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上升对我国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16
试阐述青藏高原隆升的主要过程及其引起的季风气候的演化过程,并阐述青藏高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气候、地貌、水文有哪些影响?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在之前的地史学课上有过了解,现在结合查找的文献资料,这个隆升过程可以分成三阶段:(1)断离隆升阶段大约在 40一50Ma 之前 , 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碰撞后,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其相对运动的速度从10cm/a降至5cm /a(2)挤压隆升阶段印度大陆同欧亚大陆的碰撞和俯冲板片的断离可能改变青藏高原下局部区域上地慢物质运移的图式,但是它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全球尺度地慢对流的基本格局。
印度大陆仍以5cm/a的速度向北推进、挤压欧亚大陆板块。
在其挤压下青藏高原继续隆升 , 地壳不断增厚,同也不断缩短(3)对流隆升阶段欧亚大陆和印度大陆碰撞后,高原下部上地慢稳定的流场又开始活跃,新的对流格局主要受推进的印度大陆和塔里木地块的控制,下降流中心仍然处于塔里木地块之下,对流上升流也保持在高原的中部地区可以看到当受挤压的岩石层停止增厚以后,再次增长的上升流将使原来下移的等温线很快地向上推移,它意味着增厚的岩石层被很快减薄,其过程大约为10 - 15 Ma。
减薄过程是从高原中部区域开始的,地幔下部的热物质上升,推动和支撑着岩石层向上隆起。
同时,增长的热流动将很快地把青藏高原下部那一部分在挤压隆升过程中被“挤入”软流层的岩石层下部搬离。
同时,均衡力的作用将直接导致青藏高原一次的快速隆升,这就是所谓的对流隆升。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三阶段模式》(傅容珊李力刚黄建华徐耀民)季风气候的演化,我根据《青藏高原隆起及海陆分布变化对亚洲大陆气候的影响》(陈隆勋刘骥平周秀骥汪品先)的观点季风气候的演化过程可以概括为:隆起初期 , 由于海陆分布和海陆热力差异的作用,冬季开始出现弱的中纬NE风和比较明显的热带NE 季风,高空出现弱的两支西风急流及东亚沿岸弱的东亚大槽。
夏季则出现弱的低空SW季风和高空反气旋。
青藏高原的环境演化与气候变迁青藏高原是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世界上第三大冰川集聚地。
它的环境演化与气候变迁密切相关,对地球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起着重要影响。
1.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地质演化青藏高原形成于中新世晚期至第四纪早期,是由印度板块向北撞击欧亚板块而形成的。
这一过程引起了地壳的变形和隆起,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高原地貌。
青藏高原还经历了多次的地壳运动,包括地震和火山活动,这些地质作用也对高原的环境演化产生了影响。
2.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与气候变迁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海拔气候和山地气候。
随着海拔的上升,气温逐渐降低,降水量逐渐增加。
此外,高原上还存在大量的冰川和积雪,对全球气候起着重要调节作用。
然而,近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方面,气温不断升高,导致冰川融化加剧。
据研究,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的冰川面积在不断缩小,融水对河流径流量的贡献日益增加。
另一方面,降水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雨季和旱季的差异变得更加明显,降水量不均匀分布,对高原生态系统造成了影响。
3. 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变化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植被和动物群落。
由于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原上一些植被类型出现了转变。
例如,高原草甸和湿地面积减少,而荒漠化和石漠化的现象加剧。
这些变化引起了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对高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了威胁。
此外,青藏高原还是重要的水源地之一。
来自高原的河流,如长江和黄河,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的水资源供应起着重要作用。
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原水文系统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如流量减少和水质恶化。
4. 青藏高原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面对青藏高原的环境演化与气候变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政府和学者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
例如,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推进生态环保工程,限制人类活动对高原的干扰等。
同时,也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深入了解高原生态系统的变化和演化规律,为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青藏高原新构造运动及环境演变2012年06月01日11:21原文地址:青藏高原新构造运动及环境演变作者:水水气势雄伟的青藏高原,北界昆仑山、祁连山,南抵喜马拉雅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迄横断山脉。
它幅员广袤、地势高亢,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极”之称。
青藏高原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它并非自古以来就雄踞在地球之颠。
相反,在渺茫的远古,青藏地区却是一片汪洋大海。
青藏高原的隆起是近代亚洲地质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它对于我国以至整个亚洲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起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印度板块的持续北移、周围地块的抵挡,高原处在强大的挤压应力之中。
因此,高原抬升的时间必然可追索到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大陆碰撞的时间;但是,这并不是说自那时以来逐渐抬升成今天的高原面,大陆碰撞后高原并没有随之迅速隆起成现代所见的高原,其间经历了复杂的抬升与夷平过程,高原曾长期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海拔高度上。
整个青藏高原的抬升,乃至达到今天的面貌,其间大致经历了几个复杂的阶段:青藏高原抬升的第一阶段,时间大致可以确定在4500-3800万年前(始新世E2)的一段时间内,这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大陆碰撞的高峰时期。
最强烈的地区是在碰撞带及其两侧地区。
冈底斯山这时有一次较显著的快速抬升,在其南侧的前陆盆地中堆积了一套相当厚的红色砾岩,代表了与冈底斯山隆起相伴生的山麓磨拉石相堆积。
这套砾岩在西藏称为“冈底斯砾岩”,它代表了地形高差较大、地势陡峻的环境。
在一些地区的冈底斯砾岩的胶结物中曾发现过海相货币虫化石,表明这套砾岩的堆积是从海相逐渐过渡到陆相,反映了冈底斯从海底升起露出水面并逐渐成山的过程。
冈底斯山以北的高原其它地区也有抬升现象,并伴随形成一系列盆地,盆地堆积的主要是河湖相碎屑物质,无论是砾岩厚度、还是其中的砾石大小,都远不如冈底斯砾岩,这表明地形高差较小,地势开阔缓和的丘状地貌景观。
由此也表明这次抬升极不平衡:冈底斯山抬升较快、较高,而高原其它地区抬升较慢、抬升幅度不大。
青藏高原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邓亚东(2008100207)1、青藏高原概况青藏高原雄踞亚洲大陆中南部,周围群山环绕,山体高大雄伟。
南有喜马拉雅山,北有昆仑山和祁连山,西为喀喇昆仑山,东为横断山脉。
高原内还有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这些山脉海拔大多超过6000 m,喜马拉雅山不少山峰超过8000 m.青藏高原东西跨越从75·E ~102·E,长约3000 km的距离;南北跨越从25°N ~ 40°N近15个纬度,约1600 km,占西风带宽度的三分之一。
总面积约为250 km2,相当于我国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平均海拔4000 m以上,其高度占中纬度对流层厚度(10 ~ 12 km)的三分之一。
它形成于早第三纪,第四纪以来,高原大幅度上升。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有着影响深远.2、青藏高原的对中国地质地貌的影响(一)青藏高原地貌特点与影响青藏高原地势高峻,地面海拔3500—5000 m,平均海拔4500 m以上.在高原上分布着多条长大的山脉,构成了高原地貌的骨架。
主要山脉有: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上、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等。
许多山脉耸立有6000—8000 m,高逾雪线的山峰。
高原山脉之间分布着广阔的高原、盆地,同时河流、谷底交错而生.这些山脉大致将青藏高原分为藏东川西山地高原、青东南川西北高原、藏南山地与谷底、藏北高原、昆仑山地、喜马拉雅山地、柴达木盆地。
上新世初,当时青藏高原及华北地区高度均不高,处于相似的环境条件下,我国地貌的三大阶梯并不明显,青藏高原的海拔在1000 m左右。
到了上新世末,青藏高原剧烈隆起,与此同时,我国地形加速分化,西北地区古老褶皱带大幅度抬升,褶皱带之间的盆地则进一步相对下陷,地面高差进一步加大,形成高大山脉与盆地相间的地形结构.我国兴安岭以东地区,则形成一系列沉降盆地,最终导致我国三大地貌阶梯的形成。
《中国地理》习题库国土概况三、解释1.自然地理过程2.自然地理结构3.区域分异四、问答1.中国地理位置和疆域对中国自然地理基本特征的形成有何作用?2.中国自然地理基本特征的表现如何?地貌一三、解释1.大陆边缘活动带2.板块碰撞带3.板块俯冲带4.新构造运动四、问答1.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表现如何?2.简述燕山运动以来中国地貌的发育过程。
3.以贺兰山~大雪山一线为界,比较中国东、西部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的主要差异。
4.影响中国地貌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各种因素对中国地貌影响的主要表现如何?气候一、填充二、选择1.中国季风特色2.中国季风气候的成因3.中国季风与印度季风比较4.中国的东亚季风区与印度季风区的降水性质5.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6.为什么中国沿岸流及台湾暖流对海陆温差调节作用不明显(1)因为冬季的风从大陆吹向海洋,无法将暖流的热量调剂给大陆;到夏季,风从海洋吹向大陆时,沿岸流的冷流性质已减弱,海洋无法减缓广大陆地的迅速增温。
(2)因为冬季沿岸流强,阻隔暖流靠近大陆,不但没有给大陆增温,反而加强大陆冷却;夏季沿岸流弱,对大陆降温调节作用低。
10.中国大陆降水最多的地方在(1)西藏东南雅鲁藏布江下游谷地的巴昔卡。
(2)台湾岛北部的火烧寮。
(3)海南岛中部偏东的琼中。
三、解释1.季风指数2.希克(M.Schick)的季风指数公式3.大陆度4.焦金斯基(W.Gorczynski)大陆度公式四、问答1.狭义的季风概念如何?指出符合此概念的中国季风区域的界线。
2.为什么说中国季风气候显著?3.中国气候的大陆性强表现在哪里?4.为什么说中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且以亚热带、温带气候类型为主?5.中国地理位置对气候有何影响?6.中国下垫面对气候影响的表现如何?7.中国冬、夏季环流对气候有什么影响?8.中国夏季最高温中心为什么不出现在低纬度的粤、桂、琼等省,而出现在西北内陆的吐鲁番盆地?为什么四川盆地、长江中游湖区和云南南部的元江谷地也成为高温中心?9.指出中国降水季节分配的八个主要类型的表现。
青藏高原抬升对东亚季风形成的影响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冬季强劲的西北风会从西伯利亚带来干冷的气流使该地区寒冷干燥,夏季的东南风会从太平洋带来暖湿气流,使此地炎热多雨。
究其原因我们一般会认为此地位于世界上最大陆地――亚欧大陆和最大海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特别大,形成了明显的季风环流,也就塑造了东亚典型的季风气候。
使我国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终年控制,形成了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其实东亚季风气候比世界其他地方显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在距今约7000万年至4000万年的新生代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开始,青藏地区由海洋逐渐抬升为陆地。
到了第四纪,青藏高原初具规模,开始形成独特的高原环境。
从此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再也无法到达我国西北,蒙新地区的干旱气候加剧,东亚的季风气候增强。
青藏高原位于北纬29度――北纬40度之间,南北约跨10个纬度,东西约跨35个经度,面积约230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许多山峰海拔超过7、8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正是由于高原独特的地形特征,在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前,对于青藏高原的抬升对东亚季风气候变化的影响情况主要是通过运用一个较为完善的GCM进行一系列高原不断隆升的数值模拟试验来探讨。
GCM模式的动力框架在水平方向上采用谱展开,垂直方向采用差分形式的6坐标系,水平和垂直分辨率可以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和计算条件而设定;同时,包括了各种大气物理过程的参数化,如长波与短波辐射过程、大尺度凝结、浅对流和深对流过程、大气边界层过程以及次网格尺度地形的参数化等,可以更好地描写陆地与大气之间的动量、热量和水汽的交换。
利用GCM气候模式进行了改变地形高度的一系列(共11个)数值试验。
对欧亚大陆上现代大地形所在地区,陆地上所有格点的地形高度分别取为现代地形高度值的100%、90%、80%、70%…10%,这样共完成了10个试验。
浅述第四纪气候变化对中国地层及生物影响专业:08资环姓名:学号:2008510214 【摘要】第四纪属于离人类出现最近的地质时期,其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及分布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于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的简题,李四光教授在所著“中国地质”一书中曾指出:“自上新世后期以来中国的气候变化是一个吸引人、但尚有争谕的简题。
我们有两类指向不同方向的数据。
公正地对待这些分歧的数据,需要对它侧独立地进行估价和权衡一下它们的其正价值。
……”。
本文将第四纪气候变化对中国地貌,地层及生物特征与分布的影响。
【关键词】第四纪气候、中国地层、生物特征及分布特点正文:一、第四纪、第四纪气候的定义:第四纪是指约2.4Ma Bp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按照第四纪生物演变和气候变化,通常把第四纪四个时间尺度不等的时期:早更新世(Q1),中更新世(Q2),晚更新世(Q3),全新世(Q4)。
第四纪是自然与人类相互作用的时代,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变化都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
第四季气候是指第四纪冰川活动期的气候。
第四纪是距今约200万年前开始的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大冰期由冷暖干湿交替出现的亚冰期和亚间冰期组成。
根据现在地表冰川地形研究,欧洲阿尔卑斯山山岳冰川有五次下注,命名的亚冰期为:多脑、群智、民德、里斯和武术。
中国据李四光等研究,划出了鄱阳、大姑、庐山和大理四个亚冰期。
大多数学者认为,世界上第四纪亚冰期的发生时间大体是一致的。
在第四纪最大一次亚冰期中,世界大陆有32%的面积被冰川覆盖,在高山地区(如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等)都出现了大量的冰川,气候寒冷,平均气温比现在低8~12℃;在间冰期中,气候温暖,北极气温比现在高10℃以上,低纬度地区也比现在高5.5℃。
二、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1、在约2.4Ma的全球降温背景上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波动,高纬和高山区呈现冰期与间冰期交替,中低纬区受高纬冰期间冰期的影响发生同时间尺度的干冷与暖湿气候的变化。
第四纪考试总复习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冰川、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规律的学科)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现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暂,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距今2.60Ma以来的历史。
2、气候期:是指地质时期某一类气候占优势的时期。
间冰期:是指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
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降温,冰川扩大。
3、冰阶:是冰期阶段中冰川发育、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
间冰阶:是冰期中相对温暖冰川退缩的阶段。
4、文化层:是指含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和村社遗址等古人类活动遗存的沉积层。
文化期:是指与一定的地区文化遗存特征相对应的时代。
5、米兰科维奇理论:当太阳辐射稳定(太阳常数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行星对地球的摄动作用,引起作为流体的地球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使地球的轨道偏心率(0)、地球倾斜度(或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简称为黄赤交角,0)和岁差(二分点进动,P)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引起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及其分布产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周期性冷暖变化。
6、新构造运动:①发生于新近纪至第四纪初的构造运动;②发生于第四纪的构造运动;③发生于新近纪一现代的构造运动;④始于上新世,甚至界定具体下界为340万年以来的构造运动;⑤认为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造成地表现代地形基本起伏的构造运动都称为新构造运动;⑥中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
7、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质)构造变形或变位现象称为新(地质)构造。
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第四纪及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物变形等方面。
活动构造:属于新构造的范畴,或者说是新构造的一个分支,这个概念是在研究地震的过程中提出的。
一般认为,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世100〜120kaB.P.以来一直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种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被它们所围限的地壳的岩石圈块体。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131210005 天文雷晗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大部分在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
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中国境内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都曾有过地壳升降。
在2.8亿年前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地区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称为特提斯。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在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升,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
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
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
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加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上升了约2000米,这对我国地理格局和气候都造成了一定影响。
从地理格局上说。
青藏高原的隆升造成了它自身的高海拔,从而在整体上造成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分布,促进了我国三层阶梯地理格局的形成。
奇高海拔低气温所造成的多冰川特性为亚洲诸河流提供了丰富水源,于国内而言,它塑造了整个中国的山水系统,是长江与黄河的源头所在,高海拔影响了河流的流向,辅助塑造了河流沿岸地形地貌,也阻挡了西伯利亚的南下气流,客观上部分造成了黄土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中国地质自然环境影响的探讨第4卷第1期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3年8月GeologicalHazardsandEnvironmentPreservationV o1.4.№lAug’,1993L|/3’虫藏言蓑蔫导地/J自然环境影响的探讨/}江堡些盛尸—————————’——’........——一r(中国地质科学院五六二综台大队,三河市101601)本立论述丁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形成原日,韧士}分析丁这一地质事件肘青藏高原厦中国大陆地质自然环境的影响.认为,一十地区地质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化是全球性变化与地区性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这两方面变化分别与地球运动和区域地壳运动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地质动力话动过程,是认识地蓐自然环境的重要内窖.糊词,,始.越唯敏Jf,I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地球发展史上的重大地质事件,它不但对区域地质构造,矿产资源等具有重要控制作用,而且对中国大陆地质自然环境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笔者根据正在进行的有关课题研究的部分成果,初步总结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与形成原因,探讨这一地质事件对中国气候以及沙漠,黄土和泥石流活动等所产生的影响.一,中国大陆地壳运动与青藏高原的形成青藏高原的北界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南界为喜马拉雅山,东界为龙门山,横断山和川西高原,西缘为克什米尔和帕米尔高原.面积约330×10km.高原北部为柴达术盆地及其它一些小型盆地,海拔2700--3100m高原南部和东部是一些巨大山系与深切河各.高原中部除个别高大山系外大部分地区地势宽坦,低丘,宽谷,湖盆交错,平均海拔4500—5000m青藏高原的急剧隆起发生在新生代,但在此之前经历了漫长的成陆作用和夷平活动.在地质时期中,广阔的青藏地区经历过多次海陆变迁.其最终结束海侵的成陆时间早晚不一.总的发展趋势是由北向南海水逐渐退出:北部是昆仑山,可可西里山于晚三叠世末成陆f南缘的喜马拉雅山则直到始新世中,晚期才成为陆地(表1)_1_∞.在地壳上升,海水退却的同时,发生造山运动,从北向南形成高大山系的雏形.要有:海西期的昆仑山印支期的可可西里山;燕山期的唐古拉山}喜山期的喜马拉雅山等. 由于在早第三纪以前的构造运动在本区活动不十分强烈,所以诸多山系和整个青藏地区2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993年的高度还不大.此外,在成陆造山过程中,在山地地区发生剥蚀活动,在河谷,湖盆内发生堆积作甩.经过漫长的隆升,夷平话动,使广阔的青藏地区形成基本统一的夷平面,其高程1500~3000m.这一地质地貌活动为青藏高原的形成创造了基础条件,因此是高原演化的奠基时期.表l青藏地区鼍并海遇成陆时间表地区最晚海相屉成陆时间决定戚陆的构造运动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叠幕一上三叠统三叠纪束毒西一印支运动芜墙高原北部一横断山区中慷罗骁中慷罗世末燕山运动早期阿底斯山一念青唐古拉山白里系早白里世末一晚自里世韧燕山运动中晚期雅鲁藏布江索段上白里骁晚白里世蔫山运动晚期雅鲁藏布江西段和喜马拉雅山始新坑始新世中晚期喜马拉雅运动一幕喜马拉雅山南麓(巴基斯坦北部)中新统中新世中期喜马拉雅运动=幕(111文世宣[I],张青梧啪等,1981,惨改)第四纪——特别是早更新世中晚期以后,青藏地区发垒持续的,快速的整体隆升.到中更新世束,高原平均高程达3000m左右,高大山系达4000--5500m;到晚更新世束,高原进一步上升到4000m左右,高大山系上升到5000--6500m;全新世以来,上升速度进一步加剧.高原和高大山系分别达到4500--5000m和5500--8000m.目前隆起活动仍未停止,大部分地区以2一lOmm/a以上速率继续上升(图l,表2).表2青藏高原地区第四纪以来上升幅度念青唐古羌塘昆仓山唐古拉山阿底斯山藏南各地喜马拉雅山恕山拉山东爰高原全新世80O--900400—600100--E00900—190O晚更新世250O一280025O025002000--280020口0—2500中更新世2500早更新世(据郑奉,1981[a]等’青藏高原隆升虽然是持续进行的.但具有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点.据沉积序列,河流阶地和古冰川遗迹等方面分析,快速整体隆升后第一个比较明显的激烈期发生在L4一L2MaB.P.前后的早更新世末,此期间上新世一早更新世时期的古湖泊相继消亡,在东昆仑山口,甲洼等地剖面中,穷家岗冰期的冰碛层和河溯相沉积层,不整合覆盖在下部溯相沉积层上此后,大致在0,9MaB.P,0.5MaB.P.,0.1MaB.P.和8000a前后又发生多次构造运动,使高原在持续隆升中,多次发生较大幅度的上升和河流下切活动,形成若干次沉积间断和多级河流阶地(图2),.综观青藏高原全部隆升过程,第四纪以来,呈现隆,●摹1期张业戚t青藏高原隆起盈其对中国地赢自鼎环境影响的探I寸3E奢f避国1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示意圈臣令’图2青藏高原三个冰靖层谷地和河流阶地剖面勘’窟日中喜马拉雅山卓羹友蜂北垃热久囊市答地左横剖面-b.蕾兰酉喜马拉稚山北墟马甲囊市支疵答地左捌面-t栌定贡嘎东较大援河各地右横面.1.鞠相屡2.拜质阿朔相屡-3.砂质河期相层’4?iI}泥质j辫相屠-5?山麓砾石堆积f6-珠磕屉?7.球术角砾署-8.冲租砾石屡f9.斯屡}1D.基告升速率不断增大的趋势,尤其是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时期.隆升活动特别强烈.平均速率分别达到7一l0mm/a和50mm/a左右.青藏高原隆升活动具有区域的整体性和局部的差异性.其整体性主要表现在整个高考妻上是在早更新世开始大幅度隆起,此前区内虽然发育有山地,湖泊,河流,盆地等不同地貌形态?但高程无巨大差异,因此区内由古生物,古岩溶,沉积相等反映出的古环矗基本一致.隆升过程中,虽然不同方式的构造形变广泛发生,但由于隆升的速度很快,时间t,I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很短,所以尚未形成严重的地区性差异;连发育在高原内的许多河流也来不及充分下切,致使高原内大部分地区原来形成的宽广统一的夷平面不但现今高程近于一致,而且原有地貌形态也得以较好的保存青藏高原隆起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在整体隆升的背景下,存在一定程度的地区性差异.这种差异以高原边缘地区最强烈.北缘的柴达木盆地,受昆仑山东西向构造带和阿尔叠构造带影响,中新生代时期,发生断陷或拗陷活动,形成相对独立的中新生代盆地.东缘的龙门山,横断山和川西高原地区,虽然伴随青藏高原发生强烈上升,但上升幅度较高原腹地要小,同时由于不同方向的断裂构造十分发育,面状剥蚀和河流下切活动特别强烈,因此隆升活动受到多方面干扰,形成高山耸峙,峡谷纵横的地貌特征南缘的喜马拉雅山,同整个高原相比,上升步伐更快,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上升速率分别超过15mm/a和70mm/a}诸多山峰在伴随山系快速隆起的同时,还发生强烈的断块上升,因此其上升速率和幅度较喜马拉雅山还大.此外,在高原内部的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等山系,在伴随高原整体性隆升过程中,也发生断块上升活动,因此上升速率和幅度也不同程度地高于整个高原地区.在一些高大山系的山麓地带,伴随高大山系的块断上升活动,常常因局部引张作用而发生断陷活动,因此形成断续分布的断陷盆地.如在喜马拉雅山北麓,不但发育了一系列湖盆,而且形成了宽阔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在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北麓,形成了班公湖,昂拉仁错,色林错(奇林湖),纳木错等数十个湖泊.对于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不同大地学说给予了不同的解释.地质力学认为,青藏高原是伴随该地区主要构造体系的生成演化而出现的,而构造体系又是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产物.青藏高原地区除受纬向构造,南北向构造,西域系构造,北东向构造等多种构造体系影响外,主要为帕米尔一喜马拉雅歹字型构造和青藏川滇歹字型构造控制.这两个巨大的歹字型构造由一系列走向东西一北西的弧形倒转褶皱和逆冲断裂带组成.自北向南大致形成4个构造带巴颜喀拉构造带,中生代以前为北西西向海槽,三叠纪晚期发生褶皱和断裂活动}唐古拉构造带,三叠纪和侏罗纪为海槽,中侏罗世后发生强烈构造活动,白垩纪前后成陆,构造带主要由上三叠统和侏罗系褶皱和冲断裂组成;冈底斯山一念青唐古拉构造带,北部侏罗纪一白垩纪为海相沉积,南部为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白垩纪末发生造山运动,晚侏罗世和白垩纪地层发生褶皱和冲断层;喜马拉雅构造带,包括雅鲁藏布江断裂和喜马拉雅北坡的一系列复杂的褶皱和冲断层,均形成于新生代.上述构造带是印支运动以后,伴随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发展,由北向南依次形成的.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中国大陆地壳运动虽然发生了十分复杂的时空变化,但受地球自转速率控制,其基本方式是发生纬向的或经向的水平位移,因此形成一系列纬向构造和经向构造.在这一基本格局控制下,由于不同地区边界条件的制约,纬向构造和经向构造常常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甚至形成多种形式的扭动构造体系.这种现象在古生代以后表现得尤其突出.其时中国大陆地壳持续向南推移过程中,在中国大陆西部开始受到印度地块的阻挡,于是在青藏地块东南边缘的三江流域产生日益强烈的侧向挤压,使青藏地块发生顺时针方向的扭动,因此一些弧形褶皱和断裂开始发育,形成了歹字型构造的雏形.中●‘‘第1期张业戚,青藏高陆踅厦其对中国地蜃自然环境影响的探讨5生代以来的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不但继承了古生代地壳运动程式,而且发生在青藏地区的构造运动的强度一次比一次加大,因此使歹宇型构造迅速发展定型.据地球物理资料,青藏地区地壳具有多层结构,因此在多次构造运动作用下,发生强烈挤压和构造推覆,地壳不但发生巨大断裂变形,而且在水平方向急剧缩短,在垂直方向大幅度增厚,与此同时,深部上地幔物质发生上涌,这些活动使青藏地区隆起成陆后发生强烈的整体上升,形成雄踞地球之巅的”世界屋脊”这场剧烈的地壳形变运动,在区域上是由北向南发动的,所以循此方向,构造运动的强度和地表隆升的幅度不断增大.在时闻上,这场运动在古生代开始孕育,中生代萌发,早新生代初步发展,晚新生代以后急剧加强.现今阶段,青藏高原地区不但仍然以很大的速率继续上升,而且构造活动,地震活动,地热活动等都十分强烈,表明这场雄伟壮阎的地壳运动仍处于方兴未艾之中.二,青藏高原隆起后,中国气候环境的巨大变化青藏高原的隆起,控制了晚新生代以来东亚季风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使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气候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据有关研究成果],早第三纪时期,地轴与黄道面交角大约为Oo(现为663,),太阳辐射能够更多地进入高纬地区,因此全球气候比较温暖.亚热带气候带可达北纬35.一45.,暖温带可达北纬5.一5O..该时期我国和东亚大陆构造活动相对稳定,大多数地区遭受剥蚀夷平,青藏高原及周缘山地尚未大幅度隆起,中国大陆地貌虽然也有多种形式的变化,但基本上为波浪状起伏的准平原.在这种情况下,除沿海地带出现局部性季风环流外, 广大区域为行星风系控制.气候带基本与纬向线平行分布,各带温差不大,锋面活动不强. 自高纬向赤道地表温度缓慢上升,气候带稀疏宽广.全国陆地可大致分为5个区域:东北区域为湿润暖温带l华北区域为湿润的暖温带一亚热带;准噶尔盆地一内蒙古高原为干旱暖温带塔里术盆地一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干旱一半干旱亚热带}西藏高原一华南沿海地区为湿润的热带,亚热带(图3)rr].到晚第三纪末期,全球气候开始变冷,气候带增多,各带之间冷暖,干湿变化加大,与此同时,海陆热力差异加强,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出现原始的古季风环流.在我国.一方面各地区准平原化遭到El益严重破坏,地貌形态趋于复杂化,多元化{另一方面,青藏地区在全部成陆后开始向高原发展.其时大部分地区高程达2000m以上.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使中国大陆气候带(特别是冬季气候带)开始南移,另一方面已显雏形的青藏高原对夏季风开始产生敷益明显的阻滞作用,因此使西北地区开始出现全年干旱的气候特征.I临近第四纪之前,虽然气候在反复冷暖交替中不断变冷,但毕竟没有进入冰期阶段}已经出现的古季风环流虽然受到原始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的影响,但这种影响还比较微弱,因此东亚季风尚不强盛.对我国和东亚气候的影响并不特别显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大陆晚第三纪气候在继承早第三纪时期气候温暖,南北温差不大,气候带基本与纬圈平行等特点的同时,又出现气候带南移,区域气候变化趋于复杂多变等特点.从而显示出开始向第四纪气候转化的特点.这一时期中国大陆大致分为6个气候区域:东北地区仍为湿润的暖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3年圉3中国早第三纪气候带分布图(据扬怀仁等,1989[~J)圉d中国晚第三纪气候蒂分布圉(据橱怀仁等,1989[T3)●蕈l期张业戚,青藏高舅i隆起厦其对中11llh;l自嚣环境髟响的探讨7温带|海河,黄河下谱地区为湿润的温带一亚热带|西北干旱暖温带除包括西北大型盆地和高大山系外,进一步向东扩展到黄土高原地区|藏滇地区为湿润的温带一亚热带,长江中下游和江南丘陵的大部分地区为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区}东南沿海和台湾,海南地区为湿润的热带一亚热带(图4)m.第四纪——特别是早更新世中晚期以后,中国大陆气候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除了受第四纪全球性冰期,问球期控制外,还受到急剧隆升的青藏高原的强烈影响.第四纪以来,全球性降温使中低纬的海陆热力差异不断加大,因此使第三纪末期出现的局部性古季风环流逐步扩大,形成大范围的东亚季风环流.与此同时,急剧隆起的青藏高原.对自由大气产生的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越来越大,从而使东亚环流得到极大地加强.实际观测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冬季(或寒冷的冰期阶段),青藏高原是中国和亚洲地区的一个十分强大的冷源.受其影响,一方面在海拔大约4000--5000m的近地面产生一个具有反气旋特征的冷高压,因此加强了中国大陆的冬季风,另一方面,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阻隔了北部西伯利亚气流与南部印度洋气流的联系,使冷空气在西伯利亚地区积聚加强,并频繁侵袭我国,不但加剧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寒冷,干旱,而且使中国东部地区产生强烈的东北季风.冬季温度明显低于同纬度的其它大陆地区.夏季(或温暖的问冰期),青藏高原一方面作为中国和亚洲大陆的热源,形成一个由高原近地面热低压和高原上空高压组成的高原季风环流,因此强化了中国东部——特别是东南部区域的夏季风环流,使这些地区夏季(或问冰期阶段)更加炎热多雨I另一方面.它仍是一个巨大的屏障阻挡了西南季风的北上.因而使青藏高原及其北部广大地区常年干旱少雨.综合上述,新生代时期中国大陆气候由时空比较稳定的温暖气候逐渐变化为寒冷多变的气候.这一变化始于上新世,早更新世逐渐发展,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急剧发展,目前尚在继续演化之中.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包括t第一,中国大陆由受行星风系控制转变为受季风控倍鼍}第二,气候变化除纬度效应外,还出现强烈的非纬度的区域性变化,造成强烈的南北向差异和东西差异,在此两方面综合作用下,形成三大气候区——东部的东南季风区,西南部的西南季风区,西北部的内陆干旱区,第三,青藏高原和高大山系,除整体干旱,严寒和区域性气候变化外,还形成了垂直气候带|第四,在中国大陆第四纪以来气候的时问变化上,一方面随冰期,间冰期及冷期,暖期交替发生较长时间尺度的变化,另一方面随冬夏交替发生短时间尺度的变化.冬季和冰期阶段,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极端寒冷,干旱, 东部地区气温也低于同纬度其它地区}夏季和间冰期,东部地区较其它同纬度地区相比要炎热多雨,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仍十分干旱.三,气候导致的其它地质自然环境变化气候在地质自然环境系统中具有突出的主导作用.气候变化进一步决定植被迁移,冻土与冰川发育,黄土分布,沙漠进退等;这些环境又共同控帝j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气候环境变化的多种效应,首先反映在青藏高原地区.从沫川发育情况看,青藏高原一直是中国陆地冰川主要发育区.第四纪以来.伴随全球气候转冷和高原急剧隆起,冰川活动的规模在反复消长中不断扩大.早更新世希夏邦马冰期,沫川规模很小,只有一些山8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3年地冰帽和小型山麓冰川,出现在希夏邦马等个别高大山峰地区.到中更新世聂聂雄拉冰期,冰川活动显着加强.冰川遗迹在高原的主要山脉广泛分布,冰川型式多样,不仅有狭长的山谷冰川,山麓冰川,而且有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的半覆盖式冰川.到晚更新世的珠穆朗玛冰期,冰川活动仍十分强烈,特别是高大山系的冰川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如察隅河谷晚更新世早期冰川长达200km以上;嘉黎县西北的麦地卡盆地发育了3600kin:的盆地式冰川I在理塘与稻城之间形成了近300Okm的冰盖.全新世时期,虽然全球气候进入温暖的冰后期,但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昆仑山,念青唐古拉山等高大山地的冰川活动并没有停止,一直到现今阶段仍在继续进行].晚更新世以后t由于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降水急剧减少,导致湖泊萎缩,湖水咸化.如班公湖,羊卓雍湖,马法术错等陆续由外流变为内注奇林湖(色林错)等一批湖泊解体,并逐步进入盐湖阶段.伴随更新世后气候愈益寒冷干燥,土壤也发生显着变化.中更新世时期,为典型的褐红壤型土.晚更新世时,除喜马拉雅山南翼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因受到一定的西南季风的影响,仍继续红壤或褐红壤型土的形成活动外,其余广大地区均变为褐土型土.全新世时期,除局部海拔高度较低,受季风影响的地区为黄棕壤型土的成土活动外,其余广大地区进一步发展为棕毡土型成土活动.此外,自更新世晚期开始,在高原腹地和周缘山地还形成了大面积的多年冻土.高原植被也发生显着变化.第三纪时期为茂密的针阔叶混交林.早更新世以后,植被逐渐稀疏,昆仑山首先变为高山荒漠和灌木丛草原.中更新世以后,高原地区的栎类和雪松迅速减少,松树和其它针叶树增多.晚更新世以后,松栎林,云杉林等完全消失,逐渐变为高寒草原,草甸和荒漠草原或荒漠稀疏灌术草原.青藏高原隆起不仅使自身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对中国广大区域的地质自然环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区域环境变化中,最突出的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中国沙漠主要分布在北纬35—50.,东经75.--125之间的西北,内蒙古温带与暖温带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按纬度而言,这些地区本不应该成为沙漠猖獗的地区.之所以形成严重的沙漠化,除远离海洋外, 更重要的是第四纪以后,由于全球气候变冷和青藏高原的迅速隆起,使这些地区气候持续严重干旱,于是在早更新世时期开始出现沙漠,而后在反复消长中不断扩大,最终形成浩瀚的沙漠.中国黄土的发育历史与沙漠化具有类似特点.它同样作为寒冷干燥气候的产物,自早更新世形成以后,一方面随冰期与问冰期发生反复扩展与收缩,另一方面在反复消长中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从黄土发育情况看,老黄土主要停积在西北和华北地区,而新黄土(下蜀土上部)则越过长江,远达江南丘陵地区.此外,在中国西北黄土沉积剖面中,愈到上部由新黄土反映的气候愈趋干燥.这些变化显示了青藏高原不断隆升的作用Eg]我国西北以及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等广阔区域的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的兴衰,明显受到青藏高原隆起和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影响.其发展的总趋势是,伴随季风气候的发展和干旱的加强,地表水体萎缩,含盐量提高如罗布泊湖中全新世以后面积缩小了数倍位于内蒙古高原弱水下游的古居延泽.原来包括今日的嘎顺诺尔,苏古诺尔及居延洼地,汇●第1期张业戚,青藏高熏隆起厦其对中国地质自鼎环境形响的择{寸9纳弱水东河和西河,水域辽阔,两汉时期,该地经济繁荣,而后由于气候日趋干旱,沙漠化发展,八泽河水锐减,湖面萎缩解体.古居延泽干涸,仅在嘎顺诺尔和苏古诺尔洼地尚存残留的湖泊].我国泥石流活动的发展历史也与青藏高原和东亚季风气候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密切关系.据有关研究成果,早更新世时期,我国泥石流活动不强,只在天山等局部地区发现水石流堆积物.中更新世时期,泥石流活动显着加剧,泥石流堆积物广泛发育在天山,昆仑山,贺兰山,太行山,秦岭川滇山地等地区.在黄土发育区,泥石流堆积物多出现在离石黄土下部}在非黄土地区,泥石流堆积物则覆盖在早期河潮相沉积物上,或与同期其它类型沉积物以相变方式发生水平交错过渡.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泥石流活动在广泛发生的同时,还出现类型多样和强度加大的特点.在青藏高原和西北高山地区,主要为冰川型泥石流}在黄土高原,陇南山地,川滇山地等地区,主要为粘度较大的暴雨型泥石流}在秦岭,太行山,燕山,辽西山地等地区,主要为暴雨型水石流.导致第四纪泥石流活动演化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中更新世后中国大陆完全受季风气候控制,季节性降水,暴雨型酶水变得十分强烈,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条件;第二,由于青藏高原的持续隆起和中国其它区域新构造运动的进行,中国大陆三大阶梯状的地貌格局逐步形成,高原,山地,丘陵地区的局部性高差也越来越大,因此为泥石流活动创造了广泛的地形基础}第三,伴随第四纪风化剥蚀与多种沉积活动的进行,第四纪黄土以及残积物,坡积物冲洪积物等松散堆积物愈益丰富,因此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第四纪环境演化,直接影响了青藏高原地区的古人类活动.现今的西藏高原,环境恶劣,人烟稀少,特别是藏北高原地区基本上属于无人区.但考古资料表明,在石器时代,这里曾有过与华北地区类似的古人类活动.近20年来,先后在申扎县多格则公社多热藏布河二级阶地,日土县扎布公社古湖岸阶地,普兰县马法术错东北岸的三级阶地,日土县帕也布也峰南麓帕也曲真沟,吉隆县戳错龙湖北岸阶地等发现细石器20多处.这些石器多分布在宽展的河谷和湖滨地带,现今海拔4400--5200m.这些石器的特点与华北地区相似.它们可能属于旧石器晚期或中石器时代目.这些古人类遗迹说明,在更新世晚期或全新世初期,尽管青藏高原已经发生急剧隆起,气候和水土环境也逐渐恶化,但整个高原地区的环境还没有发展到完全扼杀人类生机的程度——特别是在河流,潮泊及一些山麓地区,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并有较好的水土条件,使古人类在这些地方得栖息生存.全新世以后,尽管全球和东亚进入温暖的冰后期,但青藏高原隆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藏北高原更加严寒干旱,同时河流干涸,湖水成化,土壤贫瘠,草木稀琉,可狞动物绝迹,使古人类失。
藏高原隆起对周边环境有什么影响?一、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高原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m以上,是世界上最高大,地形最复杂的高原。
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中、新生代以来地球科学中最重要事件之一,南极、北极和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构成了影响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三个关键地区。
青藏高原是一个全球独特的地质、地理单元,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一把钥匙,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人们从实践中早已认识到,青藏高原对我国、亚洲、甚至对北半球、南半球的大气环流演变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又直接影响我国的旱涝等天气气候的形成和演变,因此,研究青藏高原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机制及其演变规律,对提高我国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科学家首次全面揭示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季风的关系东南多雨、西北干旱,中国的这种气候格局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影响东亚和南亚20多亿人口乃至整个人类环境的亚洲季风气候,又是何时形成的?为什么北半球同纬度分布的大都是戈壁沙漠,而唯独中国却出现了水网密布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多年来,科学界、新闻界一直关注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中国科学家发现青藏高原上空存在臭氧低谷。
中国地质大学工程物理学院教授魏文博带领的科研小组首次准确揭示了世界屋脊的地下奥秘,西藏底下蕴藏着超级油气田、地热田和金、银、铜等多金属矿床,国际地学界为之哗然。
最近,中国科学家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季风气候的关系,确认早在260万年前我国气候格局就已经大势已定。
青藏高原在过去千万年里的隆升,成为地球上的一大景观,但是这种隆升仅仅是改变了地球的地貌吗?多年来,我国学者就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进行了不懈研究,研究中发现,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化和亚洲季风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院士安芷生和黄土打了一辈子交道,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高原缘何屹立于此,何时屹立于此?和冰芯、海洋沉积一样,黄土也是历史的最好记载。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摘要: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是一个十分复杂,倍受地球科学家关注的问题。
他被认为是刚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青藏高原是由6个地体相继增生到亚洲大陆上的一个组合,这些地体之间的边界被5条缝合带所限定。
造山作用自北向南相继变年轻。
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西部环境变迁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随着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高寒草原开始退化,造成中国西北地区大面积的荒漠化,成为制约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关键字:青藏高原;隆升;环境变迁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于中国西部环境变迁起了决定性的影响,现今中国西部大陆构造格架,包括盆-山地貌与盆地地貌的形成都和青藏高原隆升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同时,对于青藏高原整体初次隆升时间的认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它牵涉到对古近纪期间和中新世以后中国西部广袤领域地球动力学与气候、环境的认识。
至于形成现今高原面貌即主夷平面的末次隆升时间,不仅涉及全球气候变迁、我国西部干旱气候与大规模沙漠化行程时间,还牵扯到中国西部构造变形与盆-山地貌形成的时间。
1新生代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在第三纪经过两次隆升与夷平的旋回,导致第三纪中期我国环境变化剧烈。
3.6mabp以来高原整体阶段性快速隆升,对高原本身以及我国西部自然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
高原隆升过程的争论20世纪70年代末,李吉均[1]认为,青藏地区在上世纪中晚期,地面平均海拔在1000m以下,自上新世晚期和第四纪早期才开始强烈隆升。
9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这一观点相继提出挑战,对隆升的加速时间存在重大分歧[2]。
有学者主张,青藏地区在14mabp时已达到最大高度并发生东西向拉伸塌陷,其后水平高度开始降低[3]。
更多学者则认为青藏地区在8mabp以前已达到现今高度,其根据是:当时阿拉伯海上涌流增强,表明印度洋季风出现或增强[4];波特瓦尔高原气候变干,植被由森林变为草原[5];拉萨西北羊八井地堑垄断裂活动发生在8mabp前后[6]。
《中国中心论》之四:青藏高原的隆起和第四纪冰川期在人类进化史上的作用的分析和探讨青藏高原的隆起和第四纪冰川期在人类进化史上的作用的分析和探讨文|黄饮冰根据前面几篇文章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已经明确,在世界各地都有猿类的祖先。
在人类产生前,与人类相似的生物——古猿已经大量繁衍后代,遍布亚、非、欧。
分布于每一个地区的猿类都可能产生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物种——人类。
在人类的进化史上,直立行走是至关重要的。
直立行走是手脚分工的基础,也是猿脑进化成人脑的基础,还是猿面进化成人面的基础。
没有直立行走,猿就依然是猿,而不会进化成人。
引起古猿到人猿的变化,全球的条件都是一样的,都是因为距今1200万年—500万年期间地球进入了极热期,引起地球表面的荒漠化,从而改变了一部分古猿的生活条件。
所以古猿进化成人猿,在全球是同步的。
人猿获得了直立行走的性状,自此人和猿揖首相别。
以后的关键环节就是猿脑进化成人脑了。
在人猿到猿人的变化期间,全球进入了第四纪冰川期。
第四纪冰川期在全球是一样的。
不一样在于,中国大西南青藏高原隆起了。
第四纪冰期的寒冻对人猿到猿人的进化是不利的,但中国大西南青藏高原的隆起造就了中国大西南独特的气候条件和独特的地理生态条件,在这里形成了一块有利于人猿向猿人的变化持续下去的“冰期避难所”。
其他的地方因为寒冻,人猿到猿人的变化停止了。
意思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人猿冻死了,一种是人猿进化出了猿人,但猿人也冻死了。
其实这个冻死的理论依据也是非洲起源说的基础之一,我在这里利用一下而已。
本文专门讨论青藏高原的隆起和第四纪冰川期在人类进化史上的决定性影响和作用。
各项知识都摆在那里,只是没有人去贯通罢了,我只起到一个贯通的作用。
中国地形图1一、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地貌的形成(一)青藏高原未隆起之前,青藏高原本部及周边地区是平原地貌,有山、有水、有草原、有森林、也有小沙漠夹杂在草原中间青藏高原未隆起之前,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中国大西南、中国大西北、青藏西外大陆、中南半岛等)是平原地貌,平原上是山林、草地、间杂沙漠、湖泊和河流,与非洲的地貌相似。
中国三级阶梯地貌的形成及环境效应根据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脉,把我国地型分为三级阶梯,分别是位于昆仑山、祁连山之南、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2000—3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盆地有: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大部分平均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丘陵。
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形成近海的大陆架。
西部青藏高原的剧烈抬升和东部边缘海的显著下降是形成我国三级阶梯地貌的主要原因。
青藏高原在以时间为坐标的隆升过程中,高原的范围,高度都是呈阶段性递增的,其定型之时也许就是三级阶梯地貌格局形成之时。
印度与欧亚两大板块碰撞导致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始于上新世末,这首先从岩相上得到反映,青藏公路沿线打的钻孔表示,底部常见有含石膏层的段落。
自此以上亚热带的喜暖成分花粉减少很明显直到完全消失,开始出现的是整个草原阶段,这与贡巴砾岩中所见的情况是相似的,代表进入了第四纪初期,高原面的高度据此推算应在2000米左右,比上新世纪末高出1000米左右。
由于第四纪以来聂聂雄拉冰期和冰期后气候最温暖的大间冰期以及发生的地形大切割,中更新世青藏高原构造运动与气候变化十分强烈,根据冰碛物上常发育的棕红色古土壤分析,雅鲁藏布江上源仲巴所见中更新世古土壤则属棕壤类型,大间冰期最低处曾发育红壤型土壤,高处一般为棕壤。
根据孢粉资料并考虑古土壤等其他因素,中更新世晚期青藏高原高原面一般在3000米左右。
在高原内部,断裂活动也十分普遍,并伴有广泛的水热活动。
强烈的构造运动使高原加速上升,进入晚更新世。
对比现在,广大的高原面已达到4500—5000米的高度。
发生于1.4一1.2MaB.P.的构造运动初始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起了中国西部构造面貌的变化,青藏高原整体强烈隆升沿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雪峰山一线东、西两侧地块发生差异性升降运动。
青藏高原上升对我国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影响一、高原上升前我国第三纪古地理梗概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也是一个在第四纪期间才迅速崛起的高原。
它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对一高原地区的自然面貌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对包括我国其它地区在内的整个东亚的第四纪环境演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强大因素。
为了充分认识高原上升对我国第四纪环境的影响,有必要先了解我国第三纪古地理状况。
老第三纪时,在地壳长期稳定和气候炎热的条件下,地表一遭受长期剥蚀,到末期,我国也和全球陆地一样,进入准平原化阶段。
当时气候受行星风系支配,.在温暖条件下,气候带很宽广(图1)。
根据全球下第三系沉积岩相带的分布特征,刃移时的副热带高压脊呈纬向分布(由于后期地轴倾角发生变化,现在在我国境内为北西西向)‘。
在炎热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一套紫红色含石膏、岩盐的碎屑岩沉积r3’。
这一沉积带‘受中新世以来的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在青藏高原东部被印度板块向北西的运动推移了纬距大约5“左右,而达今日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的可可西里(老第三纪断陷盆地)的位置。
对于老第三纪干燥带这段畸变,显然是不能用地轴倾角的变化来解释的。
在这个干燥带的控制下,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热。
在唐古拉山脉以南的广大地区,则为湿润的热带气候汇4’。
该山脉从那时起,在古自然地带上就成为我国西部一条重要的分界线。
上新世时(图2),青藏地区开始上升,帕米尔高原形成,青藏地区的西部和南疆一带处于西风气流的焚风环境下而变得比较千燥,形成含石膏地层。
但此时的干燥与老图1中国老第三纪末期自然地带及副热带高压带湿热的热带;五、亚热带:卫1一干热亚热带“Z”字形畸变图143(荒漠、内陆钦湖);五:一半干卜旱亚热带;五3一热湿的亚热带。
a.当时的经纬线;b.副热带高压带边界。
钾溯旦、、、1 fl。
夸可{’心一叫甲夕.1 !耀1{堤:Jl又一、一飞.嘴州、、、退匕户闪、一二曰.口、__司搜/臼兮仔戈亮一之厂犷月.左右一}万…口川汤红{瞥!怜},沃{、到‘尸}一口娜144图2中国上新世古地理略图’井、热带和南亚热带:工;一湿润的;工:一半夕翩闰的。
五.卫,一暖湿的;五:一暖千的;五。
一高原暖干的;班、暖温带。
区;古季风:2一冬季风;3一夏季风。
中亚热带和;{匕亚热带:1一三趾马动物群分布第三纪的干燥在成因上和程度上是不同的。
我国早先的纬向气候带发生了变化。
但是,这一时期北方广泛分布的保德红土和三趾马动物群在整个欧亚大陆呈东西向带状分布,表明纬向地带性系统虽有变化,但仍基本保持着。
根据上新世红土色调的差异和石膏等易溶盐类的有无与多少,可以看出在我国北方的东西两部分(即华北和西北),气候条件已有分异;东部热而稍湿,向西逐渐过渡为干热,在温度和湿度上都有些差别。
但这并不是具有特定含义的现代东亚季风已经形成的证据,而是距离海洋远近所引起的差异,因为此时整个东亚的纬向环流型式并未发生根本的改变。
根据近年来对青藏高原的研究,上新世时高原面的平均高度大约1,000米『‘’。
西藏境内三趾马动物群的发现,夷平面上的上新世古岩溶和灰岩上发育的红色土型古风化壳16’,此期沉积物中长石等不稳定矿物的缺乏和以高岭石、水云母为主的粘土矿物组合’”’;高山栋化石和抱粉组合特征等等’7〕‘’,均表明唐古拉山以南为半湿润的热带气候,与非洲现在的半湿润热带萨瓦纳(S avanna)景观相似“)。
山间盆地当时的气候条件由此类推,年平均气温大约在24一28℃,年降雨量为1,000一1,500毫米,分别高出现在27一31℃,700一1,200毫米。
在华中和华南一带同老第三纪干热情况相反,气候变得很湿润,生长着喜暖湿的热带和南亚热带植被。
在广西和广东等地,形成了最高一级灰岩溶洞。
长江流域和华南的湿热气候与青藏高原的湿热气候带连接起来,构成了我国南湿北干的气候格局(这种格局可能在中新世就已出现)。
由欧亚大陆与太平洋、印度洋的热力差异引起的古季风气候荣,造成了上述格局(图2)。
在北方,温暖千旱,草原植被得到空前发展,有草原型的三趾马动物群生活于.辽阔和缓的地面上。
上新世红色风化壳在我国广泛发育,青藏地区也不例外。
这表明我国当时西高东低的地势对照性尚不甚明显,为又一次地貌夷平时期。
各地地层古生物资料特别是抱粉资料所反映的植被演替历史,表明我国上新世期间的气候有向干冷方向发展的明显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是一致的。
‘二、第四纪初期是现代东亚季风形成的时期青藏高原在气象上对东亚以至全球的影响,经过中外学者不断的努力‘吕一‘c’,现已获得一些重大成果。
由于高原的阻挡,低空西风被分隔为北支反气旋性急流和南支气旋性急流,在研究高原对大气的加热作用在天气和气候上的影响时,D.G.Hahn和真锅淑郎等人运用数值模拟方法〔‘“”“’,比较了有无青藏高原情况下的大气环流,有青藏高原存在就有越过赤道的西南季风,查明了高原对维持和加强西伯利亚高压的重要作用,它是形成现代东亚季风的决定性因素。
但青藏高原是经过一系列发展阶段才达到今日巨大高程的。
当高原上升到甚么高度时上述气象效应才能发生?现代东亚季风究竟始于何时?形成后又是如何发展的?这些问题显然需要从分析青藏高原及其粼区的地层、古气候资料入手,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通过对我国新生界各个时期地层及古气候标志的分析,现代东亚季风开始形成于第四纪初期。
当时,高原土升到2,。
米左右!,,,我国三个大的地貌阶梯基本形成。
此时,高原对大气层的加热作用和动力作用变得强烈起来,高原南北两侧西风急流也变得明显和强大,成了在大尺度范围内影响我国冰期、间冰期气候的重要因素。
在夏季对流男上部的青藏高压和中、下部的热低压「’。
’,持续而稳定地建立起来,并激发了西南季巧.在冬季,.高原对西伯利亚高压起着加强的作用。
至此流的基本形势得以建立。
,青藏高原和整个东亚大气环我国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主要环流型式和现在的冬、夏季”基本相同,只是程度更强罢了(图3)。
冰期时,西伯利亚高压和北太平洋低压强大,,南支西风急流盛行,经向环流加强,气候大陆度大大提高,全国低温干早,间冰期时相反,西伯利亚高压北厂--一二几又井之-一_ /、、、_一一‘一丁二丁二万了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尸尸一/一小入\-~一一一一卜、_‘_一//一一一一厂\、/澎/飞/尸术-封打///图3我国和都区冰期、间冰期大气环流的基本形势撤,青藏高压建立,、北支西风急流加强,印度低气压中心向我国扩张,夏季风特别是西南季风的影响频繁,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高温多雨。
上述推论所依据的地质事实如下: 1.早更新世初期,在我国出现冰期之前,在温暖气候条件下,石林型岩溶发育在高:原的东坡和南坡—西南季风的迎风坡上。
.在有利的地形(斜坡)和夏雨型气候(高温与降雨相结合的条件下,溶蚀作用塑造了高原上发育程度最高的岩溶类型。
许多断陷盆:地发育子大量的淡水湖。
无论北方抑或南方,此期植被所反映:的气候较后期暖湿得多。
上新世北于南湿的格局被破坏。
表一明这个时期西南季风开始出现并相当强盛。
一2.在早更新世冰期来临时,:西部山地首先出现冰川‘’“’全球性的降温过程和青藏高原继续上升所引起的冬季气象效应,导致高纬自然地带和西伯利亚冷高压的南移和加强。
我国西北的现代沙漠可能于此时开始出现。
冬季相应变长,强大的冬季风把北方沙漠区、涂土区和由山地逢流带到山前和山间平原的大量粉砂物质,搬运到秦岭以北,形成午城黄土不’‘’f 在干冷气候影响下,古北区系的“三趾马一真马”动物群取代了古地中海区系温暖的三趾马动物群‘“’。
在北方,下更新统三门组此期堆积物中,.柳:跑、严、枣等化石以及云杉、冷杉泡粉的百分比很大〔‘“”6’;在南方,元谋组上段和昔格达组下段的泡粉组合『‘7”8〕;都表明了气候较干冷。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耐干冷的落叶阔叶树和针叶树成分也有所增加“。
’。
3.由于高度的不断增加,高原对大气层的热力作用不断加强,这在历次冰期中,对西泊利亚高玉起着日益加强的作用。
我国干冷气侯一次比一次强烈,使得沉积岩相在空间分布上发生相应的变化。
从早更新世开始,浅色沉积首先在我国西北地区(六盘山以西)取代了上新一世红色沉积,然后是在华北,最后是在华中。
湿热气候下发育的红土的北界,总的说来,则是节节南移(图4)。
从以上事实和分析中可以得出初步结论:现代东亚季风的形成主要不是取决于早巳存在沟海陆分布格局,而是高原上升的结果;正是由于高原的上升在第四纪初达到2,000米左台的高度,才完成了从行星风系经过古季风阶段向现代季风环流系统的过渡。
早已存在的海陆热力差异只是对新第三纪的古季风环流有决定性意义,而对此时形成的现代东亚季风环流则汉起着正反馈作用。
如果仅就现伏来考察这一问题,就会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由于亚、欧、非大陆的作用,形成和加强了东亚季风;而西藏高原的作用,使得冬、夏季风更加稳定。
”‘“。
’这一结论与我国新生代古气候演变的历史过程是相悖的。
再则,欧亚大陆与非洲的基本轮廓早在老第三纪晚期已经形成,而现代东亚季风乃是第四纪的产物。
三、高原上升与我国第四纪环境演变的特点第四纪期间高原经过数次阶段性加速上升,迅速崛起而成今日的世界屋脊。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三级地貌阶梯和现代季风气候得以形成和发展,使我国第四纪古地理演变具有一系列与世界其它地区不同的特殊性。
(一)高原对南北气流的屏障作用建立后,造成两个明显后果:①使我国西北地区在第四纪时期,特别是中更新世末期以来,总的说来,气候向着干旱方向发展,可能从早更新世晚期(相当于午城黄土堆积时期)出现沙漠,在以后的历次冰期中逐步扩大;②加强了我国东部地区冬夏季风南北“拉锯”的形势,使东部季风现象越来越突出。
(二)在我国东部季风气候模糊了第四纪各期的自然地带界线多强劲的冬季风是使东部一些地区喜热和耐寒的哺乳动物化石和花粉在一些地层中发生混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我国降水天气过程主要是受夏季风的控制,无论冰期或间冰期我国广大地区均为夏雨型降水。
这种情况对于水热条件要求高的岩溶地貌和其它与溶蚀作用有关的地貌的发育,是极为有利的。
(四)在全球冰期时,.我国冬季风强盛,气候干冷,与受西风带影响地区的湿冷气候相反,冰期在我国为降雨普遍减少的时期;在间冰期为降雨量普遍增多的时候‘’。
这148图4或滩箕爹焦蒸岑竿华棘布几园自自自自自山创传、}’仁_,卜它{l}胡鑫鹭戴}‘以l侧‘一公洛、._、{岌之一i一( \一、因口夕一从}之皿一止妾止三廿乳J:另O目..叫O’冷分戮…改勿{戈封一Z芝上刃、子材协卜澳了鲤只红万:口户…‘益娜一扁达=一-_了拿广卜\卜州戮勤耳刁目一点,已为我国第四纪各时期标志干冷气候的风成黄土和标志湿热气候的红土空间分布的变化和各地袍粉组合中喜湿热和耐千冷两类成分在时间上的消长、更替所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