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彼得一世改革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第10课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岳麓书社版选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背景、内容和影响;2.掌握列弗·托尔斯泰对彼得一世改革的评价;3.分析彼得一世改革对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背景;2.彼得一世的改革内容;3.彼得一世的改革影响;4.列弗·托尔斯泰对彼得一世改革的评价。
三、教学步骤1. 课前预习让学生事先阅读教材有关彼得一世的改革的内容,理解彼得一世为什么推行改革,以及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2.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俄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如伊凡雷帝、叶卡捷琳娜二世等,铺垫彼得一世时代的背景,激发学生对彼得一世改革的兴趣。
3. 课堂讲授(1)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背景彼得一世自幼就对西方先进文明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去了荷兰、英国等国学习造船、制造等技术。
回国后,他通过推行一系列改革,力图将俄国引向世界先进文明的行列。
(2)彼得一世的改革内容彼得一世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具体包括:1.改革农业和手工业,促进工业化;2.建立现代海军和陆军,促进国防建设;3.改变官僚制度和法律制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4.推行西式教育,开展科学研究,促进文化交流。
(3)彼得一世的改革影响彼得一世的改革对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包括:1.推进俄国向现代化建设转型;2.加强了俄国的国防能力;3.促进了俄国工业和商业的发展;4.推进了俄国的现代化教育和科技研究;5.促进了俄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
(4)列弗·托尔斯泰对彼得一世改革的评价列弗·托尔斯泰认为,彼得一世的改革虽然促进了俄国的现代化建设,但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他认为,彼得一世的改革是通过暴力和强力实施的,使得俄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受到了严重破坏,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彼得一世的改革对俄国的具体影响,以及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彼得一世改革》讲义一、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17 世纪末 18 世纪初,俄国的封建农奴制经济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但是与西欧国家相比,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仍然十分落后。
在政治上,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导致了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化,贵族地主掌握着绝大部分的权力和财富,农民则处于被压迫和剥削的地位。
政治制度的腐朽和落后,使得国家的行政效率低下,无法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
在经济上,俄国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缓慢。
封建农奴制的束缚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土地荒芜,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同时,俄国的工场手工业大多采用农奴劳动,产品质量低劣,无法与西欧国家的商品竞争。
在军事上,俄国的军队装备陈旧,战术落后。
士兵缺乏训练,军官素质低下,无法适应当时欧洲战争的需要。
在与瑞典等国家的战争中,俄国军队屡遭失败,这使得俄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在文化上,俄国的教育水平低下,民众普遍缺乏文化知识。
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思想保守,阻碍了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二、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彼得一世认识到俄国的落后状况,决心进行改革,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他希望通过改革,使俄国摆脱封建农奴制的束缚,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成为一个强大的欧洲国家。
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沙皇的统治地位。
2、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综合国力。
3、建立现代化的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保卫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
4、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促进俄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1、政治改革彼得一世大力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他废除了旧的贵族杜马,建立了由他亲自任命的“参政院”,作为国家的最高决策机构。
同时,他还在地方设立了省、县等行政机构,派遣亲信担任省长和县长,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为了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彼得一世建立了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对不称职的官员进行严厉的惩罚。
导入:在克里姆林宫普京办公室唯一的画像是彼得大帝,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前俄罗斯总统普京曾饱含深情的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接着看课本小字)在这幅著名的肖像画中,面相暴烈的彼得一手持剑、一手拿着世界地图,显然这位君主拥有和需要的就是这两项——世界眼光和铁血手腕。
一、时代的要求——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1.17世纪,西欧各国发展迅速,俄国闭塞落后;(荷兰在17世纪称霸海洋,英国在17世纪完成政治变革,牛顿对宇宙的认识带动科学的发展,法国在路易十四的带领下17世纪中叶称为西欧首强,法国文化艺术繁荣,巴黎称为时尚中心)问题:17世纪末俄国落后有哪些表现:(1)军事上没有海军只有陆军;(2)经济上只有21个手工工场;(3)政治上部门职责不清,贪赃枉法,地方势力成为独霸一方的小沙皇;(4)识字率最高的莫斯科,识字的居民只占23.6%。
(100人之中识字的不超过三人)17世纪的沙皇俄国是一个封建落后的农奴制国家。
它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西欧国家,当荷、英等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候,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却继续发展。
阻碍俄国的进步。
当时俄国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土地为皇室、贵族、教会和国家所有。
17世纪中叶,农奴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农奴按其依附的对象分为三类:再贵族地主、修道院、教会土地上的农奴称为私有农奴,在国家土地上的农奴称为国家农奴,依附于沙皇宫廷土地的农奴称为宫廷农奴。
农奴被强制固定在地主庄园里,世世代代依附于地主,没有人身自由,地主可以把他们加以买卖或转赠。
农奴从地主那里领取一小块份地,为地主服劳役,此外还必须向地主缴纳各种实物地租,不服劳役者须缴纳代役租。
俄国农业的生产方法十分落后,在社会经济成分中,家庭手工业占重要地位。
到17世纪末,俄国也只有21个手工工场,主要使用农奴劳动,雇工很少。
图拉是当时俄国工场手工业最发达的地区,1660年,这里总共7个铁工场中只有119人,其中一半是外国人。
第10课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教学目标简述彼得一世改革的历史背景,归纳改革内容,掌握改革对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彼得一世不畏险阻锐意改革的精神。
重点难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及其评价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述法教学准备课本插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03年5月,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典活动上,俄罗斯总统普京曾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做出了什么重大贡献?他的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讲授新课一改革的背景1.改革的必要性学生看书,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试分析彼得一世改革的必要性。
17世纪末,俄国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
经济:落后的农奴制经济,全国仅有21个手工工场。
政治:机构简单,职责不清,办事效率低下,贪赃枉法盛行;存在割据势力。
军事:军备落后,只有陆军。
文化教育:受教会控制。
2.改革的可能性1689年彼得一世正式掌握大权,微服出访西欧国家,接触到了西方文明,进一步了解了国际形势。
这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可能。
二改革内容设问:从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中分析,要实现彼得的强国梦,当前最迫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当务之急是打通与西欧强国交流的入海口,夺取瑞典控制的波罗的海和土耳其掌握的黑海,打开通向欧洲的海路。
这就需要有较强的军事力量。
军事改革是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1.军事:按照欧洲方式改造俄国军队,实行征兵制,重视发展海军,建立起一支近代化的军队。
2.经济: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实行重商主义,保护关税,增加赋税。
引导学生注意,经济改革过程中,允许私营企业主向贵族购买农奴,强化了农奴制度;税种的增多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3.政治:加强中央集权。
在中央设直属沙皇的最高权力机关参政院,地方各省设直接听命于沙皇的总督;废除旧贵族享受高官厚禄的特权,为其他阶层有才干的人开辟了谋职升官的门路,削弱了贵族的势力。
4.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引进西欧的文化教育体系,推行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
《彼得一世改革》讲义一、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17 世纪末 18 世纪初,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远远落后于西欧各国。
在经济上,农业占主导地位,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缓慢,农奴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上,沙皇的权力受到大贵族的限制,行政效率低下,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军事上,俄国军队装备落后,缺乏训练,在对外战争中屡次失利。
文化上,俄国教育落后,民众文化素质低下,缺乏科学技术和人才。
与此同时,西欧各国正在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
英国、法国等国家已经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正在兴起,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取得了显著成就。
俄国在与西欧国家的交往中,深感自身的落后和差距,这促使彼得一世决心进行改革,以追赶西欧国家的发展步伐。
二、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使俄国摆脱落后状态,成为一个强大的近代化国家。
他希望通过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扩充军备,提高俄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具体来说,彼得一世希望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加强军事力量,争夺出海口,扩大俄国的领土和影响力。
2、发展工业和商业,促进经济繁荣,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3、打破封建农奴制的束缚,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学习西欧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改变俄国的落后局面。
三、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1、军事改革彼得一世认为,强大的军队是国家强大的保障。
他大力加强军队建设,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常备军。
同时,他注重提高军队的装备水平和训练质量,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战术。
为了培养军事人才,他还创办了军事学校。
2、经济改革在经济方面,彼得一世鼓励发展工业,尤其是冶金、造船和纺织等行业。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引进外国技术和人才,建立工厂,鼓励私人开办企业等。
为了促进商业发展,他还改革了税收制度,修建道路和港口,扩大对外贸易。
3、政治改革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彼得一世削弱了大贵族的权力,设立了新的中央机构,如参政院。
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要点:
1、分析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2、识记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3、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教材小字分析彼得一世改革的原因;
2、分析教材补充材料,加深对彼得一世改革内容的理解;
3、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系统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彼得一世改革是时代的要求;
2、体会彼得一世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体会彼得一世改革为俄罗斯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日常经验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学习,已经对彼得一世的改革比较熟悉,但是往往只是一些基础性的感性认识,还没有形成对整个改革的理性思考。
2、学生思维能力水平分析:
学生对彼得一世的改革,还不能理解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讲课时应注意对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介绍。
本课重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本课难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讨法、图表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设问:这座雕像塑造的是谁
(俄罗斯帝国的奠基人彼得大帝)
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俄总统普京—这位当前令俄罗斯大部分民众拥戴的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
彼得大帝做出了什么重大历史贡献他的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是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问题探究一:阅读课文,你能理清黑字标题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回答后幻灯展示:一、“时代的要求”改革的背景
二、“移植西方文明”是改革的措施
三、“俄罗斯帝国的崛起”是改革的影响
(一)时代的要求——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问题探究二:提炼课本信息,找出改革的背景
学生讨论回答后展示并分析:
必要性:
1、17世纪,西欧各国发展,闭塞落后;
2、当时还处于内陆的俄国急于打开通向欧洲的南北海路;
可能性:
3、1689年,正式掌权;
4、彼得一世的使其深谙国际形势。
练习巩固:
彼得一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 _
a.改变俄国的落后状态,巩固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
b.废除农奴制度,使俄国成为一个西欧式的大国
d.建立一个横跨亚欧的大帝国
二、移植西方文明——彼得的改革措施
问题探究三:为什么说17世纪末的俄国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
讨论后幻灯展示:
知识运用:
下列关于彼得一世改革作用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
a.打击了农奴制度
b.促进了经济发展
三、俄罗斯帝国的崛起——影响
问题探究四:彼得一世的改革有何利弊教材69页
学生讨论回答后幻灯展示并分析:
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改革。
2、改革存在的不足(局限性):
①改革仅限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文明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学习西方制度;
②手段的过于野蛮和粗暴(镇压近卫军;处死太子);
③农民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利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征兵和征调劳工)
④从长远看,改革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3、改革的积极意义:
①取得巨大成效,俄国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改变了欧洲原有的政治格局;
②宣告了强大的俄罗斯帝国的正式诞生;
③客观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讨论:1、如何评价彼得一世(是“暴君”还是“大帝”请用史实说明)
(俄总统普京:“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为什么)
彼得一世在位期间,顺应历史潮流,仿照西欧实行军事和经济改革,增强了国家实力,使俄国跟上了西欧近代化的步伐,奠定了近代俄国强大的基础,因此彼得一世可以称为俄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政治家;
其主要局限性:
(1)是未能废除农奴制度
(2)侵略扩张也给欧亚人民带来了灾难
(3)野蛮、粗暴的手段推进4、改革加重农奴的负担
2、阅读以下材料和课本练习“解析与探究” ,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彼得一世改革评价。
(1)马克思说:“彼得一世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
”
俄国的野蛮:经济文化落后;
彼得一世的野蛮:推行改革手段的野蛮。
(2)斯大林说“这是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
引进西方成果摆脱封闭脱落后的局面
(3)普希金说“俄国在斧头的敲击声和大炮的隆隆声中作为一艘新下水的军舰进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
”
俄国跻身欧洲强国行
三、小结:
彼得一世改革背景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欧国家;
彼得亲政后立志变革俄国局面的信心
时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康熙在位)
措施军事、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社会习俗等
影响局限:手段野蛮;剥削农民;对外扩张;强化农奴制;巩固专制。
积极:增强了军事实力,跻身于强国行列,推动了社会进步。
性质沙皇进行的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改革
思考题:
如何理解改革既促进又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促进:鼓励开办手工工场、推行重商主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工商业。
阻碍:通过强化农奴制来为手工工场提高劳动力。
首先,农奴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阻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
其次,已被资本主义企业雇佣的工人,按其社会地位说,大部分是代役租农民,他们须向地主交纳货币地租,因而在他们的工资中,除最低生活费外,还必须包括地租的数额。
这就使工厂主不得不把一部分剩余价值分给封建主,从而降低了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再次,在农奴制下,广大农奴购买力极低,国内市场狭小,也限制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