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居住地和地理环境》重难点知识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360.0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这一节主要介绍人类居住的环境和形式,即聚落。
教材通过介绍不同类型的聚落,如乡村和城市,让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人类居住地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其特点、形成原因和发展规律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认识和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类型的聚落,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发展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和认识聚落。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类型的聚落,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3.案例分析法:以家乡的聚落为例,让学生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和案例资料。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
3.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居住地的形式和特点。
提问:“你们听说过聚落吗?聚落有哪些类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呈现(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展示乡村和城市两种典型聚落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引导学生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如地形、气候、资源等因素。
操练(1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聚落发展的规律是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学生动手绘制一幅家乡聚落的发展图,展示聚落的变化过程。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1、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1)乡村起源的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2)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农业技术创新,出现剩余产品——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促进了城市出现(3)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共性:大河冲积平原;农业文明发达;但古代城市发展不稳定,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2、不同城市的区位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自然地理因素:(1)地形: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巴西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我国汾河、渭河谷地城市分布(2)气候: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且该地带的沿海地区城市一般密于内陆地区荒漠、高寒、湿热地区少有城市的分布(3)河流:对城市的选址具有深远的影响;河流具有供水、运输、防卫功能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江西赣州——水运起点或终点;宜宾——长江与岷江汇合处;重庆——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武汉——长江与汉江汇合处上海、广州——河口瑞士伯尔尼、法国巴黎、美国波士顿——河流的安全防卫功能社会经济因素:(1)自然资源:煤矿城市:英伯明翰和曼彻斯特、美匹兹堡、我国大同、鹤岗、抚顺、开滦石油城市:英阿伯丁、中大庆和玉门铁矿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金矿城市:南非的约翰内斯堡(2)交通:我国南方城市多在河流汇合处;北方城市多在大道汇合处古邯郸在两驿道交点铁路枢纽城市:京广线——石家庄、郑州、株洲;京沪线——蚌埠;陇海线——宝鸡运河城市:扬州、济宁(3)政治古希腊——雅典;古罗马——罗马;古都——西安、洛阳、杭州我国100万人口大城市中76%为省级行政中心,如合肥的发展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伊斯兰堡(4)军事(5)宗教沙特阿拉伯——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我国拉萨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军事、宗教等对于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很弱;交通、自然资源自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新的因素出现:日本筑波科学城;中国张家界旅游城市;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因素等3、城市化标志(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指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人口分布 (1)第二节人口迁移 (6)第三节人口容量 (12)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1.衡量:人口密度。
2.特点:极不平衡。
(1)表现①从世界上看: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大约居住着世界90%的人口。
②从各大洲看: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状况差异很大,亚洲占比最大。
③从各国看:目前,中国人口最多,其次为印度,13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④从城乡看: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2)规律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1.自然地理条件(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3)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集中,农牧业发达。
(4)土壤: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5)矿产资源: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2.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等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1)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2)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3)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分布地区不平衡,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其分布特点分析如下:[归纳提升]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当今世界的人口分布状况,是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自然地理条件综合思维:分析评价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条件主要指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其评价性语言是:凡气温适宜、降水适中、河湖众多、水源充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
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政治、科技、历史、宗教、军事等。
《人类的居住地和聚落》教案第一章:人类的居住地1.1 学习目标:了解人类的居住环境,掌握不同地区的居住特点。
1.2 教学内容:人类的居住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不同地区的居住特点:城市居住、乡村居住、游牧居住第二章:聚落的发展2.1 学习目标:了解聚落的发展过程,掌握聚落的主要形式。
2.2 教学内容:聚落的发展过程:从原始居住到城市化居住聚落的主要形式:村庄、城镇、城市第三章:乡村聚落3.1 学习目标:了解乡村聚落的特点,掌握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3.2 教学内容:乡村聚落的特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传统文化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因素第四章:城市聚落4.1 学习目标:了解城市聚落的特点,掌握城市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4.2 教学内容:城市聚落的特点:高楼大厦、交通便捷、商业繁荣城市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政策规划第五章:聚落的保护与发展5.1 学习目标:了解聚落的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性,掌握聚落保护与发展的方法。
5.2 教学内容:聚落的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性: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社会发展聚落保护与发展的方法:规划管理、修缮保护、合理利用第六章:聚落的组成与结构6.1 学习目标:理解聚落的基本组成元素,掌握聚落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
6.2 教学内容:聚落的基本组成元素:住宅、公共设施、交通网络、绿地系统聚落的空间结构:中心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文教区聚落的功能分区:居住功能、商业功能、工业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绿地休闲功能第七章: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7.1 学习目标:探讨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理解聚落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
7.2 教学内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地形、气候、水资源、生态系统聚落适应自然环境:选择适宜的地理位置、利用自然资源聚落改造自然环境:土地开发、水利工程、环境保护第八章:聚落的社会与文化8.1 学习目标:了解聚落社会结构,掌握聚落文化特征及其对居住者的影响。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聚落,尤其是传统聚落承载了更多的人类智慧、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民俗等信息,表现了不同时代的文明。
聚落文化是学生了解世界的一扇窗。
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这也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新课程基本理念的体现。
(二)教育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1、知识与能力目标:乡村与城市景观的差异;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根据材料从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及已有知识储备,运用图片或材料等分析归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世界聚落文化的差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三)教学重点:依据新课标及教材内容,确定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为本课的重点教学难点: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认识水平有限因而确定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难点。
二、教法(一)模式方法: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导向互动对话模式,在教学中运用观察对比、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看书、讨论,联系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探究知识,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二)教学手段:由于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及文化习俗等差异很大,因而聚落景观各有千秋,仅有教材并不能满足学生了解世界的愿望,因此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式的课堂,从而拓宽学习空间,同时达到强化直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三、说学法:现阶段的学生其逻辑思维正从感性向理性发展,他们刚从小学上来,好奇心强,爱表现,因此根据其特点,同时也为实现新课程理念终身学习的目标,我,指导学生进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学习方法,给每个学生创造参与学习体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探求知识的快乐,深挖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热爱地理学习。
初中地理的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知识点归纳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知识点归纳地理环境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地球上固有的自然环境,包括大气、水文、地质、生物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类活动则是指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行为和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城市化、交通等方面。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一、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1. 气候与人类活动:气候是指长期气象要素的统计行为,包括温度、降雨、风向等。
不同气候条件下,会对人类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气温较低地区农作物种植有限,但适宜发展温室种植;而气温较高地区则适宜发展农田经济,开展种植业。
2. 地形与人类活动: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地势和地貌的形态。
地形的不同会影响人类的行动和活动。
山区地形多为陡峭,交通不便,不利于农业发展,但对旅游业有利。
平原地形则适宜发展农业和城市化。
3. 水文与人类活动:水文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它们的运动、分布和变化。
不同水文条件下,会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水源。
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适合发展农业和工业,而干旱地区则需合理利用水资源。
二、城市与人类活动1. 城市化与人类活动:城市是人类集聚居住和经济活动的地方,与农村地区相比,城市拥有更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物质条件,吸引着人们的流动与活动。
城市化对人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 交通与人类活动:交通是连接城市和农村,实现人与物的流动的重要方式。
交通对于人类活动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交通不便的地区人流稀少,经济发展相对较弱;而交通便捷地区则有更多的人流和资源流动,促进经济繁荣。
三、资源与人类活动1. 农业与人类活动:农业是人类的基本生产方式之一,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内容。
农业的发展需要合适的气候条件、土壤质量和水资源等。
不同地理环境下,农业发展形态和方式各异,如山区发展山地农业、平原发展粮食种植等。
2. 工业与人类活动:工业是以机械化生产为特征的经济活动,需要充足的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等资源。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概念自然环境的关系。
3.我们要保护聚落。
4.通过对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会运用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1.学会分析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2.认识聚落的分布特点。
3.懂得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对比、总结。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来防寒暑避风雨,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居住在乡村,有些人居住在城市。
我们把人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什么差异?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怎样来保护传统聚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走进《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去寻找答案。
二、新课学习(一)聚落与环境1.聚落定义:人们集中居住的地区形式:乡村和城市(先有乡村,后有城市)乡村与城市的区别劳动生产方式: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
城市规模大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观察填表景观差异:想一想:如果让你选择居住地,你认为具备怎样自然条件的地方才够理想?你会选择哪种地形?(平原)你会选择哪种水源条件?(河流)你会选择哪种气候?(全年温和而湿润)你会选择哪种土壤?(黑土地)归纳:易形成聚落的地区(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在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比较容易形聚落。
)聚落的分布特点: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聚落的概念、类型及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形成与发展,认识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基础知识,对人类居住地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聚落的概念、类型及发展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等实践活动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实践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聚落的概念,掌握聚落的主要类型及特点,了解聚落的发展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图片观察、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居住地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及发展。
2.难点:聚落类型的识别及其特点,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图片观察、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发学生对聚落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教学新课:(1)讲解聚落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聚落是指人类在一定地理环境下形成的集中居住地。
(2)介绍聚落的类型及特点:分别介绍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特点,使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聚落。
(3)讲解聚落的发展:分析聚落发展的原因,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发展过程。
3.案例分析:以某个具体聚落为例,分析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聚落。
《人类的居住地和地理环境》重点归纳
(1)自然环境的支配。
一般来说,平原面积大,聚落分布集中;平原面积小,聚落分布分散。
水源供应充尾聚落分布集中;水源供应匮乏,聚落分布分散。
气候优越,聚落分布集中;气候恶劣,聚落分布分散。
(2)农业生产方式。
中国南方水田农业耕作半径较小,无论耕耘、施肥、灌溉、收获等工作,均以居住在农田附近为宜,以散居最为方便
(3)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
中国北方的家族,多喜群聚,显得宗族繁盛,且利于安全防卫,往往集村之内全是同姓。
所以中国北方以姓氏为名称的聚落比比皆是,如赵家村、李家庄、刘家屯等。
五、城市的出现
七、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