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学文献收集研究的执着探索者
- 格式:pdf
- 大小:946.36 KB
- 文档页数:3
7第11卷 第10期 2009 年 10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1 No. 10 Oct . ,2009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我国藏区人民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
藏医药古籍是藏医药学知识的主要载体,发掘、整理藏医药古籍是传承藏医药知识的重要途径。
藏医药古籍整理受到藏族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视。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和卫生工作方针的正确指引下,藏医药古籍整理得到了党和政府、藏医药理论和临床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提出了加强古籍保护的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这就为藏医药古籍的系统性、专业性保护和整理,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 古代藏医药古籍整理医乃“生生之具”,关乎人类健康,言其小者,可以治病养生;言其大者,可以利国利民。
藏医学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到藏族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视。
《五部遗教・大臣篇》记载,公元前200年左右,聂赤赞普推举为王时,提出六点疑虑,其中之一就是“有毒何以治?”表现了对医药的重视。
松赞干布时期称医生为“活命医生”。
对藏医药古籍的整理是发展藏医学的必经途径。
公元8世纪末,《四部医典》的问世,是宇妥・元丹贡布吸收了《医学大全》、《无畏的武器》、《月王药诊》等医书的内容,总结了藏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完成了这部里程碑式的巨著,体现了宇妥对藏医药古籍整理的成就。
《四部医典》著成以后,藏王赤松德赞将其埋入桑耶寺。
公元11世纪被发现以后辗转传到宇陀萨玛・元丹贡布手中。
新宇陀对《四部医典》进行了精心校勘、考证和注释修订,同时撰著了注释《四部藏医药古籍整理冯 岭(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科研处,北京 100029)摘 要:藏医药古籍整理受到历代藏族统治阶级的重视。
姚莹《康輶纪行》对《卫藏图识》资料的重视与利用《康輶纪行》是明代末年文学家姚莹所撰写的一部关于西藏和藏族文化的重要著作。
而《卫藏图识》是姚莹在撰写《康輶纪行》时所使用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姚莹对《卫藏图识》的重视和利用,为他的著作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和地理背景,深入了解藏族文化,使《康輶纪行》成为研究西藏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
姚莹对《卫藏图识》的重视体现在他在《康輶纪行》中对该书的多次引用和详细介绍。
《卫藏图识》是由明代文人赵南星根据明代首次进藏的官员戴笠的经验编写而成,是一部以图示为主的地理旅行指南。
姚莹对《卫藏图识》的引用主要集中在对西藏的地理、民俗和历史的描述上。
在《康輶纪行》中,姚莹通过引用《卫藏图识》中的内容,生动地描绘了西藏的壮丽山川、丰富的民俗风情和悠久的历史遗迹。
他引用了《卫藏图识》中的地名、山川、河流等具体信息,使《康輶纪行》更加准确地描述了西藏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貌。
姚莹还充分利用了《卫藏图识》中所记录的官员和士兵对西藏的实地考察和观察,以及他们与藏族人民的接触和交流。
姚莹通过引用《卫藏图识》中的内容,详细描绘了西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等。
他通过《卫藏图识》所提供的丰富细致的民俗和历史资料,丰富了《康輶纪行》中对西藏社会和文化的描述,使读者对西藏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姚莹还通过对《卫藏图识》的重新整理和补充,对其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和完善。
他将《卫藏图识》中所涉及的地理和民俗信息与自己在西藏途中收集到的资料相结合,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理和总结。
他通过对《卫藏图识》和自身的实地考察和观察的比较,发现了一些《卫藏图识》中的错误和遗漏,对其进行了修正和补充。
这使得姚莹的《康輶纪行》成为一部更加完整和准确的关于西藏的著作。
藏文古典文献学研究意义与展望摘要:对藏文经典资料的发掘与利用是当前我国藏文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目前因观念认识不足、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协调等问题,使得古典文献学研究面临巨大的阻碍。
因此,本文就阐述了藏文古典文献学研究的意义,然后针对现有的问题提出几点强化措施,最后对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展望予以论述,既而推动西藏学术发展、优良传统和增强国家骄傲与自信提供有效保障。
关键词:资源共享;科学管理;信息传递藏文古典文献学是吐蕃王朝最早的文字记载,该文献是研究吐蕃王朝政治经济、语言文字、民间传说、宗教传说、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地理、生态学等学科领域的重要参考。
英国牛津大学于2003年9月6日到12日举行第十届世界藏学研讨会,会上对藏文古典文学发掘与整理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从这可以充分体现出藏学界已经受到了古典文献学研究的重点关注。
一、藏文古典文献学研究的意义虽然很多藏学专家对敦煌及于阗藏文文献进行了整理与研究,但对其研究仍处在起步状态,特别是于阗与吐蕃关系的相关问题,更是一片空白,迄今尚无一本关于两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的系统论述,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专题研究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第一,它既可以弥补吐蕃与于阗之间的关系,又能丰富藏族古史内涵。
例如:在《于阗教法史》和使用阗文、巴利文的历史资料中,都有详尽记载吐蕃历史人物、民族关系和历史事件,而其它藏文资料却是一片空白。
第二,吐蕃与于阗是唐代的两大牧民聚居之所,它们都曾经给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对于吐蕃与于阗之间的联系,有必要出版一本专门的文献,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这段时期的情况,从而为促进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推动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提供参考。
第三,对于藏文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是每位研究人员的职责所在,受中外学者青睐的敦煌研究,不但包含了约70%的汉文资料,而且也包含了约20%的藏文资料。
中国的文化界十分重视对中国各个少数民族的史料的抢救、整理和研究,最近几年,已有大量的古代史料被整理出来。
藏学概论总结概述藏学是研究藏族文化、历史、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学科,是对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区藏族人民的研究和了解。
藏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体系,有着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研究内容,对于传承和发展藏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历史发展藏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7世纪,当时西藏地区开始有关于文化和宗教的研究和记录。
18世纪末,随着西方学者对亚洲文化的兴趣增加,藏学逐渐引起了国际学界的关注。
20世纪初,西方学者开始系统地研究西藏文化,形成了藏学的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
在中国,藏学的研究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学者开始对藏学进行系统研究,建立了一批专门从事藏学研究的机构和学术团体。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的藏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成为国际上藏学研究的重要力量。
研究内容藏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藏族历史藏族历史是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西藏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研究者通过研读历史文献、考古发掘和田野调查等方法,揭示了古代西藏王朝的兴衰、封建社会的状况以及近现代改革开放的历程。
藏族文化藏族文化是藏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语言、宗教、艺术、服饰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者通过对藏族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藏族的独特文化。
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是藏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藏语是一种属于藏缅语系的语言,有着独特的语音、语法和文字系统。
研究者通过对藏语的语音、语法、词汇和文学作品的研究,揭示了藏族人民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和文学艺术。
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藏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研究者通过对佛教经典、教义、历史和传承学派的研究,探讨了藏区佛教的发展和影响,以及对藏族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影响。
研究方法藏学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手段,包括文献研究、考古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等。
研究者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和解读,对考古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对藏族民间传统的田野调查和记录,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方法体系。
雪域藏家的艺术人生 ——访著名画家、藏学家、收藏家叶星生本刊记者 薛续友叶星生(藏名:群则嘉措),男,1948年8月生,四川成都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西藏收藏家协会会长,西藏博物馆名誉馆长,西藏大学客座教授。
西藏第六、第七、第八届政协委员。
1999年,他将自己数十年珍藏的价值近亿元的2300件藏品全部捐赠给西藏,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十大杰出人物”,获得美国联邦肯塔基克罗最高荣誉奖。
2014年12月,荣获“亚洲杰出成就奖——亚洲艺术创新奖”。
4月的北京,春意盎然。
4月21日下午,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记者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著名画家、中国藏学研究会研究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西藏收藏家协会会长叶星生。
今年67岁的叶星生老人,红光满面,精神矍铄。
记者到来时,来自福建、广东、贵州的佛门同道恰巧前来拜访他。
刚一落座,他便与记者谈起自己今年要办的两件大事:一是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由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等单位联合将在北京举办《雪域之子,话说西藏——叶星生西藏艺术50年美术作品展》。
此次展览,4月9日已经得到中央统战部办公厅的批复,目前正在加紧筹备。
届时,将展出他从1961年进藏以来,各时期的速写、素描和壁画等作品200多幅。
二是今年9月1日,将正式发行《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纪念邮票。
这套邮票一套三枚,分别为美丽西藏、富饶西藏、幸福西藏。
此套邮票,是他应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专门邀请进行设计创作的。
多个“第一”的传奇记者:从绘画、收藏到藏学研究保护和发展,从青涩少年到一名老者,50年来您曾创造了无数个“第一”。
是什么力量驱使您有着如此的坚守和执着?叶星生:我出生在四川成都,7岁时,与巴蜀画家冯灌父同住一个院子,受他的影响爱上了画画,9岁时,画了一幅山茶花,寄给了在西藏工作的父亲,一直保留至今。
二十世纪西藏奇僧——更敦群培——杜永彬更敦群培是现代藏族史上的佛门奇僧、学术大师和启蒙思想家,是人文主义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他那坎坷而短暂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那充满智慧的思想和离经叛道的言行,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他的学术成果和治学方法开一代新风,上承传统藏学,下启现代藏学,在藏族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然而,更敦群培去世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崇拜他的人将其奉为“圣人”;误解他的人把他当作“乞丐”、“疯子”、“异教徒”;站在不同政治立场看待他的人,则给他戴上了“革命党”、“国民党”、“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等帽子。
因此,有必要对更敦群培的生平、学术和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澄清强加于更敦群培的种种不实之辞,从而对更敦群培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80年代初,我主持西藏社会科学院时,就积极倡导对藏族学术大师更敦群培进行研究并作出客观的评价,并对更敦群培的弟子兼施主霍康·索朗边巴先生整理出版更敦群培文集的工作予以大力支持。
1983年,西南民族研究学术讨论会在拉萨召开,会上,对更敦群培的评价存在分歧,我就更敦群培的评价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明确指出,更敦群培从佛教神学史观转向人文史观、从以神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启蒙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更敦群培在藏族学术史和启蒙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相当于国学大师王国维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
与会者基本同意我的看法,从而在更敦群培研究方面达成共识,为后来的更敦群培研究奠定了基础。
杜永彬是我的学生,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选定博士论文题目时,我支持他以《更敦群培研究》为题,并提出了研究更敦群培的重点和自己对更敦群培的看法。
杜永彬经过近3年的辛勤探索,写成了《更敦群培研究》,并顺利地通过了论文答辩,在该书即将出版之际,他请我作序,作为更敦群培研究的倡导者、作者的导师和更敦群培的同乡,我感到义不容辞,欣然表示同意。
作者: 索南多杰[1];丹增罗布[2]
作者机构: [1]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资料馆,北京100101;[2]《中国藏学》
出版物刊名: 中国藏学
页码: 199-200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2期
主题词: 文献整理工作;藏文古籍;高层论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海师范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综述;国务院办公厅
摘要:2017年11月7—8日,全国首届藏文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高层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青海师范大学城北校区召开。
本次论坛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青海师范大学承办,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保护和研究藏文古籍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科研院所的6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就藏文古籍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藏文古籍文献整理工作人才队伍的理论素养和学术造诣等方面进行了交流研讨。
藏文典籍文献的文化生命力解读——以《古译文献宝典》为例藏文典籍文献的文化生命力解读以《古译文献宝典》为例万果摘要藏文典籍文献是藏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历代学者的翻译、注解、整理,典籍的文化生命力不断得以复苏,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日益彰显。
本文以《古译文献宝典》为例,通过对《古译文献宝典》的解读,总结了藏传佛教共籍在整理和注疏过程中的特点,提出了藏文典籍文献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既注重正本清源,又富于创新和建设的观点。
关键词】典籍文献、传承特点、文化价值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点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万果一 .藏族,青海贵德人,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学、藏传佛教。
四川成都是在这一时期,宁玛派建立寺院,组建僧侣组织,《古译文献宝典》是藏传佛教宁玛派教法的总出现了像释迦迥乃这样的开创者。
他将“旧密”典汇集。
也译为《大圆满经典总汇》,收集了从公元籍进行整理,分别归类,并通过注释,补充实修方至公元世纪的经典传承、伏藏传承和净相传法,配合仪轨念诵,使其成为一个体系,修建了邬承,以及藏传佛教各高僧大德编纂、整理和注疏的巴隆寺,广招门徒,公开传播,形成“素派”传承系密乘续部要义及实修论著,按照宁玛派的九乘教统。
“这一传承系统三代相传,并有两大传承系义依次编纂而成的一部继大藏经《甘珠尔》、《丹珠统:即经典传承和伏藏传承。
”】‘杆’经典传承,总尔》之后的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
内容不仅囊括为《经》、《幻》、《心》三大部,在整个传承过程括宁玛派的显密经典,而且还涉及到文学、艺术、中,虽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传法世系及门派,但有天文、历算、医药等多个学科。
年,这部一点可以看出,传承的经典完备,传承中注重法脉卷, 万字的宝典,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从的原正性,且每个传承世系在历史上都出过此系《古译文献宝典》的整理过程和现有内容来看,它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