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5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把环境和自然资源看作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把环境看作经济系统的部分。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的实质,就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分析如何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2、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领域:(1)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2)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3)环境资源价值评估及其应用(4)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5)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6)国际环境问题3、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发展趋势(1)经济手段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和评估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逐渐成为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发展方向;(2)环境与自然经资源经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对环境管理和政策的关注。
4、对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发展起作用的各人物、时间、理论、著作等。
环境经济学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包括帕累托的福利经济学理论、庇古的外部性理论;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奠基人为约翰·克鲁梯拉和艾伦·克尼斯,代表作为《自然资源保护的再思考》(1967);科斯(Coase,1960)的“社会成本问题”;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寂静的春天》;1966年,鲍尔丁(K.Bolding)提出了“太空船地球经济学”;1970年,美国联邦环保局成立;20世纪70年代初期,艾伦·克尼斯等提出了物质平衡模型;1972年,米都斯等人提出了《增长的极限》;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1980年起,美国东西方中心环境和政策研究所一直倾力于环境经济学研究,其著名环境经济学家梅纳德·胡弗斯密特(Maynard M.Hufschmidt)和约翰·狄克逊(John Dixon),其代表作有《环境、自然资源与开发:经济评价指南》;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节夫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来研究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80年代后期开始,联合国统计署组织专家研究资源环境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问题,经过多年探索和多次国际专家会议研讨,于90年代中期出版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SEEA)》应用手册,并建议世界各国试/施行;1992年,美国经济学家格罗斯曼和克鲁格,谢弗克和班德帕亚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的假设;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和伏·诺德豪斯(W.Nordhaus)针对国民生产总值不能准确反映经济福利的缺陷,提出了“经济福利量”;90年代以来,英国环境经济学大卫·皮尔斯(David W.Pearce),在围绕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性环境问题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环境经济问题研究1997年,Constanza等人对全球生物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1.什么是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如何评价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你认为中国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什么位置?应该采取何种措施使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更加扁平?答:①:库兹涅茨曲线是由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提出的,意思是:在经济未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倾向于不平等;然后,经历暂时没有大变动的时期;到经济发达的阶段,收入分配趋于平均。
如果我们以人均收入作为横坐标,表示经济增长,以人均收入差距作为纵坐标,这个假说可以用一条倒U型曲线来表示,这就是库兹涅茨曲线。
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描述的是:当经济发展水平低的时候,或者工业化开始时,环境污染的程度比较轻;随着经济增长,人均收入增加,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污染物排放剧增,环境污染就会由低向高;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环境污染在某一时期达到临界点或者拐点,随后程度会逐渐减轻,环境质量又有所改善。
③:这是一种经验现象,中国还处于曲线的上行阶段,经济要发展,环境整体恶化趋势没有改变。
④::为了使曲线更加扁平,我们应当生态保护好给以奖励,对一般污染企业进行整改,依法取缔重污染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运用法律手段禁止野生动物的交易,禁止DDT的使用,设立技术标准,对于标准以外的不允许排放,对污染企业进行收税,运用科斯定理进行排污权交易。
2.什么是庇古税?有何具体应用?有何意义、局限性?答:①: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对排污者征税,用税收来弥补排污者生产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两者相等。
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Pigou, Arthur Cecil,1877—1959)最先提出,这种税被称为“庇古税”。
②:如果庇古效应总是运作强烈日本央行的政策接近零名义利率可能已经预计,日本通货紧缩的越快。
其他明显的证据对庇古效应来自日本可能是其长期的停滞,而消费支出价格下跌。
这一价格下跌将使消费者感受到更丰富的(和增加开支),但日本的消费者往往会报告说,他们宁愿延迟采购,预计价格将进一步下跌。
一、消费消费是社会在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
它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分为生产消费与个人消费。
前者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与生活劳动的使用与消耗。
后者指人们为了满足个人生活所消耗掉物质资料与精神产品的过程。
二、环境经济学定义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环境科学和经济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交叉的产物,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与控制,改进与利用的综合学科。
特点:边缘性和交叉性、应用性和实践性。
三、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①决策判断失误②利益集团的影响③决策信息不全④体制不健全四、市场失灵:市场无法有效率的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五、稀缺指资源的有限可获得性,人的欲望是无限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相对于人们无限的欲望,有限的资源就是稀缺。
其特点为:①相对性、②差异性、③绝对性、④瞬变性稀缺性:这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与需要的相比较,其供给量是相对不足的。
四、评估环境价值的主要目的①完善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投资的可行性分析、②为制定环境政策、实施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环境价值可分为使用价值和费使用价值。
其主要作用:①表明环境与自然资源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②修正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③确定国家、产业和部门的发展重点、④评价国家政策、发展规划和开发项目的可行性、⑤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五、管理环境的紧急手段①命令控制型:环境标准、强制执行的规章②市场激励(经济手段)型:环境税费、可交易的许可证(排污权交易、碳排放交易)六、如何最优对自然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①评估环境费用和效益的经济价值、②保护重要自然资源、③避免不可逆转的损害、④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在可持续产出的范围内、⑤制定环境物品的“绿色”价格七、理想状态下的市场①充分竞争的、②信息完备的、③不存在外部性、④可自由进出、⑤同行业同产品生产成本一致影响市场竞争程度的具体因素:①厂商数量、②产品差异程度、③单个厂商控制市场价格程度、④市场进出难易程度。
环境经济学与自然资源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一门学科。
在世界范围内,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我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因此,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
一、资源稀缺性与私人财产权环境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意味着我们无法无限制地利用和消耗自然资源,否则将会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为了解决资源稀缺性问题,私人财产权的确立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私人财产权可以激励个人或企业对资源进行高效利用并维护资源的可持续性。
通过将资源产权私有化,个体或企业可以获得资源的产权回报,从而激发其对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此外,私人财产权还可以促使市场机制的发挥,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资源供求的平衡,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二、经济活动与环境污染然而,现实中的经济活动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的问题。
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能源消费等都会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给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环境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排放许可证制度、环境税收和节能减排等。
排放许可证制度可以用来限制企业的排放量,确保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生产和消费。
环境税收可以通过对污染物进行征税的方式来引导企业降低排放水平。
节能减排则是通过技术和管理的手段来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三、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随着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追求也日益增加。
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相结合,力求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绿色经济则是指以低碳、环保、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利用为原则的经济模式。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方面,环境经济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生态系统的经济价值、开展生态补偿和环境效益评估,可以为政府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环境经济学也可以引导企业与个人在经济活动中更加关注环境效益,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消费的发展。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发展现状引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是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与策略。
本文将介绍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专业概述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管理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2.环境污染与修复:探索环境污染的成因、影响及其修复方法,寻找合理的环境政策与技术手段。
3.环境评估与政策制定:分析环境政策的效果,并提供决策支持,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4.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及能源经济的调控方式,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发展现状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要,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设立越来越多。
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涵盖经济学、环境科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在资源和环境经济领域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课程内容通常包括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政策与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就业前景与领域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广阔。
他们可在政府机构、环保组织、能源公司、咨询公司等领域就业,从事环境政策制定、能源管理、环境评估等工作。
此外,他们还可以从事大数据分析、可持续投资等与环境相关的金融工作。
研究方向与成果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领域,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能源经济与政策、碳排放交易、环境资产评估、土地利用研究等。
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改进、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与运营、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性研究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决策者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未来展望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在未来将继续发展壮大。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增加,该专业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关注新兴领域,如循环经济、生态补偿机制等,以应对环境挑战。
同时,跨学科合作将成为发展的趋势,促进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更好地与其他领域相结合。
资源和环境经济学资源和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的学科,它旨在通过经济手段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两个方面介绍资源和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关键内容和应用领域。
一、资源经济学资源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的获取、利用和分配的学科。
资源是指人类社会所需的具有一定稀缺性的物质和能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资源经济学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以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
资源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资源稀缺性、资源替代性和资源配置效率。
资源稀缺性是指资源的供给有限而需求无限,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
资源替代性是指某种资源可以替代另一种资源来满足相同的需求,因此资源的选择和利用需要考虑其替代性。
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在资源经济学中,还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论,如边际效用、边际成本、机会成本和经济增长。
边际效用是指每增加一单位资源的效用变化,边际成本是指每增加一单位资源的成本变化。
机会成本是指利用某种资源所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资源。
经济增长是指经济总量的增加,它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创新密切相关。
二、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污染的防治,旨在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和环境成本。
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对第三方产生的影响,如环境污染对周围居民的健康影响。
公共物品是指对所有人都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如清洁空气和水资源。
环境成本是指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损失,如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费用。
在环境经济学中,还有一些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工具,如排污权交易、环境税和生态补偿。
排污权交易是指政府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进行配额限制,企业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从而实现污染减排的经济效益。
环境税是指对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消耗征收的税费,通过经济手段引导企业和个人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注:此答案前两章有题目对应,方便核实是否题目对应,后面仅为答案,请使用者谨慎使用。
第一章1、价格对资源短缺的正常反应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为什么?答:短缺将提高价格,因此降低需求,直到等于新的更少量的供给。
因为这导致减少短缺,而非强化短缺,所以这是一个负反馈循环。
但是,如果消费者预期价格提高,在价格升高前买进并囤积,强化了短缺,这就是一个正反馈循环。
第二章1、假设州政府正决定一条景观非常怡人的河流的保护长度。
社区中有100人,他们中的每一个人有同样的逆需求函数P=10-1.0q,其中q是保护长度,单位是英里,P是他或她为保护q英里的河流愿意支付的单位价格。
(a)如果保护的边际成本是每英里500美元,在有效配置的情况下,应该保护多少英里?(b)经济剩余有多大?答:a、这是一个公共物品,因此将100条需求曲线垂直相加,得到P=1000-100q。
这条需求曲线在P=500时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此时q=5英里。
b、净效益可由一个直角三角形表示,其高为500美元(需求曲线穿过纵轴的点是1000美元,减去边际成本500美元),底为5英里。
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1/2×5×500=1250美元。
2、假设一个正常产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以美元为单位)是P=80-q,生产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以美元为单位)是MC=1q,这里,P为产品价格,q是需求和/或供给的数量。
a.在竞争市场中,供给价格是多少?b.计算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请证明它们的和是最大的。
c.假设同样的产品由垄断厂商供给,计算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提示:边际效益曲线的斜率为需求曲线斜率的两倍。
)d.当市场被垄断厂商控制,生产者消费剩余较小,与竞争厂商控制下的市场相比,这两个剩余之和较小。
请证明。
答:a、令MC=P,所以80-1q。
解得q=40,P=40。
b、消费者剩余=800美元。
生产者剩余=800美元。
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1600美元=经济剩余。
第一章1. 环境经济学:这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从本质上讲,它是一门经济学的分支。
2•库式曲线:3. 环境经济学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建立的。
4.4 .环境的四种功能分别是,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废弃物的接受者、舒适的5. 提供者、生命支持系统。
5. 画图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损害之间有哪三种关系,并说明每种关系的含义。
ACDEF :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适用于发达国家、实行先污染后治理。
ACG :不可持续发展曲线。
经济发展一环境恶化;退化超过阈值时,仍不采取保ABEF :在经济发展初期,人们就采取预防性措施保护环境,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真正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 对环境库式曲线的评价。
①客观上鼓励先污染,后治理,代价惨重。
7. ②许多国家要达到$1200-2000这一水平所用时间太长。
8. ③发展过程中有些环境代价可以避免。
④有些环境破坏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9. ⑤国内环境可能改善,但问题也许转嫁到了国外。
10. 为什么说环境经济学本质是经济学?①所有损害环境的行为都有经济上的驱动力,不消除这种驱动力,环境保11. 护将不可能是有效的。
②一切较为普遍的,或长期存在的环境损害通常都有经济制度上的原因,12. 这是有关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
③与环保有关的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护措施,导致环境急剧恶化,同时经济发展也恢复到零点。
A学、投入产出分析等,是环境保护13. 的技术和工程不可或缺的。
第二章1.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 帕累托最优: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臵,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差的情况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则称此时的资源配臵已处于帕累托最优。
3. 帕累托改进:对于一种既定的资源配臵进行改变,改变的结果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差。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教学设计概述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是一门介绍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课程。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相关概念、理论和方法,并能够运用它们进行实践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套教学设计,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授课。
教材本门课程教材为《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第三版),作者为Fielding 和MacCormack。
该书全面介绍了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实践,并引入了国内外的案例以加深学生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理解。
教学策略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建议使用以下教学策略:实践体验在班级大小控制得当的情况下,可考虑到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企业进行拜访。
通过实地考察、实践操作,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应用价值。
该策略可以鼓励学生们将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并对实际应用领域的技能和眼界进行提升。
稿本论文为了加深学生们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理解,我们建议在授课过程中布置“稿本论文”作业。
学生需从自身研究方向出发,选取相关领域的课题,说明该领域(如水资源、固体废弃物、环保技术等)存在的经济问题,以及在实践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该策略可以激发学生们对实际应用领域进行深入思考,帮助他们提高独立思考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并与教材中的内容相互印证,从而加深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理解。
引导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们对某些专业术语和经济学理论并不容易理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引导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们结合实例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思考,以此来加深对某些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此策略可以帮助学生们对某些抽象的经济概念进行思考,激发他们在思想上的互动和探索,从而在实践中获得更好的指导经验。
评估方法为了评估学生们对本门课程的掌握情况,我们建议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考核:期末论文即采用上述“稿本论文”策略,让学生们在课程结束时提交一篇完整的期末论文,来评估他们在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应用方面的掌握情况。
环境与自然经济学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以下哪个概念不属于环境与自然经济学?()A. 外部性B. 机会成本C. 魔法经济学D. 可持续发展答案:C。
解析:魔法经济学不是环境与自然经济学中的概念,外部性、机会成本和可持续发展都是其重要概念。
2. 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包括()。
A. 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B. 只有使用价值C. 只有交换价值D. 没有价值答案:A。
解析:环境资源有使用价值,像森林可以提供木材等,还有非使用价值,如存在价值等。
3. 当企业排放污染物对周边环境造成损害,这体现了()。
A. 正外部性B. 负外部性C. 内部效益D. 没有影响答案:B。
解析:企业排污损害周边环境是负面的影响,是负外部性。
4. 以下哪种资源是可再生资源?()A. 煤炭B. 石油C. 太阳能D. 天然气答案:C。
解析:太阳能是可再生资源,而煤炭、石油、天然气都是不可再生资源。
5. 环境与自然经济学研究的目的不包括()。
A. 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B. 保护自然环境C. 制造更多污染D. 促进可持续发展答案:C。
解析:制造更多污染与环境与自然经济学的研究目的背道而驰。
6. 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合理的利用方式是()。
A. 无节制开采B. 适度开采并寻找替代品C. 完全不使用D. 只进口不自己开采答案:B。
解析:不可再生资源要适度开采并且寻找替代品,无节制开采会耗尽资源,完全不使用不现实,只进口不自己开采也不是长久之计。
7. 绿色GDP考虑了()。
A. 只考虑经济增长B. 经济增长和环境成本C. 只考虑环境成本D. 人口增长和环境成本答案:B。
解析:绿色GDP既考虑经济增长又考虑环境成本,与传统GDP只考虑经济增长不同。
8. 以下关于环境政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没有任何作用B. 可以有效调节环境与经济的关系C. 只会增加企业成本D. 只对发达国家有用答案:B。
解析:环境政策可以调节环境与经济关系,不是没有作用,虽然可能增加企业成本但也有其他积极影响,并且对发展中国家也有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0*4'=40)1.环境与自然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配置、利用、分配和保护等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2.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
3.帕累托最优: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一个人的状况变坏的一种资源配置状态;4.需求指人们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6.排他性:指人们必须支付价格才能消费商品,存在把没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以外的现实手段;7.外部性:指经济当事人的经济活动对非交易方所产生的非市场性的影响。
8.环境产权: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处置以及收益等各种权利的集合,包括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9.舒适性资源: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10.政策失效:一些社会、经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11.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形成的物质与能量。
12.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或者说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13.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
14.需求量:是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所希望能够购买的同种商品的数量。
15.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的法定权利,它表明个人可以利用这些财产去从事某些事;16.机会成本法:指一旦选择环境资源的某种特定利用方式,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方式可获得的最大效益即以该方式利用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的方法。
----------第一章1.复活节岛的兴衰有什么教训和启示P5答:复活节岛的岛民一度建立了繁荣的物质文明,但是当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超越了资源的承载力时,文明就走向衰败了;复活节岛的岛民没认识到,他们生活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岛上,他们的生死存亡与小岛上有限资源的可持续性息息相关;如果他们不能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就只能看着资源一点点被消耗殆尽,自己一步步走向死亡;复活节岛的历史昭示后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唇齿相依的关系;人类通过对自然环境不可逆转的开发利用,虽然在短期可以建立一个十分发达的社会,但是如果毫无节制的利用自然资源,乃至到破坏的程度,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2.你如何理解环境经济中的消费P6答:一般经济学意义上所说的消费,是指使用商品和劳务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活动;而如果我们把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就会发现消费的另外一层含义:在经济系统中用于制造消费品的物质材料全部来自自然界,经过加工后,一部分物质转换成为商品,一部分作为废弃物排入环境;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商品也会成为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因此,环境经济学中所说的消费,只是商品效用的消费,商品的物质实体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消费”掉;3.帕累托、庇古等人对环境经济学的建立做了哪些贡献P7答:意大利社会学家兼经济学家帕累托曾经从经济伦理的意义上坍塌了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并提出了着名的“帕累托最优”理论;这一思想后来被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奉为圭臬;由马歇尔提出,庇古等人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外部性理论,为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基础;外部性理论认为,在没有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外部性表现为两个财政独立的经济单位的相互作用;4.环境价值包括哪些内容环境价值评估的作用有哪些P11答:环境价值可以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在实际应用中,经济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表明环境与自然资源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2修正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3确定国家、产额和部门的发展重点4评价国家政策、发展规划和开发项目的可行性5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5.克鲁蒂拉的“舒适型资源”的价值理论及特点P12-13答:当代人直接或间接利用舒适型资源获得的经济效益是舒适型资源的“利用价值”;当代人为了保证后代人能够利用而做出的支付和后代人因此而获得的效益,是舒适型资源的“选择价值”;人类不是出于任何功利的考虑,只是因为资源的存在而表现出的支付意愿是舒适型资源的“存在价值”;舒适型资源的特点:唯一性、真实性、不确定性、不可逆性;6.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推测有哪些P15答:从本质上说,经济与环境是可以相互协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报告强调,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经济效率是重要的;同时也强调要公正分配发展的效益,代内和代际的社会公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前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建立以下可持续性准则:1评估环境费用和效益的经济价值;2保护重要的自然资源;3避免不可逆转的损害;4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在可持续产出的范围内;5制定环境物品的“绿色”价格7.罗马俱乐部、达利如何阐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P10答:增长的极限是罗马俱乐部的一份研究报告,研究者认为世界上主要的矿产资源将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耗竭,而人口的污染将以指数形式增长;为了拯救人类,研究者提出了一个悲观主义的解决方案:“冻结”经济和人口的增长;增长的极限提出人类的出路在于实现人口和资本的零增长,认为环境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冲突的、不可调和的,是环境与经济增长的悲观主义;达利认为:零增长的观点没有考虑技术替代或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自然资源的耗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会在某天早晨突然发生,当某种资源开始稀缺时,对该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就会提高,寻找或开发替代品的工作也会开始;8.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P19答: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把环境和自然资源看作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把环境看作经济系统的一部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的实质,就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分析如何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研究方法:运用经济学思维和经济学工具对环境科学的发现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判断;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观;----------第二章1.说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着名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答:原理:当个体自私地追求个人利益时,他或她好像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应导去实现公众的最后福利;结论: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政府对自由竞争的任何干预都是有害的,而竞争市场比非竞争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更有效;2.何为帕累托最优状态怎样理解P26答:帕累托最优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态:在该状态下,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是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福利状况变坏;由此可以得出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律:任何竞争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同时,任意帕累托最优状态都可以用一套竞争价格来实现;3.说明需求与供给曲线的意义和画法;P26答:左图表达的就是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其中纵轴表示一种商品的价格P,这一价格是在一个既定供应量下买方付出的价格;横轴表示的是需求和供给的商品数量Q;当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市场出清,这时称市场达到均衡,图中P0和Q0即为均衡价格和数量;市场在价格P0和数量Q0处没有存货;需求和供给并不总是均衡的,当市场状况突然发生变化时,一些市场或许不能很快出清,但其趋势是市场出清;在更高的价格P1处,有剩余产生,价格就会下跌;反之,在P2处,发生短缺,价格就会上扬;4.何为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P27答: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由于不同的消费者对同种商品的效用估价不同,所以他们的支付意愿也不一样;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5.举例说明公共物品的定义及特征;P30答:与私人物品相反,在现实经济中还大量存在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专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如国防、道路、广播等,这种物品被称为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重要特征是供给的普遍性、消费非排他性;6.何为外部性影响分为几种试举例说明;P32答:当一种消费或生产活动对其他消费或生产活动产生的影响不反应在市场价格中时,就表明存在外部性;外部性造成私人成本或收益与社会成本或收益不一致,导致实际价格不同于最优价格;外部性包括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外部经济性的典型事例如上游居民种树,保护水土,下游居民的用水安全得到保障,这时,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外部不经济性的典型事例例如上游过度砍伐森林,造成洪水泛滥和水土流失,对下游的农业、灌溉、运输和工业产生不利影响;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外部的不经济性; ----------第三章1. 举例说明生产和消费的外部经济性和不经济性;P37答:外部性是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其它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如果),,...,,(321n i m i i i i i X X X X X f F , ,i ≠j,则可以说生产者或消费者j 对生产者或消费者i 存在外部影响;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前者是指i 因为nj X 的存在而受益,希望j 能增加nj X ;例如,上游居民植树造林,保护水土,下游居民得到质量和数量有保障的生产和生活用水,这时社会效益大于私人效益,产生外部经济性;外部不经济性则是指i 因为nj X 的存在而受损,希望j 能减少n j X ;钢铁企业排放的烟雾及含硫气体损害当地人的财产和健康,但受害者并不能得到补偿,这种污染就是一种“外部不经济性”;2.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有什么区别与联系P41答:不管外部性是货币的还是技术的,最终的效果可能是一些相关变量的价格和价值的变化;但是,两者的实质性区别也是很明显的;技术外部性介入以后作为一个自变量,改变了生产者的生产函数或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作为一个因变量,改变了生产者的产出水平或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故比较一个投入向量在有技术外部性和没有技术外部性两种状况下的分配,所有经济成员都会产生差异;相反,货币外部性介入以后,如果所有资源投入像以前一样使用,并且存在一个合理的收入再分配机制,以补偿作为外部性调节手段的价格变化对收入的影响,所有经济成员将保持他们原来的效用水平;货币外部性是外部效果通过价格变化转化来体现的一种外部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外部性是不会导致市场失灵;技术外部性是不会反映在价格变化或通过市场体系表现的外部现象;3.外部性对资源配置有何影响P43答:图为某燃煤发电厂的污染行为对其燃煤发电量的影响;当不考虑外部不经济性时,n X j 的价格为零,电价为e P ,发电量为e Q ;如果给空气污染确定一个合理的负价格例如要求发电厂支付大气污染物排放费,将会增加电力生产的成本,使供给曲线e S 左移,到达'e S 的位置,形成'e P 和'e Q ;从国民经济分析的角度看,因为减弱了外部不经济性,'e P 和'e Q 都是高效率的;4.什么是产权它与外部性有何联系P46答: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由于物的存在及其关于它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的本质是规定人与人之间行为关系准则;根据科斯定理,如果外部性的制造者和受害者之间不存在交易成本,只要其中一方拥有永久产权不管哪一方,将会产生最优结果;这意味着在有些情况下,能够通过重新明确财产所有权解决外部性带来的问题;5..科斯条件下的庇古税是否有效请说明理由;P47答:在科斯条件下,庇古税本身将造成资源配置失误;如图所示;在图中,横轴是A 的活动水平,曲线CD 是A 活动产生的边际效益,曲线JK 是由于A 的活动对B 产生外部性而造成的边际损害;在没有任何特别刺激的情况下,A 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将导致活动水平OD,此时,A 的边际效益为零;在CD 与JK 相交的F 点,社会边际效益为零,对A 的边际效益正好被对B 的边际损害所抵消;因此当A 的活动保持在OE 水平时,是帕累托最优产出;在科斯交易的背景下,B 可以付钱给A,使其把活动削减到OE;由于任何位于OE 右边的活动,对B 的边际损害超过对A 的边际效益,因此,B 可以从交易中获得潜在的收益;科斯均衡是OE, F 点位有效率的社会产出;然而,假设在科斯交易条件下仍对A 所造成边际社会损害征税,税额为每单位活动水平EF,其效果可能使A 得边际效益曲线下移到MN;MN 表示A 完税后的边际效益;当科斯交易在有税的情况下进行时,将导致均衡点由F 移至P,最优活动水平由OE 转为OG,A 的活动水平降低;由此可见,在科斯背景下,庇古税不仅是多余的,其本身也变成了资源配置失误的原因;6.假设:某炼油厂是某地区水的主要污染者;汽油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汽油的供给需求函数分别是:供给函数 P=10+需求函数 P=Q 的单位是千桶/天,P 表示每桶油的价格边际外部成本 MEC=,不存在消费的正外部性;求:1不考虑精炼石油产品生产中污水对社会造成的外部成本时,求这时的效率均衡度; 2在考虑精炼石油产品生产中污水对社会造成的外部成本时,求效率均衡点;答:1⎩⎨⎧-=+=QP Q P 125.042075.010 联立解得,P=12,Q=160 则,不考虑精炼石油产品生产中污水对社会造成的外部成本时的效率均衡度为P=12,Q=160;2MSC=MPC+MECMPB=MSB所以,MSC=10+ 即,10++= 解得,P=26,Q=128则,在考虑精炼石油产品生产中污水对社会造成的外部成本时,效率均衡度为P=26,Q=128----------第四章1.资源稀缺性的表现形式都包含哪些方面P54答: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的可再生资源大大超过其再生能力,人类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速率快于人类发现替代资源的速率,导致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程度都急剧上升;另一方面,人类排入环境的废物,特别是有害物质迅速增加,超过了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导致环境容量资源稀缺程度的急剧上升;2.古典经济学家对环境资源稀缺性认识方面的代表学说有哪些具体内容是什么P51 答:1绝对稀缺论语相对稀缺论绝对稀缺论的代表人物是经济学家马尔萨斯;马尔萨斯在其人口原理一书中认为: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而土地等资源产出却呈算术级数增长,如果对人口增长不加限制,就会导致灾难;马尔萨斯虽然没有强调,甚至忽视了技术进步在提高资源生产力方面的作用,以及政府对人口实施控制的积极作用,但是,它已经表明,如果不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资源、经济、人口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人类将面临自我设置的“生存困境”2约翰·穆德的静态经济论与自然和谐论思想穆德对于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的资源稀缺观点全部进行了吸收,并从技术进不上加以发展和给予更合理的解释;除此之外,穆德还提出了关于人类的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的界限问题;他认为一个国家的自然环境、人口和财富均应保持在一个静止稳定的水平,而且这一水平要远离自然资源的极限水平,以防止食物缺乏和自然美景消失的现象出现;这是经济学家第一次提出了环境质量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明其已经意识到,如果人类社会的产出超过自然所允许的限度,社会就会出现失衡;3.环境资源对经济增长构成约束的传统资源稀缺性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P52答:1资源绝对稀缺性;这一观点认为,在可获取的自然资源存量的极限没有达到之前,环境质量是不变的,不存在边际成本上升和收益递减现象,环境资源的有限性构成了对经济发展的绝对约束,只有在达到极限时,资源的稀缺性影响才会在上升的成本中通过价格得到反映;2资源相对稀缺性;这一观点认为,资源质量是变化的;不存在环境资源的绝对稀缺,仅有资源质量下降的相对稀缺;当资源被消耗时,质量下降,稀缺性就上升,单位生产边际成本提高;经济增长可能使特定资源存量出现暂时的、不断增加的相对性稀缺,但不会导致对经济增长的绝对约束;4.历次环境会议的主要成果分别是什么了解----------第五章1.作图说明高效率的生产过程过程;答:在矩形内有无数条代表W和C的等产量线,向右上角移动时,C的产量增加而W的产量减少,向左下角移动时,W的产量增加而C得产量减少;矩形内任意一点P可表示为资源的一种配置状况和产出情况;但是P点不一定就是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只有当P点恰好是W等产量线和C等产量线的切点时,才能得到一定资源配置状态下最高的产出量,也就是一定资源配置状态下效率最高的生产方式;由于矩形内有无数条W和C的等产量线,这些等产量线总是两两相切,因而必然产生无数个切点,连接位于矩形之内的所有切点,就可以得到一条从O W至O C的曲线,此即生产契约曲线或称高效率生产线;2.效用边界线是如何得到的P63答:高效率生产可能性在线有无穷多个点,每个点都代表一种可能的产品组合,因而都可以得到一条唯一的消费契约曲线,在效用空间把它表示出来,又可以得到一条唯一的效用可能性线;故对应于生产可能性线可以得到无数多条效用可能性线,如图,将这些效用可能性线位于最外侧的部分连接起来,就得到效用边界线;即图中加粗的部分;3.实现最大社会福利的充要条件是什么P64答:设有社会福利函数,记为SWF. SWF=fU1,U2,…,U n;式中U1,U2,…,U n表示个人1,2,3的效用水平;从SWF可以得出一组社会无差异曲线,其中必有一条与效用边界线相切,其切点就是最大社会福利点;因为效用边界在线只有该店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所以其在全部帕累托最优点中是最理想的;最大社会福利的必要条件是:1该点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2在该点效用边界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充分条件是在该点效用边界线与一条且仅与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4.比较说明效率与最优的区别;P69答:一效率与最优的评价标准不一样;效率评价可以站在多个角度,而最优标准却是以全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二站在社会的角度,效率与最优也是有区别的;效率是指由效用边界线所确定的效用最大化的区间,在此区间内的任何一个资源配置组合都是有效率的;而最优则是既满足效率又满足公平的效用边界在线的一个点;效率是最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5.最优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P70答:最优与可持续发展有相通的地方,但还有很大的差异;可持续发展强调的公平,还包括国际公平和代际公平;只有将国际公平和代际公平也纳入社会福利函数,可持续发展才能与最优相统一;----------第六章1.科斯关于外部性的问题的主要论点有哪些P74答:其一,损害问题具有相互性,关键在于避免较严重的损害,即在设计和选择社会格局时,要以社会产值的最大化为出发点;其二,通过市场自由交易可使权利得到重新安排而达到产值最大化;但市场交易的前提是权利的初始界定,即如果不存在这种界定,就不会存在权利转让和重新组合的市场交易;2.作图说明为什么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环境资源无法实现优化配置;P76答: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实现帕累托最优要求私人边际净收益等于社会边际净收益,但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私人边际净收益与社会边际净收益存在差异因而不能获得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在左图中,MPC和MSC分别表示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MPR和MSR分别表示边际私人收益和边际社会收益;在没有环境污染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的产量决策是按照MPC=MPR的原则确定,即产量为Q2;当该厂商的生产导致了环境污染时,如果污染所导致的边际外部成本MXC不需要他本人承担,则厂商仍会把产量确定为Q2,但由于厂商的污染行为导致了边际外部成本MXC,从而使边际社会成本由MPC移至MSC;此时,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产量应按照MSC=MSR的原则确定,即产量应为Q1;可见,由于污染所导致的外部性的存在,使厂商按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的产量Q2与按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确定的产量Q1严重偏离,从而使污染物过度排放,生产过程中有污染的产品过度生产;因此,当存在负外部性时,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并不能导致环境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生态林的建设则是环境问题中正外部性的典型;在右图中,投资者的私人边际收益MPR低于社会边际收益MSR,此时,投资者按照MPR=MPC的原则确定它的产量Q1,而社会福利最大化要求的产量MSR=MSC决定的Q2,很明显生态林建设等保护环境的投资行为,由于正外部性的存在,导致供给严重不足;3.关于解决外部性问题,庇古和科斯的观点分别是什么P73答:庇古认为,应由政府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以消除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之间的背离,政府应采取的经济政策是:对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的部门实施征税,即存在外部不经济效应时,向企业征税;对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的部门实行奖励和津贴,即存在外部经济效应时,给企业补贴;庇古认为,通过这种征税和补贴,就可以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这种政策建议后来被称为庇古税;科斯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思路,就是把外部性问题转变成产权问题,然后讨论什么样的产权才最有效率;4.产权交易是否能实现环境资源合理定价P85答:刚刚进入市场的稀缺资源的初始产权结构往往是不完善的,从而导致其市场价格与其相对价格偏离;但由于产权的可交易性,则可实现博弈均衡;资源合理定价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产权交易,通过产权合约的自由选择;只有通过产权交易,在重复多次的博弈过程中,才能获取做出正确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才能克服市场的不确定性,从而不断地对产权合约进行纠正,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整;价格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就是产权主体对不同产权合约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从而使资源的市场价格在不断选择中被不断纠正,在重复多次的产权交易中逐渐向其相对价格靠近;因此,产权交易是纠正环境资源市场价格与相对价格偏离的重要途径;----------第七章1.环境污染的实质是什么答:2.什么是最优环境管理政策答:3.什么是循环经济答:4.循环经济的原则分别是什么。
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们的破坏和浪费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非常重要。
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很多领域。
其中最重要的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
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但这种开发和利用也会对自然环境带来影响,比如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破坏等。
因此,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必须要有一种有效的方式来平衡人类的需要和自然环境的需要。
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还涉及到资源管理、环境税收和财政补贴等政策工具的使用。
通过制定适当的政策,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同时也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这就是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所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除此之外,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还可以研究全球变化、污染控制、生态系统服务等问题。
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需要采取合适的措施来应
对。
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提供了一种实用的、经济学的方式来处理这些问题。
总之,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理解和研究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可以更好地平衡人类的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607 51000
一0一學年度第一學期
授課老師:吳珮瑛
農業綜合館214室,3366-2663
e-mail:piwu@.tw
授課對象:大學部
學分:3學分,半年必修課(對農業經濟系同學而言)
課程目的:本課程主要目的是由經濟學的角度出發,讓學生瞭解及學習分析與環境及自然資源之概念、理論與問題,同時也讓學生能在日漸受重
視的環境與自然資源使用的議題中,掌握來自經濟、自然與其他社
會科學界對於這些議題不同觀點之爭辯。
課程要求:
1.上課出席
學期當中不定期點名,一次以20分計,共點名五次。
點名的目的不是要你坐在教室發呆,人在心不在,意義不大,這是要鼓勵有心學習,但不
善於考試的同學。
2.作業1
作業一
請由期刊文獻中找出兩篇文章,並以課堂上所講授過的任何價值與效益
之評估方法,依據隨後所發的綱要完成此份作業。
此一作業的目的,是
要讓你熟悉並體會課堂上所講的方法,可以實際應用的對象及評估的結
果,為理解你所找文章的每一個步驟,可能需要涉及一些計量等工具,
這些內容不是看這些方法應用的重點,因此,不要讓這些內容阻礙你對
文章的理解。
1這些作業成績的高低不是比厚度,而是看你的消化程度,所以不要長篇大論寫太多,作業一以A4格式紙14號字、1.5行距,最多以4頁為限;作業二格式雷同作業一,且最多以6頁為限;作業三格式亦同、最多以4頁為限。
作業二
請由各種污染物(水、空氣、固體廢棄物、噪音等等)完成以下兩件事:
(1)這些污染物在台灣過去二十年的污染情形(有些污染物有空間上的差異,請明確指出所找的資料所在的區位);
(2)同時找出臺灣現有法令針對這些污染物所做的管治方式。
此一份作業基本上不是要你自由發揮的寫報告,而是希望你在課堂學習
相關環境管理相關政策的學理後,再進一步觀察台灣在相關面向實務上
之操作。
進行前將會發放此一作業的詳細指引。
作業三
請由最近兩年各種報章雜誌上(越新的越好),找尋與環境保護或是資
源保育、破壞等等問題相關之報導,先引述事件發生的經過,進而再以
課堂上所學之學理評述事件(避免個人情緒性的抒發),此一評述可以
猶如報紙上的社論或是讀者投書,這是可以發揮你對理論消化的一種絕
佳方式。
進行前將會發放此一作業的詳細指引。
3.期末考試
涵蓋一學期所講授的全部內容。
課程完成所有內容之講授後,依學校排定之期末考試時間進行考試。
考
試範圍為一學期所講授的全部內容。
同樣的,不能於指定時間參加考試
者,除了有不可抗拒之情況發生外,一律不給予補考。
主要用書:
1. Tietenberg, Tom and Lynne Lewis, 2009.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Eighth Edition. Pearson International Edition: Pearson Education, Inc.(華泰文化,電話2377-3877轉113劉先生,台北市辛亥路3段5號)2. Field, Barry C. and Martha K. Field, 2009.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
Introduction. Fif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International Edition.
(新月圖書有限公司,電話0937-950-267找吳飛龍先生,台北市重慶南
路一段143號3樓(置於總圖指定閱讀書單)
3. 陳明健編,2003。
『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理論基礎與本土案例分析』。
台北:雙葉書廊。
(電話:2368-4198,轉10或11,台北市羅斯福路3
段269巷12號1樓)(置於總圖指定閱讀書單)
4. 吳珮瑛,2011。
『老師在講你有在聽嗎?論文寫作之規範及格式』。
台北:
翰廬。
5. 其他將配合課程進度給予相關的補充資料或是文章。
進階用書:
吳珮瑛,2009。
『環境與自然與資源值多少?效益與價值衡量之概念、理論、方法與應用』,台中: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台北:翰蘆。
(置於總圖
指定閱讀書單)
學期分數評分標準*:
上課出席15%
作業一15﹪
作業二15%
作業三15%
期末考試40﹪
上課規矩:
將於另頁有詳細規定,第一次上課時發,第一堂課沒有拿到的同學,在確定你要修此門課後,請務必向我拿一份。
連同這一份課程綱要請隨堂帶在身邊。
課程綱要(與主要用書相關章節內容):
一、導論(Tietenberg chapter 1;陳第1章;Field, chpts. 1, 2)
二、環境與自然資源保育之理論概述(Tietenberg chpt. 3; 陳第4、5、11、
14、16、20章;Field chpts. 3, 7;
其他參考資料)
1.環境與自然資源保育的哲學觀
2.環境與自然資源保育之價值
3.環境與自然資源保育價值之評估方法與應用
三、環境污染管理之理論基礎(Tietenberg chpt. 4;陳第3、7章;Field,chpts.4,
5;其他參考資料)
1.環境污染問題概述
2.外部性
3.市場失靈
4.外部成本及社會成本
四、環境污染管理政策之設計與選擇(Tietenberg chpts. 15、17、18、19、
20;陳第3章;Field, chpts. 9,10, 11,
12, 13;其他參考資料)
1.評估政策優劣的準則
2.經濟誘因政策
3.取締政策
4.可移轉污染許可
5.財產權方法
五、永續發展(Tietenberg chpt.5;陳第8章)
1.跨代的公平性問題
2.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勢不兩立?
3.強永續性
4.弱永續性
六、耗竭性資源的配置(Tietenberg chpts. 7、8、9;陳
第13、17、19章)
1.耗竭性資源的跨期最適決策
2.國家安全與資源進口的取捨
3.原物料與回收物料的選擇
七、耗竭性但可再補充的資源——水資源
(Tietenberg chpt. 10;陳第6、12章)
1.有效的水資源配置
2.水資源配置的無效率原因
3,水價的訂定
八、可再生的個人所有資源——農業(Tietenberg chpt. 12)
1.技術進步對農業的影響
2. 農業政策對糧食分配的影響
3.糧食自給自足與進口的抉擇
九、可再生資源——森林(Tietenberg chpt. 13)
1.考量經濟性的最適伐木抉擇
2.農用土地與林木用地的互競關係
3.森林的多功能
十、可再生的共有資源——漁業(Tietenberg chpt. 14)
1.永續漁貨量的決定
2.共有再生資源的管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