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码头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14.67 KB
- 文档页数:2
重庆洪崖洞的开发与利用探析发表时间:2018-09-18T15:40:21.91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作者:朱小琳彭冲粟洁[导读] 摘要:文章以重庆洪崖洞的发展现状为背景,结合巴渝特色文化资源以及在现阶段的旅游开发定位,分析重庆洪崖洞在文化开发传承中的各特色文化利用,提出包含发展方向重新定位与巴渝文化深度挖掘两大主要方面的发展方案。
西华大学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系摘要:文章以重庆洪崖洞的发展现状为背景,结合巴渝特色文化资源以及在现阶段的旅游开发定位,分析重庆洪崖洞在文化开发传承中的各特色文化利用,提出包含发展方向重新定位与巴渝文化深度挖掘两大主要方面的发展方案。
关键词:重庆洪崖洞巴渝文化开发保护吊脚楼千与千寻引言总体来看,在研究领域,目前关于重庆洪崖洞的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洪崖洞传统民居风貌区保护,及城市形态剖析。
处在保护层面上的研究,缺乏对洪崖洞的文化开发的深入剖析和文化产业建设以及旅游开发研究。
本研究选取洪崖洞为案例,深入探究巴渝文化资源开发,并以此推动巴渝文化的保护。
打造国际旅游知名地,吸引大尺度游客。
重庆洪崖洞的文化资源依托悠悠历史文化洪崖洞拥有 2300 多年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 316 年秦灭巴时,洪崖洞就是一处军事要塞。
在明初修建有 17 道城门,其中八门九开,洪崖门属于闭门,门上修筑有城楼,主要用于军事。
明末曾在其左面城墙上安置大炮,大炮面临两江交汇处,以防张献忠入侵。
上个世纪这里是棚户区,里面住的都是纤夫和渔民。
在 2006 年建成开放。
独特巴渝文化山城文化、建筑文化、码头文化均体现了其独特的地域特色。
从位于嘉陵江畔的负一楼到沧白路边的观景平台,总共要 11 层楼,从这里到底层,只有换乘一下电梯就可以到达,而开车到顶,却要绕几个圈,这可是山城特有的。
在建筑方面,它以具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风貌为主体,配以仿古景点。
共 11 层。
分层筑台、吊脚、错叠、临崖等山地建筑手法。
《长江丛刊》2018.0987试析巴渝文化的主要特色及其影响■胡钧凯/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摘 要: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术界开始提出“巴渝文化”这一概念,用以指代重庆地区的传统文化,需要强调的是,“巴渝文化”不是考古学文化,这里“文化”的概念是指人类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巴渝文化并非是一种行政区域文化,薛新力教授对这种非行政区域文化形态空间范围的界定提出过“三圈理论”,即将其划分为核心文化圈、交叉文化圈、辐射影响圈,这三个文化圈由里到外范围越来越模糊,只有核心文化圈在历史变迁过程中始终处在这一文化范围中,且始终保有这一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巴渝文化 巴渝文学一、码头文化特色重庆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处于长江上游水路枢纽,江边码头林立,商船旅客频繁,再加上重庆独有的市井文化,便形成了具有巴渝特色的码头文化。
因为长江由西向东横贯巴渝地区而过,支流如嘉陵江、乌江、涪江等错综复杂,加之巴渝地区特殊的地貌,致使江水经过水流湍急、落差悬殊,形成多峡的特点。
三峡外江面宽阔,三峡内湍急汹涌。
横贯重庆地区的长江水道,与巴渝文化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巴渝地区物种繁多、交通闭塞、道路崎岖、气候湿热。
外地人来巴渝地区做生意,拉运货物往往选择长江水道,而搬卸货物行李也是从码头开始,这个过程中需要人力肩挑,经过长年累月贸易往来就逐渐形成了分属不同码头的“山城棒棒军”的运输队伍。
因为码头是水路货运的起点与终点,重庆码头为重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而经济的发展又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可见,码头文化是巴渝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开放包容特色有着千年历史的巴渝地区并非只有本土文化,在其发展进程中不停地吸收并包容了不少外来的文化元素。
从先秦两汉到抗日战争,在四川盆地的土地上,也经历了数次较具规模的大移民,将汉族文化元素逐渐注入到了巴渝文化之中,与此同时,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以其独立性也为巴渝文化提供了多种元素。
在严如煜《三省山内风土杂识》的记载中,“流民入山者⋯⋯扶老携幼、千百为郡⋯⋯遇有乡贯便寄住,写地开垦,伐木支椽,上复茅草,仅蔽风雨⋯⋯”①巴渝文化更多地体现为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性。
重庆方言剧特点:平民化 .娱乐性 .原生态 .真实性 .怀旧感重庆方言剧不足之处:俗老糙重庆方言惯用语结构特点:短小精悍结构定型重庆简称巴和渝,别称山城、渝都、桥都。
重庆方言定义:重庆话,亦称重庆方言,属西南官话。
重庆话直白易懂,方言词汇很多,方言评书诙谐幽默。
使用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国重庆及重庆邻省部分地区。
重庆方言谚语特点通俗性口语性哲理性方言性重庆方言分区:重庆话可分为七个片区(包含重庆),即:川中片、川东片、川西入归阳平片、川西入归阴平片、川西入声独立片、川南入声独立片、川南入归去声片。
巴渝文化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
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
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
巴人的军队参加周武王讨伐商(殷)纣王战争,总是一边唱着进军的歌谣,一边跳着冲锋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之“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竹琴四川竹琴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
表演者手持渔鼓、简板说唱故事。
原名“名琴”。
因其伴奏的乐器是竹制的渔鼓筒,故又称“渔鼓道琴”、“道筒”。
清末、民初即有现名。
流行于四川汉族地区。
竹琴长3尺,直径2寸,一端用鱼皮或猪小肠蒙上。
演员斜抱竹琴,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筒板,板上端系有小铜铃,筒板相碰时铃响板响,音韵铿锵。
唱腔分为中和调、扬琴调。
代表艺人贾树三。
四川评书四川评书是一种汉族说唱艺术。
流行地区遍及四川城乡,由于语音相近,还流传到云南、贵州两省。
说为主的四川评书,明代以后流行四川各地。
艺人借助桌子、醒木、折扇、帖子等道具,以语言吸引听众,并有一些表演动作。
其表演地点多为茶馆,听众可以边品茗边听书。
四川评书艺人一方醒木,一张手巾和一把折扇,又说又演,亦述亦评,把故事说得绘声绘色,角色扮得维妙维肖。
扬琴四川扬琴是四川省的汉族传统曲艺说唱艺术代表性曲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成都、重庆、泸州、自贡等城市和地区。
风土人情之重庆作者:蔡梅香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14期摘要:地处长江上游的古城重庆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是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性湿润气候为主。
其特点是:冬季温暖,夏季炎热多伏旱,全年云雾多,日照少,秋季阴雨绵绵[1]。
重庆的地形多以山地为主,故重庆也有“山城”之称。
重庆美食以火锅为主。
重庆美食之都对渝菜文化品牌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促进作用,也能提升重庆的城市形象[2]。
重庆是长江三峡的发源地,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重战略下[3],坐拥长江三峡这个旅游资源,重庆的旅游业也迅速发展。
同时,在这个网红兴起的时代下,重庆被誉为"魔幻8D城市",成为了新一代的网红城市打卡地[4]。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几个有名的旅游景点来介绍重庆的风土人情。
关键词:重庆;旅游;网红打卡点一、洪崖洞篇位于渝中区和江北区之间嘉陵江上的洪崖洞,依山就势,沿江而建,浓缩了重庆三千年的历史沉淀,融重庆独特的巴渝文化,山地居民的建筑文化,码头文化于一体,成为备受世界瞩目的独特靓丽的城市名片。
洪崖洞独特的景观、故事情境的体验,以及特色消费活动是景区"走红"的主要原因[5]。
如果说这世间还有江湖,那应该就是洪崖洞夜里的样子。
洪崖洞的二次元璀璨夜景,中国的千与千寻,宇宙网红的打卡地。
许多旅客不惜千里之远,来到重庆,只为目睹这传说中的洪崖洞夜景。
因此也流传着“没去看过过洪崖洞夜景等于没去过重庆”这句话。
洪崖洞地处嘉陵江上,横跨嘉陵江两侧的千厮门大桥是无数旅客的取景点,无论你是想欣赏嘉陵江晚上风平浪静的水天一色,亦或是洪崖洞的天空之镜,这都是观赏的绝佳地点。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在游轮亦或是小船上感受人在画中游的梦境,仿佛嘉陵江水上全是夜景的真实境界。
除了美景,洪崖洞的美食也是令许多游客赞不绝口。
最受欢迎的当然是有地理位置优势的“洪崖洞店江湖菜”,这家店地理位置具有“一线江景”之称,边看风景边吃饭,是旅客们最惬意的时光。
都市变迁中的江湖梦,奇而不传的白沙码头作者:张小燕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7期摘要:码头文化,是重庆的一个典型特征,码头并不稀奇,许多城市都有,但重庆的码头与它独特的背景相联系,便显得与众不同。
重庆是一个移民城市,“三教九流,无所不包”,鱼龙混杂,显示出浓重的江湖气息,白沙码头就是一个江湖。
城市化进程中,“荒蛮的、粗野的”的白沙码头式的文化终将被取代。
关键词:《重庆性格之白沙码头》;码头文化;江湖传奇;文化取舍一、码头文化码头并不稀奇,在临水临海的地方是常见的“装备”,就是这常见的码头可作为重庆性格的代表,这就得说一说重庆的特殊之处了——地理。
可以说没有地理就没有重庆”,“重庆是两江夹一个大山包”,这似乎也并不稀奇,毕竟两江夹一城的或者两江夹一山的多了去了,但是“两江夹一座大山,而这山是一座大城的,委实不多。
从这一点来说重庆是难以仿制的”。
小说中,莫怀戚把码头比喻成嘴巴,把公路比喻成食道,借食物能够顺利抵达胃里来说明其他地区的码头同市区的联系很通畅,而重庆就比较“特立独行”了:“在有嘴巴这一点上,重庆并无两样,问题出在食道……诸君也就明白了:石板路、十八梯。
怎么样?再请注意这两个地方都在市中区。
”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重庆的码头大多规模很小,但“小码头与大码头真正的不同,其实不在于规模,小码头可以处在人居之中,大码头则不行”,白沙码头就是这样的码头,白沙码头自己的人说“这里是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白沙码头就是一个胳肢窝,缩在长江的一个尖尖的急弯里,当然,同时也在一个深深的山之皱折里……那是真有人。
”码头文化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拉帮结派,有着浓厚的江湖气息,也即是讲义气、轻原则,凡事“义”字当先。
在码头生活的人也多养成率真耿直、勇敢、彪悍的性格特征,这在白沙码头的众师兄弟身上体现的格外明显,他们都是一些社会底层的民众,反映着原始、本真的文化形态,白沙码头就是重庆码头文化的缩影,在这个“货真价实的角落”里,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欲望纵情狂欢,人性肆意张扬。
重庆区域文化对重庆民办高等教育的影响内容摘要:重庆区域文化对重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而意义重大,特别是勤劳勇敢、奋发有为的巴渝文化,敢于斗争、坚忍不拔、开放包容的陪都文化,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奉献的红岩文化等重庆区域文化精神将激励鼓舞着重庆民办高等教育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重庆区域文化民办高等教育影响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离不开教育这一重要途径和平台,文化内蕴的丰富与否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一个区域的文化内蕴对这一区域的教育有着重大的影响。
重庆的区域文化就对重庆的民办高等教育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重庆的民办高等教育因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许多高校校址多选在相对离主城较远的区县,比如合川区就有民办大学城,在合川的民办高校学生近十万人。
正因为这些原因,重庆区域文化对重庆民办高等教育影响重大,重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力促进了重庆区域文化的发展。
重庆的区域文化是十分丰富的,其主要包括巴渝文化,陪都文化,红岩文化等,每一种文化又蕴藏着一种厚重的文化精神,这些精神或奋发有为、勤劳勇敢,或坚忍不拔、顽强不屈,或爱国奋斗、团结奉献,或坚持真理,勇往直前等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在重庆民办高等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扬,这些区域文化将对重庆市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勤劳勇敢、奋发有为的巴渝文化精神促进了重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
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
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骠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
大山大川铸就了重庆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
完整的巴文化区还包括四川省的广元、南充、巴中、达州和广安五市,也包括陕南、湘西西北和黔北等区域为巴文化区辐射区域。
具体巴渝文化的代表有码头文化、袍哥文化等。
重庆民办高校学子们喜闻乐见的巴渝文化主要有码头文化和袍哥文化。
重庆洪崖洞商业步行街色彩分析
重庆洪崖洞商业步行街色彩分析
洪崖洞历史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郡治江州…地势侧险,皆重屋累居。
”这是对重庆地区建筑形态描述最为久远的记载之一。
充分说明了地形对山地城市建筑格局的深刻影响。
洪崖洞为明初重庆所筑十七门之一,洪崖洞为闭门,筑有城楼,却不能出入,上筑炮台,为军事之用。
也是重庆开设通商口岸以来重要的纸盐码头,为明末清初巴渝十二景之一的“洪崖滴翠”。
后几经风雨,时代变迁,至民国时期,重庆成为陪都,人口猛增,洪崖洞成为小商小贩、船工乞丐的聚居地,吊脚楼层层叠叠,沿江而上,错落交织,成为重庆特色的建筑景观。
解放以后,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临江门等沿江码头逐渐衰落,洪崖洞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热闹,层层叠叠的吊脚楼也成了亟待整治改善的危房。
直到近年,重庆政府在延续传统建筑特色、保留传统文脉的基础上对洪崖洞做了彻底的整治。
现重庆洪崖洞商业步行街全长约1.2公里,商业建筑面积逾50000平方米,以最具巴渝传统特色的吊脚楼为建筑主体,形式高低错落,依山就势,通过分层筑台、吊脚、层叠等山地建筑手法,将巴渝文化、码头文化、山地民居建筑文化并入现代的商业范畴,形成以集合了餐饮、娱乐、休闲、传统特色购物等功能。
旅游景区色彩设计的作用及重要性
色彩是形成系统性和可识别性的重要因素,在营造氛围创造意。
巴渝文化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
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
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骠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
大山大川铸就了重庆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
(完整的巴文化区还包括四川省的广元,南充,巴中,达州和广安五市,大体以嘉陵江为界。
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为巴文化区辐射区域)川剧是巴蜀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
它是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喷火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
川剧中的“变脸”、“喷火”、“水袖”等绝活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
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重庆至巫山这段千里川江上,因此,在滚滚川江上,产生了许多歌咏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谣——川江号子。
自古以来巴渝人民又喜欢"摆龙门阵"(聊天、讲故事之意),民间口头文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直至今日喜欢"摆龙门阵"依然是重庆民间文学的一大特色。
重庆历来是长江上游水路交通枢纽,江边码头林立,商船穿梭频繁,旅人来往如鲫。
蜀中、中国西南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城市文化在这里都有交融,加上重庆自己独特的市井文化,形成了码头文化。
重庆的码头文化主要包括方言艺术和茶馆文化。
袍哥文化是指哥老会、天地会、袍哥会等民间秘密结社内部的江湖义气对城市文化的那部分影响。
如今在主城区只有在沙坪坝区的磁器口古镇可略为感受旧时文化。
重庆代表性的著名画家有:罗中立,庞茂琨,朱宣咸,苏葆桢等。
浅谈巴渝传统民居吊脚楼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作者:邹鑫来源:《速读·上旬》2018年第03期摘要:传统民居是我国古代建筑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当将其传承并发扬。
新时代背景下,巴渝传统民居吊脚楼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现代建筑中,本文以洪崖洞街区改造作为研究对象,对传统巴渝民居吊脚楼及其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进行了解析,并提出相关看法。
关键词:传统巴渝民居;吊脚楼;巴渝文化;洪崖洞1研究对象分析1.1项目概况洪崖洞建于明清时期,20世纪40年代码头文化兴起,出现了一排排吊脚楼,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似晃似摇。
解放后,沿江码头逐渐衰落,洪崖洞也渐渐失去往日的热闹,经历斤百年风雨的吊脚楼也岌岌可危。
为了重新为此地注入新活力,小天鹅集团将红岩洞(原洪崖洞的其中一部分)打造成了独具特色的巴渝民俗风情镇。
改造后的洪崖洞集城市旅游、商务休闲、居民生活于一体,成为老重庆真实的写照。
洪崖洞商业街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是2005年重庆市政府“八大民心工程”之一,该项目沿长江全长约600米,商业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
1.2空间分析吊脚楼的产生跟重庆的地形、气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重庆的地形落差大,多山地、山崖,平地面积相对少,这就要求当地居民充分的利用空间,营造空间。
勇敢智慧的巴渝人改变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建造形式,利用沿江的山崖,在此筑造出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建筑群,吊脚楼独特的结构既解决了重庆潮湿气候房屋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又充分利用了山地空间,同时也为靠码头而生的人们提供了便利。
因此形成了吊脚楼面江依山,沿江连绵不断,形成蜿蜒曲折的建筑流线。
吊脚楼的营造从整体上来看,建筑空间的界面由山崖构成,建筑成为岩体的支撑,吊脚楼的构造原则不像是传统建筑中那么注重规则,而是更倾向于依附自然、顺应自然,形成“宛如天生”之意,强调建筑整体融入到山川地形之中,充分结合了山地的自然空间,而其中“台、吊、跨、靠、分、架、挑”是建筑在竖向争取空间的主要模式。
地域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罗靖亚 11级建筑02班 20115608重庆的地域文化重庆作为一个山地城市,地方特色文化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山地建筑,山地交通,山地生活等。
重庆作为我国历史名城,又融合三峡文化、红岩文化、巴渝文化、码头文化等诸多文化形态,地域特征多且明显。
吴良镛教授曾在《北京宪章》中明确指出:建筑学是地区的产物,建筑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解释着地方文脉,现代建筑的地区化、乡土建筑的现代化殊途同归,推动世界和地区的进步与丰富多彩。
若是失去了文脉的传承,没有了地方区域特色,每个城市都将趋同而失去各自应有的独特活力。
重庆相对于一般的平原城市,由于受到特殊城市地形环境的限定,使得城市风貌有两个特点:一是三维的立体城市,城市风貌的地域性较强。
二是由于环境的限制,交通并不是特别方便,城市多通过内部更新来激发老城区的活力而非向外扩张。
比如重庆天地,作为激发老城区活力的一片新商业区,继承了重庆当地的特色风貌,也结合了现代建筑的特点,满足功能和经济需求的情况下充分考虑了对于重庆地域性文化的展现。
正是因为各种限定因素的制约,重庆发展成一座富有自身特色的山地城市,保持了自己对外的独特性和竞争力,并未因为其他不利因素而落后于其他城市。
而且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不但是文脉的传承和发展,也要对一些历史建筑历史空间进行保护,城市迅速的发展,城市的趋同性越来越严重,人们之间逐渐变得冷漠,市民逐渐失去处在自己城市的归属感,那种从小生活的空间被大楼替代,城市空间应该体现出文脉的延续性、多样性、结合自然和人性化等,比如重庆的十八梯,江边的吊脚楼,磁器口古镇的巷道,这都是保有当地建筑和空间特色的场所,虽然随着城市的发展,十八梯一带的码头职能逐渐褪去,但这个片区依然居住着大量普通老百姓,具有浓厚的市井气息,是老重庆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应当对其进行一定的保护,让那份久远的感情存活下来。
案例分析:重庆天地重庆天地由高低村落、文化剧场、吊脚楼、商业主楼及精品酒店五个精致建筑群落组成,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具有一定的重庆地域文化特色。
重庆渝中半岛朝天门码头滨水步道改造设计摘要:老重庆的“巴渝十二景”中,与码头有关的就多达五处,重庆的码头文化直至现在仍是巴渝地区的文化代表之一。
码头文化的起因是劳动人民抱团发展,在严苛的环境下生存下去,随着时代发展,朝天门码头的两江夜景游成为了重庆自然人文景观中最具特色的名片之一,成为了展示魅力重庆的重要平台。
区政府着力打造现代旅游服务业,计划将朝天门地区建造成为集商贸购物、旅游观光和交通枢纽“三位一体”的新型现代服务功能示范点,一系列改造势在必行。
关键词:朝天门码头、滨水、步道改造、交通枢纽前言:码头位于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独占水陆交通鳌头之力,故早期的朝天门码头成为了重庆最具标志性、最具代表的码头。
作为重庆最早的自然岸坡式老码头,此时的朝天门码头景观呈现着它的自然原生态的状态,有着几百家的结舫水居者,呈现着水运繁忙的状态,是水陆运输的总枢纽。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其进行改建,于1984年建成了客运缆车道,成为了重庆人民心中最具代表的文化符号.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文化的注入,城市建设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城市风格.2012年8月30日,朝天门码头进行了新时期的设计改革,爆破拆除了重庆港运大厦和重庆三峡宾馆2所地标性建筑,新建“朝天扬帆”城市综合体。
重庆码头文化的价值取向空间价值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进步,码头由过去只承载交通运输的功能逐渐转型成为城市景观游憩景点,由原本单一的功能逐步转变为现在综合性的码头,如朝天门码头,从客运码头发展成具有重庆独有的,具有城市代表性质的旅游景观空间.具有发展意义的码头成功转型,还有一部分码头的功能却越来越单一,这一类的码头产生于城市的需求,为了减少重工业影响城市内部。
所以码头空间在城市中也是独特的构成体,对于城市空间而言,它即相互影响又互相发展。
历史文化价值“人类的每一种功能作用,人类相互交往中的每一种实验、每一项技术上的进展,规划建筑方面的每一种风格形式,所有这些,都可以在它拥挤的市中心区找到。
2020-07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浅析重庆旅游产品中的巴渝文化元素吴金蔓1谢奕2(1.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重庆400000;2.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人民政府,重庆402269)摘要:重庆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带动着重庆的旅游产业发展,尤其是独具巴渝文化特质的旅游产品也受到游客们的一致好评。
文章结合重庆旅游市场的实际,从富有代表性的旅游产品形式出发,系统阐述了重庆旅游产品中巴渝文化元素。
关键词:旅游产品;巴渝文化中图分类号:J624.1;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1-0152-01一、重庆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亦称旅游服务产品。
是由实物和服务构成的产品,按照功能分类重庆旅游产品可分为游、宿、食、购四类:1.游: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自然景观是指由天公自行做美而形成的不掺杂或极少掺杂人为因素的天然景观。
神秘奇幻的武隆喀斯特地貌、鬼斧神工的奉节天坑地缝、气势恢宏的长江三峡等都是重庆自然景观中的铭牌。
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又称为人造景观,是将人类社会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文化内涵、地域特征、宗教信仰等代表了人类思想意识的精神产物融入到自然景观之中而形成的人为景观。
星罗棋布的千年古镇、精美瑰丽的大足石刻、神秘诡异丰都鬼城,热闹非凡的朝天门码头等都是重庆著名的人文景观。
2.宿:住宿,民宿是指利用城乡居民自有住宅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环境资源及农林牧渔生产活动,为游客休闲度假、体验当地风俗文化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的处所。
重庆山城是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其特色民宿颇受追捧。
如,以南山风景区为主打的山野森林民宿;以两江风景区为主打的江景式民宿;以温泉旅行为主打的洗浴式民宿等。
这些民宿植入式的体验和亲民的价格带给游客家的温馨。
3.食:美食,因地域的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味体系。
美食成为不可或缺的旅游项目,是对味蕾的满足也是游客了解重庆地方文化和民俗特点的一大途径。
莫怀戚小说中的重庆地域文化特色作者:黄才俊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6期摘要:作为重庆人的作家莫怀戚,在他的小说中,把重庆描写成了一个神奇的地方,在这个神奇的地方,他把重庆特有的地域文化描绘地淋漓尽致,重庆就是莫怀戚小说中的原乡,就如同湘西之于沈从文、商州之于贾平凹、山东高密之于莫言了。
本文将从莫怀戚先生的作品《重庆性格之白沙码头》、《经典关系》中节选一些片段,具体分析其中的重庆地域文化特色。
关键词:莫怀戚;重庆;地域文化特色莫怀戚先生生性洒脱,举止豪放,擅长文化推理,精于人生透视,说话深刻得让人心惊,为文坛最独特的智慧作家。
①重庆人在评价莫怀戚时是这样说的:谁要透彻地了解重庆人和重庆人文化的性格,一是必须要吃重庆火锅,一是必须要读莫怀戚的小说。
这是“重庆文化”最富有人性和自由精神的精彩呈现。
莫怀戚先生通过小说故事展现当代重庆的生活画卷,对重庆的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做了一一的展示。
一、《重庆性格之白沙码头》中的地域文化:《重庆性格之白沙码头》中的地域文化主要是通过对重庆这座城市的地理条件进行分析来展示的,由于地理条件的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码头文化、美食文化,以及影响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性格特征等等。
码头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它不仅仅是重庆的影像符码,更是重庆的文化符号。
③就像有人说过的“其选择的切入点也很符合这个城市的基本文化生态——码头,就像这个城市最初的起点,在水陆的之间的交接地带,那些水汽腾腾的生活世相就会氤氲开来,那些夹杂着川江号子的狂呼乱叫就会沿着陡峭的山城远远传来,带着一个城市一段历史的咏叹,直逼我们稀松又忙碌的现实生活!”④在《重庆性格之白沙码头》中的白沙码头,就是重庆众多码头中的一个代表,重庆的码头多,但规模很小,在众多的码头中级别很低。
所以码头上的人常说“我们没有级别”,说的其实是他们不需要规矩去管。
在这里,道德评判标准和价值尺度就是:“偷窃并不坏,抢劫不坏,杀人放火都不一定坏,但是说了话不承认,坏,告密、出卖,坏”这样的标准和尺度完全超越了一般的正常的认知,“白沙码头”就成了重庆人的“道德乌托邦”,成了“小说推崇民间价值和江湖法则”⑤的明证。
码头文化即巴渝文化,它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
码头文化可以分为两种:一般来说指中下层围绕河岸货运为中心的一群人的文化,以“利”字当头;而以“义”字为口号的,带有浓厚的江湖气。
形“义”实“利”的人往往成为赢家。
这些人“五湖四海”,看似开放,其实很保守。
常常限于一地一己、一时一事的当下利益,而难有更宽大的眼光。
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
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
巴人的军队参加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战争,总是一边唱着进军的歌谣,一边跳着冲锋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之“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春秋战国时代,巴族的民歌也相当有名,它不但流行于巴境,而且在楚国也胜炙人口。
《昭明文选》就有关于巴山调广为民间传唱的记载:“客有歌于郡中者,其下始于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这时说的郡,指的就是楚国的都城,即现在湖北江陵。
巴山调在楚国尚有千人和唱的壮观景象,在巴国本地就更不用说了。
作为山歌的巴山调,亦称竹枝词,经民众创作和传唱,文人受其影响而纷纷效仿。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就曾仿民歌作《竹枝词》九首,其中,“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以天气的晴、雨巧妙隐喻男女恋情而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自刘禹锡之后,竹枝词开始成为一种富有民歌味的诗体形式,保存在我国历代诗词集中,足见巴山调对我国文学创作的重大影响。
大山大川铸就了重庆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
长江像一条碧绿的飘带,弯弯曲曲穿行在巴山丛中。
自古至今的重庆人,在歌吟爱情生活时,往往离不开对水的咏叹。
比如,江边的渔夫追情妹,就借水起兴来传情:“小河涨水大河清,打渔船儿向上拼;打不到鱼儿不收网,缠不上妹儿不收心。
”山里小伙想试探情妹对自己是否忠诚,也不忘随时向江水发出深情
的叩问:“隔山喊妹山在应,隔河喊妹水应声。
为啥山应你不应,流水有声你无声?”这些民谣都真实而深刻地沉歌了长江两岸民众纯朴清新的劳动和爱情生活。
独特的巴渝文化,铸就了重庆这块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英才不断涌现,文化佳作业绩辉煌,文化艺术空前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