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23.48 MB
- 文档页数:39
第一章原始社会艺术设计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之一,距今(9000)年前,已制作出质地较为疏松的灰陶。
(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发现的淘气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陶器遗存。
2.就具体器型而言,不同功能的器物在造型上存在较大的差别,(最为典型的炊煮器就是鼎)。
3.原始社会建筑形式主要有:穴居建筑穴居建筑大致呈现出从地穴——半穴居——地面建筑——下建台基的地面建筑的发展历程。
干阑建筑新石器时代的橄榄建筑遗址及相关文物多发现于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的地区。
结语:新石器时代艺术设计所遵循的几项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
2.因材施教。
3.功能至上。
4.以人为本。
5.技术与艺术相结合。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艺术设1.自(夏代)起青铜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物质材料,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国开始进入(青铜时代)。
2.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艺术面貌的形成与其所采用的(陶范法)(或泥摸法)的铸造工艺不可分割。
3.西周时期的统治者重视礼制,大约在周穆王时期,一系列的祭祀,军事,飨宴、相见等礼仪制度逐渐形成,并发展为严格的行为规范,以维护其统治,并对不同身份等级者所拥有的物品材质、形状、尺度、数量以及色彩等均加以限定起到明贵贱、别尊卑的目的,成为后世多遵循追慕的“周礼”。
4.因为青铜器在西周礼仪中具有严格的标示作用,周人也由此形成(“藏礼于器”)的制度,组合有序的青铜容器又称之为(“礼器”)。
青铜器的占有状况是贵族身份和地位的体现。
5.除陶文外,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汉子为(甲骨文)。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艺术设计1.商人重酒,(商代)的酒器十分发达。
(周代)禁酒,酒器的制作开始衰落。
2.(龙凤题材)是这一时期璧、璜最为常见的装饰题材。
3.(宫殿建筑)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建筑类型,(《礼记》)提出了(“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将主要殿堂建在中轴线上接近中心点的最重要的位置,第一次从理论上高度概括了建筑群的中轴对称布局对于(烘托尊贵)的作用。
4.此外,最终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是中国第一部(手工业专著),不仅全面的记述了长期以来手工业生产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而且经过整理归纳,力图探索规律,并加以科学的总结。
中国艺术设计史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装饰纹样:商代的饕餮纹,周代的窃曲纹,战国的蟠螭(panchi)纹,汉代的四神纹和云气纹,六朝的莲花,唐代的牡丹,元代的松竹梅,明代的串枝莲。
原始社会几何纹,商周至汉魏六朝的动物纹,隋唐以后的花鸟图案。
艺术风格:商代的威严庄重,周代的秩序,战国的清新,汉代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代的丰满华丽,宋代的理性美,元代的粗壮豪放,明代的敦厚,清代的纤巧。
原始时期:自然流露奴隶社会时期:神秘、威严、深沉、庄重战国、秦、汉:古拙凝重、气势磅礴隋唐:自信、饱满、大器宋:理性之美、清秀、含蓄、典雅、单薄的凄婉之美元:粗犷、豪放、刚劲明:大方、明快、端庄、敦厚清:造型奇巧、色彩艳丽、装饰繁缛第一节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原始工艺美术总体特征:1、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紧密结合2、艺术性服从于实用性一、原始陶器北方仰韶文化的彩陶,南方河姆渡的雕塑,东部龙山文化的黑陶以造型取胜。
1、陶器的产生——定居的生活方式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生活特征之一。
我国陶器起源早最早的陶器资料:1962年在江西万年县出土了距今八千多年的陶器。
2、陶器的制作1)手制成型(早期)2)轮制成型(晚期) A慢轮制作 B快轮制作3)陶器造型源起——拟形陶4)陶器装饰源起素陶、彩陶、印纹陶其内容可归纳:几何纹样、植物纹样、动物纹样、人物纹样四大类。
原始装饰具有普遍意义的是“图腾”(Totem)。
图腾原为印地安语,意为“他的家族”。
它大约和氏族公社同时产生。
5)陶器的材质红陶、灰陶、白陶、黑陶3、彩陶定义:彩陶是指新石器时代一种手制、用红、黑、白等色绘有花纹的陶器。
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陶器。
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
又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依据考古学对原始文化的分类、彩陶分布的地域、特点和时间上的差异,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文化类型: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过去曾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等。
论原始社会中艺术设计的审美意识原始社会是指人类历史发展的早期阶段,尚未进入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人类社会处于狩猎采集阶段,对自然的依赖程度较高,社会形态相对简单。
在这个阶段,人类原始社会中的艺术设计的审美意识主要体现在生活中的实用物品和装饰品上。
首先,原始社会中的艺术设计的审美意识主要体现在食物的加工和制作方法上。
原始社会的人们通过使用石器、木器和动物骨骼等制作工具,以及火的发明和运用,提高了食物的加工和烹饪能力。
他们发现了将食物烹饪的方法,不仅改善了食物的口感和烹调效果,还使得食物更易消化,提高了营养价值。
这些加工和制作方法的发现和应用,体现了原始社会人们对于美味食物的追求和对食物质量的关注。
其次,原始社会中的艺术设计的审美意识体现在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的制作上。
原始社会的人们利用自然材料如木头、骨头、兽皮、树皮等制作用具,如石斧、箭矢、针、鱼钩等。
在制作过程中,他们不仅注重工具的实用性和稳固性,还给工具赋予一定的形状和造型,体现了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
同时,他们还用自然材料制作装饰品,如珠子、扣子、项链等,使用这些装饰品来美化自己的身体和服装,衬托出自己的个性和美感。
此外,原始社会中的艺术设计的审美意识还体现在壁画、图腾和面具等器物上。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洞穴壁画中绘制了动物、人物和生活场景等形象,以表达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经验的认知和感悟。
这些壁画既是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创作的体现,也是人类对于神秘力量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宣扬。
同时,原始社会的人们还制作了图腾柱和图腾面具,用于祭祀仪式和宗教活动的表演。
这些图腾柱和图腾面具通常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装饰效果,既表现了原始社会人们对于神圣、威严和智慧的崇拜,同时也展现了原始社会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原始社会中的艺术设计的审美意识主要体现在食物的加工和制作方法、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的制作以及壁画、图腾和面具等器物的创作上。
这种审美意识既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对于实用和美感的追求,也体现了他们对于自然、神秘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理解。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一、设计的起源与石器的制作设计“一切人造物即意味着设计”,人类在制造第一件石器时,也就完成了设计。
由此可见,设计的起源与人类的起源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石器的制作设计:在考古学上,人们将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占人类历史的99.8%,从二三百万年前开始至一万年前为止。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
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
二、陶器的制作与器型的设计⏹(一)彩陶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陶器,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
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彩陶的分布地区很广,以黄河中上游最为发达,以下按着年代的发展先后及艺术特点的不同,介绍彩陶工艺的几种主要类型。
1. 半坡型半坡型彩陶首先发现于西安东部半坡村,主要分布于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西达甘肃的陈东地区,距今约六七千年。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以鱼纹具有代表性,多分布于卷唇圆底盆的内壁,鱼纹可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所谓复体鱼纹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构成一组。
鱼纹早期多为写实,以后逐渐演变为鱼体分割或重新组合,并形成几何化抽象化。
此外,有代表性的还有人面形花纹。
半坡型彩陶一般运用直线,并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 2.庙底沟型⏹是在半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陕西的关中地区,豫西、晋南一带,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
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
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
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
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
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
庙底沟型彩陶的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为最典型,其装饰花纹以回旋钩连纹最有特色。
原始社会的服饰设计在一千万年以前,腊玛古猿开始了向人类演化的路程, 后来人的祖先南猿从古猿中分化出来。
在南猿向现代人的演化过程中, 猿的毛化逐渐退化和消失, 人的特征日渐明显,猿的生活习性的改变使其御寒、选择栖息之地的能力降低或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限制, 人们开始用树叶草枝遮身, 后来逐渐知道“寨木茹皮以御风霜, 綯发冒首以去灵雨”, 才开始用狩猎所得的兽皮、羽毛来裹身御寒。
《礼记·王制》称:东方曰史, 披发文身;南方曰蛮, 雕题交趾;西方曰戎, 披发衣皮;北方曰狄, 衣羽穴居。
这就是人类向服饰迈出的第一步, 也是服饰最初产生的原因。
人类在从猿向人转变初期, 服饰在形式上没有什么标准, 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进入仰韶文化时, 由于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 纺织业开始发展。
开始进入了原始文明社会。
《易·系辞下》中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开下, 盖取之‘乾坤’, 乾坤有文, 故上衣玄, 下裳黄……”此句中的“天下治”指原始社会的人与人之间活动是有秩序的进行, 因而天下治, 此时就不再像以前那样随意披着一件无任何形式的衣服,开始有了形式上的讲究。
常言道“衣食住是生活三要素”。
就“衣”而论,服装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作为“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的决定性因素”,不可等闲视之。
中华民疑素有“衣冠王国”和“礼仪之邦”的美德,我们的先民们遭过天与地、衣与礼的有机结合,喝响了一曲曲服饰的颂歌。
不同风格的衣装都与“礼”有着深刻的联系。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俗和不同宗教信仰影响下的服饰,汇成一条五彩斑斓的历史长河。
原始服饰作为人类服饰发展史的起源, 显现出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也为后世的服饰演变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造型、材料、色彩文化等方面对原始社会的服饰设计特点进行介绍。
一、原始服装的款式造型比较简单它一般主要包括贯头式与披围式两种, 从外观视觉上给人以简洁、大方的自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