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三忌”与“三宜”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名师指导:材料作文三忌(推荐阅读)第一篇:名师指导:材料作文三忌名师指导:材料作文三忌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名师指导:材料作文三忌,欢迎大家分享。
给材料作文因其具有读写结合、不易猜题的优势而成为考试作文的一种重要命题形式。
据统计,自1978年以来的21次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有18次就属于这种命题形式。
可以预料,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给材料作文仍将受到高考命题的青眯。
给材料作文的训练虽已受到了应试指导教师和广大考生的重视,但评卷中发现,不少考生写作中仍然常常出现一些较大的失误。
现据此出三点禁忌,以期引起注意。
一忌偏离材料主旨。
材料作文,首先必须读懂材料,正确理解材料的主旨,从总体上把握材料的精髓,才能进入写作程序。
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或把枝叶当主干,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偏离题意或完全脱题。
如1995年的高考题,所给材料为寓言诗《鸟的评说》,大作文要求写议论文。
有些考生在分析材料时,没有从整体上理解诗歌的寓意,抓住片言只语便匆匆下笔,得出了“鼠目寸光与现实主义”,“要纠正‘踢皮球’现象”之类严重偏离材料主旨的中心,或写出了:“燕子最美、要保护鸟类”之类完全脱离题意的文字。
这类作文,无论其内容如何充实,结构如何完整,语言如何规范,根据评分标准,只能判为四类卷。
根据材料中心准确立意,是考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
“读懂”材料是给材料作文的写作前提。
一定要全面材料,分清主次,抓住精髓,多角度联想,选准最角度,确立中心后,方可动笔。
二忌材料使用不当。
试题是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话题、“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材料生发而来的。
写议论文,切忌开头不引述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开材料。
开头不引述材料而在论证过程中使用,就把话题引子当成了论据,使读者(评卷人)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如果整篇文章不见所给材料,你的作文与试题提供的材料和写作要求则无法直接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另起炉灶的感觉。
高考作文应三忌三宜课程标准说,“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也即高考作文题永远是考查考生表达与交流的一个典例,能用来有效考查考生思维能力高下的就是好题,这就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写作旨归,或是原点,然后再根据考纲规定的等级要求分出三六九等。
2013年江西省高考作文“三怕”的命题也不出于此,虽然课程标准说“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但高考作为一个选拔性考试,不可能因全省26万考生就命制26万个题目,一逞各个考生的爱好。
能做到的是给定一个伸缩性很大的作文题,限制中又容有很大的开放性。
2013年江西省高考作文正是这样一个题目,就“三怕”内容,考生可以写“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也可选写其中任意“二怕”,更可选写感悟最深的“一怕”;就立意,考生可以写“怕”,也可写“不怕、喜欢”;可以写“怕”中“不怕”,也可写“不怕”中有“怕”;可以写由“怕”到“不怕”,也可以写由“不怕”到“怕”;可以写“爱”多“怕”少,也可写“怕”多“爱”少,“英文想说爱你不容易”,等等,内容跟立意相组合,可以提炼出很多写作角度,尽可人尽其才,因人而异,因而“三怕”作文题既有考试的高度限制性,又容许有多种立意,这正符合课程标准“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的理念,而且材料提供的“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是每一个中学生或多或少、或轻或重都经历或体验过的学科,完全可以“我手写我心”,不善议论的可选写记叙文体,而不善记叙的考生可选写议论文体,从学生中来,又到学生中去,这么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题目,少之又少。
按常理,这样一个贴近课程标准理念、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题目,本该考出一个跟往年相差无几的成绩,不料阅卷现场反馈出来的信息,却让人大跌眼镜,2011年作文人均分有34点多,2012年非常接近34,今年却只有31点多,刚过及格线,可以说是不尽如人意,来自学生自己、让学生自己来叙说自己或思考自己的学习生活的作文题,却遭遇了一个空前的灯下黑。
高中语文哲理思辨性作文材料的审题和论证指要刘和平摘要:近几年,我国的高考作文多采用辩证思辨的方法,重视思辨的广度、深度,使得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充分表达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这种富有哲理思辨的写作材料常常蕴涵着一种人生哲理,反映了对立与统一、因果、条件与结果的关系,与语文核心素养所要求的思辨发展与提升相一致。
本文从哲理思辨材料入手,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训练学生在面对作文思辨材料时的做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哲理思辨性审题和论证高考作文越来越强调思辨性。
思辨,顾名思义是“思考辨析”的意思。
是要辨别一者、二者或多者之间的对错、好坏、优劣或关系等等。
思辨,也是一个哲学概念,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
而高考考察的思辨能力,则是前者。
近年来高考作文强调思辨性,如2022年新高考1卷关于“本手、俗手、妙手”的作文,要考生谈对三手的感悟与思考。
又如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题是关于《红楼梦》的材料,众人给大观园桥上亭子匾额取名,或取名“翼然”,或取名“泻玉”,惟宝玉取名“沁芳”。
给匾额所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
要求考生谈思考体验。
又如2022年全国乙卷关于双奥之城的作文,要求考生对比两次奥运会的变化,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感受和思考。
这三个材料都考察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现在的高考作文,基本上都要求学生谈对材料的思考,这是显而易见地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
既然现在的高考作文要求学生谈感受,强调实践性;又要求学生谈思考,强调思辨性,那我们平常教学过程中该怎么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呢?一、训练逆向思维如2018年全国2卷作文题:“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
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
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沃德用逆向思维思考问题,得出了与众不同的正确观点。
思辨型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作者:阮茁茁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8年第04期思辨型材料作文侧重于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符合当下国内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大趋势,因此它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从2012年上海卷、江西卷开始,2014年可以说达到巅峰。
2015年,上海卷(“坚硬”与“柔软”对“造就和谐自我”)、四川卷(“聪明”与“老实”)、浙江卷(“文章”与“人品”)、广东卷(“感知自然”中“近”与“远”)。
2016年,全国Ⅰ卷(“高分与低分”“亲吻与巴掌”)、浙江卷(“虚拟”与“现实”)、上海卷(“评价”与“被评价”)?摇、江苏卷(“个性”与“创新”)、天津卷(“多元化的阅读”)。
而到了2017年,尽管单独命题的省份减少了,但多数试题都有思辨性,上海卷和天津卷更是典型的思辨型材料作文。
所谓思辨型材料作文,指的是作文题中的材料所列举的对象、话题、认知、观点或者做法往往相反或相对,但又都是可以成立的,因此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思辨型材料作文给考生提供的立意切入点不是唯一的,但是,也正因此,它对考生思维品质的要求大大提高,也就是说,只有加强思维训练,提升思维品质,体现出思辨能力,才能把思辨型材料作文写出深度。
一、思辨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误区首先,观点中的思想政治化、哲学理论化。
考生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动辄把哲学观点往上面套:不能片面看问题,分析问题要全面,凡事都有两面性,要从多角度分析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典型的套作。
其次,断章取义。
考生对思辨型材料作文进行审题立意时,如果只盯住思辨词进行构思而抛开材料主体内容不顾,那么写作时往往会走向偏题、跑题。
最后,毫无主见、面面俱到。
有些考生为了保险起见,在写作时把材料列举的观点、做法全部都谈及到了,这种做法会让阅卷老师看不到文章的中心。
二、思辨型材料作文的题型特点首先,二元对举,非此即彼。
思辨型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本身所作出的判断是二元对立的,亦即呈现非此即彼的关系。
思辨型材料作文审题的注意事项思辨型材料作文审题的注意事项随着社会的发展,思辨型材料作文正在成为各大考试中的重要部分。
而在写作这样一篇文章时,审题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只有正确地审题,才能够遵循考题的要求来进行论述,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那么,在思辨型材料作文中,我们应该如何审题呢?一、理解主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好文章的主题。
在审题时,要仔细阅读文章的标题、导语、正文以及结尾部分,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表达的意图。
同时,要注意文章使用的词语和句式,掌握文章的语气和情感倾向。
二、分析材料其次,我们需要认真分析文章中的材料。
这些材料往往是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包含了文章的主要论点和证明。
在分析材料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 理解材料的意思要理解材料的含义,不但要理解单词的意思,还要理解词语之间的关系,掌握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2. 挖掘材料的价值要发现材料中的优点和缺陷,分析材料的价值和不足,判断材料是否真实可靠,探究材料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3. 评价材料的作用要评价材料的作用和意义,了解材料所涉及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明确材料与主题的关系,从而为文章的论述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确定论题最后,我们需要确定文章的论题。
在审题时,我们要明确论题的要求,确定自己的表达重点和角度,选择合适的论述方法,充分发挥个人观点和思考能力。
同时,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合理组织文章,突出重点内容。
总之,在写思辨型材料作文时,正确的审题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读全文,认真分析材料,明确论题要求,才能够准确、清晰、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取得优异的成绩。
阅读下⾯的材料,根据要求作⽂。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得到⼀位长者的恩赐:⼀根鱼竿和⼀篓鲜活硕⼤的鱼。
他们⼀个⼈要了⼀篓鱼,另⼀个⼈要了⼀根鱼竿,就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原地就⽤⼲柴搭起篝⽕煮起了鱼,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个精光。
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
另⼀个⼈则提着鱼竿忍饥挨饿,⼀步步艰难地向海边⾛,可当他看不远处那⽚蔚蓝的海洋时,他最后⼀点⼒⽓也⽤完了,只能眼巴巴地带着⽆尽的遗憾撒⼿⼈寰。
⼜有两个饥饿的⼈,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根鱼竿和⼀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前⼈的⽼路,⽽是作出了第三种选择,最终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请以“第三种选择”为话题,写⼀篇⽂章。
注意: (1)该话题的范围很宽泛,只要是导致“满意的结果”的选择,都可以写。
(2)⽂体不限。
可以记叙经历,叙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
(3)题⽬⾃拟。
(4)不少于800字。
⼀忌三写(改写、扩写、续写原材料) [例⽂1]当饥饿袭来时…… 某⽇,烈⽇当头,⼟地都裂开了缝,就像饥饿的⼈张开嘴巴。
⼈像是被塞进了密封的容器。
团结与合作两个⼈都快要在这太阳下倒下了,他们是三天前邂逅的,只因同是天涯空腹⼈,便结伴⽽⾏,去寻求那渺茫的⽣机—⼤海。
就在两个⼈认为必死⽆疑时,⽣机出现了,⼀位⽼者带着⼀根鱼竿和⼀篓鲜活的鱼,他说:“年轻⼈,这两样东西就送给你们,⾄于该如何⽣存下去,你们⾃⼰考虑吧。
”说罢,便拂袖⽽去。
不知⾛了多久,忽然团结像受了刺激般嚷道:“合作!合作!我闻到了,闻到了……”“什么啊?”“是海的味道。
”果然,蔚蓝的⼤海就横躺在两个年轻⼈的⾯前,他们欣喜若狂。
终于可以摆脱饥饿了。
也许这并不是⼀个意蕴深刻的故事,我们需要的只是团结合作的精神,这是WTO的法则,是⼀个社会的法则。
[点评]平⼼⽽论,这篇⽂章语⾔流畅、想像丰富,最后⼀段“卒章显志”贴切⾃然。
但这⼀切都是徒劳的。
因为作者犯了话题作⽂写作的⼤忌,那就是写作话题作⽂切忌简单的改写、扩写、续写原材料。
关于材料作文三忌分析关于材料作文三忌分析材料作文是高考中的一种常见题型,它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分析、阐述、评论等等。
虽然材料作文看起来简单,但是有时候却会让人感到棘手。
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关于材料作文的三个忌讳。
忌讳一:死板机械在写材料作文时,有些同学常常会把材料原封不动地引用出来,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加修改。
这种写法看起来显得死板而机械,缺乏灵活性。
举个例子,如果一篇文章的材料中写道:“在此次疫情中,医护人员是最为紧缺的人力资源”,那么我们的写法肯定不能是“在此次疫情中,医护人员是最为紧缺的人力资源。
”这种写法看起来很死板,缺乏灵活性。
正确的写法应该是在引用材料的同时,加入自己的思考和评论,比如说:“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在此次疫情中,医护人员是最为紧缺的人力资源,这也进一步凸显出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薄弱之处。
”忌讳二:主观臆断材料作文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找出事实、数据和规律,而不是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发生误解和偏差。
比如说,一篇文章的材料中写道:“许多年轻人在学校的时候,都会熬夜玩游戏。
”这时候,一些同学可能会主观臆断,认为“年轻人都是不负责任的”,这样的写法是错误的。
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从上述材料可以得知,许多年轻人在学校的时候,会熬夜玩游戏,这也表明年轻人的学习压力很大,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忌讳三:无话可说材料作文最忌讳的就是写出了一个空洞的结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和价值。
在写材料作文时,考生应该注重思考,深入思考材料中隐藏的问题,不但要看到表象,还要看到深层次的问题。
比如说,一篇文章的材料中写道:“在新时代,每个人都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时候,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写道“每个人都要注意健康”,这显然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
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从上述材料可以得知,在新时代,每个人都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也需要我们注重身体健康,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总之,材料作文是一种需要考生注重思考、独立思考和深入思考的题型,只有从材料中挖掘出深层次的问题,并加入自己的思考和评论,才能真正完成好一篇材料作文。
浅谈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张艳红审题,就是分析研究命题的意义要求;立意,就是确立主题思想。
审题是立意的前提,立意是审题的结果,立意好不好,关键是审题。
审题不清,就会“南辕北辙”。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审题立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
审题没有偏差,才能紧扣题意行文,才能符合命题的限制要求。
要做到这一点,一般而言,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环节:一、审题要求(一)审题内容1.审明概念题目或题干中重要概念是命题者设置的限制,是考试作文内容取向的依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明,常常会失之千里。
⒉审明主旨文有文眼,题有题眼。
所谓题眼,就是题目的表达重点或主旨所在。
题眼不明,就会造成文章中心不明。
⒊审明关系许多命题中往往有两个或多个概念或事理、事物并存,那么,就必须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正确理解题意,才能保证突出主旨以及文章结构详略得当。
⒋审明题材为了防止“移花接木”,高考命题一般都会对取材范围有所限制。
跳离限制,就会有“不符合题意”之失。
命题对取材范围的限制,一般体现在时间、空间、数量、人称以及材料的性质、类别、范畴等方面。
⒌审明体裁作文考题对文章有没有体裁作或明或暗的要求或提示,按理说,仅以高中毕业生所具有的感性认识,辨明文体也是不成问题的,但几乎历年都有因“文体不符”而严重失分的考生。
故此,1997年在《考纲》中增加了“符合文体要求”的明确要求,2000年起的新《考纲》将“符合文体要求”列在“基础等级”要求五点中的第二点。
⒍审明其他要求作文考题除了题目或材料、提示的部分外,还有一个要求部分。
要求部分常以“要求”、“注意”等形式出现。
所有要求都必须严格遵循,切不可疏忽遗漏。
(二)审题一般步骤读材料----析材料----揭寓意----明立意(三)审题的原则1.理清对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平行并列的关系。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材料作文中的三忌名师指导材料作文是指在写作过程中给出一定的材料,要求根据材料进行写作的一种写作形式。
在学生写作中,材料作文是一门重要的考试科目,因此掌握好材料作文的技巧和注意事项非常关键。
许多学生在写材料作文时常常陷入一些误区,下面将从名师的角度列举三个应该避免的忌讳,希望能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帮助。
一、不拘于材料的表面在写材料作文时,很多学生只是简单地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叙述,往往只停留在材料表面的描述上。
这样的作文往往缺乏深度和独特性,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正确的写作方法应该是在了解材料的基本信息后,逐步深入挖掘材料的内涵和更深层次的含义。
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多思考,多分析,并加入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使作文更具独特性和思想性。
同时,不拘于材料的表面意味着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和文化素养。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学生才能将材料与现实生活及社会问题相结合,写出更有深度的作品。
二、不偏离主题在写作过程中,有些学生往往忘记了材料的作用,将自己的观点和主题偏离了材料所给出的范围。
这样的作文在内容上与材料关联较弱,容易造成主题模糊或写作逻辑混乱。
为了避免偏离主题,学生应该在写作前仔细审题,确保自己理解材料的核心内容和意图。
同时,在写作过程中,要时刻回归材料,围绕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思考和写作,确保自己的观点和论述与材料相关联。
此外,不偏离主题还要求学生注意表达的简洁性和明确性,避免在论述过程中过多的废话和冗余的描述,保持论述的逻辑性和清晰度。
三、不陷入材料的框定有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材料的信息过分依赖,完全沉浸在材料所给出的语境中,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
这样的写作容易使作品显得平庸和缺乏个性。
要避免陷入材料的框定,学生应该在参考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思考和创新。
他们可以通过拓展材料的信息,引入其他相关的知识或观点,以及加入自己的感受和经历,从而丰富作文的内容和立意。
此外,不陷入材料的框定还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思辨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三忌”与“三宜”
——以2015年高考广东卷作文题为例
所谓思辨型材料作文,是指这样的一类材料作文:该作文题中的材料所列举的对象、话题、认知、观点或者做法往往是相反或相对的,但又都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具有较强的思辨性,我们把这种具有较强思辨性的材料作文称之为思辨型材料作文。
应该说,思辨型材料作文侧重于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察,符合当下国内重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大趋势,因此,它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同时,思辨型材料作文给考生提供的立意切入点不是唯一的,是灵活而开放的,考生不容易偏题,只要稍有点理解能力的人都能谈一谈,都能拿到一个保险的分数。
对于这样的作文题目,老师认同度高,学生也很喜欢写。
但是,正是因为思辨型材料作文没有审题方面的难度,因此它对考生写作水平的要求就高了,也就是说,考生想要拿高分也不容易,你得好好构思构思,写出点深度(体现出你的思辨能力)。
思辨型材料作文是最能拉开考生写作水平、拉大写作分差的作文题,因此它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从最近几年的作文题来看,2012年的上海卷、江西卷,2013年的安徽卷,2014年的上海卷、福建卷、全国Ⅰ卷、江苏卷、安徽卷、山东卷、湖北卷和江西卷等都具有明显的思辨性。
而到了2015年,尽管单独命题的省份减少了,但思辨型材料作文依然唱主角:上海卷(关于“坚硬”与“柔软”对“造就和谐自我”的思辨)、四川卷(关于“聪明”与“老实”的思辨)、浙江卷(关于“文章”与“人品”的思辨)、广东卷(关于“感知自然”中“近”与“远”的思辨)。
话又说回来,思辨型材料作文虽然在审题上没有太大难度,但有几个问题我们还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下面就以2015年高考广东卷的作文为例,谈一谈思辨型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上的“三忌”与“三宜”: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一忌思想政治化、哲学理论化
学生写思辨型材料作文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动不动就把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的那些哲学观点往上面套:不能片面看问题、分析问题要全面、凡事都有两面性、要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凡事无绝对……这是典型的套作,按照这样的思维,几乎所有的思辨型材料作文(甚至大部分的材料作文)都可以这么写了,这样的作文还有意义吗?因此,观点中的思想政治化、哲学理论化是思辨型材料作文的大忌,考生一定要避免。
二忌脱离材料,断章取义
对于思辨型材料作文,最核心的内容当然是思辨词(有思辨性的一对词)了。
我们对思辨型材料作文进行审题立意时不能只盯住思辨词进行构思而抛开材料主体内容不顾,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也是审题立意的大忌。
就以这次2015年广东作为题为例,如果考生脱离材料内容,忽略了“感知自然”的几种方式,单从“近”和“远”谈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属于偏离题意的。
三忌照搬材料,面面俱到
有些学生为了保险起见,在写作时把材料列举的观点、做法全部都谈及到了,硬生生把材料拓展为800字以上的作文,这种毫无主见、面面俱到的做法也是审题立意的大忌。
笔者认为,对于思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想要拿高分,不妨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审题立意:一宜抓关键词,探思辨性
如2015年广东卷作文题,很显然,材料的关键词是“感受自然”,感受自然的方式有多种,不管哪一种,都说得很有道理,这时候,思辨词“远”和“近”就显得很关键了,这是我们作文的突破口。
广东卷把思辨词提供出来,这其实已经降低了审题的难度,有些材料作文,它不一定提供思辨词的,这就需要我们好好探究探究了。
二宜联系材料,选己所长
思辨型材料作文提供的立意是多方面的,笔者建议选择那些自己擅长写的立意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千万别贪图深刻或者独特而选择一些自己不熟悉的来写,要不然到举例论证的时候就自找麻烦了。
三宜立意坚定,观点鲜明
对于思辨型的材料作文,你一旦确定了自己的观点以后,就得态度非常坚定,哪怕发现了不完美的地方,也要想办法“自圆其说”,而对于与自己观点相反的看法,你得进行无情的驳斥和批判,整篇文章自始至终都得保持观点一致,千万不能中途易辙,更不能自相矛盾。
下面提供几个参考立意,仅供交流:
1.亲近自然,感受大美
2.做足功课,“自然”更美
3.自然因科技而更美
4.远离电子产品,发现自然之美
5.科技很近,美很远
6.美就在身边(侧重写身边的自然美景)
7.停下脚步感受美(同上)
8.你本来就很美(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