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基层医务人员基层首诊制认知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3
32杭州 2015.9突破医改症结——基层医疗首诊制的应对之策文 成王金浙江省2011年率先尝试三甲医院托管,2013年探索以“双下沉、双提升”为中心的医改,2014年起启动分级诊疗试点模式。
虽效果初显,但是基层医疗首诊制全面推行仍遭到怠性冷遇,“看病难”顽疾尚未大范围化解。
EXPLORATION 探索相关医院在市场经济洪流裹挟中,面对公众服务需求左右为难,定位常显得比较尴尬。
看病难与看病贵同在,大医院拥挤与基层医院空闲并存,政府管控遇到市场软抵抗。
一方面,基层医院站点因其普遍区域特征、基础诊疗层级、特殊作用地位,受到政府特别关注,但又因“身小力单”被病患嫌弃。
另一方面,私立医院的社会口碑负面影响严重,表现为诊疗缺憾依从性、配药缺略常规性、设备缺乏平衡性、转诊缺欠衔接性。
基层首诊制有意愿但心中无数,有规划但布局未全,有措施但上下擎制,有进展但步履踉跄。
并非事与愿违,而是与病患需求、民众意愿、当前形势不相适应,表现为组织缺位、宣传失位、管理错位、制度缩位、落实移位。
国务院2011年颁布《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到2020年,我国将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等。
为此,有以下几点建议:明确公立医院公益特性基层首诊制事关公共事业、社会和谐,政府必须启动宏观调控机制,通过整体卫生医疗体系顶层设计,明确公立医院综合性改革,落实分级诊疗战略性安排。
管理部门发挥主导作用,落实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推动符合现代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特点的薪酬改革,激发医务人员生机活力。
落实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重点在城市三甲医院,问题是“看病难”“看病贵”,供不应需,需求难达。
针对当前现实,全面落实政府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应属第一要务。
拟从5个方面落实举措:(1)改革管理体制,推进经济运行持续适应;(2)强化医保监控,把握医疗资源科学配置;(3)配套人事薪酬,集聚运行机制内部效力;(4)落实分级诊疗,构建病患贴心服务体系;(5)明确协同发展,提升医疗管理综合效应。
优质服务基层行首诊负责制资料模板【最新版】目录1.优质服务基层行首诊负责制的概念与意义2.优质服务基层行首诊负责制的实施背景3.优质服务基层行首诊负责制的具体措施4.优质服务基层行首诊负责制的成效与展望正文一、优质服务基层行首诊负责制的概念与意义优质服务基层行首诊负责制是指,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实行患者首诊由一名医生负责到底的制度。
该制度的核心是确保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时,能够获得全面、连续、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实施优质服务基层行首诊负责制,有助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增强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对于推进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优质服务基层行首诊负责制的实施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相对滞后,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在此背景下,实施优质服务基层行首诊负责制,旨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
三、优质服务基层行首诊负责制的具体措施1.完善首诊负责制度。
明确首诊医生负责患者的全程诊疗服务,确保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时,能够享受到全面、连续、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2.提高首诊医生素质。
加强对基层医生队伍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临床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确保患者首诊质量。
3.加强医疗资源整合。
通过建立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互通,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4.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对基层医疗机构和首诊医生进行定期考核评价,以患者满意度、诊疗质量等为核心指标,确保首诊负责制得到有效落实。
四、优质服务基层行首诊负责制的成效与展望实施优质服务基层行首诊负责制,有助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患者满意度,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医联体模式下各级医疗机构人员对分级诊疗的认知调查李英梅;殷佩浩;朱轶群;史亚彦;李彩荣【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市普陀区西部医联体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认知现状,分析分级诊疗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方法:对上海市普陀区西部医联体内10所成员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37份.结果:普陀区西部医联体医务人员对分级诊疗的总体了解程度高,三级医疗机构对分级诊疗的了解率最高(46.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对前来就诊患者介绍分级诊疗制度的比率最高.双向转诊对本医疗机构就诊患者的数量改变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疗机构>三级医疗机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推进分级诊疗举措的认知方面,三级医疗机构对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可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以及加强培训、改变就医习惯的认可度最高(P<0.05).结论:各级医疗机构内医务人员对分级诊疗的认知和支持程度是分级诊疗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区域医联体在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进程中,成效已初步显现,但面临困难仍然很多,需要政府及各级医疗机构共同探索,明确职责分工,构建合理医疗新格局.%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medical staffs understanding of hierarchical healthcare system in the western medical association of Shanghai Putuo district,analyze the problems emerged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erarchical healthcare system,and propose possible solutions.Method: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for 10 members of the western medical association of Shanghai Putuo district,and 637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Results:The medical staff of the western medical association of Putuo district had a high level of understanding of hierarchical healthcare system.The tertiary medical institutions had the highest knowledge rate of the hierarchicalmedical system (46.1%).Medical staff from the community health centers had the highest rate of introducing hierarchical medical system to patients.The change of patient numbers affected from the two-way referral mechanism among the various levels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are significantlydifferent (community health centers > secondary medical institutions> tertiary medical institutions,p<0.05).It showsthat staff in tertiary hospital gets the highest agreement on countermeasures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nd strengtheningtraining(p<0.05).Conclusion:The degree of cognition and support of the medical staff at various levels of medical institutions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the hierarchical medical system.Regional medical integration's efforts onadvancing the process of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had appeared.Difficulties needed government,medical institutes at eachlevels made joint affects and clear responsibilities to construct a new and rational healthcare system.【期刊名称】《中国医院》【年(卷),期】2017(021)007【总页数】3页(P18-20)【关键词】医联体;分级诊疗;医疗机构;双向转诊【作者】李英梅;殷佩浩;朱轶群;史亚彦;李彩荣【作者单位】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200062上海市普陀区兰溪路164号;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200062上海市普陀区兰溪路164号;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200062上海市普陀区兰溪路164号;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200062上海市普陀区兰溪路164号;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200062上海市普陀区兰溪路164号【正文语种】中文Author's address:Putuo Central Hospital, No.164, Lanxi Road,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200062, PRC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是指以三级医院为核心,联合区域内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医疗资源优化整合,使社区居民享受同质化服务,从而打造“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模式[1]。
基层首诊制度利弊分析基层首诊制度是指将患者首次就诊的权力下放到基层医疗机构,即让患者首先就诊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由基层医生进行初步诊断和治疗,必要时再转诊到上级医疗机构。
这一制度的目的是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降低患者就医负担,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本文将从利弊两个方面对基层首诊制度进行分析。
1.提高了基层医疗服务的能力:通过基层首诊制度,患者可以直接就诊于基层医疗机构,减少了上级医疗机构的就诊压力,使其能够更专注于复杂疾病的治疗和救治。
而基层医生通过处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经验提高,并能在专家的指导下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2.降低了患者的就医成本:患者通过基层首诊制度能够享受到更加便宜的医疗费用。
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相对较低,且由于其与上级医疗机构的联动制度,能够及时转诊到需要的医疗机构,减少了患者因寻医难而带来的经济负担。
3.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通过基层首诊制度,能够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基层医疗机构能够处理大量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能够更好地满足大部分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需求。
而上级医疗机构能够更好地处理复杂疾病和疑难病症,从而优化了医疗资源的分配。
1.基层医生技术水平不高: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由于医疗条件和技术设备的限制,基层医生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这可能导致初步诊断和治疗的不准确,甚至延误疾病的治疗。
因此,应该加强对基层医生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其诊疗水平。
2.转诊环节存在问题:基层首诊制度要求基层医生在必要时将患者转诊到上级医疗机构,然而,由于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和转诊制度的不完善,患者往往面临转诊困难和无法得到及时治疗的问题。
因此,建立健全的转诊机制,加强基层和上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非常重要。
3.基层医疗机构设施和设备差异较大: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一些偏远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设施和设备条件较差。
这可能导致患者在基层就诊时无法获得准确的检查和诊断结果,影响了基层首诊制度的效果。
全科首诊制的院内运营思考
全科首诊制是指患者在就医时首先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在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初步诊断和治疗,根据患者病情轻重再向上级医院转诊。
对于院内运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
1. 优化就医流程:在实施全科首诊制的医疗机构中,应该着重优化就医流程,包括预约挂号、候诊等环节。
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供便捷的预约挂号服务,同时设置合理的候诊区域,减少患者等待的时间。
2.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全科首诊的第一站,应该具备一定的综合诊疗能力。
需要加强基层医生的培训与能力提升,提高他们的综合诊断和治疗水平,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3. 加强医患沟通和健康教育:医患沟通是全科首诊制的重要环节,医生应该倾听患者的需求,向患者提供详细的诊疗方案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4. 加强信息化建设:在院内运营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引入电子病历系统可以方便医生查看患者历史就诊记录,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开展线上健康咨询服务,提供网络医疗服务,方便患者在家中获得医生的咨询和诊断。
5. 加强协作机制:全科首诊制需要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建立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与传递,确保患者在转诊过程中的顺畅和连续性,避免信息断档和重复检查。
同时,建立健全的转诊制度,确保患者按照病情需要得到准确的转诊和及时的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提到的思考是基于一般性的原则,在实际的运营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实施。
首诊医生负责制的内容首诊医生负责制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推进,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首诊医生负责制的实施。
首诊医生负责制,顾名思义,就是将医疗服务的责任和权力下放给了首诊医生,从而提高患者就医效率和医疗质量。
本文将从首诊医生负责制的背景和意义、实施的困难和挑战、成功的案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此展开对首诊医生负责制内容的探讨。
一、背景和意义首诊医生负责制的实施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过去,患者就医时可能需要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来回奔波,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患者的就诊体验不佳。
而通过实施首诊医生负责制,可以将患者的病情评估、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等工作都交给一位首诊医生来负责,简化了就医流程,提高了患者就医效率。
此外,首诊医生负责制还有利于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
通过合理分配患者就诊的医疗机构,可以避免某些大医院资源过度集中,而其他医疗机构却闲置。
这样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也使得医疗资源得以更加合理地分布。
二、实施的困难和挑战然而,尽管首诊医生负责制带来了一系列的好处,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患者对首诊医生负责制的理解和接受度还不高。
由于长期以来的就医习惯和观念,有些患者还是习惯于去大医院就诊,认为大医院的水平更高。
这就需要医疗机构和政府加强宣传,增加对首诊医生负责制的解释和引导,提高患者对其的认可度和信任度。
其次,首诊医生负责制的实施需要医生具备更全面的医疗知识和技能。
传统的专科分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首诊医生所需的要求,需要他们具备更多的基础医学知识和综合医疗技能。
这对于医生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需要政府加大对医疗教育的投入和支持。
最后,首诊医生负责制的实施离不开医疗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支持。
通过电子病历和远程会诊等方式,可以实现患者病历和诊疗信息的共享和传递,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但目前我国在医疗信息化方面还存在一些滞后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首诊负责制概述•首诊医生职责与要求•首诊负责制在医学领域应用•案例分析:成功实施首诊负责制经验分享目•挑战与对策:提高首诊负责制执行效率•总结与展望:推动首诊负责制深入发展录01首诊负责制概述定义与背景定义背景重要性及意义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首诊负责制要求首诊医师对患者全面负责,从而确保患者得到及时、准确、有效的诊疗服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保障患者安全首诊负责制强调对患者的全面评估和及时处理,有助于减少漏诊、误诊等医疗差错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
促进医患沟通首诊负责制要求医师与患者保持充分沟通,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知情权和满意度,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国内外发展现状国内发展现状国外发展现状02首诊医生职责与要求接诊与初步诊断向患者详细解释治疗方案,告知治疗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
如患者病情复杂或超出自身诊疗能力范围,应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或专科医生处,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根据初步诊断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等。
治疗建议及转诊指征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治疗效果及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向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包括疾病预防、生活方式调整、用药指导等。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自我健康管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保健能力。
随访管理与健康教育03首诊负责制在医学领域应用基层医疗机构实践基层医疗机构作为首诊场所0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02双向转诊机制03专科医院与综合医院协作综合医院全面服务专科医院优势综合医院具备全面的诊疗设备和专业团队,能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协作模式远程医疗在首诊负责制中作用远程医疗优势首诊负责制中的应用未来发展趋势04案例分析:成功实施首诊负责制经验分享实施背景实施措施实施效果030201案例一:某地区基层医院实施情况案例二:某三甲医院与社区医院合作模式合作背景合作措施合作效果应用措施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线上首诊平台,患者可通过平台进行线上咨询、预约挂号等。
大医院取消门诊还需过几关?原题:广东推进分级诊疗引热议大医院取消门诊还需过几关?6月3日,烈日炙烤广州城。
钟霞(化名)带着70岁的母亲,焦灼地赶到位于广州天河的一家三甲医院,挂了呼吸科专科门诊。
大厅墙上时钟分针每向前一格,钟霞的焦虑就增加一分。
因患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疾病,钟母平时定期到社区医院检查拿药。
两周前钟母开始出现反复低烧,咳嗽,想想还是不放心,钟霞“舍近求远”,带上三甲医院就诊。
然而,近期的一则消息让钟霞有些困惑,甚至担忧。
《广东省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广东省发文鼓励大医院逐步取消门诊推家庭医生和医生开诊所点击阅读)出台,其中明确提出逐步降低大型医院门诊比例,鼓励大型医院逐步取消门诊。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分级诊疗想法好。
但问题也来了,大医院取消门诊,社区医院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怎么办?大医院门诊取消带来的收入缺口如何补等等问题需要直面和研究。
第一问大医院门诊收入缺口怎么补?大型医院逐步取消门诊这一消息传出,线上线下、业内业外热议不断。
不少业界人士认为,这是大势所趋;但对此感到疑虑者亦不在少数李力(化名)是广州某大型三甲医院门诊办主任。
《方案》一出台,他逐字逐句仔细看了一番,随后算了一笔账。
以广州为例,据广州市卫计委公布的数据,2014年医院门诊次均看病费用250.7元,三级医院的费用比平均数只高不低,按照日均门诊量一万人次计算,取消门诊后医院每日至少减收250万元,这意味着大医院将失去一个重要的收益来源。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大医院门诊收入约占40%,比重不小。
”李力认为,必须充分考虑大医院门诊取消带来的缺口如何补。
“若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以填补缺口,住院费用便会提高,将引起患者不满;若通过降低医务人员薪资或是裁员以节约成本,又可能降低医务人员服务水平,引发患者抱怨。
”罗珊珊(化名)从业16年,是广州某三甲医院内科的副主任医师。
她所在的医院日均门诊量将近2万人次。
首诊医生负责制一、什么是首诊医生负责制首诊医生负责制是指在医疗卫生机构中,首诊医生作为患者就医的第一道门诊医生,负责诊断、治疗和管理患者,并为患者提供持续性的医疗服务。
首诊医生负责制是我国医疗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
二、首诊医生负责制的背景和意义1. 背景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慢性病患者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患者倾向于选择大医院的专家门诊就医,导致大医院资源过度集中,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2. 意义首诊医生负责制的实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首诊医生负责制,首诊医生可以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就医需求,能够对病情做出合理的初步判断和处理,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就医次数,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2)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首诊医生负责制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医疗能力和管理能力,促使基层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医疗水平,从而减轻大医院的压力。
(3)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首诊医生作为患者就医的第一道门诊医生,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
三、首诊医生负责制的实施策略1. 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首诊医生负责制的基础。
应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设施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完善医联体、医共体等模式,促进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与共享。
2. 建立患者健康档案建立患者健康档案是实施首诊医生负责制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患者健康档案,首诊医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就医历史,提升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效果。
3. 加强首诊医生培训和管理加强首诊医生的培训和管理是保障首诊医生负责制顺利实施的关键。
应加强对首诊医生的专业知识、医疗技能和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培训,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提高首诊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请概述首诊负责制的定义及基本要求首诊负责制是指在卫生服务体系中,将患者的健康问题首先当地诊所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由其提供基本医疗和卫生服务,并承担协调和管理患者全过程卫生服务的责任。
其目的是加强基层医疗服务,提高患者就医便利性和医疗服务质量,合理引导患者就医,减轻大医院医疗压力。
首诊负责制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1.设立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起覆盖城乡的诊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卫生服务的功能。
这些机构要具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医务人员和医疗资源,并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
2.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团队建设:首诊负责制需要建立由家庭医生、全科医生、护士等多学科协作的团队,提供全方位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
这些医务人员需要具备全科医学知识和技能,能够提供基本的预防、初级诊断、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和管理。
3.加强与上级医院的合作与转诊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与上级医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双向转诊、疾病共同管理,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诊疗。
同时,上级医院应当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指导。
4.健全信息化管理系统:首诊负责制要求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患者电子健康档案的共享和管理。
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实现医务人员之间医疗信息的流通和共享,提高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协作性。
5.地方政府集中投入:政府应在财政上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增加基层卫生服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6.引导居民就医:首诊负责制需要加大对居民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初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信任和意识。
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减免门诊费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引导患者就医选择。
首诊负责制的落实需要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
只有政策法规的支持,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医学教育的改革以及患者的积极配合,首诊负责制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