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小故事:出家人和放牛人
- 格式:docx
- 大小:24.19 KB
- 文档页数:2
2024年小学哲理故事素材2024年小学哲理故事素材1两个和尚路过一个村庄,看到孩子们在折磨一只可怜的小猫,他们把小猫抛进池塘,又拽着它脖子上的绳子,把它拖上来,如此反复折腾,小猫已经奄奄一息。
大和尚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双掌合十而立。
小和尚从身上摸出几文钱,把这只猫买了下来。
孩子们抢过钱,兴高采烈地跑了。
小和尚高兴地说,师父,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救了一只猫的命,也算是一件好事吧?大和尚闭着眼睛道,你恐怕未必能救小猫的命呢。
小和尚仔细看看小猫,它紧闭着眼睛,肚子一鼓一鼓的,鼻子里不断喷出水来,水里还带着鲜血。
小和尚不禁垂下泪来,叫道,师父,师父,你救救小猫吧。
大和尚说,我也无能为力啊。
这时一个老妇慢慢走来,看到地上的小猫,举起手杖就打小和尚,咒骂道,是你把我的猫弄死的吧?出家人怎能做这种恶事呢?小和尚捂着脑袋分辩,老人家,不是我把小猫弄死的,是我把小猫救下的!老妇更是生气,你还狡辩,小猫已经死了,你还说是你救的!小和尚叫着师父,躲到老和尚身后。
老和尚也不分辩,只是闭着眼睛念经。
老妇的手杖打到老和尚面前,就停住了。
她骂道,看你教的好徒弟。
然后弯腰捡起死猫,呜呜咽咽地哭着,转身走了。
小和尚随着老和尚回山,心里很不平静,他问老和尚,师父,我被冤枉了,你怎么也不替我说句话呢?老和尚淡漠地说,分辩有用么?小和尚沉吟着说,也许不管用,但是分辩总比不分辩好吧?那帮孩子真是可恨,这老妇真是糊涂。
做好事却得不到好报。
老和尚道,错!做事凭的是自然本心,认为是好事再去做,妄图让别人感激,好事就不是好事了。
2024年小学哲理故事素材2惊惶失措的蚂蚁有一个人,漫不经心地将一盆水倒在地上,水很快向四周漫溢开去。
地上有一棵小草被水冲起,浮在水面上犹如一叶小舟。
小草上面正好有一只小蚂蚁,它看到四面漫溢的水,不知道这水面到底有多阔,水底究竟有多深。
蚂蚁伏在草叶上吓得惊慌失措,天啦,自己该从哪里逃生,这大水哪里有岸呢?完了,这下我全完了,蚂蚁绝望了。
出家人和放牛人的人生哲理
云龙禅师和徒弟经过一片由出家人守护的土地,人在舒适地栖居,马在欢快地奔跑,狗在尽情蹦跳,连水盆里的鱼儿也悠然摇着尾巴。
云龙禅师走上前问:“你这里有多少人?”
出家人答:“七百多吧。
”
“有多少匹马?”“七百多吧。
”
“有多少条狗?”“七百多吧。
”
“有多少尾鱼?”“七百多吧。
”
“为什么都是七百多呢?我没有看见有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马、狗和鱼?”
“我回答的是动物的总数,我这从不区分种类,因为它们都是佛祖关爱的众生。
”
云龙禅师回头问徒弟:“你知道平等和安宁是如何产生的了吧?”徒弟点头。
云龙禅师和徒弟继续向前走,看见一个人在放牛。
放牛人把白牛赶成一群,把黑牛赶成一群,但总有牛走错位置,放牛人就不断地两边跑,把牛赶出来。
这里的.景色仍然秀丽,但气氛莫名的紧张。
云龙禅师走上前去问放牛人:“你的牛每头要吃多少草?”放牛人问:“你问的是白牛还是黑牛?”“白牛。
”“白牛要吃三十斤。
”“黑牛呢?”“黑牛也要吃三十斤。
”
“它们每天能产多少牛奶呢?”“你问的是白牛还是黑牛?”“白牛。
”“白牛能产十斤。
”“黑牛呢?”“黑牛也能产十斤。
”
云龙禅师再问:“你为什么要把一样的牛分成白的和黑的分开来说呢?”放牛人答:“因为白牛是我自己的。
”“那黑牛一定是别人的了?”“黑牛也是我自己的。
”
云龙禅师回头问徒弟:“你知道等级和混乱是如何产生的了吧?”徒弟点头。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十二个转换思维的哲理故事十二个转换思维的哲理故事有时候,我们要学会及时转换思维和思想,不要以为什么东西是正确的,是公认的真理,就以为它永远是正确的,下面请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转换思维的哲理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三个转换思维的哲理故事1一哥们在火车站附近手机被偷了,马上请朋友给自己手机发了一条信息:“哥,火车快开了,我等不到你,先上车了!欠你的两万块钱,我放在火车站寄存处A19号柜子里,密码是1685。
”半小时后,偷手机的二货在火车站寄存处A19号柜子前被生擒。
启示:只要能创新,啥问题都能解决。
三个转换思维的哲理故事2犯人收到妻子来信:你进监狱了,咱家的几亩地没人翻,公婆干不动,我身体不好,还得看孩子。
犯人回信:千万別翻地,地里埋着枪……一月后他妻子回信::警察来了三四批,把咱家地翻了好几遍,累的吐血了也没找到枪,你把枪藏哪了?犯人回信:本来就没枪,警察帮忙把地翻了,你赶紧种地吧,其它忙我也帮不上了!启示:这就是高手!人在哪里不重要,关键能解决问题。
迎接挑战必须转变观念。
三个转换思维的哲理故事3一帅哥在傍晚陪爷爷散步,不远处有一个气质美女,忍不住多看了两眼。
爷爷问:“喜欢吗?”帅哥不好意思点点头。
爷爷又问:“想要她的电话号码吗?”帅哥瞬间脸红了。
爷爷说:“看我的。
”然后转身向美女走去。
几分钟后帅哥的电话响了,里面传来一个甜美的声音:“你好,你爷爷迷路了,赶紧过来吧,我们在公园大门处。
”帅哥对爷爷简直佩服的五体投地,然后默默的把这个电话存下了,高手在民间啊!启示: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三个转换思维的哲理故事4一个农夫的家里总是有老鼠到访,于是他安装了一个捕鼠器。
一只老鼠透过墙壁上的洞,看见农夫和他的妻子正在摆弄一个捕鼠器,急忙跑到农场的院子里发布警报。
但院子里的鸡、猪、牛等动物均一笑置之,认为与自己无关。
当天晚上,一条毒蛇被捕鼠器夹住了,农夫的妻子赶来查看时不小心被毒蛇咬伤了。
为给住进医院的妻子补身子,农夫把鸡杀了。
佛系哲理小故事两则及感悟故事1 佛经里的比喻一位牧牛人,拥有二百五十头牛。
他每天都会到一个水草丰足的旷野放牛,让牛群悠哉游哉地吃草、喝水。
有一天,忽然跑出一只老虎,咬死了一头牛,这二百五十头牛,因此少了一头。
牧牛人万念俱灰,他觉得少了一头牛,对他来说,已经不完美了,为此,他心中很懊恼,一直耿耿于怀!过了几天,他觉得少了一头牛,已经不是原来的二百五十头,那其余二百四十九头牛,又有何用呢?于是就将二百四十九头牛赶落悬崖,那群牛就这样全被他灭杀了。
这段佛经的比喻是说,人不要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误,就抹杀了其余的美好。
【感悟】不要因为自己一点小小错误,而抹杀了其他的优点,接受自己的全部,才能拥有真正快乐,真实的自己。
故事2 不完美是美佛学把这个世界叫做“婆娑世界”,翻译成中文就是能忍许多缺憾的世界。
人的世界本来就有诸多缺憾,不完美才是完美,太完美了就是缺陷。
在美国,《独立宣言》是广受尊重的历史文件,其地位也许仅次于《联邦宪法》。
《独立宣言》的原件珍藏于华盛顿国家档案馆,是美国的无价之宝。
然而这样一份神圣的、庄严的文件,有谁能料到,其中竟有两处“缺憾”。
原来,当初这份文件成稿以后,大家发现遗漏了两个字母,但是,没有人认为应该重新抄写一遍,只是在行间把这两个字母加了上去,并打上了“八”符号。
在上面签字的五十六名美国精英,并未因此认为这有辱于这份赋予国家自由的文件的圣洁。
世界上完美无缺的文件很多,但成为国宝的有几件呢?富有智慧的人往往只看重事物的内容,而不看重事物的形式。
【感悟】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缺憾呢?还在为它而烦恼吗?要想寻求到快乐,就必须学会放弃完美。
一个完美的人永远无法体会有所追求、有所希冀的感受。
文章来源自网络,供大家学习,如侵犯版权请联系删除!。
则哲理小故事《穷和尚与富和尚》从前,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有两个和尚,一个穷和尚,一个富和尚。
穷和尚每天穿着破旧的僧衣,吃着简单的粗茶淡饭,却心怀远大的梦想——去南海朝圣。
而富和尚呢,身披华丽的袈裟,每日享用着丰盛的斋饭,住在宽敞明亮的禅房里。
有一天,穷和尚来到富和尚的禅房,对他说:“我想去南海朝圣,你觉得怎么样?”富和尚听了,露出轻蔑的笑容,说:“你?凭什么去南海?我一直都想雇船沿着长江而下,然后再去南海,可是到现在都还没实现呢。
你一无所有,怎么去?”穷和尚平静地回答:“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不以为然,摇摇头说:“你真是异想天开!路途那么遥远,困难重重,你怎么可能到达?”穷和尚没有再争辩,他转身离开,踏上了前往南海的征程。
一路上,穷和尚风餐露宿,靠着化缘解决温饱。
他走过了崎岖的山路,穿过了茂密的森林,渡过了湍急的河流。
有时候,他会遇到恶劣的天气,有时候,他会遭遇凶猛的野兽,但他从未退缩,始终坚定地朝着南海的方向前行。
几年后,穷和尚从南海归来。
他依然穿着那件破旧的僧衣,却散发着一种宁静而坚定的光芒。
富和尚看到穷和尚归来,惊讶得合不拢嘴。
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一无所有的穷和尚怎么能够实现自己一直未能实现的梦想。
穷和尚微笑着对富和尚说:“其实,去南海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困难。
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实际的行动,就能够到达。
你虽然拥有丰富的物资,但却一直停留在计划和想象中,从未真正迈出第一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他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是取决于他是否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行动。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被各种困难和借口所阻挡,但只要我们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就像那个穷和尚,他没有被物质的匮乏所吓倒,而是凭借着内心的信念和勇气,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了南海。
而富和尚,虽然拥有充足的条件,却因为犹豫不决和缺乏行动,最终只能停留在原地,徒留遗憾。
有深度的哲理小故事路再长也会有终点,夜再长也会有尽头,不管雨下得有多大,总会有停止的时候。
乌云永远遮不住微笑的太阳!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有深度的哲理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有深度的哲理小故事篇一:守住心中无尽的清凉一条渡船,上面载满了急切想到对岸去的人。
船夫撑起了竹篙,船就要离岸了。
这时候,有个佩刀的武夫对着船家大喊:“停船!我要过河!”船上的客人都说:“船已开行,不可回头。
”船夫不愿拂逆众人的心,遂好生劝慰武夫道:“且耐心等下一趟吧。
”但船上有个出家的师父却说:“船离岸还不远,为他行个方便,回头载他吧。
”船夫看说情的是一位出家人,便掉转船头去载那位武夫。
武夫上得船来,看身边端坐着一位出家的师父,顺手拿起鞭子抽了他一下,骂道:“和尚,快起来,给我让座!”师父的头被抽得淌下血来。
师父揩着那血水,却不与他分辩,默默起身,将座位让与了他。
满船的人见此情景,煞是惊诧。
大家窃窃议论,说这位禅师好心让船夫回头载他,实不该遭此鞭打。
武夫闻听此言,知道自己错打了人,却不肯认错。
待到船靠了岸,师父一言不发,到水边洗净血污。
武夫看到师父如此安详的神态举止,愧怍顿由心生。
他上前跪在水边,忏悔地说:“师父,对不起。
”师父应答道:“不要紧,外出人的心情总不太好。
”讲这故事的人是这样评价这件事的:禅师如此的涵养,来自视“众生皆苦”的慈悲之心。
在禅师看来,武夫心里比自己苦多了。
不要说座位,只想把心中的清凉也一并给了他。
我坐在这个故事的边缘长久发呆。
我轻抚着自己的心,悄然自问:这里面,究竟有几多的“清凉”?和那位拥有着“沉静的力量”的师父比起来,我是近乎饶舌的。
现实的鞭子还没有抽打到我的身上,我已经开始喋喋地倾诉幽怨了。
我不懂得有一种隐忍其实是蕴蓄力量,我不懂得有一种静默其实是惊天的告白。
我的心,有太多远离清凉的时刻。
面对误解,面对辜负,面对欺瞒,面对伤害,我的心燃起痛苦仇怨的火焰,烧灼着那令我无比憎恶的丑恶,也烧灼着我自己颤抖不已的生命。
二十五个哲理小故事故事之一忧郁和快乐从前,有一个老妇人,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做雨伞的;二儿子是做布鞋的。
老妇人整天忧郁伤感,天晴的时候,她忧郁大儿子的雨伞卖不出去;下雨的时候,她忧郁二儿子的布鞋卖不出去,所以,她整天唉声叹气.一天,一个路人经过她家,老妇人再次说起她的忧郁,路人便对她说:你这样想,天晴的时候,你的二儿子的布鞋卖的很好;下雨的时候,你的大儿子的雨伞卖的很好,你是多么快乐呀.于是,老妇人便从此快乐起来了.闲言碎语:忧郁和快乐,往往同时存在于同一事物中,当我们用忧郁的目光去看待时,得到的是忧郁;当我们用快乐的目光看待时,我们得到的是快乐,我们应该学会变换角度看问题,我们会活得更快乐。
故事之二渔夫的人生从前有个渔夫,靠打鱼为生.一天,渔夫躺在自己的小船上晒太阳,一个商人看见了,便问渔夫:“你为什么不去打鱼,而在这里晒太阳呢?"渔夫说:“我早晨已经出海打过一船鱼了,这些鱼已经足够我一家人一天的生活所需。
”商人说:“那你为什么不多打一些鱼呢?”渔夫问:“为什么要多打鱼呢?”商人说:“多打一些鱼,你可以多卖一些钱,这样,你就可以造一条更大的船。
”渔夫问:“为什么要造更大的船?”商人说:“有了更大的船,你就可以打更多的鱼。
"渔夫问:“然后呢?”商人说:“然后,你就有了很多的钱,这样,你就可以开一家大公司,成立一个船队,并从事渔业加工,你又可以赚很多的钱。
”渔夫又问:“然后呢?”商人说:“然后你就可以悠闲地躺在自己的船上晒太阳了。
”渔夫顿了顿,说:“我现在不是已经在悠闲地晒太阳了吗?”闲言碎语:有时候,我们的追求很盲目,其实,快乐往往就在我们的身边,只不过我们没有发现,经过一番辛苦和努力之后,发现终点就是起点。
简单的快乐往往就隐藏在简单的生活之中。
故事之三农夫的欲望有个农夫,每天辛辛苦苦地耕种着一小片贫瘠的土地,收获很少。
一天,一个天使看见了,天使可怜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你能不断地往前跑,你跑过的所有土地,不管有多大,这些土地都归你。
禅味小故事:子真牧牛石巩慧藏禅师随马祖道一禅师出家修行,一日在厨房工作,马祖问:“你在做什么?”石巩答:“牧牛。
”马祖再问:“怎么牧?”石巩说:“一回入草去,便把鼻孔拽来。
”马祖曰:“子真牧牛。
”石巩禅师出家前是个打猎的粗人,追随马祖之后在厨房负责烧柴。
一天,马祖去巡视厨房,问他在做什么?石巩说:“我在牧牛。
”原始佛典中有牧牛的故事,禅宗也常用牧牛比喻修行,次第叙述如何看守自己的心、训练自己的心,从烦恼的、杂乱的状态而达清净的、统一的、无心的境界,亦即开悟的层次。
石巩说他在牧牛,表示他正在修行,在驾驭自己的心。
马祖再问:“你怎么看牛?”石巩答:“只要牛一溜到草堆里吃草,就把牛鼻子拉回来。
”赶牛回家的路上,不能任凭牛只这里吃一口庄稼,那里吃一口青草,否则野性难以驯服。
石巩说他的牧牛方法是拉着牛索加以控制,马祖遂称赞他:“你真会看牛。
”有杂思妄念时,就好比心的牛跑去偷吃草,要把它拉回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面,心就会安住。
比如石巩在厨房烧柴,若发觉他的心不在烧柴的工作上,马上把心拉回来。
在此不断地训练自己,到达念念心无二用的程度,就是禅修的功夫。
再以发表谈话、撰写文章、读诵经典为例,如果谈话时杂念起伏,一定语无伦次;如果一边写文章一边胡思乱想,一定无法写成优美的作品;如果诵经时妄想纷飞,心绪一定无法平稳,即使已能倒背如流,也只似机械性的放送录音带。
因此,在禅修初期必须练习心无二用的功夫。
此时此刻的石巩禅师也可能已有一些悟境的体验,故对他自己心念状况已很清楚,即使偶有杂念出现,很容易就觉察到,马上可以安定下来。
有这种修养,他的人格必然相当稳定。
对普通人而言,可能经常犯错而不知错,经常动坏念头而不知是坏念头。
如果起了邪念恶念,觉察之后,立刻回到正念;偶尔再起邪念恶念,立刻再度纠正,断续地发现错误,经常地纠正自己,一路下来,你的人格也会越来越受他人的尊敬和信赖了。
所以不要怕犯错,只要能在知道错误之时马上悔改,悔改的当下,你便是一位可敬的人。
【哲理故事】哲理故事两则故事一:老和尚的智慧很久以前,一个年轻的和尚来到了一座寺庙,希望能得到智慧。
他请求寺庙里的老和尚教他一些能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智慧。
老和尚问他:“你为什么觉得我能教你智慧?”“因为你已经活了很长时间,看起来你很有智慧。
”年轻的和尚回答道。
老和尚说:“你错了。
我并不会教你智慧。
我只能告诉你,如果你想获得智慧,那就要从生命中学习。
”年轻的和尚并不理解。
“但生命中有那么多的经历和想法,我该如何从中获得智慧呢?”老和尚回答:“你要具备开放的心态,接受生命中的一切。
你要去体验每一个时刻,体味每一个感受,因为每个瞬间都有它的智慧。
跟随你的心,去感知并了解生命的真谛。
”年轻的和尚感叹道:“原来获得智慧并不是找到正确答案,而是通过感知生命中的一切,体验每一个时刻。
”故事二:牧人与魔法有个牧人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乡村里,他很好奇魔法。
他听说有一种魔法,能够召唤出一只神奇的羊,这只羊能带给他丰厚的利润。
于是他跑到魔法师那里,请求学习这个魔法。
魔法师告诉他:“只有你用魔法能量,才有可能召唤出这只羊。
”“那应该怎么做呢?”牧人问道。
魔法师告诉他:“你必须用你的能量,让你的思想充满你的愿望并且放手不控制。
”于是牧人花费了几个星期的时间去训练自己的思想,他终于可以释放出足够的能量了。
他按照魔法师的指示去做,但这只羊却从他的视野中消失了。
他感到非常失望,于是向魔法师请教。
“你用错了能量。
”魔法师告诉他,“你想要的不只是这只羊,你的内心充满了贪婪和功利心态,这些负面的情绪阻碍了你的魔法。
如果你要召唤神奇的羊,你必须散去负面的情绪,并要以正向的心态来使用魔法。
”于是,牧人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并再次释放出他的魔法能量,这一次,他成功了。
神奇的羊出现了,带给他了丰厚的收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去追求我们的目标,我们都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才能够取得最终的成功。
【宗教哲理】哲理故事两则故事一:放下的智慧从前,有一个年轻的和尚,他在一座古老的寺庙中修行。
他非常勤奋,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诵经、打坐,试图领悟佛法的真谛。
然而,尽管他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始终感到内心无法平静,无法达到他所期望的修行境界。
有一天,寺庙的主持看到了他的困惑,便对他说:“孩子,你知道为什么你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吗?”年轻和尚摇了摇头,充满期待地看着主持。
主持微笑着说:“那是因为你心中有太多的执着,无法放下。
”年轻和尚不解地问:“主持,我一直在努力放下,可是我不知道该放下什么。
”主持拿起一个茶杯,倒满了茶,然后继续倒。
茶水溢出了杯子,流到了桌子上。
年轻和尚急忙说:“主持,茶已经满了,不要再倒了。
”主持停下了手,看着他说:“你的心就像这个杯子,已经装满了各种想法和执着,如果你不把这些东西倒出来,怎么能装下新的智慧和领悟呢?”年轻和尚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主持接着说:“你回去好好想想,哪些是你应该放下的,然后再来找我。
”年轻和尚回到自己的禅房,开始反思自己的内心。
他想起了自己一直渴望在修行中获得快速的进步,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扬,这些想法让他充满了焦虑和压力。
他意识到,这些都是他应该放下的执着。
于是,年轻和尚再次找到主持,说:“主持,我明白了,我应该放下对进步的急切渴望和对他人认可的期待。
”主持满意地点了点头,说:“很好,孩子。
但是,放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你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修炼。
”从那以后,年轻和尚不再急于求成,而是专注于当下的每一刻修行。
他慢慢地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对佛法的领悟也越来越深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欲望和执着所困扰,无法真正地享受当下。
只有学会放下那些不必要的负担,我们才能拥有一颗轻松自在的心,去迎接生命中的美好。
故事二:宽容的力量在一个古老的小镇上,有一座宏伟的教堂。
教堂里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
他以他的善良和智慧,深受镇上居民的尊敬和爱戴。
有一天,一个年轻人怒气冲冲地走进教堂,找到了牧师。
佛教智慧哲理故事佛教智慧哲理故事篇(一)有一次,佛陀和他的侍者走在路上,太阳格外强烈,到了中午的时候,佛陀饥渴难耐,他对侍者说:“刚才我们不是经过一条小河吗?你去弄些水回来吧。
”侍者拿着盛水的容器去了,但他刚到,就有一队商人骑着马从那里经过,溪水被他们弄得浑浊不堪,哪里还能喝!于是他就转身回去,告诉佛陀说:“溪水被那些商人弄脏了,不能喝了,我知道前面有一条小溪,离这里大概就两个时辰的路程。
”佛陀说:“我们离这条小溪近,而且我现在口渴难耐,为什么还要再走两个时辰的路,去找前面的小溪呢?你还是再去一趟刚才的那个小溪看看吧。
”侍者有些犹豫,心里想:“刚才不是看了嘛!水那么脏,怎么能喝呢?现在又让我去,不是浪费时间白跑一趟吗?”佛陀已经看出了他的心思,便对他说道:“等一会儿你就知道了,你现在要做的只是顺从,你肯定不会白跑的!”侍者只好又去了,当他再次来到那条小溪旁边的时候,看到溪水是那么的清澈、纯净,泥沙早已经不见了。
曾经浑浊,再次到来时却是清澈的。
泥沙会扬起,亦会沉淀,溪水依旧的流淌不息,但前一分钟流淌的与后一分钟流淌的,却永远没有完全相同的一滴水。
这就是我们的世界,山河大地、宇宙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中。
美好的东西不会永恒美好,可恶的东西亦不会永远可恶。
这个道理看似很简单,但能真正明白它,却很难。
明白这个道理,顺境就不会那么令人执着不舍,逆境也不会那么令人痛苦不堪,因为顺逆随时都在变化着,并相互转化着——这是颠覆不破的自然规律。
因为变化,所以无常。
世人都不喜欢无常,因为不能适应它的铁面无情,概念中它只能与悲伤和无奈相联系。
而对于觉悟的人来说,正是有了无常,我们的生命品质才有提升的希望。
懂得无常的人,知道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属于我们。
一切外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只是一场因缘愈合而已。
一切境遇,无论是称讥毁誉,还是利衰苦乐,刹那便化为云烟,不可留,亦无所留,又何须牵肠挂肚?懂得无常的人,不会因“有”而沾沾自喜,当然也不会因“无”而心心不乐。
禅悟小故事大道理:小和尚哲理的故事第一篇:禅悟小故事大道理:小和尚哲理的故事禅悟小故事大道理:小和尚哲理的故事禅悟小故事大道理:小和尚哲理的故事时间:2013-10-9 10:42:32核心提示:一天,一个小和尚跑过来,请教禅师:“师父,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呢?”禅师说:“你到后花园搬一块大石头,拿到菜市场上去卖,假如有人问价,你不要讲话,只伸出两个指头;假如他跟你还价,你不要卖,抱回来,师...一天,一个小和尚跑过来,请教禅师:“师父,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呢?”禅师说:“你到后花园搬一块大石头,拿到菜市场上去卖,假如有人问价,你不要讲话,只伸出两个指头;假如他跟你还价,你不要卖,抱回来,师父告诉你,你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第二天一大早,小和尚抱块大石头,到菜市场上去卖。
菜市场上人来人往,人们很好奇,一家庭主妇走了过来,问:“石头多少钱卖呀?”和尚伸出了两个指头,主妇说:“2元钱?”和尚摇摇头,家庭主妇说:“那么是20元?好吧,好吧!我刚好拿回去压酸菜。
”小和尚听到:“我的妈呀,一文不值的石头居然有人出20元钱来买!我们山上有的是呢!”于是,小和尚没有卖,乐呵呵地去见师父:“师父,今天有一个家庭主妇愿意出20元钱,买我的石头。
师父,您现在可以告诉我,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了吗?”禅师说:“嗯,不急,你明天一早,再把这块石头拿到博物馆去,假如有人问价,你依然伸出两个指头;如果他还价,你不要卖,再抱回来,我们再谈。
”第二天早上,在博物馆里,一群好奇的人围观,窃窃私语:“一块普通的石头,有什么价值摆在博物馆里呢?”“既然这块石头摆在博物馆里,那一定有它的价值,只是我们还不知道而已。
”这时,有一个人从人群中窜出来,冲着小和尚大声说:“小和尚,你这块石头多少钱卖啊?”小和尚没出声,伸出两个指头,那个人说:“200元?”小和尚摇了摇头,那个人说:“2000元就2000元吧,刚好我要用它雕刻一尊神像。
”小和尚听到这里,倒退了一步,非常惊讶!他依然遵照师傅的嘱托,把这块石头抱回了山上,去见师傅:“师傅,今天有人要出2000元买我这块石头,这回您总要告诉我,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了吧?”禅师哈哈大笑说:“你明天再把这块石头拿到古董店去卖,照例有人还价,你就把它抱回来。
《儒林外史》⾥的和尚
近⽇读《儒林外史》,⾥⾯有这样⼀则故事。
⼀个和尚到县衙告状。
这和尚因在⼭中拾柴,看见⼈家放的⼀群⽜,内中⼀头⽜见这和尚,盯着他看。
和尚觉得⼼动,⾛到那⽜跟前,⽜就流出泪来。
和尚慌忙跪下,⽜就伸出⾆头来舔他的头,那泪越发多了。
和尚⽅才知道这是他⽗亲转世,因向财主哭着求告,把⽜施舍在庙⾥让他供养着。
不想却被邻居牵去杀了,故来告状。
县官取了和尚⼝供,叫上那邻居来问。
邻居说,三四⽇前,是这和尚牵了⽜来卖与⼩的,⼩的买到⼿,就杀了。
和尚昨⽇⼜来说:这⽜是他⽗亲变的,要多卖⼏两银⼦。
⼩的不肯,他就同⼩的吵了起来。
⼩的听⼈说:这⽜并不是他⽗亲变的。
这秃驴把盐搽在头上,⾛到放⽜的所在,见那极肥的⽜,他就跪到⽜跟前,哄⽜来舐他的头。
⽜但凡舐着盐,就要淌出泪⽔来。
他就说这是他⽗亲,哭着求⼈家施舍,施舍了来,就卖钱⽤,不是⼀遭了。
兼听则明。
这下县官算是明⽩了,道:“轮回之事,本属渺茫。
”于是丢下签来,将和尚重责⼆⼗,赶了出去。
我们的古⼈迷信,⽽这位县太爷认识到“轮回之事,本属渺茫”,也算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在当时很是难能可贵的了。
世上不乏欺世盗名之徒,⽽这位和尚假借“轮回转世”之名,⾏欺世获利之实,真是可笑可叹。
【宗教哲理】哲理故事两则故事一:放下心中的负担从前,有一个年轻的和尚,他在一座古老的寺庙中修行。
他非常勤奋,每天都早起晚睡,念经打坐,努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觉悟。
然而,尽管他付出了很多努力,心中却总是充满了烦恼和忧虑。
他觉得自己的修行进展缓慢,时常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担心无法达到解脱的境界。
有一天,和尚决定离开寺庙,去寻找一位智者,希望能得到他的指点。
经过漫长的旅途,他终于在一座深山之中找到了那位传说中的智者。
和尚虔诚地向智者诉说了自己的困惑和烦恼。
智者微笑着听完他的倾诉,然后轻轻地问:“年轻人,你在修行的路上,是不是一直背着一个很重的包袱?”和尚感到很惊讶,他回答道:“我并没有背着什么包袱啊。
”智者说:“那为什么你的心中充满了负担呢?其实,你的烦恼和忧虑就是你心中的包袱,它们阻碍了你前进的脚步。
”和尚恍然大悟,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内心。
他意识到,自己一直过于在意修行的结果,过于担心自己的不足,从而给自己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智者接着说:“放下这些负担,专注于当下的每一刻,用心去感受修行的过程,而不是仅仅追求结果。
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平静。
”和尚感激地向智者行礼,然后踏上了归程。
回到寺庙后,他不再执着于过去的烦恼和未来的担忧,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的修行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尚的内心逐渐变得平静而安宁,他的修行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给自己的心灵加上各种各样的负担,比如过度的焦虑、对过去的悔恨、对未来的恐惧等等。
然而,只有学会放下这些负担,我们才能轻装上阵,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找到内心的真正平静和快乐。
故事二:学会感恩在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位名叫阿强的农夫。
阿强勤劳善良,但他总是抱怨自己的生活不如意,觉得命运对他不公平。
有一年,村庄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
阿强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他感到无比的绝望和沮丧。
一天,阿强在田间劳作时,突然遇到了一位神秘的老人。
【哲理故事】哲理故事两则
条件
寺里来了一个有烦恼的有钱人。
有钱人问师父:“师父,我非常想为世人做点好事,可是总是条件不够啊。
”师父问他:“你需要什么条件呢?”
“我想要采血,可以总害怕血站拎我的血牟利;想要捐助给贫穷儿童,害怕善款可以被贪腐;即使想要给乞丐一点儿钱,也害怕他就是骗人的。
”
师父笑笑说:“我可以开解你,但是需要条件哦。
”有钱人愤愤不平道:“出家人也讲条件吗?我诚心来寻佛,你却问我要条件。
”
师父微笑,道:“出家人不讲条件,善行更无须谈条件啊。
你只要一心善行,宽容与善举自然可以传达。
”
仁心
小林大二《论语》。
他反问师父:“孔子讲仁,佛谈不谈仁呢?”
师父领他到院中,一只寺里新近收养的唤作“小黑”的小猫正在晒太阳,毛茸茸、懒洋洋的。
“小林,看见小黑,你存有什么见解?”
“小黑很可爱,看着让人感觉内心柔软,不忍伤害。
”
师父任人道:“内心坚硬,即是仁,即为就是功德,儒与佛的区别,在学术,无此心。
”。
哲理小故事:出家人和放牛人
导读:哲理小故事:出家人和放牛人
云龙禅师和徒弟经过一片由出家人守护的土地,人在舒适地栖居,马在欢快地奔跑,狗在尽情蹦跳,连水盆里的鱼儿也悠然摇着尾巴。
云龙禅师走上前问:“你这里有多少人?”
出家人答:“七百多吧。
”
“有多少匹马?”“七百多吧。
”
“有多少条狗?”“七百多吧。
”
“有多少尾鱼?”“七百多吧。
”
“为什么都是七百多呢?我没有看见有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马、
狗和鱼?”
“我回答的是动物的总数,我这从不区分种类,因为它们都是佛祖关爱的众生。
”
云龙禅师回头问徒弟:“你知道平等和安宁是如何产生的了吧?”徒弟点头。
云龙禅师和徒弟继续向前走,看见一个人在放牛。
放牛人把白牛赶成一群,把黑牛赶成一群,但总有牛走错位置,放牛人就不断地两边跑,把牛赶出来。
这里的景色仍然秀丽,但气氛莫名的紧张。
云龙禅师走上前去问放牛人:“你的`牛每头要吃多少草?”放牛人问:“你问的是白牛还是黑牛?”“白牛。
”“白牛要吃三十斤。
”“黑牛呢?”“黑牛也要吃三十斤。
”
“它们每天能产多少牛奶呢?”“你问的是白牛还是黑牛?”“白牛。
”“白牛能产十斤。
”“黑牛呢?”“黑牛也能产十斤。
”
云龙禅师再问:“你为什么要把一样的牛分成白的和黑的分开来说呢?”放牛人答:“因为白牛是我自己的。
”“那黑牛一定是别人的了?”“黑牛也是我自己的。
”
云龙禅师回头问徒弟:“你知道等级和混乱是如何产生的了吧?”徒弟点头。
【哲理小故事:出家人和放牛人】
1.老人和女孩的哲理小故事
2.哲理寓言小故事:人和蛇
3.牧人和海的哲理故事
4.商人和小贩的哲理故事
5.半路出家的哲理故事
6.误会的哲理小故事
7.心理哲理小故事
8.4则哲理小故事
上文是关于哲理小故事:出家人和放牛人,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