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李白诗歌中的转喻翻译
- 格式:pdf
- 大小:213.96 KB
- 文档页数:3
【doc】浅析李白《静夜思》的四种英译文浅析李白《静夜思》的四种英译文文化广场浅析李白《静夜思》的四种英译文原诗简介及分析在中国唐朝诗人李白的诗歌作品中,《静夜思》是一首清新隽永,意味深长的五言绝句,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情愫.因其高超的写作手法和真挚感人的艺术魅力,在深受国人推崇的同时也颇受译家青睐,仅英语的译文就达20余种. 众所周知,读诗不仅仅要读它的语言本身,而且要透过语言的表象读出它背后所蕴涵的深意,所以说"诗在言外".在翻译诗歌作品的时候,要设法理解作品,即细读原作,抓住隐藏在浅白语言中的美和情感,体会其中的韵味.译者要做到传情传神,尽量迁移或再现原诗的形式美,音韵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风格美.在比较各个翻译版本之前,先来分析和欣赏李白的原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美华丽的辞藻, 只用叙述的语气描写诗人独自望月而思乡的情景,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显然当时是深夜,诗人或许刚从睡中醒来,或许根本未睡,他发现床前的月光像霜一样清冷而明亮. 于是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一轮明月,不禁怀念起自己的故乡,于是低下头陷入了回忆之中.他的乡情一定有这样那样的具体内容,但却没有具体反映在诗中.全诗的中心意象为"明月",是明月撒下的光辉引出"明月"的具象,而后又是"明月" 引出"故乡",同时诗人的乡思只是点出而已,内容和程度都很模糊,与"明月"可谓虚实相生.从文体方面看,此诗以寻常口语表现平凡的生活场景和 1o0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l05一邓沙琪(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普通的感情活动,人人都能理解.此外,它不是一首格律诗,不讲平仄,不讲粘对,但句子短小整齐,声韵悠扬,读起来琅琅上,风格清新,简洁明快.全诗四句二十个词,融时口.言简意赅与空,远与近,高与低,情与景,现实与幻想于一炉,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一,二,四行押"ang"韵,格律工整对仗, "明月光"与"地上霜""举头"与"低头""望"与"思"前后相互照应,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含蓄,洗练,自然的特点.就诗的句法而言,该诗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主语:谁的床前?谁看到了月光? 谁在望月?谁在思故乡?而英语的句子中主语是很难省略的, 这就构成了翻译的困难.此外,由于英汉文化之别,汉语推崇"朦胧中透出神奇"之美,英语则崇尚"明澈中显露逻辑"之美,英汉语言表达方式与时代背景的差异更让诗歌的翻译难上加难.因此译者不仅要必须具备驾驭翻译理论和运用翻译技巧的能力,而且要有深厚的汉诗和英诗功底,扎实的东西方文化知识以及诗人的才情.这里我们选取了四种不同版本的译文进行比较赏析. 二分析欣赏四种译文NightThoughtsInfrontofmybedthemoonlightisverybright.1wonderifthatcanbefrostonthefloor?Iliftupmyheadandlookatthefullmoon,thedazzlingmoon.Idropmyhead,andthinkofthehomeofoldday.(Tr.AmyLowell译)很多译者都认为,诗意忠实于原诗是第一位的,这种忠实可以通过再现原诗的意象获得,因此把唐诗翻译成自由体诗也无不可.这篇译文作品就采用了自由诗体,没有用韵,与原诗的形式相差较大.原诗的第二句用一个"疑"字,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理感觉.这首译诗用疑问句"1wonderffthatcanbefroston thefloor?"来表现这个"疑"字,显得有些生硬.第三句添加了the fullmoon(满月)和thedazzlingmoon(耀眼的月亮),作为增饰.第四句在"故乡"上加上olddays(往昔),把原文的意思延伸了.而dazzling(耀眼的,眩目的)一词在程度方面过于强烈.总体来说, 此译文虽然存在一定不足,但也基本表现出了原诗的意境.且句式用词都很口语化,便于国k读者的理解.NightThoughts1wake,andmoonbeamsplayaroundmybed, Glitteringlikehoarfrosttomywanderingeyes;UptowardsthegloriousmoonIraisemyhead, Thenlaymedownandthoughtsofhomearise. (Tr.HerbertA.Glies译) 这首译诗是以英文四行体翻译的,各行音节基本一致,其中第一行,第四行是标准的抑扬格五音步,韵式为abab.第,句中的"wake"添加了原诗没有的意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可能是诗人"醒来"后的所见,这属于从原诗引出的合理联想.另外,译者为了工整音步,将"疑是"译作like,"地上"也去掉了.但"低头"改译为laymedown的变动较大,由汉语的具体动作变成了英诗中较常见的隐喻表达.ATranquilNightAbed,Iseeasilverlight,1wonderifit'sfrostaground.Lookingup,Ifoundthemoonbright; Bowing,inhomesicknessI'mdrowned.(许渊冲译)许渊冲教授是我国翻译界的前辈,他译的《静夜思》基本保持了唐诗的对仗与韵律风格,并体现了原作思想和语言上的艺术风貌.从篇章结构看,许译在句型排列上整齐,错落有致.也用了abab的韵脚.该诗第一行的light和第三行的 bright,第二行的aground和第四行的drowned都是尾韵,同时又为consonance(和音).这样译诗就拥有了韵律美.强调原作中动作的顺序转承,即由见到疑,由疑到望,由望而思.只用了七至八个单词,使每行的音节数目基本相同.每首每句的节奏和长短都整整齐齐,力求传达中国古诗特有的形式美. NostalgiaAsplashofwhiteonmybedroomfloor.Hoarfrost?Iraisemyeyestothemoon.thesanlemoon.Assceneslongpastcometomind,myeyesfallagainontheSplashofwhite.andmyheartachesforhome.(翁显良译)翁显良的译诗用简单明了的言词描述了诗人月夜思乡的情怀,基本符合原诗的风格,但在形式上用散文的解释性语言来描写,完全没有按照韵诗的韵律格式来表达."疑是地上霜" 被转换成"Hoarfrost"(结霜了)的反问句式来表达疑问心理,乃为汉式英语.这首译文照原文直接翻译,带有汉语语篇结构模式的痕迹,句与句直接组合,中间缺少衔接手段,语义显露,诗意不多.此外,在对题目的翻译中,前三个译本都不约而同地文化广场强调"静夜"的意象,着重渲染环境氛围.只有翁显良用了 "Nostalgia"(乡愁),强调这首诗的中心情感.三综合分析四个译本从不同角度忠实于原着,或多或少地秉承了原作的风格.但无论中西译者,由于英汉语言差别较大,都必须对译文进行调整和改造.1在主语以及动词的时态,语态等方面.原诗通篇无主语,英译时必须补出主语.如前一句"床前明月光",四首译诗大致有两种补法,一是以"我"做主语,二是用"Asplash ofwhite"直译观感.从时态上看,汉语本身无时态,直接表达感受或描述.英语动词则须有时态,本论文选取的四位译者都用现在时,其他译者中也有用过去时的例子.2在英汉诗歌形式方面.汉语古诗排列整齐,简练, 虚词很少,信息载量较大,连续几个词造成的意象可构成一幅幅画面;英诗则介词,连词,冠词一般不可缺少,这就使得在行数体例方面完全对应十分困难.外国译者的翻译会根据英诗的体例做一些散文化意译ProseParaphrase)的调整;而中国译者如许译比较注意维护原诗的形式,倾向于采用诗化翻译法 (VersifiedTranslation),尽量译得简练.但有时过分追求这一点,又会影响意境的传递.3英汉诗歌的韵律.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汉语基本上是单音节,并无明显的重音,由四声构成发音的抑扬顿挫,主要以平仄音调组成诗句的韵律.英语是多音节语言,依靠单词中的元辅音,长短音和重音来形成韵律.双方各自不同的韵律美很难在英汉互译中表现出来.四篇译文中,第二和第三译文对此做了尝试,但仍然难以完美地体现.可见诗歌的形式,技巧,语言应用,格律及所反映的意境等元素要想准确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难度是极大的. 传达"意思"不易,传达"意境"尤难.本文对《静夜思》的四个英文译本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探讨如何才能在翻译中更好地重现原诗的美.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必须要把诗歌所涉及的诸多因素综合考虑,在翻译文本中实现最大限度的信息对等传递,在译文中力求再现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达到形神兼顾.翻译者必须坚持这种长期不懈的追求.参考文献【1]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3]贺新辉.唐诗精品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105101。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宋词三百首》中的转喻》篇一一、引言转喻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为深入探讨语言的表达和内涵提供了独特视角。
本篇论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宋词三百首》中广泛使用的转喻现象,并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认知心理和语用价值。
通过对《宋词三百首》中的转喻实例进行分析,期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宋代诗词中的语言表达与思想传达方式,并以此深化对认知语言学的理解和应用。
二、认知语言学基础及转喻概念认知语言学是一种研究语言认知和思维过程的理论,它强调语言与认知之间的互动关系。
转喻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特定语境中,用一个事物或概念代替另一个事物或概念来表达意义的过程。
在转喻的过程中,语言与人们的认知心理、社会文化等紧密相连,成为理解语言现象的重要途径。
三、《宋词三百首》中的转喻现象(一)《宋词三百首》概述《宋词三百首》是宋代词作的集大成者,其中收录了众多著名词人的作品。
这些作品以婉约、豪放、雅致等风格为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宋代词人的思想感情和语言表达方式。
(二)转喻在《宋词三百首》中的应用在《宋词三百首》中,转喻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广泛运用于作品之中。
例如,用“青山”代指“故乡”,用“明月”象征“离愁”等。
这些转喻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还使得诗词的意境更加深远。
四、转喻的认知心理分析(一)转喻的心理基础转喻的运用基于人们的认知心理和思维习惯。
在特定的语境中,人们往往会通过联想、隐喻等方式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形成转喻的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既简化了语言表达,又丰富了语言的内涵。
(二)《宋词三百首》中转喻的认知心理分析在《宋词三百首》中,词人们运用转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词人们的语言表达技巧,还反映了他们的认知心理和思维方式。
例如,通过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状态相联系,词人们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
认知转喻视角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以苏轼诗词为例HUANG Shao-jing【摘要】转喻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代表性的语言建构方式,认知转喻研究对于古典诗词翻译具有积极意义.以许渊冲和伯顿·沃森英译的苏轼诗词为例,对比分析苏轼诗词英译中的主要认知转喻类型,反思中国古典诗词转喻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现象,进而从文本的客观体验性和译者的主体认知性角度,探讨以苏轼诗词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词认知转喻的翻译策略.【期刊名称】《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22)001【总页数】8页(P105-112)【关键词】转喻;苏轼诗词;英译【作者】HUANG Shao-jing【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随着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化进程的深化,中国传统文化正逐步走向世界,“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中国成为文化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国际跨文化传播与交流过程中,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英译研究成为学界热议的焦点。
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词在中国古典诗词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瑰宝。
苏轼诗词英译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研究视角也较为多样,既有美学理论的探讨[1],也有哲学视角的解读[2],还有禅学角度的诠释等[3],这些为苏轼诗词的英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苏轼的诗词很多通过转喻来表达意境,因此,转喻的翻译成为苏轼诗词英译中美学传递的一种重要方式。
但翻译界关注苏轼诗词英译转喻现象的还比较少,尚无相关的系统研究。
本文以认知转喻理论为视角,对苏轼诗词中的转喻现象进行认知解读,并对苏轼诗词的不同代表性译本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旨在让更多的译者关注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转喻现象,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提供更多的有益参考,并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一、转喻的概念、类型及其认知解读价值(一)转喻的概念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工具和思维模式。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唐诗经典中的转喻翻译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深入探索唐诗经典中的转喻翻译研究。
我们将首先简要介绍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然后阐述转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在唐诗中的体现及其艺术效果。
接着,我们将重点分析唐诗经典中的转喻翻译策略,探讨译者在处理转喻现象时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我们还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转喻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
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的应用领域。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唐诗的艺术魅力,并为转喻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转喻理论及其认知语言学视角转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交际中。
转喻理论源于修辞学,但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转喻现象得到了全新的解读。
在认知语言学中,转喻被视为一种认知工具,是人们在理解和表达世界时的一种重要策略。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转喻不再仅仅是一种修辞技巧,而是被赋予了更深的认知意义。
转喻的核心在于用一个易于理解和记忆的概念去指代另一个与之相关但更复杂的概念。
这种指代关系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知识和认知结构。
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过程。
在唐诗经典中,转喻现象屡见不鲜。
诗人们通过转喻,将抽象的情感、复杂的思想以及难以言说的意象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语言。
这种转化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达方式,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唐诗中的转喻翻译,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美感,也可以为翻译实践提供新的启示和方法。
转喻理论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得到了全新的诠释和发展。
它不仅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手段,更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唐诗经典中,转喻现象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也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三、唐诗经典中的转喻现象在唐诗的经典作品中,转喻现象的运用丰富多彩,不仅体现了诗人们的高超语言技巧,也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关于中国古诗词中转喻的认知意象视角研究关于中国古诗词中转喻的认知意象视角研究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展开以下几个角度,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正面剖析:什么是转喻;事物部分和整体之间的转喻;事物部分和部分之间的转喻。
意象是诗人们创作的重要方法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对意象的分析,研究意象与转喻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传统修辞手法与认知语言学所研究的共性。
关键词:转喻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修辞手法一、引言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对转喻有初步的研究。
直至今日,转喻依然是国内外学者探讨的热点话题。
转喻被视为是一种艺术手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西方认知语言学与中国古典文学中也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
中国古代转喻手法可以追溯到孔子时期,而后向唐诗宋词延伸直至今天的现代文学。
唐诗宋词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时期,以它精美绝伦的句子引来大批国内乃至国外学者对它进行深刻的探讨。
其中,古诗词中不乏转喻的写作手法。
这种微妙而细致的手法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借助意象来实现的,因此又可以称之为文化转喻。
二、关于转喻研究的相关回顾(一)关于转喻的研究Lakoff和Johnson(1980)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对隐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细致研究,使得文学界刮起一阵对隐喻研究的狂潮,因而对转喻就相对忽视一些。
即便如此,依然有少数学者对转喻进行了深刻思考:T aylor(1995)提出转喻的本质是一个概念结构中两个实体之间建立的一种意义联系。
国内外关于古诗词的研究很多,但多数学者忽视了对转喻研究的重视。
渐渐地就有学者将隐喻和转喻相结合,研究它们的内在逻辑关系。
Goossens(2002)在转喻和隐喻互动的背景下,提出了隐转喻概念。
高原在《古典诗歌中隐喻与转喻的互动》对此理论有深刻体现。
三、转喻(一)转喻的定义转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同时又参与了人类的心理反射过程。
因此,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转喻不是什么特殊的修辞手段,而是一般的语言现象;转喻也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认知视角下李白诗歌中的转喻翻译
在认知视角下,李白的诗歌中存在着许多转喻。
转喻是一种修辞手段,通过将一种事物比喻为另一种事物,使诗歌更具有意象感和象征意义。
下
面是其中几个例子:
1.《将进酒》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这里将周公比作精神贵族,将他的吐哺比作饮酒,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
人生哲学。
2.《赠汪伦》中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
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里以“九州生气恃风雷”比喻士气高昂,同
时将“万马齐喑”比喻为人才匮乏,表达了李白对官场腐败、人才流失的
不满。
3.《夜泊牛渚怀古》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雁声远听近还哀。
”这
里以“草色遥看近却无”比喻心中的思念和孤独,以“雁声远听近还哀”
来比喻人生际遇的无奈和悲凉,表达了李白对人生苦难的感慨。
这些转喻不仅使诗歌更加富有形象感和象征意义,而且对于理解李白
诗歌的意义和美感也有重要意义。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唐诗意象翻译作者:苏曼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5年第02期【摘要】唐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文体,其语言精炼、情绪内涵大多利用意象来体现,因此意象的翻译成为唐诗翻译最关键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如何准确翻译诗歌中的意象。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意象一、诗歌中意象的翻译唐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部分,其语言含蓄、文化内涵丰富,极具美感。
唐诗的美是一种凝练。
大美山水只着一墨,看似美在字,实则美在心。
因其语言蕴含丰富文化内涵,而中英两种语言存在巨大文化差距,加大了唐诗翻译的难度。
特别是唐诗中意象的翻译,我国著名学者胡应麟曾经评价过:“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意象作为是诗歌中精髓的一部分,是诗歌中各种象征的载体。
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意属于人内在心意的抽象表述,而象则是与之相反的客观且具体的表述。
意来源于象,象是意的表现,二者相辅相成。
诗歌中的意象往往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感。
意象所表达的情绪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文化对于同一意象的理解也存在偏差,其中较典型的就是中西方对于“龙”这个意象的理解,在汉语中龙多象征吉祥,而在西方其多象征邪恶。
正因为这种文化的差异使得诗歌的意象翻译成为诗歌翻译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如何有效保持其深刻内涵又准确的对诗歌意象进行翻译成为诗歌翻译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认知语言学诗歌意象的翻译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理论背景是体验哲学。
其涉及广泛,对于生成语言学的天赋观,认知语言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语言的产生、学习和使用、大体上都必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和概括,因为人类知识的起源来自于认知能力。
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的定义不同于传统翻译过程就是两种不同语言间机械的语句形式转换。
其认为主体的认知活动在翻译中也需要进行体现,我国著名学者王寅提出的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如下:翻译的认知基础是建立在现实的生活体验与互动中,译者在全面理解源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前提下尽可能的表述于目标语中,最终在译文中体现出源语言表达的含义以及原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认知。
诗歌英译中语言转换的转喻解读——以许渊冲《李白诗选》
英译本为例
赵欣欣
【期刊名称】《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38)5
【摘要】作为一种常规翻译技巧,翻译中的语言转换已成为翻译界和相关专业人士毋庸置疑的翻译法则,但其背后所蕴含的认知动因学界讨论甚少.运用认知转喻理论,以《李白诗选》许渊冲英译本为例,分析语言转换这一常规翻译技巧中存在的矩阵域与次域、同一矩阵域中次域与次域之间的转喻机制,以期更好地阐释翻译中语言转换技巧背后的认知理据,促进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理解.
【总页数】5页(P420-424)
【作者】赵欣欣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南宁 53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论诗歌翻译的文体风格对等--以许渊冲对李白诗歌的英译本为例 [J], 程美丽
2.认知转喻视域下昆曲服饰翻译研究r——以许渊冲、许明《牡丹亭》英译本为例[J], 宋琪
3.论诗歌翻译的文体风格对等——以许渊冲对李白诗歌的英译本为例 [J], 程美丽
4.论基于认知语法的唐诗英译策略──以《许渊冲英译李白诗选》为例 [J], 王洒;杨曼君;李新梅
5.论基于认知语法的唐诗英译策略──以《许渊冲英译李白诗选》为例 [J], 王洒;杨曼君;李新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