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审题立意2
- 格式:docx
- 大小:22.77 KB
- 文档页数:4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7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篇1】秋天,不像春天那样万紫千红,也不像夏天那样生机盎然,更不像冬天那样粉妆玉砌,但是也有她独特的美。
秋姑娘挎着五彩缤纷的化妆盒,来到了田野里。
一阵风吹过,稻子此起彼伏地摇动起来,跳起了金黄的波浪舞,稻穗沉沉的低下了头,正笑眯眯地对秋姑娘说:今年真是个大丰收年呀;秋姑娘来到玉米地里,她给玉米换了身金装,玉米高兴地把长长的水袖挥舞在空中,亭亭玉立迎风微笑;秋姑娘来在大豆地里,她给大豆抹上绿油油的水粉,大豆开心的笑鼓了肚子,有几粒种子扑通直蹦向泥土,在土里开始生根发芽呢;秋姑娘又来到高梁地里,高梁们马上换上火红的外套,羞答答地垂下头,那些饱满的硕果里,却掩藏不住丰收的喜悦。
秋姑娘来到果园,她给桔子涂上了黄澄澄的水粉,桔子便熟透了,挂在树上像一盏盏小灯笼,照着小蝴蝶回家的路;她给石榴换上红通通的纱巾,石榴兴奋地把肚子撑破了,露出了晶莹剔透的石榴籽儿,让人垂涎三尺;她给梨儿织出金黄的礼服,梨儿赶紧穿上新衣,挂在枝头像一个个宝葫芦……秋姑娘来到树林,告诉树叶宝宝,你们的树妈妈要过冬了,快下来吧!树叶宝宝不肯下来,想为妈妈尽最后一份孝心,但是,他们坚持不住,仍然飘飘扬扬的落了下来,像一只只飞舞的蝴蝶,又像一只只受伤的小鸟,他们盘旋着,向妈妈留下安慰的话话:明天春天,我们一定会再来看你。
妈妈含着泪水,微笑着点点头,心里感叹着:孩子们,你们长大了,但愿你们过得更好!秋天是一个收获的美丽季节,我喜欢粉红的石榴;金黄的稻子;飘飞的叶;怒放的秋菊,我喜欢美丽的秋天,我在这美丽的秋天里收获了许多许多!冬天已经过来了,我期待着明年另一个收获的季节!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篇2】秋天,你有着美丽的景色。
还带给我们香甜的果实。
你让我们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果园里,那沁人心脾的味道扑鼻而来。
红彤彤的苹果像小姑娘的脸蛋儿,红扑扑的。
一串串紫的发亮像美丽的宝石的葡萄,也长成了香甜的果实。
还有金黄的柿子挂满枝头。
【五月作文2】“花与果”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及例文作文辅导1216 07:59::【五月作文2】花与果本文引用自奔马花对果说:“我比你漂亮。
”果回答:“你说的不错,我的确没有你漂亮,可我知道,任何一个果都曾经是花,而并非所有的花都能成为果。
”审角度(花、果、花与果)审含义(表面信息、深层信息)例:花“我比你漂亮”我(花)和(果)你“比”:比什么?(优势与劣势、“形”与“实”)怎么比?(不对等、不公平)拿自己的优势与人劣势相比,妄自尊大;人各有千秋(优势),不可厚己薄人。
只开花,不结果,华而不实。
只有美丽的绽放,没有果实的成熟,虚度此生。
果承认不足,认清优势,不妄自菲薄。
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他人。
客观地评价他人,正确地认识自己。
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只求一时虚荣(繁花似锦),会因此断送自己的一生。
春华秋实,是一个完美的过程。
华而不实便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贪恋一时的繁华,会失去成熟的机会。
花——果一个完美的生命历程,既有繁华似锦的美丽绽放,又有果实充盈饱满的成熟。
经历完美的生命历程,享受充实完美的人生关键动词:花的“比”果的“知道”说问题设置:如何克服这种由于不知道全部,只知道局部的认识局限而造成的自得自满止步不前的状态,甚至是肤浅轻薄的样子呢?与他人比什么才是有益的?得出认识:人只有意识到自己对未经历过的一切由于不知道而永远都是幼稚的,才会时时不断的心存敬畏的对待身边的“长者”,也才会拥有未来。
知前途多遥远,知未来多艰险,就不会在今天自得于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要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个性在没有自信的时候,可以与他人比自己拥有什么;但要进步,要发展,最好还是比自己缺少什么。
人的成长离不开经验的传承人要主动学习他人的经验是时光,将柔弱的青苗绽放成昂扬绚丽的花朵;是时光,将花化为尘泥或是低下它的头成为一枚圆润的果。
时光平等地洒在每个生命上,任其生命力将之引向不同方向。
任何一个落地为无彩的果,都曾经是枝颠高昂的繁色的花。
材料作文是指材料作文是提供与作文有关的材料、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按照提示和要求进行写作的命题方式。
在《(一)技巧指导》中已经精要地总结了材料作文的常见失误和审题方法。
这里便不赘述。
而材料作文的分类非常多样,有按内容分类的,有按类型的,有按形式的,这里按照关键词个数分类,可以分为一元二元三元等等,这里主要探讨一元多维的审题立意方法。
一、一元多维的含义“元”,元素;“维”,维度。
元素指的是材料中的关键词,有几个关键词就是几元。
维度指的是材料中的层次关系/维度层面,一般有几个层次关系/维度层面,就设置几个分论点(主体段),解读材料对我们文章结构的确立有很重要的作用。
2023年新课标高考I 卷就是这种一元多维型作文。
二、一元多维的审题1.抓取关键找出材料的中心句,并确定关键词。
2.分析关系划分材料层次,揭示材料围绕关键词阐述的维度层面/层次关系。
3.多个角度在基于材料的解读上,可以根据材料任务的要求,进行合理的联想与延申。
4.整体把握确定材料给出的前提/条件、或者情境,整体把握材料,不要片面抓取某个点。
三、例题示范(湖北腾云联盟8月开学考)“严肃”与“乐观”两个词看起来毫无关联,但“严肃的乐观主义”却是哲学领域一道重要命题。
“严肃的乐观主义”,是诠释人们面对艰难生活时的精神底色。
很多人在承认人生“荒谬”的同时,也在尽力而为地创造“对我而言”的意义和价值体系,并为自己的自由选择承担责任。
这,就是“严肃的乐观主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任务一:技巧点拨1.抓取关键(1)材料的关键词是什么?严肃与乐观并列结构二元❌严肃的乐观主义偏正结构一元✔点拨:关键词,其实就是关键词语,意思就是对事物重要的部分,在一段时间内,能对事物起决定性作用。
其实就是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反复说明,反复阐述的,与主题有关的词语。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二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郑州47中高三年级期中试题)有一个小和尚耐不住禅院的寂寞,老觉得修行太慢,感觉不出自己的长进,甚至他怀疑自己究竟能不能修成正果。
有一天,他再也没法忍受了,就向老禅师发牢骚,说自己没有慧根、缺少佛性,对自己失去信心了。
老禅师微微一笑说:“山腰的工地上,石匠们正在为本寺加工佛像,你反正也静不下心来,就跟他们去劳动吧,做个帮手,学点手艺……”小和尚一听,居然特别高兴,心想,终于可以出去透透风、乐呵乐呵了。
可是,三天以后,小和尚来找禅师,他满脸歉疚:“师傅,我还是回来修行吧,连四角八棱的粗糙岩石都能在工匠的雕琢下变成仪态万方的石佛,何况我是一个人呢?”老禅师舒心的笑了。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银川一中3月)古代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
一次,他率军对敌,但双方兵力悬殊,他的全部人马只及对方十分之一,因此众将士有点信心不足。
这位将军就到一座庙里求神问卜,然后,他取出一枚铜钱,当着众将士说:“胜负在天,就让神灵决定我们的命运吧!如果铜钱落地后正面朝上,神将保佑我们战无不胜;如果正面朝下,是神让我们失败,我们只有听天由命。
”说着,将军轻轻向上一抛,铜钱落地,正面朝上,顿时全军欣然。
接着将军又抛了一次,还是正面向上。
这样,将士们欢腾雀跃,士气大振,终于获得全胜。
凯旋归来后,将士们纷纷提出要感谢神灵的保佑。
这时,将军才拿出铜钱让大家看,原来,这枚铜钱的两面都是正面。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元济中学摸底考试))有位商人,把儿子派往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那里,去讨教人生的要义。
智者认真地听了少年所讲的来访原因,他建议少年在他的宫殿里转上一圈,两个小时后再来找他。
智者又递给少年一个汤匙,在里面滴进了两滴油,“当你走路时,拿好这个汤匙,不要让油洒出来。
”少年开始沿着宫殿的台阶上上下下。
两个小时之后,他回到了智者面前。
新材料作文的快速审题立意一、学习《高中作文教程》015——022页的“材料作快速文审立意”。
二、注意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审题立意的原则及审题立意的思维方法。
特点:多义性、开放性、启发性、选择性原则:1.整体性原则:新出来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
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自己有话可说。
思维方法:1.理清对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平行并列的关系。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2.分清主次:有些材料所涉及的几个对象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有主次之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不能是次要对象,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
3.辨清关系:有些材料所涉及的几个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一定要辨析清楚这几个对象间的可能存在的关系。
4.析清含义:有些材料蕴涵比喻或哲理,审题时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或道理,化实为虚,并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
5、注意情感倾向。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情感倾向,此时,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三、审题立意例析:例1:(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材料一群人来到光线暗淡、人迹罕至的洞穴里探险,洞穴里很神秘,他们就点了几支蜡烛,发现里面竟然有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他们欣赏了一会儿,不想惊动打扰蝴蝶,就离开了。
几天后,他们回到原地,想看看蝴蝶在不在,却发现蝴蝶已经栖居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了。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百题2写作佳苑2014-05-10 05055d56b7b40102ejq3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百题224.某著名外企要招聘一名资深会计,一位女大学生去应聘,因为没有工作经历被拒绝了,可她却坚持参加笔试并且拿了第一。
于是人事经理亲自复试,女孩坦言唯一的工作经验只是在学校掌管过学生会财务。
经理失望了“以后有消息我会打电话通知你。
”女孩点点头掏出两块钱双手递给经理“不管是否录用,请都给我打个电话。
”“如果没被录用,你想知道些什么呢?”“请告诉我,哪些方面我没有达到你们的要求,我好改进。
”“那两块钱……”女孩微笑道“给没有被录用的人打电话不属于公司的正常开支,所以由我付话费。
请您一定打。
”经理笑了“你把两块钱收回。
我现在就通知你你被录用了。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尽管没有工作经验,但是面试细节反映了她具有一个财务人员所应当具有的良好素质和人品。
我们可以从“良好的素质和人品,有时比资历和经验更为重要”切入来构思作文。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女大学生应聘之所以成功的原因,选择某方面切入来构思作文⑴从坚毅的品格切入。
她应聘一开始便遭拒绝,但却毫不气馁一再争取。
财务是十分繁杂的工作,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是不可能做好的。
⑵从诚信的品格切入。
明知外企要招聘的是“资深会计”,她却能坦言自己没有工作经验,这种诚信的品格对搞财务工作尤为重要。
⑶从直面不足的勇气和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切入。
即使没被录用,她也勇于直面不足,敢于承担责任,要求听到别人对她的批评意见。
⑷从公私分明的良好品德切入。
女孩自掏电话费,这公私分明的良好品德更是财务工作不可或缺的。
当然,也还可以从人事经理善当伯乐,善于见微知著,从一个个细节发现一个优秀的人才切入来构思作文,等等。
25.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横看成岭侧成峰,画意原在慧心中。
作文审题立意第三发来啦~什么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是近十几年在传统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作文形式,目前已经在中高考作文命题中占据主导地位。
它往往只提供材料,而不再提供导引语,也不再给定题目或话题,一般要求“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这就给了考生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同时也增加了审题立意的难度。
就像你要入山去看风景,可是到了山前,却发现没有“导游”(导引语),甚至连“路标”(题目或话题)也没有。
这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要有一双“慧眼”,把“山”(材料)的形状、特点、走势观察明白,找到入山的方向;还要有一颗“慧心”,选择恰当的角度,构出最美的画图。
“观山”就是审题,“构图”就是立意。
关于审题严格说来,材料作文并不能称为“审题”,因为它根本没有“题”,既没有“命题”,也没有“话题”,只能称为“审材料”。
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审读材料,把“题”从材料中找出来。
我们可以通过五个步骤来进行。
1. 审清对象。
一段材料,无论是事例、寓言,还是名句、诗歌,甚或是一幅漫画、几组数据,里面总得有那么一个或几个关键“对象”。
它有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甚至可能只是几个抽象的词语。
我们第一步的任务,就是首先找出这些“对象”。
如2006年全国一卷高考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大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
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单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授课班级:授课教师: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
2.通过写作训练,学以致用,精准审题立意。
(重点)3.培养多角度、多方面分析材料的辩证思维。
(难点)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课程出卷人“毒”设作文题,痴弟子正照风月鉴《红楼梦》中有位赌钱吃酒不务正业的公子哥——贾瑞,一头栽进对王熙凤的风月幻想,直至重病。
此时来了一个跛足道人,取出一面两面皆可照人的镜子给贾瑞,并告诫他,“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贾瑞从“风月鉴”背面看到了骷髅,被吓得魂不附体,而正面却看到了向他招手的凤姐,于是贾瑞将跛足道人的叮嘱抛到九霄云外去,只照“风月鉴”正面,结果一命呜呼。
写作文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只看表面的文字材料,不去探究材料蕴含的深刻道理,那么“满纸荒唐言”也是必然。
二、成绩分析,找准问题存在问题:审题不准,概念不清,立意出现偏差;论据陈旧,论证缺失,论据无法佐证论点;结构模式化,难以体现思考的深度;书写不够工整等。
改进措施:加强审题立意训练。
应试写作取胜首在审题,通俗地说,必须先明白命题有什么要求,即知道“要我写什么”;其次则在立意,通俗地说,就是要知道应表达什么意思,即确定“我要写什么”。
审题是立意的起点与前提,立意是审题的结果与落脚,只有审题仔细,辨析清楚,才能立意切题,立论明确。
审题与立意都要遵守一定的原则。
三、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掌握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
2.学以致用,能较为精准地审题、立意。
3.培养多角度、多方面分析材料的辩证思维。
四、回顾所学知识(步步高复习讲义34页)1.新材料作文构成:①所给材料(单则或多则);②写作导引;③写作要求(“三自”指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四不”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它们是普适要求,这里不作赘述)。
2.单则材料的审题立意之法:①关键词句法:关键词句往往是材料的“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
一)单项材料1.查原因(从分析原因入手)2.抓关键(从抓关键句入手)3.明关系(从辨明关系入手)4.辨是非(从作者情感倾向入手)(二)多项材料5.求异同6.寻互补总结所谓审题: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题目(包括材料),以求理解其含义,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确立写作中心,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明确写作方式和方法的过程。
读材料——析材料——揭寓意——定立意(一)单项材料1.查原因(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
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①:[2006年全国卷(乙卷)]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
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解析]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从原因入手,可立意为: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
那么人们做事要认清自己,不能盲目效仿别人。
例②:有一位商人,带着两袋萝卜,一路长途跋涉到了遥远的埃及。
那里的人们从来没见过萝卜,更想不到世界上还有味道这么好的东西,因此,他们用当地最热情的方式款待了这位聪明的商人,临别赠给他两袋金子作为酬谢。
另一位商人听说了这件事后,不禁为之心动,他想:胡萝卜的味道不也很好吗?于是,他带着胡萝卜也来到了那个地方。
那里的人们同样也没有见过胡萝卜甚至觉得胡萝卜的味道比萝卜的味道还要好!他们更加盛情地款待了这个商人,并且一致认为,用金子远不能表达他们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的感激之情。
经过再三商议,他们决定赠给这位朋友两袋萝卜![解析]为什么第二位商人的胡萝卜更好,确得非所愿,最后没得到想得到的金子?是因为他带的东西不受欢迎吗?是因为埃及人对商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吗?显然都不是,而是因为埃及人贵重的东西发生了变化,是因为第一个商人带来的东西改变了人们对人的热情方式的标准。
如果第二个商人是第一个带胡萝卜去的,它同样可以得到想要得到的金子。
从商人的角度说,是因为先后不同,才导致了获得不同,所以你抓住机会,抢先一步,就会占尽先机,得到金子;步人后尘,盲目追随,得到的可能就是萝卜。
例③: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和尚准备从两个徒弟中选一个衣钵传人,他对两个徒弟说:你们去给我拣一片最完美的树叶。
两个徒弟去了,不久,二徒弟回来了,递给师傅一片比较漂亮的树叶,对师傅说,这树叶虽然并不完美,但它是我看到最好的、最完整的树叶。
大徒弟在外面转了半天,却空手而归,对师傅说,我见了很多很多的树叶,但怎么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
[解析]二徒弟之所以很快找到,是因为他不苛求、不挑剔,而把标准定为不完美,但是自己看到的是最好、最完美的树叶。
因此可立:不要求全责备。
大徒弟之所以空手而归,是因为他把标准定在了“最完美”的层次上,而是界上是没有最完美的东西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去想,是因为他找不到完美的就不迁就、不凑和,而通力达到完美,作为一种人生精神的追求,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因此:要有执着追求的精神,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要有明确的目标;追求完美,走向更好,就可以成为立意角度,而且更有新意。
例④:《狼与羊》在长达千年的争斗之后,狼和羊终于握手言和了。
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
为了促使信任,两方交换了人质,羊交出了牧羊狗,而狼则拿出了狼崽。
仪式进行得十分隆重,并且有公证人大象出席。
转眼间,小狼已经长大,它们个个嗜血成性,咬死了许多羊羔,并叼着跑回了森林之中。
而作为抵押物的牧羊狗因相信了狼的花言巧语,在睡梦中遭到狼的袭击,被狼撕扯成碎片,变成了冤魂。
[解析]从羊被吃的“结果”和“言和”的现象去思考,是因为“言和”只是一种手段,而狼的本性是要吃羊的。
羊之所以被吃,是相信了狼的所谓诚意,而没有看透狼终究要吃羊的本质。
平安、和平是值得珍视的,但与不讲信义的人只能针锋相对,决不能被其假象所迷惑。
(信任是被迷惑所致)由这几则材料作文的审题,我们可以看出“原因分析法”立意是把握材料主旨的基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们甚至可以按照议论文行文的思路来规定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思路。
即审题立意可按此过程进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办)具体操作如下:a.“是什么”——原材料内容:主要对象、态度倾向、时间、地点、人物、事物等。
(羊和狼言和,最后落得被吃掉的下场)b.“为什么”——通过现象、时间看本质,探究因果、条件、事件本身反映的问题。
(本质:认错了对象,把敌人当朋友,是因为被狼的所谓诚意的假想所迷惑,没认清狼是要吃羊的本质)c.“怎么样(办)”——针对本质、原因,提出认识和看法。
(不要轻信;认识事物,不要被表象所蒙蔽;和平值得珍视,但与不讲信义的人只能针锋相对,不能被其假想所迷惑。
)有的同学审题不深入、浅尝辄止,关键是不到位。
如:从“是什么”只审到“为什么”而没到“怎么办”。
羊终被吃→因为狼本性难移→展开论述,举出很多本性难移的例子。
立意至此,可以说所论的都是真理,也是公理,还不是自己的认识或主张,只是就事论事。
因为“本性难移”是一种客观存在,不需要论证,失去论证的意义。
关键是针对狼的本性难移,羊该怎么办?即认清本性,不被迷惑,针锋相对,而不能握手言和。
有的同学甚至由“本性难移”转过头来论“本性”,进而偷换到“个性”的坚持上,更是南辕北辙,离材料固有的寓意十万八千里。
如:举屈原,遂九死其犹未悔;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陶渊明,性本爱丘山。
这就是学生由审题→扣题→偏题→跑题的心路历程。
返回2.抓关键(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①: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解析]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
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
返回3.明关系(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例: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
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
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
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
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
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
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有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解从材料中看,鹿和狼的关系,鹿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只有狼和鹿共处,相克相生,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据此可立意为: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亦如此,自然规律不可违。
从鹿和周围自然生活环境的关系看,鹿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愚笨;后来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跑,终于又恢复了生机。
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危机与忧患催人奋进,狼带来的生机,人要有压力。
返回4.辨是非(从作者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例: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
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
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
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解析]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
“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
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
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
就明显偏离题意。
返回(二)多项材料5.求异同例⑴: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②恩格斯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
③列宁17 岁就开始革命活动。
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
⑤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解析]⑴中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
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
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例⑵: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
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解析] ⑵中两则材料,一则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搁在山涧上的木头,一则是说小李演讲面对黑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
两则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未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都是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
由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提炼阅读下列名言,按要求作文。
(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2)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3)诚者,天下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4)轻诺必寡言,多易必多难。
——老子读了上述名言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前选择一个角度,自主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作文。
这样的观点: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②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例: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解析]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
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