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科普:奶粉里为什么会有黄曲霉素?
- 格式:docx
- 大小:16.61 KB
- 文档页数:1
黄曲霉毒产生原因、检测标准以及预防的方法黄曲霉毒素于199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是黄曲霉、寄生曲霉等产生的代谢产物。
当粮食未能及时晒干及储藏不当时,往往容易被黄曲霉或寄生曲霉污染而产生此类毒素,因此其主要存在于粮油食品、动植物食品中,包括花生、玉米,大米、小麦、豆类、坚果类等。
黄曲霉毒素对于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极强的破坏作用,能诱发动物肝癌,也能诱发胃、肾、直肠、乳腺、卵巢和小肠癌,严重时可以直接导致死亡。
东标橡塑检测中心提供部分标准:GB-T18980-2003乳和乳粉中黄曲霉毒素M1的测定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光度法GB/T18979-2003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光度法GB/T23212-2008牛奶和奶粉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的测定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SN/T1664-2005牛奶和奶粉中黄曲霉毒素M1、B1、B2、G1、G2含量的测定NY/T1664-2008牛乳中黄曲霉毒素M1的快速检测双流向酶联免疫法GB5413.37-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和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的测定ISO17375-2006动物饲料.黄曲霉毒素B<指数1>测定BS EN ISO17375-2006动物饲料.黄曲霉毒素B<指数1>测定DIN EN ISO17375-2006动物饲料.黄曲霉毒素B1测定NF V18-200-1980饲料.黄曲霉素B1含量的测定BS5766-7-1988动物饲料分析方法..第7部分:黄曲霉毒素B1测定ISO14675-2003牛奶和牛奶制品.竞争酵素免疫分析的标准化描述指南.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测定ISO6651-2001动物饲料黄曲霉素B1的半定量测定薄层色谱法DIN EN ISO14501-2008乳和乳粉黄曲霉素M1含量的测量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BS EN ISO14675-2003牛奶和牛奶制品.竞争酵素免疫分析的标准化描述指南.黄曲霉毒素M$—1含量的测定ISO14501-2007牛奶和奶粉.黄曲霉毒素M<指数1>含量的测定.用免疫亲和色谱法提纯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ISO14674-2005牛奶和奶粉.黄曲霉毒素M1含量的测定.免疫亲和色谱法清洁和薄层色谱法测定BS ISO14674-2005奶和奶粉.黄曲霉毒素M1含量的测定.免疫亲和色谱法清洁和薄层色谱法测定EN ISO14501-1998奶和奶粉.黄曲霉毒素m1含量的测定.用immunoaffinitiy色谱法提炼和用高效液体色谱分析法测定ISO14501-1998牛奶和奶粉-黄曲霉毒素M1含量测定-通过免疫相似性色谱分离法进行清除和通过高性能液体色谱分离法进行测定BS EN ISO14501-1999奶和奶粉.黄曲霉毒素m1含量的测定.用免疫亲和色谱法提炼和用高效液体色谱分析法测定DIN EN ISO14501-1999奶和奶粉.黄曲霉毒素m1含量的测定.用immunoaffinitiy 色谱法提炼和用高效液体色谱分析法测定BS EN14123-2007食品.榛子、花生、阿月浑子、无花果和辣椒粉中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的总数以及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带支柱衍生和免疫亲和柱层净化的高效液相色谱法DB37/T930-2007花生防黄曲霉毒素污染操作技术规程DB37T1457-2009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田间检测技术规程如何预防和去除黄曲霉素的污染?专家指出:粮食在田间、储藏、霉变三个环节中都可以受到黄曲霉的污染。
医学探秘40黄曲霉素□ 第三军医大学环境与公共卫生学硕士 刘梦虓2011年12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近期对液体乳产品抽查的结果。
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 1超标140%。
25日,蒙牛发布声明致歉。
但黄曲霉素所带来的巨大安全威胁并不能用道歉来消除,很多消费者关心的是,黄曲霉素究竟是什么?对人体有多大的危害?应该怎样防止黄曲霉素污染食品呢?◇什么是黄曲霉素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菌属黄曲霉菌、寄生曲霉菌产生的代谢物,黄曲霉毒素不仅是一种化合物,而是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总称,目前已分离鉴定出12种,包括B 1、B 2、G 1、G 2、M 1等毒素和毒醇。
由于不同化合物的形成条件不同,所以来源分布和毒性也不同。
其中M 1和M 2是多在牛奶中发现,B 1毒性最强。
◇生活中黄曲霉素在哪里黄曲霉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菌丝生长时会产生毒素,产生的孢子可扩散至空气中传播,而后会侵染合适的寄生体,产生黄曲霉毒素。
当粮食未能及时晒干及储藏不当时,往往容易被黄曲霉或寄生曲霉污染而产生此类毒素。
所以,黄曲霉素主要存在于被黄曲霉菌寄生过的粮食、油及其制品中。
其中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中最为常见,在动物性食品如肝、咸鱼中以及奶和奶制品中也比较常见。
◇黄曲霉素有多大毒性黄曲霉毒素于199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一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
它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
实验发现,每千克食物中含有1毫克黄曲霉毒素,就会产生极毒性(而这样的含量只相当于1吨粮食中只有1粒芝麻大的黄曲霉素),可诱发肝癌。
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致癌物之一,它的毒性远远高于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机农药的毒性,其毒性为氰化钾的10倍,为砒霜的68倍,其中以B 1毒性最大。
当人摄入量大时,可发生急性中毒,出现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
关于黄曲霉素的知识
黄曲霉素,这玩意儿可真是个“狠角色”!您知道吗,它就像个隐藏在暗处的“杀手”,稍不注意,就能给咱的健康带来大麻烦。
先来说说这黄曲霉素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您家要是有久放的坚果,比如花生、杏仁啥的,还有那发了霉的谷物,像玉米、大米,都可能藏着它。
就好比一个外表看起来完好无损的苹果,说不定里面已经烂透了,黄曲霉素就可能藏在这些看似正常的食物里面,您说可怕不可怕?
再说说它的毒性,那可不是一般的强!黄曲霉素的毒性比砒霜还厉害呢,这可不是吓唬您。
它进入咱身体后,就开始捣乱,伤害肝脏,时间长了,甚至可能引发肝癌。
您想想,这肝脏多重要啊,它要是出了问题,那整个身体不就乱套了?
那怎么才能发现这“坏家伙”呢?您得学会仔细观察。
要是坚果有苦味,或者表面有黄绿色的霉菌,那可千万别吃,赶紧扔掉。
还有啊,家里的筷子、案板,要是用久了,有了裂缝或者黑斑,也可能藏着黄曲霉素,得及时换新的。
有人可能会说,把发霉的地方去掉不就行了?这可不行!黄曲霉素就像个狡猾的小偷,您以为把它露出来的部分抓住了,其实它早已经跑到其他地方去了。
在日常生活中,咱们可得把预防黄曲霉素当回事。
买食物别一下子
买太多,吃多少买多少,免得放久了变质。
储存食物也要注意,保持
干燥、通风,别给黄曲霉素生长的机会。
您说,为了咱们的健康,这点小心谨慎是不是很有必要?难道咱们
能任由黄曲霉素这个“敌人”肆意破坏咱们的身体吗?肯定不能啊!所以,一定要多留意,别让黄曲霉素有可乘之机,好好保护咱们的身体!。
黄曲霉毒素原理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一种由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和Aspergillus parasiticus)产生的有毒化合物。
这些霉
菌常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如储存不当的谷物、大豆、坚果和玉米等食物中。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对人体健康具有严重的危害。
摄入过多的黄曲霉毒素可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
急性中毒症状包括呕吐、腹泻、肝脏损伤和肾脏衰竭等。
慢性中毒可导致肝癌、肝衰竭和免疫系统受损等健康问题。
黄曲霉菌生成黄曲霉毒素的过程主要包括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形成菌核和产生黄曲霉毒素。
在适宜的温度(25-30°C)和湿
度条件下,孢子会萌发并生成菌丝。
菌丝会侵入食物中,形成菌核(真菌的一种生殖器官)。
菌核在发育成熟后会产生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入人体:食物摄入和呼吸道吸入。
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可以通过消化道被吸收,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最终转移到肝脏。
一旦进入肝脏,黄曲霉毒素会与DNA结合,导致DNA损伤和突变,从而增加发生癌症的风险。
为了保护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预防黄曲霉毒素污染至关重要。
一些控制措施包括:正确储存和处理食物,保持食品干燥,避免有霉斑或霉菌的食物摄入,以及使用抗真菌剂等方法来控制黄曲霉菌的生长。
总之,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化合物,正确的食品处理和存储是预防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关键。
黄曲霉素的相关知识20世纪60年代,美国东南部的一些农场,大约有10万只火鸡不明原由地突然死亡,一时间造成了极度恐慌和不安,其震惊的程度不亚于二三年前的疯牛症,关于病因当时也弄不清,只得取名为X 病,这就是美国闻名的“火鸡X病”事件。
后来经过食品、毒理和细菌学方面专家的通力合作,终于找出了引起火鸡大批死亡的原因:他们从饲料玉米粉中分离出一种前所未知的由黄曲霉菌产生的毒素,命名为“黄曲霉毒素”。
另报道。
1974年印度西部曾发生一次急性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
居民吃了发霉(黄曲霉菌感染)的玉米后,有397人发生急性中毒肝炎,死亡106人。
还有成批的狗发生腹水和黄疸,多在2~3周内死亡。
该毒素中毒的症状主要为发热、呕吐、食欲不佳,继而出现黄疸,重者可出现腹水。
可见黄曲霉毒素之危害严重性。
发霉的食物中的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等最容易污染上黄曲霉素,小麦,大麦也常被污染,豆类一般污染较轻,工业化生产的发酵制品如面酱。
咸肉、火腿、香肠等肉类食品,亦能受到黄曲霉菌的污染。
有两种通过膳食的摄入途径:一是由受黄曲霉毒素(主要为B1)污染的植物性食物中摄入;二是经饲料而进入奶或乳制品(包括乳酪、奶粉等)的黄曲霉毒素(主要为M1)。
不要将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喂养牲畜。
如黄曲霉毒素B1在奶牛体内能转化为有致癌作用的黄曲霉毒素M1而进入牛奶,进而进入人体。
所以它又是一类细胞毒素。
其毒性为氰化钾的10倍,为砒霜的68倍。
诱发肝癌的能力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
其致癌能力是二甲基偶氮苯的900倍[5],黄曲霉毒素具有诱导突变、抑制免疫和致癌的作用。
主要诱发肝癌,故它是一类肝毒素。
此外,还能诱发胃腺癌、肾癌、直肠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的肿瘤。
黄曲霉毒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动物中毒以全身性出血、消化机能障碍和神经系统紊乱为特征。
急性中毒表现为食欲废绝,运动失调,排泄停止,肝炎,黄疸,肝脏充血、出血、肿大、变性和坏死,并伴有严重的血管和中枢神经损伤,动物中毒后几小时至数天内死亡。
专业研究・Professional Research46 大陆桥视野·2016年第22期高程计算原则相反,即需按“减后视、加前视”的原则进行。
②整个三角高程测量过程中,不需要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仅将前视后视棱镜高设为相同高度即可。
4.结束语通过以上分析,利用全站仪新方法进行三角高程测量,可以使全站仪象水准仪那样任意安置,无需对中,更不需要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仅在《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记录薄》上记录全站仪望远镜与后视、前视棱镜间的高差V后、V前和后视、前视的水平距离D后、D前即可。
五等以外水准测量一般每站前后视距为300m左右,在通视良好的条件下,全站仪一般每站前后视距为4000m左右,全站仪测站数是水准仪测站数的1/13,这不仅大大加快了三角高程测量的速度,也大大减少了误差累积值,显著的提高了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
笔者认为三角高程测量和五等以外水准测量中,该方法较为先进,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牛乳中黄曲霉毒素的来源、危害、限量要求及控制措施朱素芳 刘海荣 王东泽 贾军燕 贾晓江/石家庄君乐宝乳业有限公司【摘 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在199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
近年来乳及乳制品黄曲霉毒素超标事件频发,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对该指标提出限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黄曲霉毒素作为控制牛乳安全的一个重要指标,只有从源头开始,建立相关管控体系,才是保障牛乳质量安全的根本。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危害;限量要求;控制措施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是黄曲霉毒素B1、B2、G1、G2以及由B1和B2在体内经过羟化而衍生成的代谢产物M1、M2等。
1.黄曲霉毒素特性一般在中性溶液中较稳定,但在强酸性溶液中稍有分解,在pH9-10的强碱溶液中分解迅速。
奶牛养殖业中黄曲霉素污染和预防控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水平的变化,对奶制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奶牛养殖业是提供奶制品的重要行业之一,但同时也面临着黄曲霉素污染的问题,而这对人们的健康与行业的发展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黄曲霉素污染的现状、影响和预防控制措施。
一、黄曲霉素的来源和危害黄曲霉素是由黄曲霉菌所产生的一种毒素,不仅存在于玉米、米粉、大豆等食品中,也存在于饲料中。
当奶牛吃下黄曲霉素污染的饲料,毒素会在奶中积累,并被人类食用。
黄曲霉素的主要危害是对人体的肝脏和免疫系统产生损害,同时还会引起呕吐、腹泻和乳腺炎等一系列疾病,甚至会对荷尔蒙、生殖和肺功能造成长期影响。
二、奶牛黄曲霉素污染的现状在我国,黄曲霉素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南方地区,由于地气湿润,易导致玉米、大豆等饲料发霉,从而带来黄曲霉素污染的风险。
同时,一些奶牛养殖场没有进行规范管理,饲料存放不当、不加筛选,也容易导致污染的发生。
根据调查,目前国内奶牛奶中黄曲霉素的检出率较高,超过一定限度,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愈发明显。
三、预防控制黄曲霉素污染的措施针对奶牛黄曲霉素污染的问题,可以采取多种预防控制措施,如下:1、饲料保质:饲料应保存在干燥、通风、阴凉的地方,以防其易霉变。
同时,需要定期清理饲料储存地及饲槽,防止发霉食品污染饲料。
2、饲料筛选:饲料在使用前应进行筛选,并清除变质、发生霉变的饲料。
3、规范饲养管理:作业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卫生标准,保持养殖场清洁卫生。
营养素均衡的饲料、牧场消毒等所有明确的管理措施应被遵循。
4、加强检测:为了保障奶制品的质量,每批饲料和每批生产的奶制品应该做全面、准确的质量检测,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总之,黄曲霉素污染是奶牛养殖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严格遵循相关规范,规范运营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黄曲霉素的产生。
这不仅有助于人类的健康和奶牛养殖业的持续发展,也能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
郑重建议奶牛养殖户重视黄曲霉素污染的出现,积极采取相应措施。
奶牛鲜乳中黄曲霉毒素Ml的产生及危害黄曲霉毒素Ml的检测方法-奶牛养殖奶牛生鲜乳中含有过高的黄曲霉毒素M1主要是由于其采食大量发生霉变的饲料、饲草,导致体内含有大量的黄曲霉毒素B1,通过体内代谢生成黄曲霉毒素M1,并存在于肝脏、肾脏、乳腺以及乳汁中,且经过24h就能够检测到牛奶中存在黄曲霉毒素M1.现主要介绍奶牛鲜乳中黄曲霉毒素Ml的产生及危害黄曲霉毒素Ml的检测方法,大家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1、产生及危害哺乳类动物主要是采食污染有黄曲霉毒素Bl的饲料或者食品而导致分泌的乳汁中含有黄曲霉毒素Ml。
一般来说,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遇到各中自然灾害,如干旱、早霜、虫害、倒伏等,以及收获后在加工、运输、储藏过程中不合理,如贮藏湿度大等,都容易感染黄曲霉菌。
在温度、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就会生成一定数量的黄曲霉菌,黄曲霉毒素就是其产生的代谢物。
奶牛采食污染有黄曲霉毒素Bl的饲料后,进入的黄曲霉毒素Bl就会与微生物逐渐产生相互作用,其中10%作用的毒素能够在瘤胃内菌群的作用下发生降解,其他部分毒素即会被瘤胃吸收进入血液,并在体内的肝微粒体单氧化酶系的催化下,经由细胞色素P- 450的调节,导致黄曲霉毒素Bl末端存在的呋喃环C-10发生羟基化而生成黄曲霉毒素Ml。
由于黄曲霉毒素Ml没有活性,从而能够直接经由尿液排到体外,或者结合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而经由粪便排到体外或者通过乳汁排到体外,还有部分能够残留在肌肉内。
进入动物或者人类体内的黄曲霉毒素Ml,不仅能够抑制合成RNA、DNA,还能够抑制肝脏合成蛋白质,引起机体中毒,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损伤组织器官;抑制免疫功能;致畸、致癌、致突变,导致人类和动物发生胃癌、肾癌和肝癌等。
2、检测方法薄层色谱法(TLC)。
该方法是测定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l含量的经典方法,是一种比较定性或者半定量的检测方法。
其原理是对牛奶样品进行提取、浓缩、薄层分离后,使黄曲霉毒素Ml能够在36b nm波长的紫外光下发出蓝紫色荧光,从而根据标准溶液的荧光强度以及其在薄层板上表明的荧光最低检出量相比较,进而计算其含量。
知识科普:奶粉里为什么会有黄曲霉素?
近日国家食药监总局通报了2014年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督抽检,数据显示,有48个批次抽样不合格。
奶粉的安全问题一时之间又被推上风口浪尖。
对此,部分乳业专家纷纷为国家食品安全严格且透明化质检标准点赞,奶粉严苛新政果然落到实处,让消费者意识到自己的自身安全利益受到保障。
黄曲霉毒素作为一种霉菌毒素,是粮食在未能及时晒干及储藏不当时产生霉菌的代谢产物,广泛存在。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可能对0~6月龄婴儿,尤其是早产儿、出生低体重儿以及免疫力缺陷婴儿存在较高健康风险。
造成在乳制品中出现的最大原因种是奶牛吃了霉变的饲料,导致原奶出现了问题。
奶粉的安全离不开优质的奶源,而与奶源直接相关的便是牧草与奶牛。
澳洲奶源一直都以绿色纯净闻名,特别是维多利亚牧场。
美智高的奶源全部源自澳洲维多利亚牧场。
“一日四季天”的独特气候,加上良好的灌溉系统,奶牛一年四季都能吃上丰美多汁的鲜草。
远离青储饲料,就可以避免黄曲霉毒素的风险。
另外,澳洲牧场采低密度用自然放牧,一旦发现奶牛身体出现病症便区隔圈养。
值得一提,澳洲奶牛享有“劳动节福利”,这里的奶粉每隔13个月就能享受2个月不用产奶的假期。
综合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严格的牧场管理,从源头上保证奶源的安全高品质。