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报
- 格式:doc
- 大小:141.50 KB
- 文档页数:2
小报一:玛丽·居里的辉煌发现日期:1903年11月7日标题:突破性发现!玛丽·居里发现了放射性现象在科学界掀起轰动的一天,著名物理学家玛丽·居里女士与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先生成功地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放射性现象。
他们的实验表明,铀盐晶体会散发出无法看见的射线,这一现象被命名为“放射性”。
这一发现有望彻底改变我们对物质构成和性质的认识,也将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开辟全新的方向。
玛丽·居里女士是一位勇敢而才华横溢的科学家,她坚信科学的力量可以推动人类进步。
此次发现让她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人,同时也使她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玛丽·居里女士的成就不仅对于科学界意义重大,更给予了全球妇女走向平等的希望与启示。
小报二:尼尔斯·玻尔的原子理论革命日期:1913年3月1日标题:突破性窥见!尼尔斯·玻尔提出原子结构新理论在物理学界掀起轰动的一天,丹麦著名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发表了他的原子结构新理论。
根据玻尔的理论,原子由一个中心核心和围绕其旋转的电子构成,而电子的能量只能处于特定的量子态。
这一理论的提出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经典物理学观念,为原子与分子领域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尼尔斯·玻尔是一位富有洞察力和创造力的科学家,他的理论为解释原子光谱现象提供了清晰的框架,并对后来的量子力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玻尔的贡献被公认为是现代物理学中最重要的突破之一,也使他成为当今科学界最受瞩目的人物之一。
小报三:罗莎·帕克斯的反种族隔离奋斗日期:1955年12月1日标题:坚定抗争!罗莎·帕克斯拒绝让座,引发美国民权运动在美国蒙哥马利市的一辆公交车上,一个普通妇女的行为点燃了整个国家的民权斗争。
当天,罗莎·帕克斯因为她的肤色被要求让座给白人乘客,但她毅然拒绝了。
这一简单的行动触发了一连串的抗议活动和示威游行,成为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权运动之一。
中国古代历史小报模板标题:中国古代历史小报1. 简介:本期小报将带您回顾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让我们一起探索祖国悠久而丰富的历史!2. 重要事件:a) 秦朝统一六国:详细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b) 汉朝文化繁荣:探索汉朝的文化成就,如汉武帝的文治政策、丝绸之路等。
c) 唐朝盛世:介绍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以及著名的唐诗、唐画等艺术成就。
3. 重要人物:a) 孔子:介绍孔子的生平事迹、思想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b) 刘备:探索刘备在三国时期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以及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c) 武则天:详细介绍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
4. 文化遗产:a) 长城:探索中国古代的著名建筑长城,介绍其历史背景、功能和重要性。
b) 敦煌莫高窟:详细介绍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宝藏、壁画和文化意义。
c) 四大发明:介绍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并解释它们的影响。
5. 探索中国古代历史:a) 古代科技:介绍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如水利工程、冶金术等。
b) 社会制度:探讨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如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等。
c) 宗教信仰:了解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如儒教、佛教等。
6. 名人轶事:a) 曹操与诸葛亮:讲述曹操与诸葛亮之间的智斗和各自的历史地位。
b) 李白的酒仙传说:介绍李白的传奇人生和与酒相关的故事。
c) 西施的美丽传说:探索西施的美丽传说和她对古代历史的影响。
7. 结语:通过本期小报的介绍,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遗产,感受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
希望大家对祖国的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和骄傲!。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从此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1年,洪秀全领导号召农民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春,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中国近现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 中国近代史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
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历史小报初二近代史【第一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与发展】近代史是指从16世纪末开始,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发生了诸多历史事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将着重介绍这一部分的历史内容。
【第二章:近代科技革命的影响】近代史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科技革命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在近代社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章将详细阐述近代科技革命的影响,并探讨其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第三章:近代社会变革与国际关系的演变】近代社会变革与国际关系的演变是近代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这时期,各个国家的社会形态和国际政治格局都发生了巨变,为人类历史带来了重大影响。
本章将深入探讨近代社会变革和国际关系的演变,从中揭示历史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第四章:近代国家独立与民主思潮的兴起】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各国的国家独立与民主思潮的兴起。
在这个时期,许多国家纷纷摆脱了殖民地的枷锁,实现了独立和自主发展。
同时,民主思潮也在各地兴起,为世界带来了更加平等和自由的社会制度。
本章将详细介绍这一时期的国家独立与民主思潮的兴起,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第五章:近代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重构】近代世界大战对于近代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世界带来了剧烈动荡和极大破坏,同时也使国际秩序发生了彻底重构。
本章将全面回顾两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起因和结果,分析其对国际秩序的重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六章:近代史的启示与思考】近代史是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历史时期。
通过对近代史的学习,我们可以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章将总结近代史的启示,并就其中的问题和思考进行讨论。
通过以上几个章节的介绍,我们可以对近代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近代史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其中的历史事件和发展趋势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和未来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历史小报初一模板一、历史背景介绍在开始我们的历史小报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是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础。
我们可以从地理位置、政治体制、经济结构等方面进行介绍。
例如,我们将介绍古埃及的地理位置、政治体制和经济结构,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文明的发展和特点。
二、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事件是历史小报的核心内容之一。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进行介绍,例如古埃及的建国、罗马帝国的崛起、工业革命等。
这些事件对于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在介绍这些事件时,我们需要关注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
三、历史人物传记历史人物是历史小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进行介绍,例如中国的孔子、法国的拿破仑等。
这些人物对于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在介绍这些人物时,我们需要关注他们的生平和主要贡献,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影响。
四、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是历史小报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战争和和平协议进行介绍,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联合国等。
这些事件对于理解历史的冲突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介绍这些事件时,我们需要关注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以及和平协议的意义和作用,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冲突和合作。
五、古代文明的发展古代文明的发展是历史小报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明进行介绍,例如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中国文明等。
这些文明对于理解历史的多样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介绍这些文明时,我们需要关注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文明的魅力和价值。
六、近现代社会的变迁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是历史小报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社会运动进行介绍,例如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
这些运动对于理解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介绍这些运动时,我们需要关注运动的起因、经过和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
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中国共产党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处在国防最前线的北平学生,痛切感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1935年春夏之交,中共河北省委特派员李常青抵北平,建立由彭涛等组成的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指定周小舟负责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北平分会的工作。
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1935年11月18日,北平市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成立。
随后,学联决定以请愿的方式,发动一次抗日救国行动。
12月6日,北平15所大中学校发表宣言,反对华北“防共自治”,要求国民党政府讨伐殷汝耕,宣布对日本的外交政策,动员全国对敌抵抗,切实开放人民言论、结社、集会自由。
这时,传来冀察政务委员会将于12月9日成立的消息。
北平学联党团决定在这一天举行抗日救国请愿。
12月7日,北平学联召开各校代表会议,议定请愿游行的集合时间、行动路线和口号等。
会后,各校学生自治会紧张地进行动员和准备工作。
12月9日,寒风凛冽,滴水成冰。
在黄敬、姚依林、郭明秋等共产党员的组织和指挥下,参加抗日救国请愿游行的爱国学生涌上街头。
午10时,北平各大中学学生3000余人齐集新华门前请愿。
随后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反对设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反对华北“防共自治运动”,反对日本侵略华北。
游行队伍在西单和东长安街与军警发生冲突,学生受伤颇多,被捕者数十人。
12月10日北平各校学生实行总罢课。
杭州浙江大学学生会决议,响应北平学生运动,并通电全国。
12月11日南京国民政府指派“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17人,指定宋哲元为委员长。
宋哲元派军警分驻各大学校门,严禁学生出校游行示威。
12月12日上海、南京、武汉和广州等地大、中学校学生声援北平学生。
12月13日北平6所大学的校长联名发表《告同学书》,称:被捕学生已完全释放,请愿及罢课的目的已经达到,望同学们即日恢复学业。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内容:西周的宗法制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血缘关系)的办法分配政治权力,目的是保证王权的稳定。
特点: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是嫡长继承制,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
周天子是天下大宗,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中又有大宗与小宗分别。
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分封制:内容: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
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加强周天子统治,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
但诸侯国有一定独立性,彼此之间兼并争战,削弱天子权威。
3、郡县制:秦始皇统一后,决定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最高长官是县令或县长。
郡县制与分封制最主要区别是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职位不得世袭,有利于中央集权制。
4.中央政治制度:汉朝形成“中朝”――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制――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三省:唐朝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是中书省(掌决策和诏书草拟颁发)、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保证君权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5.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管理体制,历朝基本沿袭。
6.地方政治制度: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景帝至武帝时期逐步削弱王国势力,武帝时设刺史制加强对整个官僚机构的控制。
――隋唐时期基本上实行州县两级制――北宋:派文臣做知州,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缓和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元朝创立行省制度,中书省: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省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八年级历史小报简单一、古代帝王那些事儿。
秦始皇:嬴政大哥那可是相当霸气,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帝”。
修长城虽说累坏了不少人,但也确实让咱抵御了外敌。
他还统一了度量衡和文字,这可给咱后来的生活带来不少方便。
不过这大哥脾气不太好,动不动就砍人脑袋,真是让人又敬又怕!汉武帝:刘彻同学也是个厉害角色!在位期间把匈奴打得屁滚尿流,扬我国威。
还推行了好多政策,让国家变得更强大。
不过他晚年的时候也犯了点糊涂,搞了个“巫蛊之祸”,害死了不少无辜的人。
好在后来他及时醒悟,下了个“罪己诏”,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勇气还是值得点赞的!二、古代科技之光。
造纸术:以前的人们写字可麻烦了,要么刻在龟壳上,要么写在竹简上,又重又不方便。
直到蔡伦发明了造纸术,这可不得了,纸张轻便又好用,传播知识变得容易多啦!感谢蔡伦,让我们不用背着一堆竹简上学!印刷术:有了纸还不够,还得能大量复制才行。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可真是个伟大的创举!以前印一本书得费好大的劲,现在可简单多了,大大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印刷术,我们现在还得手抄课本呢,那得多累啊!三、历史上的吃货。
苏东坡:苏轼不仅是个大文豪,还是个超级吃货!他被贬到黄州的时候,发现猪肉便宜又好吃,于是发明了“东坡肉”。
据说他还写了不少关于美食的诗词,比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对吃的热爱真是没谁了!杨贵妃:这位美女也很爱吃,尤其是荔枝。
为了让她吃上新鲜的荔枝,唐玄宗可是费了不少心思,让人快马加鞭从南方运过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待遇,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啊!四、历史趣闻。
唐太宗和魏征:唐太宗李世民是个开明的皇帝,可他也有被魏征气得跳脚的时候。
魏征老是直言进谏,一点面子都不给唐太宗留。
有一次唐太宗回到后宫,气呼呼地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不过气归气,唐太宗还是很明智地听取了魏征的意见,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话。
唐伯虎点秋香:唐伯虎是明朝的大才子,据说他为了追求秋香,不惜卖身为奴,混入华府。
历史小报内容I. 引言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既广阔又深刻。
它记录了人类过去的发展和进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演变。
在这份历史小报中,我们将介绍一些有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历史的兴趣并增加对人类历史的了解。
II. 古埃及时期1. 法老王和金字塔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其法老王和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化的重要象征。
法老王是埃及的统治者,被认为是天赐的神圣人物。
法老王死后,他们会被埋葬在金字塔里,以保护他们的灵魂永远陪伴在他们的身边。
2. 纸莎草书写在古埃及时期,人们使用纸莎草制成的纸和画笔来书写。
纸莎草是一种生长在尼罗河周围的植物,它们的茎部分可以用来制作纸张。
这种纸张非常坚韧耐用,成为了古埃及人书写和记录重要信息的主要材料。
III. 欧洲中世纪时期1. 骑士和封建制度欧洲中世纪时期,骑士是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用勇敢和武力来保卫领主的土地。
封建制度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其中君主将土地赏赐给贵族,贵族将土地分配给骑士和佃农,以作为农产品的交换。
2. 圣战和十字军东征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圣战即十字军东征被组织起来,旨在夺回耶路撒冷和其他圣地,这些地方被伊斯兰教控制。
十字军东征持续了几个世纪,对欧洲和中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IV. 近代历史时期1.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近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之一。
它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随后迅速蔓延到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
工业革命对农业、制造业、交通和通信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成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基础。
2. 世界大战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不仅对世界地理格局和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数以百万计的人们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伤害。
这些战争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全球社会对和平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V. 结论历史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见证,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得智慧。
本文简要介绍了古埃及、欧洲中世纪和近代历史时期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
希望读者能够对历史产生兴趣,并在了解过去的同时,思考未来的发展。
人物档案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
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
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
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阿古柏侵占新疆 形式迫切严峻
新疆古称“西域”。
很早以来,西域就同内地有密切联系。
公元前101年(西汉武帝太初四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使者校尉。
公元前60年(西汉宣帝神爵二年),西汉政府在乌垒(今新疆轮台境内)设置西域都护,郑吉担任首届都护。
《汉书·郑吉传》上说:“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
”从此以后,中国历届中央政府都在西域设官建制,有效地行使对西域地方的管辖权。
18世纪上半叶,乌兹别克族的明格部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建立起一个封建汗国,名“浩罕”。
1865年初,浩罕国派军官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
阿古柏“用武力,更多的是用奸诈手段”,先后侵占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阿克苏、库车、乌什等城,于1867年悍然宣布成立“哲德沙尔”,意为“七城之国”,自封为“巴达吾来特阿孜”,意为“洪福之王”。
随后,阿古柏又用两年多时间,镇压当地群众的反抗,进一步攻占吐鲁番,又翻越天山夺取乌鲁木齐,天山南北广大地区都落入阿古柏的魔掌。
新疆地处中亚东部,与中亚和印度接壤,英、俄两国都将新疆视为战略要地,势在必得。
阿古柏成为他们争取和利用的对象。
这是新疆危机的根源。
俄国在利用阿古柏实现其侵略扩张阴谋的同时,又亲自出兵侵占伊犁,使新疆危机雪上加霜,更为严重。
左宗棠率兵收复新疆与俄签订《伊犁条约》面临新疆危机,清政府内部出现海防与塞防之争。
海防论的主要代表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他主张舍弃西北,专注东南,提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心腹之患愈棘。
”塞防派的主要代表是湖南巡抚王文韶,他认为:俄国侵吞西北,日甚一日,“我师迟一步,则俄人进一步,我师迟一日,则俄人进一日。
事机之急,莫此为甚!”因此,他主张:“目前之计,尚宜以全力注重西北。
”陕甘总督左宗棠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他指出: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力主收复新疆,左宗棠的意见令“中朝动色”。
清廷权衡利弊,采纳左宗棠的意见。
1875年,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那时候,左宗棠已经年逾六旬,而且体弱多病。
他曾在致湘军将领刘锦棠的信中说:“本拟收复河湟后,即乞病还湘。
今既有此变,西顾正殷,断难遽萌退志,当与此虏周旋。
”左宗棠不顾自己年老多病,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勇敢地担负起收复新疆的重任。
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
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正确方针,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周围地区,然后攻占吐鲁番,打开了通向南疆的门户。
清军得到新疆当地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进军南疆时,当地各族人民纷纷拿起武器,加入战斗,痛击阿古柏军队。
1877年,阿古柏兵败身亡,清军收复喀什噶尔。
第二年,除伊犁以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左宗棠上奏朝廷,提出首先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收复伊犁的问题,如果达不到目的,再采取军事手段。
他的意见得到朝野上下爱国人士的一致赞扬。
1880年初,根据左宗棠的意见,清政府派曾纪泽赴俄国谈判收复伊犁问题。
在谈判中,俄国多方要挟,蛮不讲理,曾纪泽坚持原则,据理力争。
左宗棠深明外交必须以军事为后盾的道理,虽主谈判,但不忘备战。
为了支持曾纪泽的外交努力,左宗棠率兵前往哈密,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
在前往哈密的征途中,他让士兵抬着棺材走在队伍的前面,表明誓死抗击俄国、收复伊犁的决心。
唐朝诗人王之涣《凉州词》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自古以来,玉门关几乎成为人们西行的极限。
此时,左宗棠已年近古稀,体弱多病,可他却说:“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老怀益壮,差堪告慰。
”连当年前往哈密拜访并留住军营一个多月的德国人福克都说:“一月以来,觉爵相年已古稀,心犹少壮,经纶盖世,无非为国为民,忠正丹心,中西恐无其匹。
”正是左宗棠震惊中外的豪情壮举,有力地支援了曾纪泽的外交斗争,终于迫使俄国将伊犁归还中国。
《阿古柏伯克传》的作者包罗杰说:“中国收复新疆,毫无疑义,是一件近50年中在亚洲发生过的最值得注意的事件,同时这是一个多世纪以前乾隆出兵这个地区以来,一支由中国人领导的中国军队所曾取得的最光辉的成就。
”
总体评价
左宗棠收复新疆,在我国近代史上是一件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把窃踞新疆达十三年之久的阿古柏反动政权一举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在新疆的扩张阴谋,并使沙皇俄国鲸吞天山南北的美梦成为泡影。
收复新疆的胜利,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显示了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决心和力量,也促进了新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收复新疆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沉重打击了英、俄两个殖民大国的阴谋,遏制了他们掠夺我国西北边疆的野心。
新疆回归祖国怀抱,首先应归功于人民群众的力量。
但左宗棠做为一个组织者、指挥者和最高决策的参与者,在收复新疆斗争中所起的作用,是应给以足够估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