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自然灾害历史〔雨涝〕
- 格式:doc
- 大小:20.77 KB
- 文档页数:15
西安市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及韧性策略研究引言西安市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陕西省的省会城市。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特殊性,暴雨内涝灾害成为该地区面临的重要自然风险之一。
为了评估暴雨内涝灾害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韧性策略,本研究对西安市暴雨内涝灾害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西安市暴雨内涝灾害概述1.1 暴雨内涝灾害定义及特征暴雨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引发的城市排水系统失效,导致城市区域出现严重积水和交通阻塞等问题。
其特征包括强度大、发生面广、持续时间长等。
1.2 西安市暴雨内涝历史事件分析通过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西安市在过去发生过哪些严重的暴雨内涝事件,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二、西安市暴雨内涝风险评估2.1 暴雨内涝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是进行暴雨内涝风险评估的基础。
本研究提出了一套包括暴雨强度、排水系统状况、城市建设等指标的综合评估体系。
2.2 数据收集与分析通过收集西安市暴雨内涝相关数据,如降水数据、排水系统数据等,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2.3 暴雨内涝风险评估结果根据收集和分析的数据,对西安市暴雨内涝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并得出相应的结果。
通过对不同区域和不同时间段的风险进行比较,可以为制定韧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三、西安市暴雨内涝韧性策略研究3.1 韧性策略概述韧性策略是指通过提高城市系统对灾害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减少灾害损失并快速恢复正常状态的一系列措施。
本研究将重点探讨暴雨内涝韧性策略。
3.2 城市规划与设计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可以减少暴雨内涝灾害的风险。
例如,合理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和绿地,增加城市的排水能力。
3.3 排水系统改造与维护排水系统是减少暴雨内涝灾害风险的重要措施。
本研究将探讨排水系统改造与维护的策略,包括提高排水设施的能力和加强设备维护等。
3.4 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建立有效的灾害预警系统和应急响应机制是提高城市韧性的重要手段。
本研究将针对西安市制定相应的预警和响应策略,并探讨如何提高公众对灾害预警信息的接受度。
西安城区暴雨强度公式编制研究毕旭;党超琪;程龙;罗慧;石明生;赵荣【摘要】利用西安观测站1961 ~ 2003年自记纸降雨量观测值转化为逐分钟降雨量的观测资料和2004~2012年逐分钟自动站降雨量观测资料,建立了分钟雨量资料序列,选取5 ~ 180 min的累积雨量资料样本,采用指数分布、耿贝尔分布和皮尔逊-Ⅲ型分布曲线拟合,3种曲线分布拟合效果比较指数分布拟合效果较好;采用最小二乘法和高斯-牛顿法进行计算,经过对比选取指数分布结合高斯-牛顿法计算的结果为西安城区暴雨强度公式计算结果;对计算的结果与历史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年多个样法的计算结果与2008年计算结果误差相近,新年最大值法暴雨强度公式均方根误差和相对均方根误差稍大.【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00)026【总页数】4页(P223-225,228)【关键词】暴雨强度公式;对比;年最大值法;多个样法【作者】毕旭;党超琪;程龙;罗慧;石明生;赵荣【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气象局,陕西西安710016;陕西省西安市气象局,陕西西安710016;陕西省西安市气象局,陕西西安710016;陕西省西安市气象局,陕西西安710016;陕西省西安市气象局,陕西西安710016;陕西省西安市气象局,陕西西安7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1.6西安城区每年都有多次不同程度城市积涝发生,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暴雨引发的城市积涝带来的灾害越来越严重,造成损失也越来越大。
如1989年7月18日西安出现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天气,降水从16:34开始,持续80 min,降水总量达97 mm,1 h降水量达92 mm。
突发性暴雨导致城市道路水毁、交通瘫痪,给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城市积涝灾害主要由短历时暴雨引起,各历时暴雨强度是设计地下管网排水的主要技术参数,合理制定某地区的暴雨强度公式,既能保障排水工程设计安全可靠,又能尽量节约投资[1-2]。
地面沉降是西安较为突出的地质灾害之一。
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较长,波及范围广,并具有独特的活动特征。
地面沉降的持续发展还加剧了西安地裂缝的活动,给西安市的市政设施及城市建设造成很大危害,因此有效地控制地面沉降已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本图主要反映1959—1995年西安市地面沉降的分布范围和空间变化规律,以及1982—1992年平均沉降速率的分布特征(南郊八里村附近采用1988—1992年平均沉降速率)。
地面沉降特征:西安市的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城区和近郊区。
从1959年开始大范围的水准测量以来,截止1995年,累积沉降量超过200mm的范围。
西起鱼化寨,东到纺织城,南抵三爻村,北至辛家庙,面积为145.5km2。
在西安沉降区内,11条地裂缝呈NNE向展布,把沉降区分割成同走向的条块体,使地面沉降水平方向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地面沉降区总体形态呈椭圆形,所形成的各个沉降漏斗水平扩展多限于两条地裂缝之间,形成了一系列NNE走向平面形态呈狭长的椭圆形沉降槽,其长轴方向与地裂缝走向基本一致。
沉降槽一般是北深南浅,地裂缝南侧沉降量大,形成地形变陡变带,地形上多呈陡坎或陡坡。
地面沉降的强度表现在累积沉降量与沉降速率大小上。
多年监测资料表明,地面沉降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总体规律是:累计沉降量在西安市东南郊较大,西北郊较小。
沉降区内形成了7个沉降槽,中心分别位于北郊的辛家庙、西安交通大学、沙坡村、南郊的大雁塔什字、东八里村和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城郊大部分地区(除城区西北角外)累积沉降量均超过了600 mm ,有41 km2的地区超过了1000mm,东八里村、大雁塔什字、沙坡村、胡家庙沉降中心超过了2000 mm,其中东八里村地段达到2322 mm。
地面沉降强度的另一个指标是沉降速率。
沉降速率超过100 mm/a的地区大约8.5km2,分布在东八里村、省军区、大雁塔什字、沙坡村、胡家庙附近,与沉降中心基本吻合。
沉降速率在50—100 mm/a的地区约42.5km2,主要分布在西安市南郊、东郊及城区范围内,而西安市北郊、西郊及东郊纺织城地区沉降速率均小于50 mm/a。
唐朝自然灾害记录引言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但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
在唐朝的长达三百年的统治期间,中国经历了许多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记录唐朝时期的自然灾害情况,包括洪水、旱灾、地震和风暴等各种灾害。
1. 洪水灾害洪水是唐朝时期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由于唐朝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土地水利设施的不完善导致了洪水的频繁发生。
洪水常常造成农田被淹、房屋倒塌、人畜死亡等严重后果。
1.1 黄河洪水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唐朝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然而,黄河的洪水频繁且破坏力巨大。
据史书记载,唐朝时期黄河发生了多次大规模洪水。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754年的黄河大泛滥,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1.2 长江洪水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唐朝南方地区的主要水路。
唐朝时期,长江流域经常发生洪水,尤其是在夏季和秋季。
洪水导致了农田被淹、河堤决口、房屋倒塌等严重后果。
2. 旱灾旱灾是唐朝另一个常见的自然灾害。
旱灾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粮食减产、饥荒和社会动荡。
2.1 北方旱灾唐朝时期,北方地区常常发生旱灾。
北方地区的气候干燥,加上不规范的水利设施,使得旱灾成为常态。
旱灾导致了农田干旱、农作物减产、牲畜死亡等严重后果。
2.2 南方旱灾南方地区虽然雨水较多,但也时常发生旱灾。
唐朝时期,南方地区的旱灾主要集中在冬季和春季。
旱灾造成了农田干旱、水源枯竭、饮水困难等问题。
3. 地震地震是唐朝时期较为罕见但仍然存在的自然灾害。
地震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3.1 郑州地震唐朝时期,郑州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
据史书记载,这次地震造成了大量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和社会动荡。
3.2 成都地震成都地区也曾发生过地震。
这次地震造成了大量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和农田破坏。
4. 风暴风暴是唐朝时期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风暴对海上交通和沿海地区的居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渭河历次洪水介绍渭河“1933”洪水基本情况介绍1933年8月洪水的降雨发生在8月5日至10日,前后两次暴雨过程为:第一次发生在8月6日至7日凌晨,雨区基本遍及整个黄河中游地区,7日白天至8日雨势减弱,雨区呈斑状分布;第二次在8月9日,主要雨区在渭河上游和泾河上游一带,10日暴雨基本结束。
本次洪水在泾渭河及黄河干流河口镇至龙门区间都是两次洪峰。
第一个过程:泾河张家山站8月7日2时起涨,8日14时出现洪峰12900m3/s,接着9日5时又出现洪峰13300m3/s,并与支流洪水遭遇,在陕县站形成了洪峰22000m3/s的特大洪水。
第二个过程各站洪峰流量、洪量详见表1-4,泾河张家山站10日7时洪峰流量7700m3/s,渭河咸阳站11日19时洪峰流量6260m3/s,黄河龙门站10日6时洪峰流量7700m3/s。
??? 1933年洪水泾河与渭河咸阳以上同时涨水,在渭河下游华县站形成洪峰流量8340m3/s 的洪水过程,泾河张家山为实测流量,咸阳与华县站有实测水位成果,洪水过程经过专家多次论证和审查,成果可靠,是渭河下游最为典型的洪水过程。
??? 1933年8月,泾渭河出现洪水,泾河张家山站实测洪峰流量9200m3/s,华县站洪峰流量8340m3/s。
这次洪水给黄河中下游造成严重灾害。
据黄委会《民国二十二年黄河水灾调查统计报告》记载,“陕西省连年荒旱,岁苦不登,死亡遍野,流离载道,灾情之惨,世所罕闻,去夏亢汉之后,继以大雨,洛泾渭诸河来源各近千里,山溪汇注,洪流倾泻,河不能容,则水行平地,一片汪洋,其势又复猛悍异常,近河居民,至有不及奔避者,蒲城大荔朝邑平民淳化泾阳三原高陵耀(县)富平宝鸡凤翔岐山扶风武功兴平咸阳眉(县)周至户(县)临潼渭南华(县)华阴潼关县均告灾,损失甚重,其被灾较轻者不计也,其在洛泾渭诸河流域之外者,亦不计也。
水退之后,积土达四五尺不等,继有未被冲毁之房屋,内外均积土甚深,家俱什物,悉埋土中,栖息无所,衣食俱穷,厥状尤为惨淡。
西安市水资源情况1 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西安市是陕西省省会,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西安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地质地貌有秦岭山区、骊山丘陵区、黄土台塬区及关中的渭河平原区,是陕西省粮、棉、油、瓜果、蔬菜生产的重要基地。
1.1自然地理概况1.1.1地理位置西安市位于关中平原腹地,八百里秦川中部的渭河两岸。
地理坐标北纬33°39′~34°45′,东经107°40′~109°49′,东西长204Km,南北最大宽约116Km,面积10108Km2。
地形南高北低,呈阶梯结构,从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秦岭山地、黄土丘陵沟壑,黄土台塬、山前冲洪积扇,渭河及其支流冲击平原。
平原地区高程400m左右,黄土台塬区500~700m之间,浅山丘陵区500~1000m,秦岭中高山区800~3000m,秦岭山地是西安市水资源涵养区。
1.1.2气候概况西安市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全是多年平均气温为13.3℃,日照时数1684~2243h,平原区干旱指数为1.29~2,无霜期220d左右,最大冻土厚度为45cm。
西安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40.4mm,其中秦岭山区835.6mm,台塬区708.5mm,丘陵区700.1mm,平原区637.5mm,降水受地形影响明显,总趋势由北向南逐渐增加,最低值在渭北,关山站多年平均降水量515.7mm,最高值为秦岭山区960.3mm,相差近一倍。
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8、9、10四个月,占全年总降水量60%以上,最高达77.1%。
蒸发量在地区分布上与降水量相反,变化趋势由北向南逐渐减少,平原区向山区递减。
1.1.3河流水系西安市区域地貌,98.43%的面积在黄河流域,1.57%面积在长江流域;西安市主要河流水系分布纵横交错,素有“八水绕长安”的美称。
市区东有灞河、浐河,南有潏河、滈河,西有皂河、沣河、涝河、黑河,北有渭河、泾河、石川河等,其中集水面积大于50Km2的河流40余条,大于1000Km2的河流有六条。
2002年6月15日新闻摘录
2002年6月15日,陕西佛坪、宁陕和镇安等地,遭遇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
2002年陕西省佛坪、宁陕山洪灾害
佛坪沙坝是这场暴雨的中心区之一,24h降水量高达
461.6mm。
由于这场短历时高强度的特大暴雨。
据统计,佛坪和宁陕两县在这次山地自然灾害中共计死亡173人,失踪266人,毁坏房屋1.6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9.46亿元。
同时,山地灾害还毁坏了两流域的许多农田、道路和其它设施,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的退化与恶化,带来一系列社会与经济问题。
2002年6月15日,执飞航线的波音767客机,盘旋进近准备着陆时,坠毁在釜山附近的小山坡上,事故导致机上166人中的129人遇难。
6月15日,国航129号航班一共搭载了166人,包括155名乘客和11名机组成员。
航班机长是吴新禄,30岁。
1994年7月吴新禄从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毕业加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
2001年11月,吴新禄正式升任机长。
他一共累计6497飞行小时,其中波音767型为6287小时。
6月15日跆拳道创始人崔泓熙逝世。
香港立法会通过有关三司十一局主要官员问责制的决议案。
江西农业学报㊀2021,33(03):113 118ActaAgriculturaeJiangxi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http://www.jxnyxb.comDOI:10.19386/j.cnki.jxnyxb.2021.03.18陕西省洪涝灾害统计分析张家荣1,刘建林2㊀㊀收稿日期:2020-07-19基金项目:高校内涵发展补助省属学校基本运转保障资金项目(2016JB001);商洛市创新能力支撑计划项目(SK2019-80)㊂作者简介:张家荣(1982─),男,陕西商洛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㊂(1.商洛学院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陕西商洛726000;2.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48)摘㊀要:在对陕西省自然灾害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对陕西省洪涝灾害的统计分析,利用数量分析法与文献研究法,分别从陕西省气象特点分析㊁陕西省自然灾害统计与分析㊁陕西省洪涝灾害统计与分析3个方面展开论述㊂结果表明:陕西省洪灾损失情况年际变化较大;洪涝灾害占自然灾害比例较大㊂受灾人口最大占比为52.93%,死亡人数最大占比达75.00%,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最大占比达99.35%,直接经济损失最大占比为78.78%㊂洪灾区域性特点显著,规律明显㊂受气候条件及地理环境的影响,洪灾损失从总体上来看最严重的地区是陕南地区,其次是陕北地区,关中地区情况最好㊂关键词:气象特点;自然灾害;洪涝灾害;陕西中图分类号:TV87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001-8581(2021)03-0113-06StatisticalAnalysisofFloodDisastersinShaanxiProvinceZHANGJia-rong1,LIUJian-lin2㊀㊀(1.ShaannxiKeyLaboratoryofComprehensiveUtilizationofTailingsResources,ShangluoUniversity,Shangluo726000,China;2.StateKeyLaboratoryBaseofEco-hydraulicEngineeringinAridArea,Xi anUniversityofTechnology,Xi an710048,China)Abstract:BasedonthestatisticalanalysisofnaturaldisastersinShaanxiProvince,wecarriedoutthestatisticalanalysisofflooddisastersinShaanxiProvince,andmakesuseofquantitativeanalysismethodandliteratureresearchmethodtodiscussthemeteor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ShaanxiProvince,statisticsandanalysisofnaturaldisastersinShaanxiProvince,andstatisticsandanalysisofflooddisastersinShaanxiProvince.TheresultsshowedthatthefloodlossinShaanxiProvincevariedgreatlyfromyeartoyear.Flooddisastersaccountforalargerproportionofnaturaldisasters.Thelargestproportionoftheaffectedpopulationwas52.93%.Thelargestproportionofthenumberofdeathswas75.00%.Thelargestproportionoftheemergencyresettlementpopulationwas99.35%,andthelargestproportionofdirecteconomiclosseswas78.78%.Theregionalcharacteristicsofthefloodandthelawwereobvious.Undertheinfluenceofclimaticconditionsandgeographicalenvironment,floodlosseswerethemostse⁃riousinsouthernShaanxi,followedbynorthernShaanxi,andGuanzhongwasthebest.Keywords:Meteorologicalcharacteristics;Naturaldisaster;Flooddisaster;Shaanxi㊀㊀分析统计洪涝灾害,可以掌握洪涝灾害发生特点及演变规律,对洪涝灾情进行预估[1],以便科学制定洪涝灾害应对措施㊂防洪安全及其评价不仅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事关社会的稳定,同时还是制定水安全战略的重要决策依据[2]㊂评价区域防洪安全整体状况,有利于维护区域防洪安全,有利于准确把握区域今后防洪减灾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重点,有利于促进洪水灾害的有效管理并为政府相关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与参考[3],有利于降低洪灾损失,维护区域社会繁荣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㊂1㊀陕西省气象特点分析1.1㊀地形狭长㊁河流众多陕西地处北纬31ʎ42ᶄ 39ʎ35ᶄ㊁东经105ʎ29ᶄ 110ʎ15ᶄ之间,东西狭,南北长,东西最宽约500km,南北长约870km,长江支流汉江㊁嘉陵江上游以及黄河中游均位于其境内,中国地理南北分界山脉秦岭就位于陕西省南部,秦岭北部大小河流共计2524条,多属黄河水系,其流域面积占陕西总面积的64.80%;秦岭南部大小河流共计1772条,多属长江水系,其流域面积占陕西总面积的35.20%(表1㊁图1)㊂表1㊀陕西境内五大主要河流比较情况河流名称陕境流域面积/km2陕西境内长度/km流域归属汉江61959657长江流域渭河62440502黄河流域泾河45421455黄河流域无定河30261491黄河流域北洛河26905680黄河流域图1㊀陕西省流域分布信息图1.2㊀地形复杂㊁气候类型多样陕西省内山地㊁高原㊁平原交错,全省土地总面积20.56万km2,其中高原面积为9.25万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5%;山地面积为7.4万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6%;平原面积3.91万km2,只占全省总面积的19%㊂由于地处内陆腹地,地形起伏,山体高大,地势起伏落差大(图2)㊂陕西省气候类型多样复杂(气候带包括中温带㊁暖温带㊁北亚热带,各带又有半湿润㊁湿润及半干旱气候类型,甚至有些气温带还含有干旱气候),垂直气候差异也很大(秦岭南坡山麓为亚热带,山麓中部为暖温带,再往上依次出现山地中温带㊁冷温带,到太白山顶附近便是亚寒带气候)㊂1.3㊀温差显著㊁降雨量时空差异大陕南年际气温介于24 27ħ,关中气温介于27 31ħ,陕北气温介于29 34ħ;全省各地大陆度都大于50,越往北越大㊂极端低气温常出现在1月,极端高气温常出现在7月,差值超48ħ,由北至南急降;昼夜之间的温差也较大㊂陕西的降水和干燥度,从南向北减少,在年降水量方面陕南700mm以上,关中600mm左右,陕北南部600 700mm,陕北北部400 500mm;在年干燥度方面陕南小于1.0,关中小于1.5,陕北南部小于1.5,陕北北部大于1.5,年干燥度在长城沿线以北大于2.0㊂全省夏季(6 8月)降水量占比最大的地区是陕北,约占全年的50% 60%;陕南㊁关中夏季降水量差异较大(少至200mm,多达500mm),9月份降水量与7月份降水量相差不大,甚至多于7月份,成为年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夏季(6 8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40% 45%,7 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45% 50%;另外陕南和关中在盛夏的7月下旬至8月中旬期间,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和控制下,呈现出气温高㊁降水少㊁持续闷热干旱天气,称之为伏旱,在伏旱期间,云量㊁降水减少,日照时数㊁太阳辐射显著增加,气温明显上升[4]㊂图2㊀陕西省海拔分布图1.4㊀气候地区性特点明显,不同区域相互关联影响冬季干燥㊁夏季多雨㊁雨热同季是中国各地气候的共同特征㊂但是,像陕西这样,既是夏季多雨,同时又有秋初雨淋,而且在盛夏经常出现少雨伏旱,则是中国各省区不多见的㊂陕西各地冬季411江㊀西㊀农㊀业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33卷降水量大多在20mm以下,对农业作用不大,降雨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形成雨热同季,高温多雨,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㊂秋雨是陕西降水的另一重要特点㊂陕西的关中东部和安康盆地甚至成了全国气温最高的地区之一㊂当关中㊁陕南出现伏旱时,雨带北移,陕北地区降水量增多,为全省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最多的地区[5]㊂1.5㊀日照时数时空分布差异呈纬向地带性特征根据陕西省1957 2016年60多年统计数据分析,陕西省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44.50h,夏季日照时数占全年的30.13%,春季日照时数占全年的26.90%,秋季日照时数占21.49%,冬季日照时数占21.48%;陕北年日照时数超过2200h,关中地区1800 2200h,陕南地区1400 1800h;夏季南北日照时数变化较小,为550 850h,差值是300h;冬季南北日照时数变化较大,在100 650h,差值为550h[6]㊂1.6㊀自然灾害诱因多,年度差异大陕西省常见自然灾害类型有:旱灾㊁风雹㊁洪涝㊁地质灾害㊁低温冷冻㊁生物灾害㊂受夏天的暴雨及冰雹㊁秋天的秋雨秋汛㊁冬天的雾与霾等极端天气的影响,灾害频发㊂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陕西省年际气候变化差异也较大,自然灾害类型㊁范围㊁严重程度也有较大差别㊂2㊀陕西省自然灾害统计与分析陕西省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㊁洪涝㊁风雹,从2007 2018年自然灾害统计数据(表2)上看,受灾人口除2009㊁2013㊁2014及2017年有所波动之外,总体处于下降趋势;死亡人口除2008㊁2010㊁2015及2017年有所波动之外,总体处于下降趋势;紧急转移安置人口除2009㊁2011㊁2013及2017年有所波动之外,总体处于下降趋势;受灾面积除2008㊁2012及2017年有所波动之外,总体处于下降趋势;绝收面积除2009㊁2010㊁2013及2017年有较大波动之外,总体处于下降趋势;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除2008㊁2010㊁2011㊁2013及2017年有较大波动之外,总体处于下降趋势;直接经济损失除2008㊁2010㊁2013及2017年有较大波动之外,总体处于下降趋势㊂表2㊀陕西省自然灾害灾情对比情况(2007 2018年)年份人口受灾情况受灾人口/万人死亡人口/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万人农作物受灾情况受灾面积/(ˑ103hm2)绝收面积/(ˑ103hm2)损失情况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万间直接经济损失/亿元2018330.76155.50382.4070.100.7064.002017689.006919.00733.80106.402.50162.932016548.50245.70637.8079.900.9078.502015581.601019.10921.30145.201.1072.8020141177.403523.901185.50167.504.7093.9020131403.507590.601497.40169.6023.70230.002012835.405834.00821.6059.7011.4087.2020111273.608772.001212.80142.7019.60160.9020101368.10387107.601405.80210.8030.20302.2020091762.10407.101551.50137.902.2072.8020081210.20173122.101036.9088.8035.40279.9020071800.0016228.502233.00345.0010.30135.00㊀㊀陕西2018年自然灾情较2017年相比,直接经济损失㊁倒塌房屋以及因灾死亡人口分别减少了58%㊁71%和74%(表3),为近10年来最轻,呈以下特点:灾害,波及范围广,贫困地区和重复受灾比例较高㊂全省98%的贫困县受灾,贫困县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占全省的80%,受灾人口占全省的61%,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省的58%,受灾农作物面积占全省的56%;72.7%的乡镇受灾,92.5%的县区受灾㊂对农作物影响大的灾害是低温冷冻以及灾雪㊂低温冷冻主要出现在当年4月份,正值花椒㊁苹果㊁核桃等花期,影响较大,23.02万hm2农作物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6亿多元,雪灾主要出现在1月份,45000多座大棚蔬菜不同程度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亿多元㊂风雹㊁洪涝灾害在主汛期交替出现㊂2018年7 8月份共发生风雹47次,受影响较大的是陕北南部的优质苹果产区㊁关中地区的经济作物及粮食作物㊂2018年78月份共发生洪涝灾害116次之多,给群众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有些地区如略阳县城出现了内涝㊂511㊀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张家荣等:陕西省洪涝灾害统计分析表3㊀陕西省区域灾情对比情况(2018年)种类地区受灾人口/万人因灾死亡人口/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因旱需救助人口)/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ˑ103hm2)农作物绝收面积/(ˑ103hm2)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间数/万间直接经济损失/亿元合计关中160.1420.61177.8429.140.046.43陕北71.4251.46131.6327.890.3440.89陕南99.2083.4372.9313.070.3216.68旱灾关中120.4400.59131.6928.240.004.12陕北22.0500.2749.927.020.001.47陕南53.7902.1248.277.230.002.11洪涝关中10.4000.0215.560.070.040.71陕北31.7751.1550.6315.500.3135.78陕南35.4081.3118.924.390.3214.13风雹关中29.3110.0030.590.820.001.60陕北17.6010.0331.095.360.023.63陕南10.0000.005.751.450.000.44㊀㊀就2017年陕西省区域灾情与2016年相比,2017年灾情较重,各项灾情指标都有所增加,特别是因灾死亡人口㊁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和倒损房屋增加比例较大㊂与近10年以来灾情相比,2017年灾情略轻,除直接经济损失指标有所增加外,其他指标都要小(表4)㊂从区域分布看,陕北受洪涝灾害影响,倒损房屋和直接经济损失最大;关中地区由于受旱灾的影响,因灾造成的受灾人口㊁农作物受灾面积㊁农作物绝收面积最大;陕南因旱灾造成需生活救助人口最多,因洪涝灾害造成死亡人数最多;根据综合灾情指标分析,陕北灾情最重,陕南次之,关中最轻㊂从各市灾情统计对比看,渭南市受旱灾影响,该地区受灾人口㊁农作物受灾面积㊁绝收面积最大;榆林市受洪涝灾害影响,倒损房屋最多,经济损失最大;安康市受洪涝灾害影响,死亡人员最多,受洪涝灾害和旱灾影响,需紧急生活救助人口最多;根据综合灾情指标分析,安康市灾情最重,铜川灾情最轻,排序为:安康市㊁榆林市㊁商洛市㊁渭南市㊁汉中市㊁宝鸡市㊁延安市㊁咸阳市㊁西安市㊁铜川市㊂表4㊀陕西省区域灾情对比情况(2017年)种类地区受灾人口/万人因灾死亡人口/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因旱需救助人口)/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ˑ103hm2)农作物绝收面积/(ˑ103hm2)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间数/万间直接经济损失/亿元合计关中333.5982.11341.2544.230.1416.37陕北148.77255.05252.6042.331.20104.09陕南206.633611.84139.9519.841.1642.47旱灾关中250.8802.05252.7042.870.0010.49陕北45.9300.9595.7910.660.003.75陕南112.0507.3292.6310.970.005.37洪涝关中21.6720.0629.870.110.131.80陕北66.19213.9897.1523.531.1291.10陕南73.75364.5236.306.671.1535.98风雹关中61.0570.0158.691.250.014.08陕北36.6530.1259.668.140.089.25陕南20.8300.0011.032.200.011.123㊀陕西省洪涝灾害统计与分析洪水是由暴雨㊁冰雪急骤消融㊁风暴潮等自然因素使得江河湖海水量急剧增加及水位迅猛上涨的一种现象㊂其伴随着人类的文明而共生[1],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洪水现象的影响,使得那些被淹没的地区在范围和时间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但是这种规律性既不是固定的也不是机率性的,也就是洪水通常表现出周期性以及随机性特点,这给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灾难㊂从表5可以看出,陕西省受灾人口2011年最多,达到674.00万人;最少是2009年,只有67.70万人;12年均值为271.47万人㊂从死亡人数上看,2010年最多,达118人;2018年最少,为9人;12年均值为39.33人㊂从紧急转移安置人口上611江㊀西㊀农㊀业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33卷看,2010年最多,106.90万人;最少年份是2009年,为1.50万人;年均转移人口31.93万人㊂从受灾受灾面积上看,2011年最多,达到562.00ˑ103hm2;最少年份为2009年,为54.60ˑ103hm2;年均值为222.89ˑ103hm2㊂从绝收面积上看,2007年最多,达到162.00ˑ103hm2;最少年份是2009年,为6.70ˑ103hm2;年均43.40ˑ103hm2㊂从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数量上看,最多为2013年,224633间;最少是2008年,811间;年均75706.42间㊂从直接经济损失上看,2010年最多,为206.00亿元;2009年最少为6.60亿元;年均损失69.22亿元㊂表5㊀陕西省洪涝灾害情况比较(2007 2018年)年份人口受灾情况受灾人口/万人死亡人口/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万人农作物受灾情况受灾面积/(ˑ103hm2)绝收面积/(ˑ103hm2)损失情况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万间直接经济损失/亿元2018105.0095.10158.3017.00650027.002017160.003618.20161.7530.0023692128.352016101.00184.8098.2016.50796027.33201586.60316.8090.9019.70989018.502014189.701523.00222.5035.204639327.502013352.105187.00260.7047.30224633126.902012389.103632.60231.0025.6011098461.902011674.101669.70562.2079.50177590117.902010506.60118106.90288.0072.00202483206.00200967.70111.5054.606.7031416.60200886.70151.6084.309.308118.302007539.0011625.90462.20162.009440074.40平均271.4739.3331.93222.8943.4075706.4269.22㊀㊀从表6可以看出,在受灾人口方面,洪涝灾害占自然灾害比例最大出现在2011年,为52.93%;其他年份所占比例相对较少;最少占比年份是2009年,为3.84%;12年平均占比值为25.58%㊂从死亡人数上看,2016年最多,达75.00%;2008年最少,为8.67%;12年均值为45.62%㊂从紧急转移安置人口上看,2010年占比最多(99.35%),占比最少年份是2008年(1.31%),年均转移人口占比78.76%㊂从受灾面积上看,2011年最多,占比达到46.36%;最少年份为2009年,占比为3.52%;年均占比为21.02%㊂从绝收面积上看,2011年最多,占比达到55.71%;最少年份是2009年,占比为4.86%;年均占比27.55%㊂从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数量占比上看,最多为2018年(92.86%),占比最少是2008年(1.84%),年均26.30%㊂从直接经济损失占比上看,2017年最多(78.78%),2008年最少(2.97%),年均45.44%㊂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表6㊀陕西省洪涝灾害占自然灾害比例情况(2007 2018年)%年份人口受灾情况受灾人口死亡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农作物受灾情况受灾面积绝收面积损失情况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直接经济损失201831.7560.0092.7341.4024.2592.8642.19201723.2252.1795.7922.0428.2026.0078.78201618.4175.0084.2115.4020.6572.2234.82201514.8930.6974.739.8713.5759.0925.41201416.1142.8696.2318.7721.0113.8329.29201325.0968.0096.0317.4127.892.7455.17201246.5862.0795.8828.1242.885.7070.99201152.9318.3996.8146.3655.713.3273.28201037.0330.4999.3520.4934.162.1568.1720093.8427.5021.133.524.8629.559.0720087.168.671.318.1310.471.842.97200729.9471.6090.8820.7046.966.3155.11平均25.5845.6278.7621.0227.5526.3045.44㊀㊀从表7陕西省各市洪涝灾害12年均值情况比较来看,受灾人口最多的是安康市,达到75.86万711㊀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张家荣等:陕西省洪涝灾害统计分析人,最少是铜川市0.25万人;死亡人数最多的是榆林市12.17人,最少的是西安市㊁铜川市㊁咸阳市㊁渭南市㊁韩城市,12年均值为0.34人;需紧急生活救助人口最多是安康市,达14.96万人,最少是宝鸡市0.004万人;从农作物受灾面积上看,最多是榆林市,达116.32ˑ103hm2,最少是西安市0.55ˑ103hm2;从农作物绝收面积上看,最多是榆林市,达30.25ˑ103hm2;从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数量上看,最多是安康市,达27301.69间,最少是宝鸡市和韩城市,为3.05间;从直接经济损失上看,最多是安康市,为41.55亿元,最少是铜川市0.036亿元㊂从陕西省三地区洪涝灾害12年均值情况比较看,受灾人口最多的是陕南地区,达到124.85万人,最少是关中地区35.29万人;死亡人数最多的是陕南地区18.09人,最少的是关中地区5.11人;需紧急生活救助人口最多的是陕南地区,达14.96万人,最少是关中地区4.17万人;从农作物受灾面积上看,最多是陕南地区,达19.96ˑ103hm2,最少是关中地区5.64ˑ103hm2;从农作物绝收面积上来看,最多的是陕南地区,达19.96ˑ103hm2,最少的是关中地区5.64ˑ103hm2;从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数量上看,最多的是陕南地区,达34824.95间,最少是关中地区,为9841.83间;从直接经济损失上来看最多是陕南地区,为31.84亿元,最少是关中地区,为8.90亿元㊂表7㊀陕西省各市(区)洪涝灾害12年均值情况比较(2007 2018年)灾情地区受灾人口/万人因灾死亡人口/人需紧急生活救助人口/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ˑ103hm2)农作物绝收面积/(ˑ103hm2)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间一般损坏房屋数/间直接经济损失/亿元西安市0.95840.13660.05990.54450.0072259.6209127.32690.0909铜川市0.25320.13660.01290.86700.0072137.4463475.60360.0364宝鸡市6.13630.40970.00356.13370.03263.054459.91860.3419咸阳市19.49400.13660.117719.29390.02082974.94961037.34010.5911渭南市9.26780.13660.031112.94860.0838772.75392231.96641.3167韩城市0.28930.13660.00370.97280.00723.05440.37450.0327延安市49.79312.02910.075416.26993.440512197.469921408.24077.5254榆林市61.388712.174614.8187116.318930.249323134.534515557.541311.0526安康市75.856310.120914.961233.06576.993927301.691723903.938441.5537商洛市44.72678.85581.27278.37250.75056492.23269428.33204.3196汉中市3.30275.06040.68488.10001.80702429.60854420.01762.3623关中35.29075.11334.165428.97545.64209841.834210224.57808.9990陕北111.301316.126713.137191.383917.794031039.630832246.746028.3816陕南124.874718.093314.7392102.528319.964034824.951736179.276031.8427陕西省271.466739.333332.0417222.887543.400075706.416778650.600069.22334㊀小结综上所述,陕西省洪灾损失情况年际变化大,如陕西省受灾人口2011年最多达到674.00万人,最少是2009年67.70万人;从死亡人数上看,2010年最多达118人,2018年最少为9人;直接经济损失2010年最多为206.00亿元,2009年最少为6.60亿元㊂洪涝灾害占自然灾害比例较大,如2011年陕西省受灾人口中,洪涝灾害占自然灾害的52.93%;死亡人数2016年洪涝灾害占自然灾害的75.00%;紧急转移安置人口2010年占99.35%;直接经济损失2017年占比为78.78%㊂从陕西省三地区洪涝灾害12年均值情况比较来看,区域性特点显著,规律明显㊂从受灾人口㊁死亡人数㊁需紧急生活救助人口㊁农作物受灾面积㊁农作物绝收面积㊁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数量㊁直接经济损失上来看,最严重的是陕南地区,其次是陕北地区,关中地区情况最好㊂参考文献:[1]王东升,袁树堂.云南省1980 2017年洪涝灾害分析及模拟[J].山地学报,2018,36(6):898-906.[2]姜付仁.我国防洪安全度评价方法探析[J].中国防汛抗旱,2012,22(5):16-18.[3]张峭,王克.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3):32-36.[4]张家荣,刘建林,朱记伟,等.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下的水量平衡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商洛水源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11):163-168.[5]陈兴茹,王兴勇,白音包力皋.湄公河流域洪旱灾害损失分析[J].水利经济,2019,37(1):54-58,81.[6]安彬,肖薇薇.1957 2016年陕西省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河南科学,2018,36(11):1775-1780.(责任编辑:许晶晶)811江㊀西㊀农㊀业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33卷。
西安历史上的大地震
西安位于分为断裂带,自1568年大地震至今,西安境内再未发生过较大地震。
弱震、微震的频度和强度均低于整个汾渭断陷地震带的其他各区。
最近一次发生的地震是在2009年11月5日7时,发生4.4级地震,震中为临潼区雨金街办新集村。
据史籍记载,自公元前2世纪至今,境内共发生大于或等于4级的地震128次,其中5级
2) 西汉绥和二年九月廿五日(公元前7年11月11日),西安以北地震6级,烈度7~8度。
3) 唐贞元四年正月初一(公元788年2月12日),西安地震,烈度7度,并有十几次余震。
4) 唐乾符六年二月(公元879年3月),蓝田地震5级,烈度7度。
5) 明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廿三日(1487年8月10日),临潼地震,涉及地区北至洛川、黄陵,西达岐山,东至渭南,烈度8度。
6) 明隆庆元年十二月(1568年1月),西安地震5级,烈度6度。
7) 明隆庆二年三月初四(1568年4月1日),临潼烈度6度。
8)
此外,邻区特别是关中东部的强烈地震对本区影响很大。
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1556年1月23日),华县大地震对西安产生强烈破坏。
据记载“西安、扶风、庆阳诸郡邑,城陷压死者数十万人”。
今天。
西安市自然灾害历史〔雨涝〕雨涝是西安又一重要自然灾害。
每年4~10月,气温高,降水多,容易发生连阴雨和暴雨天气。
见于史籍记载的严重雨涝灾害有:秦武王三年(公元前308年)渭水赤三日。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长安积霖七至九月。
西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长安淫雨百日。
西汉后元三年(公元前161年)蓝田秋大雨昼夜不绝三十五日,山水出溢流九百余家。
西汉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关中秋七月大雨至十月,渭桥绝。
西汉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夏,三辅淫雨三十余日。
西汉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五月乙亥大水,南山大石鸣如雷闻。
新莽地皇元年(公元20年)七月始,大雨六十余日。
东汉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关中九月六州大水,渭水暴涨泛滥,冲损秋田无数。
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关中八九月雍州大水。
西魏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长安九月丁已,军出长安。
时连雨,自秋至冬。
诸军马驴多死。
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秋,连阴雨数月。
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六月,新丰大雨,零口山水瀑出,漂庐舍。
唐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八月京城暴雨。
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关中六月雨,麦滞损。
六月乙亥,京师大雨,平地水深数尺。
武周长安四年(公元704年)九月后长安淫雨并雪凡阴一百五十余日,至神龙元年正月五日方晴。
唐景龙三年(公元709年)沣水七月雨,水溢害稼,冬关中饥。
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西京淫雨六十余日。
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关中久雨害稼,京师饥,诏出太仓米二百万石赈之。
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长安秋淫雨积旬,墙垣多坏。
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长安八月连雨二十余日,米踊贵。
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长安自七月淫雨,八月尽方止。
京城官寺庐舍多坏,街市沟渠中捞得小鱼。
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九月关中大雨,平地水深数尺。
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长安自七月大雨未止,京城斗米值钱一千文。
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长安九月大雨,平地水深数尺。
唐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长安七月戌子日夜澍雨,平地水深数尺,沟渠涨溢,坏民屋数千余家。
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长安元月丁酉大风雨,京师通衢水深数尺,有溺死者。
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八月连雨,灞水暴涨,溺杀渡者百余人。
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六月京师大风雨,毁屋漂瓦,民多压死。
六月辛卯渭水暴涨,毁三渭桥,南北绝渡者一月。
时值暴雨,百源皆发,川渎不由故道。
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五月,京畿大雨水,昭应(今临潼)尤甚。
六月京畿水害稼。
八月甲午,渭水溢,毁中桥。
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六月京师大雨,市中水深三尺,坏民宅二千余家。
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八月久雨不止,闭坊市北门。
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九月,昭应(今临潼)、华州暴雨伤稼。
唐太和二年(公元828年)八月壬戌日,京畿奉先等十七县水灾。
唐太和八年(公元834年)七月戌午,奉先、美原、栎阳等县雨损夏麦。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七月,关、陕诸州大水。
渭水涨,坏浮桥,溺死者甚多。
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渭水涨,冲毁良田庐舍无数。
北宋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山水暴涨,民溺死者甚众。
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六月久雨,京兆府大水横溢,漂民户庐舍。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终南大雨连绵,田禾无收。
元泰定元年(1324年)六月大雨,渭水溢,损民庐舍。
元泰定二年(1325年)六月奉元等路暴雨伤稼。
元元统元年(1333年)六月,泾水溢,关中水灾。
元至元六年(1340年)七月,各河水涨,漂没庄稼,淹死百姓无数。
明正统元年(1436年)临潼县闰六月骤雨,山水泛滥,伤稼穑。
明景泰三年(1452年)八月大水,平地水丈余。
明天顺四年(1460年)阴雨连绵,秋禾无收,百姓缺食。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五月,大水淹没泾、渭两岸百姓蓄产无数。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自夏至秋雨不绝,房屋倾倒,居民多压死。
明隆庆三年(1569年)惠家河水溢,淹死居民无数。
明隆庆四年(1570年)(蓝田)河溢地陷。
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秋,阴雨数月,秋收甚微,年底大饥荒。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七月地震,大雨如注,昼夜十日,土窑皆陷。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秋八月初三日,三里河水溢,漂毁民房无数。
明天启元年(1621年)六月初二夜,暴雨凶猛,平地水数尺,墙倒房塌无数。
明崇祯二年(1629年)四月,连阴雨二十余日,麦尽秕。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大雨。
房屋塌倒,田禾冲毁。
清顺治五年(1648年)临潼县大雨四十日。
清康熙元年(1662年)秋雨四十余日,渭水绝渡者半月。
三至九月大雨,县城、乡堡、官署、民舍皆倾塌,禾稼皆伤。
清康熙二年(1663年)大雨,渭水南侵十里。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八月十五至九月初十,大雨连绵,山洪暴发,官房民舍十损七八。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秋雨四十余日。
十一月初三至十二月十九日渭水涨溢。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沣水暴发,决堤一百八十丈,自阎家渠至咸阳河南街漂没十五里。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水淹至周至县城北门。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周至县三月十四日大雨,夏禾大伤。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八、九月秋雨连绵,庄稼无收。
清乾隆元年(1736年)六月初八、初九二日暴雨,渭河水溢。
清乾隆二年(1737年)八月初一、初八、初十、十一日,大雨昼夜,河水泛滥。
清乾隆五年(1740年)西安府各县河滩地皆因七月雨水过多被水冲泥淤,所种秋禾受损。
七月初八、初九两日暴雨,秋田淹没。
清乾隆七年(1742年)长安八月雨水泛滥,谷穗不实,收成七分上下。
清乾隆十年(1745年)七月暴雨冲淹民宅,秋禾无收。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秋八月渭水溢,沿岸秋禾被淹,房屋坍塌。
清嘉庆七年(1802年)长安水灾,冲毁房屋,伤损禾苗。
清嘉庆十九至二十年(1814~1815年)渭河水溢,沿河田亩被毁。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自七月二十二日至八月初六日大雨连绵,昼夜不息,黄、渭、泾、洛各河同时涨发,冲没农田。
清道光元年(1821年)夏六月十八、十九日连日大雨,山水陡发,沿河秋禾田亩间被冲淹。
清道光三年(1823年)河水泛滥,居民房舍、田禾间被冲毁。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六月山水暴发,漂没周至县冯家寨、林家寨等村民房舍数百所,男女死亡八九百人。
七月二日又暴雨。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夏大雨十日,麦豆红腐。
秋大雨,谷芽寸许。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咸宁、长安淫雨四十余日,麦穗生芽寸许,南山一带山水暴发,漂没民田无数。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西安六月大水,渭水溢坏民舍田亩无数。
清咸丰元年(1851年)大雨于七月十九日淹没(周至)哑柏镇。
清咸丰三年(1853年)户县秋大水伤田害稼。
甘河水涨,至甘峪口四里许决口,郝家寨、纸屯、东西郝村、候王村、甘河堡均被淹没。
清同治七年(1868年)六月十六日,渭水泛滥。
清同治九年(1870年)淫雨。
荞麦、黑豆、谷类颗粒瘦小。
清同治十年(1871年)七月中旬,大雨不止。
八月中旬至九月初,阴雨连绵,河水暴涨,房屋倾倒无数。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秋淫雨六十余日。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七月大雨,河水暴涨,伤害秋禾,未收。
清光绪三年(1877年)高陵夏六月大雨如注,平地水深三尺,田苗尽淹,是秋无禾,大饥。
饿毙男妇三千余名。
清光绪四年(1878年)夏六月大水,平地水深三尺。
七月二十二日降暴雨,冲毁田亩一百四十余亩。
清光绪八年(1882年)三月二十七日夜半,遭暴雨。
沙河漫溢,淹没农田约二顷余。
清光绪九年(1883年)自五月十三日起阴雨五日,麦穗多生芽。
清光绪十年(1884年)闰五月十二日,暴雨数日,各河暴涨。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连降暴雨。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七月初五、初六连日大雨。
(蓝田)东南乡窄峪等处冲地二十余里。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初七、初八大雨,河水泛滥。
渭河沿岸居民室内水深数尺,人不能火者三日。
墙倒房塌,农田皆被淹没。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各河水暴涨,冲淹良田、房屋、人畜无数。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大雨连绵,河水猛涨,冲毁房屋、田地无数。
民国14年(1925年)阴雨连绵,河堤冲决,淹没田庐。
民国19年(1930年)大雨数日,水深盈膝。
民国20年(1931年)8月17日蓝田县孟村塬至洩湖镇一带大雨倾盆,淹毙人家不下数百。
8月20日晚沣、<IMG src="t00356_00AA.jpg"OLDSRC=t00356_00AA.jpg>两河暴涨,长安县姜仁乡河堤冲崩,淹没秋苗百余顷,冲毁房屋不可胜数,沿河成为泽国。
民国21年(1932年)五月二日寅时,清河水暴涨,水头高三丈余。
自阎良镇之段家原至交口,沿河田禾瓜果概行淹没,人民淹死甚多。
民国22年(1933年)七月二十三日,石川河及渭河、清河同时暴涨,水势汹涌,沿岸各村房屋田禾冲没尽净。
民国23年(1934年)七月十六日晚,大雨倾注,河水暴涨。
民国24年(1935年)七月四日大雨倾盆,灞河溃决成灾。
民国26年(1937年)大雨连绵,七月十七日渭河暴涨决堤。
民国29年(1940年)灞河泛滥改道,河床向北移七百五十米,七百亩农田化为沙滩。
民国33年(1944年)由蓝田县小峪口起至旬阳县赵家湾,沿途山洪冲刷田亩亘五百亩。
民国36年(1947年)夏、秋又以暴雨冰雹时降,致春荒严重夏秋歉收。
根据历史资料和近40年来的气象统计资料,西安的雨涝灾害分连阴雨和暴雨两种类型:【连阴雨】西安境内连续降水日数4天以上,过程降水量30毫米以上的连阴雨灾害性天气,山区多于平川,西部多于东部。
连续降雨5~7天的短期连阴雨每年均有发生,平均每年出现短期连阴雨2~3次,秦岭山区可达4~6次。
连续降雨8~15天的中期连阴雨平均每年1次左右,秦岭山区可达2~3次。
连续降雨15天以上的长期连阴雨约10年一遇,秦岭山区2~3年一遇。
连阴雨一般始于4月,终止于10月,个别年份延长到11月。
5~10月的连阴雨约占总数的90%,尤以5月、7月、9月发生机会较多,最多月份为9月。
秋季连阴雨一般开始于冬季季风第一次南下时期,强度则与副热带高压南撤过程的强度成正比。
秋季连阴雨且往往夹有暴雨,从而加剧连阴雨的灾情。
初夏连阴雨较少,但若副热带高压北上季节提前,副热带急流位置偏北,也会出现连阴雨天气,对夏收作物危害极大。
近40年来连阴雨造成灾害较重的有:1949年秋雨连绵40余日,渭、泾、沣、浐河沿岸淹没农田36.5万亩,减产5成以上,倒塌房屋5640间,死37人,伤50余人。
1952年关中入秋后阴雨连月,黑河流域9月降水468.5毫米,河堤决口,农田被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