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2016年不良事件年度总结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49.35 KB
- 文档页数:5
第1篇一、前言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儿科护理工作在保障儿童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繁忙的工作中,我们也遭遇了一些儿科差错事故。
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儿科护理质量,现将本年度儿科差错事故进行总结如下。
一、差错事故发生的原因1. 护理人员因素(1)责任心不强:部分护理人员对工作不够重视,缺乏责任心,导致护理过程中出现失误。
(2)业务水平不高:部分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不足,操作技能不熟练,导致护理差错。
(3)沟通不畅:医患沟通不畅,导致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产生误解。
2. 管理因素(1)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医院儿科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对护理工作的有效监督。
(2)资源配置不合理:儿科医护人员不足,工作压力大,导致护理差错。
3. 医疗设备因素(1)设备老化:部分医疗设备陈旧,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导致护理过程中出现故障。
(2)设备操作不当:部分护理人员对医疗设备操作不熟练,导致设备故障。
二、差错事故防范措施1.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1)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定期组织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培训。
(2)加强责任心教育,提高护理人员对工作的重视程度。
2. 完善管理制度(1)建立健全儿科管理制度,加强对护理工作的监督。
(2)合理配置医护人员,减轻工作压力。
3. 优化医疗设备(1)更新陈旧设备,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
(2)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4. 加强医患沟通(1)提高医护人员沟通技巧,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2)设立患者投诉渠道,及时解决患者疑问。
三、总结在过去的一年里,儿科护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通过本次总结,我们将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为我国儿童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努力,加强自身建设,确保儿科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第2篇一、前言儿科作为医院中的重要科室,承担着救治儿童患者的重任。
然而,由于儿童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加之儿科护理工作繁重,差错事故时有发生。
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析发表时间:2016-07-06T16:27:56.083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4月第7期作者:黄娟[导读] 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事先没有预计到的增加患者痛苦的事件被称为护理不良事件。
黄娟(资阳市雁江区人民医院,四川资阳 641300 )黄娟(1981-3),女,四川省资阳市,汉族,大专儿科护理。
摘要:一般幼儿患者在就诊时还不知道要如何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经常情况下还会对医生的治疗工作进行反抗,紧急情况下没有能力自我施救或者是向医护人员求救。
对于幼儿患者,医护人员更要耐心细心,尽职尽责,完善医院的管理制度,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责任心可以有效避免这类试过的发生。
关键词: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问题;管理Abstract: children patients in the clinic also don't know how to cooperate with the medical staff, often even to the doctor's treatment resistance. In case of emergency without ability of self rescue or is distress to the medical staff. For children patients, medical staff should be more patient and careful, conscientious, improve the hospital management system,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responsibility and can effectively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tried. Keywords: pediatric nursing; adverse event;; problem; management 引言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事先没有预计到的增加患者痛苦的事件被称为护理不良事件,儿科护理失误事件,很多时候是由于医院的管理制度和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低造成的,护理人员不负责任,医患之间的沟通存在很大的问题,院方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保证儿科患者在医院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
第1篇一、前言护士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重任。
然而,在护理工作中,不良事件时有发生,给患者和医院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现将我科室护士不良事件年终总结如下。
一、不良事件概况1. 事件类型本年度我科室共发生护士不良事件XX起,其中药物事件XX起,操作错误XX起,护理文书缺陷XX起,其他不良事件XX起。
2. 事件原因(1)护士自身因素:缺乏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不熟练、责任心不强、情绪波动等。
(2)环境因素:工作环境嘈杂、设备老化、工作压力大等。
(3)管理因素:管理制度不完善、培训不足、考核不严格等。
二、不良事件分析1. 药物事件(1)原因分析:护士对药物知识掌握不足、给药时间错误、药物剂量计算错误等。
(2)改进措施:加强药物知识培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规范给药流程。
2. 操作错误(1)原因分析:护士操作技能不熟练、注意力不集中、工作环境嘈杂等。
(2)改进措施:加强操作技能培训,提高护士注意力,改善工作环境。
3. 护理文书缺陷(1)原因分析:护士书写不规范、记录不完整、信息错误等。
(2)改进措施:加强护理文书书写培训,规范护理文书记录,提高护士责任心。
4. 其他不良事件(1)原因分析:护士沟通能力不足、应变能力差、缺乏安全意识等。
(2)改进措施:加强沟通技巧培训,提高护士应变能力,强化安全意识。
三、改进措施1. 加强护士培训(1)定期开展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护理文书书写等方面的培训。
(2)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护士综合素质。
2. 完善管理制度(1)建立健全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鼓励护士主动上报。
(2)加强考核,对不良事件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3. 改善工作环境(1)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2)改善工作环境,降低护士工作压力。
4. 加强沟通与协作(1)加强护士与医生、医技科室的沟通与协作。
(2)开展护理团队建设活动,提高团队凝聚力。
四、总结本年度我科室护士不良事件发生率虽有所下降,但仍存在一定问题。
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与防范发表时间:2016-11-29T13:36:56.803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9月第17期作者:王佳冯朔耿慧李小鹏张伟郑向荣乔晶丁林赵欣丁[导读] 以能够在宣传教育工作中能够将规范进行准确的告知,此外,还要能够对巡视工作的力度进行加强,以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解决。
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医院,063299摘要:目的对儿科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深刻的分析,并针对其中的问题对其防范措施进行研究。
方法选择本院儿科发生的40例不良事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事件的类型、次数等比例进行统计学的分析。
结果发生率最高的是医嘱执行不够规范,其次是输液的不规范,最后是护理的不规范。
结论针对儿科护理不良事件,要能够对其导致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产生的原因来对措施进行制定,这样就能够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更好的提高儿科的临床护理质量,保障儿科患者的安全性。
关键词:儿科护理;不良事件;防范前言:对于儿科的护理而言,其主要的不良事件保护患儿在院期间的跌倒、用药错误、烫伤以及其他安全相关的非护理意外事件,因为护理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对患儿疾病的治疗有效性,因此,医院十分重视护理质量问题,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对儿科发生的40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并对事件的防范进行研究,以能够更好的提高医院在此方面的护理质量,其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本院发生的40例不良事件,其中五官科17例,颅脑外科2例,消化科7例,急诊科6例,重症医学8例。
1.2 研究方法对不良事件的类型、发生次数以及所占比例进行统计科分析,并对不良事件的发生的原因进行总结,针对问题对防范措施进行研究。
2.结果:表 2-1 儿科不良事件类型、发生例数及其所占比例通过以上的数据可以得知,在所有的儿科护理不良事件中,对医嘱的执行不规范占主要比例,而输液不规范次之,然后是护理不到位的原因,最后是其他。
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原因分析普丽丽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科护理中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采取针对性地防范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发生的124例不良事件,针对不良事件发生原因进行有效分析,达到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结果: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出现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的前三位分别为给药错误、违规操作、转抄、执行医嘱错误,且上述不良事件大多发生于工作年限0-3年护理人员中。
结论:针对儿科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有效分析,为了避免发生类似事件医院以及科室都需要工作流程优化,对护理人员展开分层培训,进行医院信息系统完善,合理安排人力资源等相关措施,进行护理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儿科护理工作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儿童较为特殊,针对儿童固定群体需要充分考虑,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给予儿童有效治疗。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护理措施的要求比较高,导致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率在不断的增长,对儿童以及家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
因此,医院需要重视存在的问题,分析相关原因,促进医疗事业的进步和发展,提升儿科护理质量。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统计本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上报的不良事件,共计124例,将所报不良事件按照医疗事件SH9分类法实施划分,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将医疗不良事件划分为Ⅰ-Ⅳ级,分别为警告事件、不良后果事件、未造成严重后果事件以及隐患事件。
1.2研究方法此次研究应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本院不良事件上报系统中的相关问题原因进行分析探讨。
1.3统计学分析以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录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计数资料,描述统计时用频数、构成比进行描述统计,X2检验,P<0.05表示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不良事件发生类型如表1所示,儿科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类型为未造成后果46.77%和隐患事件37.90%,在护理管理中需要针对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
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原因分析儿科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儿科护理过程中由于医疗人员、设备、环境等各方面原因导致的不良事件,这些不良事件可能给患儿及家属造成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危及患儿的生命。
在当前医疗环境中,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频率逐渐增高,给患儿及家属带来了严重的身心损害,为了更好的预防和处理儿科护理不良事件,有必要对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一、医疗机构管理不善医疗机构在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善之处,比如资源配置不合理、工作流程不规范、医疗设备使用不当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医疗人员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出现失误或者疏忽,从而引发不良事件的发生。
医疗机构在制定儿科护理政策和规程时可能存在不完善之处,导致医疗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不够标准化,进而增加了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二、医护人员素质不高医护人员是医疗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素质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可能出现专业知识不足、护理技能不熟练、处理突发事件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在护理过程中出现差错或者疏忽,从而引发不良事件的发生。
医护人员可能存在工作疲劳、情绪不稳定等问题,也会影响其在儿科护理过程中的表现,增加了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三、医护人员沟通协作不畅医疗服务是一个团队协作的过程,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协作是否默契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安全。
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之间可能存在沟通不畅、信息不透明、责任不明确等问题,导致护理工作中不协调、不配合,进而影响儿科护理的质量和安全,增加了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四、医疗设备管理不善医疗设备在儿科护理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使用是否合理、是否维护良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
医疗机构在医疗设备的选购、维护、使用等方面可能存在管理不善的情况,导致医疗设备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出现故障或者事故,进而引发不良事件的发生。
五、家属配合不足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家属的配合和支持对患儿的康复和安全非常重要。
试论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归因分析与对策摘要:目的:分析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特点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促进儿科护理的安全。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170例进行分析。
结果:护理不良事件中2017年为lO0例(不良事件上报率为10.41%),2017年l9月为70例。
结论:相关的部门要认真的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有效地分析,还要将护理安全管理作为管理的资源,并且能够从根本原因上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不断地完善系统、改进流程,从而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也同时进一步地提高临床护理的安全系数,以保障患者安全为目标。
关键词: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引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医疗行业更加注重于对患者安全与服务质量的提升。
其中,针对于患者安全的保障而言,所出现的多种类型的不良事件通过具体的分析,已经形成来一个完善的防范机制,以此来更好地减少不良事件的产生。
例如,患者的跌倒、用药错误,等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都属于护理不良事件。
要加强护理风险和患者的安全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的前提和保证。
在为患儿提供更高质量护理照顾的时候,相关部门需要从护理人员自身的防范意识与技术水平入手来更好地降低不良事件的产生可能性。
1资料与方法1.1 研究资料我院共设置有住院床位970张,临床科室29个。
从2015年1月份设置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机制以来,通过定期对全体护理人员所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上报、统计与分析,使得现有的改进措施得到来完善,使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上报的知晓率达到100%。
1.2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170例进行分析。
1.2.1 不良事件汇总表的设计针对于不良事件汇总表的设计,其内容需要涉及:患儿的姓名、年龄性别、不良事件的发生时间、分类、级别与当事人的工作情况,另外还需有针对不良事件所采取措施、结果、原因分析。
护理经验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原因探讨及对策分析林小云温州市苍南县人民医院 浙江省温州市 325800【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儿科护理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以期提高儿科护理工作水平。
方法:选择我院自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80例儿科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原因并制定相应护理对策。
结果:用药错误在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原因中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类别事件(P<0.05)。
结论: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主要与护理制度不完善、护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及护理人员不足等因素有关,医院应完善护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配制完备护理人员,避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关键词】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探讨;对策分析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出现的未预计到的、不想发生的对患者不利的事件,包括用药错误、意外跌倒、烫伤等非正常护理意外事件[1]。
由于患儿表达能力欠缺、与护理工作的配合性差等原因,导致儿科护理工作较成人护理更具难度;加之患儿家长情绪急切、焦躁,儿科护理工作环境的嘈杂、忙乱,都会增加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因此,加强儿科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理风险认知是提升儿科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与保障。
本次研究中,笔者选择我院自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80例儿科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提出针对性防范对策,以期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减少医患纠纷,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临床资料选择我院自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80例儿科患者,对所有患者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类、归纳、分析,总结分析产生不良事件的原因。
1.2 方法统计分析80例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产生不良事件的原因,并针对性提出防范对策。
1.3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原因分析朱晏莹发表时间:2016-06-24T16:31:09.20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6期作者:朱晏莹邓娟杨保华[导读] 探讨分析儿科护理中不良事件的种类、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舞钢市人民医院河南省平顶山 462500【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儿科护理中不良事件的种类、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上报的56例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对策。
结果给药缺陷、坠床、管道滑脱、输液渗漏、跌倒、交接班遗漏、体重测量错误占所有不良事件的80.2%;Ⅲ级发生率为91.1%,08:00 ~11:59 时段发生率为32.1%,≤5 年工龄护士的发生率远高于>5 年者。
结论医院及护理人员需对儿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根据原因施行合理的改正措施,以减少护患纠纷,为患者提供和谐就医环境。
【关键词】儿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分析;防范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收集某院儿科病房 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上报的56例护理不良事件。
根据中国医院协会对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共分为4个等级。
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的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1.2 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上报的56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
采用频数、百分比等方法对不良事件类型、分级、发生时间等进行描述。
2 结果2.1 护理不良事件类型从发生的56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类并统计例数,分析构成比(见表1),并绘制护理不良事件类型柏拉图,把发生原因从最重要到最不重要的顺序排列,根据80/20原理,找出主要问题点,明确整改方向。
2016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析报告第一篇:2016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析报告成都青白江同济医院 2016年度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分析及整改措施今年我院医务科共接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12起,其中办公室上报3件、护士站上报3件、药房上报2件、理疗科上报2件、内科上报2件。
通过核查漏报率为0%。
2016年不良事件上报率100%。
经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后认为存在以下问题:一、未能严格执行十四项核心制度。
不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不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观察病情不仔细,护理措施不到位;违反护理操作规程,查对制度不严格,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仍占较高比例。
二、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认真、服务态度不好。
其中大部分不良事件均能从中发现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认真负责、服务态度差。
医生没有树立良好的为患者服务思想,未能做到病人随叫随到、未能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
三、医护人员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加强危急重症的学习。
针对上述问题,委员会讨论决定采取以下整改措施:一、严格执行各项关键性医疗制度,明确各级各类医师职责,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如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等,有效防范、控制医疗风险,及时发现医疗质量和安全隐患。
对年龄较大的,特别是重病人,术前评估应尽可能的详尽、完整、准确,及时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对可能出现的后果,医患双方均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作好应对准备。
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老、幼、昏迷病人按需要加防护栏,躁动病人应用安全约束带防止坠床,精神异常和有自杀倾向病人应密切观察动态,防止因护理人员疏忽大意而发生以外。
二、对一些疑难病例,应及时组织讨论、会诊,避免造成诊疗过程的被动。
儿科2016年不良事件统计分析为提高医疗和护理安全,消除安全隐患,提倡和鼓励主动上报医疗不良事件,对我科2016年发生的医疗不良事件进行统计。
今年我科发生不良事件共16例,其中药物不良反应10例,护理不良事件2例,跌倒事件1例,职业暴露1例,错用药1例,其他事件1例。
具体分析如下:
2016年儿科医疗不良事件汇总
不良事件汇总
不良事件后果汇总
不良事件时间分布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不良事件主要分布在一、二季度,经过持续改进,三、四季度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
不良事件主要分布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其次是护理不良事件。
造成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不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巡视病房不及时、沟通不良、疏于个人防护等而发生的。
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病人病情,造成了护患矛盾产生,影响了医院的护理安全。
一、发生不良事件具体原因有:
1、个别患儿对部分药物过敏或使用药物本身有可能发生不良
反应。
2、巡视病房不及时,未能按照级别护理要求巡视病房,未及时观察和发
现患儿输液过程中液体渗漏。
同时责任护士在进行宣教时,对静脉输
液有可能发生渗漏相关知识未详尽交代家属,未保证家属完全理解。
至患儿液体渗漏未及时发现。
3、个人防护不到位,违反操作规程,个人防护意识不强,导致被针刺伤。
4、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宣教不详尽,未引起患儿家属重视自身安全,
致使患儿重视患儿安全忽视自身安全,使家属跌倒受伤。
医生护士对
门诊患儿及家属的宣教,家属未照看好患儿,至门诊患儿手指夹伤。
5、个别护士责任心不强,违反查对制度,对已停止医嘱未查对清楚,至
错误执行医嘱。
6、护士长监管力度不够,特别是重点环节、重点时段的管理。
二、为了加强医疗和护理安全,减少医疗风险,减轻医患矛盾,防止不良事件发生,制度具体预防措施:
1、使用药物前详细询问患儿过敏史,用药过程中加强巡视,
密切观察患儿情况,同时向家属宣教药物知识,配合观察患
儿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2、责任护士加强对患儿及家属的宣教,注重安全。
同时做
好防护措施,提供防滑鞋,及时清理地面垃圾及水渍,拖地
后放置警示牌,防止患儿滑到和坠床。
3、按护理级别巡视患儿,特别是用药过程中,及时发现药
物不良反应及液体渗漏情况。
特别加强对使用高渗性药物患
儿的观察。
同时加强宣教,请家属配合观察患儿,如有异常
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4、护士长认真组织学习核心制度,特别是查对制度,必须做到人人
熟练掌握,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重点时段、重点环节的管理,只有
人人掌握了流程、标准,才可能正确的执行。
5、要求护理人员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职
业暴露发生。
6、护士长加强监管力度,同时加大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对有可能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要有预见性,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并加强与患者之间、医生之间的沟通,多说一句话、多走几步路也许就能减少很多不良事件的发生。
5、对全年发生的不良事件,组织科室全体人员讨论,并进行警示教育,以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将不良事件发生率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