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1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新版)课后习题答案〇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p2-4. 10-1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开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包含着其他许多知识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法学、文化学、新闻学、军事学等,并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
特征:①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逻辑紧密的有机整体,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并以实验为检验标准;②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③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际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二不断发展的学说;④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⑤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为什么马克思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第一,马克思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
马克思在中学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为了这一崇高理想,马克思付出了很多。
马克思在伦敦的时候,经济上很困顿,没钱买面包,没钱付房租,不得不靠典当衣物和家具来维持生活。
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1859年,他这样写道:“由于需要抽出许多时间来研宄我的政治经济学,不得不拒绝(虽然很不乐意)人们在伦敦和维也纳向我提出的收入极其可观的建议。
1.马克思主义含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是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交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
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谁是世界本源(何为第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是否可知(认识论)可知论不可知论4.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5.物质的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线;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6.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7.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特殊性即个性,两者相互联结。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要求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0.意义: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依据,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实践的过程,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性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他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科学性;二是科学性;三是革命性。
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本质特征。
3.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答。
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
也叫宇宙观。
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
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4.什么是物质?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物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5.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原理?答,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名词解释)从不同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和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后各个时代和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后继承者不断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而且包括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集中概括。
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特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就是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关于人类思维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关于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例如:阶级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社会矛盾分析法、群众路线法、辩证分析法、实事求是的方法等。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考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大家要把握这么几点:1.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这是狭义主义;2.马克思主义还包括各国马克思主义继承者..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这是广义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列宁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4.马克思主义有鲜明的阶级性,它代表无产阶级....;5.马克思主义包括三大部分....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6.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构成的严密的科学体系......................。
考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社会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固有矛盾的激化,频频爆发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种种弊端,激化了阶级矛盾,促成了未来社会革命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是历史上的各种优秀思想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
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的发现、进化论....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了坚实的自然科学....是日益激化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19世纪上半叶的三大工人运动有:1831....年英国工人宪................1838....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章运动、.............,这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4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细胞分裂学说、生物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理想:人们对于未来的追求和憧憬,是可以实现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世界观.人们包括自然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也是人们对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
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二元论: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不可知论. 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
.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两种形式表现:一体积二空间位置。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即每一个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的实践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坚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什么是运动?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与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直到思维。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着,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实践是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了。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开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开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开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开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局部。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根本理论、根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根本理论、根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开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开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
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
〞2、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极具综合性,它是社会科学开展史上是一种真正独立、科学而完备的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它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那么具有直接指导作用,以它来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必将推动社会科学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大开展。
社会科学方法论原那么的意义和作用方法论原那么是哲学世界观对具体研究方法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环节,是方法论的根底,主线与标志,它制约、支配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影响和决定研究方法、手段、工具的选择和运用,制约研究态度、步骤和研究成果。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
在研讨、阐述科学认识方法时,侧重于对方法论作哲学分析,侧重于方法的理论根底,它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社会科学方法论科学体系中,方法论原那么那么占有核心的地位。
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原则有四条:一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二是共产主义理想;三是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观;四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其中最核心的原则是站在劳动者阶级的立场,为劳动者阶级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与其他政党的最根本的一条。
马克思主义政党,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尤其是核心原则,作劳动者阶级的代言人。
关键词:基本原则政党劳动者阶级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灵魂原则是站在劳动者阶级的立场,为劳动者阶级谋幸福。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的政党。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分析可能会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变化而不能套用到现代社会,但贯穿于其中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必须遵守的,否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政党,就不能再称为马克思主义政党。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其中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四条:一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二是共产主义理想;三是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观;四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首先,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服务的学说。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阶级斗争是永恒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表明在不同阶级的斗争中,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劳动者阶级的阶级立场,为劳动者阶级谋幸福。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是核心和灵魂原则。
离开了这个最基本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就不复存在。
因此,一切自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组织,都必须旗帜鲜明的为劳动者阶级服务,做劳动者阶级的政治代言人。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为劳动者阶级谋取幸福的学说,这个学说的终极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什么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就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尽管这个理想在今天还远不能实现,但它作为劳动者阶级及其政党所追求的最高理想是不能放弃的。
正如物理学中的理想状态,汽油发动机通过汽油的燃烧产生热能,并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最理想的状态是100%的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这在目前是不可能的,目前的转化率大约只有30%左右,但100%的转化——这种理想状态是科技工作者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正是在这个理想目标的召唤下,科技工作者们正在付出努力,一代又一代,不断的将转化比例提高。
尽管最终也不可能实现100%的转化,但99.99%的转化率,也是十分理想的成就。
共产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最高理想状态,正是人类社会,尤其是劳动者阶级及其政党应当追求的目标,最终可能也无法实现“完全的按需分配”,但大部分的实现将会使劳动者阶级获得极高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
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当追求的理想目标,离开了这个理想,劳动者阶级的政党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资本家阶级已经过上了基本上能够“按需要购买商品和服务“的生活,而劳动者阶级政党存在的必要就是站在劳动者阶级的立场,为劳动者阶级谋取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少数服从多数。
按照这一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政党就要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实行民主,包括党内民主和党外民主,以及在执政中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都要贯彻这一原则。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坚持这个原则,就是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观察社会和改造社会,就是坚持事实求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发展观。
共产主义不是一天能实现的,也不是一代人能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事实求是的为劳动者阶级最大限度的谋取利益和幸福,既不能超越时代,也不能滞后于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这四个基本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遵守的原则,应当贯穿于政党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中。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首先,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阶级立场,就是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的代表劳动者阶级的利益,做劳动者阶级的政治代言人。
当今中国社会已分化为四个阶级:国家管理人、资本家、中产阶级、劳动者,其中劳动者由分化为发展型、温饱型、贫困型三个子阶层。
国家管理人阶层,即由国家权力的实际控制者所组成的社会群体,在1999年,这个阶层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为2.1%。
资本家阶层。
主要由大、中资本家组成。
在1999年,以大、中私营企业主构成的资本家阶层,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估计在0.3%以下。
中产阶级——即中间阶层,从来源上看,包括“传统的中产阶级”和“新中产阶级”:他们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估计在7%左右。
劳动者阶层。
这个阶层被细分为三个子阶层:贫困型、温饱型、发展型。
贫困型:主要指贫困山区的农民、年老体弱和无技能的城市下岗职工、失业和半失业人员等。
他们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估计在10%左右。
温饱型: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以体力劳动为生。
典型的如一般企业的产业工人、服务行业中的普通服务员、建筑业的民工、自给自足的农民、小个体户、普通营业员等。
他们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估计在70%左右,是社会的主体。
发展型:是指智力型劳动者,他们是劳动者阶层的最高层。
典型的如技术工人、公司中的普通管理人员、营销人员、中介行业中的一般律师、注册会计师、评估师、税务师等、个体工商户、中小学教师等。
他们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估计在10%左右。
整个劳动者阶级在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为90%左右,中产阶级占7%左右,国家管理人占2.1%,资本家占0.3%以内。
①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劳动者阶级自己的政党,就必须最大限度的为劳动者阶级谋取利益和幸福。
当然,当今社会的现状是多元化,多元化是当今社会最本质的特征。
阶级的多元化,要求劳动者阶级的政党必须事实求是考虑其他阶级的利益,平衡各阶级的利益。
但无论如何,阶级立场不能改变。
其次,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就是要逐步提高劳动者阶级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并使之达到当代应有的水平。
目前,在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劳动者阶级的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新的三座大山使他们不堪负担,劳动者阶级已沦落为弱势群体,这在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国家是极不正常的事情,必须加以扭转。
这里,横向比较可能更能说明问题。
从国民收入的第一次分配来说,。
初次分配主要解决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分配问题,衡量一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正的主要指标是分配比率,即劳动报酬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如果劳动者的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越高,则说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正。
目前我国总工资占GDP的比例为41%左右,资本主义国家为50—60%之间,如美国,国民总产值的70%是劳动报酬。
而我国的情况恰恰相反,目前初次分配存在着资本所有者所得畸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局面。
瑞典的劳动所得(工资加雇主为其支付的相当工资总额约40%的社会保险金)与资方所得(利润加折旧费)相比,在二次大战战后初期为1比1,六十年代为2比1,七十年代为3比1,八十年代为2比1,有些年头甚至达到4比1。
②中国的这一比例恰恰相反,2004年为0.65比1,③远远低于瑞典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的比例水平。
我国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工资所占的比例显然是偏低和不公正的。
这种初次分配上的不公正,使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社会福利支出更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然而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并没有形成占主导地位的建设福利社会的价值观念。
2005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收入的12%。
在发达国家中,社会保障的支出一般占到财政支出的30%左右。
在英国中央财政支出总额中,社会保障支出约占32%,卫生及社区服务支出约占17%,教育支出约占12%;④2004,我国用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支出总量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25%,新自由主义的典型代表美国为75%;近年来,我国每年在基本民生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逼近世界倒数第一,除了柬埔寨、津巴布韦等国比我国低之外,绝大部分国家都是高于我们。
⑤很明显,劳动者阶级之所以生活贫困化,是因为国民收入的第一、二次分配不公正,劳动者阶级获得的利益太少,以至于沦落为弱势群体。
我国的劳动者阶级在利益分配中的利益所得比例,不仅低于像瑞典这样的民主社会主义国家,也低于像德国、英国、法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甚至低于新自由主义的典型代表美国。
如此比例,马克思主义政党、社会主义存在的意义何在?第三,按照民主的原则,少数服从多数。
国家的一系列制度——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应当首先体现劳动者阶级的意愿。
因为中国的劳动者阶级占总人口的90%左右,是绝对的绝大多数,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在执政过程中,自然应当旗帜鲜明的保护劳动者阶级的利益,而绝非使其沦落为弱势群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或许还能总结出几条,但本人以为马克思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原则,是为劳动者阶级谋取利益和幸福的学说,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所在,其他的原则、方法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和灵魂,如何更好的为劳动者阶级服务。
这个灵魂核心原则,是一切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灵魂和核心——旗帜鲜明的代表劳动者阶级的利益,做劳动者阶级的政治代言人。
三、在现阶段,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当为劳动者阶级建设福利社会。
瑞典社民党党纲指出:瑞典社民党的意识形态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强调“在资本与劳动的冲突中,社会民主党始终代表劳方的利益。
社民党现在是、而且永远是反对资本主义的政党,始终是资方统治经济和社会的要求的对手。
”⑥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上来说,瑞典社民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
因为社民党不仅在理论上旗帜鲜明的坚持做劳动者阶级的代言人,在实际行动上,在其执政的过程中,极大的维护了劳动人民的利益,提高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
“1.社民党长期执政并坚持进行社会变革的结果使瑞典在西方国家中成为社会差距最小、社会再分配程度最高,而工资和奖金收益之类的市场收入占职工可支配收入比例最低的国家。
2.社民党把建立全面的社会福利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中间站”,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将其推广到人生的全过程和全国人民。
企业每年按法律为职工交纳社会保险费后即不必再为其生老病死操心。
而职工无论干什么工作或居住在什么地方都可享受到大体相同的社会保障,因而对经济结构变革和社会变革持欢迎态度。
3.社会差距较小。
长期以来瑞典在个人所得税中实行超额累进制(最高时边际税率曾达85%),在收入政策上照顾低收入者,加上福利制度中一些扶贫措施,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社会两极分化。
1977年瑞典全国收入最高的10%的人和最低的10%的人的收入差距经税收和福利相平衡后由10比1降到大约4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