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类球体细胞电旋转分析中的介电参数求解算法
- 格式:pdf
- 大小:389.14 KB
- 文档页数:6
细胞电转移技术参数
1.可靠性:温和的方波提高了电穿孔后的细胞存活率,从而保证了转化或转染效率
2.可操作性:宽的电压和脉冲持续时间范围,脉冲参数可精确设定,满足各种应用目的和实验方案的参数设定。
3.监控显示:液晶屏幕的高分辨率显示电压峰值和脉冲时间,脉冲数,脉冲间隔,使参数的优化、故障的排除和记录成为可能。
4.安全性能:电弧淬灭功能,使由电弧引起的损害降至最低;短路保护,避免脉冲发生器遇到短路时被损坏。
5.高压模式:
电压:50-3000V,5V调进
电阻:56 Ω
电容:111μF
波长:10-600μsec,1μsec分辨率
低压模式:
电压:5-500V,1V调进
电阻:56 Ω
电容:4000μF
波长:10-999μsec/1μsec分辨率
1-999msec/1 msec分辨率
1-10sec/0.1 sec分辨率
脉冲数:1-99个
脉冲间隔:100msec-10sec
技术服务要求
1.设备安装调试: 在买方指定的地点完成安装调试,并配合买方进行测试验收。
2.质保期保修12个月,终身维修,质保期外只收硬件成本费。
3.维修响应时间: 接到维修通知后,1个工作日内作出响应,3个工作日内到场排除故障。
注:该设备办理免税,如不能办理免税,所有费用由中标公司承担。
电动⼒学郭硕鸿第三版课后题⽬整理电动⼒学答案第⼀章电磁现象的普遍规律1、根据算符?的微分性与向量性,推导下列公式:BA B A A B A B B A )()()()()(??++??+=??A A A A )()(221??-?=A2、设u 就是空间坐标z y x ,,的函数,证明:u u f u f ?=?d d )(, uu u d d )(AA ?=, uu u d d )(A A ??=?? 证明: 3、设222)'()'()'(z z y y x x r -+-+-=为源点'x 到场点x 的距离,r 的⽅向规定为从源点指向场点。
(1)证明下列结果,并体会对源变量求微商与对场变量求微商的关系:r r r /'r =-?=? ; 3/)/1(')/1(r r r r -=-?=? ;0)/(3=??r r ;0)/(')/(33=?-?=??r r r r , )0(≠r 。
(2)求r ?? ,r ?? ,r a )(?? ,)(r a ?? ,)]sin([0r k E 及)]sin([0r k E ,其中a 、k 及0E 均为常向量。
4、应⽤⾼斯定理证明f S f ?=SVV d d ,应⽤斯托克斯(Stokes)定理证明??=??LSl S d d5、已知⼀个电荷系统的偶极矩定义为 'd '),'()(V t t Vx x p ?=ρ,利⽤电荷守恒定律0=??+??tρJ 证明p 的变化率为:=VV t t d ),'(d d x J p6、若m 就是常向量,证明除0=R 点以外,向量3/R )(R m A ?=的旋度等于标量3/R R m ?=?的梯度的负值,即?-?=??A ,其中R 为坐标原点到场点的距离,⽅向由原点指向场点。
7、有⼀内外半径分别为1r 与2r 的空⼼介质球,介质的电容率为ε,使介质球内均匀带静⽌⾃由电荷f ρ,求:(1)空间各点的电场;(2)极化体电荷与极化⾯电荷分布。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一、实验目的了解电介质极化与分子极化的概念,以及偶极矩与分子极化性质的关系。
掌握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永久偶极矩的理论模型和实验技术,用溶液法测定乙酸乙酯的偶极矩。
二、实验原理德拜(Peter Joseph William Debye )指出,所谓极性物质的分子尽管是电中性的,但仍然拥有未曾消失的电偶极矩,即使在没有外加电磁场时也是如此。
分子偶极矩的大小可以从介电常数的数据中获得,而对分子偶极矩的测量和研究一直是表征分子特性重要步骤。
1、偶极矩、极化强度、电极化率和相对电容率(相对介电常数)首先定义一个电介质的偶极矩(dipole moment )。
考虑一簇聚集在一起的电荷,总的净电荷为零,这样一堆电荷的偶极矩p是一个矢量,其各个分量可以定义为 ∑∑∑===ii i z i i i y i ii x z q p y q p x q p 式中电荷i q 的坐标为),,(i i i z y x 。
偶极矩的SI 制单位是:m C ⋅。
将物质置于电场之中通常会产生两种效应:导电和极化。
导电是在一个相对较长的(与分子尺度相比)距离上输运带电粒子。
极化是指在一个相对较短的(小于等于分子直径)距离上使电荷发生相对位移,这些电荷被束缚在一个基本稳定的、非刚性的带电粒子集合体中(比如一个中性的分子)。
一个物质的极化状态可以用矢量P 表示,称为极化强度(polarization )。
矢量P 的大小定义为电介质内的电偶极矩密度,也就是单位体积的平均电偶极矩,又称为电极化密度,或电极化矢量。
这定义所指的电偶极矩包括永久电偶极矩和感应电偶极矩。
P 的国际单位制度量单位是2-⋅m C 。
为P 取平均的单位体积当然很小,但一定包含有足够多的分子。
在一个微小的区域内,P 的值依赖于该区域内的电场强度E 。
在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下物质内部的电场强度的概念。
在真空中任意一点的电场强度E的定义为:在该点放置一个电荷为dq 的无限微小的“试验电荷”,则该“试验电荷”所受到的力为dq E 。
介电常数和旋转矩阵
介电常数是描述介质中电场作用的物理量,通常用ε或εr表示。
介电常数的大小反映了介质对电场的响应能力,介电常数越大,介质对电场的响应能力越强。
介电常数是介质中电容率与真空中电
容率的比值,即ε=ε0εr,其中ε0是真空中的介电常数,εr是
相对介电常数,描述了介质相对于真空的电场响应能力。
介电常数在电磁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影响着电磁波在介质
中的传播速度、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等。
在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
介电常数也是材料参数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材料的电学性能和应
用具有重要影响。
旋转矩阵是线性代数中的概念,用于描述二维或三维空间中的
旋转变换。
在二维空间中,一个逆时针旋转角度为θ的旋转矩阵可
以表示为:
R = | cosθ -sinθ |。
| sinθ cosθ |。
在三维空间中,旋转矩阵的表示更为复杂,通常采用不同的表示方法,如欧拉角、四元数等。
旋转矩阵在计算机图形学、航空航天、机器人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用于描述物体的旋转姿态和方向。
总的来说,介电常数和旋转矩阵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介电常数涉及电磁学和材料科学,描述了介质中的电场响应能力,而旋转矩阵则是线性代数中描述旋转变换的工具,在几何学和工程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希望这样的回答能够满足你的要求。
介电谱方法及应用介电谱(Dielectric Spectroscopy)是一种通过测量材料中介电常数随频率的变化进行物质性质研究的方法。
介电谱方法通过在不同频率下施加交变电场并测量材料对电场的响应,可以获取材料在不同频率下的电容性质,从而得到其介电常数、介电损耗等参数。
介电谱方法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对于研究材料的电性质、界面行为、分子动力学等具有重要意义。
介电谱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材料在交变电场下的电荷分布和极化行为来研究其物质性质。
在频率较低时,材料的分子有足够的时间来重新排列和极化,此时介电常数较大;而在频率较高时,分子的极化速度无法跟上交变电场的变化,导致介电常数下降。
通过测量不同频率下的介电常数,可以获得材料的电容性质,即介电谱。
介电谱方法具有多种应用。
首先,介电谱可以用来研究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不同材料的介电常数与其分子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等有关,通过介电谱可以揭示材料的分子动力学、固态结构、晶体状态等信息,从而为材料的设计和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例如,通过测量聚合物在不同频率下的介电谱,可以研究其分子链的运动、结晶行为以及玻璃化转变等过程。
其次,介电谱也可以用于研究材料的界面性质。
材料与界面的相互作用对其电荷流动和极化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测量界面处材料的介电谱,可以研究界面电荷分布、界面极化以及界面处物质的扩散行为等。
这对于理解电化学反应、电解质的传导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介电谱还可以用于研究生物体系的电性质。
生物体系中的离子、蛋白质和细胞等物质对电场具有响应,通过测量生物体系在不同频率下的介电谱,可以研究其电荷运输、离子扩散、蛋白质构象以及细胞膜的电活性等。
这对于理解生物体系的电生理学、生物电化学以及生物电传感等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介电谱方法还可以用于材料的质量控制和表征。
通过测量材料的介电谱,可以获得材料的介电常数、介电损耗、电容值等参数,从而评估材料的质量和性能。
柔性微结构材料的等效介电性能分析计算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质结构的研究越来越重要,结构材料与非结构材料在应用中也越来越广泛。
柔性微结构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结构材料,以其独特的力学特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尽管柔性微结构材料的电学特性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其对介电性能的详细研究还不多见,甚至没有报道。
介电性能是电子材料的一项重要特性,柔性微结构材料的介电性能的研究和分析是研究其在电子应用中的关键。
为了分析柔性微结构材料的介电性能,本文采用等效参数模型计算柔性微结构材料的介电参数,如介电模量和介电常数。
介电模量(dielectric modulus)是材料的物理和电学性质之一,其意义在于描述材料耦合电场强度和电场强度之间的相关强度。
这一参数对于分析电气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将重点关注介电模量的计算。
用等效介电参数模型计算介电模量的具体步骤如下:(1)在给定的柔性微结构材料中,根据电子组织结构选取其使用的等效模型。
(2)选取合适的参数并进行表达式的计算,得到该柔性微结构材料的介电模量。
(3)根据计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关于柔性微结构材料的介电模量参数,以及其与其他物理参数之间的关系。
介电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可以简单地从实验中测得,也可以通过分析介电谱计算得出。
本文利用介电谱分析的方法来计算柔性微结构材料的介电常数,具体步骤为:(1)测量柔性微结构材料在不同频率下的反射系数,得到实验数据。
(2)利用对应于介电谱分析的理论函数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材料的介电常数。
(3)根据实验数据及分析结果,得到关于柔性微结构材料介电常数的具体参数,反映其介电特性。
本文综合运用等效介电参数模型及介电谱分析技术,成功地分析了柔性微结构材料的介电性能,可以为研究其在电子应用中的具体参数提供依据。
本文研究只是结构材料介电性能研究的一个开始,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
结论本文利用等效介电参数模型及介电谱分析的方法,对柔性微结构材料的介电性能进行了分析。
基于修正四阶Cole-Cole模型的太赫兹波段生物组织介电特性估算方法探索彭艳;逯迈;陈小强;田瑞【摘要】为了获得生物组织在太赫兹波段的相对介电常数和电导率,在四阶Cole-Cole模型基础上进行修正,使修正后的模型不仅能描述生物组织在10 Hz ~100 GHz频段的介电特性,还能描述生物组织在太赫兹波段的介电特性.在四阶Cole-Cole模型上新增了一项ωk/i,对正常皮肤组织在10 Hz~20 GHz和0.15 ~1.95 THz频段的介电特性的实验数据按照文献方法进行处理,提取四阶Cole-Cole修正模型的参数.在10 Hz~100 GHz频段内,原有模型和修正模型计算值的相对误差在5%以内,并且在太赫兹波段正常皮肤组织修正模型的相对介电常数和电导率的计算值与实验数据的相对误差基本在10%以内,结果验证了四阶Cole-Cole修正模型的正确性.将该修正模型应用在脑白质和脑灰质太赫兹波段的介电特性的计算中,得到脑白质和脑灰质在0.15 ~ 1.95 THz频段的相对介电常数和电导率.所提出的四阶Cole-Cole修正模型还可以对其他生物组织在太赫兹波段的介电特性进行预测.【期刊名称】《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年(卷),期】2015(034)002【总页数】5页(P243-247)【关键词】太赫兹;介电特性;四阶Cole-Cole模型;皮肤组织【作者】彭艳;逯迈;陈小强;田瑞【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兰州730070;兰州交通大学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70;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兰州730070;兰州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64生物组织介电特性的研究是研究生物组织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基础,即生物体电磁剂量研究的前提[1-2]。
例如,手机辐射对脑部神经系统的影响、经颅磁刺激治疗神经与精神系统疾病等研究都需要生物组织介电特性的研究来作为其研究基础[3-4]。
柔性微结构材料的等效介电性能分析计算近年来,柔性微结构材料在材料科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柔性微结构材料被用作高速集成电路中的高性能介质。
柔性微结构材料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可以对大范围的环境提供可靠的保护。
因此,柔性微结构材料的介电性能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介电性能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柔性微结构材料的真实物理特性,从而改善其应用性能。
本文旨在研究柔性微结构材料的等效介电性能。
为此,首先,利用电磁学理论分析柔性微结构材料中的电磁场分布情况,以及电磁场和能量传输之间的关系。
其次,采用不同尺寸的微结构材料来测量其介电性能。
最后,提出等效介电性能模型,从而更好地理解柔性微结构材料的介电特性。
首先,利用电磁学理论研究柔性微结构材料中电磁场分布情况,以及电磁场和能量传输之间的关系。
首先,假设电磁场中存在一组正成分和一组负成分,即偶极子和反偶极子。
然后,基于该假设,模型可以用以下方程来描述电磁场分布情况:E=E+ + E-其中E+和E-分别表示偶极子和反偶极子场的总矢量。
此外,在柔性微结构材料中,能量传输在不同的参数范围内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因此,电磁场和能量传输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方程来表示:E=1/σ[(ωr2-wr2)+(ωr2+wr2)cos(βr)]其中E为能量传输,ρ为电导率,ω为介电常数,β为极化角,r为参考坐标。
利用以上研究结果,可以更好地理解柔性微结构材料的电磁场传播情况。
其次,为了研究柔性微结构材料的介电性能,采用不同尺寸的微结构材料来测量其介电性能。
首先,采用极化模型来表示柔性微结构材料中电磁场分布情况,采用调制方法和搜索算法来优化极化模型。
然后,根据经过优化处理的模型,采用不同尺寸的柔性微结构材料,通过实验测量柔性微结构材料的介电性能。
最后,根据测量结果,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分析得出介电性能参数,如介电常数、极化角、介电损耗等。
最后,本文提出一个等效介电性能模型,用于更好地理解柔性微结构材料的介电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