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

中国的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

中国的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
中国的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

中国的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 基于1992—2010年中国数据的研究

张延王智强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工作论文

编号:C-2011-018

2011年12月2日

版权归作者所有

中国的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

—— 基于1992—2010年中国数据的研究

China’s monetary policy and inflation

---a study based on China’s data during the year 1992-2010

张延*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Yan ZHANG

School of Economics, Peking University

王智强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Zhiqiang WANG

School of Economics, Peking University

*通讯作者:张延,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邮编100871。E-mail: zy0989@https://www.doczj.com/doc/798806743.html,。

中国的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

—— 基于1992—2010年中国数据的研究

China’s monetary policy and inflation

---a study based on China’s data during the year 1992-2010

摘要:在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今天,对货币政策效果的研究是一个热点问题。本文运用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模型对货币政策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按照凯恩斯主义理论,扩张性货币政策在短期确实有提升需求,扩大产量的作用,货币是非中性的,但是在中长期会引发一场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转化为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货币是中性的。通过对 1992—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发现,货币政策与物价水平有同期的正相关关系。中国的货币政策具有同期的“通货膨胀效应”。

关键词: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中性;物价水平;通货膨胀效应

JEL分类码:E12, E52, E58

Abstract: Nowadays it is common to use 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 to deal with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so the study on the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becomes a hot issue. This paper uses the state intervening Keynesian Model to analyze the relation between monetary policy and price level. According to the Keynesian Model, the 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 really could enhance the demand and output in the short term, and money is non-neutral. However, in the medium and long term, it may first cause a demand-pull type inflation, and then turn to a cost-push type, and at this time money is neutral. According to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China’s macroeconomic time series data during the year 1992-2010, this paper finds that monetary policy has a contemporary positive relation with price level. China’s monetary policy has a contemporary “Inflation Effect”.

Keywords: 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 Money Neutrality; Price Level; Inflation Effect

JEL classification: E12, E52, E58

一、引言

2010年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2010年、定调2011年的经济工作中,将防范通胀、促进消费等更多关注民生的话题放在重要关注地位。2010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经过2010年的奋战,中国经济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阶段性任务已经达成,但随之而来的国内流动性过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高,股市、楼市不断吹涨的泡沫,明显助推了通货膨胀的预期。作为2011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之一,如何在保增长的同时防范通货膨胀,使收入增长与物价上涨比例适当合理,是距离百姓生活最为密切的话题。2010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CPI)环比已经出现明显回升,表明经济回暖的同时,物价上涨趋势正在增强。

美国联储主席Bernanke 和经济学家Abel (1992)总结美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八个特点,其中有一条:通货膨胀是顺周期的(与GDP 同方向变动),并且是滞后的。这意味着美国经济伴随着GDP 的增长,通货膨胀注定会抬头,只不过有时间上的滞后。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随时随地是一种货币现象。扩张性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的强相关关系得到了经济学家一致的认同。中国的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有没有关系,关系有多大,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多长时间以后才会体现出来,这都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分三个部分,一、理论分析: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物价水平上升的传导机制。二、实证检验:1992— 2010年中国货币政策与物价水平的关系。三、本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物价水平上升的传导机制

凯恩斯主义模型对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的通胀效应有完整的分析。对凯恩斯主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予以介绍的教科书有Dornbush 和Fischer (1994年,第3-7章);Abel 和Bernanke (1992年,第12-13章);Gordon (1993年,第3-6章);Hall 和Taylor (1991年,第6-7章)以及Mankiw (1994年,第8-10、第13章)。本文的模型来自Dornbush 和Fischer 。

在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三个市场同时均衡的条件下,IS-LM 模型和AD-AS 模型分别为:

Y = αA o – αbR IS 模型

kY – hR = M 0/P LM 模型

Y = βA o +γM o /P 总需求曲线

P = P -1 [ 1+λ′( Y - Y* ) ] 短期总供给曲线

其中Y 为总产量,也是总GDP 水平,Y *为充分就业的总产量,也是充分就业的GDP 水平。A o 为自发支出, A o = C 0 + cTR 0 – cT 0 + I 0 + G 0 。C 0为自发消费支出,I 0为自发投资支出,G 0为货币供应量,T 0为固定税收,TR 0为转移支付,M 0 为名义货币供应量,P 为物价水平,R 为实际利率水平。c 为边际消费倾向,t 为税率,b 为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k 为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h 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α为自发支出乘数,α = 1/[1 – c(1-t)],也是单纯考虑产品市场时的财政政策乘数,β为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条件下的财政政策乘数。β=1/[1 – c(1– t)+ bk /h]。γ为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乘数。()()1/11h b c t k

γ=??+???? 。λ′: 每单位有效劳动(平均到经济中的最小单位)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对失业率变动的敏感程度。P 为当期的物价水平,P -1 为上一期的物价水平。

对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通胀效应的分析,涉及产品、货币、劳动力三个市场,凯恩斯主义模型分成两种情况:在劳动力市场基本实现充分就业条件下和存在严重失业的条件下。

1、在基本实现充分就业的条件下,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中长期效果:滞胀。

(1)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短期效果:价格水平P 小幅上升并且GDP 水平增加。 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波动根源,具体传导机制分析为:政府实施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在货币市场上产生的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降低了货币资产的价格——利率,利率的下跌导致企业的投资成本降低,改变了企业的投资决策,企业的总投资增

加,投资是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投资的增加立刻增加了总需求,进而增加了总产量Y,总产量

*

Y

几何图形中的变化如图1所示:在R-Y 坐标系中,货币供应量为外生变量,导致LM o右移至LM1(从A点运动到B点)。在P-Y 坐标系中,货币供应量为外生变量,导致总需求曲线AD o发生向右的平移,AD o右移至AD1(从E o运动到F点)。

总需求水平的上升在劳动力市场上产生的影响:对劳动要素需求增加,如果雇佣工人的数量不变,在基础工资不变的条件下,现有工人要加班加点工作,导致当期的名义工资上升,工资成本是厂商定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导致当期价格水平P上升。在P-Y 坐标系中,总产量Y为内生变量,沿着总供给曲线AS o,从E o点运动到E1点。

价格水平上升在货币、产品市场上产生的影响: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应量下降,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条件下,导致实际利率水平上升,实际利率水平的上升导致投资下降,进而减少了总需求,减少了总产量。几何图形中的变化如图1所示:在R-Y 坐标系中,价格水平P为外生变量,导致LM1 左移至LM2。在P-Y坐标系中,P为内生变量,沿着AD1,从F点运动到E1点。

短期在E1点实现暂时的供求相等(短期均衡),趋向短期均衡的路径是不同的。总需求AD:从E o 点运动到F点,再运动到E1点,总供给AS:从E o点运动到E1点。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短期效果:价格水平P上升并且GDP水平增加。短期均衡的产量 Y″高于充分就业的产量Y*。短期内,货币是非中性的,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价格水平上升,产量增加。

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水平持续的和显著的上涨。通货膨胀的种类很多,如果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划分,价格上升幅度低于10%,称为温和的通货膨胀;价格上升幅度在10% 到100%之间,称为奔腾的通货膨胀;价格上升幅度大于100%,称为超级的通货膨胀(或者恶性通货膨胀)。如果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划分,平衡的通货膨胀指价格水平各行各业均匀的上升;非平衡的通货膨胀也叫结构性通货膨胀,从某一个行业价格上涨开始,传递到其他的行业。如果按照人们预期的程度划分: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和预期到(惯性)的通货膨胀。如果按照通货膨胀的来源划分,总需求增加导致总需求曲线上移的通货膨胀,称为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总供给增加导致总供给曲线上移的通货膨胀,称为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2)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中期效果:一个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转化为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E1是否为稳定性均衡,它对应产量 Y″大于充分就业的产量Y*。按照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模型,产量 Y″大于充分就业的产量Y*就是中期波动的根源。

在劳动力市场上,由于产量 Y″大于充分就业的产量Y*,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由于不断加班加点工作,合同期满后,工人要求提高基础工资,导致名义工资不断攀升,工资成本是厂商定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期价格水平上升,AS线发生向上的移动。几何图形中的变化如图1所示:在t期结束之后,进入下一期,AS o左移至AS1,只要存在Y对Y*的偏离,就会导致AS缓慢地

移动下去,从E1点到G。点。总供给曲线不断上移的过程,就是一个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的过程。

价格水平上升在货币、产品市场上产生的影响: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应量下降,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条件下导致实际利率水平上升,实际利率水平的上升导致投资下降,进而减少了总需求,减少了总产量(总产量水平下降到充分就业的产量Y*)。几何图形中的变化如图1所示:在R-Y 坐标系中,P为外生变量,导致LM1 左移至LM2,并且不断地移动下去(B1→ B2→ …… → A ),在P-Y 坐标系中,P为内生变量,沿着AD1,从E1→ E2→ …… → G

中期效应:从E1点到G点。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逆转:价格P 不断上升,但是总产量Y 不断下降。持续的价格水平上升——通货膨胀出现了。

(3)扩张性货币政策的长期效果:经济增长停滞伴随通货膨胀,货币是中性的。

波动根源消失,实现长期的稳定性均衡,均衡点为G,G点对应Y*,与初始均衡点E o点相比,产量Y*不变,但是价格水平从P1上升至P n,滞胀出现了。

我们运用凯恩斯主义的AD-AS分析框架,涉及产品、货币、劳动力三个市场,对一个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转化为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的全过程,作了详细的分析。初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LM曲线发生一个向右的平移,LM o右移至LM1,图1中体现为一个从左到右的红色箭头,但是最终又被无数长度递减的从右向左的绿色箭头所推回,这中间从B点到A点是价格上升导致的产量下降,称为价格上升的挤出效应。

结论:在基本实现充分就业的条件下运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短期货币政策有效,在既定的P下,Y上升。在长期,名义工资和价格吸纳了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一切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产量不发生影响,即货币是中性的 (Neutrality of Money )。

现在经济学家的共识是:在远离充分就业的总产量Y*的时候,需求管理的政策是有效的;在邻近充分就业的总产量Y*的时候,过分雄心勃勃的政策对经济有害,好事办过了头,引发了一场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转化为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在经济中体现为滞胀的出现。过犹不及。考虑到的市场因素越多,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在产品、货币、劳动力三个市场同时均衡的条件下,相互制约的因素更多,货币政策效果越小。

2、存在严重失业条件下,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用通货膨胀替代失业。

如果经济中存在严重失业,实际的总产量Y1极大地低于充分就业的总产量Y*,政府有两种选择:

(1)如果政府不干预,任经济自身进行调整,其结果是:漫长的通货紧缩伴随着经济的复苏。

传导机制分析:实际的产量Y1低于充分就业的产量Y*,在劳动力市场上,由于产量Y1低于充分就业的产量Y*,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由于经常不满负荷工作,合同期满后,厂商要求降低基础工资,导致名义工资不断下降,工资成本是厂商定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导致当期价格水平下降,AS线发生向下的移动,一个漫长的通货紧缩的过程。

几何图形中的变化如图2所示:在本期结束之后,进入下一期,AS o右移至AS1,只要存在Y 对Y*的偏离,就会导致AS缓慢地移动下去,从E点到G点。漫长的通货紧缩伴随着经济复苏的过程,名义工资下降阻力重重。

(2)如果政策干预,其结果是:用通货膨胀来替代失业。

如果增加货币供应量,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AD 曲线右移至AD1,均衡点快速地从E点运用到F点。菲利普斯曲线揭示的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反方向变动的替代关系,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提供了一个可以选择的范围:可以通过提高通货膨胀率来降低失业。

政策制定者在两种情况之间权衡:如果不干预,均衡点在E点,存在大量的失业,实际的总产量Y1严重低于充分就业的总产量 Y*,实际就业量N严重低于充分就业的就业量N*。如果干预,均衡点在F点,存在严重通货膨胀,P*明显高于 P1。哪种情况是政府更不能容忍的呢?政府要两害相权取其轻。

新凯恩斯主义和原凯恩斯主义一样,认为稳定政策对经济有积极作用。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经济从一个无效率均衡状态回复到一个有效率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不能等待工资和价格向下的压力带来的经济回升,因为这是一个长期的痛苦过程。

政策权衡取舍,没有单纯意义上的“最优”,只有“次劣”,即不要让最坏的情况出现:严重失业或者严重通货膨胀。政策选择往往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三、实证检验:1992— 2010年中国货币政策与物价水平的关系

本文选取中国宏观经济的季度数据对货币供应量和物价水平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由于1992年之前的CPI 季度数据缺失,本文选取的样本的时间段从1992年第1季度到2010年第1季度,共计69个季度的宏观经济时间序列。选取的变量包括通货膨胀率(用物价指数CPI 的变化衡量),货币供给M1,政府购买支出G 以及国内生产总值GDP ,以上皆为季度数据,数据来源是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对于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的关系,很自然的一个想法是检验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但是仅仅分析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两者的关系是不够的,必须分离出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第一部分的理论分析表明:货币政策短期的通货膨胀效果就已经出现,但中长期来说仍然会有更加明显的通货膨胀效应。

把通货膨胀率π、国内生产总值GDP 、货币供给M1以及政府购买支出G 建立向量自回归(VAR )模型,然后分析货币政策对于通货膨胀率π的影响。考虑一个简单的滞后两期的VAR 模型,由于我们关注货币政策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因此这里只给出了关于通货膨胀率的方程。其结果如下:

56-1-2121.189774+1.3160.377 5.5107.3910t t t t t GDP GDP πππ????=??×?×

(0.5068)(0.10664)(0.106953)(0.0000205) (0.0000139)

* * * *

12t-1t-20.000513110.000520510.0007209G 0.0014563G t t M M ??+??+

(0.0001653) (0.0001826) (0.0005794) (0.0006975)

* * **

括号里标注的是标准差,*表示1%水平下该变量显著,**表示5%水平下该变量显著。关于通货膨胀率方程的R 2=0.9585,s.e.e=1.57401。

从结果上看,货币政策的效果最为明显和迅速,滞后一期(一个季度之内)的货币供给变化都会对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上一季度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会立刻导致本期的通货膨胀上升。

通货膨胀率和货币供应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我们进一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货币供给显著地为通货膨胀率的格兰杰原因,其卡方统计量为10.425,而p值达到了0.005。而政府购买支出的卡方统计量为4.6144,其p值为0.10。因此,在1%显著水平上都可以认为货币供应量是通货膨胀率的格兰杰原因。针对这个结果的解释,从上面理论分析可以看到,更短期的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率都是有关系的。下面我们画出扩张性货币政策(M1上升)的脉冲响应图,如图3所示。

从脉冲响应图3可以看到,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短期(1个季度)内就会影响到通货膨胀率,在6期(1年半年)内都会导致通货膨胀率的不断上升,在6期(1年半)之后逐步回落。

四、本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1、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是否实现充分就业,扩张性货币政策都具有短期效果——导致产量水平的上升。扩张性货币政策“促进”确实是有效的。短期内,货币是非中性的。

2、在中长期,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是不能持续的,货币是中性的。如果在接近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经济有害,会引发一场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转化为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导致滞胀——经济增长停滞伴随通货膨胀。如果存在严重失业的情况下,扩张性货币政策也会在“促进”的同时引发一场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政策制定者要两害相权取其轻——是否用通货膨胀来替代失业。

3、实证分析表明,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与物价水平的上升是正相关关系,并且是同期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在货币政策实施后的6期以内,都导致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扩张性货币政策短期是有效的,但是只能作为一个应急之策,其短期“促进”的效果未必能持续,其“促胀”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进一步显著。

参考文献:

Abel, Andrew B., and Bernanke, Ben S. 1992. Macroeconomics.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Dornbusch,R. and Fischer, S. 1994. Macroeconomics 8th edn.,New York: McGraw-Hill.

Romer , David. 2006. Advanced Macroeconomics New York: McGraw-Hill.

Sachs,J.andLarrain,F.1992. Macroeconomics in the Global Economy Prentice – Hall / Harvester Wheatsheaf.

Gordon, Robert J., 1990, Macroeconomics, Six edition,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Hall, Robert E., and Taylor, John B.1991. Macroeconomics, Third edition, New York: W. W. Norton. Mankiw, N. Gregory, 1994, Macroeconomics,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Worth.

Tobin, James, and Brainard, William, 1963. “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Control”,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3( May) :383-400.

Tobin, James. 1969. “A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 to Monetary Theory”,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 (February): 15-29.

Bernanke, Ben S. and Blinder, Alan S. 1988. “Credit , Money, and Aggregate Demand.” Amercian Economic Review 78 (May): 435-439. Reprinted in Mankiw and Romer (1991).

Kashyap, Anil K, and Stein, Jeremy C. 1994. “Monetary Policy and Bank Lending.” In N.Gregory Mankiw, ed., Monetary Policy, 221-256.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eese, Richard, and Rogoff, Kenneth. 1983. “Empirical Exchange Rate Model of the Seventies: Do They Fit Out of Sampl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4 (February): 3-24

Mundell, RobertA. 1963. “Inflation and Real Interes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1(June):280-283. Fleming, J. Marcus. 1962. “Domestic Financial Policies under Fixed and under Floating Exchange Rates”, IMF Staff Papers 9 (November): 369-379

Krugman, Paul R. 1991. “Target Zones and Exchange Rate Dynamic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6(August): 669-682

Dornbusch, Rudiger. 1976. “Expectations and Exchange Rate Dynamic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4 ( December ): 1161-1176.

Frankel, Jeffrey A. 1979. “On the Mark: A Theory of Floating Exchange Rates Based on Real Interests Differential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9(September): 610-622

Engel, Charles, and Frankel, Jeffrey. 1984. “ Why Interest Rates React to Money Announcements: An Explanation from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3 (January): 31-39

浅析中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政策解读

浅析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政策

浅析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政策 内容摘要: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并不是单一的一般类型,而是具有中国式的特点。我们主要从投资、出口和消费三大方面来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投资方面: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银行贷款过多,出现大量流动性过剩;出口方面:出口过多,外汇储备增加,央行被动购入大量外汇,导致货币投放量过多;消费方面:居民遵从谨慎性消费观念,整体收入偏低,国内消费需求不足,且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居民预防性储蓄较高,造成流动性过剩。鉴于学者对通货膨胀特殊成因的相关分析和应对通货膨胀的综合性措施的建议,以及政府已经采取的一些相应的货币政策。我们对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做了一些简单的预测。 关键词:通货膨胀出口投资消费货币政策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及原因 近年来,人们发现蔬菜贵了,肉价涨了,食堂的米饭少了、馒头小了、面条细了,我们的生活费很快就用光了······人们开始议论,通货膨胀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中国的通货膨胀现象十分严重,通货膨胀已是当前的热点问题,不仅向来被经济学家所关注,也备受广大居民的关注。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在通货膨胀时期, 单位货币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呈持续下降局面。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教授认为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发生, 都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货膨胀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需求拉动通胀——通货膨胀发生于因GDP所产生的高需求与低失业,又称菲利普斯曲线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胀——今称“供给震荡型通货膨胀”,发生于油价突然提高时。固有型通货膨胀——因合理预期所引起,通常与物价/薪资螺旋有关。工人希望持续提高薪资,其费用传递至产品成本与价格,形成恶性循环。固有型通货膨胀反应已发生的事件,被视为残留型通货膨胀,又称“惯性通货膨胀”,甚至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而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同样是一种货币现象,但它套不上哪一种通货膨胀的类型,其本质是由货币过多引起的。当过多的货币追逐有限的商品时,必定会导致物价的上涨。中国的通货膨胀先由两大资产价格上涨(楼市与股市),然后传导到食品价格上涨并引致全面通货膨胀。但并非过多的货币会平均式地同时流向各个行业导致各种商品的物价同

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关系的分析

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关系的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分别选取了一个代表变量,建立V 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实证模型的结果支持了现代货币主义的观点,即认为货币政策在长期内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是有限的,反而会引起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经济增长;V AR 一、引言 2008年底,随着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世界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受此影响,我国经济受到很大冲击,陷入困境,当前由于外需减弱,、内需不振,一些企业陷入困境。为了刺激实体经济,中央政府和央行出台了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后来中国经济的快速而短暂的复苏,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该计划是随后通胀的元凶,甚至认为中国经济短暂复苏后的增长乏力,再次陷入困境也与之有某种必然的联系。选择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新一届政府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选择。是选择相信市场,主要依靠市场的自动调节功能走出经济困境?还是更加依赖政 府货币当局的政策,实行新一轮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这使得研究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关系很有必要。

二、理论回顾 对货币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不同学派的学者认识不同。古典学派认为货币只是媒介,经济一般处于“充分就业”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产量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可视为常数。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引起物价的同比例上涨,引起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应控制货币量的增长、物价和币值。 20世纪30年代末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古典学派政策上的无能为力,使凯恩斯学派登上历史舞台。凯恩斯认为,人们出于“流动性偏好”,总是偏好将一定量的货币保持在手中。经济中的常态是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总是有可供利用的闲置资源,货币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相配合,通过利率,影响货币需求,以致消费和投资,最后达到扩大产出、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的“滞涨”现象,使人们开始对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和政策进行反思。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扩张在长期的唯一后果就是通货膨胀。即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了其需求量的结果。同时,货币政策存在滞后性。所以,货币主义学派政策主张控制货币数量的增长,使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 笔者倾向于现代货币主义的观点,即认为货币政策扩张在长期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影响,而对通货膨胀有正的显著

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本周公布的数据,中国的通货膨胀在几个月持续走高的基础上进一步攀升。十一月份的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已经高达百分之六点九。事实上,正如不少观察家们所说的,假如居民住房的价格在衡量通胀的“篮子”中得的权重更符合其真实现状,今年以来的与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商品的上涨率实际更高。 官僚们正在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解释,这一轮的通货膨胀“是结构性的通货膨胀,而不是价格全面上涨的严重通货膨胀”。这个解释确有画蛇添足之嫌。如果说这种解释是为了让中国的老百姓安心地接受通货膨胀,老百姓绝对不会买账。因为对他们而言,涨价了就是涨价了,涨价就意味著钱不值钱。实际上普通民众对通货膨胀的体验是完全符合经济学原理的。除了理论上的通货膨胀之外,任何现实中的通货膨胀都是“结构性”的。通货膨胀指数所标明的正是在将这种结构性因素加以考虑之后,物价上涨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 如果官僚们关于结构性通货膨胀的解释旨在说明这样一种通货膨胀更容易得到解决,那就不仅仅是自欺欺人,而且具有极大的危险性。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十分迅速的传导性。任何一部分的商品的涨价,将会很快地通过各种渠道推动其他商品的涨价。以此次正在中国发生的通货膨胀为例,先是食品价格的上涨;紧随其后的必然是工资的上涨;而工资在各种商品的生产成本中占有重要的权重,这一成本的上升必然会带动中国物价的进一步上涨。 通货膨胀对当前中国民众的生活和经济发展至少有三大危害。首先是它将使得中国已经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不平等。人们都知道通货膨胀会降低消费者的实际生活水平。但是很多人并不十分清楚,通货膨胀对低收入民众的生活的冲击最大。土地、资本和其他财产所有者可以在轮番涨价的通货膨胀中通过提高土地和产品的价格来降低通货膨胀损失,甚至在通货膨胀中获得一些收益。由于低收入民众只有工资收入(或者养老金收入),而工资收入的增长不仅总是在落在通货膨胀之后,而且上涨的幅度永远也比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这就为什么普通劳动者总是在通货膨胀面前感到完全无能为力。这种情况在劳工权利缺乏的中国更加明显。 通货膨胀的第二个危害是它给投资和消费带来的巨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将使得中国本来已经扭曲的经济结构更加扭曲。商品的价格应该是市场对生产者发出的信号,生产者根据这个信号来掌握市场对自己产品的需求,从而相应地提高或者减少生产规模,以保证各种社会经济资源能够得到更好地运用。但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非是由于市场的真正需求的上涨,而只是由于生产者的投机冲动或者消费者对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恐慌造成的。由于并不是每一个生产者都能掌握市场的全面信息,因此这种由不确定性带来的投机和恐慌很可能推动没有根据的进一步的投资冲动。如果中国政府不能有效迅速地制止这一轮通货膨胀,人们将在若干年后发现,中国长期累积的过度投资和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象将更加严重。中国调整宏观经济结构的努力将更加困难。 通货膨胀将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降低中国的国际竞争能力。从生产者的角度看,在一个通货膨胀时期,最简单的牟取利润的办法就是涨价;而且是争取自己的产品以更快的速度涨价。虽然到头来轮番的价格上涨将冲销自己产品涨价所带来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收益,但是如果不涨价损失则将更高。这种俗话说的“浑水摸鱼”的价格战略是企业在通货膨胀中的唯一理性选择。既然直接涨价能够迅速地带来更多的收益,那么谁都不会花气力去从事新产品的研发、新技术的应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国经济已经是一种外延型的经济,技术的含量并不高,在国际上完全靠价格低廉来赚取微薄的利润。通货膨胀不仅将使得中国

中国通货膨胀现状、原因、处理措施

中国的通货膨胀以及应对措施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学的永恒主题之一。通货膨胀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快速增长,还关系到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的稳定,因此研究起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简略介绍通货膨胀同时、还将进一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发展趋势以及对经济的影响。此外,本文将对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就业水平的对策提出建议。 Inflation is one of the eternal themes of macroeconomics. As a monetary policy of our government, Inflation is not only related to China's economic growth sustainable stability, but also relates to the household living standard and social stability, so the rise has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he inflation also, will also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infl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e impact on the economy. In addition, the paper will be to curb inflation, improve employment levels of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关键词:经济;通货膨胀;影响;解决 economic; inflation; influence; solve

2008年以来中国通货膨胀深层次原因简析

2008年至今中国通货膨胀深层次原因简析 宋亦明 (政府管理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12班)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2008年以后中国经济开始了新的一轮通货膨胀。此次通货膨胀历时较长、影响巨大,对处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有深远影响。研究此次通货膨胀对于吸取宏观调控经验,把握当前宏观经济局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笔者查阅大量资料,搜集诸多文献数据,从较为主流的视角,对2008年以后的通货膨胀情况做简要梳理、对造成此次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做简要分析。 一、2008年以来中国通货变化情况的简单梳理 2007年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就保持在较高水平,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这表明中央已经认识到自2007年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日益严重。但2008年初中国的通货膨胀率更是联创新高,紧缩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投放的力度迅速加强。但直到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的通货膨胀仍然保持在高位。 [附图1:2008年1月到2012年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走势图][1] 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扩展成为拐点并带来了短暂的通货紧缩,紧缩之后伴随而来的是政府4万亿的扩张性投资和中国人民银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些政策短期

之内很好地应对了金融危机,拉动了内需。但是政策还在保持影响力,在物价结构性增长等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直接导致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并且持续了相当的时间。2011年初到2012年末,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后用CPI表示)长期保持在高位,在政府长期宏观政策组合拳的作用下,在2012年之后CPI才保持在5%一下,通货膨胀才得到初步遏制。 二、2008年以来中国通货膨胀所体现的特点 [1]此轮通货膨胀持续时间长,影响巨大。此轮通货膨胀始于2007年,但是在2008年初达到第一个高峰,虽然中间穿插全球金融危机,但是受政策等因素影响在2010年年末重归高位。长期的高通货膨胀导致民众购买力持续相对下降、企业生产成本提升,国民经济总体上呈过热的态势。 [2]此轮通货膨胀受全球化经济的影响明显。此次通货膨胀中间穿插了经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但是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高速发展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世界宏观经济大背景下,在经济全球化的助推之下,“使国家间的通货膨胀有了水平互动,既有输入型通货膨胀,也有输出型通货膨胀”[2]。当前世界各国的通货水平普遍保持在较高水平,中国并非可以独善其身。受全球经济整体高通货膨胀的影响,相应的中国经济的通货膨胀也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3]此轮通货膨胀带有明显的结构性。[3]一方面通过比较国家统计局发布的CPI统计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出食品类价格的增幅要高于非食品类价格的增幅。另一方面通过对比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后用PPI表示)的变化情况和趋势,可以明显看出CPI和PPI基本上保持相同变化趋势,但是PPI的变化幅度要大于CPI(对比附图1和附图2)。PPI的变化对对于CPI的预测有预见性作用。 [附图2:2006年1月到2012年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走势图] 三、2008年以来中国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 导致此次通货膨胀的的作用因子有很多方面,综合分析来看,其主要诱因为以下3个方面: [1]政府财政支出过大导致经济过热。2008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政府为了有效缓解金融危机造成的出口下滑和贸易顺差的大幅缩减,出台用4万亿人民币投资的财政扩张计划以刺激经济复苏和拉动内需。2009年又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发行了7500亿和2000亿的债权[4],政府进一步集资进行经济建设。初步估计,将近5万亿资金的直接注入会在接下来的5年内实现数次的“完全流动”,这就意味着5万亿的资金的直接注入会在接下来衍生出数十万亿的现金流。虽然

我国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

目录 摘要........................................................... I I Abstract........................................................ I II 前言. (1) 1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影响的理论依据 (2) 1.1古典货币数量理论 (2) 1.2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理论 (2) 1.3货币主义的通货膨胀理论 (3) 2我国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的现状 (4) 2.1我国的货币政策现状 (4) 2.2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现状 (4) 3 我国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 (5) 3.1法定存款准备金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5) 3.2信贷政策与信贷规模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5) 3.3公开市场业务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6) 3.4汇率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6) 3.5利率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7) 4 从货币政策角度缓解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9) 4.1进一步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 (9) 4.2扩大信贷规模,完善信贷政策 (9) 4.3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10) 4.4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汇率制度 (11) 4.5稳步推进利率的市场化 (11) 参考文献 (13)

我国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 摘要 通货膨胀是一种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常见的复杂的经济现象。本文以古典货币数量理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理论、货币主义的通货膨胀理论为理论依据,结合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的现状,分析了货币政策工具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信贷政策与信贷规模、公开市场业务、汇率政策、利率政策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扩大信贷规模,完善信贷政策;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汇率制度;稳步推进利率的市场化以缓解通货膨胀。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汇率;利率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及对策

2011年10月 财经视点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及对策分析 文/路美弄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141-01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是指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商品流通实际所需货币量而引起物价水平持续普遍上涨导致货币贬值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的实质是货币发行的太多,超过了实际经济增长的需要,而引起的物价水平持续显著上涨。 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1、自然灾害频发,引发农产品价格飞速上涨 自2008年的雪灾、地震等一直到今年的干旱,造成粮食减产,而且随着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推进,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农用物资等成本也不断上升,更进一步推动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由于饲料涨价,并且养猪风险相对较大,所以农民养猪积极性不高,出现猪肉供不应求的现象,导致近一年来,肉蛋、粮油、蒜、绿豆等为首的疯涨之势。 2、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原材料、能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大大增加,2010年,我国对水、电、天然气价格都做了调整,因此,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更加剧了通货膨胀。 三、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即货币供给的太多将导致通货膨胀,过多的货币量将会引起流动性(M1占M2的比重)过剩甚至泛滥,流动性过剩将会产生投资过热以致引发通货膨胀的危险。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错综复杂,本人认为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 1、农产品或能源类供给和需求因素 完发达国家为了应对石油价格的上涨,开始利用玉米和大豆生产工业燃料,从而引发了国际性的粮食需求大增,导致价格上涨。在国内,农产品也供给不足,极端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加之我国农业科技不发达,农民收入低,因此农民种粮积极性低,同时,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占用大量耕地面积,致使农产品供给不足,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投资需求持续增长,对原材料、能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大幅增加,同时,美元的贬值,让我国面临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压力,这导致资源类价格的提高,势必造成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运输成本的提高,必将导致工业产品价格的上升。 2、信贷原因 2008年,我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政府开始实施财政货币“双积极”的政策,我国实施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这形成了大量的投资需求,较低的利率助长了巨量的投资信贷,从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在短短26个月的时间里,银行信贷增长达18.75万亿元。而2003年至2007年四年时间银行信贷增长仅是14.7万亿元,信贷的增加无疑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再有,很多实业投资转向房地产、股市等,形成了资产泡沫。2010年9月份广义货币(M2)余额为69.6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8.96%,比2009年底增加了14.9%以上;到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2.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7%。以这上些势必将引起通货膨胀。 3、国际收支的长期顺差,造成外汇储备持续增加 我国连续贸易顺差并有较高的增长率,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导致大量热钱涌入我国,我国又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并以稳定汇率为目标,这样造成中国人民银行被迫大量收购外汇,截至2010年12月,我国外汇储备达到2.8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增长,导致外汇占款大幅增加,这就大大增加了人民币基础货币的投放,再通过商业银行的货币乘数效应,货币供应量将成倍放大。所以,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也是本轮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4、通货膨胀预期将助长通胀的发生 美元不断贬值,黄金不断创新高,油价一直在飞,将引发全球通货膨胀预期,人们已估计将要发生通用,势必提前做媒好迎接通货膨胀的准备,国内近期出现的购房热、买车热,炒金热等与通货膨胀有直接关系。 四、当前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1、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与应用,培养高素质农民等,以扩大农业生产,投入力量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农产品的价格,缩小农业与非农业收入的差距。打通农业物流通道,降低过路、过桥费用,使中间环节费用降低,以通过降低生产、运输方面的成本,实现农产品的物价稳定。 2、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可以对国内货币起到收缩作用,但目前我国存款准备金已经经到达理论的最高限,上升空间已经很有限,但是存款准备金率是非常强大的工具,对信贷有急剧收缩作用。提高利率的政策对银根的收缩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因为利率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成倍收缩。所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都将对货币的供给产生较大影响。效果较为明显。 3、汇率政策 我国应逐步扩大汇率浮动幅度,适度放松对汇率的管制。以汇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应该在“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下,制定适当的政策。2007年5月21日起,国家规定,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日波动区间浮动从上下0.3%扩大到上下0.5%,但这并没产生抑制流动性的效果。2008年,汇率的波幅可以逐渐放宽到上下0.8%到1%的范围。通过对人民币波动范围的控制,使投机动力逐步减少。 4、政府妥善引导通货膨胀的预期 一方面应建立健全价格监督机制,通过不断地公开政策信号对通货膨胀预期进行正确引导,另一方面完善国际热钱流动控制机制,控制人民币升值速度,防止热钱流入。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参考文献: [1]李长密.通货膨胀风险预期分析及宏观经济调整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0(04). [2]方平.后危机时代宏观经济调控策略研究[J].西部金融,2010(07). [3]苏 芳.中国通货膨胀持续性时变特征及其来源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05. 2011.10 14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练习题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练习题 一、判断题 1、总支出水平过高时,政府则可以提高购买支出,以抑制通货膨胀。 2、总支出水平不足时,政府应提高转移支付水平,以增加社会总需求。 3、政府税收不具有自动稳定经济的作用。 4、当要减少货币供给量时,中央银行应降低再贴现率。 5、当经济衰退时,一国货币当局应提高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降低法定准备金率。 6、增加税收和增加政府支出都属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7、在总需求量不足时,政府可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抑制衰退。 8、在经济繁荣时,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具有自动稳定经济的作用。 9、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最主要的手段。 10、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11、在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越小,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大。 12、IS曲线越平坦,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小。 二、选择题 1、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对需求进行调节时 A 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 B 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变动对总需求发生影响 C 财政政策间接影响总需求规模 D 货币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规模 2、中央银行卖出债券导致的结果有 A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减少 B 货币供给增加 C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多 D 货币供给减少 三、解答题 1、假设某经济体的消费函数为C=600+0.8Q,投资函数为I=400-50r,政府购买为200,货币需求函数L=250+0.5Q-125r,货币供给为1250,价格水平为1,求: (1)IS、LM曲线的方程 (2)均衡收入和利率 (3)设充分就业收入为5000亿元,若用增加政府购买实现充分就业,要增加多少购买?

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形成原因及应对策略

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形成原因及应对策略

【摘要】:要了解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就要先知道什么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大于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求量,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作者认为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着通货膨胀,而本文就将从通货膨胀的发生、影响、原因及应对策略几个方面来论述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问题。 【关键字】:通货膨胀游资炒作总需求总供给 有些人还是有疑问:我国现阶段社会是否出现了通货膨胀?那就让我们先来看一些数据吧。 2010年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较快增长。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85亿元,同比增长18.6%,比9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13亿元,同比增长18.3%,与1-9月份持平。同时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扩大。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4.2%,农村上涨4.7%;食品价格上涨10.1%,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5.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5%。 以上数据是我从老师给的材料里摘抄整理下来的。根据数据显示,证明了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着通货膨胀,而且我认为这并是温和的通货膨胀,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经济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而我国目前这一轮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它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政府又该有哪些应对策略呢?下面我就根据所学的知识一一地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我国目前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的影响。 一、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有人说,通货膨胀就是一个神偷,他悄无声息地从你的口袋里偷走你的钱。如果一个社会正在经历着通货膨胀,那每个公民和经济中的其他经济单位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目前的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通货膨胀压力下的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一)

通货膨胀压力下的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一) 4月23日上午,2004春季武汉金融论坛在人民银行武汉分行隆重举行。论坛活动由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湖北省金融学会和武汉金融杂志社联合举办,主题为“通货膨胀压力下的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现将本次论坛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对当前通货膨胀压力的认识 对当前通货膨胀压力的认识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目前存在局部的经济过热,面临通货膨胀压力。 吴少新(湖北经济学院教授):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状况是:总量基本平衡,但达到上限,局部存在着体制性、结构性和口周期性的过热。其中体制性过热表现为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投资大于民营主体的投资;结构性过热表现为房地产、原材料价格上涨;周期性过热表现为积极财政政策经过6年之后使物价呈现周期性上涨。 虽然目前物价在可承受范围内,但存在三个加压和三级扩张压力态势。 三个加压是:①物价从负数到正数,其中高的达到20:6以上,投资品最高达200%;②从正数转入较高上涨率;③从投资品向消费品价格上升。由纵向三级加压最后走向扁平的物价全面温和上涨。 三级扩张是:①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到批发物价指数;②批发物价指数到零售物价指数;③零售物价指数到消费品价格指数。 由于生产——比发——零售——消费指数有一个传递过程,有6—9个月的时滞,因此物价走势表现为:1-2年温和通胀在所难免,因为粮食库存在下降;恢复性投资增长在2-3年内是必然趋势;物价增长惯性在2-3年内会持续。 吴新民(湖北省经济委员会):当前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有所显现。但呈现局部性、结构性和恢复性特征,大多数商品供过于求的局面没有改变。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情况看,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8%,涨幅比上年同期高2.3个百分点。在主要类别中,食品价格上涨7.1%,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2.4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1.4%。工业品出厂价同比上涨3.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同比上涨7.5%。从上述情况可看出,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是来自食品牙口投资类产品。 第二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压力已经存在,由于时滞的作用,下半年可能会表现为通货膨胀。卢芸{湖北经济学院教授):我国的实证分析表明,货币投放与通货膨胀有着密切的联系,现金作为货币供应量最为活跃的部分,对物价有着推动的作用。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10多年来我国年度现金投放一直保持在1000亿元左右,2003年现金投放2468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到2003年末,我国市场的货币流通量为19746亿元。上涨了14.3%。由于其中有一个时滞的作用,2003年货币投放的影响有可能在2004年的下半年表现出来。 周加庆(湖北省统计局城调队),当前的湖北经济已面临着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一是价格总水平的涨幅逐渐加大,价格上涨的范围在进一步趋广:二是农村价格涨势逐步加快。1-3月,全省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比城市涨幅高出了0.9千百分点。一举改变了较长时期以来“城市物价涨幅高于农村”的格局。 从物价上涨的商品构成看,还不是商品的普遍上涨,说明了目前的通货膨胀尚属于结构性通货膨胀。对于目前的湖北物价形势,从“量”的角度观察,已突破了通货膨胀的临界点,步入了温和通货膨胀运行区间;从质上看,通货膨胀的压力在逐步加大,使宏观经济潜伏着更大程度通货膨胀的危险。 第三种观点认为,目前的物价上涨是暂时的,不会导致物价的全面上涨和通货膨胀。 黄宪(武汉大学商学院教授):目前物价上涨主要包括消费品和工业品价格上涨。 从消费品价格上涨看,主要是粮价上涨引起的,但这种现象不会持续下去。原因是:①近年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价格恢复性上涨及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粮食供给缺口的加大,所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应对方法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应对方法 一、建国初期我国出现的通货膨胀这次通货膨胀基本原因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政府滥发金元券,采取了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用发行贷币的办法搜刮民财打内战,维持其腐败统治。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物价仍然上涨的基本原因。另一方面,在1948 年12 月1 日开始发行人民币的最初一年里,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人民政府的财政支出、军费支出大增; 而且生产又因为战争遭到破坏,少数不法分子囤积居奇,哄抬物价,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在新中国人民政府正确的领导下,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经济措施,统一财经工作,整顿经济秩序,打击不法商贩,尽快组织恢复生产,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制止了持续了长达十二年之久的通货膨胀。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通货膨胀 1、50 年代和60年代初的通货膨胀:50年代,由于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左的错误,1958 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刮共产风和浮夸风,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瞎指挥,追求不可能实现的高指标,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生产连续下降,财政出现虚收实支。1958 年到1960 年,财政累计赤字高达169、4 亿元。银行系统采取全额信贷,需要多少,贷多少,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贷,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都可以贷。出现指山买柴,指水买鱼,划地为矿的怪现象。基建规模过大,财政连年赤字,导致银行信用大膨胀。政府采取纠正左的错误思想的政策,并实施调整经济比例,压缩基建战线,控制贷币投放的经济方针,通货膨胀很快得到治理。具体采取的措施是:⑴大力压缩预算内、预算外基本建设投资规模;⑵对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等措施;⑶大量精简职工和城

中国通货膨胀成因及解决方法

中国通货膨胀成因及解决方法 一、通货膨胀的一般定义、特点及类型。 (一)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状况。 (二)特点: 1.纸币因发行过多而急剧贬值。 2.物价因纸币贬值而全面上涨。 (三)类型: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现有价格水平下的商品总供给,引起了物价普遍上涨。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由于成本上升所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 3.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社会经济部门结构失衡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 [1]。 二、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成因分析: 出现通货膨胀主要有三个原因: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2]。 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我国当前需求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受国际和国内两个因素的影响。从国际市场来看,全球粮食减产,粮食库存下降,再加上大量粮食用于燃料乙醇生产,造成国际市场粮食供需关系总体趋紧,价格不断上涨。这些因素向国内市场传导,助长了国内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从国内市场来看,粮食涨价除了受国际市场、气候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以外,还和我国国内耕地面积减少,务农劳动力减少和工业用粮快速增长密切相关。 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从成本推动的因素来看,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带动消费价格上涨。首先,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猛增导致生产

成本增高。从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看,国际石油价格等其他能源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通过进出口贸易传导到国内市场,引起国内产品成本增加。其次,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导致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福利水平和工资收入,使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已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超过同期GDP增长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必然推高物价的总水平。 3、结构性通货膨胀。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价格的结构性上涨,猪肉和粮食等价格的上涨带动其他食品价格上涨。从市场实际情况看,总体上粮食、生猪、玉米等产品的总供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矛盾突出,引发了价格的上涨。 三、通货膨胀的抑制措施 1、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最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它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以压抑总需求;二是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需求,并刺激储蓄增加,从而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减轻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通过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减少流通货币,缩小信贷规模,从而减少投资规模,达到平衡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进而达到了防止通货膨胀的目的。 2、收入政策。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中特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

通货膨胀时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xxxxxxxxxxx毕业论文 通货膨胀时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作者 系别经济系 专业金融 年级一班 学号 指导教师 答辩日期 成绩

内容摘要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学的永恒主题之一。通货膨胀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快速增长,还关系到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的稳定,因此研究起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是使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进行调节。 本文分为六大部分对通货膨胀时期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阐述:第一部分,通货膨胀概述;第二部分,中国通货膨胀的历史与现实;第三部分,通货膨胀的成因;第四部分,研究通货膨胀时期财政政策的作用及治理方法和注意的问题;第五部分,通货膨胀时期货币政策的作用及治理方法;第六部分,结合前几部分分析两种政策的弊端以及搭配使用的方法。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Abstract Inflation is one of the eternal themes of macroeconomics. As a monetary policy of our government,Inflation is not only related to China's economic growth sustainable stability,but also relates to the household living standard and social stability,so the rise has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main measure of dealing the inflation is to regulate the monetary policy and financial polic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of the elaborate the monetary policy and financial policy during the inflation It is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he inflation in the first part. The second part is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of China’s inflation .Analyze the contributing factor roughly in the third part. Study the function and method of financial policy besides which has some points for attention in the fourth part. In the fifth part study the function and methods of momentary policy and the time lag of momentary policy. At the last part, we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previous two policies and collection method. Key words:Deflation,Monetary Policy,Fiscal policy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 摘要: 文章利用SVAR模型探讨了经济新常态时期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货币量、信贷规模)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与金融危机前相比,新常态下货币增长率或信贷融资规模的增加更倾向于提升通胀预期,存款利率或拆借利率的上升更倾向于降低通胀预期。并认为这是因为新常态时期经济金融结构变化所导致的,新常态下中国货币政策应该从以数量型调控为主转型为以价格型调控为主,从而更有效地管理通胀预期。 关键词: 新常态;通胀预期;货币政策;SVAR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主要包括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宏观政策转型等内容。为了与经济新常态相适合,货币政策也应该做出相对应的转型。通货膨胀预期是货币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需要考虑

的重要变量,它在很大水准上决定了货币政策的成效。在通货膨胀目 标制中,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直接成为了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即使以 其他变量作为政策中介目标,货币当局也需要重视通胀预期对政策的 反应以及通胀预期管理。在通胀预期管理方面也有理论或实证的研究。根据所检索的文献,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管理通货膨胀及通 胀预期的有效性是有差别的。在经济新常态时期,不同货币政策工具 影响通胀预期的效力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新常态下应如何利用政策工 具有效管理和引导通胀预期?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执 行和转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研究设计 1.1模型与数据说明本文通过SVAR模型考察货币政策数量型工具(货币量、信贷规模)和价格型工具(存款基准利率、SHIBOR)对通 货膨胀预期的影响。SVAR不但反映了变量在一个系统中的相互作用, 同时也考虑了变量的同期值的影响。因为2008年9月起美国次贷危机 扩大化,开始对世界经济产生冲击,所以选择2008年9月至2014年6月的数据作为反映“新常态”的样本区间。同时为作比较,选择2003 年3月至2008年8月的数据作为比较区间。通过两个区间分别回归所 估计模型的对比,来探讨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工具影响通胀预期效力的 改变。原始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与中经网数据库。预期通货膨胀指 标参考人民银行未来物价预期指数。编制该指数需要每季以抽样问卷 方式调查20000名储户,扣除对下一季物价变动选择“看不准”的问卷,计算认为下一季物价“上升”、“基本不变”和“下降”的居民 比例,分别赋予1、0.5和0的权重。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取值介于0到 1之间,围绕50%波动。指数高于50%表示扩张状态,低于50%表示收

论通货膨胀现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论通货膨胀现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物价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伴随而来的是持续的通货膨胀,然而通货膨胀程度的高低一直都被作为衡量一国宏观经济是否健康稳定运行的重要指标。通货膨胀预期加大,这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虽然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源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防治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通货膨胀;稳定;成因;影响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1章绪论. (4) 1.1 本论文的背景和意义 (4) 1.2 本论文的主要方法 (4)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4)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4) 第2章内容分析 (5) 2.1 通货膨胀定义与形成 (5) 2.2 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5)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第一章绪论 1.1本文的背景与意义 近来,山东等地的大白菜曝出“六七分钱没人买,只能烂地里”的消息。[1]这 点钱,还不够农民雇人收获装车的成本,很多农民只好任凭菜烂在地里。而且随着人 民币的升值压力的不断上升,外部舆论称我国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加。通 货膨胀,即一国的商品与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相对于某一基年而言持续上涨的现 象。[2]自2003年至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每年平均10.49%速度高速增长, 平均通货膨胀率为2.62%(表一) 年份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平均10% 10.1% 10.4% 11.61% 13.02% 9.55% 8.74% 10.49% GDP增 长速度 1.2% 3.9% 1.8% 1.5% 4.8% 5.9% -0.72% 2.62% 通货膨 胀率 (表一)[3]通过表一可以看出我国的通货膨胀还是很严重的,也和人民的生活密 切相关。只有研究透彻通货膨胀的成因和影响才能制度出正确的方针策略,保障人民 的生活水平。这也是该论文的意义所在。 1.2本论文的主要方法 本文将通过对通货膨胀对现阶段我国市场环境的影响的典型评价,通货膨胀的成 因,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进行相应的梳理,主要运用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有关理论 进行分析论证。[4]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通货膨胀预期加大,这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究其根源在哪 里,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防治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本文主要通过对通货膨胀的定义和形成做出阐述,然后结合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 利率和失业率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利率和失业率的影响还请您帮忙审看下论文题目是否合适,以及论文主体内容结构是否合理,有不足之处还望您多多提示!

摘要 众所周知,货币政策对经济影响巨大,因为他控制着通货膨胀的目标、利息率、失业等等问题。这篇论文主要探讨的就是货币政策是怎样影响膨胀目标、利率和失业的。本文将会提到前人的一些相关研究以提供一些对于这个议题的基本信息和不同的视角。同时,本文还将提供利率、膨胀率和失业率方面的丰富数据,这些数据都将通过图表呈现,以便更直观更明显的表现数据的变化趋势。本项研究采用方法论是数据分析和建模。研究结果以及针对数据和相关发现的分析也都将在文中得到详细的讨论。 简介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保持物价稳定和支持政府的经济目标,包括经济增长方面的目标和就业方面的目标。物价稳定的定义是通货膨胀目标为2%。这项指标更常应用于判断物价稳定在实现经济稳定中的作用,也用于衡量其在提供出口和就业方面的可持续增长的准确状态上的作用。通货膨胀目标是由财政大臣在每年的年度预算中决定的。 英国银行决定通过设臵一个利率来控制通货膨胀目标。从1997年5月开始,英国银行已经拥有了在设定英国官方利率上的独立决策权并且设立了一个特殊的货币政策委员会来决定利率。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共由九个成员——五位英国银行的内部人员和四位由财政大臣挑选出的外部人员。每个月货币政策委员会(以下简称MPC)都开一个为期两天的会议,通常是在每月第一个星期一之后的星期三和星期四。他们设定利率的目的是在未来两年使通货膨胀处于掌控之中。货币政策能够通过提高利率和减少真实货币供给来控制需求的增长。 低而稳固的通货膨胀对于一个繁荣的、蒸蒸日上的经济来说是危险的。英格兰银行试图将通货膨胀目标控制在2%,这个数值是由政府设臵的。银行利率的变化可能需要两年才能完全发挥出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因此银行在决定合适的货币政策的时候后必须将眼光放远。如果通货膨胀趋向于超过目标值,银行就会提高利率以削减开支并降低通货膨胀。同样,如果通货膨胀可能要低于2%了,银行就会降低利率来提高消费和通货膨胀。当银行担心通货膨胀过低,它就会降低利率,换句话说,就是银行减少了中央银行的钱贬值。然而利率不能降到0以下,也就是不能是负值。所以,如果利率恰好是0, 并且仍然存在通货膨胀过低的风险,银行会扩大货币的流量,换句话说,直接将钱注入经济之中。 下图展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解释的是货币政策是怎样运作的,它受到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