堤:即白沙堤。
⑶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
其父兄皆被楚平王杀害。
伍员逃到吴国,佐吴王阖庐打败楚国,又佐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因受谗毁,为夫差所杀。
民间传说伍员死后封为涛神,钱塘江潮为其怨怒所兴,因称“子胥涛”。
历代立祠纪念,叫伍公庙。
连立庙的胥山也称为“伍公山”。
⑷苏小:即苏小小,为南朝钱塘名妓。
西湖冷桥畔旧有苏小小墓。
⑸红袖:指织绫女。
⑹柿蒂:“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卷一八说:“杭土产绫曰柿蒂、狗脚,……皆花纹特起,色样织造不一。
”⑺青旗:指酒铺门前的酒旗。
沽酒:买酒。
⑻梨花:酒名。
作者原注云:“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
”案此二句写杭州的风俗特产:夸耀杭州产土绫“柿蒂”花色好,市民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
【翻译】杭州城外望海楼披着明丽的朝霞,走在护江堤上踏着松软的白沙。
呼啸的钱塘涛声春夜传入伍员庙,娇嫩的绿柳春色包蕴在苏小小家。
红袖少女夸耀杭绫柿蒂织工好/b/24352,青旗门前争买美酒饮“梨花”。
是谁开辟了通向湖心孤山的道路?长满青草的小道像少女的绿色裙腰弯弯斜斜。
【赏析】首联,先推出“望海楼”“护江堤”,是因为楼高、堤长足可贯领通篇,它们在辉彩早霞、泛光晴沙的映照下,一“明”一“白”,渲衬成一派秾丽畅朗的气氛,渐启以下佳境。
在这里,“照”楼曙色和霞光属客观现象,“踏”堤遨游则是游人的兴趣,一静一动,皆从诗人眼中见出,紧扣题目的“望”字。
白居易《杭州春望》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杭州春望白居易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释:(1)伍员:伍子胥,春秋楚人。
(2)苏小:苏小小,南齐钱塘名妓。
(3)柿蒂:绫的花纹。
(4)梨花:酒名。
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梨花春”。
( 5 )护江堤:指白沙堤,简称白堤。
译文:曙光早霞中映照着望海楼,在白色的护江大堤踏着干燥的海沙。
晚上海浪的声音在伍子胥庙能听到,绿柳的春光藏在苏小小家。
红衣女孩在造柿蒂绫,乘着梨花开放在挂着青色旗酒肆中饮酒。
是哪一个在孤山寺边开修白堤,草绿望着好像绿裙腰一道斜过。
赏析:此诗为长庆三年(823)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作。
诗对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写,前六句都是一句一景,最后两句为一景。
七处景色都靠“望”字把它们联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首句写登楼远望海天瑰丽的景色,有笼住全篇之势。
作者原注云:“城东楼名望海楼。
”《太平寰宇记》中望海楼作望潮楼,高十丈。
次句护江堤指杭州东南钱塘江岸筑以防备海潮的长堤。
清晨登望海楼,极目远眺,旭日东升,霞光万道,钱塘江水,奔流入海,护江长堤,闪着银光。
此联把城外东南的景色,写得极其雄伟壮丽。
次联诗人把目光转到城内。
杭州城内吴山(又称胥山)上有“伍员庙”。
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
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辗转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先后打败了楚国、越国,后因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而见疏,终被杀害。
所民间传说:他因怨恨吴王,死后驱水为涛,故钱塘江潮又称“子胥涛”。
此诗通首所写均为白日眺望情景,“夜入”是想象之词,是说看见眼前的钱塘江和伍员庙,想到夜里万籁俱寂之时,涛声传入庙中,特别清晰。
“苏小”,即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
“苏小家”代指歌妓舞女所居的秦楼楚馆。
这句正写题面的“春”字,点明季节,并以歌楼舞榭,写出杭州的繁华景象。
白居易唐诗《杭州春望》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杭州春望》是白居易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就象用五色彩笔,画出一幅《杭州春望图》。
杭州春望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杭州春望》注释⑴望海楼:作者原注云:“城东楼名望海楼。
”⑵堤:即白沙堤。
⑶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
其父兄皆被楚平王杀害。
伍员逃到吴国,佐吴王阖庐打败楚国,又佐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因受谗毁,为夫差所杀。
民间传说伍员死后封为涛神,钱塘江潮为其怨怒所兴,因称“子胥涛”。
历代立祠纪念,叫伍公庙。
连立庙的胥山也称为“伍公山”。
⑷苏小:即苏小小,为南朝钱塘名妓。
西湖冷桥畔旧有苏小小墓。
⑸红袖:指织绫女。
⑹柿蒂:“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卷一八说:“杭土产绫曰柿蒂、狗脚,……皆花纹特起,色样织造不一。
”⑺青旗:指酒铺门前的酒旗。
沽酒:买酒。
⑻梨花:酒名。
作者原注云:“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
”案此二句写杭州的风俗特产:夸耀杭州产土绫“柿蒂”花色好,市民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
《杭州春望》白话译文杭州城外望海楼披着明丽的朝霞,走在护江堤上踏着松软的白沙。
呼啸的钱塘涛声春夜传入伍员庙,娇嫩的绿柳春色包蕴在苏小小家。
红袖少女夸耀杭绫柿蒂织工好,青旗门前争买美酒饮“梨花”。
是谁开辟了通向湖心孤山的道路?长满青草的小道像少女的绿色裙腰弯弯斜斜。
《杭州春望》创作背景白居易自穆宗长庆二年(822)秋至长庆四年春任杭州刺史,此诗即作于是时。
《杭州春望》赏析首联,先推出“望海楼”“护江堤”,是因为楼高、堤长足可贯领通篇,它们在辉彩早霞、泛光晴沙的映照下,一“明”一“白”,渲衬成一派秾丽畅朗的气氛,渐启以下佳境。
在这里,“照”楼曙色和霞光属客观现象,“踏”堤遨游则是游人的兴趣,一静一动,皆从诗人眼中见出,紧扣题目的“望”字。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这首诗为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作。
全诗对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写,前六句都是一句一景,最后两句为一景,诗人用一个“望”字把七处景色联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首句写登楼远望海天瑰丽的景色。
望海楼又名望潮楼,在杭州城东,高十丈。
次句中的“护江堤”指杭州东南钱塘江岸筑以防备海潮的长堤。
清晨登望海楼,极目远眺,旭日东升,霞光万道,钱塘江水,奔流入海,护江长堤,闪着银光。
这两句诗把城外东南的景色表现得极其雄伟壮丽。
次联写想象中的城内景色,正写题面的“春”字,点明季节,并以歌楼舞榭,写出杭州的繁华景象。
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
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辗转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先后打败了楚国、越国,后因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而见疏,终被杀害。
“伍员庙”在杭州城内吴山(又称胥山)上。
“苏小”,即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
“苏小家”代指歌妓舞女所居的秦楼楚馆。
诗人把目光转到城内,看见眼前的钱塘江和伍员庙,想到夜里万籁俱寂之时,涛声传入庙中,特别清晰。
诗人极目远望,柳色深深,枝影婆娑,那些秦楼楚馆掩映在碧绿的柳色中。
这两句引用典故写景,不但展现了眼前景物,而且使人联想到伍员的壮烈,昔日杭州的繁华,上句气象雄浑,下句旖旎动人,富有诗情画意。
三联重点刻画杭州城的风物人情。
“红袖”指织绫女子。
“柿蒂”指绫的花纹。
“酒旗”即酒招,代指酒家。
“梨花”语意双关。
作者原注:“其俗,酿酒趁梨花开时,号为‘梨花春’。
”“趁梨花”是说正好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
此联一句写妇女织绫,一句写游人沽饮。
梨花飘舞,酒旗相招;红袖翻飞,绫纹绮丽。
诗意之浓,色彩之美,读之令人心醉。
末联又把目光移到远处,写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
“湖寺”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即白沙堤,简称白堤。
“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不仅写出了春日白堤烟柳葱茏,露草芊绵的迷人景色,而且把从远处俯瞰西湖的景象写得非常逼真生动,同时,写裙腰,自然使人联想到裙,宛若看到彩裙飘逸如湖面的水光波影;由裙,又自然使人联想到妩媚秀丽的西湖,岂不是美丽少女的化身?
这首诗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就像用五色彩笔,画出一幅《杭州春望图》。
画面以春柳、春草、春树及江水、湖水的翠绿为主色,又以梨花、红裙、彩绫、酒旗加以点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间,把杭州的春光装点得美丽无比,散发着浓郁的春意。
诗
在写法上,由城外之东南,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远近结合,错落有致,而又次序井然。
同时,又将自然之景同风物人情结合起来,使景物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诗味,洋溢着诗人抑制不住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