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Combined chemotherapy 药理药效研究 动物模型
- 格式:pdf
- 大小:946.23 KB
- 文档页数:6
小鼠骨折及不同治疗方式模型的研究进展引言小鼠骨折模型是研究骨折治疗新方法以及了解骨折康复过程的重要工具。
通过建立小鼠骨折模型,可以模拟人类骨折,并且方便进行不同治疗方式的研究。
随着生物医学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治疗方式被应用于小鼠骨折模型,包括传统治疗方法和新技术手段。
本文将介绍小鼠骨折模型及不同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在骨折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
小鼠骨折模型的建立小鼠骨折模型的建立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手术法、化学法和物理法等。
手术法是最常用的建立小鼠骨折模型的方法,通过制作骨折口、固定骨折等步骤来模拟人类骨折情况。
化学法是利用化学物质诱导小鼠骨折,常用的化学物质有胶原酶、硫酸铜等。
物理法是利用外力(如剪切力、冲击力)使小鼠骨骼受到破坏并导致骨折发生。
通过不同的建立方法,可以模拟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骨折,从而为研究治疗方式提供多样化的样本。
传统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传统的骨折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是指利用石膏、绷带等外部固定器材保护骨折部位,促进骨折愈合。
手术治疗则是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将骨折部位复位固定,促进骨折愈合。
这些传统治疗方式在小鼠骨折模型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研究。
通过对不同治疗方式的比较研究,可以评估其在骨折治疗中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对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
新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手段被应用于小鼠骨折模型的研究。
其中,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是研究热点。
基因治疗通过向骨折部位输送特定基因或调控骨细胞基因表达,促进骨折愈合。
干细胞治疗则是通过将干细胞定向分化为骨细胞或骨髓基质细胞,增加骨折部位的细胞来源,从而促进骨折愈合。
其他新技术手段包括利用成骨细胞因子、3D打印技术等,通过提供骨生成材料或建立复杂的人工支架来促进骨折愈合。
应用前景小鼠骨折模型及不同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为骨折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通过研究不同治疗方式在小鼠骨折模型中的疗效和机制,可以为人类骨折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十种常见实验动物模型一、缺铁性贫血动物模型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anemia,IDA)是体内用来合成血红蛋白(HGB)的贮存铁缺乏,HGB合成减少而导致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主要发生于以下情况:(1)铁需求增加而摄入不足,见于饮食中缺铁的婴幼儿、青少年、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2)铁吸收不良,见于胃酸缺乏、小肠粘膜病变、肠道功能紊乱、胃空肠吻合术后以及服用抗酸和H2受体及抗剂等药物等情况。
(3)铁丢失过多,见于反复多次小量失血,如钩虫病、月经量过多等。
IDA是一种多发性疾病,据报道,在多数发展中国家,约2/3的儿童和育龄妇女缺铁,其中1/3患IDA,因此,研究IDA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些研究中,缺铁性贫血的动物模型(AnimalmodelofIDA),又是实施研究的基础工具。
常见的IDA动物模型的构建技术如下:实验动物:一般选用SD大鼠,4周龄,雌雄不拘,体重65g左右,HGB$130g/L。
建模方法:低铁饲料加多次少量放血法。
低铁饲料一般参照AOAC 配方配制,采用EDTA浸泡处理以去除饲料中的铁,饲料中的含铁量是诱导SD大鼠形成缺铁性贫血模型的关键,现有研究表明,饲喂含铁量<15.63mg/Kg的饲料35天,SD大鼠出现典型IDA表现,而饲喂含铁40.30mg/Kg的饲料SD大鼠出现缺铁,但并不表现贫血症状。
建模时一般采用去离子水作为动物饮水,以排除饮水中铁离子的影响。
少量多次放血主要用于模拟反复多次小量失血导致的铁丢失,还可以加速贫血的形成。
放血一般在低铁饲料饲喂2周后进行,常用尾静脉放血法,1〜1.5ml/次,2次/周。
模型指标:(1)HGBW100g/L;(2)血象: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偏小,大小不一,中心淡染区扩大,MCV减小、MCHC降低;(3)血清铁(SI)降低,常小于10umol/L,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增咼,常大于60umol/L。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模型不能用于铁吸收不良相关IDA的防治研究。
(1)chemotherapeutic agents 化疗药物:对病原体通常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作用,而对机体没有或只有轻度毒性的药物(2)antimicrobial drugs 抗微生物药:能抑制或杀伤致病微生物,从而使其生长、繁殖受阻碍的药物。
(3)antiparasitic drugs 抗寄生虫药:是用于驱除或杀灭体内外寄生虫药物。
(4)chemotherapeutic triangle 化疗三角p225(5)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 化疗指数:是评价化疗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一般以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表示,即CI=LD50/ED50(6)antibacterial activity 抗菌活性:是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7)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 抗菌药后效应:指停药后,抗生素在机体内的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者被机体完全清除,细菌在一段时间内仍处于持续受抑制状态。
(8)therapeutic index(LD50/ED50)治疗指数:治疗指数为药物的安全性指标。
通常将半数中毒量(TD50)/半数(9)Pharmacodynamics is the study of the biochemical and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drugs, their modes of a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ug concentration and effect. An understanding of pharmacodynamics forms the foundation of rational therapeutic drug use and provides insights into possible drug interactions as well as the design of new drugs.药效学是研究药物的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其作用方式和药物浓度与作用关系的研究。
关于肿瘤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生物实验菌推荐搜索关键词列表:动物模型光热治疗HE染色常规的动物实验,除了皮肤或者骨的缺损修复,癌症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目前,癌症仍然威胁人类的一大疾病,因此需要动物实验来深入了解如何有效进一步治疗癌症。
通常,动物模型一般是研究者利用化学致癌剂或者致癌病毒诱发实验动物肿瘤。
那么肿瘤动物实验模型建立的优点主要有:抗肿瘤药物的筛选以及疗效;抗肿瘤转移性药物的研发以及研究平台。
因此,我们总结了常见癌症的动物模型建立方法供读者参考。
一、肝癌(1)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白鼠肝癌:第一种方式可以用DEN直接灌胃(10mg/kg,每周一次),其余5天用0.025%的DEN 水溶液供其饮用,约4个月可以诱发成肝癌;另一种方式可以直接用0.005%掺入水中饮用约8个月即可诱发肝癌。
(2)2-乙酰氨基酸(2AAF)诱发小鼠、兔、狗肝癌:可以将0.03%的2AAF混入饲料喂养;或者每只每日喂养平均2~3mg的2AAF,3-4月左右即可诱发肝癌。
(3)4-2甲基氨基氮苯(DBA)诱发大鼠肝癌:将0.06%的DBA 混入饲料喂养,饲料中的维生素B2不可超过1.5~2mg/kg。
(4)黄曲霉素诱发大鼠肝癌:将0.001~0.015ppm(每日用量)的黄曲霉素混入饲料中喂6个月后,肝癌诱发率可达80%。
二、肺癌(1)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小鼠肺癌:小白鼠每周皮下注射1%的DEN水溶液一次,每次剂量56mg/kg,总剂量达到1176mg,半年左右发癌率可达94%。
(2)乌拉坦诱发肺腺癌:适龄大鼠每次每只腹腔注入10%乌拉坦生理盐水液0.1~0.3ml,间隔3~5日再注,共注2~3个月,每只小鼠用量约为100mg。
3个月左右即可成功诱发肺腺癌。
(3)硫酸铵气溶胶诱发肺腺癌:让老鼠吸入硫酸胺气溶剂13个月即可诱发肺腺癌。
三、胃癌(1)不对称亚硝胺诱发小鼠胃癌:不对称亚硝胺的剂量为0.25ml/kg,3个月即可发生前胃乳头状癌,7-8个月诱发胃癌。
2,4-二硝基酚所致小鼠发热模型的建立及阳性解热药物的选择张富赓;胡人杰;姜卉【期刊名称】《天津药学》【年(卷),期】2002(014)001【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简便的小鼠发热模型,使之应用于解热药物药效初筛.方法:①2,4-二硝基酚14 mg/kg、28 mg/kg和35 mg/kg皮下给药后,分别于0.5、1.0和1.5小时三个时间点测定小鼠体温.②在造模前0.5小时,口服乙酰水杨酸0.8 g/kg和腹腔给予安痛定(按所含氨基比林20 mg/kg给药),并于造模后0.5、1.0和1.5小时测定小鼠体温.结果:2,4-二硝基酚可引起小鼠发热,升温1℃左右.乙酰水杨酸作为阳性对照药应用于此模型引起大量动物死亡.安痛定的解热作用肯定.结论:小鼠应用2.4-二硝基酚可建立化学性发热模型,但升温持续时间短暂,对作用快速且强大的解热药物药效初筛具有应用价值,乙酰水杨酸不能作为阳性对照药应用于此模型.【总页数】3页(P29-31)【作者】张富赓;胡人杰;姜卉【作者单位】天津市医药科学研究所,天津,300070;天津市医药科学研究所,天津,300070;天津市医药科学研究所,天津,30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5.1【相关文献】1.不同基础体温小鼠对2,4-二硝基酚致热作用的反应及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差异检测的研究 [J], 何喻;蔡玲斐;赖登明;王莹;杨思蒙;邵小文;陈维亚2.香芩解热颗粒对2,4-二硝基苯酚致热大鼠的解热作用研究 [J], 聂坚;李刚;张建英;胡文敏;熊磊3.复方黄连颗粒剂对2,4-二硝基苯酚所致大鼠发热的影响 [J], 李晓红;张英华;牟阳4.养血止痒片对2,4二硝基氟苯所致小鼠接触性皮炎的影响 [J], 李伟英;谢文平;邓时贵;禤国维5.2,4-二氯-6-硝基酚铵诱发小鼠肺肿瘤研究 [J], 田汉文;董奇男;李寿祺;肖邦良;周谷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薄芝糖肽联合胸腺法新对胃癌放化疗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韩忠学;巩静;胡永胜;孙小杰;刘静【摘要】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ganoderma's glycopeptide combined with thymalfasin on im-mune function in rats with gastric cancer treated by chemoradiotherapy. Methods A total of 104 gastric cancer rat mod-els were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using random number table: observation group (n=50), control group (n=54). The rats were all treated by radiotherapy (10~12 Gy), chemotherapy (cisplatin+5-fluorouracil), and thymalfasin, and the ra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dditionally given ganoderma's glycopeptide.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was 15 days. The indexes of immune function in the two groups of rat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levels of CD3, CD4, natural killer (NK) cell, IgG, IgM, IgA, IL-2, IL-4, andCD4/CD8 after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0.05), and the levels of CD8 and IL-6, IL-12 were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CD3, CD4, CD4/CD8, IgG, IgM, IgA, IL-2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nd the levels of CD8 and IL-6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Ganoderma's glycopeptide combined with thymalfasin can improve the immune function in rats with gastric cancer treated by chemoradiotherapy, and provide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for clinical practice.%目的:探讨薄芝糖肽联合胸腺法新对经放化疗的胃癌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豚鼠结核模型在19世纪和20世纪,豚鼠是最为广泛使用的用于感染性疾病研究的实验动物。
豚鼠和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
这些相似点对人们应用豚鼠作为感染性疾病模型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其主要相似点在于:①像新生儿一样,新生豚鼠拥有非常成熟的淋巴髓细胞样复合体;②与啮齿动物相比,其激素水平和免疫状态更接近人类;③与人类一样,豚鼠需要外源供给维生素C;④像人一样,豚鼠具有糖皮质激素抵抗性;⑤豚鼠呼吸道生理与人惊人的相似,特别是肺部对炎症刺激的反应。
豚鼠对结核杆菌高度敏感,感染后的病变酷似人类的病变,是结核菌分离、鉴别、疾病诊断、病理研究和抗结核药研究的首选动物。
豚鼠的免疫反应主要表现为大量组织损伤,导致广泛的干酪化和组织坏死,发生钙化或空洞,临床表现为呼吸微弱、体重骤减,感染8~20周后死亡,与人体感染结核杆菌在肺中造成的损伤相似,因而是比较好的复制人体感染结核杆菌的动物模型。
结核杆菌从淋巴结到血液的肺外播散感染、原发和继发性的肺损伤等研究都用此模型。
豚鼠在生物制剂和抗结核药物测试的实验中被广泛使用。
感染结核杆菌的豚鼠可发生针对结核菌的迟发性变态反应(DTH),这是研究DTH最经典的模型。
它已经成为判断人类皮肤结核菌素效能试验和生物制品检定的金标准。
同样,卡介苗的发明者CamilleGuerin和CharlesCalmette就是主要使用豚鼠进行临床前期测试的。
豚鼠对抗结核药物反应良好,该模型已经成功应用于新药和联合用药的测试。
由于大量耐药菌株的出现,豚鼠将成为新药开发和抗结核药物效果评定的主要模型。
在早期关于结核的豚鼠实验模型研究表明,以往分枝杆菌的接触经常会引起迟发超敏反应和结核杆菌组织聚集的增加。
随后,许多学者致力于营养不良与结核抵抗力关系的研究。
其他关于结核杆菌与宿主吞噬细胞及分枝杆菌成分毒力潜在作用的研究也使用了豚鼠模型。
疫苗接种对于豚鼠的肺结核演进过程有重要的影响,豚鼠模型在疫苗评价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环磷酰胺不同剂量及停药周期构建小鼠卵巢早衰动物模型比较研究莫金桦;胡鸿;颜秋霞;李鹏东;陈彩蓉【期刊名称】《生殖医学杂志》【年(卷),期】2024(33)3【摘要】目的比较环磷酰胺(CTX)不同剂量和停药周期构建的小鼠卵巢早衰(POF)动物模型,寻找最佳造模方式,为进一步研究POF提供更为适用的实验模型。
方法8周龄动情周期规律的C57BL/6雌性小鼠共40只,随机分成5组:CON(对照组),CTX80(80 mg·kg^(-1)·d^(-1)),CTX100(100 mg·kg^(-1)·d^(-1)),CTX120(120 mg·kg^(-1)·d^(-1)),CTX150(150 mg·kg^(-1)·d^(-1)),连续腹腔注射10 d,CON组注射生理盐水,其余组注射不同剂量CTX。
记录小鼠体重、动情周期和卵巢脏器系数等,比较得出CTX诱导POF模型最佳暴露剂量。
使用最佳CTX暴露剂量重新造模,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停药后第1、2、3、4周,检测血清性激素,计数各级卵泡等,比较得出CTX诱导POF模型最佳停药周期。
结果(1)研究最佳造模剂量时,CTX150死亡2只,而CTX80小鼠仍有完整的动情周期,说明这两种剂量并非最佳。
CTX各组在暴露过程中体重呈进行性下降,停止暴露后体重开始回升,但至停药第7天各组体重仍显著低于CON组(P<0.05)。
停药第7天各CTX组卵巢脏器系数均显著低于CON组(P<0.01),CTX100最低(P<0.001),但各CTX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考虑到尽量缩小药物对实验动物伤害的伦理要求,得出CTX诱导卵巢早衰模型的最佳暴露剂量为100 mg·kg^(-1)·d^(-1)×10 d。
(2)研究最佳停药周期时,模型组停药后第1、2、3、4周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雌二醇(E_(2))水平、原始卵泡、初/次级卵泡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在第1、3、4周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而第1、2、4周的闭锁卵泡计数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均表现出POF典型特征。
恶性肺结节/肺癌PDX动物模型及分子评价体系建立一.研究背景1.临床治疗的问题化疗/靶向治疗中90%达不到预期治疗效果,表明目前的评价肿瘤药物疗效的动物模型局限性较大。
肿瘤动物模型对药物反应的预测价值在于该模型能在多大程度上真实模拟人体内的真实肿瘤环境,如肿瘤发生、微血管形成、免疫反应、肿瘤相关性成纤维细胞浸润和肿瘤基质成分,同时还应该能模拟人体药物反应如耐药性的产生。
然而目前尚无系统的报道介绍实验预测和最终临床效果的相关性,尤其是针对靶向治疗。
2.PDX模型的选择原则(1)标本选择时必须到相关的临床分期,多数抗癌药物表现出阶段性特异的效果,如胰腺癌的药物BB-94就是早期时抗肿瘤效果明显,但对进展期无效;(2)需检测药物与肿瘤各成分细胞的相互作用(如:肿瘤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肿瘤-浸润的免疫细胞等);(3)应该确定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的关系,以确定人和小鼠之间药效和毒性的关系。
药代/药效的关系可通过驱动基因突变来确定(如EGFR,Hedgehog信号通路),但对针对基质及肿瘤微环境的药物的价值尚待确定;(4)成功的药效/药代模型用于预测人对药物的剂量反应需要寻找人和小鼠中的生物标志物;(5)如何解决靶向药物的脱靶作用以及非肿瘤组织表面的靶点的作用;(6)如何控制转移及研究药物在抑制转移中的作用。
3.临床研究动物模型现状及问题目前主要的临床前小鼠模型分为两类:(1)移植瘤模型:包括人肿瘤细胞系接种、自体移植模型和患者来源移植模型;是将人源或同源小鼠肿瘤组织接种于皮下或相关原位部位;此模型针对细胞增殖及存活的药物可用于预测临床效果,但对靶向药物的价值有限,尤其是针对肿瘤微环境的药物;(2)遗传调控小鼠模型:包括遗传调控肿瘤模型和非遗传调控肿瘤模型。
通过遗传工程人为导致小鼠基因突变并诱导肿瘤发生,这种模型是基于通过二代测序发现的驱动基因突变建立的突变小鼠模型。
问题:(1)肿瘤异质性使得药物针对肿瘤不同细胞成分的方式及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仍不清楚,肿瘤中不同细胞的相互作用,更增加了这个问题的复杂程度;(2)动物模型和临床结果之间结果的一致性仍有差距,如肿瘤的抑制效率、无进展期生存、总生存、转移及复发情况;(3)移植模型与人的基因型及表型缺乏足够准确的生物标志物来验证其匹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