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展基础的实施意见
- 格式:docx
- 大小:22.11 KB
- 文档页数:16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展基础的实施意见
文章属性
• 【制定机关】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 【公布日期】2010.01.31
• 【字 号】内党发[2010]1号
• 【施行日期】2010.01.31
•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 【时效性】现行有效
• 【主题分类】种植业
正文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展基础的实施意见
(内党发〔2010〕1号 2010年1月31日)
2009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着力化解多年不遇的旱灾和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不利影响,不断强化各项工作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好形势。粮食总产获得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连续5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改革不断深化,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新成效,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基层组织进一步巩固,农村牧区社会和谐稳定。这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当前,我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改革和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在增大,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外在环境也变得较为复杂,促进农牧业生产再上新台阶的制约因素越来越多,保持农牧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同时还要看到,我区农牧业基础薄弱、生产方式粗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滞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等状况还将长期存在。保持农村牧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任务异常艰巨,搞好“三农三牧”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各地各部门要切实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三牧”工作的倾向,努力确保粮食和主要畜产品、特色产品的生产不滑坡、农牧民增收的步伐不放缓、农村牧区发展的好势头不减弱。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牧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010年,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的一年,做好全年的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必须认真学习领会中央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抓好“三农三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中央确立的基本思路统筹推进“三农三牧”工作全局。全区农村牧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建设“三个基地、一个屏障”的目标,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一根本要求,毫不动摇地抓好“三农三牧”工作,确保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努力为国家粮食和主要农畜产品供给作贡献;坚持富民与强区并重,千方百计促进农牧民增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夯实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展基础,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一、进一步加大对“三农三牧”的投入力度,促进农牧业稳定发展农牧民持续增收
(一)继续加大对“三农三牧”的投入力度。自治区各有关部门要抓住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对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的投入。各盟市、旗县要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三牧”投入。各级财政对农牧业投入增长幅度都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要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牧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牧区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牧业土地开发和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牧业和农村牧区。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计提和使用农牧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规定。今年将对各地土地收入用于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的各项资金征收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牧业和农村牧区,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开展与苏木乡镇、嘎查村结对帮扶,参与农村牧区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认真落实企业用于农村牧区公益事业项目捐赠支出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农牧业补贴制度,增加良种补贴,扩大马铃薯补贴范围。进一步增加农牧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补贴种类,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和具有牧区户口并从事牧业生产的牧民所需燃油纳入补贴范围。逐步形成适合牧区、林区、垦区特点的农牧业补贴政策。按照存量不动、增量倾斜的原则,新增农牧业补贴适当向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切实做好各项惠农惠牧补贴资金的管理发放工作,完善发放办法,降低发放成本。加强对农牧业补贴对象、种类、资金结算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补贴政策落到实处。落实好主要农畜产品最低保护价收购及临时收储政策。
(二)毫不放松地抓好农牧业生产。在基本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优化结构,改善品质,提高单产,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产量。继续深入推进高产创建活动,在全区建设粮油作物高产创建示范片150万亩以上,辐射带动1500万亩粮油作物均衡增产。继续提高优质高产高效作物比重,今年力争达到66%,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充分发挥我区农牧业区域性特征和资源优势,继续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牧业,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不断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畜牧业,不断提高畜牧业占大农业的比重。加快农区畜牧业发展,实施百万肉牛、百万奶牛和千万只肉羊高产创建工程。在全区42个旗县以提高肉牛、肉羊个体产出和品质为中心,加快建设优势肉牛、肉羊生产基地。草原畜牧业要以草原保护为前提,以畜牧业提质增效为重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同时要稳定生猪、禽蛋及渔业生产。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牧民工就业环境,增强农牧民非农就业能力,千方百计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提高非农收入比重。通过优化农牧业结构,提高科技含量,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等措施,推进现代农牧业进程,进一步挖掘农牧业内部潜力,保持家庭经营收入稳定增长。认真落实各项强农强牧惠农惠牧政策,不断扩大补贴覆盖面,提高补贴标准,逐步完善适合牧区、林区、垦区特点的补贴政策。高度重视牧区各族牧民增收问题,认真贯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牧民增加收入的实施意见》(内政发〔2010〕1号)文件精神,逐一落实对禁牧轮牧、畜牧业生产补贴和鼓励牧区龙头企业发展、牧民就业创业等优惠政策,加快实施牧区人工草牧场、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力争尽快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二、加快推进“六大工程”和“三个体系”建设,强化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基础建设
推进“六大工程”建设。
(一)推进新增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以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节水灌溉为根本措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通过水利、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服务和防灾减灾等综合措施,转变耕作和生产方式,到2016年实现新增10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今年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全面启动规划的实施工作,并积极争取落实国家分年度的计划安排和投资建设任务,加快组织实施项目建设。
(二)推进“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在进一步科学论证和规划的基础上,实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1000万亩、重点井灌区节水改造1000万亩、新增旱改水节水灌溉1000万亩、牧区节水灌溉人工草牧场1000万亩。规划到2020年完成“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建立较为完善的水源工程体系、节水灌溉工程保障体系和灌溉管理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保障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我区“雨养农业”的格局,为发展现代农牧业奠定基础,并为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稳固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基地。继续搞好重点小型农田水利示范项目建设,推进牧区水利和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形式,创新投资机制,鼓励和支持农牧民广泛开展农田草牧场水利基础建设。年内新增有效灌溉和新增节水灌溉分别达到200万亩、300万亩以上。
(三)推进标准化规模设施农牧业工程建设。以设施蔬菜为主,在去年100万亩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同步推进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市场开发,加快扩大设施农业的规模,提高设施农业经营水平和质量效益。进一步加强与北京、天津等周边大城市对接,积极开展区域合作,推进绿色蔬菜副食品基地建设。今年新增设施蔬菜30万亩以上。加快标准化规模养殖业发展,到2012年完成规划投资80亿元的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使全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奶牛比重达到60%以上。同时推进肉羊、肉牛、生猪和禽等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
(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工程。继续巩固壮大乳、肉、绒、粮油、蔬菜加工等现有龙头企业,支持一批骨干企业实施联合、兼并、重组,大范围整合资源和生产要素,推动优势龙头企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不断引进和培育新的龙头企业,加快马铃薯、皮、毛等大宗农畜产品深加工。同时加快发展流通型、服务型龙头企业。2010年力争全区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50亿元,比上年增长16%。建设一批规模大、集中连片的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带和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各具特色、初具规模和水平的专业苏木乡镇、专业嘎查村,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继续抓好现代农牧业示范工程,进一步扩大示范点范围,加快推进玉米、马铃薯、肉羊等优势产业带建设。结合我区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龙头企业加工需要,建设50个各具特色、与龙头企业联系紧密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广泛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增强合作社带动能力。引导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组建联合社或农畜产品行业协会,提升组织化水平,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因地制宜发展劳务合作、资金互助合作等其他多种形式的新型合作组织。发挥好财政扶持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吸引更多社会和民间资本投入农牧业产业化项目。探索建立担保基金、担保公司,解决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各级政府扶持的贷款担保公司要把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纳入服务范围。
(五)推进“北疆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工程。持之以恒地抓好林业生态的保护与建设,大力增加森林碳汇。继续组织实施好国家林业生态重点工程,积极争取国家新增退耕还林项目,组织实施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认真落实国家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延长实施期限的政策要求;继续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切实抓好国家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工作。协助国家有关部门编制并力争实施大兴安岭林区生态建设、经济转型规划。组织完成部分旗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工作。不断强化工程管理,提高建设质量和成效。深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加快国土绿化进程。抓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管理。加大林业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壮大林产业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林业产业建设,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全面落实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制,加快沙地治理进程,在保护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沙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林业生态建设布局,在呼伦贝尔、科尔沁、毛乌素沙地突出樟子松基地建设,在浑善达克沙地突出沙地榆基地建设,在沙漠周边突出锁边防护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